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唐代史的读书笔记

唐代史的读书笔记

唐代史的读书笔记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鲁迅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唐代传奇兴起的原因唐人小说之称为“传奇”,始自晚唐裴刑的《传奇》一书,宋以后人遂以之概称唐人小说。

对于小说,历代正统文人总是采取鄙视态度的。

《汉书·艺文志》固然摒之于九流之外,唐人也“每訾其卑下”。

但是实际上,当时参加传奇小说创作的人,却有不少是著名的历史家、古文家或诗人。

李肇说:“沈既济撰《枕中记》,庄生寓言之类;韩愈撰《毛颖传》,其文尤高,不下史迁:二篇真良史才也。

”(《唐国史补》下)这说明唐人传奇由于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在思想艺术上都取得新的成就,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看法了。

唐代传奇的兴起和发展,首先是由于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给传奇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它由单纯的谈神说鬼,向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发展。

同时,随着商业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兴起,为了满足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产生了“市人小说”,为文人的传奇提供了一些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方法。

而唐代举子们的“温卷”,对传奇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说:“唐世举人,先借当时显人以姓名达主司,然后投献所业,俞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

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

”由于名利关系,“温卷”的风气,到中晚唐尤为盛行,这和唐代传奇的发展情况也是一致的。

此外,佛道教义、神怪传说的流行,对传奇创作也有相当的影响。

唐代小说的发达,也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虽说“传奇者流,源出于志怪”,但终与志怪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它文学体裁对它的影响。

唐代传奇作家如王度、沈既济、陈鸿,都是史官。

他们利用《史记》以来传记文学的传统经验,使本来只是粗陈梗概的小说,体制更为阔大,波澜更加曲折,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这是很自然的。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五杂俎》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十六卷,谢肇制撰。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

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

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

另著有《太姥山志》,并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杂俎》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

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门。

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

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

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

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

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

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

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

如据《西京杂记》中的“正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驳送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出的“‘上巳’当为‘上己’,因为上旬无巳日”之说。

又谓“蜻蜓点水”非爱水,而是产卵,以备一说。

如记京都乞丐: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

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桔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

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

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

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数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杂俎》同样有明人笔记以多为胜,忽略专精的通病,书中谈历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记录笑话,亦皆采旧文,甚为无聊,记鸟兽虫鱼,又多涉神怪。

《中 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 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中国小说发展的漫长旅程,收获颇丰。

在书中,鲁迅先生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小说从远古神话传说到明清章回小说的发展脉络。

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小说的起源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与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些古老的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初步思考,为后来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到唐传奇,再到宋元话本,小说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对于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恐惧,于是志怪小说应运而生,如干宝的《搜神记》,记载了许多神鬼怪异之事,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

而志人小说则侧重于记录人物的言行举止,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展现了当时士人的风度和才情。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小说,不仅在情节上更加曲折生动,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也更加细腻丰满。

如《柳毅传》中的柳毅,正直勇敢;《李娃传》中的李娃,机智聪慧。

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印象深刻。

宋元话本则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它们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生活气息。

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经典之作。

四大名著自不必说,《三国演义》以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水浒传》描绘了一群梁山好汉的反抗故事,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西游记》充满了奇幻色彩,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经历引人入胜;《红楼梦》则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众多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的兴衰。

此外,还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优秀作品。

《儒林外史》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儒林丑态;《聊斋志异》则以狐仙鬼怪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对社会的批判。

鲁迅先生在书中不仅对各个时期的小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还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小说作文之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小说作文之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书籍名称:《三国演义》读书时间:2013年9月---2014年1月读后总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这部小说的编撰者为罗贯中,他的籍贯有太原、东原、钱塘等不同说法,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演义是一个重要的门类,产生的作品差不多覆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各个重要阶段,而《三国演义》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那么为什么三国题材的作品最受欢迎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解释说:“盖当时多英雄,武智通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之繁,故尤宜讲说。

”确实,英雄辈出,冲突剧烈,却又不至于过于凌乱,使《三国演义》在题材上具有先天的优势。

实际上,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传奇性经历与那动荡不安的历史,很早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关事迹既在《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中得到了完整地记载,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为民间艺人热衷表现的题材。

宋代的讲史平话中,就有了“说三分”的类别,即专门讲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故事;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已经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情节的基本经验轮廓;同时,宋元以来的戏曲舞台上,三国戏也长演不衰,丰富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内涵。

罗贯中正是在《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有关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感受,将一段时间漫长、人物众多、头绪复杂、情节曲折的历史,熔铸成一部雅俗共赏的小说。

《三国演义》的情节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一百余年。

作者围绕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曹操为代表的魏国和孙权为代表的吴国,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表现了对建立一个仁德爱民、统一强大的政权的向往。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三国志平话》一贯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

这一思想的历史根源在于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现实依据则在于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

这句话揭示了清代小说的一个特点,即注重描写神仙鬼怪和人间异事异境。在 清代小说中,这些题材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清代文化多元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阅读感受
《中国小说史略》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作者鲁迅以丰富的资料 和审慎的采辑,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整本书从神话与传 说开始,一直到清末谴责小说,叙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鲁迅在书中对俗文学的各种文体也给予了。这不仅体现了他的现代学术视野, 也为后来的文学研究和写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小说史略》也是一部具有 开创性的著作,它为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来的文学研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小说史略》是一本极具价值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 演变过程,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分析方法。这本书对于从事小说史研究 的中外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小说史略》也为我们提供了 一个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的视角和方法,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 国古代小说的独特魅力。
《中国小说史略》的目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的内容和结构,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小说史略》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这句话指出了宋代小说的特点。宋代小说不再像唐代小说那样注重情节的叙述, 而是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这种写作方式使得小说更加接近 现实生活,更加具有可信度。同时,宋代小说也注重语言的简练和优美,这也 是其文学价值所在。
“至于以青楼儿女,先后登科十余位,不数年而俱贵显,亦为前代所未有。”
内容摘要

《中 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 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要说这书啊,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担心自己读不进去。

毕竟是关于小说史的,我寻思着会不会特别枯燥、特别学术。

但真读起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鲁迅先生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能把复杂的事儿讲得清清楚楚,还让你觉得挺有意思。

书里从古代神话传说讲起,一路梳理了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

这过程就像是沿着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溯源而上,每一处风景都别有洞天。

比如说,讲到六朝的志怪小说,我才知道原来那些神神鬼鬼的故事背后,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

还有唐传奇,以前只知道《莺莺传》《霍小玉传》这些故事好听,却不知道它们在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那么重要的地位。

鲁迅先生就像个知识渊博的向导,带着我一点点看清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明清小说的部分。

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些大名鼎鼎的作品,鲁迅先生的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

他不仅讲了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还讲到了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吧,以前我读的时候,就是看个热闹,觉得里面的英雄豪杰特别厉害,战争场面特别精彩。

但鲁迅先生指出,这本书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其实有一定的模式化倾向,比如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等等,有时候显得有些过于鲜明和绝对。

而且,书中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也并非完全忠实于史实,而是加入了很多民间传说和作者的想象。

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这让我对《三国演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再说说《红楼梦》,鲁迅先生说它“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以前读《红楼梦》,总是被里面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所吸引,却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

现在想想,确实啊,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些人物,都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人觉得特别真实可亲。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读《中国小说史略》有感我们知道,中国小说自来无史,鲁迅的这部著作,打破了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它是一部系统性的中国小说史著作,其问世,是对中国小说史研究极大的贡献,同时也反应了鲁迅在学术领域中极其宝贵的开拓精神。

小说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是部开创性的著作。

其开创性不仅体现在打破了历代文人的陈旧思想,而且为后代研究小说史提供了资料,为小说继往开来式的发展局面开辟了道路。

正应了鲁迅在《序言》中说过的那句话“中国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金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可以见到,在一些外国著作中,如1901年伦敦出版的英国学者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和1902年莱比锡出版的德国学者葛鲁贝的《中国文学史》均只有片段的、零碎的关于中国小说的描述,而中国关于小说的著作也是寥寥无几。

如临传甲《中国文学史》论及小说时,采取的实际还是排斥的态度,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1918年版作为我国早期出现的篇幅最大的文学史著作之一,全书论及小说的篇幅非常之小,而这对于全书来说简直不成比例。

从这些著作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学史家对于文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跟我们今天有很大的差距,而这些也说明了当时的著作家对于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是看得很轻微的。

鲁迅恰是看中了文学史上这个瑕疵之处,并极尽个人之力量,著成了力作《中国小说史略》,而鲁迅对此作出的付出之巨大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知道,小说史的撰述是以对大量的作家作品和小说发展过程诸现象的观察、整理、考察、评析为基础的,以往的这些作品尚未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这样有关小说史料的大量的辑录、考核、分析、研究工作都得有小说史著者自己来完成,可想而知,鲁迅在准备和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过程中所花费的精力和劳动是惊人的,至于要“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中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则更是谈何容易!可以说,这么一部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绝对真实而全面地反应了鲁迅在文学领域极其宝贵的开拓精神,是作者鲁迅超强的文学功底和坚忍不拔,严谨认真的性格品质的真实写照。

《中 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 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走进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小说宝库。

在这本书里,鲁迅先生以他那犀利又精准的笔触,把中国小说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

从古代神话传说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再到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的章回体小说,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长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唐传奇的部分。

以前我对唐传奇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几个有名的故事,比如《柳毅传》《莺莺传》。

但通过鲁迅先生的讲述,我才真正明白了唐传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唐传奇不再像之前的小说那样简单粗糙,而是有了更丰富的情节、更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更细腻的情感描写。

就拿《柳毅传》来说吧,以前读的时候,只觉得柳毅是个很仗义的人,为龙女传书,最终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可现在再仔细琢磨,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魅力。

比如说柳毅初见龙女时,龙女“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短短几个字,就把龙女的愁苦和期待描绘得淋漓尽致。

还有柳毅在龙宫的所见所闻,那华丽的宫殿、珍奇的宝物,鲁迅先生都做了精彩的分析,让我仿佛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奇幻和美妙。

再比如《莺莺传》,以前只觉得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很凄美。

但通过鲁迅先生的解读,我才发现这里面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和人性的东西。

崔莺莺那种既渴望爱情又充满顾虑的矛盾心理,被描写得入木三分。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几句诗把莺莺那种期待又羞涩的心情展现得极为生动。

鲁迅先生还提到了唐传奇的作者们,他们不再是单纯地记录故事,而是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他们有的是文人雅士,有的是民间艺人,但都为唐传奇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读小说的经历。

那时候,家里没多少书,能找到一本小说就像发现了宝贝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在邻居家的旧书堆里翻出了一本残缺不全的《隋唐演义》,虽然书已经破得不成样子,好多页都不见了,但我还是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浅读易忘,深读易懈,因此试稍加整理,成笔记,一则加深读书印象,二则除此微信之草。

然小子学识甚浅,误解之处必不少,还请不吝指正。

语言分为显性语言与隐性语言,说大必有小,说锐就有钝,当我们说桂花,则表示我们还认识到世界上有其他的花,当我们说道“国学”的时候,就表示我们对于“西学”的存在的认可。

因此,许多词语不仅仅包含它本身的意义,当我们使用一个词语时,常常是以一定的框架、系统来作为背景。

因此,当我们今天说到“小说”一词,则亦有其体系。

在当下,小说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文学体裁的划分体系。

当下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体材分类法是四分法,在中国古代古代,文章分为文和笔(即韵文和散文),这主要是依据形式,而当代在形式上我们分出了诗歌,散文,戏剧,这三者皆是一眼便能互相分辨,而为了分辨小说与散文,我们又从内容上来划分,即小说在内容上是一定长度的虚构叙事性文体,而散文在内容上则是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主的文学作品。

这是当代的划分,可以发现,中国的小说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出了三个特点,一是叙事性、二是虚构性、三是有一定长度。

当代如此,但是古代并非如此。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愚黔首,而在之后的汉代,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在恢复,文学亦是。

西汉成帝时,刘向和刘歆父子受政府委托,
搜集整理图书,并撰写序录,记录书的作者、内容、价值,最终编成了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七略》。

在整理图书时,自然要加以分类,这样的分类实际上就算是体材分类。

《七略》在唐代就失传了,现代人研究《七略》,主要是通过后来班固所作的《汉书》,班固将七略删减,写成了《艺文志》,基本保留了《七略》的原貌。

这七略呢,便是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还剩一个是辑略,辑略相当于总要,因此《七略》采用的是六分法。

首先可以看到,六类之中没有小说略,当然没有,小说地位太低了,那么它在哪呢?它在诸子略中。

诸子略著录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的著作。

小说尽管有一席之地,但它是排在最后的。

而且,在《艺文志》诸子略的小结中第一句话就是:“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可见,虽已有小说之名,但地位非常低下。


当然,这里的小说和当代的概念并不相同,书中对小说的介绍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地位低已经不用再提了,而这里对于小说的定义用了这几个词,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

对于这个定义,相应的收录了一些作品,共十五家,一千三百八十篇。

包括《周考》
《青史字》《黄帝说》《封禅方说》《虞初周说》(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这些书在梁时就仅存《青史子》了,隋就已经全没了。

因此后人并没有机会去读。

而在之后的《隋书·经藉志》中,分类由七略变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小说则在集部中,而对小说的定义相似,只是录的书,没有晋以前的了。

《唐书·经藉志》也是如此,但是把《博物志》从杂家搬到了小说家。

在宋代,曾公亮等人被命令删定旧史,所以写了《新唐书》,欧阳修撰志,而在《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中,加入了大量的晋到隋的著作,自张华《列异传》戴祚《甄异传》至吴筠《续齐谐记》,志神志怪的有十五家,一百五十卷,这些书许多本来是在史部杂传类的,如今退为小说,而史部则再也没有了鬼神之传,或许这可以算是从虚构与非虚构来区分文学和史学。

除此之外,《新唐书》将《戒子拾遗》(垂教训)、《事始》(数典故)、《刊误》(纠讹谬)、《茶经》(叙服用)这些作品也加入了小说类。

元代没什么变化,到了明代,胡应麟写的《少室山房笔从》中,作者因小说繁杂,派别滋多,于是将小说又分为了六类,志怪(《搜神记》)、传奇(《崔莺》)、杂录(《世说新语》)、丛谈(《梦溪笔谈》)、辩订(《鸡肋》)、箴规(《颜氏家训》)。

而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纪昀将小说分为三派:其一叙述杂事(《西京杂记》与《世说新语》),其一记录异闻(《山海经》、《搜神记》),其一缀缉琐语(《博物志》、《酉
阳杂俎》)。

纪昀的评价是:“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漫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诫,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

班固称‘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固立稗官,使称说之’。

然则博采旁搜,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杂废矣。

今甄录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者,则黜不刊焉。

”在四库全书中,传奇没有著录,而前面说的丛谈辩订箴规等又归入了杂家。

而诸如《山海经》、《穆天子传》退入小说,即把非依托之史杂入志怪中,史部便不容多含传说之书。

而三国,水浒等书目,并没有载录。

可见,自汉至清,小说一直处于旁支末流,尽管如《山海经》、《世说新语》等书在当今看来很有价值,尽管自宋以来在民间小说愈加兴盛,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始终不被目录学重视。

曹丕说:“盖文章,经囯之大业。

”刘勰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文章在古代被视作载道的工具,教化的方式,文章要有高远的寄托,人们对于文的要求决定了小说只能处于这样的“文”的末流,占据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在编订书目时便自然而然的将小说放于一角。

以上便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来看小说在古代的演变,小说的概念随着录入作品的变化也在变化,而显得十分芜杂,总之,从街谈与巷语,到”寓劝诫,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小说始终处于边缘但又停留在边缘,“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正是人们对它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