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比例的意义》(数学六年级)

【教材简解】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能说明理由。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关系,感受表示反比例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渗透函数思想,进一步培养比较、抽象、概括、演绎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设计理念】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两种相关联量变化规律的热情,在不断探究两种相关联量变化规律的活动中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思路】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反比例的意义》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张彬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财主和帽子的故事》,引出新课。

如果总布量一定,每顶帽子用布量和帽子的数量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以故事导入课题,让学生通过故事初步感受反比例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初步理解

1、引入素材,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研究了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还记得吗?老师在买笔记本的过程中搜集了两组信息。你能帮老师判断一下吗?先看第一组。(出示表1)

师:仔细观察,表中记录了哪两个量?

师: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数量 = 单价(一定)。

师: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时,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师:继续看第二组信息。用同样的钱购买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表2:用60元购买笔记本

师:这里记录了哪两种量?

师:这里的单价和数量还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生:单价和数量的比值不一定,所以不成正比例。

师:是呀,一眼就看出来不成正比例。那这样的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会不会成比例呢?

2、研究素材,探寻规律。

师:请同学们拿出1号学习纸,仔细观察题中的数据,根据我们研究正比例意义的方法,看一看这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记录在学习纸上。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感悟规律。

师: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发现,是不是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分享一下,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完善一下。(学生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们的发现,搜集有代表性的发现)

4.组间交流,理解规律。

生 1:单价在扩大,数量在缩小。

师:借助数据发现了这样的变化规律,咱们再看看这位同学的。

生 2:单价在扩大,数量在缩小,单价和数量的乘积是不变的。

师:你只说规律,别人能信服吗?

生 2:可以借助数据,1.5×40=60,单价扩大到 2 元,数量就变成 30,2×30=60;单价变成 3 元,数量变成 20,3 ×20=60 ……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不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有了数据的支撑,我们发现的规律就更有说服力了)

生 3:我通过数据发现单价和数量的乘积总是不变的。它们的关系可以写成:单价×数量= 总价(一定)。

【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学生从中发现单价和数量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也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1.感知不同的变化规律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总价不变,单价和数量的变化规律。老师这里还搜集了有关旅游的一些素材。

(1)某旅游公司的导游带领60名游客来到九龙口旅游,准备分组活动,提出的分组建议如下表。

表3: 60名游客分组

师:仔细观察表3中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与表2中单价和数量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记录在2号的第一个问题中。

组内交流。

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师:哪位同学到前面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 1:每组人数越多,分成的组数是越少,

生2:每组人数越少,分成的组数就越多

生3:每组人数和组数的乘积不变。

【观察表格,学生发现有相关联的量,存在变与不变的关系,体会到当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2.分类区别,概括意义

师:我们继续看,游览的第一天晚上,导游写了一篇情况总结,要把它存入电脑。

表4:打一篇稿子

表5:第二天,导游将带领这批游客,行一段路程。

(1)教师:请同学们把这5张表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听取各小组意见,加强指导。

(2)汇报交流

反馈1:表1,5分一类,表2,3,4,分一类。

教师:为什么这样分类?

生:表1,5成正比例分一类;不成正比例的表2,3,4它们的乘积一定,分成一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找出表2,3,4的共同特征。

生1:每个表中的两种量都相关联。(板书:相关联)

生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