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儒简朝亮研究述评
民国岭南诗宗写乡土启蒙教材 教广东幼儿爱国

“广东之治乱得失,不惟关中国之大局而已,抑于世界上有影响也夫……则吾人之爱中国,无有不挚爱广东,何也?其治乱得失于世界上有影响也……吾邦人子弟,于吾广东故事和夫吾广东影响于世界上大端不可不知,诚有养其爱乡土之心……”亲爱的读者,这一段深情款款的文字,出自上世纪初出版的《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作者是被誉为岭南诗宗的学者黄节。
这位前半生耗尽家财、办报开启民智,后半生执教北大、以呵护民族文化之根为己任的学者,曾深得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钦佩,声名之大,可以说得上是轰轰烈烈。
可就是这样一位造诣深厚的大学者,在忙于办报、办学、著书立说的同时,居然用足心思,为故乡的孩子们写出了一整套乡土启蒙教材。
他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将南粤的历史、地理、物产、商业娓娓道来,引领刚进学堂的小儿郎爱上家乡,再由爱乡而爱国,从而在未来承担起国家的兴衰。
时隔百年之后,回头看黄节为推进乡土教育作出的诸多工作,也许他热心传授的一些知识已经过时,但他放下身段、努力靠近儿童心灵的谦逊和用心,却仍旧让人心动,引人深思。
采写/广州日报记者王月华编写历程国学大师用足心思七册课本一气呵成其实,在给黄节安上“国学大师”这个名头的时候,我内心是犹豫了很久的。
因为当前没用心研读过几本经典,却打着国学的幌子售卖心灵鸡汤的所谓大师实在太多,如果读者您把这样的形象跟黄节联系在一块,那实在是天大的误解,而这全是我的罪过;但若以学界公认的“岭南诗宗”来称呼他,我又担心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因为诗歌跟今天人们的生活实在是离得过于遥远了。
想来想去,不如花一点点时间,来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只有这样,你也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那么热切地引导故乡的孩子们挚爱南粤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黄节还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国学大师。
他祖籍顺德,生于广州,父亲原是个秀才,后来虽然弃文从商,做起了陶瓷生意,但并未放弃诗书传家的传统。
黄节进私塾,入学海堂,接着师从岭南大儒简朝亮,通读汉宋经史,后来又找了两座古庙,闭门读书多年,饱览中西典籍,由于读书太用功,还得了个外号,叫“苦行生”。
《简朝亮研究》订误

学 、 义理 之学 、 辞 章之学 。
② 如: 同 门康 有为对 简 曾有 高度 的评价 , 谓其“ 学 行 高绝 , 今之 岭 表 大儒 , 一人 而 已” 。并 赋 诗云 : “ 我 有 同 门友 , 青
《 论 语集 注补 正述疏 》 《 孝 经集 注述 疏》 《 朱 九 江 《 简朝亮 研究》 ( 以下 简 称 为 《 简》 ) 是 张 纹 华 先生传 》 等。 女 士 出版 于 2 0 1 3年 的大 作 。 她 在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又 提 出 了 新 的 见 解 与 研 究 角 度 。并 且 晚 清 民国 , 社 会 动荡 、 战乱 频 仍 , 加 之 新 文 的 基 础 上 ,
化、 新 思 潮 对 传 统 学 术 的抵 制 与 冲 击 . 简 氏经 典 疏 证 之 作 及 其 思 想 很 少 引 起 学 界 的 关 注 。这 期
间, 除亲 友 、 弟子 等些许 追忆 、 悼 念 文 字 外 ②, 梁
作 为 首 本 系 统 探 讨 简 氏 其 人 、其 书 、其 术 的 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著, 《 简》 对学界深入研究简朝亮 、 朱次琦 、 “ 九 江 学 术 ” 甚 至 清 末 民初 的 岭 南 学 术 都 有 重 要 的 启
《康有为与黄节》当为《康有为与于式枚》考

«康有为与黄节»当为«康有为与于式枚»考王晓东(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ꎬ广东广州510521)㊀㊀摘要:«康有为全集»(2007)与«康有为往来书信集»(2012)中都收录有一封«康有为与黄节»(1920)的短笺ꎬ信件手稿现藏于台湾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所ꎮ细读原文可知此信不是师叔康有为写给师侄黄节(字晦闻)的ꎬ 晦老 敬问 同年兄 的行文与康㊁黄二人在九江学派中的身份不符ꎮ结合康氏其他信件可知ꎬ 晦老 当指他的同辈于式枚(字晦若)ꎬ 同年兄 为友人间的亲切称呼ꎬ并非同科得中或年龄相同ꎮ在相关考辨中ꎬ也连带校正«康有为往来书信集»中其他几处编注疏失ꎮ关键词:康有为ꎻ黄节ꎻ于式枚ꎻ九江学派中图分类号:K250.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 ̄3798(2019)01 ̄0109 ̄04收稿日期:2018 ̄09 ̄2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黄节全集»及«黄节研究资料»研究 (18YJC751048)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国学㊁古典诗学与 岭南学 :学术研究现代化进程语境下的黄节学术思想研究 (GD15CZW07)ꎻ«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一般项目 «广州大典»黄节专辑编集与研究 (2017GZY22)作者简介:王晓东ꎬ男ꎬ山西隰县人ꎬ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ꎬ博士ꎮ㊀㊀«康有为全集»[1](以下简称«全集»)与«康有为往来书信集»[2](以下简称«书信集»)都收录有一封«康有为与黄节»的短笺:㊀㊀痔发十日ꎬ痛苦始复ꎮ酷暑ꎬ念尊恙何似?想大安善ꎮ杨树浦地前还以五百ꎬ前途索六百ꎬ所去无多ꎬ乃遂中止ꎮ今拟五百五折衷ꎮ望问前途ꎮ敬问晦老同年兄近安ꎮ名心叩ꎮ十四日ꎮ(1920年8月27日)编者注云 杨树浦 莹园 别墅落成于1921年夏ꎬ此书应作于前一年 酷暑 8月前后[1]133[2]499ꎬ将此信定为康有为致黄节的文本证据在于 杨树浦 和 晦老 :康有为 莹园 别墅在上海杨树浦ꎻ黄节字晦闻ꎮ一㊁康有为㊁黄节在九江学派中的辈分㊀㊀从上文所示书信来看ꎬ信件行文显然与康㊁黄二人在九江学派中的辈分不符ꎮ九江学派由朱次琦所创ꎬ朱次琦(1807 1882)是广东南海九江人ꎬ世称九江先生ꎬ是 19世纪主导广东思想风气的 粤学 领袖学者 [3]ꎻ简朝亮(1852 1933)㊁康有为(1858 1927)分别自1874年㊁1876年起从学于朱次琦[4 ̄5]ꎮ康有为在近代的影响举世皆知ꎬ简朝亮被康有为赞为 今岭南大儒ꎬ一人而已 [6]ꎮ近代著名诗人㊁学者黄节(1873 1935)是简朝亮门下最著名弟子ꎬ吴宓曾撰«最近逝世之中国诗学宗师黄节先生学述»(1935)介绍他的老师黄节的学术成就ꎮ既知康有为㊁黄节分别是朱九江的弟子㊁再传弟子ꎬ且黄节三次乡试均未得中(1891㊁1893㊁1902)并从此绝意科举ꎬ则上述 敬问 晦老 同年兄 的短笺绝不可能是师叔康有为写给师侄黄节的了ꎮ«全集»与«书信集»均注明这封信为 手稿ꎬ藏台湾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所 ꎬ该所出版的«康有为第39卷㊀第1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Vol.39㊀No.12019年2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Feb.2019手书真迹»(1994)①分 真迹 释文 两部分ꎬ 真迹 中收录此信ꎬ确是康有为手迹[7] 手书真迹之部 370ꎻ 释文 中注此信为 与黄晦老笺 按:黄节字晦闻ꎬ广东顺德人 [7] 释文之部 62 ̄63ꎮ看来«全集»和«书信集»均不加审查地沿袭了台版«康有为手书真迹»的失误ꎮ二㊁ 晦老 当为康有为的友人于式枚此信确为康有为所作ꎬ收信人的解读关键在于 晦老 和 同年 ꎮ与康有为有交集的确有一位 晦老 于式枚ꎮ于式枚(1853 1915)字晦若ꎬ广西人ꎬ他的父亲曾在广州宦游ꎬ母亲是番禺诗画名家居巢之女ꎮ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称于为 晦老 : 余生平于贺县于晦若侍郎式枚仅两面 晦老淹博绝伦 [8]ꎮ于式枚先后担任译学馆监督㊁广东学政使等职ꎬ 对新学的引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9]517ꎮ康有为 赴京都得礼部侍郎于式枚之介ꎬ而请于李相鸿章 [10]ꎬ于式枚曾加入康有为发动的保国会宣扬维新变法思想[9]518ꎬ康有为«祭于晦若文»云 我之识君ꎬ历岁三纪 [11]ꎬ二人相交甚久ꎮ«书信集»中有三封信提及 晦老 ꎬ除本文考辨的这一封误系于黄节名下的之外ꎬ其余两封都作于1915年ꎬ 晦老 均指于式枚ꎮ一封是写给于式枚的弟弟于式棱的: 自令兄侍郎之丧 甚欲为诗文ꎬ哀不成声ꎮ然必为此诔文祭之 当于大祭日陈牲酾酒而读之ꎬ或晦老在天之灵知之也 七月六日ꎮ(«康有为与于式棱»ꎬ1916年8月4日) [2]3按ꎬ此处系年有误ꎬ于式枚1915年8月5日去世[12]ꎬ康有为致于式棱书当写于1915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六日)ꎬ信中所提诔文«祭于晦若文»(1915年8月25日)收录于«康有为全集»(第十集)[11]231ꎮ«书信集»不知何故将致于式棱书误系于1916年ꎮ另一处 晦老 出自1915年1月20日«致沈曾植»ꎬ信中提到康有为的第四位夫人何旃理去世ꎬ 顷晦老与孺弱等来唁ꎬ同决殡事 [2]279ꎬ 晦老 也指于式枚ꎮ三㊁表示亲切意味的 同年于式枚是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1880)[13]1156ꎬ康有为是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进士(1895)[13]1278ꎬ二人并非同科得中的 同年 ꎮ这涉及到 同年 的其他用法ꎮ王会庵«燕都人物摭忆»云: 世称老人(按ꎬ指陈三立散原)与先祖进士同年 明清两代最重年谊ꎬ二老相见ꎬ必呼老同年ꎬ或同年兄ꎬ显得异常亲切ꎮ徐一士在«一士类稿» 谈陈三立 文中说: 新城王晋卿(树枬)今春卒于北平 与散原年辈相若(丙戌同年) [14]王会庵的祖父王树枬是1886年丙戌科进士ꎬ陈三立是1889年乙丑科进士ꎬ 同年 之称不过为了表示 异常亲切 ꎬ但因为 同年 的常规用法是表示同科得中ꎬ于是«一士类稿»便误以为陈㊁王二人都是丙戌科了ꎮ通检«书信集»中所收录的 同年 通信ꎬ表同科得中的有4封ꎬ表亲切意味而非同年得中的有3封ꎬ二者比例大致相当ꎮ康有为于1893年应广东乡试ꎬ中第八名举人[15]ꎬ刘士骥(1857 1909ꎬ字铭伯)㊁徐乃昌(1868 1943ꎬ字积馀)也在1893年中举ꎬ康有为致信分别云 铭伯老同年观察兄执事 敬请积馀同年兄大安 [2]129ꎬ474ꎮ汪钟霖也是同年中举ꎬ他致信康有为云 甡老大师同年 南海院长同年 [2]269ꎮ康有为是1895年乙未科进士ꎬ同科进士李瑞清致信康有为云 南海先生同年阁下 [2]191ꎮ这四封信中的 同年 ꎬ都是同年得中之意ꎮ齐耀珊(1865 1954ꎬ字照岩)为1890年庚寅恩科进士[13]1229ꎬ早于康有为1895年乙未科进士ꎮ康有为致信云 照岩总长兄同年执事 ꎬ齐耀珊时任北京政府内务总长ꎮ«书信集»将此信误作«康有为致齐耀琳»ꎬ并注释云齐耀琳 字照岩 [2]126ꎮ实际上ꎬ齐耀琳(1862 1949ꎬ字震岩)是齐耀珊的哥哥ꎬ与康有为同为1895年乙未科进士ꎮ«书信集»的编者误以为此处的 同年 是同科得中ꎬ就将齐耀琳㊁齐耀珊二人混淆了ꎮ齐耀琳曾任江苏省长㊁督军ꎬ1920年 辞去省长职务ꎬ退出政坛ꎬ此后曾任天津耀华玻璃公司总董事ꎮ [16]这封信写于1921年10月ꎬ011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㊀①承蒙台湾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所老师回信告知 关于康有为致黄节书ꎬ请参考本所出版的«康有为手书真迹»一书 ꎮ特此致谢ꎮ是康有为请求 照岩总长 关注乱世中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安危的ꎬ信末云: 顷得星都人士飞书力诉ꎬ而公适主内务ꎬ实任其责 伏望饬江西长吏严办 ꎬ显然不是写给退出政坛的齐耀琳ꎬ而是写给内务总长齐耀珊的ꎮ谢远涵(1874 1950ꎬ字镜虚)为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13]1266ꎬ早于康有为1895年乙未科进士ꎮ康有为致信云 镜虚同年兄总长执事 ꎬ谢远涵时任北洋政府代理内务总长ꎮ«书信集»此处将谢注为 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 [2]691ꎬ也是误以为谢㊁康同年得中而未能核实谢氏得中时间ꎮ钱能训(1870 1924ꎬ字幹臣)为1898年戊戌科进士ꎬ晚于康有为1895年乙未科进士ꎬ«康有为促南北速议和以应欧洲和局电»云 北京钱总理幹臣同年兄 [2]914(钱能训时任内阁总理)ꎮ与上述致齐耀珊㊁谢远涵相同ꎬ 同年 都只是表示亲切之意ꎬ而并非同年得中ꎮ综上ꎬ本文所考辨的短笺ꎬ确是康有为写给好友 晦老 于式枚的ꎬ 同年 并非同年得中之意ꎬ只是表示亲切ꎮ当然ꎬ这种 同年 表亲切ꎬ前提是双方都曾得中ꎬ只是不严格限定彼此在同一年得中罢了(上文三封非同一年得中的 同年 通信中ꎬ前两封的收信者早于康有为得中进士ꎬ后一封的收信者晚于康有为得中进士)ꎮ黄节三次乡试均失败ꎬ往来书信中自然不会使用这种表亲切意味的 同年 ꎮ四㊁此信写于1915年7月25日 莹园 别墅是康有为的一处短期地产投资[17]ꎬ据康氏二儿媳庞莲(上海文史馆馆员)所述ꎬ 莹园 于1921年落成ꎬ建筑较简单ꎬ建成一年多后转售给日本人[18]ꎮ«书信集»认为此信写于别墅建成前的1920年ꎮ根据本文考证ꎬ此信并非写给黄节而是写给于式枚的ꎬ于式枚1915年8月5日(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去世ꎬ«书信集»收录于式枚致康有为书云:㊀㊀三十年患难旧交ꎬ何意今夕可得相见ꎬ而病作ꎬ拥裘犹慄ꎬ岂天气之不正耶?午后暴下十三次ꎬ至今尚未再食也ꎮ是否下榻高斋ꎬ明日当遣探也 (1915)[2]1何意今夕可得相见 指于㊁康二人上海重逢ꎮ康有为此前漫游各国十余年ꎬ1913年年底回粤葬母ꎬ1914年前后定居上海ꎮ据曾凡亮«晚清贺县籍名臣于式枚生平研究»ꎬ 1914年秋冬之际ꎬ因日本向德国宣战ꎬ青岛成为战场ꎮ于式枚离开青岛ꎬ迁居上海 [12]ꎬ具体抵沪时间为农历四月: 于氏自从青岛南下ꎬ四月间到沪 (高拜石«悔荐袁世凯 于式枚飘蓬毕身世»)[19]ꎬ 三十年患难旧交 的二人当重逢于此时(5月14日至6月12日农历四月间)ꎮ重逢后不久ꎬ康有为在 酷暑 中( 十四日 )致信于式枚ꎬ一来慰问老友病情 酷暑ꎬ念尊恙何似?想大安善 ꎬ二来托其中介购买上海杨树浦地ꎬ此信当写于7月25日:农历六月十四日(前一天7月24日为大暑ꎬ与信中 酷暑 相吻合①)ꎬ于式枚去世前11天ꎮ慰问病情与委托中介买地ꎬ说明康有为等友人并不以为于式枚病重ꎮ于式枚致康有为信中所述病情较重ꎬ有严重腹泻之症ꎮ坊间曾传言于式枚是被袁世凯暗杀的ꎬ前引高拜石一文即赞同暗杀说ꎻ前引曾凡亮一文则详细分析暗杀说是好事者根据故事发挥而成的ꎮ康㊁于之间的这两封信ꎬ可印证于式枚并非死于暗杀ꎬ而是病情突变ꎬ与曾凡亮一文 暴病而亡 [12]的推测一致ꎮ需要补充说明的是ꎬ此前多认为康有为定居上海后先是租赁上海新闸路辛家花园(1914 1921)ꎬ然后才在愚园路买地建 游存庐 (1921ꎬ即康公馆)ꎬ康有为晚年的别墅则先后是杭州 一天园 (1920年开建ꎬ用时四年)㊁上海杨树浦 莹园 (1921)㊁青岛 天游园 (1923年租赁㊁1924年购买)ꎮ根据本文考释ꎬ可知康有为在上海租住不久就有了买地建别墅的打算ꎮ当然ꎬ相关史实仍有未解之处ꎬ这封信写于1915年ꎬ康有为当时已在上海ꎬ何以仍托友人于式1112019年第1期王晓东:«康有为与黄节»当为«康有为与于式枚»考①按ꎬ«书信集»«全集»即使将书信系于1920年ꎬ也不当在8月27日(农历七月十四日)ꎬ实际上8月23日(农历七月初十)已是处暑ꎬ处暑即为出暑ꎬ这一年的三伏天是7月21日至8月20日(共30天)ꎬ信中 酷暑 十四日 当是三伏天之内的7月29日(农历六月十四日ꎬ初伏第8天㊁中伏前2天)ꎮ枚代为中介联络购买上海杨树浦地呢ꎬ或是自行联络议价不便ꎬ或是于式枚有更为密切的关系ꎬ其中的详情只能有待于更多的史料发掘了ꎮ但无论如何ꎬ«全集»«书信集»中三封有关 晦老 的通信均写于1915年ꎬ 晦老 都是指于式枚ꎬ目前整理作 1920年«康有为与黄节» 当误ꎮ参考文献:[1]姜义华㊁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十一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7.[2]张荣华.康有为往来书信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2.[3]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ꎬ1988:30.[4]张纹华.简朝亮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13:333.[5]董士伟.康有为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ꎬ2010:123.[6]杜环欢.解构与传承:康有为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ꎬ2015. [7]王尔敏.康有为手书真迹[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ꎬ1994.[8]韦湘秋.广西历代词评[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ꎬ2001:370.[9]叶正国ꎬ于式枚.立宪在求其实而不徒震其名[M]ʊ周叶中.中国近代人物宪制思想评论 1 维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ꎬ2015.[10]蒋贵林.康南海先生轶事[M]ʊ白化文.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轶事集成(第3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ꎬ2015:42.[11]姜义华ꎬ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十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7:232.[12]曾凡亮.晚清贺县籍名臣于式枚生平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ꎬ2008(1):31 ̄38.[13]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中)[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7.[14]中央文史研究馆.崇文集二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4:481 ̄482. [15]赵立人.康有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ꎬ2012:462.[16]魏晓光.梨树古今人物[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ꎬ2015:58.[17]吴安宁.民初国学大师的生意经[M]ʊ«看历史»杂志.中国历史的侧面 3 历史的缝隙与灰烬.北京:群言出版社ꎬ2015:163.[18]庞莲.康有为的家世和晚年生活[M]ʊ夏晓虹.追忆康有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ꎬ1997:495 ̄496.[19]高拜石.新编古春风楼琐记(5)[M].北京:作家出版社ꎬ2003:55.(责任编辑㊀蔡银春)KangYouweitoHuangJieshouldbeKangYouweitoYuShimeiWANGXiaodong(SchoolofFinanceandNewMediaꎬGuangdongUniversityofFinanceꎬGuangzhouꎬGuangdongꎬ510521ꎬP.R.China)Abstract:TheCompleteWorksofKangYouwei(2007)andTheCorrespondenceCollectionofKangYouwei(2012)bothincludealetternamedKangYouweitoHuangJie(1920).ThemanuscriptofthisletterisnowcollectedinTaiwan s AcademiaSinica InstituteofModernHistory.DeeperunderstandingoftheoriginaltextshowsthatthisletterwasnotwrittenbyKangYouweitoHuangJie( HuiWen )ꎬbecauseappellationssuchas HuiLao ꎬ JingWen and TongNian inthecorrespondenceareinconsistentwiththeidentitiesofKangandHuanginJiujiangSchool.CombiningKang sotherlettersꎬwecanseethat HuiLao referstohispeerYuShimei(HuiRuo)and TongNian isafriendlyappellationamongfriendsꎬwhichisnotthesameaspeerfromthesameimperialexaminationortheonewhoisatthesameage.IntherelatedresearchandexaminationꎬseveralcarelessmistakesexistingintheannotationofTheCorrespondenceCollectionofKangYouweiarealsocorrected.Keywords:KangYouweiꎻHuangJieꎻYuShimeiꎻJiujiangSchool211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㊀。
岭南学者黄节研究综述

I ]
塑 !I !
报业 ,还 是积 极办 学 、桑梓 授 学 , ( 冒鹤 亭发表于 1 4 3) 9 8年 《 国 黄节都 与 诗 为伍 、 以诗 为教 ,他 与 史馆馆 刊 ( II )  ̄T号 》的 《 JJ 黄节传 》, 梁鼎 芬、 罗瘿 公、 曾习经合 称 “ 岭 简 明扼 要地介绍 了黄节 的生平 。 南近 代 四家 ” ,又 与 陈洵并 称 “ 黄 ( 李 韶清 刊 登于 在 1 6 4) 3年 9 诗陈词 ”,名重一 时。 《 广州文史资料 ( 十辑 ) 第 》的 《 黄 晦 闻 之 生 平 及 其 政 治 学 术 思 想 举 二 、黄节研 究现 状 目前 ,学术 界 对黄 节 的研 究主 例 》。李 韶 清是 黄 节 的女婿 ,受业 要有三 个 方面 :一 是对 黄节 生平 的 于 黄 节 ,并 随 侍黄 节 多年 ,其谓 此 研究 : 二是 对黄节诗歌 的研 究 : 三则 文 “ 谨就 所 知 ,真 实书 写 ”【】 3。该 是 对黄 节学 术思 想和 学 术成 就 的研 文 引用 了很多 尚未刊印 的黄节 文稿 , 究。 是 非 常宝 贵 的研 究 黄节 生平 及其 思 1 黄节生平研究 . 想 的材 料。 黄 节一 生涉 足 的事业 颇 多—— ( 中 山大学 中文 系陈希 副教 5) 诗 人、 报人 、学 者、 教育 家 ,他 曲 授所著 《 南诗 宗—— 黄节 》 书。 岭 一 折 而丰 富 的人生 经历 对他 的 诗歌创 他参 阅 了 各种史 料 ,结合 前 人 的评 作 、学 术 思想 等 各个 方面 都产 生 了 价 ,描 述 了黄 节坎 坷 的人生 道 路 , 深远 的影 响 ,相 关研 究 的文 献资 料 揭 示 了他 复 杂 的心 路历 程 ,剖 析 了 有 他 的诗作 与学术成 果 ,比较完 整和 ( 1)吴 宓 发 表 于 《大 公 报 》 详尽 地介绍 了黄 节其人。 13 5年 1月 2 9 7至 2 9日 的 《 近 最 其 它相 关论文还 有:王燕军 《 近 逝世 之 中国诗 学 宗 师—— 黄节 先生 代 广 东籍 诗人 略 论 》 ,将包 括 黄节 学 述 》。 该 文 写 于 黄 节 刚 刚 离 世 在 内的近 代广 东诗 人作 了一个 总体 广 时 , “ 先生 之家世及其 师承 ”、 从 黄 上 的分析 ;梁 文 宁 《 东 近代 诗歌 “ 先 生在 清代 之 事业 ”、 “ 先 中文 人 心态 的衍 变 》一 文提 到 ,黄 黄 黄 生入 民国后 之事 业 ”、 “ 先 生诗 节 怀揣着 的是 一份苍凉迷 茫的 心态 , 黄 学之著 作 ”、 “ 先生讲 授 古人 诗 而 这种 心 态 “ 先 来源 于对 所 设想 黄 首 之 目 的 及 方 法 ” 、 “ 先 生 最 近 改 的社会 蓝 图 的模糊 ” , “ 来 源于 黄 还 讲 顾亭 林 诗 ”、 “ 先生 自作之 诗 对 于人 生 价值 尺度 的困 惑” ,而这 黄 很 何 处可 得 ”、 “ 先 生 所作 之 样 的 心态在 当时社 会 的文 人 中 “ 黄 诗— —评 论 ”、 “ 先生 所作 之诗 有 代表 性 ” , “ 现 了一定 的进 步 黄 体 举例 ”、 “ 黄先生 之诗 弟子 ”、 性 ”【】 4。 2 黄节诗作研 究 . “ 先生 与本篇作者 之私谊 ”等 1 黄 1 汪辟疆在 《 宣诗坛点将录 ・ 光 个 方面介绍 了黄节 的生平 事迹 , “ 惟
岭南学者黄节研究综述

岭南学者黄节研究综述[摘要]黄节是近代著名的岭南学者,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与教育家。
他致力于汉魏诗歌的研究,注释作品尤为丰富,他的许多注本是当代学者学习、研究汉魏六朝诗歌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黄节本人及其著作、学术思想的研究是有所欠缺的,这与黄节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搜集与整理研究黄节的专著与论文,是为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引起学术界对黄节更多的关注,进一步对黄节的学术著作与学术思想进行研究。
[关键词]黄节岭南研究综述一、黄节生平简介黄节(1873―1935),初名纯熙、字佩文,后更名节、字晦闻,别署晦翁、黄史氏,广东顺德人。
近代著名的岭南学者、诗人、教育家。
他的一生大致以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复辟(191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人生以求学、办报、参与革命,积极投身社会变动之洪流为主,后段人生则以潜心教学、弘扬诗教和中国文学中的民族精神为己任。
1873年,黄节出生在广东顺德甘竹乡,父亲早逝,由母亲一手抚养大。
他幼时求学于简岸乡之读书草堂,师从简朝亮,是岭南大儒朱次琦的再传弟子。
少年时期,黄节曾在海幢寺和云林寺闭门潜修多年,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国学基础。
他的求学苦读生涯以1 902年应试不举,决裂清廷告终。
1903年,黄节赴上海,将他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办报事业中,与同学邓实合办了《政艺通报》(1902―1908年)、《国学粹报》(1905―1911年),之后还创办过《美禁华工拒约报》(1905年8―11月)等报纸,宣扬民族思想,积极支持革命。
1913年,黄节开始了他短暂的从政生涯。
他曾在铁路局供职,后来又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广东省教育厅长等职务。
直至1916年袁世凯复辟后,黄节对时局彻底失望,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出任北大教授,此后一直以授诗为主业,潜心教学,几乎再没有离开过讲台。
黄节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是《诗学》。
它的雏形,是黄节执教两广优级师范时完成的《诗学源流》,而后在北大讲授时,他将其整理为《诗学》。
广东名儒简朝亮的注经特色与若干不足

依然 是 简朝 亮 注 经 的体 例 。“ 古 之 训 诂 成 文者 , 若
V oL l 2 NO .5
S e p. 201 3
广东 名儒简朝亮 的注经特色 与若干不足
张 纹 华
( 广东 石油 化工 学院 文法 学院 , 广 东 茂名 5 2 5 0 0 0 )
[ 摘 要 ] 简朝 亮是 近代 广 东 著名 的 经 学 家 , 其 经 学 著述 不仅 开 广 东 学 者 以 义 疏 体 注经 的先 河 , 而且 标 志 广 东经 学 集 大成 时 期 的 到 来 。训 诂 成 文是 简朝 亮撰 写 义疏 体 著 述 的 手 段 , 注音 、 释 义 是 其 内容 。采 用韵 书 反 切 注 音 与 标 示
简朝 亮 ( 1 8 5 2 —1 9 3 3 ) , 字能己, 又字 季 纪 , 号 竹 居, 广东 顺德 简 岸 人 , 近代广东经学家 、 谱学 家、 教 育家 、 文 学家 , 人称“ 简 岸先 生 ” , 黄节 、 邓实 、 邓 方 等 出其 门下 。简朝 亮 主要 经 学 著述 4种 , 谭 步 云《 < 论 语集 注补 正述 疏 ) 训诂 上 的贡 献 》 u I 8 、 唐 明贵《 简 朝 亮( 论语 集 注 补 正 述 疏 > 特 色》 _ 2 与张 付 东 《 论 简 朝 亮< 孝经 集 注述 疏 ) 》 l 3 等分别对《 论 语 集 注 补 正 述 疏》 、 《 孝 经集 注 述 疏 》 的注 经 特 色 略有 发 覆 。在 此 基 础上 , 笔 者 试 图 对 简 朝 亮 的 注 经 作 一 比较 全 面 、 深入的探究, 既分 析 其 注 经 特 色 , 也指 出其 注 经 的
简朝亮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

寺。 期间 , 简 朝亮 作 诗 《 六榕 寺 感 怀 示游 学 诸 子 》 《 除
夕 寄六 榕 寺 留馆 三友 黄 仲蔚 、 李 竹翘 、 陈赤 甫》 等多 首, 其 中《 壬戌 岁 仲 冬重 游 六榕 寺 , 宗人 先 河 月朋 同 游》 “ 昔 游 六榕 寺 , 我 旅 五年 情 。 今 游 非 故我 , 白首 怀
简朝 亮 开馆 讲 学 的 重 要 时 期 . 形 成 简朝 亮 以 注 重 实 践 、 提 倡 读 书报 国 为 主要 内容 的 教 育 思 想 , 对 当下 中 国教 育 改革 具 有 一 定 的
借鉴意 义。
关键词 : 简朝 亮 ; 教 育活动 ; 教 育 思 想
中 图分 类 号 : G5 1 9
下 了珍 贵 的记 载 : “ 桃花 源 中花 水 深 , 木 棉 经 照 天 阴 阴。 朝来春雨凤山出 , 一片江帆千里心。 ” _ 3 ‘ 乾 坤 感
岸、 清 远阳山等 , 接 续 简 朝 亮 长 达 六 十 多 年 的 教 育 生涯 . 体 现 简朝 亮 教师 育 人 的辉 煌一 生 。
第 3 5卷
第 7期
简 朝 亮 的教 育活 动 与教 育 思想
黎 齐 英 ,张纹 华
( 1 . 广 东石 油 化工 学 院 思政 部 ; 2 . 广东 石 油化 工学 院 文法 学 院 ,广东 茂 名 5 2 5 0 0 0 )
摘要: 简朝 亮是 晚 清 民 国 时期 岭 南著 名 的 经 学 家、 教 育家、 文学家。作为教育 家, 开 馆 顺德 筒 岸 读 书 草 堂、 清远 阳 山 山 堂是
文献标 识码 : A
简朝亮的诗论与广东传统儒家诗论的终结

①简朝亮的诗论与广东传统儒家诗论的终结张纹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㊀中文系ꎬ广东㊀茂名㊀525000)㊀㊀摘要:简朝亮将朱次琦推崇«诗经»ꎬ以性情㊁学籍㊁兴致三者备为诗之善的诗论强化为亲风雅㊁以诗 在治忽 等儒家诗论ꎮ简朝亮的诗论对邓方«小雅楼诗文集»㊁黄节«诗学»«汉魏六朝诗六种»产生明显的影响ꎬ师生共同守护广东传统儒家诗论ꎮ关键词:简朝亮ꎻ邓方ꎻ黄节ꎻ朱次琦ꎻ儒家诗论ꎻ广东近代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18)02-0011-05㊀㊀1892年友人周祝龄去世ꎬ简朝亮不仅编纂«所托山房诗集»ꎬ而且着重点评周祝龄关注时艰的近30首诗作ꎬ置于«所托山房诗集»卷首ꎬ史称«读书草堂明诗»(以下简称«明诗»)1卷本ꎮ1929年ꎬ旅沪南园的简朝亮承闲撰写«明诗»4卷本ꎬ将«明诗»1卷本略作整理ꎬ作为 周祝龄 条收入«明诗»ꎬ经过近30年沉淀的简朝亮诗论最终形成ꎮ简朝亮将朱次琦推崇«诗经»ꎬ以性情㊁学籍㊁兴致三者备为诗之善[1]6的诗论强化为亲风雅㊁以诗 在治忽 等儒家诗论ꎮ简朝亮的诗论对邓方«小雅楼诗文集»㊁黄节«诗学»«汉魏六朝诗六种»产生明显的影响ꎬ师生共同守护广东传统儒家诗论ꎮ一㊁简朝亮诗论对朱次琦的传承与发展朱次琦推崇«诗经»为后世诗歌之源ꎬ认为诗之用介于辨正邪ꎬ也以性情㊁学籍㊁兴致为诗之善ꎬ如简朝亮所说: 先生(按:指朱次琦)曰诗之义ꎬ自诗古经开之ꎻ诗之文ꎬ诸体格亦开之ꎬ自诗古经也ꎮ [1]6简朝亮将朱次琦兼重«诗经»之义㊁文易作重视«诗经»之义ꎬ沿承古人 亲风雅 ㊁以诗 在治忽 等诗论ꎬ以此表现诗家大义ꎮ此 义 就是 谊 ꎬ 诗之谊不明于天下ꎬ患习三百而不知也 [2]ꎮ其 谊 在朱次琦笔下亦多次出现ꎬ均指向儒道ꎮ无论是论诗还是诗论ꎬ简朝亮都是以 义 展开并以此为归依ꎮ(一)亲风雅与一般学者以音乐区分风㊁雅㊁颂不同ꎬ简朝亮沿承«诗序»云: 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ꎬ谓之风ꎮ言天下之事ꎬ形四方之风谓之雅ꎮ雅者正也ꎬ言王政所由废兴也ꎮ [3]6故风雅即是以诗表达王政之废兴ꎬ是孔子说的事君㊁事父ꎬ此即«诗经»之大义ꎮ风雅由此成为诗家大义的代名词ꎬ成为诗学精神ꎮ从诗作的选择到对何谓诗人的判断ꎬ是否 亲风雅 都成为简朝亮审视的标准ꎬ这个审视过程就是他撰写«明诗»的过程ꎮ所谓 明诗 就是简朝亮自言的 非宗经无以明诗 [3]2ꎬ故无论是诗人 以诗经世 ꎬ还是诗论家 以经明诗 ꎬ所体现的就是儒家一脉相连的诗歌工具论ꎮ1.诗有别裁 亲风雅 ꎮ简朝亮在自述«明诗»兼收古体诗㊁律诗㊁绝句的编纂体例时ꎬ明确将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 置于首ꎬ这说明«明诗»所选录诗作虽然纵体兼备ꎬ但其诗之义必须合符«诗经»之义ꎬ或者说是以后世诗之义求«诗经»之义ꎮ由于 风骚 并称ꎬ此义兼及«诗经»«离骚»之义ꎬ简朝亮说: 昔苏子瞻有言为诗者ꎬ熟读«诗»国风㊁«离骚»ꎬ曲折尽在ꎬ是诚哉ꎮ其知为诗者要道乎?其惟言国风举易明者以该之尔ꎮ 是以为诗者求诗三百之序ꎬ性情中节ꎬ懿乎主文ꎬ而声成文者ꎬ于以推诸«离骚»ꎬ耿介其性情而芳洁皆素蓄也ꎮ [3]5-6在简朝亮笔下ꎬ风雅㊁风骚都指向«诗经»之义ꎬ而不涉及于楚辞以降以求其辞ꎮ第20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 20㊀No 22018年05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Wuy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Mayꎬ2018①收稿日期:2017-12-21作者简介:张纹华(1974 )ꎬ女ꎬ广东南海人ꎬ博士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广东儒学与广东文学研究ꎮ简朝亮在«明诗»中以主诗的形式收录先秦㊁汉魏六朝㊁唐㊁宋㊁清各代诗作78首ꎬ汉魏六朝诗㊁唐诗兼重ꎬ不录明诗ꎬ很有可能源于朱次琦对明诗失古诗大义的指斥ꎮ在这78首诗作中ꎬ杜甫㊁李白㊁韩愈㊁白居易㊁李商隐㊁陆游分别占17首㊁4首㊁4首㊁3首㊁2首㊁4首ꎬ并没有收录苏轼的诗作ꎮ以上诗作ꎬ无论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的 忧乱 ㊁«北征»的 望中兴 ㊁«哀王孙»的 哀幸蜀而遗王孙 ㊁«哀江头»的 哀侍君侧者 ㊁«蜀相»的 闵老臣 ㊁«秋兴»八首的 感始治终乱 ㊁«诸将»的 望治 ꎬ李白«古风»的 尚志 ㊁«蜀道难»的 以所危告宦游者 ㊁«古风» 有托于秦亡者 ꎬ韩愈«嗟哉董生行»的 美孝慈 ㊁«谒卫岳庙»的 正直自期 ꎬ白居易«贺雨»中 以贺为谏 ꎬ李商隐«筹笔驿明诸葛武侯»的 治国之才 ꎬ陆游«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的 怀忠义 ꎬ一言以蔽之就是«诗经»的风雅精神ꎮ由元结㊁杜甫开始ꎬ唐代诗歌实现从理想到现实的大转换ꎬ至元稹㊁白居易形成的 元白诗派 ꎬ中唐现实主义诗风已经蔚然成风ꎮ简朝亮不仅将元结«舂陵行»㊁元稹«遣悲»㊁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录入其中ꎬ而且将«秦中吟»«新乐府»的诗序全文录入ꎬ所突显的仍然是简朝亮对于«诗经»风雅精神的重视ꎮ除以上唐宋诗以外ꎬ简朝亮亦尤重王粲㊁曹植㊁张华㊁潘仁㊁谢灵运㊁谢朓等汉魏六朝诗人ꎮ其中ꎬ王粲«七哀诗»的 闵西京乱 ㊁曹植«赠白马王彪»的 明不得已而赠别 ㊁张华«励志»的 以忽焉 ㊁潘仁«河阳县作»的 思治邑 ㊁谢灵运«登池上楼»的 谪游览 ꎬ以上六朝诗的主旨是义实相参ꎬ均指向了风雅ꎮ此外ꎬ清顾炎武«甯人述古»的 尊大道 ꎬ陈恭尹«登镇海楼诗»的 见义士之气雄 ꎬ洪亮吉«存励志诗»的 志古人 ꎬ朱次琦«岁暮怀兵部何职方文绮»的 怀好士 ꎬ周祝龄«邸报»的 心乎国事 ꎬ陶子政«读书»的 思自励 ㊁«孤云»的 喻自立 ꎬ胡民生«读史有感»的 闵讼累 ꎬ亦指向存«诗经»之大义ꎮ2. 诗人该风雅颂而言 ꎮ朱次琦以性情㊁学籍㊁兴致三者备作为诗之善ꎬ这是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的结合ꎬ说明朱次琦唐宋诗兼融ꎮ简朝亮在«明诗»中则独重性情ꎬ且明确以 知大义 为 性情 ꎬ 诗人知大义ꎬ是之谓性情 [1]6ꎮ简朝亮将刘勰说的 «离骚»轩翥诗人之后 ꎬ理解为 诗人该风雅颂而言也 [3]7ꎮ所谓诗人该风雅颂ꎬ是指诗人之心存有家国天下ꎮ由于心存家国天下者为诗人ꎬ简朝亮在«明诗»中将虞舜㊁蔡公㊁荆轲㊁韦孟㊁诸葛亮㊁汉高祖㊁文天祥作为诗人ꎬ将«南风歌»«祈招诗»«渡易水歌»«梁父吟»«大风歌»«正气歌»录入其中ꎬ指出 志养民 ㊁ 讽逸游 ㊁ 刺客救乱而不知大道君子之强 ㊁ 讽其察所忽 ㊁ 忧谗 ㊁ 初得天下心ꎬ守之 ㊁ 此虽当宋亡ꎬ思直养而无害 是以上诗作的主旨ꎬ简朝亮呈现的就是诗人之志ꎮ简朝亮在评价周祝龄诗作时尤重 性情 ꎮ «书»曰: 诗言志ꎬ歌永言ꎮ 古之为诗者必先有志于天下ꎬ迨不得已然ꎬ后文言而歌之ꎮ祝龄之诗有焉ꎮ [1]6简朝亮所体认的 性情 就是诗人有志于天下ꎬ故简朝亮认为 先生(按:指周祝龄)从事于斯ꎬ濒死不怠ꎮ盖天下之诗人ꎬ非一邑一乡之诗人ꎮ [4]凡有志于天下的诗人ꎬ其诗作必然关注社会民生ꎬ甚至做到诗史结合ꎮ简朝亮亦以诗史结合评论周祝龄«骆文忠公»«胡文忠公荐士»«左侯相绥定回疆ꎬ奉诏还朝拜枢密二首»等诗作[5]ꎮ日后ꎬ凡论及明清时期广东桑基渔塘的发展情况ꎬ周祝龄«土风三首»屡被征引ꎮ由于以性情为诗之本ꎬ简朝亮反对言诗派与非性情之作ꎬ 曰学李㊁曰学杜㊁曰学韩㊁曰学某派ꎬ是知诗派之末而不知性情之本ꎬ无思兼者也ꎮ岂不异«离骚»邪? [3]6在此基础上ꎬ简朝亮提出凡缘情之作均天然成章ꎬ故顺而易ꎬ 古之为诗者ꎬ书文初开ꎬ因性情而渐著于文ꎬ未有韵书ꎮ惟知之以天成之声ꎬ音其为诗也ꎮ顺而易ꎬ故国风女子皆有成章ꎮ [3]6因此ꎬ简朝亮反对用律ꎬ 人声天定ꎬ自然而然ꎬ人莫不同ꎬ然其出于同然者ꎬ即不以律求之ꎬ而音节皆得其自然ꎮ [6]13«明诗»选律诗26首ꎬ古律相参10首ꎬ占其选诗数量的三分之一ꎬ因此ꎬ简朝亮并非从一般意义上反对律诗ꎬ知大义依然是他审视律诗得失的关键ꎮ(二)以诗 在治忽朱次琦提出 于诗辨邪正之介 ꎬ此为诗歌的工具论ꎮ简朝亮以«尚书»的 在治忽 作为诗教之大用ꎬ 又称舜与禹言曰: 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ꎬ以出纳五言ꎮ 汝听故曰: 工以纳言ꎬ时而扬之ꎮ 此«虞书»言诗教之大用也ꎮ [3]2简朝亮认为ꎬ在即察ꎬ忽即治之反也ꎬ此即朱次琦说的 于诗辨邪正之介 ꎬ也是孔子以诗兴㊁观㊁群㊁怨与事父事君ꎮ简朝亮将 在治忽 作为诗21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教ꎬ诗教之大关系国之兴亡ꎬ而诗之衰往往由于不明诗义ꎬ故 在治忽 即知大义ꎮ以 在治忽 论诗人与论诗作成为«明诗»的中心内容ꎮ其中ꎬ虞舜㊁祭公谋父㊁荆轲㊁汉高帝㊁诸葛亮等均为简朝亮所言的 在治忽 的诗人ꎬ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㊁李白«蜀道难»㊁李白«古风»其十四等创作主旨则具有 在治忽 的作用ꎮ以诗歌反映时代盛衰和民生国难ꎬ无疑是以上诗作的一个主要方面ꎬ尤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讽谏诗»«饮马长城窟行»为明显ꎬ但是ꎬ在很大程度上简朝亮是以一个既定的诗论审视以上诗作ꎬ将 在治忽 无限扩大ꎬ忽视㊁无视诗作表达情感的丰富情㊁多义性ꎬ极其容易陷入主观甚至武断ꎮ朱次琦认为乐虽亡ꎬ但乐章存于诗ꎬ故不亡ꎮ简朝亮则将此嬗变为由于义寄于诗ꎬ诗之大义不可删ꎬ故反对司马迁首倡的孔子删诗说ꎬ 是故先王时ꎬ诗列乐章者ꎬ义无可删ꎮ«史记»谓孔子删诗ꎬ非也ꎮ其有删者ꎬ岂不在将纳与未出之间乎?如其诗非察治忽为可听也ꎬ必删而不采也ꎮ 自孔子迄于今之诗ꎬ其足以察治忽者ꎬ宜纳而出之以正诗教ꎬ其不足以察治忽者皆删而不采可也ꎮ如此而乃可为诗教ꎮ [3]4以诗 在治忽 成为诗歌是否存在的根本理由ꎬ此即诗与诗人之志ꎮ简朝亮不仅以此肯定诗三百ꎬ而且将«古诗十九首»分为 在治忽 12首㊁不能 在治忽 7首ꎬ将不能 在治忽 的«古诗十九首»其二«菁菁河畔草»㊁其三«菁菁陵上柏»㊁其四«今日良宴会»㊁其十«迢迢牵牛星»㊁其十三«驱车上东门»㊁其十五«生年不满百»㊁其十九«明月何皎皎»删除ꎮ此外ꎬ简朝亮认为李离隐 无题 诗 丽以淫也 ꎬ应该全部删除ꎮ二㊁简朝亮诗论对邓方㊁黄节的影响与广东传统儒家诗学的终结无论是明«诗经»而亲风雅ꎬ还是明«尚书 虞书»以诗 在治忽 ꎬ简朝亮的诗论即«论语»兴㊁观㊁群㊁怨ꎬ事父事君所由也ꎬ是以诗存古之大义ꎮ其形成于1892年的诗论对1895-1897年师从简朝亮的邓方㊁黄节产生终其一生的影响ꎮ(一)邓方的诗论与其诗之 小雅邓方在他的五古«论诗»中纵论李白㊁杜甫㊁韩愈㊁李贺㊁李商隐㊁苏轼㊁黄庭坚㊁陆游㊁元好问㊁吴伟业㊁明七子㊁云间派㊁梁佩兰㊁陈恭尹等诗人诗派ꎬ俨然就是穷中国古诗之源流ꎬ诗作的首㊁末最能反映邓方的诗歌主张: 诗学三千年ꎬ自谓颇穷源ꎮ五岭风雅衰ꎬ谁能抗中原?千秋论长篇ꎬ无过李青莲ꎮ杜陵格伟大ꎬ最爱«哀王孙»ꎮ«咏怀»与«北征»ꎬ万古此五言ꎮ暮年赋«诸将»ꎬ伟律何联翩ꎮ 七子杜陵儿ꎬ语诗必开元ꎮ时迁情亦迁ꎬ貌存神不存ꎮ明季楚人咻ꎬ夫谁障狂澜ꎮ 药亭«养马行»ꎬ元孝«王将军»ꎮ讵须胜江南ꎬ自是乡国贤ꎮ愿从李杜后ꎬ罗取诸公纯ꎮ何为性灵主ꎬ何为时代援ꎮ上窥汉魏垣ꎬ古人风人敦ꎮ [7]1邓方所提到的杜诗均出现于简朝亮«明诗»ꎬ他对明七子的指斥沿承朱次琦㊁简朝亮的看法ꎬ 风雅 ㊁ 楚人 ㊁ 风人 之旨就是«诗经»㊁楚辞温柔敦厚的诗教ꎬ都一致于简朝亮论诗之旨ꎮ邓方对于吴伟业㊁梁佩兰㊁陈恭尹等诗人的称许亦是由此而来ꎮ由于在出生地上海与乡土顺德的北上㊁南下之间行走而知晓光绪中期甲午战争㊁台湾失守等时世变迁ꎬ同时专注于以诗志古人之志ꎬ邓方之诗必然具有邓实㊁黄节㊁伍宪子等凡邓方诗作点评者都不约而同提到的 小雅 之旨ꎮ邓实在«亡弟秋门墓志铭»中说: 其诗益壮以悲ꎬ然发乎性情ꎬ哀而不乱ꎬ是小雅之旨也ꎮ君子或有取焉ꎮ乌呼!自古衰乱之世必有贤人君子居下位不得志ꎬ委身草莽ꎬ明乎国政之得失ꎬ嗟嗓门不已而后文言以歌之ꎬ如变风变雅之诗人ꎬ楚之屈原ꎬ唐之杜甫皆是也ꎮ 然予以谓诗人之大谊ꎬ古今不废ꎬ虽遭时困危残篇零落ꎬ埋没荒墟ꎬ其真性所蓄ꎬ光气逞逞ꎬ发见足以感物而兴ꎮ予意百代以下必有闻其风ꎬ传其谊ꎬ以裨于世者ꎮ [8]2-3黄节在«小雅楼诗文集序»中说: 有一代之变则有一代之诗ꎬ变风变雅皆有志乎ꎬ当时将以风上而怀旧ꎬ匪是则无用必不传ꎮ予观古人之诗ꎬ其深于谊者ꎬ虽遇变已数犹落落幸传一线ꎮ今秋门之谊既动于天性ꎬ又闻谊之早而自力之ꎬ则其诗可知也ꎮ 荀子论小雅之诗曰: 其言有文章焉ꎬ其声有哀焉ꎮ 秋门之诗何为而使之哀也?又何为而使予哀其诗哉? [8]2-3伍宪子在«重刊小雅楼诗文集序»中说: 予念六十年来ꎬ诗教衰矣ꎬ学者抱残守缺ꎬ鲜能发扬大义ꎬ趋新者变成下劣诗魔ꎬ以致影响政治ꎮ盖新者失其温柔敦厚之性情ꎬ旧者狃于月露风云之雕琢ꎬ不解怨怒ꎬ亦不识哀思ꎬ当兹乱世ꎬ兴观全无ꎬ味同嚼蜡ꎬ何以言志? 秋门以小雅名其诗ꎬ开篇有感于澎台之失ꎬ杜陵㊁剑南之志ꎬ益令人生无限感31第20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纹华:简朝亮的诗论与广东传统儒家诗论的终结慨ꎬ小雅终不可废也ꎮ 爰本斯意为之序ꎬ是亦«读书草堂明诗»之义也 [8]3-4ꎮ一方面ꎬ邓方以«左将军行»«平壤中秋行»«越台行»等将甲午战争前后写入诗中ꎬ使其诗作直面社会人生ꎬ具有时代性ꎻ另一方面ꎬ他以«云间过陈黄门先生故里»«寄上海王大代书»«任二茂才夜过说兵有感»«忆昨行有怀何文学南海却寄»等表达诗人之志ꎮ无论是 先生上政事ꎬ大志在报国ꎮ 乾坤可以碎ꎬ大义不可熄ꎮ 先生尽其职ꎬ四野多哀笳 [7]2的陈黄门ꎬ以 读书勉大义ꎬ死友不数得ꎮ西学入中州ꎬ经术卅年没ꎮ断断向古人ꎬ爱日志报国ꎮ再拜为君言ꎬ此意莫笑拙ꎮ东风吹珠江ꎬ沧波夜汨汨ꎮ羁魂坠江湖ꎬ各各梦魏阙ꎮ中东战锋息ꎬ国事此转捩ꎮ中兴有良法ꎬ六经皆治术ꎮ两年东海波ꎬ同仇切绝域 [7]8寄上海王大ꎬ以 海国谁歌«洗兵马»ꎬ边风黑海水犀船 [9]13与同门任子贞论兵ꎬ以 同是忧时尘土客 [9]21与何文绮系在一起ꎬ邓方诗作所呈现的都是乱世知识分子的慷慨悲歌ꎮ(二)黄节以«诗学»«汉魏六朝诗六种»存古诗之义1.以«诗学»存«诗经»之义ꎮ黄节以朱次琦㊁简朝亮都推崇的顾炎武说的 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ꎬ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ꎬ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ꎬ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ꎬ势也 [10]201撰写«诗学»ꎬ将诗学之起源㊁汉魏㊁六朝㊁唐五代㊁宋㊁金元㊁明代诗学都写入其中ꎬ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一部诗学史ꎮ黄节抓住从«诗经»到楚辞㊁到汉代诗歌的变化ꎬ分析五言㊁六言㊁七言㊁八言㊁九言诗皆出于«诗经»ꎬ但«诗经»未以为全篇ꎻ黄节以韵㊁律㊁对之变化分析六朝诗㊁唐五代诗ꎬ以西昆体㊁苏梅体㊁欧梅体之源流变化ꎬ黄庭坚㊁陈与义等江西诗派的联系比较阐述宋代诗ꎬ以元好问㊁刘固㊁虞集等分析金元诗ꎬ以明初 四杰 ㊁台阁体㊁公安派㊁前后七子㊁竟陵体等分析明代诗ꎬ抓住了各个朝代诗歌最为核心的内容ꎬ而贯穿其中的就是黄节致力呈现的诗体诗风之 变 ꎮ简朝亮也认为«木兰从军» 其辞乃朴而能秀者 [6]18ꎬ«赠白马王彪»是 凡诗分类不同ꎬ结体自异ꎮ惟其长篇虽异而亦同者ꎬ则其所叙必皆曲折分明ꎬ变化不平[3]17ꎬ«登岳阳楼»是 为杜诗惊人语ꎬ起句是拗律 [11]ꎬ但这种对于 言 没有系统性的阐述迥异于黄节以 史 的思维审视诗歌之辞的变化ꎮ如果说ꎬ于«楚辞»以降求其辞是黄节«诗学» 新 之所在ꎬ那么ꎬ将与世而移的辞衷其义于三百则是黄节撰写«诗学»的主旨ꎬ体现黄节对于诗家大义的坚守ꎬ则是为 旧 ꎮ黄节在«诗学序»中说: «诗序»曰: 小雅尽废ꎬ则四夷交侵ꎬ中国微矣ꎮ 夫诗教之大关于国之兴微ꎬ而今论诗者以为不急ꎬ或则沉吟乎斯矣ꎮ 兹编之讲习ꎬ求其辞于后世ꎬ而衷其义于三百者也ꎮ 呜呼!诗教之浸策ꎬ国故垂绝ꎮ [10]201黄节以陈子昂㊁李白㊁杜甫㊁韩愈作为唐四大诗人ꎬ看重的就是他们以诗起衰救弊㊁恢复儒道ꎮ如陈子昴沿承阮籍«咏怀»诗的风雅之旨ꎬ李白«雪谗»«战城南»«远别离»«蜀道难»«枯鱼过河泣»等忠义激发ꎬ杜甫«丽人行»«兵车行»«哀王孙»«诸将»«秋兴»«三吏»«三别»«洗兵马»等均以史存义ꎬ韩愈«归彭城»«烽火»等篇感怀时事等ꎮ黄节诗作人称 唐面宋骨 ꎬ其所谓 宋骨 就是他沿承黄庭坚㊁陈与义等江西诗派的诗风ꎮ黄㊁陈皆学杜ꎬ黄节认为ꎬ黄庭坚学杜ꎬ极致忧国爱民㊁忠义之气ꎬ若 落木千山天远大ꎬ澄江一道月分明 ꎬ论者谓其有克己复礼归仁之学[10]215ꎻ陈与义之诗不能谓之不多怨ꎬ喜其多怨而不失身耳ꎬ故后山持身之义ꎬ则诗虽多怨而无害[10]216ꎮ故黄陈之诗存古诗之义ꎮ2.以«汉魏六朝诗六种»亲风雅ꎮ在«汉魏六朝诗六种»之中ꎬ最能体现黄节用笺注注诗之旧的亲风雅主旨的是«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阮步兵咏怀诗注»3种ꎮ«汉魏乐府风笺»撰写于1924年ꎬ所注156首诗多为民间创作ꎬ是为风ꎬ黄节在«汉魏乐府风笺序»中说: 汉 雅 亡矣ꎬ汉武时ꎬ皆风也ꎬ魏雅亦亡ꎬ兹篇所采ꎬ皆汉魏乐府风诗ꎬ故曰风笺ꎮ [12]6«汉魏乐府风笺»由汉风㊁魏风组成ꎬ黄节在«汉风»中论其主要的诗歌主旨: «汉风»可以观风俗之薄厚ꎬ 闻长歌大曲之音者ꎬ性情以正矣ꎻ识曲于«江南»«乌生»ꎬ而哀乐得其节矣ꎻ正容起悟而为«鸡鸣»«陌上桑»«孔雀东南飞»ꎬ俗可谓不淫矣ꎻ及读«平陵东»«薤露»ꎬ则思志义之臣ꎻ诵«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㊁陇西行»ꎬ喟然于国奢教俭㊁国俭教礼ꎻ而«妇病»«孤儿»«雁门太守»ꎬ则时政之得失系焉ꎮ«诗序»曰: 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ꎬ谓之风ꎮ 予论汉魏乐府首相和歌辞ꎬ本诗之六义先 风 也ꎮ [12]16-17黄节在论述魏风时说: 魏风之逊于汉者ꎬ以乐府不采诗ꎬ而四方百41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姓之情俗无由而著ꎬ且无由而上闻也ꎮ若魏武«薤露»«蒿里»ꎬ念乱也ꎻ«对酒歌»太平思治也ꎻ陈思«惟汉行»君道也ꎬ«怨歌行»臣道也ꎬ«置酒曲»友道也ꎮ义非不古ꎬ傥亦庶几矣ꎮ [12]77黄节对汉魏乐府诗主旨的阐释与简朝亮«明诗»一致ꎮ1926年ꎬ黄节在«阮步兵咏怀诗注自序»中说: 世变既亟ꎬ人心益坏ꎮ道德礼法尽为奸人所假窃ꎬ黠者乃藉辞图毁灭之ꎬ惟诗之为教ꎬ最入人深ꎬ独于此时学者求诗则若饥渴ꎮ余职在说诗ꎬ欲使学者由诗以明志而理其性情ꎬ于人之为人ꎬ庶有裨也ꎮ念参军沈抑藩府ꎬ康乐未忘华胄ꎬ其诗虽工ꎬ其于感发人心ꎬ不若嗣宗为至ꎮ 余于此时不重注嗣宗诗ꎬ则无以对今之人ꎬ其于嗣宗犹后也ꎮ 余是以欲揭其志ꎬ尽余所能知者ꎬ以告今之人ꎮ 夫雅废国微ꎬ谓无人服雅而国将绝尔ꎬ国积人而成者ꎬ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既废ꎬ国焉得而不绝ꎮ非今之世邪? 国乱无已ꎬ而独不废诗ꎮ余亦尝以辨别种族ꎬ发扬民义垂三十年ꎮ其于创建今国ꎬ岂曰无兴ꎬ然坐视畴辈及后起者藉手为国ꎬ乃使道德礼法坏乱务尽ꎮ天若命余重振救之ꎬ舍明诗莫由ꎬ天下方毁经ꎬ又强告而难入ꎬ故余于三百篇既纂其辞旨ꎬ以文章之美曲道学者ꎬ斯其进闻大义ꎬ不如是ꎬ不足以存诗也ꎮ 嗣宗其小雅诗人之志乎ꎬ故余于其事不敢妄附ꎬ于其志则务欲求明ꎬ不如是ꎬ不足以感发人也ꎮ [12]458-460黄节既将阮籍诗作与鲍照㊁谢灵运联系比较ꎬ也联系当下人伦废失之现实ꎬ由此以笺注«咏怀»82首以明诗之道ꎬ以重振诗道成为他注«阮步兵咏怀诗注»的因由ꎮ在黄节的阐述中ꎬ明显看到简朝亮撰写«明诗»的主旨ꎮ在1892 1929年«明诗»形成期间ꎬ广东诗坛既产生轰动一时的黄遵宪㊁康有为㊁梁启超等人参与其中的 诗界革命 ꎬ也出现黄节㊁梁鼎芬㊁曾习经㊁罗瘿公等 岭南近代四家 ꎬ新旧交替成为广东近代诗坛的现象ꎮ相对于新派诗产生的极大社会影响力来说ꎬ 岭南近代四家 呈现的旧诗风以及简朝亮㊁邓方㊁黄节的旧诗论则显得陈腐而鲜有人关注ꎮ但是ꎬ即使如屈向邦所说: 不欲步趋前贤ꎬ如南海康广厦ꎬ能入出一片神行ꎻ如镇平邱仙根矜才使气ꎬ自出机轴ꎻ如嘉应黄公度突破前人范围ꎬ一新诗界面目ꎬ之三子者皆一时钜手而公度为尤著 [13]ꎬ以旧诗体运载新意境的新派诗其实远未成功ꎮ诗作表达的人类情感可以跨越时空ꎬ在新派诗还没有充分的创作积累之前ꎬ旧体诗还没有完成其使命ꎮ与此同时ꎬ若去掉儒家诗论中一些不合时宜的元素ꎬ«诗经»之大义仍然有助于当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ꎮ故简朝亮㊁邓方㊁黄节所坚守的儒家传统诗论其实只是在广东近代的阶段性终结ꎮ参考文献:[1]简朝亮.读书草堂明诗:卷四[M].上海:中华书局ꎬ1929.[2]周祝龄ꎬ简朝亮.所托山房诗集:卷首之一[M].顺德:读书堂ꎬ1892:1.[3]简朝亮.读书草堂明诗:卷一[M].上海:中华书局ꎬ1929.[4]周祝龄ꎬ简朝亮.所托山房诗集:卷首之二[M].顺德:读书堂ꎬ1892:1.[5]张纹华:广东近代顺德诗人周祝龄[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ꎬ2015(2):74-77.[6]简朝亮.读书草堂明诗:卷二[M].上海:中华书局ꎬ1929.[7]邓方.小雅楼诗文集:诗集卷一[M].顺德图书馆藏.1962.[8]邓方.小雅楼诗文集:诗集卷首[M].顺德图书馆藏.1962.[9]邓方.小雅楼诗文集:诗集卷二[M].顺德图书馆藏.1962.[10]吴梅ꎬ黄节.词学通论曲学通论诗学诗律讲义[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ꎬ2009.[11]简朝亮.读书草堂明诗:卷三[M].上海:中华书局ꎬ1929:4.[12]黄节.汉魏六朝诗六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8.[13]屈向邦.粤东诗话:卷三[M].//«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广州大典:第18辑:第2册.广州:广州出版社ꎬ2015:1.[责任编辑㊀文㊀俊]51第20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纹华:简朝亮的诗论与广东传统儒家诗论的终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大儒简朝亮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主要从版本与馆藏、生平与思想、文学创作三方面对简朝亮研究状况作一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简朝亮未来研究的几点设想,以期推进简朝亮的研究。
关键词:简朝亮;简竹居;版本与馆藏;生平与思想;文学创作;几点设想The narrate about the LingNan Confucianists Jian Chaoliang 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Zhang Wen_hua(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 China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narrate of the Jian Chaoliang through the edition and the collect of the library ,the birth and think ,the literature write.On the basis ,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a few of assume to push forward the research of Jian Chaoliang in the future.Key words: Jian Chaoliang Jian ZhuJu the edition and the collect of the library the birth and think the literature write a few of assume简朝亮(1851—1933),字季纪,号竹居,广东顺德简岸乡人,人称“简岸先生”,清末民初岭南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简朝亮、康有为同为“九江学派”的核心人物,然百年来简氏之名终为康有为所淹。
简朝亮一生著述颇丰,但百年来简氏著述多未经系统的整理,严重制约简氏研究的顺利开展。
本文主要从版本与馆藏、生平与思想、文学创作三方面对简朝亮研究状况作一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简朝亮未来研究的几点设想,以期推进简朝亮的研究。
一、版本与馆藏简朝亮著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著,二是编纂。
随刻随印的特点,使简氏不少著述存在若干个版本。
广东顺德、阳山、佛山是简朝亮的主要活动地点,因此简氏著述多为广东各地方文献馆藏书。
下面从版本与馆藏两方面对简氏专著和编纂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探究1。
第一,专著之版本与馆藏。
简朝亮专著约11种:《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4卷、《尚书集注述疏》35卷、《读书堂集》13卷附首1卷注3卷、《读书堂集续二集》2卷、《孝经集注述疏》1卷附《读书堂答问》1卷、《酌加毕氏续资治通鉴论》8卷、《论语集注补正述疏》10卷附《读书堂答问》1卷、《读书堂明诗》4卷、《毛诗说习传》、《述十三经大义》、《松桂堂集》(第1、2辑)。
其中《读书堂集续二集》、《述十三经大义》、《松桂堂集》均仅有一个版本,即分别为民国刻本、手抄本(1册)和香港李巽仿等编1985年本(1册),现分别藏于香港大学图书馆、广东省国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山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
余下8种专著均有多个版本。
《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成书于1919年秋,有民国8年(1919)门弟子离读校刊本、清光绪至民国间《读书堂丛刻》(4种)刻本(以下简称“《读书堂丛刻》刻本”)、清光绪至民国间《读书堂丛刊》(12种)排印本(以下简称“《读书堂丛刻》排印本”)和1996年《续修四库全书》(第932册)据《读书堂丛刊》排印本的影印本。
该书现藏于中山馆、顺德图书馆。
中山馆藏为1921年刻本,扉页有“门弟子离读校刊”,3册,约10万字。
顺德图书馆藏为中山馆送赠,广东读书堂刻本,5册。
《尚书集注述疏》成书于1903年春,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门弟子离读校刊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门弟子离读校刊本、《读书堂丛刊》刻本、《读书堂丛刊》排印本、1972年台北鼎文出版社影印本、1984年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尚书类聚初集》(第3—4册)影印本、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据《读书堂丛刊》排印本的影印本。
该书现藏于中山馆、顺德图书馆。
中山馆藏为1907年刻本,扉页有“门弟子离读校刊”,书后有《读书堂答问》1卷,20册,约77万字。
顺德图书馆藏为中山馆送赠,原18册,缺9、10两册,附有校勘记和《读书堂答问》1卷。
《读书堂集》成书于1930年,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民国十九年(1930)序顺德简氏读书堂刊本、民国十九年(1930)张子沂等刻本。
该书现1简朝亮著述的版本情况,由暨南大学图书馆研究员罗志欢先生提供。
藏于中山馆、暨南大学图书馆。
中山馆为1903年刻本,8册。
暨南大学图书馆藏为1930年张子沂等刻本,扉页有“门人梁应阳注”,13卷,书后附有门人梁应阳注。
《清人文集别录》认为梁应阳注释附于后,“在此别集中,自创一体,与朝亮所撰《尚书集注述疏》、《孝经集注述疏》,自注自疏之例正同,疑是集之注,亦朝亮自为之,而托名于门人者也。
”1《孝经集注述疏》成书于1918年秋,有清光绪年间刻本、《读书堂丛刊》排印本、民国七年(1918)顺德简氏读书堂校刊本、1961年台北世界书局本、1969年台北世界书局本、2000年《四库未收书辑刊》据《读书堂丛刊》排印本的影印本。
该书现藏于中山馆、顺德图书馆。
中山馆藏为1921年刻本,书后附有《读书堂答问》1卷约3万7千字,2册,共约4万6千字。
顺德图书馆藏有两个版本,一为1卷本,书后未附有《读书堂答问》1卷,2册。
二为1卷本,书后附有《读书堂答问》1卷,2册。
《酌加毕氏续资治通鉴论》为简朝亮绝笔未完之作,有民国元年(1912)顺德刻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序广州简岸读书堂刊本。
该书现藏于中山馆,1936年刻本,约10万字,4册。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成书于1917年冬,有民国间读书堂刊本、民国六年(1917)门弟子离校刊本、民国十八年(1929)广东刻本、民国间刻本(牌记题门弟子离读校刊读书堂答问附后,书名页有题识京师图书馆惠存张伯桢赠壬戌元旦)、1961年台北《十四经新疏》(第3期书,第2册)世界书局影印本、1973年台北鼎文出版社影印本、2007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该书现藏于中山馆、顺德图书馆。
中山馆藏为1929年刻本,扉页有“门弟子离读校刊”,书后附《读书堂答问》1卷,18册,约60万字。
顺德图书馆藏为中山馆送赠,1929年刻本,原18册,存2、5、14、15四册;原18册,缺2、5、12、14、15五册。
合之则顺德图书馆藏也为全本。
《读书草堂明诗》成书于1928年,有民国十七年(1928)中华书局铅印本、民国十八年(1929)中华书局铅印本、《读书堂丛刻》排印本。
该书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1929年刻本,4卷本,扉页有“诗中同人校印”。
据程中山《论简朝亮〈读书草堂明诗〉》2,《读书草堂明诗》尚有1卷本,清光绪十八年(1892)1张舜徽编著:《清人文集别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85页。
2顺德区北滘镇人民政府主编:《简朝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版,第101—102页。
简朝亮编纂《所托山房诗集》时,《读书草堂明诗》1卷本则附于书后,凡24则,在卷名下双行小字注曰:“专录其论《所托山房诗》者。
”《毛诗说习传》成书于1921年,有清刻本、《读书堂丛刻》排印本。
该书现藏于中山馆,1921年刻本,约1万6千字,1册。
第二,编纂之版本与馆藏。
简朝亮编纂约有9种:《所托山房诗集》4卷、《朱九江先生讲学记》、《朱九江先生集》10卷、《朱九江先生年谱》、《读书堂问答》、《粤东简氏大同谱》13卷、《顺德简岸简氏家谱》5卷、《简氏家谱》(顺德)、《朱九江先生传》。
其中《所托山房诗集》、《简氏家谱》均仅有1个版本,分别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所托山房诗集》现藏于中山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4卷,首3卷,1册。
《简氏家谱》现藏于中山馆,2册。
《朱九江先生讲学记》成书于1897年,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顺德简氏读书草堂刻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本、1962年香港旅港南海九江商会本、1967年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3辑第127册)本、1968年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3辑第127册)本。
该书现藏于中山馆、南海图书馆,均为1897年刻本,1册。
《朱九江先生集》成书于1897年,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顺德简氏读书草堂刻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本、1962年香港旅港南海九江商会本、1967年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3辑第127册)本、1968年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3辑第127册)本。
该书现藏于中山馆、南海图书馆,均为1897年刻本,4册。
《朱九江先生年谱》成书于1897年,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顺德简氏读书草堂刻本、清光绪间刻本、民国十九年(1930)刻本、1971年台北广文书局影印本、1971年台北广大书局《年谱丛书中国历代名人年谱汇编》(第1辑第55—57册)影印本、1973年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分类选集丙集》(第31—32册)本、1978—1990年台湾商务钱书馆《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3辑)影印本、1999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155册)据民国十九年(1930)影印本、200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清人年谱系列清名儒年谱》(第5册)本、2007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儒藏》(史部第51—100册,儒林年谱)本。
该书现藏于中山馆,清光绪年间刻本,1册。
《读书堂问答》成书于1903年,有清光绪年间刻本、民国间广东刻本。
该书现藏于中山馆,清光绪年间刻本,1册,约3万7千字。
《粤东简氏大同谱》成书于1928年,有民国十七年(1928)广东简氏铅印本、民国十七年(1928)简氏家族自治社委托中华书局出版彩色排印本、民国十七年(1928)中华书局据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铅印本(分别原为12册、18册)、2000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42—44册)据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影印。
该书现藏于中山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顺德图书馆等,2000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本,3册。
《顺德简岸简氏家谱》成书于1928年,有民国十七年(1928)顺德简氏铅印本、民国十七年(1928)中华书局据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和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铅印本缩制、1963年星加波星洲许氏总会《许氏宗谱(缩微胶卷)》本、2000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42—44册)据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