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指南

设计指南
设计指南

下部结构

一、本指南采用的标准与规范

(一)《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二)《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四)《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五)《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

(六)《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JT/T 4-2004

二、本指南共包含下列十部分内容

(一) 垫石设计指南

(二) 支座设计指南

(三) 盖梁设计指南

(四) 墩柱设计指南

(五) 承台设计指南

(六) 桩基设计指南

(七) 桥台设计指南

(八) 弯桥下部结构设计指南

(九) 斜桥下部结构设计指南

(十) 抗震设计指南

三、垫石设计

(一)下垫石平面尺寸至少要比支座大100毫米,高度以100毫米为宜,这样即能均匀传递压力,又能保证混凝土的二次浇注质量。特殊桥梁需要简算垫石的局部抗压、抗裂与抗剪。(二) 上垫石平面尺寸至少要比支座大100毫米,现浇结构上垫石宜做成1:1坡度,这样利于脱模和减小局部压应力过大的问题;预制结构上垫石宜做凹槽形式,即不能突出主体结构,这样利于张拉预应力。

(三)下垫石需要设置抗裂钢筋网,钢筋直径不小于8毫米,间距50毫米。上垫石因有钢板,需要设置抗压直接钢筋,钢筋直径不小于16毫米。

(四)对于板梁、小箱梁等预制构件,可以两个支座公用一块垫石。

四、支座设计指南

(一) 橡胶支座的应力控制在10MPa以内,圆板支座的应力不得提高。

(二) 当支座的承载力超过8000kN时,应当改用盆式橡胶支座。

(三) 氯丁橡胶(CR)适用温度为-25℃~60℃,天然橡胶(NR)适用温度为-40℃~60℃,产品表示方法:

GJZ300x400x47(CR),公路矩形普通氯丁橡胶支座;

CYZF4300x54(NR),公路圆形四氟滑板天然橡胶支座。

(四) 四氟滑板支座应设置防尘罩,构造要便于装拆。

(五) 对于弯、坡、斜、宽桥梁,宜选用圆形板式橡胶支座,桥梁工程中不得采用带球冠的橡胶支座或坡形的橡胶支座。

(六) 支座设计时,在任何工况下,不得出现脱空现象。

(七) 在同一根预制梁(板)下,横向不得设置多于两个支座;不同规格的支座不应并排安装。

(八) 支座边缘至墩、台边缘的最小距离(cm)

跨径L(m) 顺桥向横桥向

圆弧形矩形

L≥150 30 30 50

150>L≥50 25 25 40

50>L≥20 20 20 30

20>L≥5 15 15 20

(九) 同一联中仅能有一个固定支座,其它支座必须纵向可动;横桥向可以放置多个固定支座,但最远的支座距离不要超过10米且小于本处墩子高度。

(十) 固定支座宜布置在大吨位、一联中心和墩柱较高的墩位上,这样可以有效减小温度力和地震力的效应。计算可以取实际刚度,但无资料时,不考虑固定支座的刚度贡献。

(十一) 预制构件支座选取表

结构形式中间墩连接墩

10米板梁GYZ 150x42 GYZF4 150x44

13米板梁GYZ 175x42 GYZF4 175x44

16米板梁GYZ 200x42 GYZF4 200x44

20米板梁GYZ 250x42 GYZF4 250x44

20米小箱梁GYZ 325x55 GYZF4 325x55

25米小箱梁GYZ 350x66 GYZF4 350x66

30米小箱梁GYZ 375x77 GYZF4 375x77

35米小箱梁GYZ 400x88 GYZF4 400x88

40米小箱梁GYZ 425x99 GYZF4 425x99

附注:各种跨径小箱梁后浇中横梁宽度60(40米为70)厘米,支座(包括上钢板)尺寸不得超出,否则无法进行体系转换。

(十二) 在7度及以上地区,一联结构中需要设置足够抵抗地震的纵向和横向的限位措施,且横向不能少于两个墩位。

(十三) 固定支座在各方向和单向活动支座非滑移方向的水平力标准值,不得大于该标准"设计承载力"的10%。

五、盖梁设计指南

(一) 简支梁梁端距离盖梁边缘应有一定的距离,此距离不小于50厘米与计算跨径除以100的和。

(二) 预制构件盖梁选取表:

结构形式正桥(宽x高)(m) 斜桥(宽x高)(m)

10米板梁 1.3x0.6 1.3x0.7

13米板梁 1.4x0.7 1.4x0.9

16米板梁 1.4x0.9 1.4x1.1

20米板梁 1.5x1.1 1.5x1.4

20米小箱梁 1.5x1.4 1.5x1.6

25米小箱梁 1.6x1.6 1.6x1.8

30米小箱梁 1.8x1.8 1.8x2.0

35米小箱梁 2.0x2.0 2.0x2.2

40米小箱梁 2.2x2.2 2.2x2.4

附注:盖梁高度还与墩柱间距有关,上表为一般值;斜桥指斜交角在25~45度之间,在正投影墩柱间距不变的情况下高度向上提高一档。

(三) 当钢筋混凝土盖梁,其跨高比L/h为2.5(简支梁为2)<L/h≤5.0时,由于进入深受弯构件范围,因此需要按深受弯构件理论计算。若用普通连续梁的理论计算盖梁内力时,就需要提高正弯矩的配筋15%。

(四) 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的含筋率一般为:中盖梁不大于220kg/m3,边盖梁不大于

180kg/m3,当不满足上述经济指标时,需要增加截面尺寸。

(五) 盖梁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45ftd/fsd(C30,HRB335时为0.22),同时不应小于0.20%。

(六) 盖梁计算时,因存在车道数折减和横向影响线加载,最大车道数不一定控制设计,计算时需要考虑。

(七) 对于钢筋混凝土焊接钢筋骨架,计算裂缝时钢筋直径需要乘以1.3,一些软件没有考虑(如桥梁博士),对应裂缝关系见下表:

钢筋直径(mm) 22 25 28 30 32

Ⅰ类和Ⅱ类环境(0.20mm) 0.177 0.176 0.175 0.174 0.173

Ⅲ类和Ⅳ类环境(0.15mm) 0.133 0.132 0.131 0.130 0.130

(八) 斜截面抗剪计算步骤

1.截面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2.箍筋间距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3.其余剪力(不超过40%)由斜筋承担

(九) 预应力盖梁进行结构分析时,需要模拟墩柱,这样才能保证预应力体系建立的准确性。

(十) 当跨高比L/h≤5.0时,计算裂缝参数C3取,裂缝宽度线性减小。

六、墩柱设计指南

(一) 墩柱配置一般原则,墩柱横向宽度之和为桥宽的四分之一,个数及间距设置见下表:桥宽(米) 8 12 16 20 24

柱间距(米) 0 , 5 7 8.5 10 12

三柱间距(米) 6 7 8

附注:本表为各墩柱反力基本相等,且盖梁正负弯矩基本相同的统计结果。

(二) 圆形多柱墩最小配筋率不小于0.8%,独柱墩最小配筋率不小于1.0%,当不满足本要求时,应当增大墩柱截面。配筋大小见下表:

直径(米) 1.0 1.2 1.5 1.8 2.0 2.2

多柱墩24φ18 28φ20 36φ22 40φ25 44φ28

桩基础24φ22 28φ25 36φ28 40φ28 44φ32

独柱墩24φ20 28φ22 36φ25 40φ28 44φ32

(三) 桩接柱时,应当保证他们的线刚度比(桩/柱)在1.5~2之间,同时钢筋一一对接,这样,既满足了强度要求又节省了材料,同时也减小了施工难度,保证了施工质量。

(四) 矩形墩柱最小配筋率,单侧受拉、受压钢筋均为0.4%,配筋形式见下表。

截面高(米) 1.0 1.2 1.5 1.8 2.0

配筋形式@10φ22 @10φ25 @10φ28 @10φ30 @10φ32

(五) 当抗震装置到墩柱外缘净距离小于300毫米时,需要增加钢箍,钢箍厚度12毫米,高度不小于抗震装置的埋置深度(一般为500毫米)。

(六) 墩柱净保护层厚度50毫米。

(七) 墩柱的计算长度按2倍L计算。

(八) 墩柱内纵向受力钢筋应设置于离角筋中心距离20厘米以内。

(九) 薄壁花瓶墩柱顶面拉筋按深梁计算;其他薄壁墩柱(见下图a),设支座间距为a,墩宽度(距离墩顶为a的地方)为L,墩高度为H,当H>a>L/2时,需要配置墩顶拉筋。

图a 图b

(十) 当设置薄壁墙形式(见上图b)的墩台时,应当考虑受力的分布宽度;且应当考虑纵向收缩问题,一般6~8米设一道真缝;当采用空心结构时,北方地区要考虑水的浸入,结冰冻涨等问题。

(十一) 破冰棱破冰区段,应高出最高流冰顶面0.5m~1.0米,低于最低流冰底面0.5m,区段内应设切削棱缘,用埋设的角钢加强。

(十二) 水中墩柱水位变动区,设计时要提出抗冻要求。

七、承台设计指南

(一) 冻胀土地区的系梁,其位置应避开冻胀层,免受冻胀力的作用。

(二) 横系梁的主钢筋应伸入桩内与桩内主筋连接,钢筋数量可按横系梁截面面积的0.10%设置。

(三) 系梁截面尺寸见下表:

桩基直径(米) 1.0 1.2 1.5 1.8 2.0

系梁(高x宽) 无 1.2x1.0 1.6x1.2

(四) 承台需要进行下列计算:

1.撑杆抗压承载力计算

2.系杆抗拉承载力计算

3.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4.墩柱冲切承载力计算

5.角桩冲切承载力计算

6.边桩冲切承载力计算

(五) 承台体积含筋率为60~70kg/m3,单排桩承台取高值,群桩取低值,当不在此范围内时,增加承台高度;受力主筋的配筋率按梁执行,一般不小于0.20%。

(六) 当桩中距等于或大于直径的三倍时,承台内需设置吊筋。

(七) 当承台(或其他构件)长、宽和高均超过3米时,应当埋设内部水管,每3米左右层厚,埋直径25mm~30mm的黑铁水管,平面间距约1.5米,浇注混凝土后,通循环冷却水。八、桩基设计指南

(一) 群桩配筋率不小于0.6%,单排桩配筋率不小于0.8%,桩径与配筋关系表如下:

桩径(米) 0.8 1.0 1.2 1.5 1.8 2.0

单排16φ18 20φ20 24φ22 28φ25 36φ28 40φ28

群桩16φ16 20φ18 24φ20 28φ22 36φ25 40φ25

(二) 桩基箍筋加密区长度5D,伸入承台内锚筋长度100厘米。

(三) 抗压摩擦桩主筋长度,半筋长度取4/α和L/3大值,长筋长度取4/α+4和2L/3大值,抗拉摩擦桩和其它形式的桩基主筋通长。

(四) 为了确保主筋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钢筋笼四周可设置凸出的定位钢筋、定位弧形混凝土块或采用其他定位措施。

(五) 群桩的布置可采用对称、梅花形或环形,其他尺寸见下表(本表仅适用摩擦桩):

桩径(米) 0.8 1 1.2 1.5 1.8 2

距承台边0.4 0.5 0.6

中心距离 2.1 2.6 3.1 3.9 4.6 5.1

九、桥台设计指南

(一) 柱式桥台挡土高度不超过2.5米;U型桥台挡土高度不超过4.5米;肋式桥台挡土高度不超过6.5米;

(二) 柱式桥台宜采用粗桩、短桩,间距以4米为宜,数量为桥宽除以4取整,挡土2.5米应采用直径为1.5米的桩?

地下室临时支撑设计计算书最新0418

地下室临时支撑设计计算书计算依据: 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3、《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 一、参数信息 1、基本参数 二、设计简图

碗扣式支撑立面图

支撑平面图

碗扣式支撑受力简图 三、支撑结构验算 支撑类型碗扣式钢管支撑架支架计算依据《建筑施工碗扣式 钢管脚手架安全技 术规范》 JGJ166-2008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γG 1.2 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γQ 1.4 立杆纵向间距la(mm) 900 立杆横向间距lb(mm) 900 立柱水平杆步距h0(mm) 1500 立柱顶部步距h d(mm) 500 0.2 扫地杆高度h2(mm) 300 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 的长度a1(m): 斜杆或剪刀撑设置每行每列有斜杆支撑钢管类型Φ48×2.7 抗压强度设计值[f](N/mm2) 205 可调托座承载力容许值[N](kN) 30

施工荷载传递; 设梁板下Φ48×2.7mm 钢管@0.9m×0.9m支承上部施工荷载,可得:N=γQ ×N QK ×l a ×l b =1.4×25×0.9×0.9=28.35kN 1、可调托座承载力验算 【N】=30≥N =28.35kN 满足要求! 2、长细比验算 根据《规范》JGJ166-2008第5.6.3条规定可知; 立杆计算长度:l0=h0=1500mm λ=l0/i=1500/16=93.75≤[λ]=230 满足要求! 3、立杆稳定性验算 λ=93.75,查《规范》JGJ166-2008附录E表E,取φ=0.641 f=N/(φA)=28350/(0.641×384)=115.176N/mm2≤[f]=205N/mm2 满足要求!

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置方法

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计方法 张正军1,丁亚民2 (1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10;2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深圳) 摘要:“以人为本”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本文通过行人过街需求分析,提出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计方法及其适用条件,重点阐述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与相位结合的设计方法,以期通过完善行人过街设计对规范行人过街行为、提高行人交通安全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行人过街;城市道路;二次过街;相位设计 一.概述 行人是交通流中数量最大、最无规则的交通流。据统计,在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步行交通约占30%~50%,但由于行人交通不便于管理,行人违章对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干扰。 分析行人违章的原因,其一是教育宣传力度不够,行人交通意识淡薄;其二是交通设计不完善,尤其是行人过街设计。近年我国在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往往注重效率,交通设计不够细致,设施设计不够人性化,为行人乱穿马路留下了诸多隐患,如行人过街位置设置不合理、行人过街距离太长、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交通组织冲突严重等等。 行人过街设计应以行人过街需求为出发点,全面而细致地对行人过街位置、方式、间距等加以分析,完善行人过街设施设计,营造行人交通与机动车交通和谐发展的交通环境。二.城市道路行人过街需求分析(1) 在交通工程领域,交通行为者的需求包括心理上的需求,以及对交通条件的需求。同样,行人过街需求可以分为心理、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以及环境和其他需求。 2.1 心理上的需求 行人在穿越马路时,主观心理上考虑过街的安全性、快捷性、方便性、舒适性和可靠性等。 “安全第一”,安全过街是行人过街心理最显著的需求,约占80%。行人总是希望以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到达街道对面,当等待时间和距离超过其忍耐限度,过街快捷性得不到保证时,多数行人会选择违章过街。从促进人与车、横向交通与纵向交通和谐安全,行人过街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引导行人以更加舒适、可靠的方式过街有重大的意义。 2.2 时间和空间需求 时间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是行人过街所需时间,二是道路交通条件所能提供的时间。无信号交叉口及路段,当车头时距(道路交通条件)达到行人过街时长要求时,行人可利用车辆的安全可穿越空档过街;信号交叉口及路段,当行人绿灯相位时长大于行人过街需要时间时,可为行人提供安全过街条件。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河南城建学院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 道路勘测设计题目: 河南金孟线二级公路设计专业: 土木工程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教室: 十号楼611教室开始时间: 2013 年12 月09 日完成时间: 2013 年12 月20 日 课程设计成绩: 学习态度及平时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创新(5)成绩(30)力(20)说明书撰写质量(45)(100)总分等级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1、设计任务书........................................................... 2 1.1 设计题目............................................................ 2 1.2 设计时间及地点...................................................... 2 1.3课程设计的目的...................................................... 2 1.4 设计原始资料及依据.................................................. 2 1.5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3 1.6 技术标准............................................................ 6 2.设计方案的拟定及说明.................................................. 7 2.1平面设计............................................................ 7 2.2纵断面设计.......................................................... 7 2.3横断面设计.......................................................... 7 3.平曲线的选择及参数计

华北设计院烟风煤支吊架设计手册

火力发电厂 烟风煤粉管道支吊架设计手册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二○○七年三月

前言 本手册是在对华东电力设计院《火力发电厂烟风煤粉管道支吊架设计手册》(1977年版本)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的基础上形成的。 本次重新组编的原则: 1.吊杆的最大使用荷载按照GB/T 17116《管道支吊架》的规定执行; 2.原手册中使用的A3(Q235-A)或A3F(Q235-A.F)的材料均按使用温度 改为Q235-B或Q345-B; 3.为了保持和《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支吊架设计手册》的一致性,本手册 保留了原版手册中烟风煤粉管道适用的支吊架管部、光拉杆及焊接耳子。 支吊架设计过程中所需其它根部、连接件、附件等均按《火力发电厂汽 水管道支吊架设计手册》选用。 声明:未经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泄漏给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目的。

目 录 说明 (Ⅰ) 索引 ............................................................ S1 管部 (1) 连接件 (30)

说 明 一、适用范围 本手册适用于600MW级及以下的机组,600MW级以上的机组可参照使用。 二、设计说明 1. 介质温度: 为适应目前锅炉热风温度有高达400℃的需要,将热风道管部按400℃介质温度进行强度计算;热风送粉管道管部按介质温度350℃进行强度计算;其余管道管部均按介质温度250℃进行强度计算。在相应结构型式的篇幅中的右上角均已注明适用的介质温度范围。当用于室外时应符合第2条的要求。 2. 支吊架材料的选用: 支吊架管部的材料按照不同的介质温度和使用地点,按下列原则选用: 对管部原则上当介质温度t≤350℃时,采用Q235-B;当介质温度350℃

城市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DB12∕T 947-2020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规定 (2) 5 一般道路指路标志 (5) 6 快速路指路标志 (8) 7 重要地点及旅游区标志 (12) 8 慢行交通指引标志 (14) 9 特色标志 (15) 附录A(资料性附录)交通指引标志制作图示例 (16) 附录B(资料性附录)交通指引标志位置示例 (39) 附录C(资料性附录)交通指引标志常用名词中英文对照 (4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天津市公安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淼、秦健、申婵、王海燕、郑利、孙峣、寇飞、李豹、于士元、张健、田晓楠、丁磊、邓博、屈士超、王志昊、刘明林、刘岩、宋洋、王蔚。

城市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的设置原则、版面格式、设置位置、支撑方式等。 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市市域范围内各级城市道路的主要指引标志及特色标志的设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所有部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T 8416 视觉信号表面色 GB 17733 地名标志 GB/T 18833 道路交通反光膜 GB/T 23827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GB/T 30240.2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2部分:交通 GB/T 31446 LED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 GB 51038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GA/T 1548 城市道路主动发光交通标志设置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指引标志 guide sign 表示道路信息、重要地点及旅游区的交通指引,为驾驶者提供去往目的地所经过的道路、沿途相关城镇、重要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区、地点、距离和行车方向等信息。 注:本标准中主要指引标志,包括一般道路指路标志、快速路指路标志、重要地点及旅游区标志、慢行交通指引标志等。 3.2 一般道路 road 除快速路外的城市道路,包括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 3.3 重要地点 important locations 天津市市域范围内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 3.4 旅游区 tourist area 国家旅游局及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批准设立的3A级及以上的旅游区。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县**镇**村道路工程,道路线路总长为160;道路路宽为15m。 受**人民政府的委托,我院经过多次现场踏勘并深入研究及后现完成了本项目施工图设计。 二、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支路。 2.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3.计算行车速度:20km/h。 4.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0年; 5.路面荷载等级:BZZ~100 6.地震基本烈度:6度。 7.道路红线宽度: 本工程K0+000~K0+160道路红线宽度15m,横断面布置为:15m=3.5m(人行道)+8m (车行道)+3.5m(人行道)。 三、设计依据 1、委托书及设计合同。 2、《**县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3、《**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8~2030) 4、建设部《关于颁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通知》(建质[2004]16号); 5、《**省市政工程计价定额》(2004版) 四、采用主要技术标准 1、国家标准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行业标准 (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3)《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11-2011) (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193-2012) (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6)《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37-2012) (7)《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 45-2006) (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 (11)《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12)《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J/TB02-01-2008) 项目号:2015-DS-030 分项号: DL-03 日期:2015.06 **设计有限公司 Guiyang Architectural Design & Surveying Prospectingv CO.,Ltd

通风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1章设计资料及参数 (1) 1.1设计题目 (1) 1.2工业槽的特性 (1) 1.3原始资料 (1) 第2章酸洗电镀车间得热量和失热量计算 (2) 2.1夏季得失热量计算 (2) 第3章排风形式与排风量 (3) 3.1 排气罩的选取 (3) 3.2 通风量的计算 (3) 第4章空气平衡和热平衡 (6) 4.1空气平衡 (6) 4.2热平衡 (6) 第5章通风管道的水力计算 (8) 5.1全面送风系统水力计算及风机选型 (8) 5.2局部排风系统水力计算及风机选型 (9) 参考文献 (10)

第1章设计概况 1.1设计题目 南京市黑玫化工厂酸洗电镀车间通风设计 1.2 工业槽的特性 工业槽的特性(表1.1)表1.1 1.3 原始资料 1.3.1建筑物所在地区 江苏省南京市 1.3.2气象资料 1.3.3土建资料 (1)建筑物平、剖面图另附图。 (2)窗;单层木窗尺寸1.5X2.5m 1.3.4动力资料 (1)蒸汽:由厂区热网供应 P=7kg/c㎡ 工业设备用汽 P=2 kg/c㎡ 0.6T/h 采暖通风设备用汽 P=3 kg/c㎡ 回水方式:开式.无压.自流回锅炉房 (2)电源:交流电 220/280伏 电镀用 6/12伏直流电 (3)水源:城市自来水 利用井水的厂区自来水 (4)冷源:12℃低温冷冻水 1.3.5车间主要设备表见附图

第2章酸洗电镀车间得热量和失热量计算 2.1夏季得失热量计算 夏季得热量: ①太阳辐射热 电镀区300KW;抛光去300KW ②槽子散热量 电镀区200KW;抛光区300KW ③发电机、电焊机、烘柜等散热量 电镀区200KW;抛光区200KW ④人体散热量(可以不算) 夏季失热量: ①水分蒸发吸热量 电镀区80KW;抛光区90KW ②围护结构传热量(由于温差很小,在夏季可以不算)。

设计手册

第一章设计要求 设计家庭清洁机器人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运行机构形式:轮式最高行进速度: 0.5m/ s 转弯半径:0 高度:<100mm 宽度:<400mm 清洁方式:吸尘、扫刷 一次充电连续工作时间: 0.5小时 营示方式: LED闪光 具有自动路径规划避障功能 具确自动充电装置 第二章家庭清洁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家庭清洁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吸尘机器人系统通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移动机构、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吸尘系统。移动机构是吸尘机器人的主题,决定了吸尘器的运动空间,一般采用轮式机构。感知系统一般采用超声波测距仪、接触和接近觉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和 CCD摄像机等。 目前发展较快、对吸尘机器人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技术是: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路径规划技术、吸尘技术、电源技术等 2. 1传感技术 为了让吸尘机器人正常工作,必须对机器人位置、姿态、速度和

系统内部状态进行监控,还要感知机器人所出工作环境的静态和动感信息,使得吸尘机器人相应的工作顺序和操作内容能自然地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通常采用的传感器分为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其中内部传感器有:编码器、线加速度计、陀螺仪、磁罗盘等。其中编码器用于确定当前机器人的位置,线加速度计获取线加速度信息,进而得到线加速度和位置信息;陀螺仪测量移动机器人的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得到机器人的姿态角、运动方向和转动时运动方向的改变等绝对航向信息。外部传感器有视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接触很接近传感器。视觉传感器采用 CCD摄像机进行机器人的视觉导航与定位、目标识别和地图构造等;超声波传感器测量机器人工作环境中障碍物的距离信息和地图构造等。红外线传感器大多采用红外接近开关来探测机器人工作环境中的障碍物以及避免碰撞。接触和接近觉传感器多用于避碰规划。 2. 2路径规划技术 根据机器人对环境信息知道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为两种类型:环境信息完全知道的全局路径规划和环境信息完全未知或部分未知,通过传感器在线地对机器人的工作环境进行探测,以获取障碍物的位置、形状和尺寸等信息的局部路径规划。全局路径规划包括环境建模和路径搜索策略两个子问题。其中环境建模的主要方法有:可视图法(V‐Graph)、自由空间法(Free spaccApproach)和栅格法(Grids)等

2、推进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工作方案

附件2: 推进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 标准化工作方案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规范标准,以排查整改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和管理问题为推进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的着力点和着手点。重点解决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交通标志标线缺失、不清晰,设置不合理、不规范、不协调、不连续等问题。 一、总体要求 (一)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应立足促进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的原则,应符合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的要求。 (二)交通标志标线应根据道路条件、交通流条件、交通环境、道路使用者的需求及交通管理的需要进行设置,并保持清晰、醒目、准确。交通标志不应遮挡信号灯或其他交通标志,且不应被遮挡。 (三)交通标志标线传递的信息应简明、无歧义。重要的禁止性信息和路径指引信息应有规律的连续、重复设置。预告性、警示性标志标线应按标准要求提前设置。 (四)交通标志标线是交通规则的物化体现,应能准确

反映交通管理措施和意图,同时应与交通信号灯等交通管理设施表达的信息协调。 (五)交通标志标线应与新建、改建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及时办理移交。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应由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承担。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参与交通标志标线的设计方案审查、工程验收。 (六)定期开展交通标志标线的排查工作。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发现交通标志损坏、灭失、缺少的应及时修复、补充和新增,交通标线磨损、缺少的应及时施划,或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道路交通条件发生改变时,应及时调整、优化交通标志标线设置。要有专业的交通标志标线管理队伍,交通设施的维护资金应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七)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明确交通标志标线管理职责和岗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展交通标志标线的优化设计、管理和维护等服务。 二、排查整改任务 (一)摸清辖区内禁令、指示等重要标志标线以及主干道指路标志底数,建立完整的基础台账。 (二)逐步整改交通标志标线存在的问题,2016年12月底前,交通标志标线样式、设置、应用问题整改率不低于40%。未完成的整改工作纳入2017年的整改计划,并提前安排预算。

道路工程设计方法

一选线 选线是公路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选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 路的造价及今后使用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寿命.也是一个综合判断选择的过程,既要考虑地形,地质条件的变化,又要均衡路线本身平,纵,横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自然条件对路线的影响因素也很多,主要考虑: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所以在平 面图上选择线路都要考虑上述的条件,因为是沿溪线,路线伴随 着一条季节性流水的河流,也要把这条因素考虑进去.选择好的 路线以确保公路的安全和自然环境良好,因此采用比选的原则进行路线的选择. 此路段是沿溪线和越岭线,其主要特点是由于沿溪线沿河流 布线,平纵线形较好,在河边一般都有台地可以利用,加之河床的纵坡一般比路线的纵坡小,所以路线的平纵线形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平面受纵面的制约较小,沿溪线海拔低,气候条件较好,对施工,养护,营运有利,而且沿溪线傍山临河,砂石等原材料比较丰富,施工用水容易解决.在路线布线时,要结合地形克服不利影响,发挥沿溪线的优势,使公路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二.定线 公路定线根据公路等级,要求和条件在纸上定线.步骤如下: 1.拟定线路走向在1:5000的地形图上,根据路线的起终点 和中间控制点,仔细分析控制点间的地形,地质及地物情 况,选择地势平缓,山坡顺直,河谷开阔及有利于回头展线 的地点等,拟定路线各种可能的走向,完成路线的总体布 局. 2.放坡试线要考虑坡度,坡长及点的布控进行多次的试定 比较,最终选择出一条合适的路线. 三.平面设计

因为地形比较平缓,所以只设有圆曲线进行设计.根据<<规范>>规定选择半径. 平曲线要素表 四.纵断面设计 路线选定以后,量出平面图中路中心线穿过每一等高线的桩号及高程,绘制纵断面图,点绘地面线,进行纵坡设计. 五.横断面设计 三级公路设计车速为40km/h,路肩宽度为0.75m,路面宽度为 7.5m,则路基宽度为9.0m. 六.路面设计 (后有附书) 七.路基设计 (后有附书) 八.涵洞设计 (后有附书) 九.技术标准 按照规范要求(书中规范)来设计路线,采用技术标准如下: ①公路等级:三级公路; ②计算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 ③路基宽度:路基宽9.0米 ④路面宽度:路面宽度2*3.75米

交通书籍

编号书名编者出版社注1城市交通规划周楠森机械工业出版社 1城市交通规划编制体系研究与实践武汉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亚洲城市交通模式陆锡明同济大学出版社 1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体系及工作指引林群、李锋同济大学出版社 1当代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与实践——以厦门市为例边经卫、张升、丁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参与型城市交通规划单春艳冶金工业出版社 1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深圳市人民政府 1城市交通规划过秀成东南大学出版社 1国际大城市带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陈雪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城市路网体系规划蔡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突发实践应急交通规划方法与应用杨孝宽、魏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综合交通规划陆锡明同济大学出版社 1城市交通规划学郭亮东南大学出版社 1交通规划邵春福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1城市交通整合规划理论与实践吴娇蓉、白子建同济大学出版社 1面向协同实施的城市交通规划——深圳探索与实践林群、张晓春同济大学出版社 1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陆化普中国城市出版社 1交通规划案例集严凌、范海雁中国铁道出版社 1城市发展与交通规划——新时期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孔令斌人民交通出版社 1先进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方法与模型周溪召、张扬中国铁道出版社 1上海交通战略规划研究陆锡明、陈必壮、顾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道路与交通邵黎霞、腾旭秋、裴玉龙科学出版社 2城市综合交通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毛保华、郭继孚、陈金川、刘爽人民交通出版社 2交通运输工程学沈志云、邓学钧人民交通出版社 2新编交通工程学导论任福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交通工程学王炜东南大学出版社 3城市道路空间的合理利用——北京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指南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交通链路与城市空间——街道规划设计指南彼特·琼斯、娜塔莉娅·布热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道路立体交叉规划与设计杨少伟人民交通出版社 3交通设计杨晓光、白玉、马万经、邵海鹏人民交通出版社 4交通数据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邵长桥人民交通出版社这部分内容归类为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交调的书目前市面上仅有三本,数据分析一本,调查新技术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尤为缺乏。 5交通动态数据获取与分析应用新技术刘浩、张可、王笑京、邵长桥人民交通出版社5城市交通系统复杂性——复杂网络方法及其应用吴建军、高自友、孙会君、赵晖科学出版社 5交通系统分析王殿海人民交通出版社5道路网短时交通流量需求预测理论、方法及应用邵春福、熊志华、姚智胜清华大学出版社5城市交通网络流理论程琳东南大学出版社6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邵长桥人民交通出版社6道路交通运行分析基础过秀成东南大学出版社 7城市停车场规划与设计过秀成中国铁道出版社 7城市停车阮金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公共交通、土地利用与城市形态韦恩·奥图、帕特里夏·亨德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公交优先张泉、黄复海、杨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新公交城市:TOD的最佳实践汉克·迪特马尔、格洛丽亚·奥兰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公交引导城市转型——公交与土地利用整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木博明、罗伯特·瑟夫洛、井内加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多层次公交线网规划与评价技术陈艳艳、孙明正、王振报人民交通出版社 8城乡公共客运规划与组织过秀成、姜晓红清华大学出版社 8城市客运交通系统陈小鸿同济大学出版社 9拥挤行人交通系统规划及仿真陈艳艳、张广厚、史建港人民交通出版社 9行人交通李得伟、韩宝明人民交通出版社10城市交通管理研究与实践陈炳炎、张升、丁明人民交通出版社10交通需求管理——一体化的交通政策及实践研究郭继孚、毛保华、刘迁、马林科学出版社这部分归类为停车规划,大概近十本书,有做规划理论的,有做规划评价的,缺少一本案例集和一本指导设计的图集。 这部分归类为公共交通,加上BRT相关书籍也有二十来本,很热门的一个方向,但大部分书强调的是发展公交的一些理念,缺少一些系统介绍公交规划的案例,涉猎不深入,也许么看到相关的书籍。前沿内容也是很零散,如定制公交,有轨电车等新派生的一些内容。 这部分归类为慢行,同上是一个业内发展的热点,市场上流通的相关书籍不超过十本,缺乏相关的成功案例。 这部分归类为交通管理与控制,接触不深,TOD也算是目前一个热点内容,到处都在提,还是很混沌,缺少赤裸裸的案例。 这部分内容统一归到交通规划一类。加上收藏的电子版大概市面上有近四五十本书,也是目前整个体系出版最全面的一个方向,理论+案例+前沿发展基本都涉及到了。 这部分内容统一归到交通工程一类,加上各种收藏电子版,应该也不下三十本,主要是对整个体系的宏观阐述,学科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沿介绍的比较少。从大学到现在接触交通工程十年有余,从内心感觉这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也做过许多工作,但是要系统的说清楚交通工程到底是做什么的,还真有点么头绪,个人感觉缺少一本类似于科普类的书籍,介绍整个学科的发展以及各个方向的大牛们。 交通设计是一个新的方向,目前相关书籍不多,案例和图集类的书更是少,《交通设计导则》正在起草,猜测后续相关的书籍可能会是一个热点! 这部分内容归类为交通流理论。涉猎不多,不是很了解,晦涩难懂。 这部分归类为通行能力分析。Hcm2000,通行能力分析、信号交叉口、立体交叉,基本目前见到的书在这部分已经全面展开论述,么有死角,但都是大部头的书籍,理

地铁通风与空调设计手册

第14章通风与空调 14.1 主要设计原则 1)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应考虑线网资源的共享利用。 2)高架站公共区不考虑设置空调,采用自然通风,设备管理用房区建议采用分体空调或变频多联空调系统。 3)通风空调系统应按远期(2039年)运营条件(预测的远期客流和最大通过能力)进行设计,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设备可考虑近远期分期实施的可能性或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 4)工艺设备用房的通风空调系统应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其工艺要求的运行环境。 5)通风空调系统应为乘客提供适宜的环境,为地铁工作人员和设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环境。发生事故时通风空调系统应能迅速切换到事故通风模式,排除烟气和进行事故通风,为乘客和消防人员提供新鲜空气,保障乘客安全疏散。 6)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各区域运行时间的不同、运行性质的不同尽量分开设置。 7)车站通风空调房间尽量按照就近服务和相临布置原则,以尽量缩短空气的输送距离、减少运行费用。 8)风亭的设计应与城市环境条件相协调并充分考虑城市主导风向的影响,防止进、排风气流短路。风亭噪声应根据所处的环境保护区域及周边噪声控制敏感点的位置,控制在有关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9)通风空调系统应采用运行安全、技术先进、可靠性高、节省空间、便于安装和维护、高效节能且自动控制性能高的设备。 10)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设备的配置应充分考虑采用节能调节措施,应参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要求。 11)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应满足《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要求。 12)通风空调系统设备应选用运行安全、技术先进、工艺成熟、高效节能、节省空间、便于安装和维护、且自身自动控制程度高的设备,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立足于设备国产化。 14.2 主要设计规范 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347 2003)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 7)《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8)《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生部2006) 9)《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10)《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 14.3 主要设计标准 14.3.1 室外计算参数 地下车站公共区: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2.4 ℃相对湿度: 66 %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8 ℃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 ℃ 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4.8 ℃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8.1 ℃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0.6 ℃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1.1 ℃ 14.3.2 室内计算参数 1)地下车站(站台设置屏蔽门) 站厅夏季空调设计参数:干球温度:30℃ 相对湿度:40% ~ 65% 站台夏季空调设计参数:干球温度:29℃ 相对湿度:40% ~ 65%

城市道路交通隔离栏设置指南

GA/T 1567-2019《城市道路交通隔离栏设置指南》 2020 年 11 月 交通管理设施设计与设置

l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的。 本标准适用于的,的设置。l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8833 道路交通反光膜 GB 5064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A/T 1246 道路交叉口发光警示柱引用文件对于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 3 术语和定义:交通隔离栏 t r a f f i c s e p a r a t e r a i l i n g 用于分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的交通隔离栏。 机非隔离栏 m o t o r a n d n o n -m o t o r v e h i c l e s e p a r a t e r a i l i n g 用于分隔机动车交通的交通隔离栏。 注:包括中央隔离栏和同向车道隔离栏。机动车隔离栏 m o t o r v e h i c l e s e p a r a t e r a i l i n g 用于分隔行人和车辆交通、保护行人安全的交通 隔离栏。 行人隔离栏 p e d e s t r i a n s e p a r a t e r a i l i n g

l4 设置要求: 4.1 一般规定 4.1.1 交通隔离栏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组织的需要。 4.1.2 设置机动车隔离栏和机非隔离栏应与相应的道路交通标线相匹配,不应与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 其他交通管理设施冲突。 4.1.3 交通隔离栏安装设置应牢固、耐久、醒目,便于维护。 4.1.4 交通隔离栏设置不应便于行人攀爬、穿越、跨越。 4.1.5 交通隔离栏设置不应妨碍安全行车视距,交通隔离栏上不应安装广告,不宜安装宣传牌。 4.1.6 设置机动车隔离栏和机非隔离栏,应在端部和中间段来车方向加装反光警示装置,中间段加装的反光警示 装置间距应小于或等于6m。宜在机动车隔离栏和机非隔离栏端部加装反光警示柱或发光警示柱等设施,反光警示柱的逆反射性能应符合GB/T18833、发光警示柱应符合GA/T1246的规定。设置图参见附录A中图A.1和图A.2。 4.1.7 同一路段的交通隔离栏结构样式宜保持统一。

改造道路设计说明书

xx路改扩建项目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1 设计依据及资料 (1)《xxxxxxx路改扩建项目岩土工程勘查报告》 (2) 拟建工程场地1:1000带状地形图及道路红线 (3)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字第622301201500051号) (4) 建设部颁发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3月) (5)xx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老城区八条街巷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6)xx市市政管理局关于《xx区八条街巷改扩建项目》的设计委托书 2 采用的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D50-2006 (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 (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8)《总则》《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GB5768.1.2.3-2009 (9)《道路交通管理技术规程》CBJ-08 (10)《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1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17)《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50642-2011 (18)《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19)《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20)《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城市道路及市政给排水工程部分) (21)《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城镇排水) 3 设计概要 3.1工程概况 3.1.1工程范围及规模 牌楼路改扩建项目设计起点位于牌楼村拟建规划路,设计终点xx处与现有二环西路(已建次干道、沥青凝土路面)成平面“T”型交叉,道路全长488.158米。道路现状宽度为28米,设计横断面为28米(28米=5米人行道+8米机动车道+2米绿化隔离带+8米机动车道+5米人行道),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两侧为居民生活区、商铺,是一条生活性交通要道。现状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铺筑完成后将改善本项目临近企业和百姓的通行条件,完善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形象,对内引进、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起到非常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 该路的建设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目前道路沿线主要是临时建筑弃土,道路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制约了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水、电、等配套能力强,坚持滚动发展,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利于本区域整体发展,特别是通过本项

工地常用临时结构设施计算手册

目录 一前言 (1) 二路基工程 (2) 1 浅孔爆破计算 (2) 1.1 爆破特征 (2) 1.2 计算简图 (2) 1.3 计算参数 (2) 1.4 爆破药量计算 (2) 1.5 计算实例 (4) 2 深孔爆破计算 (5) 2.1 爆破特征 (5) 2.2 计算简图 (5) 2.3 计算参数 (5) 2.4 爆破药量计算 (5) 2.5 计算实例 (5) 3 控制爆破计算 (7) 3.1 爆破特点 (7) 3.2 爆破参数 (7) 3.3 单个炮孔的装药量 (7) 3.4 一次爆破药量 (8) 3.5 计算实例 (8) 三桥梁工程 (10) 1 模板计算 (10) 1.1 模板荷载及其组合 (10)

1.3 荷载的标准值 (11) 1.4 35m预应力T梁模板(侧模)计算 (16) 1.5 大模板计算 (22) 2 脚手架计算 (34) 2.1 碗扣式脚手架 (34) 2.2 扣件式脚手架 (48) 3 无支架现浇盖梁 (57) 3.1 预埋钢棒现浇盖梁 (57) 3.2 抱箍现浇盖梁 (59) 4 先张法张拉台座 (64) 4.1 预应力墩式偏心台座计算 (64) 4.2 预应力墩式轴心台座计算 (71) 5 基坑开挖支护计算 (77) 5.1 土压力计算 (77) 5.2 土体直立壁最大开挖高度的计算 (88) 5.3 连续水平板或支撑的计算 (89) 5.4 连续水平板或支撑的计算 (93) 5.5 抗滑桩设计 (95) 6 钢板桩围堰 (99) 6.1 工程概况 (99) 6.2 钢板桩围堰布置 (99) 6.3 钢板桩围堰验算 (99) 7 吊装(预埋螺栓、吊环) (106) 7.1 设计原则 (106) 7.2 吊环计算 (106)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完整版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道路二班 姓名:黄叶松 指导教师:但汉成 二〇一五年九月

目录 一、重力式挡土墙设计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书 (3) (一)设计内容和要求 (3) (二)设计内容 (3) (三)设计资料 (3) 第二部分设计计算书 1. 车辆换算荷载 (4) 2. 主动土压力计算 (5) 3. 设计挡土墙截面 (9) 4. 绘制挡土墙纵横截面(附图1) (30) 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1.设计资料 (12) 2. 轴载分析 (12) 3. 拟定路面结构方案 (16) 4. 各材料层参数 (16) 5. 设计指标确定 (17) 6. 确定设计层厚度 (18) 7. 底层弯拉应力验算 (21) 8. 防冻层厚度验算 (29) 9. 方案可行性判定 (29) 10. 绘制路面结构图 (31)

一、重力式挡土墙 第一部分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的目的要求 通过本次设计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加深对路基路面工程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重力式挡土墙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将设计任务书、设计说明书及全部设计计算图表编好目录,装订成册。 (二)设计内容 ①车辆荷载换算; ②土压力计算; ③挡土墙截面尺寸设计; ④挡土墙稳定性验算。 (三)设计资料 1.墙身构造 拟采用细粒水泥混凝土砌片石重力式路堤墙(如草图1),墙高H =?m ,墙顶宽1b =?m ,填土高度2.4m ,填土边坡1:1.5,墙背仰斜,1:0.25(α=—14°02′),基底倾斜1:5(0α=—11°18′),墙身等厚,0b =7.0 m 。 2.车辆荷载 车辆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挡土墙荷载效应组合采用荷载组合Ⅰ、Ⅱ,路基宽度33.5m ,路肩宽度0.75m 。 3.土壤工程地质情况 墙后填土容重γ=18KN/m 3,内摩檫角?=38°,填土与墙背间的摩檫角 2 ? δ= ;粘性土地基,允许承载力[0σ]=250Kpa ,基底摩檫系数f =0.40。 4.墙身材料 细粒水泥混凝土砌25号片石,砌体容重K γ=23KN/m 3; 砌体允许压应力[a σ]=600KPa ,允许剪应力[τ]=100KPa ,允许拉应力[l σ]=60KPa 。

路基路面设计计算书

2.1目录 路基、路面设计封面﹒﹒﹒﹒﹒﹒﹒﹒﹒﹒﹒﹒﹒﹒﹒﹒﹒﹒﹒﹒﹒﹒2.1 目录﹒﹒﹒﹒﹒﹒﹒﹒﹒﹒﹒﹒﹒﹒﹒﹒﹒﹒﹒﹒﹒﹒﹒﹒﹒﹒﹒2.2 路面任务书﹒﹒﹒﹒﹒﹒﹒﹒﹒﹒﹒﹒﹒﹒﹒﹒﹒﹒﹒﹒﹒﹒﹒﹒2.3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2.4 沥青路面计算书﹒﹒﹒﹒﹒﹒﹒﹒﹒﹒﹒﹒﹒﹒﹒﹒﹒﹒﹒﹒﹒﹒2.5 沥青路面结构层设计图﹒﹒﹒﹒﹒﹒﹒﹒﹒﹒﹒﹒﹒﹒﹒﹒﹒﹒﹒2.6 水泥路面计算书﹒﹒﹒﹒﹒﹒﹒﹒﹒﹒﹒﹒﹒﹒﹒﹒﹒﹒﹒﹒﹒﹒2.7 水泥路面结构层设计图﹒﹒﹒﹒﹒﹒﹒﹒﹒﹒﹒﹒﹒﹒﹒﹒﹒﹒﹒2.8 挡土墙计算书﹒﹒﹒﹒﹒﹒﹒﹒﹒﹒﹒﹒﹒﹒﹒﹒﹒﹒﹒﹒﹒﹒﹒2.9挡土墙 2.9.1 横断面设计图﹒﹒﹒﹒﹒﹒﹒﹒﹒﹒﹒﹒﹒﹒﹒﹒﹒﹒﹒﹒ 2.9.2 纵断面设计图﹒﹒﹒﹒﹒﹒﹒﹒﹒﹒﹒﹒﹒﹒﹒﹒﹒﹒﹒﹒

2.2路基路面设计任务书(平原区) 新疆某地区二级公路新建公路设计资料如下: 一、基本地形地貌介绍 1、地形、地貌 拟建公路位于盆地,公路沿线地形总体比较平缓,属于平原微丘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自然地面坡度约为3~8‰。本段地处公路自然区划的Ⅵ2区,海拔高度在500m~700m之间。 2、起止桩号 起止桩号K0+000-K91+891.55,建设里程91.89155km。路基宽度为12m。 3、地层岩性 项目所在区域自西向东,根据沿线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本地区主要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分区: ①残积—坡积低山丘陵区:岩性以泥岩、粉砂岩、砾岩、凝灰岩、碎屑岩、煤层为主; ②剥蚀—堆积平原区岩性以泥质砂岩、细砂岩、红色砾岩、中、细砂、低液限粉土为主; ③风积沙漠区:岩性以细砂、中砂、低液限粉土为主。 按路线所经区域内的地层特征和岩性,划分了以下工程地质段落: (1)K0+000~K0+040:老路路基,路基高度在0.8~3.5m,路基填料主要为黄褐色低液限粉土; (2)K0+040~K8+300:地层主要为角砾、砾砂,揭示层厚0.3~2.0m,中=400kPa,土、石工程分级为Ⅲ。 密,容许承载力σ (3)K8+300~K11+420:地层主要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细砂、低液限粉土, =100~120kPa,土、石工程分级为Ⅰ;层厚0.4~0.7m,松散、硬塑,容许承载力σ =400kPa,土、第二层为角砾、砾砂,揭示层厚1.1~1.6m,中密,容许承载力σ 石工程分级为Ⅲ。 (4)K11+420~K13+850:地层主要为泥岩,揭示层厚0.7m,强风化,容许承载力σ =400kPa,土、石工程分级为Ⅳ。 (5)K13+850~K16+248:第一层为细砂、粉砂,层厚 1.0~1.1m,中密,=200~250kPa,土、石工程分级为Ⅰ;第二层为泥岩,揭示层厚容许承载力σ =400kPa,土、石工程分级为Ⅳ。 0.9m,强风化,容许承载力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