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doc

(完整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doc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级别平均侵蚀模数 [t/(km 2· a)] 平均流失厚度(mm/a)西北黄土东北黑土区 / 南方红壤丘西北黄土南方红壤丘陵区 /西南东北黑土区 /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陵区 /西南土土石山区石山区微度< 1000 < 200 < 500 < 0.74 < 0.15 < 0.37 轻度1000-2500 200-2500 500-2500 0.74-1.9 0.15-1.9 0.37-1.9 中度2500-5000 1.9-3.7强度5000-8000 3.7-5.9极强度8000-15000 5.9-11.1剧烈> 15000 >11.1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 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之。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劣地或石现代沟谷(细植被程度质坡地占沟,切沟,冲覆盖度地表景观综合特征该地面积 % 沟)占该面积 % ( %)斑点状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

沟轻度<10 <10 70-50 谷切割深度在 1m 以下,片蚀及细沟发育。

零星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有较大面积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中度10-30 10-30 50-30 地。

沟谷切割深度在 1-3m 。

较广泛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强度≥30 ≥30 ≤ 30 密集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

沟谷切割深度 3m 以上。

地表切割破碎土地生物生产量较侵蚀前下降 %10-3030-50≥50*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 *级别床面形态(地表形态)植被覆盖度( %)风蚀厚度侵蚀模数(非流沙面积)( mm/a)[t/(km 2· a)]微度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 70 < 2 < 200轻度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70-50 2-10 200-2500中度半固定沙丘,沙地50-30 10-25 2500-5000强度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地30-10 25-50 5000-8000极强度流动沙丘,沙地< 10 20-100 8000-15000剧烈大片流动沙丘< 10 > 100 > 150001*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2008年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两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2006年9月9日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2008,01,042008,04,042SL 419-2007水土保持试验规程SL239-87同上同上二○○八年一月四日前言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2、附录B中的B6和B8;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于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秦百顺余剑如郭素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丛佩娟李琦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注:“ 【】”内文字为本标准条文说明部分引来或整理者按语1 总则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1.0.3 本标准主要引用标准:《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200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首先,水土流失强度是衡量土壤侵蚀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水土流失强度的大小,可以将土壤侵蚀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水土流失强度指的是土壤表层被水流侵蚀的程度较轻,一般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损失。

中度水土流失强度则表示土壤表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重度水土流失强度则意味着土壤表层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已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其次,侵蚀类型也是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侵蚀类型可以分为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多种类型。

水蚀是指土壤表层被雨水冲刷的现象,主要发生在降雨较多的地区。

风蚀则是指土壤表层被风力吹袭而形成的侵蚀现象,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

冻融侵蚀是指土壤表层由于冻融作用而发生的侵蚀现象,主要发生在寒冷地区。

最后,侵蚀程度也是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侵蚀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侵蚀程度指的是土壤表层受到的侵蚀程度较轻,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影响较小。

中度侵蚀程度则表示土壤表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重度侵蚀程度则意味着土壤表层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已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是对土壤侵蚀程度和影响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水土流失强度、侵蚀类型和侵蚀程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可以科学地评估土壤侵蚀的状况,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加强土壤侵蚀的监测和管理,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壤侵蚀原理-第9章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土壤侵蚀原理-第9章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Knowing the regions of different soil erosion typ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第 9 章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9.1 Divisions of Soil Erosion types 9.2 Region with Wind Erosion 9.3 Region with Free-thaw Erosion and Glacial Erosion 9.4 Region with Water Erosion
9.2 以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Ⅰ)
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包括新疆、 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自治区的 沙漠及沙漠周围地区。分为3个二级区。 (1)半湿润地带沙漠化土地零星风蚀区 (2)半干旱草原地带及荒漠草原地带风蚀沙漠化发 展区 (3)干旱荒漠地带流沙入侵及固定半固定沙丘风蚀 活化区
9.1.3 Different soil erosion divisions
China has been divided into 3 soil erosion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y and the main external force (Shuzhi Xin et al, 1982), namely region with water erosion, region with wind erosion, and region with freethaw erosion.
河西走廊区 塔里木河中下游区 柴达木盆地区
9.2.1 半湿润地带沙漠化土地零星风蚀区
指东北平原西部及黄淮海平原中部(以豫东为主) 片状分布的沙漠化土地而言,其特点是风蚀沙漠化 土地零星分布,面积不大。由于所处自然条件较为 优越,在不继续破坏其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有逆转 的可能性。 Characteristics: with small sand land area, and the situation can be reversed if there were no human disturbance.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SL190-96)级别平均侵蚀模数 [t/(km 2· a)]平均流失厚度( mm/a )西北黄土东北黑土区 / 南方红壤丘西北黄土南方红壤丘陵区 /西南东北黑土区 /高原区 北方土石山区高原区 北方土石山区陵区 /西南土土石山区 石山区微度 < 1000 < 200 < 500 < 0.74 < 0.15 < 0.37 轻度 1000-2500200-2500 500-25000.74-1.90.15-1.9 0.37-1.9中度 2500-5000 1.9-3.7强度 5000-8000 3.7-5.9极强度8000-15000 5.9-11.1剧烈> 15000>11.1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1.35g/cm 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之。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劣地或石 现代沟谷(细 植被土地生物生程度质坡地占 沟,切沟,冲 覆盖度地表景观综合特征产量较侵蚀该地面积 %沟)占该面积 %( %)前下降 %斑点状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

沟轻度<10<1070-50谷切割深度在 1m 以下,片蚀及细 10-30沟发育。

零星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有较大面积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中度10-3010-3050-30地。

沟谷切割深度在 1-3m 。

较广泛30-50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强度≥30≥30≤ 30 密集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

沟谷 ≥ 50切割深度 3m 以上。

地表切割破碎*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 *级别床面形态(地表形态) 植被覆盖度( %) 风蚀厚度 侵蚀模数(非流沙面积)( mm/a )[t/(km 2· a)]微度 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 > 70 < 2 < 200轻度 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70-50 2-10 200-2500中度 半固定沙丘,沙地50-30 10-25 2500-5000强度 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地30-10 25-50 5000-8000极强度流动沙丘,沙地 < 10 20-100 8000-15000剧烈 大片流动沙丘< 10> 100> 15000*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_sl190-2018版_概述说明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_sl190-2018版_概述说明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土壤表层被风力、水流或其他因素剥蚀的过程。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对农田、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区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土壤侵蚀进行准确分类和分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最新版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的概述和说明。

该标准是经过专家团队多年研究与实践总结得出,旨在提供一套科学严谨的分类标准,以帮助决策者、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土壤侵蚀现象,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概述。

接下来,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概述说明”部分,我们将介绍这份标准的制定背景和目的,并解析其要点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然后,在“分级标准的内部分类细则”部分,我们将对标准中的具体分类细则进行详细说明。

接着,在“不同等级与地域特征的关系分析”部分,我们将分析不同等级与土壤属性、地形地貌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结果和主要发现,并提出对土壤侵蚀控制与治理的启示和建议,同时强调引用标准sl190-2018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的概述和说明,使读者对该标准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了解。

通过深入剖析标准的制定背景、核心要点以及实际应用价值,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土壤侵蚀分类与评估体系,为相关决策和科研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希望本文能够促进对土壤侵蚀问题认识的深化,以及推动相应防治措施在实践中得到更好地运用。

2.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概述说明:2.1 标准的制定背景和目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是由相关专家和研究机构共同制定的,旨在有效评估和监测土壤侵蚀情况,并为土壤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什么是土壤侵蚀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它不仅会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水力侵蚀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在降水、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常见的水力侵蚀形式有面蚀、沟蚀等。

面蚀又包括溅蚀、片蚀等。

沟蚀则包括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等。

风力侵蚀则是在风力作用下,地表土壤、沙粒被吹扬、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往往比较严重,如我国的西北地区。

重力侵蚀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土体或岩体沿坡面向下移动的现象。

常见的重力侵蚀形式有崩塌、滑坡、泻溜等。

冻融侵蚀是在温度变化引起的冻融作用下,土壤、岩石等被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这种侵蚀在高寒地区较为常见。

混合侵蚀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蚀营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土壤侵蚀类型。

在对土壤侵蚀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该标准还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

这对于评估土壤侵蚀的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主要依据土壤侵蚀模数、植被覆盖度、地面坡度等指标。

一般分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六个级别。

微度侵蚀是指土壤侵蚀模数较小,植被覆盖度较高,地面坡度较缓,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情况。

轻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有所增加,植被覆盖度有所降低,地面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侵蚀痕迹,但土地生产力仍能基本保持。

中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进一步增大,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地面侵蚀迹象较为明显,土地生产力开始下降。

强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较大,植被覆盖稀少,地面侵蚀严重,土地生产力显著下降。

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则表示土壤侵蚀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土壤侵蚀是指地表覆盖层被雨水、河水、融雪等冲刷、冲刷而流失的一种自然现象。

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地资源流失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土壤侵蚀进行分类分级,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措施,对于减缓土壤侵蚀、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我国发布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该标准是根据土壤侵蚀的程度、类型和影响等因素制定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该标准,土壤侵蚀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侵蚀程度和影响程度。

首先,轻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轻微的冲刷和流失,通常表现为地表被冲刷出浅沟、浅坑,土壤流失量较小。

这种侵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轻。

其次,中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中等程度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较深的沟壑、坑洞,土壤流失量逐渐增加。

这种侵蚀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地表植被受损,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

重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严重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大面积的深沟、深坑,土壤流失量巨大。

这种侵蚀会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最后,特重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极其严重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大片的裸露土地,土壤流失量达到极大程度。

这种侵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彻底丧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除了侵蚀程度的分类外,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还考虑了侵蚀类型和影响程度。

侵蚀类型包括水蚀、风蚀、冻融蚀等,不同类型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有所不同。

影响程度包括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综合考虑了侵蚀的综合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是我国对土壤侵蚀进行科学分类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制定土地资源保护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
2012-07-04 16:02
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
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

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流失状况:除了溅蚀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外,2度以上的坡耕地有细沟侵蚀发生;5度以上,则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

25度以上有切沟出现;35以上土壤泻溜;45度-75度陡坡地可发生滑坡;75度以上陡崖和岸壁可发生崩塌。

年平均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10000t/km2,高的可达20000t/km2以上,黄河下游泥沙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区。

2.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吉林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

在该区域内,除了大、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

可分为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


一类型区又可分为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

(1)低山丘陵
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南部的汤旺河、完达山西侧的倭肯河上游、牡丹江、张广才岭西部的蚂蚁河、阿什河、拉林河等流域,吉林东部和中部的低山丘陵也属于本区范围。

垦植指数在20%左右,大于10度的坡地也有开垦。

加之降雨量较大,有很大的侵蚀危险性,但这些地区天然次生林较多,植被覆盖率也较高,就当前的土壤侵蚀情况来看,尚属于轻度和中度的面蚀和沟蚀。

(2)漫岗丘陵
为小兴安岭山前冲积洪积台地,具有较缓的波状起伏地形。

这一带原来有繁茂的草甸草原,近五六十年来进行开垦,垦植指数达70%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大,分布于20多个县,是我国东北黑土侵蚀代表类型。

坡度一般在7度以下,并以2—4度面积居多,但坡面较长,多为1000—2000米,最长的可达4000米,汇水面积很大,往往使流量和流速增大,从而增加了径流的冲刷能力。

土壤侵蚀的形式主要有面蚀、沟蚀和风蚀,由于长期的面蚀、沟蚀和风蚀的影响,黑土层逐渐变薄,有的地方已经露出了心土,出现了黑黄土、黄黑土、“破皮黄”等肥力较低的土壤。

3.北方山地丘陵区
本类型区是指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淮河以北,包括东北南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范围内有土壤侵蚀现象的山地、丘陵。

从地形上讲,这一类型区的特点是(1)山地丘陵都以居高临下之势环抱平原。

(2)从高山到低山到丘陵到谷地到平原呈梯级状分布。

这两个特点说明山区土壤侵蚀和平原的水患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安排一个较大区域范围内治理措施的配置,这种地形特点要作为关键因子加以考虑。

本区一些浅山的下部和丘陵的上部也广泛覆盖着黄土,但土层没有黄土高原那么厚,凡覆盖有黄土的低山、丘陵,棉蚀、沟蚀的情况与黄土高原地区很类似。

4.南方的山地丘陵
本区的范围大致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东南直抵海域,并包括台湾、海南岛及南海诸岛。

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长江和珠江中游,以及东南沿海的各河流的中、上游山地丘陵。

南方山地、丘陵区温暖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植被恢复较容易,一般地面植被覆盖好。

但雨量充沛,年雨量通常达1000-2000mm,且多暴雨,最大日雨量超过150mm。

因地面径流较大,年径流深在500mm以上,最大打1800mm,加之高温炎热,风化作用强烈,植被遭到破坏的地方,土壤侵蚀相当严重。

5.四川盆地及周围的山地丘陵区
四川盆地,大致在北以广元,南以叙永、西以雅安,东以奉节为四个顶点连成的一个菱形地区内,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其余部分为
丘陵。

整个四川盆地,平坝仅为7%,丘陵约占52%,低山约占41%。

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 左右,但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雨集中,径流充沛,径流系数为40%—50%,因此侵蚀强烈。

6.云贵高原区
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及湖南西部、广西西部的高原、山地和丘陵。

高原西部横断山脉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山和峡谷相间,相对高差达千米以上和由此造成的自然地带的错综配置和垂直分布。

幽谷底部是热带,山岭顶部是寒温带以至寒带。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雨量一般在1000mm上下,最多达2000mm,雨量集中,5—10月份降于占到全年的80%,径流量大,径流系数为40%-50%。

水土流失形式:滑坡、泥石流。

云南东川地区是我国泥石流最发育、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例如:流经东川市的小江流域,泥石流沟成群分布,其中的蒋家沟流域面积为47.1km2,是东川地区最大的一条泥石流沟,这条泥石流沟活动十分频繁,1965年爆发28次,1966年爆发17次,根据观测,这条沟每年排出的泥石流总量为300——500万m3,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云贵高原山区滑坡也很发育。

贵州西部的水城、六枝、盘县等地是滑坡较多,危害较大的一个地区,云南的滑坡分布是和泥石流的分
布交错在一起的,而前者又为后者提供了大量的土沙石块。

二、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自治区的沙漠及沙漠周边地区。

总面积为109.5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4%。

我国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大部分年降水量在200MM 以下,最少有在10MM以下的。

热量丰富,气温变化剧烈,蒸发量大,一般在1400—3000MM。

气候异常干燥,风力强劲。

风速经常达到5—6级以上。

再加上植被稀疏低矮,绝大部分为系草本和灌木,河流冲积或湖积的沙质沉积物质深厚广泛,就使得沙漠地区风沙频繁而强烈,风沙日一般每年为20—100天左右,最多可达150天,造成强烈的风蚀和风沙迁移、堆积,并形成多种风蚀地貌和广泛分布的沙丘,沙丘高度一般为10-25M,高大者可达100-300M
三、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新疆天山等一些高山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大小兴安岭等一些高寒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