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大骗局

全球气候变暖大骗局
全球气候变暖大骗局

全球气候变暖大骗局

姓名:吴文炯

学号:1311084007

班级:光学工程13研

院系:数理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

2014年4月10号

摘要:西方国家所谓“气候变暖”问题缺乏事实和科学依据,并不是科学定论,温室气体不能决定气候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炒作“气候变暖”的目的是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挥舞大棒,确保其能源安全和世界霸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从科学家间的争论发展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有关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变成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发展权益的争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认清气候变暖问题的本质,从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当今世界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他们总是提出形形色色、亦真亦假、似是而非的命题供世界讨论和施行,其目的无非是保持他们对世界的霸权和垄断,实现大垄断财团———石油财团、军工集团和金融集团的利益。例如,利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武断地、别有用心地认为都是人为原因,这实际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幌子。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 的气候变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从气候变化的概念来看,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气候变化没有具体科学标准,到底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气候变化呢? 这就为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提供了空间,并产生了许多可能相互矛盾却不能算错的结果。卡尔·波普尔( Karl Popper) 的可证伪理论,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学说。可证伪性就是可检验性、可反驳性。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能称为科学,在于其可证伪性。这个观点可能与我们通行的观念不一样,一般都认为,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在于其能够被经验证实。而波普尔认为,所有的伪科学或者非科学都采取了一种类似这种占卜术的表达方式。它们的陈述极其含糊,什么事情都能解释得通。但正是因为这点,它们破坏了自己的可检验性和科学性。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既不能被证实,又不能被证伪,因此是伪科学,伪命题。第二,气候变化不会朝一个方向改变,它必然包括气候变热、气候变冷、气候稳定、气候恶化、气候异常、气候巨变等多种情况和可能,否则辩证法就失败了。

一、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

人类的工业活动会极大地影响地球气候的观点是1908年由瑞典科学家斯凡特·阿兰纽斯首次提出的。1896年,他曾在论文中指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增加5.26摄氏度,纬度越高,增幅越大。1908年,他在自己的专著《形成中的世界》中指出,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重在未来几个世纪中会增加到引人注目的程度。不过阿兰纽斯对气候变暖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实际比重并不大,每年煤炭燃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只占大气二氧化碳的1/1700,并且海洋能吸收约5 /6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同时,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更加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物产,对寒冷地区来说,尤其如此。阿兰纽斯因其研究成果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G.D.卡兰达1938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术演讲中指出,人类排放的微量气体足以改变全球气候。他比较了大气中可测量到的二氧化碳的增长与200个气象台的记录,认为这些数据支持了阿兰纽斯关于二氧化碳比重与气温关系的理论。同阿兰纽斯一样,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持乐观态度,认为补充的二氧化碳对北温带的农业是有好处的,同时气候变暖会防止“致命的冰川时代的回复”。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一直是: 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会被海洋吸收,因此没有理由担心燃烧化石燃料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日本气象厅朝仓正1973年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莱森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的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研讨会上,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他们表示从暖到冷的变化可能不足500年,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很快结束,全球变冷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随之来临。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 National Science Board) 曾在1972年的一份题为《环境科学的模式与前景》报告中指出: “根据过去间冰期的记录,目前的高温行将结束,接下来将会进入一个漫长的寒冷期。”一些学者和科学家在《科学》、《新闻周刊》等刊物上发表关于全球变冷的文章。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西方科学家曾预言,随着太阳能量的衰减,地球将变成一片死寂,因此要提前建造人工太阳和月亮以防不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并没有变冷,反而开始变暖。人们对全球变暖的担心日益增加,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关注。1988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Environmental Program) 设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Change,简称IPCC) ,负责评估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数据,特别是所谓人类行为对气候的影响。IPCC 对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开放,它本身并不直接从事研究工作,而是在科学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它在1991年发表了一个报告声称由二氧化碳、甲烷等构成的温室气体可能潜在地对气候产生严重的破坏。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IPCC的评估。一些科学家、学者对于IPCC的结论和全球变暖理论仍然持保留甚至怀疑态度,认为气候变化已经被政治化和宗教化。2007年3月,英国BBC推出了名为《全球变暖大骗局》的纪录片,片中采访了多位科学家,举出大量证据否定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说,认为这是在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气候变化怀疑论者还于2007 年针对IPCC 成立了一个NIPCC 组织( 非政府IPCC) ,并推出题为《重新思考气候变化》的报告。在美国一流法学院的教材中认为: “关于全球变暖是否会发生、多大程度上发生、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而且防止全球变暖行动的成本收益、采取措施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问题体现了西方典型的二元对立和单向思维模式,世界气候不是单向变冷,就是单向变暖,而这些所谓的科学结论不过是建立在最近几年或十几年的并不完整可靠的统计数据上,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世界万事万物其对立双方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现实性,谁也不能否定谁,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的双方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科学的迷信和人的能力的迷信造就了气候变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迷雾,而西方大国以此为掩护借机占领气候政治的道德制高点,掌握气候经济的主导权以及最大市场份额才是气候变化政治的实质和真正推手。这是打着科学和全球利益旗号的气候霸权主义,是以气候变化为名行侵犯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和发展权之实,其目的是谋取最大垄断利益。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形而上学为哲学指导必然是极端片面、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损人利己的。而西方国家以上帝选民自居,认为自己居高临下,至高无上,不容置疑,可以洞察和决定世界命运的。这就是气候变化问题由来的总根源。

二、温室气体不能决定气候变化

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太阳和地球。太阳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从长远来

看太阳放出的热量在减少,地球面临变冷的危险而不是变暖。“大气运动及气候的状态和变化都同太阳辐射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太阳辐射为大气和海洋的运动以至生物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能源。太阳活动所引起的太阳辐射的改变也必然对地球气候及其变化发生重要影响。因此气候系统还应包括天文因素(主要是太阳活动)在内。”地球上人类活动会对气候产生一些影响,但并不大,并不足以根本改变气候。因为人类生活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会使大气温度升高,但同时它会阻碍太阳的照射,又会使气温降低。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认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会排放大量的气溶胶,比如烟尘、硫化物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辐射能量在大气内部的传播和吸收,人类排放的气溶胶对气候的整体作用是降低温度,也就是说,空气污染反而缓解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理查德·林德森认为,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1%,二氧化碳在大气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到0.054%,不会对气候变化产生直接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只占大气容量的万分之三,多集中在20千米以下。在大工业区、城市上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有的地区其含量可超过万分之五;在农村和人烟稀少的地区,其含量较少。”“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球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并放出长波辐射。这种温室效应在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时,可能会改变大气热平衡,导致大气底层和地面的平均温度上升,这将引起严重的气候问题。”但是海洋对温室效应具有缓解作用:“海洋是地球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最大汇集地。”“海洋,尤其是海洋环流,不仅减少了低纬大气的增热,使高纬大气加热,降水量亦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且由于海洋环流对热量的向极输送所引起的大气环流的变化,还使得大气对某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降低。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气候( 温室) 效应就因海洋的存在而被减弱。

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可以有效调节气温,要想使海洋温度升高一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内容。”“地球表面71% 为海洋所覆盖,全球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约占进入地球大气顶的总太阳辐射量的70%左右。因此,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源。”“海洋有极大的热容量,相对大气运动而言,海洋运动比较稳定,运动和变化比较缓慢。”据统计,从1860年到现在地球上温度只升高了0.4-0.8摄氏度。这对人类生活和生物种类并没有太大影响,而且其统计数据是否准确和可持续仍然是令人怀疑的。

有人担心地球上温度升高会导致极地冰雪融化,从而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海洋国家、沿海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其实即使两极冰雪真的融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也不大,因为冰雪融化后体积会大大缩小,使海平面高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即使两极冰雪融化变成真正的海洋后,由于地球引力、海洋环流、海水比重和温度不同的影响,极地海洋洋流会按照自身的轨道运行,而不会都进入其他洋流,造成海平面上升。地球上南北极冰雪在夏季时都没有完全融化,难道南北极气候会同时全部变成夏季没有冬季吗? 地球南北极所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是最少的,受大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也最小。只要地球和太阳的运动轨迹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地球上就会有明显的四季轮回,冷热交替,而不会只向一个方向变化。当前地球两极冰雪融化的情况并不会持续下去,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循环系统,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出现温度不断升高的情况。在一段时间内温度会高些,总体是保持平衡的。其实真正使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因素是沿海国家移山填海,围海造地,损人利己,这才是需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加以制止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地壳运动造成有些地区确实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但这不会对全球沿海地区和海洋岛屿造成同样的威胁,而是有些地区沉降,有些地区隆起。

2010年1月29日上午10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做客新华网,解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策。他认为: “气候变化里面的很多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不应人云亦云。气候变化是一个波动的过程。对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回归理性。需要质疑的精神,

因为质疑是科学的第一要务,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以讹传讹。

三、炒作气候变化意欲何为

2008年西方垄断财团制造了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到全世界,他们将石油炒作到了147. 27美元/桶,借助伊拉克战争和炒作石油危机大发横财。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刚有好转,这些炒家又瞄准了“气候变化”。为什么要炒作气候变化? 因为这背后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一份最近的报告表明,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技术市场每年将达到2 600亿—8300亿美元,直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减排技术市场估计在每年820亿—2640亿美元,其中,中国每年会有154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UNFCCC2009,24)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经把金融危机后的支柱产业确定为新能源和环保产业,这可以起到“一石两鸟”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发展并在全球推广新能源、环保产业和技术,可以拉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以替代原有的互联网产业和金融地产泡沫; 另一方面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更多地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可以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耗,将大笔外汇储备用于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消耗国家财富,而让发达国家可以安心使用一次能源,并出口节能环保技术,征收巨额碳排放关税,大发横财,挥舞着气候变化的大棒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按照西方的观点,农业是最绿色环保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应当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而让发达国家供给他们工业和高科技产品,这样的产业分工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受制于人,永远仰人鼻息,永远落后挨打,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如意算盘。

有些科学界人士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那些怀疑和否定他们的论调的科学家排挤、打击、封杀,欲除之而后快。发生在英国的“气候门”事件,让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是否存在产生怀疑。“2010年1月30日,继“冰川门”之后,英国媒体《星期日电讯报》披露: 在IPCC 第四次报告中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将威胁到40%的亚马逊雨林”,此结论再次援引了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的报告,原报告作者声称他们的依据来自《自然》杂志。但很快人们发现,原文指出这一威胁来自砍伐,并非来自气候变暖。就在“亚马逊门”发生的十天前,IPCC就喜马拉雅冰川融化时间的错误正式公开道歉:承认其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关于“喜马拉雅冰川融化速度要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快,如果地球继续暖化,它们可能在2035年消失”这一结论,所依据的科学数据来源可疑。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众多质疑中,IPCC惟一承认的错误。关于冰川融化的结论也是来自WWF的2005年年度报告,而这一结论又来自1999年《新科学家》杂志对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奈英进行采访的报道,后者已经坦言,《新科学家》的文章很大程度上曲解了他的意思。

过分夸张和危言耸听长久以来一直是环保主义者的慢性病,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们已经组织成为一股声势浩大的运动。每当有生态问题发生,就立即会被他们演绎成一场潜在的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危机。从人口爆炸到资源枯竭,20世纪70年代他们制造出了“增长的极限”的时尚,从酸雨到臭氧层破坏,他们喧嚣不止,口念真理,唯我独尊,不容置疑,如果有谁胆敢怀疑他们的结论,立即会遭到不顾人类道德伦理的谴责。但世界仍在发展进步,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增长的极限”。对于气候变暖,环保主义运动更是认为他们押对了赌注,抢得了头彩,因为气候变化危机是一个在足够长时期内难以被否定的假设,而且涉及领域极为广泛,足以保证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的利用进行政治控制。美国科罗拉多州前参议员提姆·沃斯在气候变化运动早期就曾不同寻常地坦白说: “我们必须驾驭气候变暖问题。即使气候变暖理论错了,我们也在做正确的事情,这事关经济与环境政策问题。

由此看来,所谓气候变化或许不过是杞人忧天。“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总是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过低估计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和运动规律,以为借助科技的力量人类可以根本改变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句口号叫做“人

定胜天”,气候变化也是“人定胜天”的变种,以为人可以决定气候变化,这是十分可笑的。人把自己看大了,世界就变小了,道路就变窄了,就走投无路了;人把自己看小了,世界就变大了,道路就变宽了,就前途光明了。“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中国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恰恰可以在今天给人类的发展做出指导和建议,让人类冷静下来,放下身段,融入自然,顺其自然。生活会继续,世界会永恒,而人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一些西方国家把气候变化问题与对外贸易、对外援助、能源安全等挂钩,使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一张“外交牌”,作为外交博弈的筹码。气候变化问题成为继民主、人权、反恐旗号褪色之后的又一面号令世界的旗子,似乎谁掌握了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导权,也就获得了在即将形成的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舆论道义的制高点。因此,气候变化问题演变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和战略的政治议题。2007年,美国军队10余名退役高级将领集体撰写了《国家安全与气候变化威胁》的报告,警告全球变暖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美国可能被拖入因水和其他资源短缺引发的战争。他们必须制造敌人才能生存,才能发达,只要其他国家影响到他们的霸权就必定除之而后快,不需要理由,或者随便可以制造理由,就像萨达姆发展大规模杀伤武器和支持恐怖主义罪名一样,手到擒来。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 战争非战斗而是实业。战争不过是一个生意(business),是大量合同,只要能为利益集团带来丰厚利润就可以做,就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要谨慎应对由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国际矛盾和冲突,努力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气候战争,也必须随时准备打赢由此而起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真正的气候战争。

四、结束语

某些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一再拒绝发展中国家维护本国正当利益的合理、合法的诉求,企图强迫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接受他们的意图,维护其排放霸权,并提出了对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公平的建议。这些建议理所当然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所拒绝。西方国家因此声称,中国带头破坏了气候变化大会,这实际上反映了某些西方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霸权思维和强权逻辑,是气候霸权主义。他们关心气候变化是假,为垄断财团谋私利是真。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其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当前许多气候变化研究的结论是在自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加入了价值判断和利益考量,使原本单纯的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使气候变化从科学家间的争论发展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变成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发展权益的争夺。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仅是个科技问题,更是个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归根结底是个能源问题,而能源是发展的基础。应对这个问题需要有历史意识、全球视野、战略眼光,从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通盘考虑,从长计议,分清轻重缓急,认清问题本质,冷静应对,不能人云亦云,超前消费。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气候变化不会真正成为事关人类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的大问题。而炒作气候变化,制造矛盾,浑水摸鱼,损人利己,制造事端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相信真理需要坚持,谬误必被纠正,谎言必被戳穿,炒作不能持久。

参考文献:

[1]袁瑛:“谁绑架了科学?IPCC遭遇史上最强信任危机”,《南方周末》,2010年2月4日。

[2]冯士筰等主编:《海洋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新华网独家:“中科院副院长权威解析全球气候变化及对策”。

世界范围的干旱问题日益严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1) 1.1 玉米营养生长与水分胁迫 (1) 1.2 玉米生殖生长与水分胁迫 (2) 2 玉米光合作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3) 2.1 玉米叶绿素荧光与水分胁迫 (3) 2.2 玉米光合与水分胁迫 (3) 3 玉米体内活性氧代谢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4) 3.1 活性氧产生与水分胁迫 (4) 3.2 活性氧对植物的伤害 (4) 3.3 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与水分胁迫 (5) 3.3.1 酶促活性氧清除系统与水分胁迫 (5) 3.3.2 非酶促活性氧清除系统与水分胁迫 (5) 4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5) 5 玉米产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 6 存在问题 (6) 参考文献 (6)

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学生姓名:葛亚青学号:20095071313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 指导老师:谢素霞职称:副教授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范围内干旱化的加剧将对我国主要粮食和最重要的饲料作物玉米产生严重影响,为增进玉米对干旱化响应与适应的了解及制定应对策略,本文系统化的总结了水分胁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体内活性氧的代谢、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等重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关键词:水分胁迫;玉米;生长发育;产量 Abstract: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will increase droughts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China's major food and feed crops of corn have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maize to drought response and adaptation to understand and develop coping strategi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ystematic water stress on cor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hotosynthesi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etabolism,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yield and other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indexes. Key Words:Water stress; Maize; Growth; Yield 引言 世界范围的干旱问题日益严重,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逆境因子之一。据统计,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位于各种自然灾害之首。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课耕地处于供水不足的状态[1],尤其是近几年来,气候的全球性恶化所引发干旱发生的周期越来越短,程度越来越重,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作物对干旱的生理响应规律和适应性一直是热点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玉米旱害机理研究发展迅速。其研究内容已涉及到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从水分胁迫下玉米植株形态、细胞及亚细胞超微结构、生理生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 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1.1 玉米营养生长与水分胁迫 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2]。水分胁迫使植物产量降低的基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

大学生论文—全球气候变暖论文

全球变暖成因与影响 摘要:通过本学期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植物各自的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从植物本身从种子萌发、发芽、开花、结果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看到了不同植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所具有的各自特点。总之,这门课以生命为中心,以影片为题材,展示了植物的生长习性、人的生长发育、微小动物的适应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我主要是对看过的以“全球气候变暖”为题材的一个影片作以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生命动植物气候 1、先重述问题: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

全球变暖带给我们的思考

全球暖化问题的反思 摘要:借纪录片《An Inconvenient Truth》阐述了全球变暖的严峻现实,提出全球变暖这一课题。指出近年全球变暖的现状,提出了影响全球变暖的两大原因,进一步探讨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列出全球变暖的十大灾害及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特别针对中国依凭发展现状提出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同时认为全球变暖应对不仅仅是政府职责,每个人都应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全球暖化;温室气体;节能环保 前言 《An Inconvenient Truth》。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电影用铁一样冰冷坚硬的事实带给人们震撼。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警示录。无需任何高深的理解力,每一个人都能被它唤起最深层的担忧和恐惧。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电影使用的是最单调老土的手法——戈尔的学术性演讲,其中戈尔提到很多内容——比如温度曲线和二氧化碳浓度曲线的关系,对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灾变临界点的模拟预测,以及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电影中戈尔像一个执著的传道者,向世人警示人类末日的危险。 正文 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升高, 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上,这正是全球变暖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 随着人类高科技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科学随之产生的副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全球变暖就是一个例子。 自从全球变暖这一现象被观测到,就不断有人怀着各种目的提出置疑或者淡化它的严重性。如果说以前的争论还算学术之争,到现在就几乎全是出于学术之外的目的,就像基督教反对进化论一样,可以理解,这种言论在美国一向都不缺市场。更何况,美国的民主政治,不过就是政客们玩的游戏,他们拿着国家甚至人类的利益作为竞选的筹码。而从来没有被意识到全球变暖已经是人类命运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导致的各类问题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气候变暖的明显化,让各种危害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气候变暖引发的问题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从已知向未知发展。它引发的各种新现象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最主要是它所引发的灾害以不同形式出现,让人们不能预知,同时它又是全球范围的,这使得气候变暖成为了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是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二是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个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陆地活动场所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料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油事件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四是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五是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碳循环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态地化循环,它支配着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动态及其反馈效应密切相关。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因此,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我们有以下措施: 一是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种棵树 树木可以改善微观小环境的气候,保持空气湿度,因为它的光合作用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使空气更新鲜干净。此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使用荧光节能灯 如果把家中最常使用的三盏灯换成荧光节能灯,每年就能少排放二氧化碳3百磅。 重新设定空调温控器 冬季时将空调温控器比原来调低2度,夏天时则调高2度,这样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检查热水器 保证家中的热水器温控器不要超过120华氏度,这样每年可少排放二氧化碳550磅。 回答者:8 - 一级2010-4-9 08:38 根本哈根的最后时刻,谁能许给世界一个未来? 100 多年间,人类经济发展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这些燃料燃烧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引发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另外,约1/5 的温室气体是由于破坏森林、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 据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 摄氏度~6.4 摄氏度之间。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看,地球气候已经开始朝着6 摄氏度~7 摄氏度的严酷升温发展,大大超出2 摄氏度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生态系统的死刑,世界处在毁灭性气候混乱状态边缘。 从喜马拉雅冰川的悄然融化到南极冰架的轰然崩塌,从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北方严重干旱,从缅甸强热带风暴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一场场触目惊心的灾难,使气候问题成为21世纪政治家之间最热门的话题。甚至有人预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能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因为它涵盖了粮食、能源、环保、发展等全球性挑战,最有可能成为搭建世界新秩序的舞台。随着全球变暖和减排深入人心,“气候主权”、碳排放权,某一天或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人权并列,成为一国重要属性。 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和几十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全世界加速寻找新秩序的方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印尼总统苏西洛等政要在气候会议前发表了这样类似的观点:当世界面对多个危机考验的时候,答案就在于寻找共同之处。目前,世界面临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两大难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绿色经济。 当马尔代夫的政要用“水下内阁会议”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和恳求的声音时,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全球变暖如果得不到遏止,将因此导致灭亡的物种,最终会蔓延到食物链的终端——人类。全球的媒体都在想尽办法为这次关乎子孙后代、影响人类未来的联合国会议造势。可是数天之后,当哥本哈根会场内,争吵和指责的声音代替了“人类共同的担忧”,通过媒体狂轰滥炸式的报道充斥着全世界人们的耳根。这时,善良的人们猛然发现,之前最猛烈的指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重大问题之一。那么是什么造成的,如何应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候日趋变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个全球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高的

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上升。 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米。祁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的雪线正以年均米的速度上升。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 破坏的主要因素。 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 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常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练习

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2018·中原名校五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据此回答1~2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增强B.沿岸暖流加强 C.极昼时间变长D.全球气候变暖 2.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C 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夏季冰川融化,故选D。第2题,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保温效应明显,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关键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面积毁林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3.对策: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植树造林。 (3)培养新的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 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差值的累计值。下图示意某区域近50年的年均气温(a)与年降水量(b)的累计距平值。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的时段是( ) A.1965~1975 B.1975~1985 C.1985~1995 D.1995~2005 2.1965~1975年间,该区域气候趋于( ) A.暖湿B.暖干 C.冷湿D.冷干 3.2005~2015年间,该区域最可能( ) A.粮食单产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 C.土壤趋于干旱D.风力侵蚀加强 答案 1.C 2.D 3.A 解析第1题,读a图可知1985~1995时段,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曲线较平直,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较小,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C正确。第2题,该时段年均气温与年降水量的累计距平值均下降,说明该时段趋于冷干。第3题,2005~2015年间,该区域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升高,年降水量的累计距平值升高,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上升,降水增多,水热状况较好,故该区域最可能粮食单产增加,A正确;降水增多,地表径流增多,B错误;土壤趋于湿润,C错误;降水增加,空气湿度增大,风力侵蚀减弱,D错误。故选A。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 1、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的最早提出 全球变暖的概念是美国气象学家詹姆士·韩森于1988年6月在参众两院的听证会上最早提出的,当时他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气温会上升0.35℃,但是实际上只上升0.11℃。气候变暖的确是被越来越多的观测、研究所证实,但并非全球所有地区都在变暖。确切地说,北半球变暖明显,南半球变化较小。即使是北半球,在某些地区创下高温纪录的时候,也有不少地区正在经历创纪录的暴风雪侵袭。在澳大利亚甚至出现罕见的12月(盛夏)下雪现象。 2、全球变暖研究收获体会? 就人体感知而言,在变暖背景下,一次极端冷事件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譬如去年的寒潮,若要把它放在历史同期相比较,强度和频率其实都比往年要弱。”孙颖告诉记者,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不论是气候模式还是观测结果都能清楚看到极端暖事件的增加、冷事件的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冷事件不会出现,只是它的发生强度和频率有所减少。 可以显见,由气候变暖引发的暴雨、高温、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事件正在增多。2017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比较突出,年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多1.8%;而就在不久前,北京刚刚结束145天无有效降水日数的历史最长纪录。今年3月,全国共有38个气象观测站点发生极端现象 3、全球气候变暖论文要求有参考文献!回答好追50分! 全球变暖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为控制温度升高,人们设想了一些方法: 1. 撑起“太阳伞” 研究表明,在空间支起一把“太阳伞”,把太阳光遮挡掉即可。伞需要依靠太阳光压和星球引力维持在空间规定的位置上,这个空间位置也不是任意选择的。据研究,这个位置位于从地球至太阳距离的1%处的某点上。在这个点上,任何物体相对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距离始终是保持不变的。 2. 竖起“反射镜” 在空间安置一面反射镜,把部分太阳光集中反射到某个局部区域,就能改变这个局部区域的气候状况。例如,由于高空云层能阻挡地球向空间散发热量,会使地球表面越来越热。人们利用空间反射镜,就把太阳光集中反射到高空云层上,让云层逐渐受热而散开,加快地表热量的散失,降低地球温度。 制造和安装空间反射镜,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谭。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旗帜”的人造月亮试验,首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阳的一面。这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启发。 3.制造“尘埃云” 4.编织“激光网” 科学家提出建议,在人造卫星上配置激光发射装置和巨大的反射镜,形成“激光网”。据此设想,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

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近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 (1)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扩展资料 为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

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 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 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 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 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2、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人为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 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 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 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 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 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 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 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 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 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 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黄军,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近几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也随之产生了很多新的环境问题,影响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冰湖封冻期缩减、陆地面积减少、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生长范围向南北两极和高海拔地区延伸、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 关键词: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锐减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Ecosystem Huang Ju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bstract:The global climate has dramatically changed over the centuries, which features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ming triggers a lo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decrease in bio-diversity, sea level rising, frozen earth melting, the period of freezing lake shortening, the shrinking of the land, growing time of the middle-high altitude prolonging, the scope of the animal and plant extending from the pole to high altitude, and the anthesis advancing. Therefore, the global warming has affected a variety of aspects of the bio-system. Key words:Global warming; green-house effect; eco-environment; loss of biodiversity 1 引言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专家预估: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我国气候的变暖趋势

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解析

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解析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变暖的几大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令狐采学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

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 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所关注的问题了,那么如何应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气候变暖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

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50年来,气温上升的脚步在加快。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博士介绍,过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升高,本世纪变暖幅度还会增大。最新观测表明,1906—XX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发表的研究报告说,XX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年份,估计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或明年开始形成,全球地表气温可能将在今后

全球环境问题综述

全球环境问题综述 随着世界全球化,经济迅猛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千疮百孔,人类必须要意识到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来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升,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啦空前的物质文明。弹指一挥间,号角已经响彻了近两个世纪。如今,工业革命可谓江河日下,飞速发展,各类工厂遍布地球上的角角落落。但人类却在这号角声中正面临着从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与挑战,那就是危及当今世界的十大环境问题,他们犹如一柄柄利剑悬在人类头上,令人不寒而栗,忧心如焚。主要表现在: 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已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近五十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造成的。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6℃。专家们预测说,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4℃,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即至少有90%的可能是人为活动。而事实上,据资料统计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为379ppm,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六十五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浓度范围,是65万年以来最高的。可以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人类目前面临的嘴严重的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约20至30km处聚集了大量的无色、活泼的气体---臭氧,其中在约离地表25km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我们称之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充当地球的保护伞,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同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由于臭氧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臭氧层很脆弱,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化学物质,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或溴)的化学物质,它们能长期滞留在大气层中,并最终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辐射下,形成含氟、氯、氮、氢、溴的活性基因,剧烈地与臭氧起反应而破坏臭氧。这类物质进入平流层的量虽然很少,但因起催化剂作用,自身消耗甚少,而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十分严重,导致臭氧平衡的打破,浓度下降,这就是目前臭氧问题的症结所在。 据卫星观测资料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1979年——1990年,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3%。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大约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30%——40%,出现了“南极臭氧洞”。最近,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2400平方千米,最薄处只有1毫米。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探究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探究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导致的不便和威胁日益增加。对此,世界气象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针对这一问题专门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以寻求解决方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的制定以及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也为使各国履行其环保义务。另外,世界各方也分别提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案。虽然这些公约内容详实可靠,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因为由全球气候变暖延伸的新问题导致世界各方出现利益纠纷、矛盾冲突,所以各种公约和方案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如:我国国内对美国提出的“碳关税”政策十分不满,认为其不顾发展中国家现状,一意孤行。此外,要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不仅要从国家层面着手,还应该从社会和个人层面出发,如:减少“碳足迹”等新理念的提出。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碳关税;碳足迹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主流定义:1 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及成因:2 (一)升温后果: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 4、许多小岛将会无影无踪;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7、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8、对生产领域的,例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9、将感染疾病等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 10、经济损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一项报告认为,如果各国在未来50年中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每年就将有高达3000亿美元的经 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3210458982.html,/view/758611.htm 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3210458982.html,/view/758611.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