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合集下载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是我国土壤侵蚀研究领域
的重要标准之一。

该标准是为了规范土壤侵蚀的分类、分级工作,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而制定的。

本文将对该标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该标准将土壤侵蚀分为水土流失、风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

其中,水土流失是指土壤被雨水冲刷而流失,风蚀是指土壤被风吹而流失,冻融侵蚀是指土壤在冻融过程中被破坏而流失。

这三种类型的土壤侵蚀都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需要进行分类和分级。

其次,该标准将土壤侵蚀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流失量在每年不超过10吨/公顷的情况下,土地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中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流失量在每年10-50吨/公顷之间,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
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重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流失量在每年超过50吨/公顷,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最后,该标准还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土壤侵蚀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轻度土壤侵蚀,可以采取措施加强植被覆盖和改善土地管理;对于中度土壤侵蚀,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如人工植被、建设护坡等;对于重度土壤侵蚀,则需
要采取更加综合、系统的治理措施,如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建设防护林带等。

总之,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是我国土地资源保
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标准之一。

通过对该标准的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损失,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doc

(完整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doc

(完整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doc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级别平均侵蚀模数[t/(km 2· a)] 平均流失厚度(mm/a)西北黄土东北黑土区 / 南方红壤丘西北黄土南方红壤丘陵区 /西南东北黑土区 /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陵区 /西南土土石山区石山区微度< 1000 < 200 < 500 < 0.74 < 0.15 <0.37 轻度1000-2500 200-2500 500-2500 0.74-1.9 0.15-1.9 0.37-1.9 中度2500-5000 1.9-3.7强度5000-8000 3.7-5.9极强度8000-15000 5.9-11.1剧烈> 15000 >11.1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 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之。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劣地或石现代沟谷(细植被程度质坡地占沟,切沟,冲覆盖度地表景观综合特征该地面积 % 沟)占该面积 % ( %)斑点状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

沟轻度<10 <10 70-50 谷切割深度在 1m 以下,片蚀及细沟发育。

零星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有较大面积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中度10-30 10-30 50-30 地。

沟谷切割深度在 1-3m 。

较广泛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强度≥30 ≥30 ≤ 30 密集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

沟谷切割深度 3m 以上。

地表切割破碎土地生物生产量较侵蚀前下降 %10-3030-50≥50*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 *级别床面形态(地表形态)植被覆盖度( %)风蚀厚度侵蚀模数(非流沙面积)( mm/a)[t/(km 2· a)]微度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 70 < 2 < 200轻度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70-50 2-10 200-2500中度半固定沙丘,沙地50-30 10-25 2500-5000强度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地30-10 25-50 5000-8000极强度流动沙丘,沙地< 10 20-100 8000-15000剧烈大片流动沙丘< 10 > 100 > 150001*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侵蚀类型(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土壤侵蚀类型(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土壤侵蚀类型
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一级类型区:全国应分为水力、风力、冻融三个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不应单独分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水力侵蚀区分为西北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北方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五个二级类型区;风力侵蚀区分为“三北”戈壁沙漠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两个二级类型区;冻融侵蚀类型区分为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动土侵蚀区两个二级类型区;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再细分为三级类型区和亚区。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风蚀强度分级表*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石漠化程度评价表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注:降水酸度是用降水pH值的年平均值表示。

降水酸度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的pH 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

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注:Xi为影响因子i对土壤侵蚀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调查方法得到。

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为1;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为3;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临界水位深度注: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

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注:运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指标划分等级。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注:石漠化敏感性主要根据其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及其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来确定的。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注:1、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整个生态系统对酸雨的反应程度,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

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的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得侵蚀程度风蚀强度分级表*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得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得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石漠化程度评价表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注:降水酸度就就是用降水pH值得年平均值表示。

降水酸度得计算方法就就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得pH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

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得分级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注:Xi为影响因子i对土壤侵蚀得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调查方法得到。

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为1;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为3;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临界水位深度注:土地盐渍化敏感性就就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得可能性。

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得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注:运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指标划分等级。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注:石漠化敏感性主要根据其就就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及其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来确定得。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得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注:1、生态系统对酸雨得敏感性,就就是整个生态系统对酸雨得反应程度,就就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间接影响得相对敏感性,即酸雨得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得结构与功能改变得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得结构与功能变化有关得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得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

生态系统得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得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风蚀强度分级表*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石漠化程度评价表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

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为1;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为3;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临界水位深度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

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的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

本标准选用周修萍建立的等权指标体系,该体系反映了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特点,对我国酸雨区基本适用。

2、P为降水量,PE为最大可蒸发量。

3、A组岩石:花岗岩、正长岩、花岗片麻岩(及其变质岩)和其他硅质岩、粗砂岩、正石英砾岩、去钙砂岩、某些第四纪砂/漂积物;B组岩石:砂岩、页岩、碎屑岩、高度变质长英岩到中性火成岩、不含游离碳酸盐的钙硅片麻岩、含游离碳酸盐的沉积岩、煤系、弱钙质岩、轻度中性盐到超基性火山岩、玻璃体火山岩、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石灰砂岩、多数湖相漂积沉积物、泥石岩、灰泥岩、含大量化石的沉积物(及其同质变质地层)、石灰岩、白云石。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规范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规范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2008年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两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2006年9月9日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2008,01,042008,04,042SL 419-2007水土保持试验规程SL239-87同上同上二○○八年一月四日前言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2、附录B中的B6和B8;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于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秦百顺余剑如郭素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丛佩娟李琦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注:“ 【】”内文字为本标准条文说明部分引来或整理者按语1 总则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1.0.3 本标准主要引用标准:《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200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什么是土壤侵蚀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它不仅会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水力侵蚀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在降水、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常见的水力侵蚀形式有面蚀、沟蚀等。

面蚀又包括溅蚀、片蚀等。

沟蚀则包括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等。

风力侵蚀则是在风力作用下,地表土壤、沙粒被吹扬、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往往比较严重,如我国的西北地区。

重力侵蚀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土体或岩体沿坡面向下移动的现象。

常见的重力侵蚀形式有崩塌、滑坡、泻溜等。

冻融侵蚀是在温度变化引起的冻融作用下,土壤、岩石等被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这种侵蚀在高寒地区较为常见。

混合侵蚀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蚀营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土壤侵蚀类型。

在对土壤侵蚀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该标准还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

这对于评估土壤侵蚀的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主要依据土壤侵蚀模数、植被覆盖度、地面坡度等指标。

一般分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六个级别。

微度侵蚀是指土壤侵蚀模数较小,植被覆盖度较高,地面坡度较缓,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情况。

轻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有所增加,植被覆盖度有所降低,地面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侵蚀痕迹,但土地生产力仍能基本保持。

中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进一步增大,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地面侵蚀迹象较为明显,土地生产力开始下降。

强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较大,植被覆盖稀少,地面侵蚀严重,土地生产力显著下降。

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则表示土壤侵蚀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