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案教学设计.doc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案教学设计.doc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案教学设计.doc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到大自然中去捉蜗牛和能够饲养蜗牛。

能够观察、比较、描述蜗牛。

能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蜗牛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阅读资料来提高对蜗牛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知道蜗牛是怎么运动的。

知道蜗牛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知道一些有关蜗牛的品种、繁殖等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在探究蜗牛特征方面的兴趣。

培养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心,关注周围其它生命的情感。

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

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捉蜗牛,观察蜗牛。

(一)、导入:

1、请大家猜个谜:说牛不是牛,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

2、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蜗牛(板书)。

【评析】用猜谜的方式导入课题既生动有趣,又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储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下面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捉蜗牛,你认为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1)需要一些什么工具?(教师提供每组一只饲养盒)

(2)估计什么地方能捉到?(校园的花坛、草坪等处)

(3)捉蜗牛时,要注意什么?(安全、爱护绿化)

4、分组、落实任务。

4人一组,自由组合,每组选出一位责任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带领小组成员去捉蜗牛,至少4只。

5、捉蜗牛。

6、回来后汇报交流,你是在什么地方捉到的?捉到时它是怎样的?想想这是为什么?

【评析】在捉蜗牛前,让学生对活动的准备工作进行研讨和准备,为以后类似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通过捉蜗牛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7、仔细观察蜗牛长的什么样?老师这里有放大镜和玻璃片,如果你们需要可以上来拿。如果蜗牛躲在壳里可以放到水里浸一会儿,再拿出来。

(1)蜗牛的背上有什么?它软硬如何?像什么?(螺旋)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触角有几对?这两对触角一样吗?

(3)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用手摸一摸。

(4)让蜗牛在玻璃片上爬行,观察它是用什么爬行的?(告诉学生,这叫腹足)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蜗牛的外形,编成儿歌或顺口溜。

蜗牛身体软绵绵,背上硬壳像螺旋,

两对触角在头上,它的腹足扁又宽。

9、让学生在纸上用水彩笔画一只蜗牛。(画出主要外形特征,并适当加以修饰)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蜗牛进行描述,并用简笔画将蜗牛画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能使学生掌握蜗牛的外形特点。

第二阶段: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

1、提问:我们饲养了一段时间的蜗牛,你有什么发现或问题?

2、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3、提问:在这些问题中,你想研究哪个问题?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自由组成研究小组,选出研究组长。

5、要研究这些内容,应该做哪些准备?怎样去做?你们需要哪些帮助?

6、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评析】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学生相同的研究兴趣分组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充分发挥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开阔的天性,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开展研究。

各组按照研究计划进行研究,作好记录。教师适时了解各组的研究情况,并提供材料和必要的帮助。各组可以根据研究情况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研究结束后各组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指定人员做好汇报准备(包括文字、图表、实验、照片、碟片或录象资料等)。

第四阶段:汇报。

各组按照自己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小论文、图片、实验、研究日记等都可以。其它小组可以对汇报小组提问或作出自己的评价。

第五阶段:总结和延伸活动。

1、从同学们的研究汇报中,你发现蜗牛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1)是潮湿的还是干燥的?

(2)是温暖的还是寒冷的?

(3)喜欢阳光还是阴暗?

(4)喜欢单独生活还是群居?

2、蜗牛喜欢吃什么呢?我们怎样来喂养它?

3、谈话:请同学们根据目前你对蜗牛的了解,给蜗牛设计一个舒适的家,并喂给它可口的食物,争取把它养的肥肥大大的。在饲养过程中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和活动情况,作好记录。

【评析】通过学生对在捉蜗牛、观察蜗牛过程中所掌握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有整体的感知,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小动物的爱心。

4、谈话:如果你还想对蜗牛作更多的了解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或上网查找(如果可能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5、谈话:同学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办成“小蜗牛”手抄报到展示栏展示。

【评析】力求使学生知道了除观察外,还能够到图书馆、因特网上查阅有关蜗牛的一些信息资料,初步体会网络的博大,学会使用搜索工具在网上查找信息的方法,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上网、查阅图书等收集相关的信息,并能对收集到的信息作简单的处理(摘录、保存等)。

教学片段赏析:

1、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的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师:为了把蜗牛饲养好,我们要经常给蜗牛喂食,那么,你估计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呢?

生:我想,蜗牛可能是吃菜叶的。因为我是在青菜叶上捉到蜗牛的,我发现青菜也上还有蜗牛的屎呢?(全班学生大笑)

生:蜗牛喜欢吃草、树叶等绿色的东西,因为我发现草丛里的蜗牛最多,树上也有。

生:我觉得如果给蜗牛喝牛奶更好,它一定也跟王杰(学生名)一样养的白白胖胖的。(学生哄笑)

生:我在书上看到蜗牛有很多牙齿,那它会不会啃萝卜呢?

生:我觉得蜗牛饿了什么都吃,我就是这样。

……

【评析】教师巧妙地用了“估计”两字,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了许多“有根有据”的见解,为学生验证自己的“估计”和饲养蜗牛奠定了基础。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了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了。那我们准备怎样来证明蜗牛是吃这些食物的呢,你认为需要准备一些什么和准备怎样做?

生:我们只要准备各种食物给蜗牛吃就行了,还剩下什么,就证明它不吃这种食物。

生:我反对,要是蜗牛不饿,一样也不吃怎么办?你也能说这些食物蜗牛都不喜欢吃吗?生:我有办法,可以先把蜗牛饿几天再给它食物,它就会吃要吃的食物了。

师: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试一试,蜗牛饿几天是不会死的。

师:那我们在给蜗牛喂食物时,是一样一样试喂给蜗牛呢,还是将食物一起喂给蜗牛吃呢?你认为怎样做比较合理?

生:我觉得一起喂给蜗牛比较科学,因为如果你给了它树叶,它吃饱了就不会吃其它东西了。生:我认为一样一样地喂比较好观察,我们能直接观察到蜗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生:我想,我们可以把食物一起放在蜗牛周围,看它往哪种食物上爬,吃哪种食物。

生:那不一定,我们吃饭时,在桌子上放一大堆菜,你肯定是吃你最喜欢吃的,你平常也喜欢吃的菜可能现在就不吃了,因为,这里有更好吃的菜。我想,这样试的话,蜗牛也可能像我们人一样挑食,不能正确看出蜗牛平常吃什么?

……

师:那就不好判定了是不是,这没关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办法先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改进的。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食物,同学们可以选择,你们也可以自己准备。请你们观察后做好记录,下次交流。

学生课后实验研究。

【评析】教师在让学生设计验证方法的过程中,巧妙地用了运用“头脑风暴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设计方法的同时从多角度来“评估”方法的效度和信度,为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了“轨道”。

2、研究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的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播放《蜗牛与黄鹂鸟》音乐)

师:同学们,你听过的歌曲吗?对,这是《蜗牛与黄鹂鸟》,那就请你猜一猜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

生:我猜蜗牛大约能爬8厘米。

生:它爬不到那么快,最多3厘米。

……

师:你们想研究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先挑选两只蜗牛想办法让它们出来活动活动吧。

学生挑选蜗牛,把它们放在桌上。

师:你们准备怎样来测试蜗牛的爬行速度呢?

生:我们先让蜗牛在桌上爬,再用直尺测量一下爬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要是蜗牛爬得弯弯曲曲的,我们怎么测量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有办法解决?

生:我想可以用一根细线,按照蜗牛爬行的线路放好,再量一下细线的长度就知道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了。

师: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其他的设计吗?

生:我们可以把蜗牛夹在两个直尺中间让它爬。

生:把蜗牛全部放在线上让它们爬。

生:我反对,这样蜗牛行动不自由,要是摔下来怎么办?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好?怎样使蜗牛爬过的线路更清楚一点呢?

生:我们可以把蜗牛放在白纸上让它爬,一边爬我们一边用铅笔在后面画线。

生:我认为可以把蜗牛放在玻璃上爬,这样,我们既可以将直尺放在玻璃下量长度,也可以看一看蜗牛是用什么爬行的。

师:这个办法好。那请你们分一下工,哪个同学记时,哪个同学画蜗牛爬过的路线,哪个同学用线测量,哪个同学记录。

学生讨论分工,分组活动。

【评析】教师创设了学生研究的情境,再让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如何测量,为学生搭好“梯子”,培养了学生估算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蜗牛一分钟爬的路程是多少?哪只最快?哪只最慢?

生:我们小组爬得最快的是6厘米,爬得慢的的4厘米。

生:我们小组的蜗牛有点懒,有一只一点也不肯爬,有一只只爬了2厘米。

师:课后我们还可以试一试,蜗牛在铅笔上一分钟能爬多远?

学生课后实验研究。

【评析】这个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蜗牛腹足的作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态度和耐心,学会测量曲线的长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

精品文档

三年级科学上册 蜗牛(一)教案 教科版

蜗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三年级上册科学同步练习-蜗牛(一)-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二单元第二课蜗牛(一)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不是蜗牛的食物有() A、蔬菜 B、杂草 C、小虫 D、瓜果皮 答案:C 解析:解答:蜗牛的食物虽然非常丰富,但小虫却不是它的食物。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蜗牛的食物的识记。 2. 下列做法不是饲养蜗牛的方法是() A、在饲养箱里铺上一层细沙 B、铺上一层超市的土壤 C、放进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 D、蜗牛是靠口来摄食的。 答案:D 解析:解答:蜗牛的饲养,应该给蜗牛制造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饲养蜗牛的方法的识记。 3. 我们熟悉的蜗牛用()来爬行。 A、壳 B、尾 C、腹足 D、触角 答案:C 解析:解答:蜗牛的运动是靠腹足来进行的,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爬行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蜗牛用什么来运动进行识记。 4. 下列动物中不是蜗牛天敌有() A、鸡 B、蝉 C、鸭 D、鸟 答案:B 解析:解答:蜗牛是鸡、鸭、鸟等小动物的食物,蜗牛本身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蜗牛的天敌的识记。 5.下列选项中不是现在世界各地作为食用并人工养殖的蜗牛是() A、华蜗牛 B、散大蜗牛 C、白玉蜗牛 D、玛瑙蜗牛 答案:C 解析:解答:蜗牛的种类很多,华蜗牛、散大蜗牛、玛瑙蜗牛都是食用并人工养殖的蜗牛。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蜗牛的可食用性的识记。 二、判断题 6. 蜗牛的生存能力很差,对冷、热、饥饿、干旱的忍耐性很差。() 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蜗牛的生存能力很强,对冷、热、饥饿、干旱的忍耐性很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蜗牛的生存能力进行识记。 7. 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蜗牛(一)》

蜗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来源:学。科。网]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来源: .Com]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小学三年级科学 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我以“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建立对蜗牛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蜗牛有一些模糊地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本课是他们开始观察动物的第一课,他们能积极参与到观察活动,但观察比较随意,缺乏目的性。 三、教材内容 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历经观察植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使学生认识蜗牛身体的特点,经历细心地有目的的观察活动,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细节观察的过程,培养学生在观察中不断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些猜测和推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蜗牛以及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在有序观察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对蜗牛身体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六、教学难点: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七、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组2-3只蜗牛、放大镜、培养皿、观察记录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新鲜蔬菜 八、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以“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以“猜想—合作观察—交流发现—总结”为主线,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九、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 1、课件出示谜题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说它是头牛,不会拉犁走,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小动物,猜猜看。揭谜底蜗牛 2、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对蜗牛的身体你都知道吗? 3、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蜗牛,好吗? 揭题观察蜗牛 二、蜗牛身体的观察 1、观察蜗牛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你估计你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怎么解决? (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想观察蜗牛的腹部看不清楚、蜗牛太小看不清楚) 2、现在你准备怎样观察蜗牛的身体?(用放大镜,看蜗牛的头部、腹部、尾部等是怎么样?) 3、观察蜗牛可以从蜗牛软的一部分开始,你打算用怎么样的顺序进行呢? (指导学生按头、腹、尾的顺序进行观察,了解有序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得更多,更仔细。) 4、出示观察要求 (1)小组合作,可用放大镜观察 (2)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尾部,仔细观察蜗牛的头部有什么? (3)及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5、观察要求有了,观察目标有了,我们的观察活动可以开始了。 6、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教师下组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观察收获。 7、完成的小组用玻璃盖把蜗牛暂时盖住。 8、汇报交流 (1)、通过观察,蜗牛身体的特征你们发现了没有? (2)、请几个小组上台汇报一下?发现了几条就汇报几条,汇报的时候,我们比哪一组的同学听的最认真。(学生汇报) (3)、别的小组有新的发现继续展示。 三、蜗牛壳的观察 1、根据小组汇报情况引申出来蜗牛还有一个壳。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三年级科学上册__蜗牛(二)教案_教科版

蜗牛(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方法:观察与讲解结合 学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教学准备】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教师讲授:蜗牛睡觉休眠了,它会用黏液膜封住壳口,不再活动。问2:蜗牛睡觉了怎么让它醒过来?学生回答:轻轻摩擦、轻敲、浇水……解决:将蜗牛放入水中,蜗牛由于呼吸受到阻碍,就会结束休眠开始活动,并努力爬出水面。 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多媒体展示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如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 5.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结合蜗牛的身体特征和多媒体课件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并提出新的问题,蜗牛能长时间放在水里吗? 四、继续观察蜗牛(多媒体展示,观看视频材料) 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小结本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做成的。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 |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 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 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 们是天然材料,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5、蚂蚁 6、金鱼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教 7、动物的共同特点 学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计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编写人员: 4、它们吸水吗第一单元:浙江省诸暨市新世纪小学丁晓霖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第二单元: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桥学校易孝文 6、砖和陶瓷第三单元:浙江慈溪市浒山街道西门小学俞利平谢梦璐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第四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吴晓水和空气 2007年9月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7、空气有重量吗 植物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1、我看到了什么浙江省诸暨市新世纪小学丁晓霖2、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

3、大树和小草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 4、观察水生植物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植物的叶、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52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7、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动物【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1、寻访小动物【教学过程】 2、蜗牛(一)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3、蜗牛(二)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4、蚯蚓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 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哪些呢,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同步练习蜗牛(一)_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二单元第二课蜗牛(一) 同步训练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一、选择题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

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 下列选项不是蜗牛的食物有()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2.3蜗牛(二)优质教案

“蜗牛”(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蜗牛”这节课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吃食和饲养方面的情况,虽然小学生年龄尚小,但他们自从学爬、学走、学讲时起,就已经可以自己学习,通过模仿和自己反馈的机智学会了不少东西。因此,在观察蜗牛时,我们也不能把他们看作一张白纸。活动时应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智力结构,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和一系列思维过程去认识事物,主动探究事物。这样,获取的知识必然是生动、具体、深刻、鲜明、丰富的,也是终生难忘的。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因此,开好这个头,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常大。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重在让学生经历按一定顺序去观察的过程,不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只要是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只要没有错误,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就行让学生通过活动建构自己的关于蜗牛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蜗牛的身体结构、外形特征,食物等方面的直接认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细节观察的过程,培养在观察中不断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些猜测和推测的能力;学会表达交流自己观察的情况,学习如何整理事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蜗牛以及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培养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三、活动准备 每个小组课外捕捉若干蜗牛,每人准备好放大镜,一组一张白纸,一张记录纸;食盐、苹果、面包、菜叶、萝卜、葱头等 四、活动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布置教室:(1)大屏幕显示一个画有蜗牛的像框。(2)每组桌上的水槽中都放着几只蜗牛。)老师:同学们,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个水槽,大家刚才一定看到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种小动物,一起告诉老师是什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案教学设计.doc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到大自然中去捉蜗牛和能够饲养蜗牛。 能够观察、比较、描述蜗牛。 能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蜗牛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阅读资料来提高对蜗牛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知道蜗牛是怎么运动的。 知道蜗牛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知道一些有关蜗牛的品种、繁殖等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在探究蜗牛特征方面的兴趣。 培养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心,关注周围其它生命的情感。 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 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捉蜗牛,观察蜗牛。 (一)、导入: 1、请大家猜个谜:说牛不是牛,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 2、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蜗牛(板书)。 【评析】用猜谜的方式导入课题既生动有趣,又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储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下面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捉蜗牛,你认为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1)需要一些什么工具?(教师提供每组一只饲养盒) (2)估计什么地方能捉到?(校园的花坛、草坪等处) (3)捉蜗牛时,要注意什么?(安全、爱护绿化) 4、分组、落实任务。 4人一组,自由组合,每组选出一位责任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带领小组成员去捉蜗牛,至少4只。 5、捉蜗牛。 6、回来后汇报交流,你是在什么地方捉到的?捉到时它是怎样的?想想这是为什么? 【评析】在捉蜗牛前,让学生对活动的准备工作进行研讨和准备,为以后类似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通过捉蜗牛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7、仔细观察蜗牛长的什么样?老师这里有放大镜和玻璃片,如果你们需要可以上来拿。如果蜗牛躲在壳里可以放到水里浸一会儿,再拿出来。 (1)蜗牛的背上有什么?它软硬如何?像什么?(螺旋)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触角有几对?这两对触角一样吗? (3)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用手摸一摸。 (4)让蜗牛在玻璃片上爬行,观察它是用什么爬行的?(告诉学生,这叫腹足)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蜗牛的外形,编成儿歌或顺口溜。 蜗牛身体软绵绵,背上硬壳像螺旋,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蜗牛(一)》说课稿

科学《蜗牛(一)》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蜗牛(一)》。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动物单元的第二课,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所以本课观察活动的开展,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特征,逐步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蜗牛;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第四部分,饲养蜗牛的方法。 二、说学情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蜗牛,初步感知蜗牛的身体特点等。经历探究蜗牛的科学观察过程,学会尊重、合作交流。 难点: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并在探究中对获得的新发现进行描述。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蜗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儿歌吗?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一段儿歌视频,看看儿歌的主人公是谁?(播放视频)同学们知道歌曲的主人公是谁了吗?对,蜗牛。蜗牛可爱吗?(课件展示蜗牛图片)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更全面的了解一下---蜗牛。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自己试着分析蜗牛的身体构造。

学生观察、分析、小组内交流补充。 (2)、教师展示蜗牛身体构造图,全班进一步交流探讨。 (3)、学生试着画蜗牛简图。(师随后示意纠正) (4)、全班交流展示。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小组讨论)。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利用课件图片进行说明、体会。 2、蜗牛那么小、行动那么慢,我们是不是可以随意伤害它呢?它有什么贡献呢? 利用课件展示蜗牛的价值,比如药用方面、食用方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蝗虫(1)》教学设计一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蝗虫(1)》教学设计一_小学自然教 案_模板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2.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3.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较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学生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了。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蜗牛(一)》教科版

《蜗牛(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动物单元的第二课,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所以本课观察活动的开展,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特征,逐步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蜗牛;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第四部分,饲养蜗牛的方法。 学情分析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蜗牛,初步感知蜗牛的身体特点等。经历探究蜗牛的科学观察过程,学会尊重、合作交流。

难点: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并在探究中对获得的新发现进行描述。 评价任务 1.观察并描述蜗牛的身体特征及运动方式。 2.学会饲养蜗牛并能坚持饲养观察蜗牛的生活。 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2~3只蜗牛、1个放大镜、1条树枝、1条线、1块玻璃、1个饲养箱。 教师准备:与学生相同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1.《寻访小动物》一课拓展:今天我们一起去“寻访”了校园里各种小动物,这种动物你们见过吗?(教师出示自己饲养的蜗牛) 2.这是老师在田野里抓来饲养的小动物蜗牛,你想去观察一下吗?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如何记录? 3.想知道老师是怎样饲养蜗牛的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用你的观察记录到老师这儿换一个“小锦囊”(蜗牛的饲养方法)。 4.用两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尝试记录,写一篇科学日记。 【设计意图: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观察自然状态下真实的蜗牛,饲养真实蜗牛,真实的观察、如实的记录描述,使教学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为接下科学概念构建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引入 1.谜语导入: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走,别说它的力气小,能够背起屋子走。(打一动物)。(蜗牛)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2.画曾经看到过的蜗牛:我们在课前已经用两周的时间观察和饲养蜗牛了,你能画一只蜗牛吗? 3.观察蜗牛、饲养蜗牛你有哪些发现? 【设计意图:谜语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画蜗牛、汇报发现,暴露学生前概念。】

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