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
我的家乡_泰和

我的家乡万山红透叶飘散,江水碧映一楼阁。
漫山枫红,晚间,倚在快阁之上,燃一炉檀香,煮一壶毛尖,赏江水吹皱,观白鸥飘飞,看红枫纷飞。
快阁,家乡的一道风景,坐落在澄江边上,赏白鸥飞翔,看波涛起伏。
宋黄庭坚有诗云: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诗意的画面,让人为此心醉,不想打扰,不想破坏唯美的画面,只想与之共舞,演绎一场我的青春我的城。
春日的快阁,一江春水吹拂,站在快阁之上,暖风清抚,小草频点头,阁上的飞龙舞凤显得格外秀丽洒脱,王者之气内敛,只有暖人之意,扶着游廊,享受春风的洗礼,看皱一池春水,心与白鸥一起,一会儿遨游于蓝天之上,沐浴着阳光,一会儿俯冲入水底,濯洗着洁白的羽毛,嬉戏着,追逐着,好不欢快。
夏日,快阁旁边的草丛茂盛,黄昏,睡在地上,打个滚,找找蛐蛐,听虫子在歌唱,看虫子的演奏会。
秋日,四周枫红,草丛枯黄,这时候,坐在快阁之内,煮上一壶香茗,听长辈讲快阁的故事,听说快阁是有灵物守护的阁宇,这里周围的每一草一木都是有灵性的,并且还有一条大蟒蛇守护着,这座阁楼之所以一直没有拆掉,就是因为这些灵物的守护,传说从前的一段时间,不记得是哪个朝代了,当时的县吏想把快阁拆除建县衙,因为快阁坐落处是风水宝地,地理位置相当好,能让他官运亨通,当他带领人来拆除快阁之时,电闪雷鸣,乌云密布,瞬间从不知什么地方窜出一条百色的巨蟒,张开血盆大口,要把这些人吞入腹中,与此同时,周边的草朝快阁方向伸出草尖,树木都向县吏他们伸出树尖,随时都会向食人树一样把县吏他们吃掉,看到这样的场面,县吏再怎么强势叶也不敢去拆除快阁了,就这样,快阁就流传下来了,再也没有人敢去拆除快阁了,只有各朝代当地的官吏去修复快阁。
冬日,坐在快阁上,赏冬日雪景,冬日的快阁,银装素裹,别是一番滋味,朦胧的,雕龙画凤若隐若现,又似隐藏,又像呼之欲出,王者之气上透着皑皑白雪之气,朦胧神秘之美。
泰和县(中国古代县名)—搜狗百科

泰和县(中国古代县名)—搜狗百科
历史上的泰和县
宋开宝六年十一月,分汝阴县北5个乡为万寿县,治百尺镇(今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原墙镇)。
宣和元年(1119年),改万寿县为泰和县,改治今太和县城关镇西北旧县镇,县名取康泰和顺义,为吉利语。
元至元二年(1265年),撤颍州(今安徽阜阳)下属各县,泰和县废入颍州。
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改为太和县,取《易经·乾卦·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改治今太和县城。
颍州同时恢复县级建制的还有沈丘(今临泉县古城子)、颍上(今颍上县北十二里店,明天顺四年〈1460〉,颍河泛滥,县城被冲毁,迁建于今址)两县,而州治所在地的县(汝阴)从此消失。
江西吉安泰和县历史泰和历史文化

江西吉安泰和县历史
(泰和县城西南,距今有两千多年了汉代古城“白口城”)
古为扬州南境,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西汉为庐陵县境,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以地产嘉禾,为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属吉州(后称庐陵郡)。
唐曾置南平州,为州治。
明复县,先后属吉州、吉安路、吉安府、庐陵道等,现属吉安市。
自古人才荟萃,英才辈出。
先后产生举人1261名、进士396名,其中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
五朝元老、高居相位的杨士奇、陈循,《永乐大典》编纂代总裁梁潜,著名理学家罗钦顺、水利家周矩、农学家曾安止、画家郭诩、军事家郭子章、勤王之家胡文可、胡文静以及文章盖世、卓然大儒刘崧、陈谟、王直、刘过、欧阳德、曾彦、曾鹤龄、陈昌炽、尹昌隆等,名著当时,誉传后世。
早期杰出的革命家、中共江西“三杰”之一袁玉冰,“三十都暴动”组织领导者康纯、翁德阶、肖拔群,长征战斗英雄郑士志,抗日民族英雄郭辉勉等,丰功伟绩,名垂青史。
1926年7月,泰和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在党的领导下,泰和人民积极支援北伐战争,开展工农运动,举行农民武装暴动,组织革命武装,配合红军反“围剿”……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泰和人民为构筑人民共和国的大厦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和重大贡献。
解放后,民政部门整理出有姓有名的泰和籍烈士就有5700人。
昨天已成为历史,但历史是不能,也不会忘记的……
一、冥冥黑夜盼暑光
二、武装暴动三十都
三、白云山头云欲立
四、老营盘里捷报传
五、松山犹忆铮铮汉
六、紧锣密鼓迎解放。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江西省泰和县简介一、简介:泰和县是江西省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的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
“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
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
2007年底,全县人口52.6万,99%为汉族。
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
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二、历史:泰和县历史悠久,西汉豫章郡庐陵县县治即位于今泰和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白口城[2]。
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代则属九江郡。
从沿革上来说,泰和县最早的建制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所置的西昌县。
当时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同时置西昌县,郡县同治白口城[2]。
晋太康年间,庐陵郡迁治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
“泰和”之名则始于隋朝。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西昌、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县)、永新等县,设安丰县。
次年(591年)安丰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
唐初更名为太和县。
元代升为太和州。
明初废州,复为泰和县。
清代则沿袭明制。
民国28年(1939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及各其各部门南迁至泰和城西的上田(现属县城澄江镇),泰和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同时亦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3]。
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直至8月日本投降才回迁南昌。
1949年7月28日,泰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三、地理:1、区位泰和县位于东经114度17分~115度20分,北纬26度27分~26度58分,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赣州市所辖兴国县相邻。
南北最长处约5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2公里,面积2666平方公里。
2、地形与地貌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
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山地占全县面积的15.9%;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占全县面积的29.6%;河谷与东西两侧山地之间则是占全县面积达54.5%的丘陵。
泰和介绍作文

泰和介绍作文《泰和印象》泰和是一个小县城,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但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在泰和的街头巷尾,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那众多的小吃摊。
比如说那炸油饼的摊位,就在我家小区附近的巷子里。
每次路过,那股油炸的香气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我给拽过去。
那炸油饼的大叔,脸总是油乎乎的,腮帮子鼓得像只蛤蟆,一口大白牙显得特别亮。
他的动作特别麻溜,拿起一团面,“啪”的一下就擀成了饼状,然后顺势就丢进滚烫的油锅里。
那面饼一进锅就开始欢快地“嗞嗞”响,像是在唱歌一样。
慢慢地,面饼从白色变成了金黄色,周边还冒着小泡泡。
大叔就用那双长长的铁夹子把油饼夹起来,沥干油后放到纸袋子里递给顾客。
那油饼咬一口,又香又脆,油滋滋的,真是人间美味。
泰和的早晨是热闹又悠闲的。
大街小巷里都是去买菜的人,卖菜的阿婆们就坐在一堆新鲜的蔬菜后面,有带着露珠的小白菜,像是翡翠一样;还有红彤彤的西红柿,像是小姑娘的脸蛋。
阿婆们会和熟人热情地打招呼,还会为了一毛两毛的价钱跟顾客争个面红耳赤,争完了又和气地把菜递过去。
泰和还有个古老的小公园,那里面有一些健身器材。
傍晚时分,老人们就会聚集在那里,一边聊天,一边锻炼身体。
有个大爷总是穿着一身洗得泛白的中山装,特别显眼。
他吊在单杠上,两条腿摇摇欲坠,嘴里还嘟囔着“现在的单杠咋这么难玩”,周围的人就哄堂大笑。
这一个个小小的场景,构成了泰和最平凡又最迷人的画面。
这就是泰和,一个充满生活气息,有着简单快乐的地方。
《泰和的四季》泰和的四季就像是四个性格迥异的小伙伴,凑在一起就变成了一年的独特风景。
春天的时候,泰和像是一个被画家打翻了颜料盒的画布。
田野里,油菜花大片大片地开着,金黄得晃眼。
就拿我家门外的那片田野来说,站在田埂上,仿佛被金色的海洋给包围了。
风吹过来的时候,那油菜花就像一群穿着金色裙子的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我曾经学着电视剧里的样子,一头扎进油菜花田里,结果沾了一身的花粉才钻出来,就像个小怪物,回到家还被我妈数落了一顿。
陂堰、乡族与国家——以泰和县槎滩、碉石陂为中心

陂堰、乡族与国家——以泰和县槎滩、碉石陂为中心---------------------------------------------------------------------------------------------------------------------- 编辑整理: 编辑:王力时间:2012年10月11日来源:呵呵卡盟新浪一、问题缘起2001年夏天笔者来到江西省泰和县考察。
泰和县,位于江西中部,赣江中游,地处富饶的吉泰盆地,为江西著名的科举大县,历史以来所取中的进士、举人人数极多,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称,尤其在明初为鼎盛时期。
如史料记载:“泰和邑儒学之设久矣,士子业诗书而谭礼乐,彬彬然文风之盛,他邑罕俪。
自入国朝洪武、永乐以来,士之鏖战于文场者,自乡试以至廷试,屡占第一之选。
释褐而登仕版者,内而公卿郎署,外而牧伯守令,学校百执事、道德文艺事业著称于时者,不可胜数,何其盛之又盛也!”⑴由于开发较早,当地有着极为深厚的宗族传统。
⑵在泰和县农村进行调查时,笔者在当地发现一本民国时期撰修的水利志,即《重修槎滩、碉石二陂志》。
就笔者所见,在地方社会,人们单独为一处水利设施撰修志书的现象并不多见,因此这类数据也就显得极为珍贵。
该志书由泰和人蒋挹泉等撰写于1916年,全书共分十二卷。
分别为序文、呈词、官厅告示、祭江文、议案、布告、槎陂亩捐、碉陂亩捐、尚义捐、支用数目、跋言、附录等。
在志书修成的23年之后,1939年泰和人周鉴冰又再次组织士绅重修陂志。
引起笔者兴趣的是,蒋、周氏为什么先后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撰写这样一本志书?修书的目的何在?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笔者才发现该水利设施并不简单,不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且其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历史背景,从中略可窥探历史上乡族之间以及乡族与国家的关系及乡族间对利益的争夺。
二、陂堰的修建槎滩、碉石二陂座落于泰和县禾市镇附近,浥水支流牛吼江上,该江因槎滩陂落差大,水流急,声如牛吼,称牛吼江,古代曾称禾溪。
欢迎来江西省泰和县投资——泰和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简介

整 合有 关 培 训 资源 进 行 免 费培 训 ,或 一 次 性 给
业 3 0 5 0 人 的培 训 贴 。此 0 - 0 元/ 补
园 : 三 。 :
口 线 = =
人 外 , 企业 落 , 泰 和 后 ,泰 和 县 l为 企 业 负 责 人 办 理 “ 商 ” ,外 商 本 、企 业 外
岛层 管 理 人 员 的子 女 入 学 存 县 内选 择 。
i 、精 挑 细 选 的 优 势 项 几 r以 玉 过 精 心 培 , 泰 和 工业 初 步 形 成 _ “鸟鸡 ”品牌 为 标 志 的 食 品 业 、 以 “ 华 ”水 泥 为 代 表 的 建 材 业 ,以 边 天 ”制 约 为 代 表 的 医 药 化 等 互 大 传 统 产 , 1
5 % …县财政奖励给 _、 用 J产品研发币 扩大, 产 模 。对 J投 资规模大 、科技含量高 、财税贡献大的项 门,企业所得税 0, 爪l ¨ 上
地 / 留成 部 分 还 可 实 行 “—免 血减 半 ”政 策 。 。 ‘
} I奖励政策。村发生I I 的 、 根抛 …f总额、增 长比例等仃关情况 ,每 …¨l {: I1 I 实绩 ¨ 1 J 美元,给 予企业人民币2 4 — 分
以及 以 “ 力 泰 ”为 代 表 的 液 电 子 产 业 和 以 “ 界 机 电 ”、 “ 合 新 九鑫 铜 业 ” 等 为代 表 的冶 金 机 械 业 大 新 兴 产 业 Mf ,泰 和县l存对 以 F L 仃 j l J : ) 个符合 “占泰 1 走廊 ” - 规 划 的 优 势 项 几向 外推 介 招 商
城 市 ”。
、
精 订 力 的优 惠 政 策
泰 和县始终秉承 “ 放开比丌放 史 要、丌明比精 叫殳 要 、减信 比承讲 匝要、服 务比扶持更匝要 ”的发展理念 ,出 台 一系列精准订 力的优惠政策,为投 资介、 资本增值创造 r无限 f 。 l } I J 地优 惠政策 。县T、 吲 T q用地现按 家 l I . : 地政策8j 供地,在项 几投 资强度达 NIO 元/ 的前提 F,叮 ) 元/ O 亩 视企、 投资规模 、科技含量以及财税 贡献等情况 ,实行 “ 【 一 一策 ”、 “ 一事一 议”,以基础 砹施延伸 的方式予 以补贴 。
关于泰和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泰和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近几年,泰和县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吉泰工业走廊的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给泰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如何加快泰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实现“泰和崛起”战略构想,是摆在泰和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泰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泰和县位于赣中南吉泰盆地腹地,地处井冈山脚下,面积2667平方公里,耕地80万亩,草山草坡30万亩,人口53万,辖24个乡镇场,297个村委会。
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5.05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亿元,全县城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全县粮食播面积128万亩,总产量达9.73亿斤。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泰和县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持续稳步发展。
工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现已建成文田经济开发区、乌鸡特色养殖加工产业链、国家商品粮种植基地,工农业得到有序发展。
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垄断国企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通过城区开发、新农村建设,使得城乡面貌有了极大改善。
但如果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置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相较,就不难发现,泰和县的经济发展的总体谁品仍然相对较低,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些矛盾依然没有明显改观,尤其是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现有的企业层次低、科技含量少、规模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1、吉泰工业走廊发展建设的机遇随着吉安市工业经济的迅猛扩张,逐步形成以105国道为轴线的工业发展走廊,该走廊核心区贯通核心区依次贯通吉水县、青原区、吉州区、国际级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吉安县、泰和县等“三县三区”,承载了全市65%以上的工业总量。
2008年初,吉安市委市政府已经对吉泰工业走廊作出明确规划:“集中优势资源,聚集优势力量,倾斜优势支持,以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吉水、吉州、青原、吉安县和泰和六大工业园区为支撑,用3-5年时间,将吉泰工业走廊打造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现代电子产业、制药业、食品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等优势产业密集的产业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泰和县简介一、简介:泰和县是江西省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的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
“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
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
2007年底,全县人口52.6万,99%为汉族。
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
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二、历史:泰和县历史悠久,西汉豫章郡庐陵县县治即位于今泰和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白口城[2]。
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代则属九江郡。
从沿革上来说,泰和县最早的建制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所置的西昌县。
当时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同时置西昌县,郡县同治白口城[2]。
晋太康年间,庐陵郡迁治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
“泰和”之名则始于隋朝。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西昌、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县)、永新等县,设安丰县。
次年(591年)安丰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
唐初更名为太和县。
元代升为太和州。
明初废州,复为泰和县。
清代则沿袭明制。
民国28年(1939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及各其各部门南迁至泰和城西的上田(现属县城澄江镇),泰和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同时亦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3]。
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直至8月日本投降才回迁南昌。
1949年7月28日,泰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三、地理:1、区位泰和县位于东经114度17分~115度20分,北纬26度27分~26度58分,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赣州市所辖兴国县相邻。
南北最长处约5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2公里,面积2666平方公里。
2、地形与地貌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
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山地占全县面积的15.9%;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占全县面积的29.6%;河谷与东西两侧山地之间则是占全县面积达54.5%的丘陵。
全县共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
主要山峰有玉华山、武山、十八排、天湖山、紫瑶山、五峰山、白云山等。
十八排位于水槎乡,海拔1176米,为全县最高峰。
泰和县河流众多。
赣江为境内最大的河流,自西南的万安县入境,折而向东过县城南面,再向东北流入吉安县,将县境分为河西、河东两部分,境内流程59.1公里,古代因“水流澄澈”而被称为“澄江”[5]。
其他主要河道均为赣江支流,自东、西部的山地呈羽状汇入中部的赣江。
自东南方向起,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有东岸的仁善河、仙槎河、珠林江(云亭河)、东沔河、(珠林江支流,又名水槎河)、西岸的蜀水、?水(牛吼河)、六七河(?水支流)、禾水。
境内无面积较大的天然湖泊,主要湖泊均为人工水库,包括南车水库(又名白鹭湖)、老营盘水库、洞口水库、缝岭水库、芦源水库等。
四、气候泰和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
多年平均气温18.7度,极端最高气温41.5度(2003年8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6.0度(1991年12月29日)。
相对湿度较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结冰期短,无霜期及日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8天。
雨量丰富,但雨热不同步,4-6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44%,5、6月份常因暴雨而形成洪水;而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份却高温少雨,易出现伏旱而造成粮食减产。
五、自然资源土地与植物资源:全县森林面积1413.69平方公里、耕地446.81平方公里(67.02万亩)[1]。
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89种,是江西省木材重点生产基地。
泰和县属南方壤丘陵区,水力侵蚀赞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江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水电资源:泰和县水资源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22.44亿立米,过境客水量多年平均380.93亿立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75万千瓦。
目前有2座大(二)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
但由于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
矿产资源:目前在境内已发现矿种20余种,矿点50多处。
其中钨矿(品位1.5%)总储量130万吨,石灰石、瓷土、型砂和石膏储量也较大。
六、行政区划1、明代至1982年明代时,泰和县按顺时针方向划分为70个都,都以数字序号命名,再按地域归属于6个乡。
乡仅为方便区分而设,不设官员,一般按流域划分[7][8]。
清代沿袭明制,变动较小。
民国时期因政局不稳,区划变动频繁。
1949年至1958年期间,县以下区划反复变革,撤并分立仍旧频繁。
1958年至1982年期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
2、1982年~2001年1982年起,陆续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体制。
至1984年,全县设2个镇、23个乡:l 河西12个乡镇:澄江镇、碧溪、桥头、禾市、苏溪、马市、栖龙、螺溪、石山、南溪、上田、沿溪l 河东13个乡镇:小龙镇、塘洲、樟塘、万合、冠朝、上模、沙村、灌溪、苑前、水槎、中龙、上圯、老营盘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数乡陆续改设为镇。
1990年析沿溪、文田两个乡的10村委会设文田乡,1993年改镇。
2001年12月3日,文田镇、上田镇并入澄江镇,栖龙乡并入马市镇,樟塘乡并入万合镇。
3、2001年~2009年(现行区划)2001年12月3日至2009年,全县辖16个镇、6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澄江镇:l 河西10个乡镇:澄江镇、禾市镇、马市镇、苏溪镇、碧溪镇、螺溪镇、桥头镇、沿溪镇、石山、南溪l 河东12个乡镇:小龙镇、塘洲镇、沙村镇、冠朝镇、万合镇、苑前镇、灌溪镇、老营盘镇、上模、水槎、中龙、上圯七、人口与语言泰和县地处吉泰盆地,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1851年人口即已达到58万。
然此后自太平天国战争至第一次国共内战,泰和县历经战争破坏,人口损失巨大,1936年泰和县人口仅有18.8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和生育率提高,人口增长较快。
2007年底,全县人口为16.41万户,52.6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43.6万[1],占总人口的83%,城市化率较低,仍是传统农业型人口结构。
泰和居民99%为汉族,少数民族有畲、苗、蒙等族共5千多人,散杂居住在偏远山区。
泰和话是绝大部分泰和居民使用的方言,属赣语吉茶片,由于赣江的阻隔,河西与河东居民之间的口音有一定差异。
另有少部分人说客家话,总数约有两三万,主要分布在邻近遂川县的碧溪、桥头和邻近兴国县的小龙、中龙、老营盘、上圯、水槎等乡镇的边沿山区。
在县城,普通话也开始通用,而2000年代起出生的城市儿童,家庭教育已经以普通话为主。
八、交通1、交通历史泰和县地处水陆要冲,“咽喉荆广、唇齿淮浙”,自古即为南北通衢。
秦代开辟的京师通往岭南的“通南越道”即经过泰和。
隋唐在县城东建有白下驿,沿用至明代。
宋代在县西南和县东北分别置浩溪水驿和淘金水驿,沿用至明清。
但在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转到湖广一带,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遂成了边远封闭地区,交通发展极其缓慢。
1932年才修建了境内第一条公路——赣粤线泰和段。
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全县发动群众大规模兴修公路,泰和至井冈山、冠朝至上模、古坪至竹山等山区公路都修建于这个时期,从而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
铁路方面,直至1995年京九铁路通车,泰和县才终于结束了境内无铁路的历史。
2、对外交通自1990年代后期起,泰和县的对外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先后完成了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井冈山机场的改扩建,如今的泰和已成为江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1)航空井冈山机场,又名吉安机场、泰和机场,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的螺溪镇境内。
因螺溪镇原名三都乡,该机场又常被称为“三都机场”。
该机场于1970年开建,1973年竣工,原为军用机场,2002年扩建为军民两用机场,主要为吉安市、井冈山老区提供支线旅游服务。
目前有至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和杭州的航班。
(2)公路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泰和县城纵横交错,对外公路交通极其便利。
2007年底,境内公路总长2053公里。
G45大广高速公路:大广高速江西段一般称为赣粤高速公路,从北至南穿越泰和县,在县境内设有泰井枢纽和泰和两个出入口[17]。
S50 泰井高速公路:泰井高速为自泰和至井冈山的省内高速公路,在泰和境内设有泰井枢纽(泰井高速起点)、井冈山机场、禾市和碧溪四个出入口。
G72泉南高速公路(在建)G105 105国道:自北部的吉安县进入泰和,途径泰和县城、马市、苏溪,南出万安县。
G319 319国道:319国道东接兴国县、西连井冈山市,横贯全县一半的乡镇,从东向西依次连接了老营盘、上圯、沙村、冠朝、塘洲、县城、南溪、螺溪、禾市、桥头和碧溪,是县内最重要的公路。
(3)铁路京九铁路自北向南穿过泰和县境,境内设有泰和站、冠朝站、沙村站等车站,其中泰和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县级火车站,作为井冈山的门户,曾长期使用“井冈山站”站名。
2006年改为现名。
邻近泰和的万安县、井冈山市(现井冈山站通车前)也是泰和火车站的主要服务对象。
(4)水运纵贯全县的赣江是县内主要航道,上溯赣州,下通长江,历史上,赣江水运曾泰和县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在泰和县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受水电工程和降水量减少的影响,赣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
再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冲击,长途水路客运目前已经完全取消,内河货运也有所萎缩,目前仅局限于木材、砂石、石油等大宗货物的运输[6]。
水运港口主要有上田码头、南门码头和永昌码头。
3、县内交通与目前县中心发达的对外交通不同的是,泰和的县内交通仍然比较落后。
县城直至2002年才开通了公交线路,至今仍没有规范运营的出租车系统;农村(尤其是山地地区)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至2006年底,全县仍有19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136个不通硬化公路的行政村[18]。
但泰和农村的摩托车普及率比较高。
(1)短途班车从泰和县城到各主要村镇、圩市有短途客运班车往来。
2008年以前,短途客运站位于城中心的农贸市场旁,2008年迁往城西,仍位于工农兵大道上。
另外,泰和火车站至万安县城之间也有短途班车。
(2)公共汽车目前有1路、3路、6路、8路和9路等,运营车辆主要是小巴士,主要运营路段包括:·火车站—文田圆盘—长途汽车站(城中心)·县政府—城中心—短途客运站—上田圆盘(3)轮渡泰和县河流众多,绝大部分城镇是依水而建,渡船是河道两岸居民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渡口众多。
在连接县城和塘洲镇的泰和公路大桥建成前,县城南门至塘洲镇永昌市还有319国道汽车轮渡,大桥建成后即停止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