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2012-07-04 16:02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
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精心整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
*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石漠化程度评价表
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
pH
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为1;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为3;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
临界水位深度
深度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
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
要地区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表
作用。
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对区域城市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来评价。
土壤保持重要性分级指标
度。
如评价地区下游有重要的湖泊与水源地,该地区域的营养物质保持的重要性大。
否则,重要性不大。
2、重要湖泊湿地包括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栖息地。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标准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标准一、总则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旨在科学划分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及其分布,为制定土壤保护、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监测与评估。
二、区划原则1.科学性:以土壤侵蚀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科学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区。
2.系统性:全面考虑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确保区划结果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3.实用性: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标,便于应用和实践,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工作提供指导。
三、区划依据1.气候带:根据气温、降水、风速等气候因素,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气候带。
2.植被类型:根据植被覆盖率、种类组成、生长特征等,划分为森林、草原、荒漠三个植被类型区。
3.地貌形态:根据地形起伏、坡度大小、地面物质组成等,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个地貌形态区。
4.土地利用方式:根据土地利用类型、耕作方式、土地集约度等,划分为农田、林地、牧地、建设用地四个土地利用方式区。
四、区划方法1.收集数据:收集全国各地的气候、植被、地貌、土地利用等相关数据。
2.现场调查:开展现场调查,了解各地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3.数据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4.区划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制定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图。
五、区划结果应用1.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根据土壤侵蚀类型区划结果,制定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水土保持措施与规划。
2.指导生态建设:针对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提出相应的生态建设方案,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根据土壤侵蚀类型区划结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4.监测与评估:定期对土壤侵蚀类型区划结果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5.科研与教育:将土壤侵蚀类型区划结果应用于科研与教育领域,提高公众对土壤侵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六、附则1.本标准由国家水土保持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完整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doc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级别平均侵蚀模数 [t/(km 2· a)] 平均流失厚度(mm/a)西北黄土东北黑土区 / 南方红壤丘西北黄土南方红壤丘陵区 /西南东北黑土区 /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陵区 /西南土土石山区石山区微度< 1000 < 200 < 500 < 0.74 < 0.15 < 0.37 轻度1000-2500 200-2500 500-2500 0.74-1.9 0.15-1.9 0.37-1.9 中度2500-5000 1.9-3.7强度5000-8000 3.7-5.9极强度8000-15000 5.9-11.1剧烈> 15000 >11.1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 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之。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劣地或石现代沟谷(细植被程度质坡地占沟,切沟,冲覆盖度地表景观综合特征该地面积 % 沟)占该面积 % ( %)斑点状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
沟轻度<10 <10 70-50 谷切割深度在 1m 以下,片蚀及细沟发育。
零星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有较大面积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中度10-30 10-30 50-30 地。
沟谷切割深度在 1-3m 。
较广泛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强度≥30 ≥30 ≤ 30 密集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
沟谷切割深度 3m 以上。
地表切割破碎土地生物生产量较侵蚀前下降 %10-3030-50≥50*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 *级别床面形态(地表形态)植被覆盖度( %)风蚀厚度侵蚀模数(非流沙面积)( mm/a)[t/(km 2· a)]微度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 70 < 2 < 200轻度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70-50 2-10 200-2500中度半固定沙丘,沙地50-30 10-25 2500-5000强度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地30-10 25-50 5000-8000极强度流动沙丘,沙地< 10 20-100 8000-15000剧烈大片流动沙丘< 10 > 100 > 150001*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侵蚀类型(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土壤侵蚀类型
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一级类型区:全国应分为水力、风力、冻融三个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不应单独分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水力侵蚀区分为西北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北方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五个二级类型区;风力侵蚀区分为“三北”戈壁沙漠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两个二级类型区;冻融侵蚀类型区分为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动土侵蚀区两个二级类型区;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再细分为三级类型区和亚区。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侵蚀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Et/(km ·a)]西北黄土高原区 1 ooo东北黑土区200北方土石山区200南方红壤丘陵区500西南土石山区500(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强度分级平均侵蚀模数[t/(km ·a)]微度侵蚀<2O0,500,1 000轻度侵蚀200,500,1 000~2 500中度侵蚀2 500~5 000强度侵蚀5 000~8 000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剧烈侵蚀>1 5 000(3)风蚀强度分级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 ) (ram) [t/(km。
·a)]微度>70 <2 <200轻度70~50 2~1O 200~2 500中度5O~30 1O~25 2 5OO~5 000强度3O~10 25~50 5 000~8 000极强度<10 50~100 8 000~15000剧烈<1O >100 >1 5 000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准,此处不一一赘述。
“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漉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屡的侵蚀和水的流失。
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
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丁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也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和不严肃的,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该体现同时含有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分级标准,缺一不可。
我国一些人习惯上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把二者等同起来,混淆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为准确理解和认识水土流失的含义造成了混乱。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2012-07-04 16:02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与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与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与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高原区主要就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就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与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与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与土石山地。
总的来瞧,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就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与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与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风蚀强度分级表**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石漠化程度评价表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注:降水酸度是用降水pH值的年平均值表示。
降水酸度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的pH 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
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注:Xi为影响因子i对土壤侵蚀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调查方法得到。
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为1;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为3;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临界水位深度注: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
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注:运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指标划分等级。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注:石漠化敏感性主要根据其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及其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来确定的。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注:1、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整个生态系统对酸雨的反应程度,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
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的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
2012-07-04 16:02
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
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岭以北的广区。
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
总的来看,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流失状况:除了溅蚀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外,2度以上的坡耕地有细沟侵蚀发生;5度以上,则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
25度以上有切沟出现;35以上土壤泻溜;45度-75度陡坡地可发生滑坡;75度以上陡崖和岸壁可发生崩塌。
年平均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10000t/km2,高的可达20000t/km2以上,黄河下游泥沙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区。
2.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
在该区域,除了大、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外,其余
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
可分为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
这一类型区又可分为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
(1)低山丘陵
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南部的汤旺河、完达侧的倭肯河上游、、广才岭西部的蚂蚁河、阿什河、拉林河等流域,东部和中部的低山丘陵也属于本区围。
垦植指数在20%左右,大于10度的坡地也有开垦。
加之降雨量较大,有很大的侵蚀危险性,但这些地区天然次生林较多,植被覆盖率也较高,就当前的土壤侵蚀情况来看,尚属于轻度和中度的面蚀和沟蚀。
(2)漫岗丘陵
为小兴安岭山前冲积洪积台地,具有较缓的波状起伏地形。
这一带原来有繁茂的草甸草原,近五六十年来进行开垦,垦植指数达70%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大,分布于20多个县,是我国东北黑土侵蚀代表类型。
坡度一般在7度以下,并以2—4度面积居多,但坡面较长,多为1000—2000米,最长的可达4000米,汇水面积很大,往往使流量和流速增大,从而增加了径流的冲刷能力。
土壤侵蚀的形式主要有面蚀、沟蚀和风蚀,由于长期的面蚀、沟蚀和风蚀的影响,黑土层逐渐变薄,有的地方已经露出了心土,出现了黑黄土、黄黑土、“破皮黄”等肥力较低的土壤。
3.北方山地丘陵区
本类型区是指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淮河以北,包括东北南部,、、、、等省、自治区围有土壤侵蚀现象的山地、丘陵。
从地形上讲,这一类型区的特点是(1)山地丘陵都以居高临下之势环抱平原。
(2)从高山到低山到丘陵到谷地到平原呈梯级状分布。
这两个特点说明山区土壤侵蚀和平原的水患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安排一个较大区域围治理措施的配置,这种地形特点要作为关键因子加以考虑。
本区一些浅山的下部和丘陵的上部也广泛覆盖着黄土,但土层没有黄土高原那么厚,凡覆盖有黄土的低山、丘陵,棉蚀、沟蚀的情况与黄土高原地区很类似。
4.南方的山地丘陵
本区的围大致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东南直抵海域,并包括、岛及南海诸岛。
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长江和珠江中游,以及东南沿海的各河流的中、上游山地丘陵。
南方山地、丘陵区温暖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植被恢复较容易,一般地面植被覆盖好。
但雨量充沛,年雨量通常达1000-2000mm,且多暴雨,最大日雨量超过150mm。
因地面径流较大,年径流深在500mm以上,最大打1800mm,加之高温炎热,风化作用强烈,植被遭到破坏的地方,土壤侵蚀相当严重。
5.盆地及周围的山地丘陵区
盆地,大致在北以,南以叙永、西以,东以奉节为四个顶点连成的一个菱形地区,盆地西部为平原,其余部分为丘陵。
整个盆地,平坝仅为7%,丘陵约占52%,低山约占41%。
盆地
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左右,但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雨集中,径流充沛,径流系数为40%—50%,因此侵蚀强烈。
6.云贵高原区
本区包括、及西部、广西西部的高原、山地和丘陵。
高原西部横断山脉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山和峡谷相间,相对高差达千米以上和由此造成的自然地带的错综配置和垂直分布。
幽谷底部是热带,山岭顶部是寒温带以至寒带。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雨量一般在1000mm上下,最多达2000mm,雨量集中,5—10月份降于占到全年的80%,径流量大,径流系数为40%-50%。
水土流失形式:滑坡、泥石流。
地区是我国泥石流最发育、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例如:流经市的小江流域,泥石流沟成群分布,其中的家沟流域面积为47.1km2,是地区最大的一条泥石流沟,这条泥石流沟活动十分频繁,1965年爆发28次,1966年爆发17次,根据观测,这条沟每年排出的泥石流总量为300——500万m3,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云贵高原山区滑坡也很发育。
西部的水城、六枝、盘县等地是滑坡较多,危害较大的一个地区,的滑坡分布是和泥石流的分布交错在一起的,而前者又为后者提供了大量的土沙石块。
二、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包括新疆、、、、、
等省、自治区的沙漠及沙漠周边地区。
总面积为109.5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4%。
我国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大部分年降水量在200MM 以下,最少有在10MM以下的。
热量丰富,气温变化剧烈,蒸发量大,一般在1400—3000MM。
气候异常干燥,风力强劲。
风速经常达到5—6级以上。
再加上植被稀疏低矮,绝大部分为系草本和灌木,河流冲积或湖积的沙质沉积物质深厚广泛,就使得沙漠地区风沙频繁而强烈,风沙日一般每年为20—100天左右,最多可达150天,造成强烈的风蚀和风沙迁移、堆积,并形成多种风蚀地貌和广泛分布的沙丘,沙丘高度一般为10-25M,高大者可达100-300M
三、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新疆天山等一些高山地区和流域、大小兴安岭等一些高寒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