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病-cdcp
华支睾吸虫病

疾病名:华支睾吸虫病英文名:clonorchiasis缩写:别名:clonorchiasis sinensis;肝双盘吸虫病;支睾吸虫病ICD号:B66分类:消化科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
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流行于广东、山东、河南等24个省、市、自治区。
Mc Connel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尸体的肝胆管内查见此虫,1875年在日本也发现此虫,以后国外各地,如越南、毛里求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埃及、波兰等陆续报告有华侨感染此虫。
我国于1908年首次发现本病患者。
1956年在广州明代古尸、1973年湖南省衡阳北宋古尸和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西汉古尸内分别检出华支睾吸虫卵,可以确定本病早在500多年前、700多年前和2300多年前即已存在,且分布范围较广。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多见于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我国除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尚未有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本病的流行报道或病例报告,估计受感染人口约为3000多万。
各地流行情况包括感染率及感染程度颇有差异。
人群感染情况较重的地区除广东外,尚有山东、河南、辽宁等省。
有些地区淡水鱼的感染率较高,而人群的感染率却很低或仅有零星发现,如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
1.传染源 主要是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和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
华支睾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对此种吸虫均易感。
华支睾吸虫病_Hua Zhi Gao Xi Chong Bing_210

华支睾吸虫病_Hua Zhi Gao Xi Chong Bing 一概述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
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二病因华支睾吸虫是雌雄同体的吸虫。
其生活史复杂,按发育程序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虫等八个阶段。
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系统,尤其在胆管的分支部分。
偶亦可见于胰腺管内。
成虫虫体狭长、扁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圆,状似葵瓜子仁。
体表无棘,呈褐色半透明。
大小为(10~25)mm×(3~5)mm,有口、腹两个吸盘,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肠管。
生殖器官系雌雄同体,其两个睾丸均呈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端。
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
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三临床表现本病一般起病缓慢,仅少数短期内重度感染的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病。
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或仅在食后有上腹部饱胀感、食欲缺乏或轻度腹痛。
患者易疲劳。
粪便中可检出虫卵。
较重感染者通常起病较慢,有食欲缺乏、上腹饱胀、轻度腹泻、肝区隐痛。
患者可有肝大,以左叶为明显,有压痛和叩击痛。
可伴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
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甚至发生胆绞痛。
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时,出现消瘦、贫血、腹壁静脉曲张、肝脾大、腹水、黄疸等。
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
严重感染者常可呈现急性起病。
潜伏期短,仅15~26天。
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别名】肝吸虫病【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引起的。
华支睾吸虫的发育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囊蚴阶段。
第一中间宿主为某些种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包括多种淡水鱼及某些种淡水虾。
感染主要通过进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虾体内的活囊蚴而发生。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在人体寿命可长达15~25年。
【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及东南亚各国。
在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存在或流行。
各地流行情况差异较大,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人群调查情况表明人群感染率低者仅0.09%,高者可达54.69%。
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很多哺乳动物可有本虫的自然感染,成为储存宿主。
【病理】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由成虫引起。
病变主要发生在肝内胆小管。
病变程度常与感染的轻重及病程的长短有关。
早期或轻度感染可见受累胆管管壁轻度增厚。
感染较重时,病变部位的胆小管由于虫体阻塞,胆汁郁积,发生囊状或圆柱状扩张。
慢性感染胆小管管壁明显增生变厚。
继发感染可导致胆管炎,胆囊炎,或胆小管肝炎等。
华支睾吸虫感染还可诱发胆结石的形成。
【诊断要点】诊断要点概述1.流行病学患者来自流行区,有食用生或半生鱼,虾,或囊蚴污染食物史。
2.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约1个月。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病期长短有关。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华支睾吸虫病可分为以下7种临床类型:①隐匿型;②肝炎型;③胃肠炎型;④胆囊胆管炎型;⑤肝硬化型;⑥营养不良型;⑦类侏儒型。
轻度感染者表现为隐匿型,无明显症状。
多数病例初发病时表现为肝炎型和胃肠炎型,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腹泻,腹胀,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
部分患者表现为胆囊胆管炎型。
有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有时有发热.常并发胆囊炎或胆石症。
少数患者表现为肝硬化型。
儿童严重感染患者则多见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和贫血,全身水肿。
华支睾吸虫病

疾病名:华支睾吸虫病英文名:clonorchiasis缩写:别名:clonorchiasis sinensis;肝双盘吸虫病;支睾吸虫病ICD号:B66分类:消化科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
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流行于广东、山东、河南等24个省、市、自治区。
Mc Connel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尸体的肝胆管内查见此虫,1875年在日本也发现此虫,以后国外各地,如越南、毛里求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埃及、波兰等陆续报告有华侨感染此虫。
我国于1908年首次发现本病患者。
1956年在广州明代古尸、1973年湖南省衡阳北宋古尸和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西汉古尸内分别检出华支睾吸虫卵,可以确定本病早在500多年前、700多年前和2300多年前即已存在,且分布范围较广。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多见于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我国除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尚未有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本病的流行报道或病例报告,估计受感染人口约为3000多万。
各地流行情况包括感染率及感染程度颇有差异。
人群感染情况较重的地区除广东外,尚有山东、河南、辽宁等省。
有些地区淡水鱼的感染率较高,而人群的感染率却很低或仅有零星发现,如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
1.传染源 主要是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和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
华支睾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对此种吸虫均易感。
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

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关键词: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防治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截至1985年,全世界估计有2800万病人,解放以来经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证明该病在我国是一种流行面积很广、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
1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国外以日本、朝鲜较为严重,日本的华支睾吸虫病从疫区分布范围到人群感染程度都经历了由大到小,由高到低的变迁过程,1922~1929年8年内,所有疫区虫卵检查总阳性率为%,其中冈山县最高为%;1947年全国总阳性率仅为%,冈山县为%;但一些特定地区的阳性率仍很高,如冈山县儿岛郡东兴除村高达%。
在1951年以前,除北海道及冲绳以外几乎全日本都有疫区或病人。
60~70年代,疫区相对缩小,发病率明显减少,但由于日本人喜欢食用生鱼片,所以感染的机会仍频繁,发病者成人高于儿童。
朝鲜华支睾吸虫病呈点、片状或线状分布,其中以洛东江流域及其支流琴湖江流域的居民为多,至少有25%被感染。
1971年在南朝鲜全南道严多村和庆尚道金海村,用华支睾成虫抗原做皮试,阳性率分别为%和76%;粪检虫卵,阳性率分别为%和83%,主要是因为当地居民习惯用人畜粪便喂鱼,并喜欢吃生鱼所致。
目前,朝鲜仍有2%的人感染。
越南的重点疫区是江河及湄公河三角洲平原,估计人群感染率在25%以上。
其他如老挝、柬埔寨、印度、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也早有报道,除亚洲外,中欧、俄罗斯、英格兰及阿尔及利亚曾有散在病例发生。
国内据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西汉古尸及战国楚墓古尸发掘的研究结果表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有2300年以上,1903年Boott首次证实我国有华支睾吸虫病。
30年代欧美医生对我国东南沿海城市、日本人对东北及北部城市的人群作了零星的调查,感染率在%~%之间,40年代后我国学者也不断发表调查报告,解放后,特别是近30多年来,几乎各县市都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国内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有6属8种,最主要的为纹沼螺、长角涵螺和赤豆螺3种,华支睾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一般淡水鱼均可,如白皖、黑皖、白鲢、鲤鱼等;小型鱼类主要为麦穗鱼、棒花鱼、黄颡鱼、克氏鲦鱼,以麦穗鱼感染率和感染度最高,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淡水虾也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
华支睾吸虫病-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华支睾吸虫病方悦怡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Looss,1907]即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称为肝吸虫病。
人体感染是因为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鱼或虾所致。
寄生在肝胆管内虫体运动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作用,致胆管上皮损伤,胆管阻塞,从而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可表现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和儿童发育障碍等,重者可发生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是McConnell 187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解剖一因病死的华侨木匠尸体时,在该尸体肝内首次被发现的。
国内于1908年在广东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人后,又陆续在汉口、北京、沈阳、香港、广西和上海等地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例。
但对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出土的战国时代女尸进行寄生虫学研究证实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流行了2300年。
我国目前除西北地区外,25个省、市、自治区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或散发病例,该病已被卫生部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1 流行病学1.1 分布1.1.1华支睾吸虫病在世界分布情况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北部,俄罗斯的少部分地区。
韩国居民有食生作者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鱼的习惯,故该病在韩国分布范围较广,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汉江、锦江和洛东江等7条大河流域内。
华支睾吸虫病曾在日本广泛流行,除北海道外,各地均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或病人。
在越南,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北部的红河三角洲、海防、河内,西部和南方感染较低。
在俄罗斯,华支睾吸虫病人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
在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国家里的亚洲人也有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报道,但这些病例均是在其他流行区被感染或是吃了进口的淡水鱼而感染,尚无证据说明这些病例是在当地感染的。
1.1.2 华支睾吸虫病在国内分布情况根据调查资料,华支睾吸虫感染呈现随水流分布的规律,我国的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外流区域的太平洋流域。
华支睾吸虫病诊断标准

华支睾吸虫病诊断标准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华支睾吸虫病的术语和定义、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华支睾吸虫病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入体的胆道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俗称肝吸虫病。
2.2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指有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长角涵螺、亦豆螺等)和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存在,同时,有本地的入和动物(猫、犬、猪等)发生感染的地区。
3诊断依据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3.1流行病学史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史,并有在流行区生活、工作、旅游史。
3.2临床表现3.2.1有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腹胀、腹泻和右上腹痛等症状并有肝大、黄胆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体征。
3.2.2无症状,或以纳差、腹胀、腹泻、乏力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可有肝大、黄疸等体征。
常并发胆囊炎、胆结石。
晚期患者有肝硬化、腹水,儿童可出现生长发育障碍等。
3.3实验室检测或其他检查3.3.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参见附录A)。
3.3.2 B型超声检查有以下特征:3.3.2.1肝脏型:肝实质点状回声增粗、增强,有短棒状、索状或网状回声。
3.3.2.2胆管型:肝内胆管轻度扩张,以部分节段扩张常见,同时伴有管壁增厚,回声增强;肝外胆管内可见,回声增强;肝外胆管内可见层叠排列均“‘双线征”回声,其长10 mm--- 20mm.宽2mm-3mm3.3.2.3胆囊型:胆囊壁毛糙,囊内常见漂-浮斑点、“小等号”样光带及沉淀物回声,可见“双线征”或“细条征”,或直或弯,长10mm一20mm,宽2mm 一3mm的高回声光带。
3.3.2.4混合型:同时有以上两种或三种类型表现。
3.3.3粪检发现华支睾吸虫虫卵(见附录B)。
3.3.4胶囊拉线法检查发现华支睾吸虫虫卵(见附录B)}3.3.5手术发现华支睾吸虫成虫或虫卵。
华枝睾吸虫病

6、尾蚴
尾蚴由体部和尾部组成,能在水中活跃地活 动,体表具棘,有1-2个吸盘。
7、囊蚴
囊蚴呈椭球形,略带淡黄色, 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动活跃 ,排泄囊内含黑色颗粒。
生活史
豆螺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华支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麦穗鱼
沼虾
诊断
临床症状
虫体在胆管内寄生吸血,破坏胆管上皮,引起卡 他性胆管炎及胆囊炎,可使肝组织脂变、增生和肝硬 变。当大量寄生时,病畜食欲减退、下痢、浮肿,出现 腹水及轻度黄疸等。
2、虫卵
虫卵黄褐色,平均大小为29微 米×17微米,内含毛蚴。顶端有 盖,卵孔的周缘突起;后端有一 个小结,卵壳较厚,不易变形。
3、毛蚴
毛蚴体形近似等边三角形,多 被纤毛,不食,但运动活泼。
4、胞蚴
华支睾吸虫胞蚴呈长袋状, 无口及咽,虫体内有正在发育 的雷蚴。
5、雷蚴
华支睾吸虫雷蚴呈长袋状,体前 端有咽及原肠,虫体内有胚细胞和 正在发育的尾蚴。
第五节 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寄生于人、犬猫、猪及其他一些野生 动物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虫 体寄生可使肝脏肿大并导致其他肝病 变,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成虫
形态
1、成虫
成虫虫体扁平,呈叶状,前端稍尖,后端较 钝,长10~25毫米,宽3~5毫米。口吸盘略 大于腹吸盘,二者相距较远。2个大而成树枝 状的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部。卵巢呈分 叶状位于睾丸之前,子宫盘曲位于卵巢与腹 吸盘之间,生殖孔位于腹吸盘前缘。
建在鱼塘上的厕所
治 疗-上工治未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支睾吸虫病方悦怡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Looss,1907]即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称为肝吸虫病。
人体感染是因为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鱼或虾所致。
寄生在肝胆管内虫体运动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作用,致胆管上皮损伤,胆管阻塞,从而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可表现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和儿童发育障碍等,重者可发生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是McConnell 187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解剖一因病死的华侨木匠尸体时,在该尸体肝内首次被发现的。
国内于1908年在广东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人后,又陆续在汉口、北京、沈阳、香港、广西和上海等地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例。
但对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出土的战国时代女尸进行寄生虫学研究证实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流行了2300年。
我国目前除西北地区外,25个省、市、自治区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或散发病例,该病已被卫生部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1 流行病学1.1 分布1.1.1华支睾吸虫病在世界分布情况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北部,俄罗斯的少部分地区。
韩国居民有食生作者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鱼的习惯,故该病在韩国分布范围较广,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汉江、锦江和洛东江等7条大河流域内。
华支睾吸虫病曾在日本广泛流行,除北海道外,各地均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或病人。
在越南,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北部的红河三角洲、海防、河内,西部和南方感染较低。
在俄罗斯,华支睾吸虫病人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
在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国家里的亚洲人也有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报道,但这些病例均是在其他流行区被感染或是吃了进口的淡水鱼而感染,尚无证据说明这些病例是在当地感染的。
1.1.2 华支睾吸虫病在国内分布情况根据调查资料,华支睾吸虫感染呈现随水流分布的规律,我国的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外流区域的太平洋流域。
除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宁夏等几个省、自治区未见华支睾吸虫病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该病的流行报道或是病例报道。
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有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东北三省朝鲜族居民聚居地。
例如在黑龙江的39个县市平均感染率为16.85﹪。
辽宁省和吉林省已发现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县区人群感染率多在10﹪以上(0.8﹪~72.1﹪).广东省81个县市有感染者,平均感染率为16.2﹪(0.2~54.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调查的29个县的平均感染率为2.7﹪,在个别地区感染率可达67.8﹪。
台湾省美依地区人群的感染率为22.37﹪~51.88﹪,苗栗县苗栗镇客家人的感染率为63.0﹪,日月潭地区粪检阳性率为54.8﹪。
1.2 流行环节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环节包括传染源、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囊蚴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进入终宿主体内,并受到自然因数和社会因数的影响。
1.2.1 传染源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包括带虫者、病人和保虫宿主。
①带虫者:在大多数流行区,带虫者的数量多于病人的数量。
虽然轻度感染者粪便中虫卵较少,但其在所有感染者中所占的比例大,尤其是带虫者无明显的症状,往往不能主动就诊,以致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多是在普查中发现。
②华支睾吸虫病人:病人体内虫数一般较多,为数百条至数千条,有报道肝内寄生虫数多达27600条的病例和每克粪便虫卵数达157000个的病人。
尽管重度感染者是少数,但中度感染占有相当比例,故病人粪便中的虫卵数是十分惊人的。
③保虫宿主:国内已报道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有33种,包括猫、狗、猪、狼、獾、鼬、貂、狐狸、豺、鼠类、兔、牛等,这些动物均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
1.2.2 第一中间宿主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目前已发现10种,有豆螺科的纹沼螺、中华沼螺、曲旋沼螺、赤豆螺、檞豆螺、长角涵螺,黑螺科的方格短沟蜷,黑龙江短沟蜷和瘤拟黑螺以及拟沼螺科的琵琶拟沼螺。
1.2.3 第二中间宿主华支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十分广泛,仅在日本、韩国、我国大陆和台湾省所发现的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淡水鱼就有139种,分属16科,71属,其中在我国(含台湾省)发现的有102种,分属15科,59属。
常见的家养鱼种如鲤鱼、鲢鱼、青鲩、白鲩、鲫鱼等均易被感染。
华支睾吸虫囊蚴可以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和体内,几乎遍布全身,但70﹪以上分布在肌肉内,尤其是背部的肌肉。
野生小鱼一般感染较重,鱼体内的囊蚴密度可从每克鱼肉数个到数千个,国内报道在1g麦穗鱼肉中检获华支睾吸虫囊蚴6548个,在1条仅重0.2g的麦穗鱼体内共分离出华支睾吸虫囊蚴3429个。
1.2.4 感染方式和途径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均因食入了华支睾吸虫囊蚴,人的感染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①食生鱼虾:吃生鱼一般把鱼肉切成薄片,小鱼则切成段,配以各种佐料拌匀后直接食用。
此种食法主要见于广东珠江三角洲、香港、台湾省、广西百色地区和江西省于都的一些居民以及东北的朝鲜族居民。
生鱼粥是将切好的鱼片放入碗中,与热米粥混合,加上香菜、麻油稍微拌后食用。
湖南省祁阳县农村吃的鱼酢也是将生鱼肉加上各种佐料和豆粉或米粉拌匀后直接食用,或稍加腌制后食用。
②食半生的鱼虾: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居民不食生鱼,但由于烹调方法不当,往往把鱼加工至半熟而食。
如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的大部分居民喜欢吃麦穗鱼。
食用方法是将鱼拌入少量面粉,在锅中用油简单煎焙,然后再加各种佐料加水彻底烧透食用。
因烹调方法不当食入华支睾吸虫囊蚴是轻、中度流行区人群感染的主要原因。
③加工鱼所致的感染: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对处理鱼后的手和洗鱼砧板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观察,在洗手水和清洗砧板水均发现华支睾吸虫囊蚴。
因些在加工鱼的过程中吃东西、拿熟食、用同一块菜板处理生的和熟的食物,都可能造成感染的机会。
洗过鱼的水、农贸市场上的储鱼用水、所用的鱼筐和鱼刀,甚至鱼摊附近的苍蝇,也都检查出华支睾吸虫囊蚴。
1.2.5影响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是群众对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和危害了解不够,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使本身受华支睾吸虫的感染同时又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促使了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
主要是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呈现南北两端感染率高、点片状分布、有食生鱼习惯地区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而嬉食型方式的感染则表现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感染率较高、以及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等特点。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气候、水源、第一、二中间宿主及保虫宿主。
地理因素对华支睾吸虫病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如在黑龙江省,北纬44°54′~48°29′,东经123°10′~131°52′,海拔145.1~311.5m的平原江河流域都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在北纬48.3°以北或海拔312m以上江河区域内未发现华支睾吸虫病患者。
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观察到,气象因素主要反映在降雨量与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第二季度降雨量增多,鱼类感染率增高,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数量多。
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呈点状分布的特点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地势水系的影响,在仅有池塘或小沟的地区,流行以点状分布为主,在有河流的地区,有沿河呈线状分布的趋势。
地势水系也影响当地经济和卫生水平及居民的生活习惯,后者又直接影响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和养殖业的发展,某些从流行区引进的鱼苗中,有可能被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从而使引入地居民有感染的潜在危险性。
也有可能是鱼苗中有些是华支睾吸虫囊蚴一感染的鱼种,到流行区后受感染,因而有助于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形成新的疫源地。
另一方面,由于兴修水利,新的水系形成,也有可能使老的疫源地扩大,形成新的疫源地。
2 临床表现2.1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一次食入大量华支睾吸虫囊蚴可致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以寒战、高热、肝肿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类似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潜伏期: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30d左右,最短的7d,最长者可达40d。
感染越重,潜伏期越短。
(2)临床经过:一般起病较急,首次症状是上腹部疼痛、腹泻,3~4d后出发热,继而出现肝肿大、肝区痛、黄疸。
(3)症状和体征:主要症状为发热、剑突下痛、头痛、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肝区肿大并有压痛、荨麻疹等。
①发热:发热常伴有明显畏寒和寒战,体温最高可达39.7℃,发热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短者仅3~4 d,未经治疗者反复发热可达数月。
热型可有低热、弛张热、不规则的间歇热,部分病人发热时伴有头痛。
②腹痛腹泻:多数患者以上腹痛为首发症状。
疼痛可呈持续性刺痛,进餐后加重,伴有厌油腻,似急性胆囊炎,可伴随胆道阻塞症状,如黄疸、白陶土样大便。
腹泻常出现在发热之前,大便每日3~4次,黄色稀水便多见。
也有相当多的患者伴有腹泻、腹胀。
③肝区疼痛和肝脏肿大:多数患者肝脏肿大,以左叶肿大为主,一般有较明显的肝区触痛,主要与肝内胆管炎症反应有关。
肝肿大在驱虫治疗后可迅速好转。
2.2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2.2.1 临床表现反复多次小量感染或急性华支睾吸虫病未得到及时治疗,均可演变为慢性华支睾吸虫病。
由急性感染演变的慢性患者,病史中常有急性期的症状,或有过“急性胆囊炎”、“急性肠胃炎”,此后渐渐出现慢性华支睾吸虫病的症状。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最常见,一般起病隐匿,症状复杂。
症状的出现率与感染度有一定关系,感染度轻的,无症状者较多;感染越重,黄疸、肝大、肝区痛的发生率越高。
根据病人感染的程度和症状的轻重,临床上可将慢性华支睾吸虫病分为轻、中、重3度。
①轻度感染: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胃部不适、进食后上腹胀、食欲不振、轻度腹痛等上消化道症状,易疲倦,精神欠佳。
也可出现肝肿大和消化不良。
②中度感染: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疲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不适,腹痛和慢性腹泻常见,肝脏肿大,左叶更明显,有些患者,可触及肝脏表面不光滑,有压痛和扣击痛。
部分患者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和浮肿等症状。
③重度感染:以上2型的症状均可出现,但明显加重,晚期可形成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腹水、腹壁静脉曲张。
肝大且质地硬,脾常可触及。
少数患者因反复胆道感染出现黄疸及发热,儿童可伴有明显的生长发育障碍,患者还常常出现神经衰弱症状。
肝功能失代偿是华支睾吸虫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慢性感染者可以合并胆囊炎、胆色素性胆石症、胆绞痛、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