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小传
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_李商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_李商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李贺小传全文阅读:出处或:李商隐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 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 当召长吉。
"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 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
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李贺小传全文翻译:京兆杜牧给李长吉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李贺小传赏析

李贺小传赏析李贺小传赏析导语:《李贺小传》的全文是怎样的呢?《李贺小传》展现诗人李贺怎样的故事呢?《李贺小传》的题解是什么呢?李贺小传李贺,字长吉,是河南富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人。
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因为他的文章内容百变,言辞磅礴大气,有着鬼才之称。
李贺小传就是李商隐所创作的一篇关于李贺的传记!李贺小传,即李长吉小传,李商隐所写。
李商隐感叹人才而所作,同情李贺,其中也有点讽刺意味,讽刺社会让无能的人作官,却让人才在民间。
这段文字足以看出被称为“诗鬼”李贺是怀才不遇!1.解题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见大。
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
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
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
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
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
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作者抓住李贺外貌中最典型的几点特征,只用了区区十余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尔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最为昌黎韩愈所知”,与他密切往来的文人也不少。
在文人交游中,作诗是最为常见的事情,但李贺每与诸人出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自然引出下文对李贺诗歌创作过程和特点的叙述。
《李贺小传》的译文

《李贺小传》的译文
《李贺小传》的译文
李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人称“诗鬼”,不过在一生仕途失意,27岁就英年早逝。
他之后的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因为感慨他怀才不遇,就为他写了《李贺小传》以示同情,这两人加上李白,被称为唐代的三李。
《李贺小传》只是一篇小传,虽然受篇幅字数限制,只有五百多字,但记述了李贺的几个故事,并对其表达了自己的评价和感慨。
李商隐第一段先点明,他人对李贺的记载和描写已经十分详尽,而他在此所写的是李贺的姐姐口头的叙述,在文后他又说她不是胡乱编造来描述李贺的人,所以她说的话是真实所见。
第二段先描写了李贺的外貌,身材瘦弱、连在一起的眉毛、细长的手指,能苦吟诗,能快速写。
李贺最早是被韩愈所发现和赏识。
李贺每天早上和友人出去游玩,从来不先确定题目在写诗。
他常常带一书童和一头驴,背以破锦囊,心有所得就写下来扔进锦囊里,回去再补成诗歌。
他母亲取出里面的稿子,发现很有多,就感慨:“这孩子要呕出心血才肯罢休。
”李贺的诗作有不少,被他的好友带走了。
第三段讲的是李贺死前的故事。
据说李贺大白天看到了一个天上的'神仙驾着红龙来召唤他,去给天帝新建的白玉楼写记。
之后不久李贺就去世了。
最后一段是李商隐的议论,用一连串的问句,说李贺深受天帝的器重,反而不受世上之人的重视。
表达的是对李贺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也有对社会的讽刺意味。
李贺小传赏析

李贺小传赏析李贺小传李贺小传,即李长吉小传,李商隐所写。
李商隐感叹人才而所作,同情李贺,其中也有点讽刺意味,讽刺社会让无能的人作官,却让人才在民间。
这段文字足以看出被称为“诗鬼”李贺是怀才不遇!1.解题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见大。
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
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
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
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
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
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作者抓住李贺外貌中最典型的几点特征,只用了区区十余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尔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最为昌黎韩愈所知”,与他密切往来的文人也不少。
在文人交游中,作诗是最为常见的事情,但李贺每与诸人出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自然引出下文对李贺诗歌创作过程和特点的叙述。
在李商隐笔下,李贺的诗歌创作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为情造文”,不以程限为意,而那种“得题然后为诗”的情况显然是“为文造情”,这是李贺不赞成的.;二是及时捕捉灵感,李贺诗歌的创作方式和过程无疑是特别的,“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所作皆是自己所见所感,既是“为情造文”的表现,“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也是其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三是坚持及时修改整理,“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四是为文用心、能苦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李贺都是呕心沥血为之,正如文中太夫人所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
文言文李贺小传翻译

贺性孤介,不喜与世俗交往,独好诗赋。
其诗才情横溢,意象奇特,风格独树一帜,世人称之为“诗鬼”。
贺尝自言:“吾本将心学道,又恶时之俗,故作诗以自慰。
”其诗多抒发悲愤之情,寄托抱负,故有“长吉之诗,悲而不伤,豪而不滥”之誉。
贺初仕不得志,游历于江南,后归长安。
尝应进士试,不第,遂弃之。
然其诗歌传遍天下,时人争相传颂。
白居易、韩愈等皆与交游,亦称赏其诗。
贺与杜甫、李白并称“李杜韩白”,为唐代诗坛四大家之一。
贺之诗,以想象奇特、辞藻华丽著称。
其《雁门太守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又有《马诗二十三首》中,以马喻人,寓意深刻。
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等句,尤为后人传颂。
贺诗中,多有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如《金铜仙人辞汉歌》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之情。
又有《南园十三首》中,以花自喻,抒发身世之感。
如“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等句,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贺诗之妙,在于其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而又不失豪放之姿。
其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之态,又有婉约之情。
然其一生,坎坷不平,仕途不得志,故其诗多抒发悲愤之情,寄托抱负。
长庆元年,贺因病卒于长安。
其一生短暂,然诗歌传世之作颇丰,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世学者,对贺之诗多有研究,称其为“诗史”。
李贺之诗,不仅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辉,亦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译文:李贺,字长吉,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生于元和年间,逝世于长庆元年,享年二十七岁。
他的祖籍是陇西,后来迁居到吴郡。
李贺自幼丧父,由母亲郑氏抚养长大,由于家境贫寒,无法得到良师益友的指导,但他自幼聪明好学,从不懈怠。
李贺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独爱诗赋。
他的诗歌才情横溢,意象奇特,风格独树一帜,被人尊称为“诗鬼”。
他自己也曾说:“我本来是想专心学道,但又厌恶当时的世俗,所以写诗来安慰自己。
李商隐《李贺小传》“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李商隐《李贺小传》“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李贺小传[唐]李商隐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
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
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注】:①程限:规矩法则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能苦吟疾.书①率.如此①少之..,长吉气绝①苟信.然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及暮归,大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日:“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李贺写诗善于捕捉灵感,随时记录所见所得,不拘泥规矩约束。
李贺小传对照翻译

李贺小传对照翻译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
”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抄好带走.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洛阳,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保存下来的李贺的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李商隐《李贺小传》译文

李商隐《李贺小传》译文《李贺小传》朝代:唐代作者:原文: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遇有所得,即书投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②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译文: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贺小传
【唐】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奉礼太常,当世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苦吟疾.书疾:快速
B.恒从.小奚奴,骑巨驴从:使……跟从
C.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率:全都
D.长吉了.不能读了:终了
6.作者“状长吉之奇甚尽”,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这一写作特点的一组是(3分)
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②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
③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④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⑤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⑥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A.①②③B.①②⑤C.③④⑤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最早了解李贺才华,杜牧曾为李贺集写序并详细描写他的奇异之处。
李商隐依李贺之姊所叙写下这篇本文,主要掇取轶事遗闻,有别于史传写法。
B.李贺的诗歌创作往往心有所感,援笔即书,从不先得题然后为诗,而是思量牵合、规定程限。
诗作完成后常常弃置不再过问,所以,他的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C.绯衣人召李贺白日升仙的记载,虽然虚妄怪诞,但是作者言之凿凿,既表现了李贺英年早逝的悲哀,也为这位旷世奇才的诗人的去世渲染了奇幻的色彩。
D.末段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其中也亦有借题发挥之意。
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3分)
(2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3分)
(3)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4分)
【参考答案】
5.D(了:全然。
)
6.B(①写李贺外貌之奇;②写李贺创作之奇;④写李贺创作之奇;⑤写李贺去世之奇;③⑥未直接写李贺。
)
7.B.(“思量牵合、规定程限”是“他人”的作诗方法,李贺与之相反。
)
8.(1)译文: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定语后置句式;语:讲述;备:完备,具体。
)
(2)译文:天帝建成了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文。
天上还算得上快乐,并不痛苦啊!(立:立即,马上;为记:写记文,记,文体;差:算得上。
)
(3)译文:(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 (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愈:通“逾”,超过;寿:名作动,长寿。
)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给李长吉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讲述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与长吉一起参与游历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
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瘦弱的驴子,背着一个又旧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
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
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
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
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抄好带走。
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
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
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保存下来的李贺的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李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苍龙,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类似远古的篆体字或雷击后石头上留下的纹痕,说:“要召唤长吉。
”长吉全然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去啊。
”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
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
一会儿,长吉气息断绝。
他平时所住的房屋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
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的时间,长吉最终死了。
嫁入王家的姐姐不是那种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天空蔚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唉,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年,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
又难道是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世人反倒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