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周化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完美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完美版)

顺平县腰山镇中学学生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题目: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班级:日期:指导教师:第组姓名:同组人:【实验目的】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1、制取氧气(1)仔细观察图2-17所示的装置,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2)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确认装置不漏气后,拔开橡胶塞,在试管中装入少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管口,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如图2-17所示)(3)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

(4)加热试管。

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

用同样的方法再收集一瓶氧气(瓶中留有少量水)。

(想一想:为什么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立即收集)(5)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2、氧气的性质(1)如图2-18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上面实验收集到的氧气中(有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有什么现象发生()(2)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加有少量水)。

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沪教版)

化学实验报告单(20 -20 学年度第学期)薛关中学20 .09化学实验报告单(20 -20 学年度第学期)学校:班级:中学化学实验报告九年级__班__组指导教师: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目的1.学习组装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能制取和收集氧气;2.通过木炭、铁丝、蜡烛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认识氧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药品高猛酸钾、水、木炭、细铁丝、蜡烛;大试管(Ф32mm×200mm)、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试管配套)、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木质垫若干块、集气瓶(125mL)、毛玻璃片、水槽(装好水)、烧杯(100mL)、燃烧匙、火柴、棉花、坩埚钳。

实验步骤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1. 按图方式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2.向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粉末,试管口放置一小团蓬松的棉花团,按图组装仪器。

3. 先均匀加热试管,再集中加热试管底部,当有连续气泡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气体。

连续收集三瓶气体,并使其中一瓶存少量水。

4. 气体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5. 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

6. 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

7. 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8. 拆除装置,洗涤仪器并整理实验台。

实验装置图疑问讨论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置一团蓬松的棉花?2.当加热试管后不久,导管口就有气泡冒出,此时是否要立即开始收集气体?为什么?当氧气收集完毕后,为什么必须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3.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内留有少量水?评语教师签名中学化学实验报告九年级__班__组指导教师: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目的1.学习组装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并能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2.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中考化学实验报告单

中考化学实验报告单

中考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仪器与药品,试管、试管架、滴管、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

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化学计量比例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质量是相等的,生成的盐和水的质量也是相等的。

实验步骤:1.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用滴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到盐酸溶液中,直至出现颜色变化。

3. 记录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滴数,并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盐酸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了粉红色。

2. 实验现象解释,酚酞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粉红色。

当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酚酞指示剂由无色变成了粉红色,说明酸碱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即酸和碱按化学计量比例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酚酞指示剂在酸碱中和反应中的作用,以及颜色变化的原因。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酚酞指示剂在酸碱中和反应中的作用。

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化学药品。

2.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试管破裂或溶液溅出。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试管和其他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酸碱中和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实验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全部内容,谢谢阅读。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1、仪器: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导管、橡皮管、单孔橡皮塞、棉花。

2、药品: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1、制取氧气(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装药品:在试管中装入适量的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固定装置: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4)加热: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进行预热,然后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5)收集气体: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开始收集氧气。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集满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2、氧气的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①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然后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②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①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内固体逐渐变为黑色,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2、氧气的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①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②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①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结论: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木炭和铁丝的燃烧。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寒假模板高中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寒假模板高中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寒假模板高中化学实验报告模板实验名称:[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在这一部分,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背景,明确实验要达到的目标。

实验原理:在这一部分,详细阐述实验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和相关知识,以及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和实验步骤。

实验器材和试剂:列举出实验过程中所需使用的器材和试剂清单。

确保实验器材的准确性和试剂的纯度,同时注意安全操作。

实验步骤:按照实验的顺序,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并确保每一步的操作准确无误。

注意实验步骤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测结果,并以表格或图形的形式展示数据。

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实验数据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处理,包括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计算。

根据实验原理和目的,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的结果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的结论。

结论要明确、准确,并与实验目的相符。

实验讨论:在这一部分,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题分析和改进方法进行讨论,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列举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措施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列举本实验报告所参考的文献和相关资料。

附录:如果有需要,可以在这一部分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实验中使用到的计算公式等。

以上是高中化学实验报告的模板,请根据具体实验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实验报告的内容要准确、清晰,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以保证读者能够清晰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和结果。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务必注意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并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培养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的能力。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固体、盐酸、试管、试管架、酚酞指示剂、烧杯、玻璃棒、酒精灯、滴管等。

实验原理,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是一种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2. 用试管架将烧杯固定在试管上;3.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4. 用滴管加入适量的盐酸;5.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当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表示反应发生;当盐酸滴入的量超过氢氧化钠的量时,粉红色溶液变为无色,表示中和反应完成。

实验分析,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氢氧化钠和盐酸的中和反应,根据颜色变化可以判断反应的进行情况。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也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同时,实验中我们还学会了使用酚酞指示剂来判断酸碱中和反应的进行情况,这对我们以后的化学实验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还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在以后的学习和实验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的能力,不断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思维和实验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化学实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和反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为更深入地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完美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完美版)

学生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题目: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_____________ 组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目的】1、 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 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 、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1、制取氧气(1) 仔细观察图2-17所示的装置,使用了哪些仪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 ( ) 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2 )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确认装置不漏气后,拔开橡胶塞,在试管 中装入少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管口,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 在铁架台上。

(如图2-17所示)(3)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 盛水的水槽内。

(4 )加热试管。

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 位加热。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 的集气瓶。

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初中化学竞赛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竞赛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竞赛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与测定实验目的: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使用指示剂和pH试纸进行酸碱溶液的测定。

实验器材和试剂:- 酸性溶液:稀盐酸- 碱性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 中性溶液:蒸馏水- 指示剂:酚酞溶液- pH试纸- 导管、滴管、比色皿等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 将酸性溶液倒入一个干净的比色皿中,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2. 使用滴管将碱性溶液滴入含有酸性溶液的比色皿中,每次滴加少量,同时轻轻搅拌,直到颜色变化停止。

记录下滴加的碱性溶液体积。

3. 使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质,记录下相应的pH值。

4. 重复以上步骤,将中性溶液倒入另一个干净的比色皿中进行观察和测试。

实验结果:1. 酸性溶液加入酚酞溶液后,颜色变为粉红色。

2. 在滴加碱性溶液过程中,酸性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淡,直到最终变成无色。

记录下滴加的碱性溶液体积为X毫升。

3. pH试纸测试酸性溶液的pH值为Y。

4. 中性溶液在加入酚酞溶液后,颜色没有明显变化。

5. pH试纸测试中性溶液的pH值为7。

实验分析与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会产生颜色的变化。

在本实验中,酸性溶液加入酚酞溶液后变为粉红色,而滴加碱性溶液后逐渐恢复到无色状态。

2.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pH试纸对溶液的酸碱性质进行测定。

通过测试可以得知:酸性溶液的pH值为Y,中性溶液的pH值为7。

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观察与测定酸碱溶液的变化及pH值,成功地展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性质。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化学中的酸碱反应和pH值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其他化学实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次 11农学一班组别201130010110 题目工业氯化钠的提纯姓名梁志雄日期
【实验目的】
1、了解盐溶解度知识和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学习中间控制检验法;
2、练习和掌握离心,减压过滤,蒸发浓缩,PH试纸的使用,无机盐的干燥和滴定
基本操作,
3、练习和掌握天平的使用和目视比色比色法进行限量分析。

【实验原理】
利用稍过量的氯化钯与工业氯化钠中的硫酸根离子反应,把硫酸根离子转化为难溶的硫酸钡,再加入碳酸钠与钙离子,镁离子及过量的钡离子生成碳酸盐沉淀,过量的碳酸钠呈碱性,将沉淀过滤后加入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根离子,对于大部分不能除去的可溶性杂质,在最后的浓缩结晶的过程中,绝大部分仍留在母液中,而氯化钠晶体分开,少量多余的盐酸,在干燥氯化钠的时候,以氯化氢的形式溢出。

【实验步骤】
1、熔盐用烧杯称取20g的氯化钠,加水80ml加热搅拌使其溶解,溶液中的小
部分不溶性杂质待下一步过滤的时候除去
2、化学处理将工业氯化钠溶液加热至沸,用小火维持沸腾,边搅拌边滴入
0.5mol/L的氯化钡溶液,要求把溶液中全部的硫酸根离子全部转换成氯化钡沉
淀,记录所用的氯化钡溶液的量
3、除去钙离子、镁离子、钡离子将溶液加热至沸腾,用小火维持微沸,边搅拌
一边加入0.5mol/L的碳酸钠溶液
4、除去多余的碳酸根离子,往溶液中滴加盐酸,搅拌,使溶液的PH为三到四,
记录所用盐酸的量
5、蒸发,干燥蒸发浓缩,析出碳酸钠,将盐酸处理过的溶液蒸发,当页面出现
晶体时,改用小火并且不但搅拌,以免液体溅出,蒸发后期,再检查溶液的酸碱度,保持溶液的微酸性,当溶液发生糊状的时候,冷却,减压过滤干燥
将氯化钠晶体放入有柄的蒸发皿中,在石棉网上面用小火烘干,应不断用玻璃棒翻动,待水蒸气蒸发掉以后,再用大火烘干几分钟,得到了氯化钠晶体,冷却,沉重,计算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