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

合集下载

土壤侵蚀防治方法

土壤侵蚀防治方法

土壤侵蚀防治方法土壤侵蚀是指由于水或风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表层物质的流失现象。

它对农田、森林、草地和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有必要采取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侵蚀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1. 植被保护植被是土壤侵蚀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可以有效减少水和风的冲刷作用,防止土壤被剥蚀。

其中,植被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条件来确定,采取适宜的树种和草种进行种植。

此外,加强植被的管理和保护,如适时修剪、疏伐和更新,也是土壤侵蚀防治的关键。

2. 林地建设林地对于土壤侵蚀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设林地,可以形成稳定的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林地的建设需考虑植被的多样性、密度和结构,以提升林地的保持水土功能。

同时,合理的造林措施和林地管理方法也是有效防治土壤侵蚀的手段之一。

例如,合理选择树种、密植和防治病虫害等。

3. 合理耕作合理耕作是农田土壤侵蚀防治的重要环节。

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地形条件,合理选择耕作方式,如水稻田采取稻田垄作或水田旁边种植油菜,麦田采取短芸苔覆盖等。

此外,避免过度耕作和频繁犁地,合理利用农田水利设施,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

4.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壤侵蚀防治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避免在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地区进行不适宜的农业、工业等活动。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考虑土壤侵蚀的风险评估,合理分配不同土地类型的用途,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5.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在土壤侵蚀防治中,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通过修建沟槽、坝堰、塑土等设施,可以有效控制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合理设计农田排水和灌溉设施,也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对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土壤侵蚀是指地表的土壤被水流、风力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带走的过程。

它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田、森林和水资源等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和生态问题。

土壤侵蚀的原理涉及地表径流、坡面侵蚀、沟壑侵蚀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土壤侵蚀原理的概要。

1.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指降雨水在地面流动时带走土壤的过程。

当降雨发生时,降雨水会通过地面流动,随着流动的过程,地表水会带走土壤颗粒。

地表径流主要取决于降雨的强度、土壤的渗透性和土地的坡度等因素。

2.坡面侵蚀:坡面侵蚀是指水流或风力在坡面上带走土壤的过程。

坡面侵蚀主要受降雨的影响,当降雨发生时,降雨水会在坡面上形成水流,水流会带走坡面上的土壤颗粒。

坡面侵蚀还与土壤的质地、坡度和植被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

3.沟壑侵蚀:沟壑侵蚀是指水流在沟壑中带走土壤的过程。

当地表径流过程中,地面上形成的水流会聚集到较低处形成沟壑,沟壑会加强地表径流的速度和能量,进而带走更多的土壤。

沟壑侵蚀主要取决于沟壑的形状、长度和坡度等因素。

4.风蚀:风力也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风力会将土壤颗粒吹到空中,并随风沉积到其他地方。

风蚀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缺或土壤暴露的地区,也与风速和土壤的质地等因素密切相关。

5.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和建设活动也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

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农田排水和烧荒等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等建设活动,都会破坏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总的来说,土壤侵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降雨、水流、风力、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首先,水土流失强度是衡量土壤侵蚀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水土流失强度的大小,可以将土壤侵蚀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水土流失强度指的是土壤表层被水流侵蚀的程度较轻,一般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损失。

中度水土流失强度则表示土壤表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重度水土流失强度则意味着土壤表层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已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其次,侵蚀类型也是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侵蚀类型可以分为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多种类型。

水蚀是指土壤表层被雨水冲刷的现象,主要发生在降雨较多的地区。

风蚀则是指土壤表层被风力吹袭而形成的侵蚀现象,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

冻融侵蚀是指土壤表层由于冻融作用而发生的侵蚀现象,主要发生在寒冷地区。

最后,侵蚀程度也是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侵蚀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侵蚀程度指的是土壤表层受到的侵蚀程度较轻,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影响较小。

中度侵蚀程度则表示土壤表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重度侵蚀程度则意味着土壤表层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已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是对土壤侵蚀程度和影响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水土流失强度、侵蚀类型和侵蚀程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可以科学地评估土壤侵蚀的状况,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加强土壤侵蚀的监测和管理,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条件或人类活动下,土壤表面遭到水流、风力、冲击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破坏和移动的过程。

它是一个涉及地表和地下的复杂过程,对农田、水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

下面是土壤侵蚀原理的资料整理。

一、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土壤侵蚀1.降雨因素: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外因,它能增加水体的威力,使土壤颗粒与有机质被冲刷、卷走。

降雨的性质和强度对土壤侵蚀有着直接影响。

2.地形因素:地形是土壤侵蚀的基础,通过改变地势、影响降雨的径流过程,进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强度。

山区的土壤侵蚀强度通常大于平原地区。

3.植被因素:植被能减缓雨滴的撞击力,降低降雨对土壤的冲击。

而且,植被的根系能牢固地固定土壤,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

如果植被受到破坏,就会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4.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活动都会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放牧导致植被减少,耕地管理不善导致耕层土壤被剥夺等。

二、土壤侵蚀的过程和类型1.风蚀: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地表面的冲击和侵蚀。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风蚀是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风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通过飞沙和沙尘暴的方式进行。

2.水蚀:水蚀是指水流对土地表面的冲刷和移动。

水蚀可分为雨滴侵蚀、坡面侵蚀、河道侵蚀等几种类型。

雨滴侵蚀主要是由于降雨冲击力导致的初级侵蚀;坡面侵蚀是由于雨水形成的逐渐增大的流量冲击和土壤侵蚀加剧,导致坡面的侵蚀并带走土壤;河道侵蚀是由于河流流量引起的河床破坏和土壤侵蚀。

3.冻融作用:在寒冷地区,土壤冻结和解冻过程中形成的冻胀和冻结破坏会造成土壤颗粒离析,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4.地质侵蚀:地质侵蚀是指对土壤进行大范围的破坏和移动。

常见的地质侵蚀类型有地震引起的滑坡、崩塌等。

三、土壤侵蚀的影响和防治措施1.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降低农田的肥力。

预防措施:建立植被覆盖,养护农田水渠和排水系统,合理耕作和种植制度等。

2.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淤积,影响水体质量和河道的导航能力。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土壤侵蚀是指水流或风力等外力对土壤进行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它是一种地表流失的现象,常常导致土壤层变薄、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主要有风蚀和水蚀两种类型,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风蚀是指由于强风的吹拂和搬运,使土壤表面逐渐变薄和破坏的过程。

常见的风蚀现象有沙尘暴和沙漠化。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土地水分缺乏、植被稀少,土壤容易受到风的侵蚀。

当强风吹来时,它会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沙尘暴和沙丘,甚至整个土壤层也可能被风吹走。

水蚀是指由于雨水或河流等水流对土壤进行冲刷和搬运的过程。

常见的水蚀现象有河谷侵蚀、土地冲沟和坡耕地蚀等。

水蚀主要发生在湿润地区,由于降水量大、土地水分充足和坡度较大,导致水流速度增加,土壤容易被冲刷。

水流冲刷可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河床淤积和冲沟,甚至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的特点是破坏性强、发生迅猛和难以恢复。

侵蚀过程中,土壤颗粒被搬运带走,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壤容量减小,保水能力降低,营养物质流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同时,土壤表面变薄,被侵蚀的地区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干旱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特征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条件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特别是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风速等因素。

在湿润地区,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大、风速小,有利于水蚀发生。

而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少、风速大,风蚀更易发生。

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种植一季作物、森林、草地等能够保持土壤结构和保护表面覆盖,减轻土壤侵蚀。

而采伐森林、放牧和过度耕作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加剧土壤侵蚀。

地貌特征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坡度和坡长等地貌特征越大,水流速度越快,产生的侵蚀力就越大。

最后,人类的活动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过度开发、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地表面覆盖和土壤结构,加剧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与恢复

土壤侵蚀与恢复

土壤侵蚀与恢复土壤侵蚀的定义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在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被水流、风力等带走的过程。

这种现象会导致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土壤侵蚀的原因自然因素1. 水蚀:雨水冲刷是最常见的土壤侵蚀形式,尤其在坡度较大、植被稀少的地区更为严重。

2. 风蚀: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强风可以吹走表层土壤,特别是在缺乏植被覆盖的情况下。

3. 冻融作用:在寒冷地区,土壤水分的冻结和融化过程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进而引发侵蚀。

人为因素1. 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如过度耕作和单一作物种植,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侵蚀风险。

2. 森林砍伐:森林的砍伐减少了地表的植被覆盖,使得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蚀。

3. 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筑物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土地开挖,这些活动会直接导致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壤侵蚀对环境和社会经济都有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下降:肥沃的表层土壤被侵蚀后,土地的生产力会大幅下降。

- 生态系统破坏:土壤侵蚀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 水资源污染:侵蚀的土壤会被带入河流和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其他水质问题。

土壤恢复的方法针对土壤侵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恢复措施:物理措施1. 梯田建设:在坡地上修建梯田可以减少水流的速度,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2. 石笼网或草方格:使用这些材料可以固定土壤,防止风蚀和水蚀。

生物措施1. 植树造林:植被可以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同时还能改善土壤质量。

2. 草地恢复:通过种植耐旱、根系发达的草本植物,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农业管理措施1. 轮作和间作:采用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可以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2. 有机农业: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减少侵蚀。

结论土壤侵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威胁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恢复措施至关重要。

土壤侵蚀措施

土壤侵蚀措施

土壤侵蚀措施简介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水、风、地理变化等因素的破坏和流失过程。

土壤侵蚀对农业、环境和生态系统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减轻土壤侵蚀的程度。

种植措施1.植树造林:植树造林能够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雨水和风的冲刷作用,有效减轻土壤侵蚀。

2.轮作休耕:通过定期将农田休耕或种植不同作物进行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3.水田栽培:水田栽培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力冲刷,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4.引导溢流:人工修建沟渠,引导溢流水流进入植被覆盖地区,减少水流冲刷土壤的速度和强度。

工程措施1.构筑物建设:建造沟渠、堤坝等构筑物,能够改变水流和泥沙的运动路径,减少侵蚀作用。

2.梯田整理:对于山地农田,可以通过修建梯田减缓坡度,减少水流速度和冲刷力度,防止土壤流失。

3.排水系统: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减少积水和土壤侵蚀的可能性。

4.防风林带:在农田边缘种植防风林带,能够减少农田受到大风侵蚀的程度。

土壤保育措施1.覆盖作物残渣:留下作物残渣覆盖在土壤表面,能够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

2.施加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减少土壤流失的风险。

3.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改良剂和调整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4.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微喷灌等,可以减少水分流失和土壤侵蚀的风险。

教育和法规1.农民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土壤侵蚀的认识,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土壤保护措施。

2.农业法规:制定并执行相关农业法规,对土壤侵蚀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以促进土壤保护工作的开展。

结论土壤侵蚀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但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减轻土壤侵蚀的程度,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种植措施、工程措施、土壤保育措施以及教育和法规的综合应用是解决土壤侵蚀问题的关键。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土壤侵蚀英文名称:soil erosion定义1: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失(水利)(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

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

目录类型因素影响防治类型因素影响防治展开类型 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

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

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

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侵蚀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Et/(km ·a)]西北黄土高原区1 ooo东北黑土区200北方土石山区200南方红壤丘陵区500西南土石山区500(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强度分级平均侵蚀模数[t/(km ·a)]微度侵蚀<2O0,500,1 000轻度侵蚀200,500,1 000~2 500中度侵蚀2 500~5 000强度侵蚀5 000~8 000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剧烈侵蚀>1 5 000(3)风蚀强度分级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 ) (ram) [t/(km。

·a)]微度>70 <2 <200轻度70~50 2~1O 200~2 500中度5O~30 1O~25 2 5OO~5 000强度3O~10 25~50 5 000~8 000极强度<10 50~100 8 000~15000剧烈<1O >100 >1 5 000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准,此处不一一赘述。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漉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屡的侵蚀和水的流失。

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

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丁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也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和不严肃的,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该体现同时含有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分级标准,缺一不可。

我国一些人习惯上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把二者等同起来,混淆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为准确理解和认识水土流失的含义造成了混乱。

因此,有必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水土流失的定义笔者在前面已阐述过了,那么什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它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如岩屑、松散岩层等,被破坏、剥蚀、运转、沉积的过程。

很显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是完垒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字面含义上的不同,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侵蚀或流失的主体不。

水土流失的流失主体包括“水”和“土”两个主体,而土壤侵蚀仅指“土” 一个主体。

同样水土流失同土壤侵蚀之闻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壤侵蚀是一种特定的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包括在其内。

也可以说土壤侵蚀是狭义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做为相对独立的概念来使用,但决不可以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

许多词汇和术语,随着时时的推移,人类文明程度、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内涵在不断地外延、扩大、深化和演变,即广义化。

广义化的词汇和术语与最初的本意已有了较大变化,甚至大相径庭。

水土流失这个应用非常广泛的专业术语,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迅猛发展也广义化。

因此,们应从广义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它的内涵,如果仅从字面上咬文嚼字,或狭隘地理解它的含义,就会使人们误人死胡同而不能自拔,使本来非常明晰的概念变得复杂化。

比如,对土壤侵蚀中“侵蚀” 的理解,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侵蚀破坏、侵蚀腐蚀,而应广义地理解为侵蚀破坏、剥离、转移、流失等,也就是说土壤侵蚀就是土壤流失。

比如,对水土流失一词中的土”不能仅仅指生长植物的土壤,还应包括土壤母质、岩屑等地面其它组成物质和各种养分物质。

再比如,对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除了水力、风力、重力、温度等自然力外.人类的不台理的生产活动如开、修路、毁林开荒等行为,改变原地形地貌,损坏了地表植被,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或加剧了水土流失,那么人类不台理的生产活动也应该称为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

还有许多用广义论来认识水土流失内涵的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分类分级标准,实际上是用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来代替的,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土壤侵蚀的因素:190—96),对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土壤侵蚀强度、侵蚀土壤程度分级等做了规定。

2.1.1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按土壤侵蚀的外营力不同种类将全国土壤侵蚀区划分为三个一级区,根据地质、地貌、土壤等形态又在三个一级区划的基础上分为九个二级区。

区划的类型区为:(1)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包括五个二级区:①西北黄土高原区(主要在黄河上中游),②东北黑土区(低山丘陵区和漫岗丘陵区,主要在松花江流域),③北方土石山区(主要在淮河流域以北及黄河中下游),④南方红壤丘陵区(主要在长江中游及汉水流域、洞庭湖水系、都阳湖水系、珠江中下游及江苏、浙江等沿海侵蚀区),⑤西南土石山区(主要在长江上中游及珠江上游)。

(2)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包括两个二级区:①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抄区(包括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黑龙江等省区的抄漠戈壁和沙地),②沿海环潮滨海平原风沙区(主要在山东黄泛平原、都阳湖滨湖沙山及福建、海南滨海区)。

(3)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包括两个二级区:①北方冻融土侵蚀区(主要在东北大兴安蛉山地及新疆的天山山地),②青藏高原冰川侵蚀区(在青藏高原和高山雪线以上)。

2.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侵蚀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Et/(km ·a)]西北黄土高原区1 ooo东北黑土区200北方土石山区200南方红壤丘陵区500西南土石山区500(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强度分级平均侵蚀模数[t/(km ·a)]微度侵蚀<2O0,500,1 000轻度侵蚀200,500,1 000~2 500中度侵蚀2 500~5 000强度侵蚀5 000~8 000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剧烈侵蚀>1 5 000(3)风蚀强度分级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 ) (ram) [t/(km。

·a)]微度>70 <2 <200轻度70~50 2~1O 200~2 500中度5O~30 1O~25 2 5OO~5 000强度3O~10 25~50 5 000~8 000极强度<10 50~100 8 000~15000剧烈<1O >100 >1 5 000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准,此处不一一赘述。

水土流失强度标准是反映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在确定了水和土的容许流失量标准后结合我国各地域的不同自然条件,把水土流失强度级别仍定为六个级别,即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并相应确定各级别的水、土流失模数。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只是确定了土流失强度级别和对应级别的土壤流失模数,单独做为水土流失强度之一的土壤流失强度分级标准是可行的,但必须将土壤侵蚀模数改名为土壤流失模数。

同时,还应新增加对应于水土流失强度级别、反映水流失程度的水的流失模数。

这样修改后的水土流失程度分级标准,便是一个完整的、全面客观反映水土流失程度且便于实际操作运用的强度分级标准体系。

地形因子:包括海拔高度、坡向、地形、坡位、坡度和小地形等;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及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及肥力、质地、结构及石砾含量、酸碱度、盐碱含量,土壤侵蚀或沙化程度,基岩和成土母质的种类与性质等;水文因子:包括地下水位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矿化程度及其盐分组成、土地被淹没的可能性等;生物因子:主要包括植物群落名称、组成、盖成、年龄、高度、分布及其生长情况,森林植物的病虫害情况等;除此之外,还有人为活动等因子。

介绍土壤侵蚀模数1.定义侵蚀模数是土壤侵蚀强度单位,是衡量土壤侵蚀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

也称为土壤侵蚀率、土壤流失率或土壤损失幅度。

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为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其单位为(t/km2·a)。

也可采用单位时段内的土壤侵蚀厚度,其单位名称为毫米年(mm/a)。

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侵蚀厚度的换算关系为:土壤侵蚀厚度=土壤侵蚀模数/土壤容重,容重单位为g/cm3或t/m3)。

土壤侵蚀理论中,土壤侵蚀量、土壤流失量和产沙量是一组概念完全不同的术语。

土壤侵蚀量是指在雨滴分离或径流冲刷下,土壤移动的总量;土壤流失量是指土壤离开某一特定坡面和田面的数量,产沙量是指迁移到预测点的土壤流失量。

因此说,我们实际工作中测的的侵蚀模数实际为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的土壤流失量、土壤损失幅度或产沙模数。

2.侵蚀模数的主要研究内容年土壤侵蚀模数常用于反映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是一个动态变量指标;而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则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常数,常作为侵蚀区土壤侵蚀状况的背景值用于反映区域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

因此区域年土壤侵蚀模数或多年平均侵蚀模数的评估与预测是土壤侵蚀模数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不同类型的侵蚀模数产生的机理和大小,以及测度方法的系统化、精确化、科学化是侵蚀模数研究的基础。

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与多种影响因素的关系是此项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降雨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由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决定)、地形因子(坡长、坡度)、植被因子(植被类型和覆盖度)以及水土保持管理措施因子。

多少年来,我们的科学工作者都在进行土壤侵蚀流失方程和侵蚀模型的探讨。

3.土壤侵蚀模数的作用非污染生态承载力评价和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基础,因此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生产回复力的比较,是确定土壤侵蚀承载力(最大允许侵蚀力)的主要依据。

由于土壤的再生比较缓慢,据测试,耕地的土壤侵蚀模数为10~100t/(hm2·a),这个损失南方大约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在干旱地区则要33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因此可以推算我们的土地生态系统正在逆向演变,随着时间的累计,防止水土流失越来越艰巨。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禽畜养殖的发展,非点源污染正成为新的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