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百忍堂”《两城张氏家乘》卷首资料(二)
山东日照张姓辈分表莒县安岭

山东日照张姓辈分表莒县安岭济南市天桥区(原齐河县)桑梓店镇张王堂村张氏族谱:清朝中期自枣强迁至齐河以东25里张家庄,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岁次乙卯孟春续刊,自十二世起依次为:逢曰其景学树德传家永瑞光照宗明洪输继海清国宪保文华中兴养吉庆,望后世以此辈分续之。
枣庄市台儿庄区郑庄村张楼村张姓辈分:方(音)宜(音)纯(音)兆裕言体均成心(音)。
龙口(黄县)张氏族谱(清)张允选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龙口市乡城乡东村藏。
字行辈分是:基业可久名望常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
济宁微山县留庄镇北湖村张氏字辈:相景永兴宝,开贵玉希贤(晨兴张氏)。
日照莒县棋山镇张家管庄村、茅埠村、埠南头村字辈:维洪司韶世,文广奎宝纪,正宗永培远,学成凤友际。
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敬成会海,中宪荣光,端根清源,安受乾坤之鸿福。
齐河县梯门村张氏字辈: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
支祖:张子岩。
济宁市任城区唐口大张庄村部分字辈:兴毓(玉)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泰安市肥城张氏部分字辈:同学敬道美嘉修明平正光华。
老城镇百尺弹子山张氏字辈(20辈):锡淑相炳堂钦衍业照培金泰东熙增钧衡保焕基。
东平县单楼、稻屯、张庄、下套、曹营张氏部分字辈:镜淑型格灿,铨法增懋秋。
省郓城县黄岗村张姓张氏部分字辈:起士文朋有养廷逢志广登永金继元心进瑞善修鸿玉云兆龙守海景中效清德庆如安(或耀诚思国际安)。
大坞镇大坞张氏部分字辈:学尚广崇肇(兆)裕(玉)光明贻(宜)本礼念永保庆成。
平阴县洪范池镇南张村:方祥瑞可化,九文明子书,玉全广金贵,修德多鸿福,学正传万世,凌云逄新笃,守成敬宗宪,履一信作树。
平阴县李沟大荆山村张氏部分字辈:天立志现召传尚元乃齐邦正。
邹城市巩庄村张氏字辈:(原本)川元宪成业,(后续)得祥理智信。
临沭县西后涝枝村张氏字辈:顺、永、兴、成、计、春、洪、军、茂、光。
临朐县张远德(江西吉安府丰县人)明弘治到临朐,三支:临朐孔家庄、沂水胡庄、临朐大山。
张氏家谱: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张氏族谱本文话题:张氏家谱心灵的归宿心理学家清河河北家族家谱家谱序言编辑本段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张氏图腾大庄。
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
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
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
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
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
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
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
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
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
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
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
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
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
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
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
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
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
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家谱编修编辑本段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
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
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
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
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张姓字辈、来源、堂号、家谱大全,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家的!

张姓字辈、来源、堂号、家谱大全,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家的!一、张姓来源1、出自黄帝之后挥。
据《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
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
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
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郡望堂号【堂号】'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
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
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
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
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
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
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
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三、各地字辈排行一)、湖南1、湖南溆浦张氏字辈:仁昌安显,瑞正明良,文才定国,世代永光。
祖德祯祥远,云梯步月青,孝友传家美,诗书裕后昆。
2、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字辈(浚公--南轩公后裔):兆时(系金玉),世大文子邦,兴启志思瑞,(仁义礼智钦),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张氏家族的分布

张氏家族得分布及族谱本文主要就是描述我们张氏家族在全国得分布情况以及相关张氏族谱,这些族谱记载张氏家族得内部资料与家族渊流、家规祖训。
始祖:张挥1、安徽1、1安徽寿县、长丰县张氏(百忍堂)主要分布在寿县得李山庙,长丰县得拐集周边地区,吴山庙周边地区以及王楼等张氏族人,还有淮南、合肥、安庆等区域得张氏族人零星分布,源自于山东省枣庄,于明朝1435~1572年间迁址寿县(拐集),落户后生了九个儿子,本族谱就是老九成业得后裔,从拐集迁居李山庙,并在长丰县张拐子、吴山庙等地区发展,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在清光绪年间,由徳世,字名馨,文采出众,就是当时地方出名得文人,编修了张氏宗谱南谱,其祖庭在长丰县张拐。
张氏宗派:(百忍堂)族谱南谱:光业宏开寿,意谋信孔长,照钱承祖泽,世本有书香,立志希贤德,为仁发善良,万年传继远,永久乐安康。
(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王楼村下郢张立新、又名秋枫、字浩然提供)1、2安徽涡阳县新兴镇张氏(百忍堂)族谱:廷步全玉德,凤兴钦继常。
民国初后续家谱为:儒来庆万寿,荣华成吉祥,功业千秋明,精神山河在。
涡阳新兴集及周边张氏族人,源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鸹巷大槐树,于明洪武年间迁址龙庙(新兴集)北张老家,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其祖庭在北张老家。
1。
3安徽阜阳颍泉区大鹿村张姓族谱:维文忠贺庆,宗朝建家邦,万春青红杰,治国臣凤良……1.4安徽阜阳阜南前黄庄张姓族谱:文治武功,喜结贤良1。
5安徽安庆枞阳“连城张氏”字辈:(自11世起)永承宗德,克绍贤良,复起文士,为国之光、。
、。
1、6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麻河张氏字辈: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姓字辈:忠厚传家德仪辅国勋慕益稷道宗伊洛1。
7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派行: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百忍堂张氏续谱告知书

百忍堂张氏扩建家庙、续修家谱告知书同族宗亲台鉴: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谱列家箴、家礼、庭训,是以读国史以知兴替,修族谱以传古今。
继往开来,功莫大焉。
老寨百忍堂张氏,谱载六百年矣。
始祖讳成,定居大隗官泽湾。
四世祖英避洧水泛滥,徙居老寨。
明朝万历中兴,文风初盛,国泰民安,七世祖大径创建祖庙,立老六门龙碑,刻石谱、印纸谱。
自此,宗亲远祖,谱系始明。
明末战火,波及宗祠。
直至清康乾盛世,政通人和,十一世祖瑶光等重建祠堂,刻续谱于拜厦。
嘉庆年间,承平日久,十六世祖心传等三续族谱,增刻石谱。
同治年间,十八世万山四续石谱。
自明至民国,老寨百忍堂张氏百业昌盛,人才辈出,续刻石谱六次,纸谱不计其数。
惜乎1966年,祖庙被毁,石谱失散,纸谱付炳。
十九世翔藻痛彻心肺,遗言修谱。
改革开放十余载,物阜民丰。
十九世顺理等人,集全族之力,重建家庙,续修家谱。
该谱与时俱进,改进颇多:增始祖之嫡侄文立、次子文谅、三子文铎入谱;男女平等,张门女、媳、婿均姓名入谱。
古训:“谱宜三十年一修。
”旧谱迄今,已逾两纪。
如今欣逢和谐盛世,张氏百忍,耕读传家,传统文化,适为国策。
故而去芜存真,增续石谱,势在必行。
又及张氏一族,人丁昌盛,祠堂窄狭,已不敷使用。
更兼年久失修,梁柱朽坏,墙垣坍圮,亟待重修与扩建。
诸位宗亲,扩建家庙,续刻石谱,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喜事。
仓廪实而知礼仪,谱序著而流芳名。
胡不为乎?一、省市老寨张氏百忍堂宗亲理事会经各地宗亲倡议:公元2019年月日,筹划成立省市老寨张氏百忍堂宗亲理事会,以加强张氏宗亲间的沟通和联络。
1、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扩建家庙,续写(刻、印)家谱的有关事宜,联系各地宗亲,组织拜祖活动,维护家庙财产。
2、理事会办公地点:省市3、理事会名誉理事长:4、理事会理事长:5、理事会常务理事1:姓名:电话:具体负责事宜:理事会常务理事2:姓名:电话:具体负责事宜:理事会常务理事3:姓名:电话:具体负责事宜:二、省市老寨张氏百忍堂宗亲理事会善款管理与使用1、扩建祠堂,增刻石谱、拟筹款人民币元。
寻根溯祖张氏家族(第三部分

寻根溯祖张氏家族(第三部分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目录序言第一章张氏家族族谱宗规第二章沈阳三次续修纂张氏族谱第三章张姓家族由来第四章张氏的血缘亲祖皇帝挥为始祖第五章张挥得始祖的原因第六章张姓来源第七章张姓迁徙史第八章近代张姓分布第九章郡望堂号第十章家乘谱牒源流共系第十一章主要张氏名人第十二章寻根祖宗望门候相第十三章张氏家族族谱源流世系第十四章沈阳双树村张氏族谱世系传承第十五章辈分字行的部分记载第十六章部分张氏家谱收藏地第十七章张氏宗祠通用对联第十八章“百忍堂”张氏的变迁第十九章张氏始祖迁居概况第二十章续纂家谱文献需必备材料结尾全国姓氏人数排行榜前200名:第十三章张氏家族族谱源流世系依据中华张氏世系通谱【《张氏全谱稿》氏族谱之各章】以及本族族谱整理第一节有关黄帝的记载清河郡百忍堂直系世系表(黄帝—张挥—张良—张道陵---张良弼—张成起支世系谱)【0】黄帝(1):[位100年(岁)]。
少典国君之后,国有熊、号有熊氏。
生于姬水、故以姬为姓,讳轩辕。
娶有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四室,共生二十五子。
唯青阳与夷鼓随父姓。
此外:酉、祁、己、滕、藏、任、荀、僖、佶、儇、依等均是黄帝之子孙。
(注:今陕西黄陵县北桥山建有黄帝陵。
有资料载:少典生勗其,勗其生巨駓,巨駓生芒昧,芒昧生夷栗,夷栗生柏坚,柏坚生节,节生赫胡,赫胡生封胥,封胥生依卢,依卢生启昆,启昆生轩辕黄帝;黄帝生于公元前2708年,位于前2697年至前2598年。
玄嚣为黄帝95岁、前2613年所生次子,即位于前2597年;喾(4)位70年,挚(5)位9年。
喾是黄帝第四代,生于前2470年,距第二代玄嚣143年。
15岁佐颛顼,前2435年即位,此年代记述有误。
)【0】少昊(2):[位84年(岁)]。
名玄嚣。
国有青阳、曰青阳氏,金德王天下、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德、故称少昊,所生第五子名挥。
(注:《史记•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亦说方雷氏所生],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
三山张家溯源之推论

三山张家溯源之推论在东北的山东张姓后人有很多自称为三山张的后人,但在山东的居住地县志却没有记载,通过互连网与众多的张姓同宗交流收集到了一些资料,现在整理如下供同宗参阅指正。
现在在山东栖霞宅头的张姓已经证实为三山张的后人,但从其家谱记载来看有明显的断代现象,从本人掌握的资料三山张在山东应该有600年左右的历史。
现在我就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本人的分析来阐述三山张的历史及其来自何方的问题。
根据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
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
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至我宗龙公由登州跨海至广宁府、东至清源县南杂木南沟聂尔库处居住。
仉氏生有库公。
充当拨什库,料理机匠事二十余年,又迁至兴京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处。
从以上的资料分析三山张的先祖来自长江以南的地方,而且在途经长江失去一支系,来到山东三兄弟第一居住地为蓬莱,这个问题从栖霞宅头村三山张的后人家谱记载“祖籍登洲府蓬莱”也可以得到证实。
另外从从浙江张舟先生那里知道这样一个说法:传说,黄村张姓是从云南经江苏赣榆车罔村再到山东三山(三山张),最后定居黄村。
家谱记载的历史只有383年,但乳山黄村张姓是明永乐年间由云南迁来,但无准确文字记载,究竟何时由何处迁来仍待考证。
现存最早碑文记载,八世祖张文进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
一世至七世居于别处,只是八世张文进等4人迁来黄村安家繁衍至今?这有可能,因为老人传说,家谱是老辈人过年到外村拜宗谱时抄来的。
(家谱记载,八世有20人,其中有后代的只有张文进等4人,存疑,黄村张姓八世以后都是这4人的后代,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那16人都无后代应该不大可能,猜测他们不居住黄村?)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说是从永明乐年间迁到山东,和我们前面的张氏谱册记载的年头有些出入,但分析兄弟几人是在洪武连续多年的灾荒的情况下离开家乡,而且后世续写家谱多是若干年之后难免有些出入,而且从黄村张姓有七代人是在明天启之前,这样我们按每一代人25年推算,那应该是175年所以三山张来山东定居到现在应该有600年以上的推论是应该成立的。
浅议张氏家风与百忍文化

浅议张氏家风与百忍文化作者:张楚章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10期摘要:张姓在中国是一个大姓氏,遍布世界各地,现有人口已愈亿之众,在中华姓系中位于前三位,也是中华始祖中较早出现的姓氏。
本文旨在浅议张氏家风与百忍文化。
关键词:张姓中华文化百忍文化家风在中华历史的进程中,张姓与其他姓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传承了中华的优良传统,推动历史的进程。
因此,张姓出现了众多的传说人物和拓疆卫国、治国安邦的将相之才,如道教始祖张道陵、汉代名将张良、秦国宰相张仪、三国猛将张飞、唐代宰相张九龄(据统计唐代张姓宰相多达17人)、后唐齐王张全义、北宋陈国公张昭、天文学家张遂、医圣张仲景、画家张大千等。
还有唐代的张公艺,他是“礼让齐家”的治家典范,是张姓挥公的第101代世孙,也是西汉名臣张良的22代世孙。
他以“忍、义、理、让”治家,开创了“九代同居”,全家有人口千余之众,每餐开饭要打鼓吃饭,是经历了三个朝代110年的大家族,并且受到北齐、隋、唐三朝四位皇帝的慰抚和旌表。
公元550年,北齐皇帝高洋给张家赠匾“雍睦海宗”;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给张家赠匾“孝友可师”;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明给张家赠匾“义和广堂”。
到了唐高宗麟德年间,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有事泰山”而路过郓州时,“亲幸其宅”,询问张公艺将这千口之家“九代同居”且历经几朝的治家之道。
张公艺听后,要过纸笔写下百余个忍字献给高宗,使高宗深受感动,流下眼泪,于公元665年御书“百忍义门”(如图所示)赐予张家,并敕建“百忍堂”,由此而衍生出“百忍”一词,成就了“百忍文化”,使之成为历千余年而不衰的一种情怀。
这个“百忍堂”也就成了祭怀祖先、制订族内规范、教育训诫子孙“最具敬畏心情的场所”。
这就是百忍家风和百忍文化的由来。
这样一个具有良好家风并经历三个朝代、110年的九世同居、千口之众的大家庭,为何后来散伙了,仅存下“百忍文化”作为张氏家风而传承下来呢?据史料记载和传说,有两种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日照“百忍堂”《两城张氏家乘》卷首资料
(二)
第一编像赞篇
张氏图腾
张氏图腾始原
张氏图腾形象地呈现了张氏先祖“创制弓箭”与“善施弓弦”的历史画面。
“张”字,是一个象形字,繁体字写作“張”,整个字样像一个头戴三青鸟羽毛,象征着与天齐项、手执长弓之人。
有“弓”和“长”左右组合而成的“张”字,在古时不仅视为力量和统治的象征,而且是以“弯弓”为图腾的氏族标志,寓有“张氏子孙英勇无敌,弯弓搭箭,主宰世界”之意。
黄帝的孙子挥公,自幼聪慧过人,善于思考。
一次,他仰观天象,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
当时人类基本以狩
猎为生,弓的应用,使人类社会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亦称“弓长”。
黄帝为表彰挥的功绩,就把“弓”和“长”合成一个“张”字刻在象牙上,赐给挥为姓,此为张姓之由来也。
张姓释义
张是一个象形文字,整个字形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挥观察矢星受到启发,发明了弓箭,任“弓正”之职,得姓“张”氏。
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伸为开弓,其得姓与官名“弓正”,及古“弧星”均密切相关,张挥是张姓的始祖,张姓是今天中国前三大姓。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挥”被赐姓张后,实现了由母系氏族向父系姓氏社会的转变,人类社会步入了文明的轨道,从此血脉相承,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处处有张氏宗亲,张姓曾有四十三个望族屹立于民族之林;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