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胞为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_张灿

合集下载

药剂学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药剂学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药剂学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药物的快速有效递送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在药剂学领域,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目前药剂学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一、纳米粒子递送系统纳米粒子递送系统是目前研究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小的体积,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纳米粒子还可以通过改变粒子的表面性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针对性,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当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改善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和药物的递送效果。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纳米材料是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粒子。

PEG修饰可以有效地增加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并提高药物的递送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正在探索新型的纳米材料,如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和量子点材料,用于制备纳米粒子递送系统。

二、胶束递送系统胶束递送系统是一种由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组成的微乳液,可以包裹药物并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胶束的核心部分是水不溶性药物,而外部由生物相容性强的水溶性材料包裹。

胶束递送系统具有尺寸小、表面性质可调和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因此在药物递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人员目前主要关注胶束的稳定性和递送效果的提高。

为了提高胶束的稳定性,研究人员通过控制胶束粒径、表面张力和表面修饰等方法进行改进。

另外,为了提高药物的递送效果,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胶束的表面性质和内部结构,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控释。

三、脂质体递送系统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层组成的球形结构,内部可以包裹水溶性、脂溶性药物。

脂质体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释性和较高的药物包封率,因此在药物递送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当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结构和表面性质来提高药物的递送效果。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方法是脂质体的表面修饰。

通过修饰脂质体的表面,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控释。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已成为现代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设计理念、技术突破以及对未来药物研发和治疗模式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基因与细胞递送系统、以及智能响应型递送系统等前沿领域,并评述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

通过深入剖析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旨在为医药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推动药物递送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患者带来更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与特点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是医药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其目的在于优化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并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

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和应用场景,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被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主要利用药物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规律,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粒径、溶解度、稳定性等,实现药物在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富集。

被动靶向系统简单易行,但靶向性相对较弱,通常适用于全身性治疗。

主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主动靶向系统则通过引入特异性配体(如抗体、多肽、小分子等)与药物载体结合,使药物能够主动识别并结合到目标组织或细胞表面的受体上,实现药物的精准递送。

这种系统的靶向性强,但设计和制备相对复杂。

物理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利用外界物理刺激(如温度、光照、磁场、电场等)触发药物释放。

例如,热敏脂质体可以在温度升高时释放药物,光敏纳米粒则能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实现药物释放。

物理刺激响应型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和精准性,但需要外部设备的支持。

化学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利用体内特定的化学环境(如pH值、酶活性等)触发药物释放。

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摘 要] 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使用特定的细胞作为药物载体 ,利用细胞的天然功能 ,将治疗和诊断制剂运输至病变部 位 。 本文重点回顾了近年来红细胞 、免疫细胞 、干细胞和肿瘤细胞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并对细胞装载药物的方式进行 了介绍 。 [关键词] 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 ;红细胞 ;免疫细胞 ;干细胞 ;肿瘤细胞 ;非共价结合 ;共价结合 ;综述 [中图分类号] R9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唱2838(2019)02唱0081唱05 DOI :10 .5428 /pcar20190201
药学服务与研究 Pharm Care Res 2019 A pr ;19 (2 ) 强 磊 ,等 .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 81 ·
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 专家论坛 ·
强 磊1 ,李国瑞1 ,宫春爱2 ,台宗光1 ,高 申1 倡
(1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学部 ,上海 200433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药剂科 ,上海 200011)
1 用作药物传递系统的细胞类型
目前研究的细胞载体有红细胞 、免疫细胞 、干细 胞和肿瘤细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见表 1 ) ,现重点介绍各种细胞载药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2480) 作者简介 强 磊(男) ,硕士生 . E唱mail :ml3167069971@ 163 .com 倡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 :高 申 ,E唱mail :ggss99 @ 126 .com
Research advances in cell唱medi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QIANG Lei1 ,LI Guorui1 ,GONG Chun’ ai2 ,T AI Zongguang1 ,GAO Shen1 倡 (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hanghai Hospital , Navy M ilitary M edical U 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Nin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chool of M edicine ,Shanghai Jiaotong U niversity ,Shanghai 200011 ,China) [ABSTRACT] Cell唱medi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employ specific cells as drug carriers to transport therapeutic and diagnos 唱 tic agents to the lesion by using the natural functions of cells .T 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red blood cells , immunological cells ,stem cells and tumor cells as drug carriers in recent years ,and also introduces strategies that have been elaborated for loading cells with drugs . [KEY WORDS] cell唱medi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red blood cells ;immunological cells ;stem cells ;tumor cells ;no唱covalent coupling ;covalent coupling ;review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一、引言肿瘤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虽然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以及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等问题,限制了肿瘤治疗效果的提高。

因此,研究和开发药物递送系统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药物载体与药物结合,通过特定的途径将药物输送到靶组织或细胞内的系统。

根据递送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目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主要包括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及基因递送系统等。

1. 纳米粒子纳米粒子是指粒径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

纳米粒子递送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药物表面的性质、尺寸和形状等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2.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类脂物质组成的球状结构,可以包裹和运载药物。

脂质体递送系统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体的成分和性质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稳定性,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靶向性。

3. 聚合物聚合物递送系统是利用聚合物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吸附以实现递送的系统。

聚合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可调控性,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结构和功能来调控药物的递送行为。

4. 基因递送系统基因递送系统是指将基因药物输送到靶细胞内并实现高效表达的系统。

常见的基因递送系统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种形式,通过改变载体的结构和性质来提高基因递送的效率和特异性。

三、药物递送系统的优势与挑战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许多优势,可以解决传统药物在治疗肿瘤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首先,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其次,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改善药物的靶向性,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此外,药物递送系统还可以实现药物的递时递量,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也面临一些挑战。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戴丽丽;苏志桂;张灿【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主要诱因.鉴于常规的给药方式,进入斑块的药物浓度很低,难以实现直接针对斑块的有效治疗策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靶向斑块、斑块局部释放药物和提高斑块内药物有效浓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平台.本文从靶向递送策略的角度对近年来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进行综述,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诊疗的设计和构建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7(036)008【总页数】6页(P471-476)【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靶向治疗;斑块【作者】戴丽丽;苏志桂;张灿【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1+2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的报告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当前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

A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下有脂质沉着,大部分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同时伴有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AS的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调节血脂类药物、抗炎类药物、抗氧化类药物、抗血小板和抗凝类药物。

其中,他汀类药物由于其较好的降血脂效果在临床上的应用最为广泛[2]。

目前,针对AS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基于全身水平的降脂作用,并无直接作用病灶部位即AS斑块内部的治疗策略。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始终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药物递送方式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药物生物利用度低、靶向性差、副作用大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旨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同时实现精准的药物输送。

其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为药物递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金属纳米粒等,能够有效地包裹药物分子,保护其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并通过特定的机制实现靶向递送。

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的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能够将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同时包封在内部的水相和脂质双分子层中。

通过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如连接特定的抗体或配体,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等特定靶点的主动靶向,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

聚合物纳米粒也是备受关注的药物递送载体之一。

它们可以由多种天然或合成的聚合物材料制备而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结构和组成,可以调节纳米粒的粒径、表面电荷等性质,从而影响其体内分布和药物释放行为。

除了纳米载体,微球和微囊技术在药物递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球通常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球形实体,药物可以均匀地分散或包埋在其中。

微球的粒径可以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通过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等方式给药后,可以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

微囊则是将药物包裹在一个微小的囊泡中,囊壁可以起到隔离和保护药物的作用。

微囊的制备方法多样,如界面聚合法、相分离法等,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定制其性能。

在靶向递送方面,除了利用纳米载体和微球微囊的表面修饰实现主动靶向外,基于细胞的药物递送系统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例如,红细胞可以被改造为药物载体,利用其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和长循环特性,将药物输送到特定部位。

巨噬细胞也可以被“武装”上药物,通过其对炎症部位的趋向性,实现对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

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与递送途径研究

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与递送途径研究

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与递送途径研究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升药物的效果,减少副作用,并增强临床疗效。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不断涌现,为药物治疗带来了许多创新。

一. 传统药物递送系统的局限性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药物在体内速度快,难以控制释放,药物浓度难以调整,药物作用时间短等问题。

由于这些限制,部分药物的疗效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出现副作用。

因此,寻找新型递送系统成为必要的研究方向。

二. 脂质体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1. 脂质体的构造与特点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构成的微囊,它具有结构稳定、生物相容性好、可控释放等特点。

脂质体可以包裹药物,并通过胃肠道吸收或直接注射递送至目标组织。

2.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脂质体递送系统可以用于治疗癌症、传染病、递送基因等多个领域。

通过控制脂质体的组成和制备方法,可以调整释放速率和药物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 聚合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1. 聚合物的构造与特点聚合物是由多个重复单元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链状分子,它具有高分子量、稳定性好、可调控释放速率等特点。

聚合物递送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结构和形态来实现药物的递送。

2. 聚合物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聚合物递送系统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肿瘤、炎症等多种疾病。

聚合物材料可以通过调整粒径、表面性质和药物包裹方式来实现药物的控释和靶向递送,提高药物的疗效。

四. 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1. 纳米递送系统的构造与特点纳米递送系统是指以纳米材料为载体,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表面。

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大比表面积、可调控性等特点,使药物更容易渗透到细胞内,提高药物的吸收和滞留时间。

2. 纳米递送系统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纳米递送系统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通过调节纳米粒子的粒径、形态和表面修饰,可以实现药物靶向递送和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提高药物的疗效。

五. 新型递送途径的研究与应用除了递送系统的创新,新型递送途径的研究也为药物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药物治疗的需求增加,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将药物定向传输到靶向治疗区域的系统,具有高效、低副作用和减少药物浪费等优势。

在微观结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探索药物递送系统的组成、形态和特性等方面的特征,进一步深化对系统药效学和释药机理的理解。

本文将从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方法在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探测手段和技术。

其中,以下几种方法是常用的。

1. 电子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其高分辨率和强大的成像功能,在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可以观察到药物递送系统的形态、尺寸和分布等信息。

2. X射线衍射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药物递送系统的晶体结构和晶体相。

通过分析X射线衍射图谱,可以了解药物递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等信息。

3.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对样品中的原子核信号进行分析,获取药物递送系统的分子结构和组成等信息。

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其他技术:除了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技术可供选择,如红外光谱法、光学显微镜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等。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样品特性,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研究。

二、药物递送系统微观结构研究的现状目前,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以下是一些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

1. 纳米颗粒:纳米颗粒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较小的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大小、形态和表面性质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其递送性能。

例如,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剂,可以实现对靶向区域的选择性递送。

2. 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组成的微小球体结构,可以有效地包封药物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 灿 沈诗洋 平其能 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 !! 摘要 ! 细胞药物是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 以细胞为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是该领域中的 重要方向 本文综述了细胞载体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重点介绍了红细胞 免疫细胞和干细胞作为药物载体 的特点 递送机制及实际应用 提出了发展细胞载体需要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 I :%!! 文献标志码 H !! 文章编号 $##& J &2&% "#$% $' J $(:& J #% 关键词 ! 细胞药物载体 红细胞 免疫细胞 干细胞
L # + # %* 0 ?( # ,# @ -) E# " & -"( * C D ( # @ ' ,# * 2 + 2+ & # E+ / %+ # ( -"( ' A A # * # " & & 2) #-A 0 # @ @ + %+ & ? #0 %* * ' # *
e Z H M KY , 0 UZ ) KUP* 8 , 01 S V K Mj * 0? 01
ao
zh .c
! 红细胞 增加在肺部的蓄积 W
V Y H E* $ 抗体通过静 电 吸 附 结 合 纳 米 粒 可 以 进 一 步 另有文献报道利用非正常的红细胞作为药物载
! % " & * !
中国新药杂志 "#$% 年第 "& 卷第 $' 期
om
!"#$%&% '()*$+, (- .%/ 0*)1& 2345627849:
!1 61 , < , )K6$ 4 61 $ 4 )$ & C 61 :4 6% @, 2. " . 0, ( 7 #. 06 ' #64 A 6" , :1 . " 6% / 0. 3 , 4 ( . 1 ) C 609 . 0* "$###: 7 #. 06 ! / + & * %0 & !D P?9? ; ? . 7 O+ ? 0= 7 / 6 ? . . + ? 96 0? 4 4 ,= 7 = , . . 80? Q, 09 + O7 < = , 0= / ? . 90 B7 . 7 1 6 , . 4 6 ? 06 ?, 09 = ? 6 P07 . 7 1 8 5D P?9< A19? . ; ? < 84 8 4 = ? + 4 B, 4 ? 97 0 9/ / ? < ? 0= = 8 O?7 / 6 ? . . 4 , 4 = P?6 , < < ? < , < ?Q 7 < = PQ 7 < C01? 4 O? 6 , . . 80 = P?, < ? , 5D P?+ 0< ? ; ? Q0= < 7 9A6 ? 9 = P?6 A< < ? 0= O< 7 1 < ? 4 4 0 = P?B, 4 64 = A9? 4 7 / 6 ? . . 6 , < < ? < 4 0 9? = , . 9? 4 6 < B? 9 = P?/ A06 = 7 0 9? . ; ? < 8+ ? 6 P, 04 +, 09 , OO. 6 , = 7 0 7 / < ? 9 6 ? . . 4 + + A07 . 7 1 6 , . 6 ? . . 4, 09 = P?4 = ? +6 ? . . 4, 4= P?9< A1 6 , < < ? < 4 5H = . , 4 = = P?C? 8O< 7 B. ? + 4 = 7B?0; ? 4 = 1 , = ? 9 , 09 4 7 . ; ? 9 / 7 < O< , 6 = 6 , . A4 ? 4 7 / 6 ? . . 6 , < < ? < 4 Q ? < ?4 A1 1 ? 4 = ? 95 1# 2 $ -* ( + !6 ? . . 6 , < < ? < 4 7 / 9< A1 < ? 9 6 ? . . 4 + + A07 . 7 1 6 , . 6 ? . . 4 4 = ? +6 ? . . 4 !! 机体循环系统中的各种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理功 能 这些功能包括 持 久 的 血 液 循 环 寿 命 对 内 源 性 物质和代谢物的转运能力 对炎症部位的趋向性 穿 或迁移到特定病理 环 境 的 能 力 等 这 些 功 能 正 在 成 细胞 和干细胞等 红细胞作为药物载体最早的研究是利用其长循 环作用 例如 用 红 细 胞 运 载 K * 天 冬 酰 胺 酶 用 来 治疗天冬 酰 胺 缺 陷 型 的 白 血 病 " 二 膦 酸 盐 类 抗 骨质疏松药物的血浆半衰期非常短 载入红细胞后 可以很大程度增加 药 物 的 血 浆 半 衰 期 减 少 游 离 药 物对巨噬细胞破 坏 明 显 改 善 骨 病 治 疗 效 果 & 还 有研究者将两种肿瘤相关的抗原卵清蛋白和酪氨酸 酶相关蛋白包载至 红 细 胞 通 过 红 细 胞 在 血 液 中 的 长循环作用将抗 原 持 续 呈 递 给 D细 胞 从 而 激 活 D 细胞 对肿瘤产生杀伤作用 % 此外 红 细 胞 可 以 通 过 静 电 和 疏 水 作 用 连 接 纳 米粒 降低纳米粒被网状内皮系统 I ) U 的摄取 将
(
瘤部位高度表达的趋化因子会吸引这类细胞迁移到 细胞作为载体成功 地 递 送 治 疗 基 因 或 药 物
s.y
过脂性生物膜屏障 在血液与组织间相互迁移 归巢
bb
为其作 为 药 物 载 体 的 优 良 条 件 $ 针 对 不 同 疾 病 的发生机制及病理 特 征 选 择 特 定 类 型 的 细 胞 为 药 物载体 利用其一种或多种特殊功能 实现药物递送 系统在体内的长循环 自主靶向 深入病变组织深层 等目标 结合细胞无 外 源 性 载 体 的 免 疫 原 性 以 及 细 胞在自体免疫治疗 中 的 突 出 优 势 以 细 胞 为 药 物 载 体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目前研究的细胞载体有 红细胞 免疫细胞 中性 粒 细 胞 巨 噬 细 胞 和 D淋 巴
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5 10:30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2850.R.20140915.1030.034.html
!"#$%&% '()*$+, (- .%/ 0*)1& 2345627849:
专家评述
以细胞为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作者简介 ! 张灿 女 教授 博士生 导 师 主 要 从 事 药 物 递 送 与 药 用 材料研究 联系电话 #"W (&"2$$2$ ) * + , . R P, 01 6 , 036 OA5 ? 9A5 6 0

不同的趋化
因子对所趋化的细胞有较高的特异性 中性粒细胞 是在炎症趋化因子引导下最早到达炎症发生部位的 免疫细胞 单核细胞紧随中性粒细胞到达炎症部位 并分化为巨噬细胞 活 化 后 的 巨 噬 细 胞 又 是 炎 症 组 织中炎症因子和生 长 因 子 的 主 要 来 源 全 面 控 制 内 皮细胞 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的生长 增殖和分化 以及相关的组织 新 生 随 着 炎 症 反 应 的 持 续 树 突 状细 胞 D 细 胞 X 细 胞 等 淋 巴 细 胞 也 被 招 募 和 活化 目前用于药 物 载 体 研 究 的 大 多 是 单 核 [ 巨噬细 胞 单核 [ 巨噬细胞对炎症部位有很好的趋化性 肿 肿瘤深 部部位具有靶向作用 通过低渗 * 等渗处理法包载模型药物钙黄绿素后 发 现其在 %D $ 型缺氧肿瘤部位可以大量蓄积 ! 免疫细胞 炎症部位持续表达某些特定趋化因子是维持慢 性炎症 状 态 的 一 个 基 本 病 理 条 件
2 '
靶向到作用部位 $( 将 脂 质 纳 米 粒 用 马 来 酰 亚 胺 修饰后通过与 D细 胞 膜 蛋 白 质 上 硫 醇 共 价 结 合 利 用 D细胞对免疫突 触 部 位 的 趋 化 作 用 对 免 疫 突 触 相关的 D细胞增多症进行主动靶向治疗 $: D淋 巴 细 胞 是 非 常 复 杂 的 一 类 免 疫 细 胞 分 成 若干亚群 其中 Y F % sD P$2 Y F ( sD Y F ( sD 6 等细 胞亚群对 肿 瘤 细 胞 具 有 很 强 杀 伤 能 力 一 些 D淋 巴细胞还具有免疫 记 忆 功 能 一 旦 对 某 抗 原 发 生 免 疫反应后 则在之后受同种抗原刺激时 可发生更强 烈的免疫 反 应 因 此 基 于 D淋 巴 细 胞 的 递 药 系 统 可以起到双重抗肿瘤效果 干细 胞 种 类 繁 多 目 前 作 为 药 物 载 体 研 究 最 多 的是来源 于 骨 髓 的 非 造 血 干 细 胞 的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 ? 4 ? 06 P8 + , . 4 = ? +6 ? . . 4 EUY 4 在炎症 组织修复 和肿瘤发生时 EUY 4 也表现出向受伤部位归巢和募 集的特性 "# 已 有 研 究 显 示 EUY 4 向肿瘤部位募 集的机制与炎症细胞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发生迁移和 激活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的 都受到整合素 粘附分 子和趋化因 子 等 调 节 "$ J"& 肿 瘤 部 位 所 产 生 的 肿 瘤生长 因 子 * 4 4 $D M G * 4 4 $ 白 介 素* (V @ * ( 和粒细 胞和内 皮 细 胞 的 化 学 趋 化 因 子 0? A< 7 = < 7 O0K D * & 等以 及 内 皮 生 长 因 子 ) M G 肝 细 胞 生 长 因 子 Z M G 基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G M G 和血小板 衍生生长因子 S F M G 等具有强烈免疫原性特征的 生长因子都会引起 EUY 4 向肿瘤部位的募集 "% J"W 研究表明 EUY 4 表面表达的趋化因子 Y h Y I % 受到肿瘤高表达的 Y h Y @ $" 受体的招募而迁移到肿 瘤部位 "' J&" 有 报 道 包 载 纳 米 药 物 的 EUY 4 仍具 有向脑肿瘤 的 趋 向 性 可 用 于 脑 部 肿 瘤 的 治 疗 && 针对 EUY 4 上高度 表 达 的 Y F 2& 和 Y F :# 有 研 究 将 载阿霉素的介孔硅纳米粒连接这两种抗原相对的抗 体 将载药介孔硅纳 米 粒 紧 密 铆 定 在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表面 趋向到肿瘤部 位 并 持 续 释 放 药 物 诱 导 肿 瘤 细 胞凋亡 &% 利用聚甲 基 丙 烯 酸 甲 酯 纳 米 粒 包 载 卟 啉光敏剂 将 纳 米 粒 导 入 EUY 4 到达肿瘤组织间隙 后 采用光动力疗法可以诱导癌细胞死亡 &W 也有 用 EUY 4 为载体用于炎 症 的 诊 断 将 载 氧 化 铁 的 聚 丙交酯 * 6 7 * 乙交酯 纳米粒 导 入 EUY 4 利 用 其 磁 共 振成像的性质对体内炎症进行诊断 &' EUY 4 还可以作 为 基 因 载 体 将 治 疗 基 因 通 过 病毒基因重 组 的 方 法 直 接 转 导 到 EUY 4 中 用 以 治 L S ") $ 基 疗癌症 相 关 性 疾 病 &2 利 用 腺 病 毒 将 Y ! 干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