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小传》教学设计之1完整篇.doc
《李贺小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李贺小传》教学设计及反思作者:林让正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07年第07期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绝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教师课前的科学设计和课堂的精心指导。
《李贺小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
本文是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一、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扫除文字障碍,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由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性,遇上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由小组提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3、体现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的特点,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表达和发展的空间,这样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注意小传的写作特色,如小传的“小”以及是怎样小中见大的。
2、过程与方法:学习李贺诗歌创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黑暗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在新时代树立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过程(一)朗读洛夫诗作《与李贺共饮》片段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现)“这时,我乍见窗外/有客骑驴自长安来/背了一布袋的/骇人的意象/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已挟冷雨而降/我隔着玻璃再一次听到/义和敲日的叮当声/哦!好瘦好瘦的一位书生/瘦得/犹如一支精致的狼毫”这是台湾诗人洛夫笔下的李贺。
他15岁左右便崭露头角,27岁就告别人世。
李贺短短的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拥有非凡的才气,生在韩、柳、元、白等大诗人竞相辉煌的时代,后起的他却能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在大唐诗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让我们随李商隐一起走近这位奇异的“鬼才”吧![设计意图]以诗歌导入,介绍李贺生平。
《李贺小传》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李贺小传》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重点实词、虚词。
2、李商隐 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
3、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李商隐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
2、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李商隐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
四、教学方法: 朗读、提问、探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反复诵读 2、思考问题 3、拓展探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李贺的不幸与传奇人生) 李贺(790——816),字长吉,出生于没落的唐宗室后裔之家,父李晋肃, 曾当过县令。
早年因文章而出名,当时许多人都以与李贺见过面为荣。
据说,李 贺因羞辱了通过明经及第的元稹, 而遭到了元稹的报复。
再李贺要参加进士科考 试时,元稹进言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理应避讳,怎么能够参加进 士考试呢?”致使李贺不能走科举做官之路,从此踏上了不幸之路,于 27 岁不 幸逝世。
27 岁不幸逝世的李贺是不幸的, 但他身上却又有着诸多的传奇色彩, “奇”1/6在何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了解一下他的传奇色彩。
(二)、整体感知: 1、李商隐简介: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老师简要补充、总结) 2、请四名学生分段朗读文章,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问题:文章分别从几个方面写了李贺之奇? 明确:①外貌之奇 细瘦、长指爪、通眉(突出其清奇) ②创作之奇 不以程限为意(为情造文) 及时捕捉灵感 及时修改整理 能用心、苦吟 ③临终之奇 天帝征召 3、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问题。
问题:全文总共四段,作者花费了三段的文字来写李贺之奇,那么第四段到 底又写了了些什么呢? 明确:通过作者对李贺一生的感慨,要寄托自己的感情。
通过议论感慨如此具有才情, 如此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却遭到世人的排斥, 却无人重视, 既突出了作者对李贺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悲愤, 又借此表达对自 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唐李贺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唐李贺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唐李贺教学设计第1篇】《马诗》教学设计任利荣一、教学目标:1.感悟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二)理解意象出示古诗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人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时的李贺又赋予了马以怎样的形象。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自学要求,4 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提问。
3、朗读之后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四)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五)分步解读,理解句意自读思考,4分钟第一句: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说一说写一写看谁写得最精彩。
第二句:这是谁发出的慨叹?他想得到什么?做什么?连成一句通顺的话,看谁说得又通顺又流丽。
(六)体察诗蕴品悟诗情 1、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1)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视觉听觉感觉想象,闭上眼睛想一想,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2)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3)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李贺小传》 新人教版必修4

李贺小传【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注意小传的写作特色,如小传的“小”以及是怎样小中见大的。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握和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看看在写法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人是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黑暗本质,从而激发在新时代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教学设计】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二、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注意小传的写作特色,如小传的“小”以及是怎样小中见大的。
2.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握和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看看在写法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3.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二、整体感知1.解题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见大。
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
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
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
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提问】本文在构思和布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
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
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李贺小传》教学设计之三免费范文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重点实词、虚词。
2、李商隐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
3、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李商隐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
2、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李商隐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
四、教学方法:朗读、提问、探究五、学生活动设计:1、反复诵读2、思考问题3、拓展探究六、教学步骤:(一)、导语:(李贺的不幸与传奇人生)李贺(790——816),字长吉,出生于没落的唐宗室后裔之家,父李晋肃,曾当过县令。
早年因文章而出名,当时许多人都以与李贺见过面为荣。
据说,李贺因羞辱了通过明经及第的元稹,而遭到了元稹的报复。
再李贺要参加进士科<NOBR oncontextmenu="return false" onmousemove=kwM(3) id=clickeyekey3 onmouseover="kwE(event,3, this)"onclick='kwC(event,3,"")' onmouseout=kwL(event,this)>考试时,元稹进言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理应避讳,怎么能够参加进士考试呢?”致使李贺不能走科举做官之路,从此踏上了不幸之路,于27岁不幸逝世。
27岁不幸逝世的李贺是不幸的,但他身上却又有着诸多的传奇色彩,“奇”在何处呢?下面我们来<NOBR oncontextmenu="return false" onmousemove=kwM(2) id=clickeyekey2 onmouseover="kwE(event,2, this)"onclick='kwC(event,2,"")' onmouseout=kwL(event,this)>学习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了解一下他的传奇色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唐李贺教案与反(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唐李贺教案与反(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唐李贺教案与反第1篇】【课前聊天】师:这节课,我们挑个内容来学,读题。
生齐:马诗,唐,李贺。
师:为什么单单挑这首诗呢,随便猜个理由吧。
生1:因为有人来听课。
生2:诶……生3:嗯,就是你安排什么我们就学什么。
(其他人都安静了)师:这可太听话了,我更希望你们能多问几个为什么。
好吧,能在书中找到这首诗吗?(生通过目录找到这首诗。
)师:那我们开始上课。
第一个理由一匹驰骋的战马1.读准,读顺。
一读师:请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了好几遍,其后反馈。
生1:大漠沙如雪,燕(yàn)山月似(shì)钩。
何当(dàng)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师:(忍住内心的惊讶)谁来帮忙指正?生2:他读错了几个字,这两句的字音要读准确,我来读读:燕(y ān)山月似(sì)钩。
何当(dāng)金络脑。
师:(指生1)请你再来读。
生1:燕(yān)山月似(sì)钩,何当(dāng)金络脑。
师:这好!我们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全诗,读准字音。
二读师:那看看这几个词语能否单独读好,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大漠燕山金络脑踏清秋。
)指名读、齐读。
师:谁知道“金络脑”是什么意思?生:就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课件出示。
)师:这就是“金络脑”,用线编织而成,所以“络”是绞丝旁。
在草稿纸上写三遍,扩写四个词语。
生在草稿本上写字、写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帮助:脉络经络联络网络)生再读这些词语,对不懂的词语进行质疑。
三读师生合作读:师:看看我们是否有默契,我们一起读。
(师)大漠(生)沙如雪,(师)燕山(生)月似钩。
(师)何当(生)金络脑,(师)快走(生)踏清秋。
师:像这样读好停顿、读出节奏,齐!生齐读全诗,读出节奏。
2.读懂诗句的意思。
师:同桌合作,借助注释,读懂诗句。
同桌合作学习。
(7分钟)师:你读懂了哪句,来和我们说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唐李贺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唐李贺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唐李贺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一()当先()到成功老(千军万()万()奔腾快((二)理解意象出示古诗)识途)加鞭通过一组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1、学生齐读: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
(四看诵读法)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二)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2019《李贺小传》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

《李贺小传》备课资料一、李贺与李商隐李贺(790—816),字长吉,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没落的唐宗室后裔,父李晋肃,曾当过县令。
仅因“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肃”与“士”音近,李贺便以有讳父名而被人议论攻击,不得参加进士考试。
后荫举做了个从九品的奉礼郎,不久即托疾辞归,卒于故里,年仅27岁。
有《李长吉歌诗》,存诗250余首,除少量伪作外,可确定为他本人所作的约有240首左右。
从年辈上看,李贺晚生于孟郊39年,比韩愈也小22岁,但他成名甚早,少年时代即“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王定保《唐摭言》)。
18岁那年,他带着自己的诗歌去拜谒韩愈,韩愈只读了第一篇《雁门太守行》,即大为惊赏,邀与相见(张固《幽闲鼓吹》)。
然而,诗歌的成就并没能改变李贺不幸的命运。
作为宗室后裔,他自视甚高,在诗中一再以“皇孙”“宗孙”“唐诸王孙”称呼自己,希望致身通显,获得较高的地位和享受;但因其家族早已败落,家境颇为贫寒,他的这种希望只能成为一种幻想,并由此生出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
他自幼体质羸弱,长得“细瘦”,而且是“通眉”“巨鼻”“长指爪”,可他却每每以“壮士”自称,写出一些意气昂扬的诗作:“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他有理想,有抱负,但这理想抱负很快便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使他的精神始终处于极度抑郁、苦闷之中。
他早熟、敏感,但这早熟敏感却令他比常人加倍地品尝到了人生的苦涩。
在现实的重压下,他呈现出种种早衰的症状和心态:“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咏怀二首》其二)、“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
人生的短暂倏忽,引起李贺的无比惊惧,而怀才不遇的苦痛,又时时冲击着他多病的身心。
《秋来》这样写道: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小传》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注意小传的写作特色,如小传的“小”以及是怎样小中见大的。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握和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看看在写法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人是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黑暗本质,从而激发在新时代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教学设计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二、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注意小传的写作特色,如小传的“小”以及是怎样小中见大的。
2.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握和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看看在写法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3.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二、整体感知1.解题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见大。
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
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
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
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提问】本文在构思和布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
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
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作者抓住李贺外貌中最典型的几点特征,只用了区区十余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尔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最为昌黎韩愈所知”,与他密切往来的文人也不少。
在文人交游中,作诗是最为常见的事情,但李贺每与诸人出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自然引出下文对李贺诗歌创作过程和特点的叙述。
在李商隐笔下,李贺的诗歌创作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为情造文”,不以程限为意,而那种“得题然后为诗”的情况显然是“为文造情”,这是李贺不赞成的;二是及时捕捉灵感,李贺诗歌的创作方式和过程无疑是特别的,“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所作皆是自己所见所感,既是“为情造文”的表现,“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也是其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三是坚持及时修改整理,“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四是为文用心、能苦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李贺都是呕心沥血为之,正如文中太夫人所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
这些都为了说明李贺诗歌创作之“奇”,事实上诗风及其创作方法之奇是由其人性情之奇所影响和决定的,李贺性情之奇不仅在其诗歌创作之奇中有所体现,以下几句更是直接写出了李贺性格中与众不同之处。
他的诗歌都是呕心沥血之作,但却“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创作时一丝不苟,处置作品却极为随意,这是李贺性情之奇的一个方面。
在写了李贺的诗歌创作之奇及性情之奇后,作者在第3段又着力描绘李贺临终之奇。
李贺临终之时有天帝召升,这种扑朔迷离、荒诞虚妄的描写占据了本段大部分篇幅,作者不仅对此浓墨重彩大加渲染,更在段末声明:“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也许李贺临终确实曾出现幻觉,而李商隐把这种幻觉放到传记中加以描绘,其实只是以此寄托自己的感情,并以现实和幻觉的鲜明对照引出最后一段的一连串质问。
末段是李商隐对李贺的议论和观感,并借题发挥,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从中也可窥出李商隐写作这篇小传的未言明的真意。
最后一段托出了六个问题,虽然问而不答,但答案自在问中,能探得一二。
前三问是问天,后三问则专问李贺的遭遇,层层递进,反复呼号。
像李贺这样“才而奇者”世所罕见,却遭到世人的排斥,无人重视,而为天帝所重,与篇首的“奇”遥相呼应,更突出了作者对李贺一生遭遇的同情和悲愤。
在这种同情和悲愤中,作者有意无意地把自我也摆了进去,因此无论是在对李贺之奇的叙述中,还是在末尾的一连串质问中,作者自己的身影总是若隐若现、似有若无,作者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能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
2.【提问】怎样认识小传这种文体?【明确】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体式,是指简略地记载人物的生平或轶事的篇幅短小的传记,有别于正史的长篇大传。
小传都是专为一人所作,可采集多人小传总为一书,如明代江盈科所著的《明十六种小传》。
另外还有一种小传,是指在汇集刻印诗文总集之时,附于书的前后或分列于作者姓名之下的略述作者字号、籍贯、生平、著作等情况的简要文字,如清代钱谦益所编《列朝诗集》中的“小传”。
小传通常有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不详述人物生平而只撷取轶事片段等特点。
3.【提问】李贺诗歌创作的过程和方法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否适用于我们今天的写作?【明确】贺诗歌创作特点一是“为情造文”,不以程限为意,反对得题为诗、思量牵合者;二是善于及时捕捉灵感,“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与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所提出的“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的捕捉灵感的方法是一致的;三是坚持适时整理;四是为文用心,能苦吟,文中太夫人所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之语与段首写李贺“能苦吟疾书”相对应。
李贺的诗歌创作方法和特点对我们今天的写作来说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在捕捉灵感的具体方法上,我们当然不必像李贺那样“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但也应该像他那样注重对灵感的及时捕捉。
李贺作诗重在情真、“为情造文”的写作原则,为文用心的写作态度以及坚持及时整理的写作习惯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三、参考译文京兆杜牧为李贺的诗集作序,非常详尽完备地描写了李贺的“奇”,李贺的事迹由此广为流传。
李贺的嫁人王家的姐姐描述李贺的事迹更加完备。
长吉身材瘦削,两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够苦吟疾书。
最开始他是被韩愈所知道了解。
李贺所交游的人中,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交往密切。
每天早上出去与众人交游。
李贺从不曾有了题目然后再根据题目写诗,像别人那样凑合成篇,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
他总是带着奴仆,骑着驴,背着一个又旧又破的锦帛所制的袋子,一旦有所感悟,便把它写下来,放到袋子里。
到了傍晚回家,太夫人让奴婢把袋子里的诗稿倒出来,见李贺所写的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点亮灯,吃完饭,李贺让奴婢把书稿拿出,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书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放人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和吊丧的时候,他都是这样做的,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人有时候来看看,将诗稿拿走或抄写带走。
长吉常常独自在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往返,所到之处不时有写成的诗作,随意丢弃处置,所以沈子明家里所保存下的李贺诗作只有四卷而已。
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有角龙,手里拿着一块板,板上写着远古的篆体字和石鼓文,那人说要召长吉。
长吉全部不认识,忽然下床叩头说:“我母亲年迈而且有病在身,我不愿意去啊。
”红衣人笑道:“天帝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
天上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
”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
没过多久,长吉气绝身亡。
他平常所住的居室的窗户里,烟气袅袅,往上空升腾,也听到有轻微的管乐器的声音。
太夫人急忙叫人停止哭泣,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这么长的时间,长吉最终死了。
嫁人王家的姐姐不是那种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看见的确实就是这样啊。
唉,天空蔚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苑圃、宫室、楼阁等建筑、器物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以天空的高远、天帝的尊严,也应该有人物文采超过世上的人啊,为什么唯独要特别顾恋于长吉而让他短寿呢?唉,难道又是因为世间所谓的奇才,不仅地上的人世很少见,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在世上二十七年,所任的职位不过奉礼太常而已,当时的人也大多排挤诽谤他,难道像他这样的奇才,只有天帝看重他,而世人反而不重视吗?又难道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李贺小传》教学设计之二-教学目标1.注意小传的写作特色,如小传的“小”以及是怎样小中见大的。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3.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握和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看看在写法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4.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
5.人是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黑暗本质,从而激发在新时代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教学设计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注意小传的写作特色,如小传的“小”以及是怎样小中见大的。
2.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握和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看看在写法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3.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二、整体感知1.解题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见大。
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
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
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
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本文在构思和布局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
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
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作者抓住李贺外貌中最典型的几点特征,只用了区区十余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尔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最为昌黎韩愈所知”,与他密切往来的文人也不少。
在文人交游中,作诗是最为常见的事情,但李贺每与诸人出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自然引出下文对李贺诗歌创作过程和特点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