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教案汇总
《论语》优秀教案

《论语》优秀教案教案:《论语》教学内容:本教案选用《论语》中的经典章节进行教学,包括“学而第一”、“为政第二”等。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使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目标:1. 能够熟读并背诵《论语》中的经典章节;2. 理解《论语》中的基本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3. 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读并背诵《论语》中的经典章节,理解基本思想。
难点: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科书《论语》;2. 《论语》注解书籍;3. PPT课件;4.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问题。
例如,讲述一个同学在班级中遇到矛盾,如何通过《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化解矛盾的故事。
二、章节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论语》中的经典章节;2. 讲解章节中的重点字词,如“学而”、“政”等;3. 解释章节中的意思,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示学习并实践,不也很快乐吗?;4. 通过例句讲解章节中的思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示对待他人要仁慈。
三、随堂练习(5分钟)1. 教师给出与章节相关的问题,如“《论语》中提到的仁是什么?”;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3. 教师点评并解答问题。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如“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智慧处理人际关系?”;2. 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意见;五、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论语》中的经典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并标注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5分钟)2. 作业答案:仁、义、礼、智、信等。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理解了《论语》中的基本思想,学会了如何运用智慧处理问题等;2.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问题,如“你认为《论语》中的思想在现代社会还适用吗?”;3.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论语》全文教案汇总

《论语》教学规划一、指导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学自强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经典诗词更好地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学生学情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课程的开设,是以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以古典之美来陶冶学生,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按照肇庆市开展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安排,《论语》课程开设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六年级学生对古代著名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积累一不少经典名句,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日常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但是不按主题分篇,每个章节的独立性与随意性较强,没有完整的论述体系与逻辑框架,这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上要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经典的魅力,汲取精神营养,充实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三、《论语》教材分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
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
其中有些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很有启发教育作用,特别是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四、《论语》课程教学理念根据《论语》课程的教材特点与课程目标,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必须运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构建以诵读为主线,以明意为支点,以拓展为外延,以内化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形成主题导入,诵读入韵、明意悟理、明史通今的四环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论语》教学设计优秀3篇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
如:为矣罔殆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
(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27、《论语》二则温故知新为师学不思罔思不学殆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八则》精选教案(优秀8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八则》精选教案(优秀8篇)论语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1)、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e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
(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
(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3最新-论语八则教案(优秀5篇)

论语八则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论语八则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论语教案篇一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第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而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论语•学而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 重点理解并背诵《论语•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
3.能领悟关于人生道德和学习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内容,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并在生活中践行。
激发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
讨论法。
结合生活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合作探究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八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多媒体出示)(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今天,我们来学习学而篇前八章。
板书——学而篇。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停顿正确。
2.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音:说(yuè)愠(yùn)弟(tì)鲜(xiǎn)省(xǐng)惮(dàn)三、再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节奏,传达文言语感。
2.学生放声读。
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3.学生个别朗读。
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
4.师生齐读。
四、品读重点,理解句意1.讲述故事: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读书,他时而大声朗诵,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为书中的内容拍案叫好。
读着读着,孔子感觉到一种快乐的情绪在自己的心中慢慢荡漾开来,于是他取出一札竹简,在其中一片上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件出示)放下毛笔,他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
“是我的朋友们来看我了吗?”他一阵欣喜,又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另一行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出示)“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管来的是谁,我都可以把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告诉他,他也可以和我谈谈他最近的收获,这不也是人生的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孔子静静地等待着,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可是,马蹄声并没有停下来。
孔子叹了叹气,默默地在第三片竹简上写下又一行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课件出示)他想,我日积月累地做学问,可是有谁能够理解我呢?哪怕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都要宽厚待人,不恼怒,不怨恨,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君子啊!2. 出示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生读。
(2)生根据理解试说句子意思(3)师解释:孔子说:“学习知识以后,时常去复习那些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吗?”(5)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做人的道理。
(6)指导背诵。
2.出示“吾日三省吾身”,用以上同样的方式学习。
师简单说说这一则的意思:曾子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我帮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老师教过的知识有没有复习?曾子的这种勤于反思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引导学生领悟自省的道德修养,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五、学生相互交流背诵六、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前八章,你感悟到什么?2.你知道哪些名句会引导你学习,你以后会怎样学习?怎样做?七、小结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八章,学习后,我们应该学以致用,用这些优良的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来完善自我。
板书:《论语·学而篇》学习方法自我修养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论语•学而篇》中的后八章。
【教学过程】一、复习入新课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八章,还记得我们重点理解的那三句吗?这三句分别告诉我们什么?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中的后八章。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八章,比谁读音、停顿正确。
2.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音:行(xìng) 远(yuàn) 谄(chǎn)三、再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节奏,传达文言语感。
2.学生放声读。
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3.学生个别朗读。
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
4.师生齐读。
四、品读重点,理解句意1. 出示句子:“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生读。
(2)师领读,提示解释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和谐、和美、调和。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节:约束,节制。
(3)生根据理解试说句子意思(4)师解释:有子说:‚贯彻执行周礼,应当以和谐为贵。
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面。
但不论大事小事都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有些事就行不通。
单纯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周礼来节制和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5)学生质疑。
(6)师补充说明:孔门认为,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可见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7)讨论交流:在生活中,你能举些例子来说明“礼之用,和为贵”吗?(8)指导背诵。
五、齐读后八章内容六、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后八章,你感悟到什么?2.你觉得在生活中你要做到什么?七、小结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后八章,学习后,我们应该做到“和为贵”这个为人处世的方法来完善自我。
板书:为人处世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篇第二》教学设计封开县江口镇中心小学邓宜娟【教材分析】《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论语•为政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 重点理解《论语•为政篇》中的5到17章有关句子,了解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体会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及孔子的学习方法。
3. 熟读并背诵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的句子以及孔子的学习方法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内容,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如何尽孝的道德情操,领悟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和对学习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以及孔子的学习方法,并在生活中践行孝的做法。
激发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和对学习的热爱。
【教学方法】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诵读课文的气氛。
讨论法。
结合生活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合作探究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造写“孝”的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论语•为政篇》中的5-8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当母亲节到来时,你们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的?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表达母爱的方式。
3、大家都是非常孝顺的孩子。
出示卡片,大家看这个“孝”字(板书:孝),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表示孩子扶着老人行走,多么形象啊!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啊!其实,我们中国文化非常讲究孝道,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都是“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甚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可见我们中国文化多么重视孝道!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看待孝道的呢?4、指名说说自己对“孝”的理解。
二、学习《为政篇》第五章1、孔子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名气了,当时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就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孔丘年纪不大,就懂得很多了,并且熟悉礼节。
我是快要死的人了,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啊。
”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果然拜了孔子为师。
有一次,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是怎么回答他的呢?2、请大家看《为政篇》第五章。
先听老师把这一则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注意听好读音和停顿。
3、老师范读这则两遍。
4、老师简单介绍樊迟: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