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动物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动物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和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实际繁殖率将进一步提高,这在动物育种上能够充分发挥优良公母畜的生产潜力,提高品种总体生产性能,加快畜牧业的发展。
介绍了新型繁殖技术在动物育种上的应用。
关键词: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克隆;转基因现代动物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嵌合、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和性别控制等等,其中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工授精技术,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并最有成效的繁殖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动物繁殖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繁殖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从常规的人工授精到胚胎移植和体外性控胚胎生产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家畜繁殖的速度更快。
生产性能更高,繁殖准确性更好,给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竞争力。
1 主要繁殖技术应用概述1.1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是借助于专用器械,用人工方法采取公畜精液,经体外检查与处理后,输入发情母畜的生殖道内,以代替公母畜自然交配,使母畜受胎的一种繁殖技术。
人工授精技术能充分利用优良公畜的繁殖性能,减少种畜的饲养量,降低生产成本;使优良基因的影响迅速扩大,可以极大地加快遗传改良的速度;能提高母畜的受胎率;使种公畜的精液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很好地在各地组织实施和交流。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普及了奶牛的新鲜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后,从197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牛的冷冻精液。
目前,全国各省区共有40多个冷冻精液站已具备年产近2 000万个剂量的牛冻精生产能力,奶牛人工授精已得到普及,黄牛每年杂交改良也在千万头以上。
在养羊发达的北方省区已经普及人工授精,猪的人工授精在生产上也得到广泛应用,部分野生动物也广泛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1.2胚胎移植近几年,胚胎移植也已成为畜牧业生产上的一项常用技术,采用胚胎移植越来越普遍。
胚胎移植又称受精卵移植,也称为“借腹怀胎”或“人工受胎”,其含义是将一头良种母畜的早期胚胎用冲洗子宫的方法取出,或是经体外受精获得的胚胎,移植到另一头生理状态相同的母畜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桑润滋 张忠诚 朱士恩:动物繁殖基础理论与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奠定 了基础 。根据 比较繁殖 学研究 , 发现不 同动物
在繁殖规律 上有共 同处 , 如各种激 素的作用及 其繁
殖机能 的生理 反应 、 发情 周期 的周 而复始 、 受精 、 妊 娠 至分 娩” 规律 性变 化 。 而繁 殖季节 、 繁殪周 期 、 排
卵类型 、 胎盘类 型 、 窝产仔 数 、 泌乳期 以及对 繁殖 疾
出 了重 要 贡 献 ) 。
在 我 国 已有 多种 动物 的胚 胎移植 。 胎冷 冻 、 胚 体
世界前列 。在养羊发达的新疆 、内蒙古等北方省 区已 外受 精 、 胎 分割 、 胎 和体 细 胞 核移 植 、 胚 胚 性别 控 制
经普及人工授精 。 中国美利奴 、 对 新疆 细毛羊及东北细 获得 成功 . 具有 大 规模 生产 性 控奶 牛精 液 和胚 胎 并
究 方面。
我 国 马 人 工 授 精 最 早 于 13 9 5年 在 江 苏 旬 容 马 场 开 展 了实 验 研 究 .但 直 到 2 O世 纪 5 ~ O年 代 才 O6
开始 在黑龙 江 、 吉林 等北 方 省 区大规模 开 展 , 应 其 用范 围及 实际效果均 居世 界领先 地位 ,到 2 世 纪 0
及冷冻精液 的研究开始较早 ,技术水平及输精母猪数 存 、牛 羊体 外受 精 、动物克 隆技 术等研 究方 面 达到 均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国际先 进水 平 。
除了上述家畜外 , 骆驼 、 、 、 鹿 兔 熊猫 、 等特 种经 狐
济动物及某些野生动物 人工授精也相继获得成功 。
胚胎 生物 技术做 为家畜育种 ( E )的主要 手 MO T 段 , 中国荷 斯坦奶 牛和超 细毛羊 、 在 肉用羊育种 中发挥
验动 物及家 禽等 , 到 愈来 愈多 的重 视 , 究对 象 受 研
动物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动物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动物繁殖技术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和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动物繁殖效率,改良育种品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本文将从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以及基因编辑等方面,探讨动物繁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
一、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是对配种过程的一种干预措施,通过将精液从雄性动物直接注入到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实现异地同源的配种效果。
该技术可以提高动物繁殖效率,加速育种进程,使优良基因更快地传递下去。
在牛、猪、鸡等家禽的繁殖中,人工授精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二、胚胎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是将已经受精并发育到一定程度的优良胚胎移植到其他母体动物的子宫内,来进行孕育的一项高级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一只母猪的超级排卵,然后将其排卵产生的大量胚胎,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移植到其他母猪的子宫中,从而实现大规模产仔的目的。
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动物的繁殖率,促进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前沿技术,在动物繁殖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修改动物的基因组,实现基因的定向改造。
这样就可以改良在生殖方面存在问题的动物,提高繁殖效率。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遗传病的防治和育种品质的改良。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使某些疾病易感基因失去作用,从而减少和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动物繁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动物繁殖效率、改良品种质量、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以及基因编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必将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期待动物繁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发挥更加重要和深远的作用。
动物繁殖技术应用进展

1 家畜 的人 工授 精
的精 子 数 、精 液量 、排 卵 时问 、输精 次数 和输 精部 位等 多种 因素 的影 响 。另外 ,子 宫 的生理 状况 也影
人工 授精 (rf i smiain a icai e nt ,AI 家 畜 响输 精 的效 果 。 由于 子 宫的吞 噬作 用会 杀死 精子 , t i ln o )是 繁 殖应 用 最为广 泛 的一 项技 术 。 过几 十 年来 的发 所 以要尽 快地 将精 子运 输 到输 卵管 中 。 经 展 ,家 畜人工 授 精在 欧洲 、北 美 及 日本 等 经济 发达 通过 子 宫颈在 子 宫 内授精 的技 术在 牛 、 马和猪 国家 的普 及率 很 高 。 人 工授 精技 术 中 ,精液 的保 的繁 殖上 是有 效 的 ,并得 以普 及 。腹 腔镜 子 宫 内输 在 存 、精 子质 量 的测 定 以及授 精技 术 在不 断发 展 。 11 精液 的保 存 . 在 14 9 8年 , 向精 液保 存 液 中添加 甘 油 ,能使 精子在冷冻一 解冻后保持受精力,这个发现使精液 的保 存 进入 了一 个新 的阶段 。目前 , 液保 存大 多 精 以细管 冷冻 精液 为主 。对于 精液 保存 ,力求 保存 液 精在 绵羊 和 山羊 的繁育 上 已被应 用 。 而 ,该 技术 然
操 作 的局 限性 不适 合 商业 生产 中应 用 。 经过 改 进 的
子 宫内输精和子宫角深部输精技术结合精液性别 鉴 定技 术 ,将 继续 推动 人工 授 精技术 在育 种 、畜群 管 理 和特殊 商 品家 畜生 产领 域 的应 用 。
2 动物胚 胎 工程技 术 的配方 简单 ,使 用 方便 。 精液 中添 加 脱脂 奶或 卵 在 在 动 物 繁 殖 中应 用胚 胎 工 程 技 术 不 仅 可 增 加 黄 、三 羟基 甲基 氨 甲烷 ( r )、甘油 f 、二 甲基 良种 的数量 , 且 还 能提 高 动物 的生 产性 能 。胚 胎 Ti s G) 而 亚砜 ( DMS O) ,乙二胺 四 乙酸 钠 ( DT E A) 、聚 工 程 中的家 畜胚 胎移 植技 术 , 要 用于快 速扩 大优 主
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在动物和植物繁殖中的应用方法和进展

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在动物和植物繁殖中的应用方法和进展植物和动物繁殖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植物和动物繁殖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在动物和植物繁殖中的应用方法和进展。
一、细胞生物学在繁殖中的应用方法1. 质体转移质体是细胞中的一种小型DNA分子,除了细胞核DNA之外还可以在质体中编码许多有用的基因。
研究人员可以将有用的基因从一个细胞中的质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的质体,以达到改变细胞特性的目的。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基因工程中,可以制造出更有营养价值、更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
2. 细胞融合细胞融合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细胞合并成一个细胞,从而产生出新的混合物种。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动物和植物基因工程中。
例如,一些动物繁殖学家利用细胞融合的方法,将多个牛的胚胎合并成一个,从而产生出优良的肉牛和奶牛品种。
3. 克隆技术克隆技术是指通过将某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细胞放入同一物种中的一个无性生殖细胞中,从而得到一种与母个体完全相同的子代。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植物育种中。
例如,现在克隆奶牛已经成为畜牧业的新热点。
二、遗传学在繁殖中的应用方法1. 外源基因注入外源基因注入是在动植物的基因序列中加入来自其他物种的有益基因,从而产生出更加优良的品种。
例如,在植物育种中,外源基因注入可以增加植物的耐旱性和抗真菌性;在动物育种中,外源基因注入可以使牛、羊等家畜具有更好的肉质品质和更高的奶量。
2. 遗传性状筛选遗传性状筛选是一种通过分析遗传物质的方法,选择具有有益遗传性状的物种作为育种对象。
例如,在家畜繁殖中,选育高产奶牛和肉牛的遗传优势就是通过遗传性状筛选的方法实现的。
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掌握有关基因变异的知识,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动植物育种。
3.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编辑DNA序列的方法,对动植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修改的技术。
盘点我国动物繁殖学科的历史与成就

盘点我国动物繁殖学科的历史与成就
我国动物繁殖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业社会,但是真正
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
在20世纪初期,我国的科学家们开始了对
家禽和家畜的繁殖研究。
当时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品种,并
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探索了如何利用营养、药物等手段促进动物生
长发育和繁殖产出。
在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动物繁殖学科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
实践,涉及了家禽、家畜、水产等多个方面。
同时,在生殖生物技术
的发展中,我国的科学家通过技术手段,成功实现了人工授精、胚胎
移植、激素治疗等技术,为动物繁殖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在动物繁殖学科领域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果。
例如,针
对家畜繁殖,我国研制出了一系列高产、高效的育种配套技术,在保
障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水产
动物的繁殖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积极探索,发展出一系列优良品种,不仅提高了水产动物的繁殖效率和质量,还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
巨大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我国动物繁殖学科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不
断创新的过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未来,我们相信,在科技和产业
的全面发展背景下,动物繁殖学科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动物产科学繁殖技术的发展和作用

动物产科学繁殖技术的发展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动物产科学繁殖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技术在农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提高动物繁殖效率、改善品种质量以及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胚胎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动物繁殖技术。
它通过将优良品种动物的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移植到代孕母体中去发育,从而实现了优良品种的大规模繁殖。
此技术不仅可以加快遗传改良的进程,提高品种的遗传水平,还可以避免繁殖动物的遗传病等问题。
胚胎移植技术可以用于牛、猪、马、羊等多种动物的繁殖,对于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科技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是通过自然或人为方式采集精液,然后将其注入到母兽体内进行受精的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受精率,减少繁殖中的时间和成本,还能有效避免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病的传递。
此外,人工授精技术还可以允许雄性动物在不同地域之间交配,从而促进优良品种的传播和推广。
人工授精技术广泛应用于奶牛、猪、羊等农业养殖中,对于提高生猪产仔率、奶牛的优良品种选育以及限制疾病传播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发展也对动物的繁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准确、精细地编辑动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从而实现遗传改良。
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使动物更具有抗病性、适应环境能力和生产性能。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也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好的研究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动物基因组的功能和繁殖机制。
四、人工孕育技术人工孕育技术是指通过离体培养和诱导生殖细胞、激素治疗等手段来控制动物的孕育过程。
例如,人工受精技术的发展使得在不同物种之间实现了杂交繁殖,产生了许多新的杂交品种。
此外,人工孕育技术还可以用于保护濒危物种和繁殖珍稀品种,帮助它们摆脱种群衰退的困境。
五、遗传测定技术遗传测定技术是通过检测动物基因组的特定序列,确定其遗传组成和遗传特征。
动物繁殖与遗传的研究进展

动物繁殖与遗传的研究进展动物繁殖与遗传一直是生物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动物繁殖和遗传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不仅能够了解动物繁殖和遗传的基本规律,还能为畜牧业、种群保护和人类健康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介绍动物繁殖与遗传的研究进展,包括人工繁殖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以及遗传变异的影响等方面。
一、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在动物繁殖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成功地应用了一系列人工繁殖技术来提高畜牧业的效益。
其中,体外受精技术是最为常见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
通过体外受精技术,科学家能够控制动物的繁殖过程,提高繁殖效率,并避免遗传疾病的传播。
此外,还有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也在动物繁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一项科技突破。
该技术利用CRISPR/Cas9系统等工具,能够准确地对动物基因进行编辑。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能够实现基因的添加、删除甚至修改。
这为改良家畜品种、治疗遗传疾病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制造出多种“无角牛”,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牛的肉质和产奶能力,还减少了养殖过程中因为牛角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遗传变异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在动物繁殖领域,遗传变异对种群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物种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揭示了遗传变异对动物生存和繁殖的重要作用。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鸟类颜色的遗传变异与种群的繁殖成功率密切相关。
另外,遗传变异还能够影响动物的生殖行为和配对选择。
通过遗传变异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种群结构。
总结动物繁殖与遗传的研究在推动畜牧业发展和种群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以及遗传变异的研究进展,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来探索动物繁殖和遗传的奥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在动物繁殖与遗传领域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人类的生活和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和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实际繁殖率将进一步提高,这在动物育种上能够充分发挥优良公母畜的生产潜力,提高品种总体生产性能,加快畜牧业的发展。
介绍了新型繁殖技术在动物育种上的应用。
关键词: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克隆;转基因
现代动物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嵌合、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和性别控制等等,其中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工授精技术,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并最有成效的繁殖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动物繁殖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繁殖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从常规的人工授精到胚胎移植和体外性控胚胎生产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家畜繁殖的速度更快。
生产性能更高,繁殖准确性更好,给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竞争力。
1 主要繁殖技术应用概述
1.1人工授精技术
人工授精技术是借助于专用器械,用人工方法采取公畜精液,经体外检查与处理后,输入发情母畜的生殖道内,以代替公母畜自然交配,使母畜受胎的一种繁殖技术。
人工授精技术能充分利用优良公畜的繁殖性能,减少种畜的饲养量,降低生产成本;使优良基因的影响迅速扩大,可以极大地加快遗传改良的速度;能提高母畜的受胎率;使种公畜的精液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很好地在各地组织实施和交流。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普及了奶牛的新鲜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后,从197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牛的冷冻精液。
目前,全国各省区共有40多个冷冻精液站已具备年产近2 000万个剂量的牛冻精生产能力,奶牛人工授精已得到普及,黄牛每年杂交改良也在千万头以上。
在养羊发达的北方省区已经普及人工授精,猪的人工授精在生产上也得到广泛应用,部分野生动物也广泛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1.2胚胎移植
近几年,胚胎移植也已成为畜牧业生产上的一项常用技术,采用胚胎移植越来越普遍。
胚胎移植又称受精卵移植,也称为“借腹怀胎”或“人工受胎”,其含义是将一头良种母畜的早期胚胎用冲洗子宫的方法取出,或是经体外受精获得的胚胎,移植到另一头生理状态相同的母畜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称为受体。
胚胎移植产生的后代,遗传特性取决于胚胎的双亲,受体母畜对后代的生产性能影响很小。
胚胎移植对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从低产母畜能得到高产后代;加速引进品种的繁殖和新品种的培育,比用现有品种进行长期杂交育种更为经济有效;加速家畜改良的进展,通过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可使供体繁殖的后代增加7~10倍以上;增加双胎率,加速繁殖;使不孕母畜获得生育能力,继续发挥其繁殖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人工胚胎移植技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每年移植受体牛数万头,扩繁纯种肉羊数万只,在奶牛、超细毛羊和肉用羊育种中发挥了蕈要作用。
1.3克隆技术
动物克隆是指由一个动物不经有性生殖而直接获得与亲本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多个后代的过程。
自1997年,英国体细胞核移植绵羊“多莉”(Dolly)的降生(Wilmut etal.),是生物学史上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内划时代的突破,如同在科技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
“多莉”的成功首次证明了成年动物分化的体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并能维持核移植胚胎发育直至出生。
这一成果不仅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而且由于它所蕴藏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动物克隆技术不仅对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生殖生物学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关系、衰老、基因表达与调控等理论问题的解释有促进作用,而且可有效增加优良品种的群体数量。
为科学研究提供大量遗传性状一致的试验动物.有望成为保护濒危动物和家畜遗传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手段,为转基因动物的繁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4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被公认为遗传学领域中继20世纪初的连锁分析、60年代的体细胞遗传和70年代的基因克隆之后的第四代技术。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使动物定向育种成为可能,有望大幅度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如:陈永福(1995)等用构建的GH基因表达载体进行基因转移.所获得的转基因猪的生长速度提高11.8%一14。
2%。
饲料利用率提高10%,瘦肉率也有所增加。
转基因动物生产技术将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个体的发生、发育和衰老相统一.基因表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相结合,开辟了一条用四维体系研究特定基因表达特性与功能的新手段,广泛用于新基因的功能鉴定。
发育过程中基因时空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等。
转基因动物技术还能将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分解为多个因素,分别进行研究,也能将涉及生物体内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综合在一个生物体内进行研究,从而开辟了研究生命现象的新思路。
因而成为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中最热门.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被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临床医学、畜牧生产与育种等各研究领域中,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家畜的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是家畜繁殖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技术。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家畜人工授精在欧洲、北美及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普及率很高。
在人工授精技术中,精液的保存、精子质量的测定以及授精技术在不断发展。
2.1精液的保存
在1948年,向精液保存液中添加甘油,能使精子在冷冻.解冻后保持受精力,这个发现使精液的保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精液保存大多以细管冷冻精液为主。
对于精液保存,力求保存液的配方简单,使用方便。
在精液中添加脱脂奶或卵黄、三羟基甲基氨甲烷(Tris)、甘油(G)、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乙二醇(EG)等,进行精液的冷冻保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家畜精液冻干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进展,美国E.V.拉尔森等人将牛精液冻成颗粒,抽干至含水量25%,在25℃常温下保存约1个月,然后授精,受胎率达34%。
如果冻干精液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各种家畜精液的耐冻性问题得以完全解决,将给家畜人工授精技术带来新的革命。
1.2精子质量的测定
测定精子的活力,除应用显微镜观测外,可使用流式细胞分类器。
现已证明,有几种荧光染料用于精子染色,以适当波长的光激发,可以较准确地评定精子的活力。
另外,更应该用测定顶体完整的精子和有顶体反应的精子数量来评定精液质量。
为了深入观察精子活力、运动状态以及细微结构,近年来出现了显微镜萤光屏法、显微电视录相法、记波照相法、光子对射分光镜法和电摄影计算光扩散技术等。
这些高精密度的仪器,都是研究精子生理生化和冷冻精液基础理论方面最新的实验手段。
I.3人工授精技术
开展人工授精对促进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输精的效果要受到精液保存方式、单次输精剂量的精子数、精液量、排卵时间、输精次数和输精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另外,子宫的生理状况也影响输精的效果。
由于子宫的吞噬作用会杀死精子,所以要尽快地将精子运输到输卵管中。
通过子宫颈在子宫内授精的技术在牛、马和猪的繁殖上是有效的,并得以普及。
腹腔镜子宫内输精在绵羊和山羊的繁育上已被应用。
然而,该技术操作的局限性不适合商业
生产中应用。
经过改进的子宫内输精和子宫角深部输精技术结合精液性别鉴定技术,将继续推动人工授精技术在育种、畜群管理和特殊商品家畜生产领域的应用。
结束语
动物繁殖技术的应用对于增加群体数量、提高群体中优秀基因的比例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从应用角度获得最大益处,需要更广泛地、更切实际地研究和应用动物繁殖技术。
将来,动物繁殖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会在现代动物繁殖和生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关注着新的繁殖技术,并期望了解更多的新技术的安全性和进入食物链中的产品的安全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敏兰.杨玉敏.丁健平家畜胚胎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2009,15(7)
2. 梁玉山现代动物繁殖技术的应用与疫病控制措施[期刊论文]-现代畜牧兽医2009(5)
3. 车丽娟.荣立南动物繁殖技术的新进展[期刊论文]-饲料工业2003,24(4)
4. 张居农.刘红.陈明辉.蒋烈戈.付维明.王天事.濮方德.杨洪伟母羊高效繁殖技术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草食动
物2004(z1)
5. 刘志芳.李静家畜繁殖技术新进展[期刊论文]-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8)
6. 宫昌海.王惠娥新型繁殖技术在动物育种上的应用[期刊论文]-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2)
7. 廖云琼.康永刚.薛忠动物繁殖新技术进展[期刊论文]-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9(6)
8. 张晓华.罗光彬牛繁殖技术的新进展[期刊论文]-现代畜牧兽医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