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内功破译之

合集下载

八极拳文化与理论研究之――八极拳与“六合”

八极拳文化与理论研究之――八极拳与“六合”

谈完了“八极”的本含真义,还有一个重要的词要搞清楚,弄明白,那就是“六合”,因为在八极门中,“六合大枪”是本门技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的八极大家除了苦练拳术外,都要兼练六合大枪,从而被武林中人称为“神枪”。

那么,大枪以“六合”命名,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六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简单的诠释。

1、目前,武术界对“六合”含义的理解通常都是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前身)《九要论》中的说法,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

此为六合。

”这种阐释和内涵在很多拳种中应用并被视为拳法秘诀。

八极拳也不例外,在《罗疃八极拳谱?八极拳精义》中记载:“……六合之理不可忘,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

内外三合,气力相连,阴阳相克,全凭丹田为主……”据马国兴先生解释,拳术的六合理论,源于上天、下地、东、南、西、北四方的“天地六合”说。

人体身形一成,便具此上之头顶,下之足底,前胸腹,后背臀,左侧面,右侧面的六合一体之形,凭此之形不经修炼,不能用之于攻防。

2、《淮南子?地形训》中:“地形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照之以日月,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

”《椒真训》中:“夫天地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吁,雨露所濡,道德所抉,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

“若然者,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

”这三段话中,“六合”的意思都是指天地上、下、东、南、西、北六个方向,引申为无比广大的空间,也就是整个宇宙。

可见“六合”与“八极”竟是同一含义,这一点,在“诗仙”李白的两首诗中得到证明,一首是《秦王扫六合》、一首是《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其中《秦王扫六合》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里的“六合”,指天地四方,“扫六合”就是扫荡四面八方,引申为统一中国的意思。

在《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中有“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

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

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

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八极拳始祖引用“八极”一词定为拳名,非常绝妙。

“八极”属古地理概念,“八”为数字,“极”为顶端,远端之意。

“八极”系天地间四面八方极远的地方。

《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曰:“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又“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八紘之外乃有八极”。

“殥,犹远也紘,维也,维络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紘也”。

此为“八极”一词之正解。

八极拳,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警,慌、毒、猛、烈、神、急。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俱八形始堪进退;应敌时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博人。

“八意”“八形”“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

此为“八极拳”之所由来也。

本拳又称开门八极拳,盖取应敌进招不离硬开门之意也。

八极拳内存八意,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是八种攻防意识,需精心修炼,达到极限为目的。

警:是极其高度的警觉意识;慌:是指在慌乱中,处变不惊,镇定自如的意识;狠:是指极其凶狠、凌历的意识;毒:是指极其残忍毒辣的意识;猛:是指极其勇猛剽悍的意识;烈:是指极其强烈狂暴的意识;神:是指极其神速顽强拼博的意识;急:是指极其快捷急发的意识。

八极拳外具八形。

八形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

八形要象形而取其意,用其神。

龙:龙能隐潜腾伸,呼风唤雨,翻江搅海,隐形无踪,出没无常。

进步捷如风,变化如蛟龙。

虎:勇猛、凶残、霸气、猛进、猛扒、猛撞、猛插、猛楼、猛按的威猛之气势。

熊:沉稳、镇定、坚实、厚重,蹲靠、硬碰、硬撞、挤靠、上掀、拔根。

猴:机警快捷、动如疾风、快如闪电、愣打、快接、急弹。

燕:敛体束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侧锋而入,见隙即钻。

犬:凶猛剽悍,反应敏锐和非凡的听觉和嗅觉。

鹰:目锐、利爪、束身闪钻,迅猛快捷,急冷狠抓。

鹑:极快的起动。

急突善钻的高超技能。

发招似鹑突也。

外俱八形:模仿八种动物的习性特点,用其神,取其意,化其技。

八极拳“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健力而博人。

揭秘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东西

揭秘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东西

揭秘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东西八极拳乃“内外兼修、意形俱练”之功夫也。

盖技击一道也。

内外坚实心神镇静,招术精熟,才能大敌当前心不为动,气力充沛,处之裕如,所谓游刃有余也;若内脏脆弱,气血不充,外力为无源之水,而只修内不修外亦难临敌,难以致用,神志不清,杂念重生,临敌必神魂动荡,心中无主,难操进退之机,招术不熟必致临敌时手足无措,难言制敌,命中之方故技击一道,以坚定身体内外为根本,镇定意志为主宰,精熟招术为克敌要道,三者具备方臻神化之境。

揭秘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东西八极拳本内外兼修之拳术,对身心锻炼克敌招术,已具备于各套拳路中,拳中各式,无一式不具备形神及克敌招术之锻练。

此外尚有锻练形神之专门功夫练后天,先天此功夫不仅为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所必须,亦为增进技功也。

(一)调养功:此为固内藏,调气血,养精神之方法,专主宁心神。

理气血。

1、数息功:直身站立,两手插腰,两脚平行,与肩同宽,挺腰开胸,眼微闭,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

舌抵上腭随呼吸意守丹田,抛去一切杂念,一呼一吸为一数,缓吸深呼纳清吐浊,运动内脏,蠕摩内腑以资健康。

除直立法外更有坐法,卧法、睡法等多种练法。

2、内功:亦用调息,以意导气检查身体各部机能,并以意导气血于患处祛治病症,此法不数息,数息功,内功均要自然呼吸,排除万虑意守丹田,均于练拳后,或子午时于空气新鲜与宁静之环境中行之,意四大皆空,全身通明,能体察自身脉络,循环与脉博跳动声。

3、养目功:此功有以下几种:(1)每日清晨于无风雨时在野外空旷外行之,背向太阳,合眼后,眼珠左转七次右七次,而后尽力睁开视远处景物,每日行数次能增强视力。

(2)视微物法:视久则微物大,久练能视较远外微物。

(3)搓眉及耳根:可作以上两种辅助功,动作随上述两项行之。

(4)夜眼功:此功于黑夜中蹲伏或站立,熟视景物,久之能在夜间辨识敌方与对手动作,一如白昼。

4、聪耳功:此功有以下几种:(1)于夜静时闭灯冥生静察屋内外细微响声,久之能令耳聪。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1. 引言1.1 八极拳的概述八极拳,又称八卦掌,是我国传统民间武术之一。

据传始于清乾隆年间,由东北吉林省抚顺县的高得乐创立。

八极拳以八卦掌为基础,融合了太极拳、形意拳等多种武术技法,形成了独特的拳法体系。

八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强调身法动静结合,以螺旋起承转合为主要特点。

其拳法变化灵活,具有明显的攻防技巧,既能迅速出手制敌,又能灵活应对对手的变化。

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受到易经、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阴阳八卦的哲学理念。

八极拳的历史悠久,经过多代传承,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拳法体系。

八极拳的套路丰富多样,包括单练拳、对练等多种形式,既有劲道短小的快打,也有力度大而变化多端的慢练。

八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战技巧。

其独特的拳法特点和精妙的套路让人叹为观止,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

2. 正文2.1 八极拳的起源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著名的拳法之一,起源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山东省蓬莱县。

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有一位姓杨的武术大师在蓬莱县教授武术,他将拳法传授给了当地一位姓张的武术爱好者。

张氏学得这套拳法后,进行了创新改进,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八极拳。

八极拳的起源与发展与这两位武术大师密不可分。

八极拳的起源地蓬莱县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这里的武术传统源远流长。

八极拳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八极拳的起源地蓬莱县也因此成为了八极拳的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之一。

八极拳继承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融合了太极拳、八卦掌等多种武术元素,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应动的原则。

八极拳的基本招式简洁明了,既有刚硬有力的攻防动作,又有柔软流畅的身法转换和融合,是一种具有很高实战价值的武术拳法。

八极拳的起源虽然有一定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珍贵遗产。

八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在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霍氏八极拳内功和易筋经

霍氏八极拳内功和易筋经

霍氏八极拳内功和易筋经从八极拳自立门户开始,一般把八极拳先师吴钟尊为一世。

吴钟是山东海丰县人,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就投身河南嵩山少林寺习武。

以后去过山西五台山,拜当家的老禅师座前受业,学习练气与养气之法。

三年后返回山东海丰县老家,把练气与养气之法融合在拳法之中。

习武者,如不懂气功之法就练不出上乘的武功,也称不上武术家。

霍氏八极拳内功,主要行“三经”练法:即《易筋经》、《易髓经》、《易骨经》。

此“三经”在八极门中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更谈不到会练此“三经”了。

霍家所练的“三经”,特别是《达摩老机易筋经》是神枪李书文所传,据传说是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将气功与武功融为一体而创造的。

“三经”是以运用气为主,也就是气功之法。

夫气,以心为体,以气为用。

气有练气与养气之分,二者虽同出一源,但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之别。

养气之学,以道为归宿,以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

拳法有:“极柔软而后极坚刚。

”故练气以刚而柔为极致。

《易筋经》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山胎禀而受之。

其筋者,有筋弛者,有筋挛者,有筋磨者,有筋弱者,有筋壮者,有筋舒者,有筋劲者,有筋和者,有筋宏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

若其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人道!故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此则练气之说,所以有补于武术也。

壮内以助其外,筋既绵泥可成钻石。

然此等功夫,非细故也。

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火候(用功分量程度)年岁,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微验。

《易筋经》之运掌之法,即于运使之中,隐寓练气之法。

内功言说有二:一日养气,二日练气。

养者,涵养培养之意;练者,锻炼运使之意。

一近于精神力面,一近于体魄方面,孟子所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者。

”此养气之说。

《易筋经》云,守中(气)绝妄(念)而已,其言曰:“守中者,专于积气也。

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胸怀之间,即名曰巾,惟此中乃存气之地。

”守中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勾其鼻息,缄其门气,逸其身劳,镇其意驰。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源于山东省东平县的著名武术家杨健侠先生所创。


拳术以八条基本力量线为核心,以拔极、扭极、掤极、捺极、拿极、撑极、顶极、挤极八
个基本招法为主要手段,以内家拳的特点,门户宽广、技击多样、以内功为主,并充分发
挥物理、生物、心理等方面的作用。

八极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的东平县。

当时,杨氏家族开办武馆,杨
健侠先生在此传授拳术,开创了八极拳。

八极拳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四修三切”,即修身、修拳、修剑、修气、切摆、切分、切转。

同时,杨健侠先生将八极拳的演练方式与道
德伦理等方面相结合,形成了以“神、技、道”三位一体的八极拳体系,强调拳术的实用
性与思想性。

八极拳的特点在于,其动作缓慢、沉着、柔和,注重内外合一、心神贯通,同时八极
拳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拳术的独特之处:
1. 基于八个基本招法,结合了刚柔相济的特点,既能使用拳击技术,也能使用摔、掌、指等其他技术,
2. 充分发挥人体肌肉、骨骼的力量,不依靠装备和外力,
3. 全身协调性高,通过多维、多向度、多范畴的动作,锻炼人体的敏捷性、协调性
和灵活性,
4. 充分利用内功的力量,以息行身,与呼吸息合,实现自我调节、身体健康的效
果,
5.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注重伦理道德、审美情感和人生哲学的传承。

总之,八极拳不仅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拳术,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
精神的传统武术。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练习八极拳,锻炼身体素质,提升内心修养,在人生道路上获得更多的力量与启示。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被称为北方拳法的顶峰之一。

它在中国武术界的影响力非常大,具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八极拳起源于明朝,传统上被认为是明朝末年的道士贾守信所创。

贾守信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位古武术大师,他在自己的修炼过程中获得了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体悟,创立了八极拳这种独特的拳法。

八极拳的名字源自“宇宙八极”,它包括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象征着宇宙天地间的各种变化。

八极拳的特点之一是基本功扎实,动作简洁直接。

八极拳的动作大多通过肩膀、腰腹和腿部的协作来完成,强调的是全身的协调运动。

拳法中的拳、勾、掌、肘、膝、脚等各种技法灵活多样,快速有力,攻守兼备。

八极拳也强调封闭性的防守理念,通过严密的防守来抵御对手的攻击。

八极拳的特点之二是内外兼修,内外合一。

拳法中注重内功修炼,通过呼吸调息、放松身心、提高气血循环来强化内力。

八极拳的内功修炼包括功夫拳、功夫旋等各种练习方法,能够提高人的自我调节和抗击能力。

八极拳也注重外功的实战训练,通过反复的拳法演练和对手对抗,使拳法技巧得到更好的应用。

八极拳的特点之三是注重攻守转换和变化。

八极拳强调攻守转换的技巧,将攻击与防御有机结合起来。

拳法中的技巧变化多样,灵活自如,包括方位转换、身法变化、连贯起落等,使对手难以捉摸,同时也为自身创造更多适应不同情况的机会。

八极拳的特点之四是技击力强,实战性强。

八极拳的技击力非常突出,通过充分发挥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能够有效地将力量传导到对手身上。

八极拳在实战中强调的是快速、准确、有力的攻击,注重攻击的目标选择和力度掌握,使对手难以招架。

八极拳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拳法。

它以基本功扎实、内外兼修、攻守转换和技击力强为特点,强调全身的协调运动和技法的变化多样。

八极拳在传承中保留了古人智慧的结晶,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和练习八极拳,人们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感受到身心得到全面锻炼的益处。

八极拳练功层次

八极拳练功层次

八极拳练功层次八极拳六练八要是:一练拙力如疯磨,二练软绵封闭播,三练寸接寸拿寸吐露,四练自由架式懒龙卧,五练脏腑气功到,六练筋骨皮肉合,七要尊师与重道,八要仁义与有德。

这些都是八极拳前辈先贤们练功经验体会的高度概括,它不仅提出了练功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练功层次,使我们能一步步进入武学的高深阶段,使我们能尽快出功夫,达到内外兼修之目的。

下面对每层次练功做一简单介绍。

首先说一下“生物场”概念。

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有一个生物场,我们人类也不例外。

人类的生物场也和地球一样是由核心、外壳层、大气层组成。

人类生物场的核心是由大脑、脊髓、神经传导系统组成,它有接收信息、分析判断、过滤信息、储存信息、发射信息指挥协调身体各部运动等作用。

我们的古人将这些功能高度概括为一个字“神”。

“神”又分为先天之神与后天之神。

先天之神包括诸多的遗传因素;后天之神包括接收、储存的种种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及使用。

人的意念也是“神”的一个部分,它属于发射信息的范畴。

人的五脏六腑、骨骼、筋腱、肌肉、皮肤及血液循环系统构成了人类生物场的外壳层,它起到接受外部能量并将外部能量转化成内部能量使用或储存的作用,我们的古人将之称为“精”。

这个“精”也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包括诸多遗传因素,后天之精则是由水谷之精转化为人的骨骼、筋腱、肌肉、血液及生育之精等。

人类生物场的外层是气,这个气不同于地球的大气层,但也是有密切联系的,人生活在地球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氧气是人体新陈代谢及能量转换必不可少的物质。

人类生物场中的气,在体内是以体液形式存在,传输途径是经脉系统,由体表或经穴发出,在体外则是气的形式出现,这个气对人体起营卫作用。

这个气也分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后天之气是由水谷之精华转化而来,它也是一种能量形式,被称之为混元气。

“精”“气”“神”是构成人类生物场的三大要素,我们练功就是练“精”“气”“神”,也就是练的生物场,这个生物场其大而无外,其小而无内,生物场有许多特性,比如“亲和性”“排斥性”“穿透性”“震撼性”“遥感性”“内视性”等等,我们练功就是为了增强这些特性,内外兼修,凝真养性,壮其体魄,发掘潜能,开发智慧,充其精神,达到“能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的地步,因此练功也是永无止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极内功破译之——八极小架与易筋来源:《搏击》作者:李会宁李会勇八极拳是我国的著名拳种之一,目前海内外武林人士大都认为八极拳为只会练“硬”的外家拳。

可是八极门圈内人士却都是以“内外兼修”的方法获得超常的功力,并驰骋享誉于中外武坛。

据笔者所知,历代八极前辈所练的内功一般都从八极小架入手,通过练形、练精、练气、练神达到易筋、易骨、易脉、易髓的目的,这与众所周知的易筋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体悟,笔者认为“八极小架就是易筋经的变异”,二者在功理、功法和效果方面几乎完全一致。

下面笔者就运用一些论据论述这一观点,不确切之处还请各界方家批评指正!一、关于易筋经1、什么是易筋经首先,翻开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术与养生》一书,书中讲道:“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导引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

《易筋经》相传为梁武帝时代印度高僧所著。

但也有学者考证,《易筋经》为明朝天启年间紫凝道人搜集医、释、道流行的养生导引术及汉代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健身法,并在宋代‘八段锦’的健身理论等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另外,清朝初期手抄本尚有海岱游人于大元中统元年(1260年)所作之序。

综合诸序,初步判断《易筋经》在宋元以前已广为流传于少林寺内众僧之中,罕有外传。

明清以来,其法才广为人知,日益流传,而且演变成了数个流派。

人们常把易筋经分为动式和静式(指坐式八段锦)。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辑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健身气功·易筋经》中说:“易筋经原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

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

……在易筋经的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朝至隋唐以来,和尚们借此活动筋骨,习武健身。

……明代气功家梅颠道人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

’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

因此,易筋经本为秦汉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应该没有疑义。

”在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易筋经最初是由古代道家(道士)所创,后流传于少林寺佛家弟子中,而非达摩所创;二是易筋经不但具有养生的价值,还有技击的价值。

2、易筋经的功理康戈武先生《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载:《易筋经》白天台紫凝道人创编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先后有多种版本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了自己的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易筋经《总论》、《内壮论》、《内壮神勇》、《外壮神勇八段锦》、《十二式图》等。

易筋经从理论上总结提出了“内壮”和“外壮”相统一的观点,也就是内功和外功均衡修炼。

修炼的目的是“以血气之躯,易为金石之体”(《总论》)。

所谓金石之体,即“有形之身”、“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内壮外强、内坚外勇之体(《内壮论》)。

《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强身与技击统一,而以强身为基础的锻炼观,正是武术气功的宗旨。

《易筋经》的修炼原则是“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

所谓“无形”指人体内在的“精气神”;所谓“有形”指人体外形的“筋骨皮”(见《膜论》)。

炼“有形”与炼“无形”相互辅佐,就是武林中常讲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内外兼修观,正是武术气功的锻炼原则。

《易筋经》将练功的全过程分为“内壮”和“外壮”两个锻炼阶段,并规定了先内后外的程序。

《易筋经·外壮神力八段锦》认为:“内壮即得骨力坚凝,然后可以引达于外。

盖以其内有根基,由中达外方为有本之学。

”“内壮”阶段又依次分为“凝固”、“充周”、“畅达”三个步骤。

所谓凝固,是通过守中锻炼,将全身内气凝聚腹内而不外溢。

所谓充周,指积气充满任、督二脉。

所谓畅达,是之内气能够随意畅行。

“外壮”阶段依次可分为外导、假力、实操三步。

所谓外导,是将内壮锻炼所获得内气引达于四肢。

所谓假力,指凭空作势,进行推、拉、举、按重物般的术式锻炼。

所谓实操,指借助绿豆袋、沙袋、热水、大树、巨石等磨练皮肤和增长实际攻击力。

此外,不论练内壮还是练外壮,都要遵循柔拍和捶打用力“初行功时,以轻为主”,“渐次加重”;对身体的刺激程度要由浅渐深,髓“渐次加力”而“震入于内”(《易筋经·行功轻重法·用功浅深法》)。

《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内壮即熟,再练外壮,循序渐进的增大锻炼负荷的练功方法,正是武术气功普遍遵循的锻炼程序。

3、易筋经的练法江西省南昌中医学院李良根先生在《少林易筋经》中阐述了易筋经的锻炼要领:一是动作准确,势正招圆;二是呼吸自然,意念集中;三是动静结合,快慢转换;四是刚柔并用,虚实相兼。

行功时每一个姿势每一个小动作都不能有丝毫马虎,一定要圆活而不僵滞,同时动作要紧密配合呼吸,采用逆腹式呼吸法,气息长的人动作速度就慢一点,柔一点,气息短的人动作速度就快一点,刚一点,一呼一吸为一息,每个姿势都包含着若干个“息”的运行。

总的姿势动作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动作静方能意念做到集中,意念活动一般指的是“数息”,其法即默数鼻端之呼吸次数,初练时数三十息,逐渐增加,至百数为止。

“数息”时精神要专注,不可有丝毫的外驰,使内气随任督二脉流转至丹田凝聚而不散,并时时催动内力,使内劲保持不退,越练越坚。

康戈武先生也在《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对清朝同治十三年刻本《易筋经》的练法作了介绍,在松静自然、敛神静心的基础上“平心静气,缓缓地呼吸二十一次,每呼气时,以意体会动作的气感和力感”。

二、关于八极小架1、对八极小架的思考1989年笔者在河北省廊坊市工业学院上学,得识罗瞳八极拳名家、原中央国术馆一等教官韩化臣的再传弟子苏亚军先生,当时我们是同学。

亚军那时十八九岁,虽然年轻,可他的八极功夫已经相当深厚了,因为他从七岁就跟随原中央国术馆教授班学员、黄埔军校教官赵荣林先生学习八极拳了。

说起学拳,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笔者从小喜欢书法,当时在全校组织的书法比赛中,笔者荣获特等奖。

而在同年元旦联欢晚会上,亚军出了一个节目,就是打了一套八极拳。

当时我们两人都成了全校的“名人”,相互敬佩。

于是就凑在一起商量换艺,笔者向亚军学习八极拳,亚军向笔者学习书法,学拳的时间定在晚上,学书法的时间定在中午,这样二人都学得很认真,教得也都很认真。

当然笔者先学的就是八极小架,亚军教拳很严(练习前还要练两趟弹腿),每天一个动作,如果这一动作做不好,就不允许学下一个动作,亚军说师父就是这样教他的。

这样一套只有二十几个动作的小架练下来整整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后来又用了半年的时间学会了大架和对接。

现在回想起来,练的时候采取的是“一步一桩”的方法,站累了才能换下一式。

当时也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练,只是觉得腿上有劲了,饭量增加了,头脑清醒了。

1991年,笔者又在廊坊市万庄镇结识了王忠泉(与李书文是师兄弟)的再传弟子付广池先生。

付先生曾在部队担任过武术教官,当时他在我们学校附近开办了“飞龙武馆”,付先生请我为他的武馆书写了牌匾(现在仍悬挂着),他的弟子很多,有部队战士,有武警战士,有高校学生,还有各县的武术爱好者。

付先生教笔者八极拳也是从小架开始,并为笔者拆了拳,讲了用法,记得那时他对我讲,八极属于武当门的下三门,是典型的内家拳,当时我也没往心里去。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没有放弃练功。

后来又跟沙国政先生的弟子李云祥老师学习了杨式低架太极拳,就想,为什么太极拳就是一种编排套路,而八极拳却有小架和大架之分呢?而且,小架和大架的练法又截然不同,为什么大架不“蹲”不“耗”呢?八极门都知道,吴钟时代八极拳只有小架、大架和对接,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呢?这几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直到2000年笔者拜霍文学先生为师,得先生教诲,才了解了八极拳的理论知识,霍老师有一套内功易筋经套路。

这才对八极小架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才知道每一个武术门派都将桩功视为培元养气、炼神求劲的的法宝,谁得到了真传都不会轻易传人。

随着武术理论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笔者发现在传统的武术套路中,没有一种象八极小架这样练,很是独特,在霍老师传授数息、运气之法后,才真正领悟了八极小架的内涵,将其与易筋经联系起来。

2、八极小架的功理内涵据清末民初的《罗疃八极拳谱》云:八极小架乃八极拳之精华也,定势极为重要,乃八极拳之基本也。

讲究内三合、外三合,要以意行气,以气促力,内外相合,身心相印,内外上下完整一气,动中含静,静中含动,停似走,走又似停。

练好小架是获得“将健身与技击融为一炉”的精妙真谛至关重要的途径。

讲究阴阳顿挫,气力贯通,内以练气,可独善其身;外以练硬而壮筋骨。

“神枪”李书文在讲八极小架时明确指出:“小架乃八极拳之基本功也,初学者务从小架开始,然后再练八极拳。

小架练习要发六合劲,要以意领气,以气引力,气力相辅,一极动百极相应。

”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武术院副院长王世泉先生在《八极拳珍传》一书中讲:“八极拳属内家拳法之一,须内外兼修,凡行内功,多借外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坚,故习练八极拳者,必先懂得意、气、力的结合,要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全身上下,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动中犹静,静中犹动”。

安徽省蚌埠市八极拳研究会的马琳璋先生讲:“八极小架是八极拳的基础拳,又是八极拳的桩功,历来被八极门前辈视为蹲功、练拳、搏击的重要训练手段,是练习八极拳武功必不可少的课程。

”3、八极小架的练法由上可知,八极门人都把八极小架作为本门的筑基功夫,极其重视。

传统八极小架的练法采用”一步一桩”的形式进行,或称为“蹲小架”、“耗架子”,内养精气血,外壮筋骨皮。

另外,笔者恩师霍文学先生在《霍氏八极拳谱·调养功》中说:“八极拳属内外兼修,意形具备,既可强身健体,又有很强的技击性。

习练八极技艺要内外坚实,心神震定,通过正确的姿势,使外形运动、呼吸、意识恰当地结合起来,以便于疏通经络,促进真气的运行,加强调息的效果,以后天之气换得先天之气,达到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的作用,从而增强拳术的习练效果。

具体到调养功,则有丹田功法和数息功法。

丹田功法是运用意念将气引导到丹田处,口里默念穴位,这样气血的流动随着意念沿任督两脉循行到丹田部位,每循行一圈为一次”。

数息功法是站好桩后,以鼻作为出入之门,先使脉气沉静,气息直达小腹丹田处,由一数至五数或由一数至十数,可根据自己实际而定其数,但不宜太多,通过数息,达到丹田自身开合,调养身心的目的”。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广州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在《武学探真》中阐述了八极拳小架的传统练法:“……更重要的是,八极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架子是泛言一切架势,具体来讲就是指八极小架。

小架动作不多,但结构极其严谨,练的时候要求必须做到沉着稳健,不急不躁,一手一势交待得清清楚楚,需要含着力量耐着性子慢慢‘拉’,把力量运足了,式子做周正了,气调顺畅了,从头到尾,气完力足,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练,一种身心两益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