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网规划

城市道路网规划

(9) 当旧城道路网改造时,在满足道路交通旳 情况下,应兼顾旧城旳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原 有道路网形成旳历史;对有历史文化价值旳街道 应合适加以保护。
(10) 市中心区旳建筑容积率到达8时,支路网 密度宜为12~16km/km2;一般商业集中地域旳支 路网密度宜为10~12 km/km2。
(11)次干路和支路网宜划成1:2~1:4旳长方 格;沿交通主流方向应加大交叉口旳间距。
(6)城市环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1) 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旳外围; (22) 外环路宜设置在城市用地旳边界内1~2km 处,当城市放射旳干路与外环路相交时,应规划好 交叉口上旳左转交通; (33) 大城市旳外环路应是汽车专用道路,其他 车辆应在环路外旳道路上行驶; (44) 环路设置,应根据城市地形、交通旳流量 流向拟定,可采用半环或全环; (55) 环路旳等级不宜低于主干路。
(12) 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旳条数宜为4条, 并不得超出5条。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 不大于45度。
(13) 应防止设置错位旳T字型路口。已经有旳 错位T字型路口,在规划时应改造。
(14) 大、中、小城市道路交叉口旳形式应符合 表和表旳要求。
3.城市道路是中各类道路旳规划指标应符合表和旳 要求。
4.城市道路网布局
(1)城市道路网规划应适应城市用地扩展,并有利于向机 动化和迅速交通旳方向发展. (2)城市道路网旳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 交通源和集散点旳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 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拟定。 (3) 各类城市道路网旳平均密度应符合表和中要求旳指 标要求。土地开发旳容积率应与交通网旳运送能力和道路 网旳通行能力相协调。 (4) 分片区开发旳城市,各相邻片区之间至少应有两条 道路相贯穿。 (5) 城市主要也出口每个方向应有不少于两条对外放射 旳道路。七度地震设防旳每个城市每个方向应有不少于两 条对外放射旳道路。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系统

7.1.6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7.1.6/1和表7.1.6/2的规定。
大、中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表 7.1.6/1
项目
城市规模与人口
(万人)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村镇道路级别




计算行车速度(km/h)
40
30
20

道路红线宽度(m)
24~32
16~24
10~14

车行道宽度(m)
14~20
10~14
6~7
3.5
每侧人行道宽度(m)
4~6
3~5
0~2
8.1.2.2村镇道路规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8.1.2的规定。
村镇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表8.1.2
规划技术指标
相交道路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快速路


A,B

主干路
A,B
B,C
B,D
次干路
C,D
C,D
支路
D,E
注:A为立体交叉口;B为展宽式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C为平面环形交口; D为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E为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口。
≤200
4~6
4~6
4~6

中等城市


2~4

道路宽度(m)



>200
40~45
45~55
40~50
15~30
≤200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链式道路网 兰州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二、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分工和功能分工 1. 结构分工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支路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2. 城市道路网的功能分工 交通性和生活性
人均道路用地面积、道路用地面积率 人均道路用地面积:7~15㎡/人 (道路6~13.5㎡/人, 交叉口、广场0.2~0.5㎡/人, 公共停车场0.8~1.0㎡/人)
用地性质
面积率 %
人均指标(㎡/ 人)
道路广场 8~15
18.0~28.0
居住
20~32 10.0~25.0
工业
15~25 8.0~15.0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三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第三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置 第四节 城市专用道路系统空间布置 第五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思路与评析 第六节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第七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容量估算
第一节 概述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 2.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3.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3. 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4.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1. 现状调查,资料准备 2. 城市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 3. 综合交通规划初步方案 4. 修改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5. 绘制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图 6. 文字说明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标问题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交通枢纽可分为货运交通枢纽、客运交通枢纽 及设施性交通枢纽三类,设施性交通枢纽又包括为 解决人流、车流相互交叉的立体交叉(包括人行天 桥和地道)和为车辆停驻而设置的公共停车设施等。
1 .货运交通枢纽的布置
2 .客运交通枢纽的布置
◦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是指城市对外客运设施(铁路客站、公路客站、水运客 站和航空港等)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
( 3 )城市道路的选线应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并与城市绿 地系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的“景观骨架”。
2 .满足城市交通运 输的要求
◦ ( 1 )道路的功能必须 同毗邻道路的用地(道 路两旁及两端的用地) 的性质相协调。
◦ ( 2 )城市道路系统完 整、交通均衡分布
◦ ( 3 )道路系统要有利 于实现交通分流
◦ 铁路、水运、航空等城市对外客运设施的布置主要取决于城市对外交通在 城市中的布局。
◦ 公路长途客运设施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附近或靠近铁路客站、水运 客站附近,要求与城市对外公路干线有方便的联系。在城市布局中应有意 识地结合城市对外客运设施的布置,形成城市对外客运与市内公共交通客 运相互转换的客运交通枢纽。与此同时,结合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布局、市 内大型人流集散点(商业服务中心、大型文化娱乐中心、体育中心)的布 置,形成若干个以公共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市内客运交通枢纽;在市中心区 与近郊市区结合部或市区与郊区结合部形成若干个市内与市郊换乘的公共 交通枢纽。在特大城市还应注意结合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站 点的布置,形成客运换乘枢纽,满足大流量客流集散与换乘的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2021/7/10
城市道路系统是组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 又是城市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动脉”。
城市道路系统一旦确定,实质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轮廓、形 态。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ppt课件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ppt课件

1)、车辆停车与发车方式
前进式停、后退式发;
后退式停、前进式发;
前进式停、前进式发;
2)、车辆停放方式
平行式、垂直式、斜置式(30度、45度、60度)
3)、停车指标
露天停车场
25~30平方米/小车位
室内车库
30~35平方米/小车位
路边停车带
16~20平方米/小车位
自行车
1.5~2.0平方米/辆
混合交通 400
辆/小时.车道
多车道通行能力折减系数
中央车道 1.00、第二条 0.80~0.89、
第三条 0.65~0.78
自行车道
800~1000 辆/条.小时
人行道
1800~2可1编0辑0课件人PP次T /米.小时
13
2、道路宽度的确定
a .车道宽度:车道数×每条车道宽度(3.0~4.0米)
路缘高度:10~20厘米
可编辑课件PPT
15
3、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与组合
a . 形式
一块板:混合式
两块板:分向式
三块板:分车式
四块板:分车分向式
b . 选择依据
道路性质
交通特征
用地条件
管线综合
远近结合
可编辑课件PPT
16
三、道路平面设计
1、道路平曲线(园曲线+缓和曲线)
园曲线最小半径:保证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不横向滑移、不
倾覆;
包括: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半径
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
设超高的推荐半径
设超高的极限最小半径
机动车的受力情况
平直路段基本受力:牵引动力、阻力(空气阻力、地面摩阻力)、
( 重力、地面支撑力)等。
弯道路段:基本受力+离心力

专题六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专题六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形态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优点:中心区和各区以及市 区和郊区之间联系直捷方便。 非直线性系数平均值最小, 一般在1.10左右 缺点: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 过重,机动性较棋盘式差, 容易造成许多不规则形的街 坊 适用条件:一般认为对于大 城市和特大城市,在组织交 通上比较适宜,国外的大城 市多采用这种形式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
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良好的朝向 城市风道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道路应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的规划为管线的敷设留有足 够的空间。 道路系统规划还应与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密切配合。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形态
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轮廓或几何图形)都是各地在一 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城市交通运输以及其他各种要求而逐步 形成的。 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或调整时,采用的结构形 式也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结合规划的基本要求灵活 掌握,决不能生搬硬套从形式主义出发。
适用条件:地形平坦的中、 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局部地 区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形态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的放射性 干道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 区的联系,环形干道又有利于中心 城区外的郊区的相互联系,在功能 上有一定的优点。 放射形干道又容易把外围的交 通迅速引入市中心地区,引起交通 在市中心地区过分的集中,同时会 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街坊,交通灵活 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环形干道 也容易引起城市沿环道发展,促使 城市呈同心圆式不断向外扩张。
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优点:街坊方整,交通组 织简单方便,不会形成复 杂的交叉口,道路定线比 较方便等 缺点:道路非直线性系数 较大,一般为1.27-1.41; 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等 为了解决对角线方向交通 的不便,还有棋盘加对角线的 形式。此种形式虽能消除棋盘 式对角线间的交通不便,且能 增长临街建筑的长度,但形成 了许多三角形的街坊,不便于 建筑布置;增加了许多复杂的 交叉口,不利于交通组织。因 此,一般很少采用,有时也结 合其他形式,在城市个别地区 的小范围内采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名词解释

1、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通常的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是城市中负担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起到联系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既是城市生产、生活的动脉,又是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同时还是安排绿化、排水及城市其他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

3、道路容量C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下,可以合理期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或车行道某一断面的单向或双向最多的车辆数。

4、道路网密度:城市干路网密度=城市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城市干路总长度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的总长度。

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5、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

6、城市客运交通的基本概念:城市客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将城市客运交通划分为集量行为的“公共交通”和个体行为的由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交通构成的“个体客运交通”两大类。

7、净空及限界净空: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一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

分为行人净空、非机动车净空、机动车净空、道路桥洞净空限界、铁路净空限界、桥下通航净空限界限界: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8、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剖面。

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宽度又称为路幅宽度,即规划红线间的道路用地总宽度。

9、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详细规划,确定道路中心线的具体位置,按照标准横断面和道路两旁地形、用地、建筑、管线等要求,详细布置道路红线范围内道路各组成部分,包括道路排水设施、城市公共交通停靠站等其他设施和交通划线的布置在内;确定各路口、交叉口、桥涵的具体位置和设计标准、选型、控制尺寸等。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人行横道
严畅管通街工程
注意行人 人行
竹树下路口
北 环路
双沟环岛 东
区路 竹园小



赤西路口


村 路 市中医院

环 路



青阳镇政府

青 陈路
东环湖中环岛 往陈埭

水路学路口



青华小区路(2) 市政府
小 区




(1)
往磁灶 吊杠头环岛
干 轩内路 路
市委
帝豪酒店 路



市委党校

牌街
大剧院
1、方格网式
2、环形放射状 3、 自由式 4、 混合式
(二)城市道路衔接原则
1、低速让高速 2、次要让主要 3、生活性让交通性 4、适当分离
(三)旧城道路系统改善 1、要结合城市用地布局考虑
①对原有道路分工,重新分配车流和人流 ②利用平行街道组织单向行车 ③开辟环形干道、绕行干道 ④封闭次要交叉口
运输方式: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
运输对象: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
2、现代交通发展的特征
交通工具、内外交通、 立体交通、综合交 通…
三、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1、影响城市的用地布置 如工业用地、仓库、居地用地
2、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如铁路走向、港口选址等。
3、影响城市的景观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二、城市道路系统布置基本要求 (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二)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使其“各从其类、各行其道 (三)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四)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各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方便、安全、快速和环境景观的要求,要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

1.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善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2.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城市道路总体布局,交通应在全市范围中均衡分布,道路系统中,干道间距一般为700~1100m,干道网密度为2.8~1.8km/ha,小城市干道间距为500m左右;
(2)道路性质按不同功能分为三级:主干道为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为40m左右(北京为60m以上);次干道也是区干道,是联系主干道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为30m左右(北京为40~55m);城市支路是联系次干道的道路,红线宽为15m左右(北京为25~35m)。

为明确道路性质,可依其功能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大类道路;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要结合地形,减少工程量,满足各种管网敷设和人防工程要求,防止噪音干扰;
(4)城市道路系统形式,可归纳为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和自由式等几种,应根据社会、自然、现状条件等具体情况,按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5)城市道路系统由主要道路和辅助道路两类系统组成。

主要道路是交通性的道路,是解决城市各部分之间和与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辅助道路是生活性道路,是解决城市各分区的生产和生活组织;
(6)为完善交通系统,采用快、慢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分流,自行车道,快速公交专用道等措施;
(7)确定道路红线宽度应根据城市性质、规模和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考虑交通量(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交通)、日照通风,管线敷设及建筑布置等因素。

道路红线宽度是道路、市政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其中机动车道占主要部分,一般车道宽度为3.5m,快车道宽为3.75~4m,所需车道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三种。

确定形式应因地制宜;
(8)城市交通运输的合理组织,应使客运、货运交通量在城市中均衡分布,互不干扰。

通过引开过境交通、分散吸引人的公共建筑、防止干道两侧行人过多,合理布置大型停车场,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

3.停车场布置
停车场也称静态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城市中的停车场地可分为配建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

停车场的分布应根据不同类型车辆的要求分别考虑。

停车场的位置应选择在对外交通设施附近和大量人流汇集的文化生活设施附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