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
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作者:王帅来源:《人间》2016年第15期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解析是以实践作为基础,并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进行批判,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同费尔巴哈哲学的分野,开始进入科学的历史观的大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开始转向唯物主义,从而摆脱唯心主义思想的桎梏。
关键字:马克思;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实践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68-0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这一提纲式的笔记是1845年被迫迁移到布鲁塞尔的背景下所写,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第一篇标志马克思的思想与费尔巴哈思想相区别的文章,标志着马克思成熟的思想。
《提纲》虽然简短,但彻底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并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进行彻底地“清算”,形成自己完备的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正确的界定。
因此,全面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需要正确理解费尔巴哈如何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以及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批判。
一、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费尔巴哈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思想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
”费尔巴哈把人提升到上帝、理性的高度,由此可见,其对人的关注。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通过对宗教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并试图用感性存在的人代替抽象的理性天国中虚幻的人。
“黑格尔在纯思辨的基础上,彻底的把人的本质精神化,将自我意识看成人的本质。
而费尔巴哈主张彻底的抛弃以外化精神的原则来化约人的本质的做法,认为哲学就应当使人自身成为哲学的首要原则,即使是神圣的上帝的形象也不过是人的自我形象在天空的投影”②。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议人的本质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议人的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该提纲为马克思后来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根据该提纲,探讨议人的本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先对费尔巴哈提出了批判。
他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实质,是因为他将人的本质局限在哲学范畴内,而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实际上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个体所固有的,而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关系会形成不同的人的本质。
”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议人的本质。
议人是社会中的一种特定角色,他们通过言语和行动参与到社会的公共事务中,并以此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议人的本质不是由个体的特质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所塑造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议人的本质也会有所不同。
议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
在民主政治体制下,议人的本质是公正、负责任和为民众利益着想的。
他们通过言论和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的运作,代表民众发声,维护民主制度的正常运转。
而在专制政治体制下,议人的本质可能会被压抑和扭曲,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受到政府的控制和限制,不得不在特定范围内行事,无法真正代表民众的利益。
议人的本质与社会的经济结构也有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议人的本质可能会受到金钱和利益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被贿赂和利益输送,从而失去了公正和廉洁的本性。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议人可能更多地以集体利益为重,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社会的经济结构对议人的本质有直接的塑造作用。
议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息息相关。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中,议人对待政治事务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在一个重视公平和正义的文化传统中,议人可能更倾向于采取公正和包容的立场,以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而在一个以权力和私利为重的文化传统中,议人可能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而忽略了社会整体的利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的理论探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的理论探析作者:樊亚敏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5期摘要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史上永恒的话题。
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哲学家们对于人的本质各有说法。
直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才克服了以往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人的本质问题)理解的片面性。
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入手,克服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矛盾,建立了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
关键词人的本质;费尔巴哈;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811.0 文献标识码:A前言人的问题是哲学的各个时期哲学家都关注的问题。
长期以来,哲学家对于人的本质各有说法。
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为止,其受关注的程度达到最高点。
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以人为本”更是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价值观。
所以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更成为关键。
研究者在传统的理解上,通常都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本文旨在阐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扬弃和超越,说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六节中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观点。
具体如下: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的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1]。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论的阐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界定,他的人的本质学说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主要有三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
”这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是11条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每一条内容虽然简短,却意蕴深厚,是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世界观,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重要的内容是有关人的本质学说的论述,《提纲》也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转变的关键点,本文对马克思在《提纲》之前有关人的本质思想不做过多的论述,主要探讨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的人的本质学说。
标签:马克思;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在最原始的社会中,生产劳动水平低下,人们在最原始的状态下生活,人社会关系十分简单,那时的家庭关系是最早的社会关系。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水平的落后,马克思曾认为家庭关系的不断扩大,才逐渐发展成为原始的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关系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家庭关系的基础上发展,逐渐形成了种族、宗族、民族国家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关系,随即又产生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由此为探讨人的本质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关系的探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分析马克思在《提纲》中,第六条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的上半句,即“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他又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类”,也就是意识,即所谓的情感、意志等。
这种意识是每一个个体的人都会具有的,将个人的这种特性进行叠加,最后就是人的本质。
因此,这就体现到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误读。
马克思对此提出,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深入的对人的本质就行探讨,这主要是由于费尔巴哈没有理解实践的意义,他的理论一直处于脱离实践的状态下,费尔巴哈只是从概念性的去探讨个体,也就是人所具有的意识、情感都是抽象的。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马克思并不满足于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超越和完善。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他自己力求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人类在解放的社会中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实质特征。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多维度的社会生活的总和。
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人的本质是具有自由、平等和创造力的社会个体。
然而,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之后,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理解。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劳动方式和阶级关系相互交织而成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私有制和剥削压抑,人们被迫为了生存而进行奴隶般的劳动,失去了对自己和世界的控制。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发现了人类本质的矛盾性和不完整性。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中通过阶级斗争逐步实现的。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将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人们将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进行了超越,他不仅仅是看到了人的本质受到压抑的问题,而且提出了通过阶级斗争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本质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实现。
与费尔巴哈相比,马克思的思想更为科学和系统。
他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深入剖析了人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压抑和变形。
他不仅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还呼吁人们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
然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并不意味着驳斥和否定。
他承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并将其视为自己思想发展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在与费尔巴哈的交流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使之与现实社会的变革相契合。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浅析人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浅析人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宋玉娟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4期摘要: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宗教情感,认为人天生就有“类本质”,即人性,马克思在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初曾坚信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说。
但是当马克思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之后,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这里的“人”不是“自然人”,而是在复杂的社会中不断实践、不断成长的“社会人”。
简而言之,费尔巴哈把人看作孤立的、静止的抽象物,马克思认为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断实践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人。
關键词: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一、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论述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可以分析,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主要有两大观点,他主张,人的本质就是宗教感情和类。
首先,他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首先是抛开历史进程的,将人的本质立足于宗教,主张“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独立存在的。
他认为人是不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不属于任何阶级和社会,更不受现实的制约,是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抽象个体。
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只是片面的分析了人的自然属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是宗教感情提出了质疑。
费尔巴哈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对宗教和神学的批判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他是站在人本学哲学的立场上来批判宗教的,他始终把人的需要、思想、情感、幸福欲放在第一位。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

1.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何在?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中建立起来的。
重用感觉论和直观经验驳斥黑格尔的抽象理性的思辨。
费尔巴哈在根本出发点上这种感觉论和直观的色彩, 使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 对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视而不见,不能自觉地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通过批判黑格尔的“人”的观点而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论者和经验主义者所共有的缺陷。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所遇到的麻烦, 清楚地说明感觉论和感性直观的形而上学方法,这一陈旧武器对于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建立真正唯物主义的“人的科学”, 即建立唯物史观这一历史重任的无能为力。
感性、从直接呈现在人感觉中的形象来看待自然界和人的。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这个主要特点———直观性,正是他的弱点。
因为它否认了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相对性和表面性, 否认了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抽象对于认识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必要。
而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的路径是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批判完成的,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改造, 集中于对人的感性活动的实践的、能动的理解之上。
用实践的观点阐明人的本质,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以社会历史的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讨论。
其次,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理解, 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人的社会属性。
用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混为一谈, 把肉体存在当作人的本质, 与机械唯物论一样, 在人类社会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由纯粹感觉论和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出发, 却“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这样一种对人的本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这使他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固有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所特有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议人的本质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议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是德国社会主义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引入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的著作《论法的批判》和《论现实的劝告》等为后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的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来探讨议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思考和行动,是因为具有人性,而人性又是历史的产物。
他将人性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受到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理解人性的本质就是理解人类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
费尔巴哈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实践的活动。
人类通过实践来改变和创造世界,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自身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人类的劳动和生产活动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性。
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和利用,从而改变了自身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人性的本质之一。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性不仅仅是劳动和生产的结果,还包括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活动。
他指出,人类的感官和感受是人性的根源。
人类通过感知外界的事物和感受自身的情感来认识世界和自我。
人类的情感和意识活动是人性的表现,是人类与世界和自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费尔巴哈还强调了人类的社会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人类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追求幸福。
社会是人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场所。
人类通过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限制和影响。
费尔巴哈还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是人性的最高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类通过解放自身的劳动和生产活动,实现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和自由。
人类还需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活动,超越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真正的人性发展和自我解放。
费尔巴哈的思想揭示了议人的本质是实践和社会性的活动。
人性是人类与世界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
作者:王晓杰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6期
摘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恩格斯称之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费尔巴哈以宗教来确定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出科学的实践观。
这使得马克思本人彻底摆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延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人的本质
作者简介:王晓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001-0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被迫迁移至布鲁塞尔后所写的一部提纲式笔记,生前并未发表。
在《提纲》中,马克思借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尤其是人本质问题,对自己以前的信仰做了总的清算,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核心建立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完成了世界观上的转变。
这也为马克思政治观念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奠定了哲学基础。
对此,恩格斯为《提纲》作了高度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理论上的分歧最初是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而最根本的是在人的实践问题上。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从前的”、旧唯物主义,它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豍”。
以此世界观为指导,费尔巴哈就直观地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及其种族的生理构造、起源、特点,把人当做自然人来考察,不能“把人的活动
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豎”,只能借助于宗教来解说人,“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豏”,不是具体的、历史的,而是抽象的、孤立的考察人的本质。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这种人本学,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豑”。
以实践为纽带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摆脱了只发展人能动方面的唯心主义和只从形式上理解对象的唯物主义,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哲学观。
费尔巴哈在谈人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先言说了他的宗教问题,这在《提纲》第四条中完整体现。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世界。
豒”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的费尔巴哈,他与之前的无神论者对于宗教与人的关系上还是有所差别的。
费尔巴哈之前的无神论者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于人的无知或是被欺骗而在主观上产生的幻想,例如施特劳斯认为宗教是由当时传教的团体无意识杂凑起来的,鲍威尔认为宗教是由一些有一定宗教目的的人有意识编造出来
的。
费尔巴哈没有用主观上的原因而是从客观上去解释宗教的产生,认为“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豓”,“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地回答是:意识豔”,意识是当人把自己当做类,把自己的类当做对象时对外界事物作出的知觉或判断豖。
可见,即使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世界,但前提是“类”的存在,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对于环境的依赖感。
所以,宗教在费尔巴哈那里就等同于人的本质:这种宗教是相伴人类存在的。
要消除人对宗教的信仰,费尔巴哈认为只能采取改变人所处的环境和教育的方式。
从《提纲》中可看出,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出发点和结论都是正确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准确说明宗教的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以至于在历史观方面无法走出唯心主义的泥淖。
马克思站在实践的角度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问题和宗教问题给予了分析和批判。
第一,对于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提纲》第六条中指出了原因:“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撇开历史的进程……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豗”。
费尔巴哈用人的本质去说明神的本质,这是他的正确之处,但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却是错误的。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指的是人作为“类”存在的共同性,这种本质只是人类在自然方面的某些特点,是在人的内心中自然具有的,它不受外在条件的决定和影响,自然也与人的社会性无关。
联系人与人关系的就是这种宗教感情。
因为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理解上的错误,导致了对社会本质理解的错误,从而“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不是具体的、历史的,而是孤立的、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豘”,人类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个体而是在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是通过实践才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豙”,而所谓的“宗教感情”也不过是社会的产物。
第二,针对费尔巴哈宗教观,马克思在《提纲》第四条中阐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消灭宗教的途径。
“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世界之后
豛”。
神圣家族——圣父、圣母、圣子,都是对世俗世界的虚幻的反映,是从世俗世界中分离出来的,是存在于世俗世界之后的。
实践,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
在社会中具有家庭组成的
世俗社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使自身革命化,以实践为中介使自身自我分裂、自我矛盾。
之后,宗教得以产生。
对宗教的态度上,费尔巴哈是保守的,大有存在即合理之意,甚至把宗教合理为人的本质,没看清宗教大多会使得人安于现状,放弃革命的实践,使社会停滞不前。
基于人的这种宗教本质,费尔巴哈认为应该从环境和教育入手来改造人。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并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豜马克思站在实践的立场上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应该用革命的手段去解决宗教,这是解决宗教的唯一途径。
第三,《提纲》第五条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这种人的宗教本质观点的原因在于“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人的感性的活动豝”。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
费尔巴哈是不满意抽象思维的唯物主义者,因此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但又由于他是不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使得他不能对宗教进行彻底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理论不完整、不正确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不理解实践,没有了解实践的意义,单纯的认为主客体的统一是通过主观思想来统一的。
这种用主观来证明主观、用理论来证明理论、用教条来证明教条的纯粹经院哲学的思维逻辑,如同用直观来证明直观、用客体来证明客体的思维逻辑一样,只会使人在物的世界和意识的世界里左右徘徊。
费尔巴哈的人的宗教本质理论明显就体现了这种左右摇摆。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本身的革命性、批判性、创造性,是马克思避免了这种理论上的摇摆,也避免了活动中的改良和退缩。
第四,费尔巴哈把人的宗教本质理论逻辑引入理论上就把理论导向神秘主义,引入社会中就“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马克思站在实践的立场上对此进行了批判,“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地解决。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或人类社会。
豞”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理论,包括宗教神秘主义的理论,都不是脱离社会实践凭空产生的,都有自己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都能在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事件中得以解决。
旧唯物主义者因为眼界只在直观的市民社会(这些旧唯物主义者大都为资本主义服务),所以他们只能把处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人单个的、孤立的考察,而不能把他们作为阶级的、社会的人来考察;只能说明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却看不到人们思想动机后面的根源。
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者,即新唯物主义者的眼界在整个人类社会,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