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

合集下载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注释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注释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韩非(约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2.立:站立.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8.居十日——待了十天。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

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

还(xuán)——通“旋”,回转。

走——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汤,同“烫”,用热水焐(wù)。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 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ān)。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yìng)。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suì)死。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王,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更厉害了。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侯毫不在乎地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当作功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

”桓侯却不理睬(他)。

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

”桓侯又不理睬(他)。

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

过了十天,扁。

扁鹊见蔡桓公的古文

扁鹊见蔡桓公的古文

扁鹊见蔡桓公的古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翻译】: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不理睬他。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蔡桓公又没有理睬。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

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简析】: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内容带有劝喻型性。

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及注解

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及注解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韩非(约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2.立:站立.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8.居十日——待了十天。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

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

还(xuán)——通“旋”,回转。

走——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汤,同“烫”,用热水焐(wù)。

扁鹊见蔡桓公的原文及译文

扁鹊见蔡桓公的原文及译文

扁鹊见蔡桓公的原文及译文扁鹊见蔡桓公的原文及译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注释】1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2有间(jiān):会儿3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疾,小病、轻病;病,重病4腠(còu)理:皮肤的纹理5寡人:古代君主谦称自己。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6居十日:呆了十天。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7汤(tàng)熨(wèi):用热水敷烫皮肤。

汤,同“烫”,用热水焐(wù)。

熨,用药物热敷8针石:金属针和石针。

指用针刺治病9奈何:怎么办、怎么样10是以:以是,因此11肌肤:肌肉和皮肤【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王,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更厉害了。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侯毫不在乎地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当作功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

”桓侯却不理睬(他)。

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与翻译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与翻译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与翻译《扁鹊见蔡桓公》原文与翻译《韩非子•喻老》。

概述本篇是主要说明扁鹊见蔡桓公,为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却不信任扁鹊,造成最后身死的故事。

本文为著名篇章,曾入选课本。

许多人吃不了苦,爱听好听的,爱做喜欢做的。

其实,时不时吃点苦,听点忠言,才能更健康!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 eu)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扁鹊觐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桓侯还是不理睬。

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焙、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扁鹊见蔡桓公寓言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寓言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寓言故事做人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内容带有劝喻型性。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扁鹊见蔡桓公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

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

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

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

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

”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

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

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

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

”桓公不信这话。

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

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

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

”桓公仍不相信。

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

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

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

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

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

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

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

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

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

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

”桓公这时后悔莫及。

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

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初中语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ān)。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yìng)。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suì)死。

节选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

注译:1.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又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国)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

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蔡桓(huá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

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

(齐国都城是临淄,田氏代齐之后也不曾迁都,何来“齐国都上蔡”一说,难道此上蔡非彼上蔡?)3.有间(jiā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扁鹊见蔡桓公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字词(l)辨形注音蔡桓公腠理骨髓遂死(2)辨析多音字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汤(同“烫”)熨还(同“旋”)走火齐(同“剂”)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

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

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

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

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

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

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

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讳疾忌医”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课前作好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章,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朗读课文。

2.课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

3.就课后练习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

4.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

5.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

6.学生体会并总结写作特点(不求多,只要能说出一两点心得体会就好)七.教学步骤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察桓公》3.解题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明确目标用幻灯打出或小黑板出示(略)(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幻灯片或小黑板,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课文。

然后结合练习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

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

君有疾/腠在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病/以为功)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望桓侯/而旋走)臣/是以无请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教师点拨,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

“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

学生讨论第1题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副词,有一会儿。

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

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

“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

“居“益“复见”——再一次见。

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

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

“不应”——不理睬。

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

“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

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

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

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第三层,居五日……结尾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居五日,桓侯遂死。

”复述课文。

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

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

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

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

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后,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

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

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

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本文主“君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

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而准,“望桓侯而还走”、已无法挽救。

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

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

(六)板书设计(随堂统习)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扁鹊()腠理()汤熨()桓公()骨髓()寡人()火齐()用热水焐()立有间()还走()二、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1.不治将恐深()6.使人索扁鹊()2.不治将益深()7.桓侯故使人问之()3.桓侯不应()8.火齐之所及也()4.疾在腠理()9.扁鹊复见()5.臣是以无请也()10.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