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2012-07-04 16:02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
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第九章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主要教学目标:阐述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原则,明确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分布范围以及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的特点。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参阅课外书及野外实习为辅。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类型分区第二节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第三节以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第四节以冻融及冰川侵蚀为主的类型区第一节土壤侵蚀类型分区一、目的意义与任务土壤侵蚀分区是根据土壤侵蚀类型、成因以及影响侵蚀发育的主导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区划单元进行分区。
分区的目的意义是为不同区域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土壤侵蚀提供主要依据,并为因地制宜拟定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它是研究各分区内土壤侵蚀特征和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基础工作。
分区的任务是在详细了解土壤侵蚀类型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分布规律,并考虑影响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根据土壤侵蚀和治理的区域差异性,提出分区方案,划分不同的侵蚀类型区。
二、分区原则土壤侵蚀分区要反映不同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和其差异性,要求同一区自然条件、土壤侵蚀类型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而不同类型区之间则有较大差别。
因此分区原则主要为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
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
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
侵蚀分区以自然界线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地域的连续性。
三、土壤侵蚀分区我国地质地貌及气候特点,构成了各种类型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条件。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不同,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域。
根据我国的地貌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如水力、风力等)在较大区域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辛树帜等(1982)将全国分为3大土壤侵蚀类型区,即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宁夏、陕北、内蒙古、东北西部等地的风沙区,是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其中风力侵蚀的沙漠及沙地面积达187.6万km2。
第二章土壤侵蚀类型_水土保持学

所以,地表径流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水蚀 阶段,即崩岗形成前。降雨入渗的作用发生 在重力侵蚀阶段,即崩岗崩壁侵蚀扩展期。
4、崩岗侵蚀的治理措施
① “上拦、下堵、中绿化” 效果:把集水区的径流排到安全处,减少进入
崩岗的径流量; 固定崩积堆,减少二次侵蚀量; 拦挡泥沙,防止下泻。
特征:
有明显的沟头;
深度1m以上,有的数米甚至数十米;
沟底纵断面与坡面大致平行;
地形破碎,不能耕作。
3、悬沟侵蚀 当丘陵坡面径流汇集到谷缘遇直立形沟坡时,
汇流骤然呈垂直下泻式冲刷陡壁而形成直立式的切 沟侵蚀。
4、冲沟侵蚀
水流经过切沟进一步集中,使沟道继续向宽和深 的方向发展的侵蚀过程。
坡面开始形成的薄层地表径流在流动过程中汇集成 较大的股流,向下冲刷切入心土或底土,形成宽度大于 深度的沟蚀过程。
特征:
纵断面与斜坡面大致平行;
横断面成V形,有时底部成浅槽形;
在花岗岩区,宽约1. 0m,深度不超过0.5m。
2、切沟侵蚀
浅沟侵蚀的进一步发展,在集中地表径流形成的 股流冲刷下,沟道深切入母质层、风化层或深至基岩 面的过程。
第五节 风力侵蚀
一、定义 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
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二、影响因素
1、风力强弱
当气流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大于颗粒的重力和彼 此的联结力,并能克服地表的磨察阻力时。
启动风速5m/s。
2、地表状况
3、颗粒大小
2mm以下
三、侵蚀形式 1、悬移 粒径小于0.1mm的沙粒或粘粒被风卷扬至高空,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标准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标准一、总则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旨在科学划分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及其分布,为制定土壤保护、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监测与评估。
二、区划原则1.科学性:以土壤侵蚀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科学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区。
2.系统性:全面考虑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确保区划结果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3.实用性: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标,便于应用和实践,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工作提供指导。
三、区划依据1.气候带:根据气温、降水、风速等气候因素,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气候带。
2.植被类型:根据植被覆盖率、种类组成、生长特征等,划分为森林、草原、荒漠三个植被类型区。
3.地貌形态:根据地形起伏、坡度大小、地面物质组成等,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个地貌形态区。
4.土地利用方式:根据土地利用类型、耕作方式、土地集约度等,划分为农田、林地、牧地、建设用地四个土地利用方式区。
四、区划方法1.收集数据:收集全国各地的气候、植被、地貌、土地利用等相关数据。
2.现场调查:开展现场调查,了解各地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3.数据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4.区划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制定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图。
五、区划结果应用1.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根据土壤侵蚀类型区划结果,制定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水土保持措施与规划。
2.指导生态建设:针对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提出相应的生态建设方案,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根据土壤侵蚀类型区划结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4.监测与评估:定期对土壤侵蚀类型区划结果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5.科研与教育:将土壤侵蚀类型区划结果应用于科研与教育领域,提高公众对土壤侵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六、附则1.本标准由国家水土保持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土壤侵蚀类型(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土壤侵蚀类型
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一级类型区:全国应分为水力、风力、冻融三个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不应单独分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水力侵蚀区分为西北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北方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五个二级类型区;风力侵蚀区分为“三北”戈壁沙漠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两个二级类型区;冻融侵蚀类型区分为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动土侵蚀区两个二级类型区;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再细分为三级类型区和亚区。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首先,水土流失强度是衡量土壤侵蚀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水土流失强度的大小,可以将土壤侵蚀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水土流失强度指的是土壤表层被水流侵蚀的程度较轻,一般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损失。
中度水土流失强度则表示土壤表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重度水土流失强度则意味着土壤表层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已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其次,侵蚀类型也是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侵蚀类型可以分为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多种类型。
水蚀是指土壤表层被雨水冲刷的现象,主要发生在降雨较多的地区。
风蚀则是指土壤表层被风力吹袭而形成的侵蚀现象,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
冻融侵蚀是指土壤表层由于冻融作用而发生的侵蚀现象,主要发生在寒冷地区。
最后,侵蚀程度也是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侵蚀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侵蚀程度指的是土壤表层受到的侵蚀程度较轻,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影响较小。
中度侵蚀程度则表示土壤表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重度侵蚀程度则意味着土壤表层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已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是对土壤侵蚀程度和影响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水土流失强度、侵蚀类型和侵蚀程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可以科学地评估土壤侵蚀的状况,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加强土壤侵蚀的监测和管理,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2012-07-04 16:02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与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与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与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高原区主要就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就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与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与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与土石山地。
总的来瞧,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就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与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与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什么是土壤侵蚀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它不仅会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水力侵蚀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在降水、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常见的水力侵蚀形式有面蚀、沟蚀等。
面蚀又包括溅蚀、片蚀等。
沟蚀则包括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等。
风力侵蚀则是在风力作用下,地表土壤、沙粒被吹扬、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往往比较严重,如我国的西北地区。
重力侵蚀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土体或岩体沿坡面向下移动的现象。
常见的重力侵蚀形式有崩塌、滑坡、泻溜等。
冻融侵蚀是在温度变化引起的冻融作用下,土壤、岩石等被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这种侵蚀在高寒地区较为常见。
混合侵蚀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蚀营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土壤侵蚀类型。
在对土壤侵蚀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该标准还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
这对于评估土壤侵蚀的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主要依据土壤侵蚀模数、植被覆盖度、地面坡度等指标。
一般分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六个级别。
微度侵蚀是指土壤侵蚀模数较小,植被覆盖度较高,地面坡度较缓,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情况。
轻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有所增加,植被覆盖度有所降低,地面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侵蚀痕迹,但土地生产力仍能基本保持。
中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进一步增大,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地面侵蚀迹象较为明显,土地生产力开始下降。
强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较大,植被覆盖稀少,地面侵蚀严重,土地生产力显著下降。
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则表示土壤侵蚀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3
目的意义与任务 目的意义: 分区的目的意义是为不同区域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土 壤侵蚀提供主要依据,并为因地制宜拟定水土保持综合防 治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务: 分区的任务是在详细了解土壤侵蚀类型的基础上,全面认 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分布规律,并考虑影响土 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根据土壤侵蚀和治理的区域差异性, 提出分区方案,划分不同的侵蚀类型区。
Page
4
中国3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风力侵蚀 为主的类 型区 冻融侵蚀 为主的类 型区 水力侵蚀 为主的类 型区
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 陕西北部、内蒙古、东北西部等地的风沙区,面 积达187.6万k㎡。 青海高原和新疆、甘肃、云南等地区分布有现代 冰川、高原和高山的地区,其中冰融和冰川侵蚀 面积约有125.4万k㎡ 西北黄土高原、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 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 丘陵和云贵高原等地区。面积约有179积大,侵蚀模数差别大; 二、侵蚀类型多,地形结构复杂; 三、土壤侵蚀量受暴雨洪水的影响,年际年内变 幅大; 四、水文测站少,侵蚀模数的分析确定难度大。
Page
8
水力侵蚀
风力侵蚀
重力侵蚀
Page 9
西北黄土高原 是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黄土高原面积64万km²,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 河南7省(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广泛分布,在黄河中游近60万km2 范围内,土壤侵蚀面积43万km2,严重的土壤侵蚀面积达28万km2以上, 最严重的多沙粗沙区面积为15.6万km2。土壤侵蚀模数最高8000t/km²。 关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分区,不少科学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方 案,其中较有影响的是黄秉维和黄义端等提出的。他们将黄土高原地 区可分为3个一级区,25个二级区和10个亚区。依据土壤侵蚀营力、 类型、发展趋势以及治理途径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和区 域间的差异性,一般采用两级分区,即一级侵蚀区和二级侵蚀区。对 于某些范围较大的侵蚀区,因侵蚀情况出现某些较明显的区域分异, 按侵蚀类型的组合不同,再分为第三级区(亚区)。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目录
1、基本概念 2、目的意义与任务 3、中国3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4、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形式
Page
2
基本概念
土壤侵蚀分区是根据土壤侵蚀类型、成因 以及影响侵蚀发育的主导因素的相似性和 差异性,对区划单元进行分区。 它是研究各分区内土壤侵蚀特征和控制土 壤侵蚀的重要基础工作。
Page 13
The end
Page
10
鄂尔多斯高原风蚀区 本地区属于长城沿线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东以和林格尔、东胜、榆林 一线为界,西至贺兰山,北达阴山山脉。区内多为高平原地形,主要地 貌类型有沙丘沙地、湖盆滩地、冲积洪积平原和土石丘陵山地。 黄土高原北部风蚀水蚀区 本区大致位于神池、灵武、兴县、绥德、庆阳、固原、定西、东乡一线 以北,长城沿线以南的地区,主要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地貌类型。坡陡 沟深,地形破碎,长城沿线附近有片沙覆盖。本区属半干旱草原地带, 植被稀疏覆盖度低,草地面积不少但不成片,多与农田镶嵌分布,加之 撂荒轮垦,草地多被破坏面积缩小。目前植被覆盖度30%~35%,草层低 矮草场退化。本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大概250~450mm左右,降雨集中 且多暴雨。春秋多风,全年大于和等于8级大风日数平均在5~20天左右, 局部地区可达27天左右,沙暴日数年均4天以上,有些地方可达15天左 右。自然植被破坏严重,水蚀强烈,风蚀亦很显著,是黄土高原生态环 境最为脆弱、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本区划分为7个侵蚀区。
Page 11
黄土高原南部水蚀区 本地区北接风蚀地区,南界秦岭北坡。地貌类型复杂,有黄土丘陵、 黄土塬、河谷平原、土石丘陵与山地,年降水量500~700mm,气候温 暖湿润植被较好,属森林、森林草原环境。森林主要分布于一些山地, 如子午岭、黄龙山、关山、吕梁山、太行山及秦岭北坡等地,其余地 方多为农地和牧荒地,植被破坏严重。境内地面组成物质除山地有大 面积基岩出露外,多为黄土所覆盖,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一般为中壤 及重壤土,除个别河滩沙地有风蚀外,全地区主要是水蚀,局部沟壑 陡坡伴有重力侵蚀。由于各地地貌及植被等条件不同,土壤侵蚀区域 性差异显著。植被较好的山地和次生林区、冲积平原区侵蚀最轻,塬 区、盆谷、土石丘陵区居中,黄土丘陵区最严重。根据自然条件和侵 蚀情况,可分为12个侵蚀区。
Page
12
黄土高原区目前研究重点
(1)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制及途径 (2)生态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恢复技术与模式 (3)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 (4)坡地整治与坝系优化建设技术 (5)水沙调控与淤地坝等工程的科学布局及建 设技术 (6)晋陕蒙粗沙多沙地区不同尺度区域水土流 失分布或数值模型技术 (7)农牧交错区风沙源控制综合防治技术
Page 5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布状况
Page
6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形式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soil erosion types on the Loess Plateau)是指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按其发生的主要 地质侵蚀营力特点划分的类型。 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流水作用侵蚀类、重力作用侵蚀类、 风力作用侵蚀类。流水作用侵蚀是径流在位能势差控制下 产生流动过程中发生的侵蚀作用。流水作用侵蚀有两种形 式,一是沟壑侵蚀;二是面状侵蚀。重力侵蚀作用是以土 体自身重力影响产生的侵蚀作用。如滑坡、崩坍、泻溜等。 风力侵蚀作用是在具有一定速度的风力吹扬、破坏土壤或 表层土体,并搬运再堆积的作用过程。不同的侵蚀作用会 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