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完整版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四、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规划原则
• 远近分离原则——不同距离出行者的需求 近多远少决定路网密度为正金字塔形
• 通达分离原则——穿越与到达交通的需求 “通” 和“达”的主次决定了道路等级
• 快慢分离原则——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机非分行、机非路网组合以及公交专用路、自行 车专用路、步行系统等。
其最大优点是扬长避短,能充分发挥各类型道 路网的优点。也是大多数城市普遍采用的路网形 式。比较多的有两种类型:
1、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网,如北京市。
2、链条道路网,由一两条交通干道作为纽带
进而联系各类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常用于组合型
城市或者带状城市,如兰州市。
混合式路网(武汉)
除了图形模式分类外,还可按交通组织形式分类: 1、按交通分流与混合分类
(四)展示城市风貌文化的窗口(窗口功能) • 不仅是本市市民生活出行场所,更是向外人展
示城市魅力的重要场所。 • 注意美学原理和设计方法的运用 (五)防、救灾和避难的通道或场所(应急功能) • 道路是防灾和救援的必要通道,如地震、火灾、
水灾等发生时。 • 城市广场更是避灾的重要场所。
二、城市道路的分类 我国依据道路在路网中
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等组织在不同横断 面上或者专用道路上。 2、按道路行驶方向分类
单向交通和双向交通,路网密度较大的城市中 心区,可以利用平行道路组织单向交通。
六、城市环路和放射路(国内大城市最常见)
(一)环路 1、主要作用:减少直冲交通的汇 聚,如穿越截 流、进出截流和内部疏解。关键是环路车速高出环 内车速多少。 2、内、中和外环道路的功能:内环保护城市内 核,中环联系城市交通,外环分流过境交通。 3、设置办法:通常,大城市应在老城区或中心 区外围设置保护性内环线,在外围设置外环线组织 过境交通,并联系周围县城和乡镇。一般外环路宜 设置在城市用地边界内1-2KM,两条环路之间距离 应大于4KM。内外环之间设多少环路则要看城市用 地大小、交通流量及自然条件等。
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 道路设计要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协调
– 纵坡与排水方向一致
– 管线综合
– 地下交通和地下空间旳综合利用
• 2、城市道路系统基本形式
– 方格网式 棋盘格式 唐长安、纽约
– 方向性好、建筑轻易布置
– 放射式
华盛顿
– 与边沿地域有最短旳距离 – 锐角地域不易建设、方向性差
– 放射环形 东京、北京
以上二种形式旳结合
– 自由式
青岛
山区、丘陵地域常用
– 混合式
成都
– 人车分行系统
• 3、城市道路旳衔接与分离
衔接旳目旳是以便联络,分离旳目旳是预防干扰
– 高速路与城市道路旳衔接与分离
离开城市,一至数个出入口
– 城市内部道路旳衔接与分离
低速让高速,次干让主干,生活让交通。无关路分离
四、城市道路设计
• 1、城市道路红线
– 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 与主导风向旳关系 废气扩散、抵抗寒风
• 过境交通旳布置
降低噪音和尾气污染、加置音障
• 将自然、人文景色引入城市 对景、借景——专题讲
– 结合现状,节省用地
• 山区与平原城市旳路网不同
– 山区城市路网应符合地形,不要追求宽阔平直 – 要靠虑地质、水文情况
– 尽量利用原有设施,预防拆迁量过大
– 定义 城市道路用地旳界线
与道路旳性质、位置、与两侧建筑旳关系、街景设计 旳要求有关 红线内涉及车行道(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绿化带、 分隔带 不同于建筑红线
– 红线宽度
迅速干路 60—100米 主干路 40—70米 次干路 30—50米 一般道路 20—30米
• 2、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 一条车道旳宽度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各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方便、安全、快速和环境景观的要求,要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
1.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善的道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2.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1)城市道路总体布局,交通应在全市范围中均衡分布,道路系统中,干道间距一般为700~1100m,干道网密度为2.8~1.8km/ha,小城市干道间距为500m左右;(2)道路性质按不同功能分为三级:主干道为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为40m左右(北京为60m以上);次干道也是区干道,是联系主干道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为30m左右(北京为40~55m);城市支路是联系次干道的道路,红线宽为15m左右(北京为25~35m)。
为明确道路性质,可依其功能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大类道路;(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要结合地形,减少工程量,满足各种管网敷设和人防工程要求,防止噪音干扰;(4)城市道路系统形式,可归纳为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和自由式等几种,应根据社会、自然、现状条件等具体情况,按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布局;(5)城市道路系统由主要道路和辅助道路两类系统组成。
主要道路是交通性的道路,是解决城市各部分之间和与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辅助道路是生活性道路,是解决城市各分区的生产和生活组织;(6)为完善交通系统,采用快、慢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分流,自行车道,快速公交专用道等措施;(7)确定道路红线宽度应根据城市性质、规模和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考虑交通量(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交通)、日照通风,管线敷设及建筑布置等因素。
道路红线宽度是道路、市政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第十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节 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 二、城市交通构成与现代交通特征 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 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 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 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三、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城市规模 的影响;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内部交通分布与城市道路系统 二、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事的道路系统 现代城市的道路必须满足方便、安全、快速及城市环境整洁、宁静、美观的要 求,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首先要做到功能清楚、系统分明。 一般城市干道间距为600~1000m,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1)快速路 一般道路红线宽度为35~45m (2)主干道 一般道路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道 一般道路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 一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6、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 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7、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2.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 6.0~13.5m2/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m2/人,公共停车面积宜为0.8~1.0m2/ 人。 三、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及道路横断面的确定 1、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 形式:方格棋盘式; 环形放射式; 自由式; 混合式。 功能:生活性道路 交通性道路 游览性道路 2、旧城道路系统和改善 (1)改善旧城道路系统首先要和城市用地布局同时考虑 对原有道路作必要的分工 利用平行的、路面宽度不足的街道,组织单向行车 修建环形干道 封闭次要交叉口,加大某些主要交叉之间的距离 (2)从工程建设方面着手改善旧城道路系统 3、道路宽度及横断面的确定 一条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5m,对于快速路,一般为3.75m~4m 四、停车场布置 停车场也称静态交通 1、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2/人。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路
干扰。
系
统
第五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二、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第 1、港口活动的四个环节
15
章
城
船舶航行、货物装卸、库场储存、后方集疏运。
市 交
2、港口活动的两大部分
通
陆域:有一定的岸线长度、纵深和高程。
与 道
水域:要求有一定水深和面积,风平浪静。
路
系
统
第五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三、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第五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三、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第 2、站场的位置选择
15
章
原则:方便使用、不影响生产和生活、方便联运。
城
位置:中小城市(长途汽车站与铁路车站结合布
市 交
置); 大城市(分设客运站,货运站与技术站也
通
可分开)。
与
道 四、航空港在城市中的布置
路 系
原则:快速、方便联系、不影响生产和生活。
第 2、客运站的位置选择
15
章
城 市
布置在中心边缘和市区边缘 客运站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交
与城市主要干道连接,直接通达市中心以及其他联
通 与 道
运点(车站、码头),要避免与站前广场干扰, 可将地铁引入站下。
路
客运站如何体现城市面貌
系 统
与周围城市公共建筑有机结合,成为一个建筑群体。 与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结合,结合客运站布置。
统
位置:考虑净空与噪声,距离市区边缘最小5-
7km,
第六节 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一、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与结构
第 1、城市客运交通方式与结构
章
15
完整版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红线定位的方法:
1)尽量与原有道路平行 2)规划红线根据少拆迁原则,以一侧拓宽为宜 3)原有的道路中线不动,两侧拓宽
红线宽度较大,分期两侧拓宽; 两侧都有永久性建筑物,做骑楼式人行道
一般情况下,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 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 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项 级 设计车速 双向机动车 机动车 分隔带 道路断面形式
目 类别
别 (km/h) 道数(条) 道宽 设置 (m)
快速路 \
80
≥4
3.75 必须设 二、四幅路
Ⅰ 60,50
≥4
3.75 应设 一、二、三、四
作用:控制道路两侧的建筑物不允许侵入红线规划的道路 用地范围(包括围墙不能侵入)。
(二)红线规划内容
1、确定道路红线宽度:也即路幅宽度,它是道路横断面中机 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设施带、绿化带等各种用地 宽度的总和,包括远期发展用地。 考虑因素:①交通功能所需宽度②绿化所需宽度③通风、日照所需
宽度④防震⑤市政设施所需宽度⑥建筑艺术上的要求
建筑物高:红线宽度=1:2 原则:远近结合、以近为主
道路红线宽度推荐值
城市快速路 城市主干路
红线宽 度m
60-100
40-70
城市次干路 支路
30-50
20-30
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道路红线的平面位置依赖于道路中线的定位。
1)新区道路: 先定红线,两侧建筑物依照红线逐步建造。
城市主干路
设计车速: 40~60km/h 行车道: 4条以上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城市内部货物流通中心 2、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
二、货运道路规划
第六节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一、出入口道路规划
(一)城市性质的影响
1、矿业城市 2、风景旅游性城市和历史名城 3、山区城市 4、交通港口城市
(二)铁路、水系及地理条件的影响 (三)与城市发展和总体布局的配合
(二)公共交通线路网和线路规划的原则 (三)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布局优化 三、公共交通车站和场站设施规则
第四节 城市自行车交通与步行交通规划
一、自行车交通规划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二、步行交通规划 (一)概述 (二)步行交通规划主要指标
1、步行速度与占地面积标准 2、步行通道宽度与通行能力
第四节 城市远期交通供需分析预测
一、城市远期客货需求总量预测 (一)城市客运需求总量预测 1、总体预测法 2、仿真法 3、类比法 (二)城市货流总量的预测方法 1、产值推算法 2、类比法
二、远期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宏观预测
(一)我国大中城市现阶段客运交通结构比 较分析
(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 (三)居民出行需求行为心理特征 (四)城市用地布局特征及规划意图 (五)城市规模和性质 (六)交通设施建设水平和线路布局 (七)城市自然条件 (八)其它影响因素
交通走廊分析;
5、惊醒方案论证和比较,分析各土地利用方案下的交通含 义、社会影响、经济可行性等;
6、提出推荐方案和政策建议; 7、方案实施和滚动修正。
第三节 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分析预 测
一、背景形势分析 1、区位条件 2、城市历史发展演化 3、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沿革 4、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及目标 5、城市总体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我国大城市道路网规划和建设采用快、主、次、支四级体系, 中等城市采用主次支三级体系。 (1)快速路:承担长距离快速交通为主,设中央隔离带,两 侧不设非机动车道,但可根据情况设置辅路。不应设公共建筑 出入口,人流集中地区应设人行天桥或地道。严格控制相交道 路数量。 200万人以上的城市和长度超过30公里的带形城市应设快速路。 尤其在用地向外延伸的发展轴上,需要快速路呈“井”、“廿” 形切入城市,将市区主要组团联系起来。 (2)主干路:联系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以及对外出入口,车流 速度高,流量大。要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两侧不宜 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 (3)次干路:以承担城市功能分区内部的集散交通为主,其 上可布置沿街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出租车服 务站等。 (4)支路:其上有较多的公共交通线路行驶,应满足公交线 路和站点的布设要求,并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连市道路的功能 城市道路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命脉,具有多种功能。 交通功能- 通(通行)达(进入) 城市骨架功能-划分地块 -建筑和用地的依托 管线设置功能-为城市管线提供埋设空间 环境景观功能-改善城市通风、日照 -布置街道绿化,形成城市景观,展示城市风貌 公共空间功能-开展商贸、文化活动 防灾功能-避难道路,保证消防活动、救援活动 -防火带
3. 城市道路网基本形式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下,不同城市的道 路系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 城市基本的路网形式有方格网、环形放射、自由式、混合式四种。 方格网道路系统又称棋盘式,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灵活性大,行 车路线的选择相对自由,有利于分散交通流。 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也容易产生大量穿越交通。 旧城区组织单向交通;中心区外围设置保护性环路,分流过境交通。 环形放射路系统适用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利于加强中心区与外围 各区以及外围各区之间的联系。 如果设置不当,容易把交通引向市中心集中。若在较小的范围内采用 放射环路,会出现很多不规则街坊,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 交通组织不便。 可采用多中心用地布局,也可将某些放射路分别止于外围环路上。为 了减少汽车绕行,环路可采用切线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