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 1949)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6年)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二、阶段性特征 民族的灾难与民族的复兴
四、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1978)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4、徘徊时期(1976——1978年) 二、阶段性特征 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巩固新生政权、恢复 和发展经济,成功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 折前进,极“左”思想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十年 “文革”。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袁世凯独裁统治时期(1912——1916年) 2、北洋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4年) 3、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北伐战争时期)(1924— —1 927年) 二、阶段性特征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新的革命 力量孕育发展。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老万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中华民族的沉轮与希望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从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中国现代史(1949-现在) 四、向社会主义过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 1949——1978)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天)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

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

孙守任和范文澜。

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

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

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

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

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

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着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着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作者: 张海鹏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3-17页
主题词: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代史;五四运动;近代中国;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社会性质
摘要: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张海鹏(一)最近,胡绳同志在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时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

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第二讲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第二讲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第二讲 关于中国近 代史的分期问题
一、近代史的含义 二、中国近代史的上限
三、中国近代史的下限 四、具体分期法
一、近代史的含义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和社会发展形 态。 modern一词作为历史上使用的一个时间尺度,英文 解释是of the present or recent times现世(代)的,近 世(代)的。 modern兼有近代与现代之意。在汉语 中,找不到一个与modern一词相当的词。 近代西方史学对人类文明最粗略的基本分期法是三 段式的: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由于“现代” 这段时间很长,西方历史著作中又把距离我们生活 时代最近时期的历史划成一个时段,称为“当代”。
8、1861年辛酉政变起点说 、 年辛酉政变起点说
主要理由:
①1860年辛酉政变后,慈禧掌握了清王朝的统治权。1862年1 月,清政府正式确定了“借师助剿”的反动方针,标志着清 政府开始以洋人为靠山,成为外国侵略都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在此后开始发生,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 官府工业,到70年代后又开始出现了民营工业。
主要理由: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 着世界近代史的开始,中国近代史的起 点应与世界近代史的起点相适应; ②明末清初,中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 地区的手工业生产中,出现了资本主义 性质的萌芽。
3、19世纪初期说 、 世纪初期说
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费正清 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封面上标明“1800-1911”, 以18世纪跨入19世纪的1800年为晚清即近代的界标, 认为中国近代史“不是始于外国商业的入侵和鸦片 战争,而是从北京着眼,即从19世纪初期清帝国在 中国和亚洲腹地的典章制度开始”。
③1861年这一年因为以下三个标志性事件而有理由作为中国近 代史开端的起始年份。这一年,太平天国上游重镇安庆失守; 这一年,曾国藩在安庆的废墟上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一 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中国近代史__中心论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__中心论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中心论题一、鸦片战争中心论题1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一般认为中国的近代史以1840年为开始,1840之后中国社会的生活慢慢发生变化,出现了去等级化;西化;工业化、城市化特征,从生产方式、日常生活方式、衣着、礼仪等方面去举例说明。

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世界的认识和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自己是堂堂的“中央大国”,是高于万邦的“天朝大国”视外商为来自渺不足道的蛮夷小国,并傲慢地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因此对外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同时为实现英国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目标,于是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4、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处理及影响清政府时战时抚,由抵抗逐步走向妥协投降。

1841年1月20日义津单方面公布《穿鼻条约》诬称琦善同意割让香港,26日英军强占香港1841年1月27日订立了屈辱的《广州和约》规定:在6天里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交纳赎城费600万元,商馆损失费30万元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1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割占香港。

3勒索赔款: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

4协定关税。

5废除公行制度。

鸦片战争签下的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行政、司法、关税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5、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分析鸦片战争是一场由列强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改变了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文化上开始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大道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题就是爱国反侵略和民主科学。

二、太平天国运动中心论题1、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①19世纪40年代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加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矛盾日益尖锐②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频繁,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加剧③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仍未停止,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面临严重威胁④国家内部自然灾害严重⑤受西方宗教的影响2、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措施:①对过往客户以1%进行收税的“厘金”政策②以湘军模式的团体的崛起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3、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局的影响:①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

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及史学观念

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及史学观念
第二讲 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及史学观念
一、中国近代史分期探讨
• (一)分期问题:
• • • • • • • • • 中国近现代史(1840至今) 中国近代史(1840-1919/1949) 清史(1644-1911) 晚清史(1840-1911)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中华民国史(1911-1949)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至今) 中国共产党党史(1921至今)
三、近代社会基本性质与特征
•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
• 列宁:“半殖民地”说(1915年《社会主义与战 争》,《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版。 ) • 恩格斯:“半封建”说(1848年《德国的革命与 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 ) • 蔡和森: “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早已处于半殖民地 地位”(1922年《统一、借债与国民党》,《蔡 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 • 吕振羽:“鸦片战后,中国社会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1934年《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河 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毛泽东:“半殖民地半封建” • 李时岳: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统一的整体( 1981 年《论洋务运动》;1988年《关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几点思考》)
• ※ 2.基本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具有各自独立的内涵 •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 • 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向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个趋向: 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 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 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 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个向上发展 的趋向。)
二、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一)最近,胡绳同志在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时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

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有头有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史’,不需要在说到1840-1949年的历史时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历史’。

”胡绳同志这个建议非常重要。

事实上早在50年代,如荣孟源、李新、刘大年等,就讲过这个意见。

但是由于那时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意见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在中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概念,至今仍有很不相同的认识。

一般来说,是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而把由此上溯到鸦片战争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

大学历史系一般以1919年为界限,分设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学生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知识,大约以此为依据。

十几年前,史学界成立了一个学术团体叫中国现代史学会,聚集在它周围的大多是以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起点的学者。

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在哪里?学者们的意见可能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能把1949年后的某一时期也算在内。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包括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以及通俗读物,大多数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下限;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绝大多数以1919年为上限,有的则起于辛亥革命(台湾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都以辛亥革命为上限)。

有一派学者有不同见解。

他们认为,应该把1840-1949年这个时期的历史都称作中国近代史。

明确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义,其理论依据在于,要阐明中国近代史所涵盖的那个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他们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那以前,中国是一个与外部世界来往不多的、独立发展的封建社会。

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以后,中国的国家地位和主权受到很大损害,而且随着此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种损害变得越来越巨大。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往往要打上帝国主义侵略的烙印。

看起来中国是独立的,但国家主权却受到帝国主义的严重侵害。

中国的这个社会性质,不仅在道光以后的晚清社会没有改变,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没有改变,就是在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国民政府以后,也没有改变。

只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才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才改变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往后更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这个国家是一个主权在民的、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虽受国际环境影响但不受外国干预的独立的国家。

这就是说,1949年10月1日前后的中国国家性质、社会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依据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的这种认识,这一派学者认为,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这一段历史都应该称做中国近代史。

因为在这110年里,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化。

本世纪50年代,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曾有过热烈的讨论。

当时的讨论集中在分期的标准上,但也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上下限问题。

当时主流的意见,把中国近代史定在1840-1919年的时限内。

但也有一些人主张,应依据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把1840-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都称为中国近代史。

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据《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所载,似乎是林敦奎在1956年6月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第六次科学讨论会讨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时提出的。

据报道,林敦奎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应延长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接着,荣孟源在1956年第8期《科学通报》发表《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文章,开宗明义说:“有人说,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应从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

我赞成这个意见。

”他分析道:“从鸦片战争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性质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一十年的历史应该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叫做中国近代史。

假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目前止作为中国现代史,那么所谓近代史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一半,而现代史却包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两个不同性质社会的历史。

这样就其科学性来说是不妥当的……1949年以前,我们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现代史,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近代史,那时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按两段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来区分历史是应该的。

但在今天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改变,中国革命性质已经改变了,再保守着旧日的样子划分历史阶段就不妥当了。

”再接着,李新在为《中国通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下)教学大纲(初稿)》所写的前言中写道:“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止,这个社会的性质是基本上没有改变的。

因此没有理由把它划分为近代史(1840-1919)和现代史(1919-1949),而应该把它写成一部完整的包括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的通史……为了方便起见,把它称为近代史也是可以的。

”显然,李新也是同意中国近代史实际应该包括1840-1949年的历史的。

此后,在《历史研究》编辑部组织的讨论中,李荣华、赵德馨也同意上述主张。

这次讨论中,也还有一些折中的意见。

如戴逸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讨论中指出1840-1949年的历史是否叫做近代史,值得商量。

因为说近代史、现代史实际上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的含义;什么时候算近代,什么时候算现代,似乎很难说。

他建议“把1840-1949年叫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史”。

这一意见,,在综合大学文史教学大纲讨论会上也得到了反映。

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意见虽然是可以考虑的,但目前解决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而且,近代史、现代史的名称沿用已久,“突然改变恐难合于习惯”。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当时的主张如何?前述荣孟源的意见可供参考。

荣孟源当时是近代史所办公会议的成员。

据他后来回忆,50年代初参加近代史所所长办公会议的同志都同意这一观点。

刘大年1959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以及1964年在向外国历史学者介绍新中国的历史科学时,也持这种观点。

刘大年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史前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十几年前的‘现代’,已经很快为今天的‘现代’所代替。

时至今日,我们再用‘近代’去概括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历史,用‘现代’概括五四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的历史,显然是非常不合理了。

”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一本很重要的著作。

作者在序言中开篇就说道:“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前一段的历史。

虽然多年来大家习惯上称这一段的历史为中国近代史,但是早已有人建议,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而把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超过三十年的时候,按社会性质来划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看来是更加适当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出版后,学者们再次关注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其中,李侃著文,列举出不以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下限的种种弊端,主要是不利于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全过程,不利于揭示和认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规律。

陈旭麓亦在稍后撰文论述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认为“近代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80年,应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110年”,应把110年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

“所谓完整的历史时期,就是说这个110年不同于秦汉以来任何一个历史朝代,而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社会形态,即在封建社会崩溃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上可见,对于1840-1949年间中国社会的性质,今天中国史学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因此,实际上绝大多数学者都是接受依社会性质相同,把1840-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这一看法的。

可是实际上,依照习惯,尤其是大学历史系方便组织教学的习惯,许多人仍照旧把这一段历史分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而所谓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往往是模糊不清的。

还要指出,除了个别小册子作了一点探索外,还没有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是按照1840-1949年的时限来撰写中国近代史的。

这种现象,今天是到了澄清的时候了。

(三)人们常说,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时候起,中国社会便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便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

这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种解说。

十来年前,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

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对独立国家而言的,半封建是对半资本主义而言的。

半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

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

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

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对这一新的解说,我一直萦怀于心。

我觉得这种解说有一定的新意,又觉得难以自圆其说,一时找不到更为恰当的说法。

它看到了半资本主义(按:半资本主义未必准确,实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对它作了充分的估计,是它的长处。

但如何估计半资本主义的因素,颇为困难。

中国社会的近代资本主义因素,在19世纪40年代即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就产生了,那完全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带进来,且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

如果说中国刚刚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乎同时就有半资本主义的“上升”因素,这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很难以说服人。

民族资本在帝国主义和买办企业的夹缝中产生出来,在19世纪90年代才有一定的增长,这当然可算作中国社会里的半资本主义因素。

如果以此为准,则“上升”要到19世纪末才出现。

这样,“沉沦”与“上升”同时并存,就解释不通了。

说近代中国“沉沦”,有合理之处,因为它看到了帝国主义侵略、政府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但仅止于此,却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近代中国以后有积极的、向上的发展。

说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有“上升”,也有它合理的地方,因为它看到了在沉沦、屈辱的中国,仍然存在着上升的因素。

但说在“沉沦”的过程中始终“包含着向上的因素”,“沉沦”与“上升”同时并存,也不能说服人。

怎样解释才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呢?思索良久,我提出如下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