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8世纪欧洲美术
简述18世纪欧洲艺术

第一节17、18世纪意大利艺术
• 16世纪以来,意大利艺术中的样式主义不过是昙 花一现。在一片沉寂中,罗马教廷为恢复教会的 荣耀,开始招募各方艺术家到罗马来装点教会, 企图将罗马变成基督教世界中最美的城市。他们 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巴洛克风格。
• 所谓“风格”意味着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种特定方 式构成的,它本身有着内在的和谐一致,但又明 显的区别于其他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风格的形成,是某一时代艺术发展成熟的表现。
• 维米尔在用光方面也别具一格,同伦勃朗集中的 强光不同,他喜欢画撒满整个室内的漫射光,光 线十分柔和,使他的画显得更加精巧和高雅。
简述18世纪欧洲艺术
维 米 尔 《 倒 牛 奶 的 妇 人 》
简述18世纪欧洲艺术
维 米 尔 《 织 花 边 的 女 工 》
简述18世纪欧洲艺术
维 米 尔 《 读 信 的 少 女 》
简述18世纪欧洲艺术
简述18世纪欧洲艺术
《阿波罗与黛芙妮》是罗马神话中太 阳神阿波罗的初恋故事,他的初恋对 象为河神彼纽斯的女儿黛芙妮。此故 事的其中一位主角黛芙妮是河神之女 儿,她不愿受拘束,只想在山林逐鹿 猎禽,最怕碰触婚姻与爱情。另一方 面,太阳神阿波罗下凡人间,因与爱 神丘比特起争执,遂被其爱情金箭射 中。故当他遇上黛芙妮,登时爱火中 烧,神迷心狂。黛芙妮被吓得慌张起 来,夭夭逃亡。阿波罗满心爱情渴望, 一下把她追上了。此时,黛芙妮向父 亲呼叫,宁愿毁了自己的美貌,也不 要讨人喜爱。河神答应,她的身体便 慢慢变成一棵月桂树了。这砖雕塑表 现了故事结局的壮丽场景,阿波罗冲 向黛芙妮、刚要触摸她的一刻。
• 作品不但有古典美,也有17世纪的光线处理。
简述18世纪欧洲艺术
17、18世纪欧洲美术

17 、18 世纪欧洲美术1 、17 世纪意大利美术17 世纪,意大利美术虽然逐渐失掉了它在盛期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的光辉历史仍然吸引着众多异邦的美术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大利美术家仍然对欧洲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1 )卡拉齐兄弟及其流派1585 年左右,卡拉齐兄弟在波伦亚创建了欧洲最初的美术学院,从此美术教育开始摆脱传统上那种师傅带徒弟的作法,走上了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理论和技能的道路。
这样的方式,深深影响着美术的发展,以后那些更有势力的美术学院的作用,就是明证。
阿尼巴尔·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 ,1560--1609) 在卡拉齐兄弟中最为著名,成就也最为突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在美术上,他推崇古典雕塑和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盛期文艺复兴大师。
他最优秀的作品,是为罗马宏大的法尔耐塞宫大厅绘制的大型装饰壁画。
卡拉齐融合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长处,创造出颇具个人特色的风格,把充满生动古典神话形象的世界,带到一种优美、华丽、轻快、丰富,但又不乏和谐的境地。
阿尼巴尔·卡拉齐在风景画发展史上,也是一位不容忽略的人物。
《逃亡埃及》( 约1604) 这幅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风景画,构图严谨、形象清晰,具有庄重之感,开创了深受欢迎的" 理想风景画" 的道路。
后来,不同追求的众多画家都从他的创作中获得启示。
倾心古典理想的普桑发展了他优美严谨的一面; 巴洛克绘画的代表柯尔托纳则把他错觉性的手法当成楷模。
( 2 )卡拉瓦乔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Caravaggio ,1571- - 16l 0) 是那个时代最大胆的画家。
在狂放不羁的一生中,他以新颖的态度和手法创作的作品,深深影响了17 世纪的画家。
同其它意大利画家一样,卡拉瓦乔在绘画题材上没有什么变化,主要是为教会创作宗教画,但在处理传统题材时,他抛弃了盛期文艺复兴大师确立的理想化模式,把那些神圣的人物和场面,描绘得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景。
18世纪美术

田 园 的 聚 会
布 歇(Boucher1703-1770)
洛可可绘画典型的代表画家,绘画中表现富有肉感的 女裸体画,更甜俗。是华托到弗拉格纳尔之间的中间 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虽没有华托的艺术深度,也没有弗拉格纳尔的才智, 但在构图、人体造型上的深思熟虑是值得借鉴的。 代表作品:《浴后后的狄安娜》、多幅《蓬巴杜夫人 像》等。 受宠于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
秋 千
恋 人 的 花 冠
惊 讶
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艺术家
夏尔丹(1699——1779),主要描绘平民日常生活内 容的静物画大师,艺术中没有贵族的游乐、没有神话 的场面、没有娇媚的名媛与裸女、没有浮华做作的气 息,于洛可可艺术盛行时代显示出独特的面貌。代表 作品《集市归来》、《午餐前的祈祷》等。 夏尔丹用眼睛静静地注视着碟子,鱼,水果,面包等 这些极为普通的东西,从中发掘出深藏的美。其静物 画十分醇美动人。 夏尔丹说:与其刻画贵族的寓意的人物和虚构的情节 ,不如塑造劳动工具,歌颂人的活动。
夏尔丹的技法
用厚涂法加强画面的厚重感,注重笔触运用, 色彩沉着稳健,画面有种毫不夸张的真诚感, 画风质朴、严谨,真挚。
• 夏 尔 丹: 家 庭 女 教 师
市 场 归 来
,训狄 好练德 好过罗 地的在 使眼观 用睛赏 它,夏 就看尔 够夏丹 了尔的 ”丹画 。的时 画说 ,过 我: 们“ 只读 需别 保人 持的 自画 然我 给们 我需 的要 眼一 睛双
餐前祈祷
餐前祈祷
格瑞兹(Greauze1725-1805)
格勒兹是18世纪后半期法国最重要的风俗画家 ,他的风俗画受到当时思想家狄德罗的影响, 以重视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以严谨细腻的画风 描绘了许多从伦理道德方面劝诫和鼓励世人的 作品,作品大多来自构思和想象,缺乏真实感 。 被时人称为“提倡贞操的画家”。
1718世纪西方美术

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欧洲美术,特别是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美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个流派纷呈、民族画派繁荣的局面。
当然,17、18世纪的美术都都各自的特点。
17世纪概况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由于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原因,教皇拥有了最大的权威,反宗教改革势力趁势抬头。
德国遭受了30年的战争浩劫,政治经济都显得十分落后,资本主义势力还非常薄弱。
西班牙自从1588年“无敌舰队”覆灭后,丧失了海上霸权,工商业一蹶不振,人民贫困不堪,成为欧洲流浪汉和乞丐最多的国家,宗教势力横行不法。
在当时,只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资本主义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欧洲最先进的国家。
17世纪的欧洲,一些国家的国内矛盾极其复杂和激烈,人民运动此起彼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殖民、反宗教压迫的性质,有的运动则带有反资产阶级的色彩。
同时,哲学、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也促进了破除宗教迷信、探索真理的积极主动性。
在这样的条件下,美术方面继文艺复兴之后,又开创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局面,以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法国和英国最为突出。
意大利、西班牙是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受到宗教势力支持的巴洛克艺术风行。
君主专制的法国,王权至上,占上风的是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荷兰,流行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和卡拉瓦乔主义。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是它的全盛期,至18世纪逐渐衰落。
它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巴洛克艺术神秘和豪华的风格成为扩大宗教宣传、满足上层神职人员以及贵族们享乐的最佳工具,而教会的富有则更是对它大力支持。
贝尼尼就是几代教皇的宠儿,他也为创造世界宗教中心罗马的巴洛克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尽管巴洛克艺术与教会的艺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却不能划等号。
因为有些美术家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世俗情绪,优势还包含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成分。
欧洲17-18世纪美术

玛 莱 巴 珀 巫 婆
·
75×63厘米,柏林达 莱姆国家博物馆
哈门斯· 凡· 莱因· 伦勃朗 (Rembrandt)1606~1669
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 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 画、历史画等。自画像(约 1625~1631) 作品采取强烈 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 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 剧性 代表作品有“夜巡”、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等。
“吉普赛女郎”
• 浪迹欧洲的吉 普赛人性格开朗, 能歌善舞,哈尔斯 成功地刻画了吉普 赛人
(吉普赛女郎 1628,58*52厘 米,画布油画)
哈来姆养老院的女管理员
1664,170.5*249.5厘米。画布油画
《玛莱· 巴珀 巫婆》是哈尔 斯于1650 年左右完成的 一幅风俗性肖 像画。这个人 的原型是酒馆 的老板。
亦可说是巴洛克艺术的创造者。罗马城中布满他的作品,, 即使他晚年的产物亦没有天才枯竭或疲乏的痕迹。
•
《阿波罗和达芙妮》,大理石 雕像,作者为乔凡尼· 洛伦 茨· 贝尼尼,作品创作于1622-1624年,现收藏于意大利罗马 的博格斯美术馆。 该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
描绘的是太阳神阿波罗向河神
女儿达芙妮求爱的故事。爱神 丘比特为了向阿波罗复仇,将 一支使人陷入爱情漩涡的金箭 射向了他,使阿波罗疯狂地爱 上了达芙妮;同时,又将一支 使人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达芙 妮,使姑娘对阿波罗冷若冰霜。 当达芙妮回身看到阿波罗在追
《劫夺吕西普的女儿》
• 《劫夺吕西普的女儿》 鲁本斯 1616-1619年 油画 222X209厘米 现藏慕尼黑美术馆 此画所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两 个英勇矫健的孪生兄弟,看中了两个 娇艳美丽的孪生姐妹,并把她们抢来 为妻,它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一种所谓 “抢婚”风俗,看似一场“暴行”, 画家却是在歌倾勇士那青春的热情 和不羁的性格,歌颂他们对爱情的大 胆追求。在这里,画家以强劫和挣扎 的运动作为基础,把人物组成一幅富 于装饰性的图画,是一件成功的把戏 剧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绘画作品。
17、18世纪欧洲美术.doc

17、18世纪欧洲美术17世纪美术最具代表性风格:巴洛克美术巴洛克艺术无论是建筑、雕刻、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有时还带有宗教的热情和神秘。
巴洛克艺术的重要特点(重要):1,有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了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3,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它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成的综合手段。
6,它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
7,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17世纪巴洛克艺术在建筑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是:弗·波罗米尼和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
绘画方面是:法兰德斯的鲁本斯贝尼尼 (1598-1680年)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雕塑家,和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建筑家,同时也是一个能文善画的人物,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
其擅长制造生动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把他那件用纯属技巧雕刻的名作《大卫》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相比,他的大卫没有古典的宁静效果,那强烈的动态构图和直视观众的威严目光,就如把观众带到了战场去感受战斗的场景。
把观众拖入其中,在感情上与作品的精神融为一体,从而打动他们的心灵,是巴洛克艺术家的追求目标。
贝尼尼为红衣主教柯尔那罗家族小礼拜堂创作的《圣德列萨的神迷》,是这种追求的一个光辉的范例。
主体形象是圣女德列萨和爱神。
雕刻家用坚硬的云石表现出少女的性灵底蕴,但这一切是在神秘宗教外衣掩护下实现的,这是对当时禁欲主义有意的反抗,充分调用雕塑、建筑、绘画乃至戏剧的诸般手段,给人们一种亲临其境目睹圣迹的感觉。
也标志了他的雕塑顶峰时期的到来,体验出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的作品,还能看到古典主义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风格。
《阿波罗与达芙妮》,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他的作品显示他一心为宗教服务,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美术

善于抓住人物内心 用笔粗犷却不失真
《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 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
〈吉仆赛女郎〉 吉仆赛女郎〉
• 微笑的军官
伦伯朗(Rembrandt) )
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欧洲 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 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上最伟大的画家。 上最伟大的画家。在绘画上对于光的运用对后 来的摄影贡献很大
“迷恋的人儿追 赶着快乐,这 昙花一现的美 色啊!他得到 的只是一个苦 果,几片绿 叶。”
|〈阿波罗与达芙尼〉
《圣女德列萨》
鲁本斯
艺术特色:色彩绚丽、 艺术特色 明暗强烈、生命力旺盛 技法:一次完成
巴洛克建筑
• 巴洛克建筑是17~ 世纪在意大利文 巴洛克建筑是 ~18世纪在意大利文 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 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 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 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 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 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17世纪用于艺术批评.泛指一种奇形怪状、 矫揉造作的风格。 建筑(结构复杂)、 雕塑、绘画(1.光线.2.写实.3.心理.4.幻觉) 代表人物:贝尼尼 鲁本斯 贝尼尼
贝尼尼(雕刻家、建筑家、画家)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 就应该停止工作, 就应该停止工作,因 为一切人都要走向衰 落,晚期的作品总要 损害艺术家的声誉。 损害艺术家的声誉。”
煎 鸡 蛋 的 老 妇 人
卖 水 老 人
火神的作坊
• 清静受胎
• 穆立罗
主要作品: 《帝尔普医生的解剖课》 《夜巡》 《自画像》
木 匠 家 庭
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
17、18世纪欧洲美术

读 书 的 少 女
洛可可风格设计:
海尔T628 洛可可式时钟 洛可可式椅子
Thank you
华托主动向热尔桑提出要帮他的画廊做广告,热尔桑则 接受了华托“伸展伸展手指”的建议,委托他创作了这 样一幅作品。
布歇
作品过分追求表 面的美和装饰效 果,故显得花哨, 但能运用明亮色 彩和新颖手法使 古典神话题材尽 丽极妍 蓬
巴 杜 夫 人
他消弱了黑白明暗的对比度而加强了色彩的透明感, 使得“出浴的狄安娜”在环境的烘托中尤显明亮耀眼。
洛可可风格室内装饰 洛 可 可 风 格 服 饰
凡尔赛宫内部装饰
洛可可式装饰品
一,华托
舟 发 西 人物是位流动剧 团的演员,他身着白衣, 麻木的外表掩盖着内心 的悲怆。 对于供人取笑的演员和 一切艺术家的深切同情 正是华托高于其他罗可 可画家的原因。
《热尔桑的画店》
18世纪欧洲美术
洛可可艺术
法国贵族阶层的日渐衰落和资产阶级的 日益兴盛使17世纪宏伟庄严的古典主义 风格开始被享乐主义的艺术所取代,这 便是“洛可可”艺术风格,又被人们称 为路易十五风格。 在巴黎兴起,其影响遍及18世纪的 整个欧洲。
洛可可艺术风格:
奢靡、矫饰、华丽精巧多刻画得平淡轻快,
色彩多设置常有银灰色。金灰色、白色,以达 到典雅。柔和的效果。
沐 浴 的 狄 安 娜
中 国 花 园
弗拉戈纳尔
擅于在妩媚的人物和 华贵的服装上逞其逸 笔,作品主题多以调 情和幽会为主,画中 的格调多较放浪,是 洛可可美术最后一位 代表人物。
秋 千
构图,造型和色彩都表 现出读书少女端庄、文 静与专注,弗拉戈纳尔 通常喜爱的黄色在这里 不但没有轻浮之嫌,反 而犹如洒在少女身上的 一绺温暖而耀眼的阳光, 使少女的美更加自然纯 情,又如春天复苏萌动 的生命,闪耀着青春的 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世纪欧洲美术
一、历史背景:
1715年,专制独裁的路易十四去世,长期受压抑的王宫、贵族终于从严肃繁琐的宫廷礼仪和生活规范中获得解脱,他们纷纷涌向巴黎,修建豪华的住宅,过起轻松自由、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
室内装饰一改巴洛克式的雄健、宏伟而变得玲珑、优雅。
新上台的路易十五荒淫无度,昏庸无能,整日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萎靡堕落。
法国贵族阶层的日渐衰落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兴盛终于使17世纪宏伟庄严的古典主义风格开始被一种享乐主义的艺术所取代,这便是“罗可可”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首先在巴黎兴起,然后遍及欧洲大陆,最初表现在建筑方面,然后波及绘画、雕塑和其他领域。
二、词语溯源
“罗可可”一词源于法语,含义是“贝壳形”,起初指建筑和室内装饰的一种风格,后泛指18世纪路易十五时代从室内装饰到建筑、绘画、雕塑乃至家具、服装等各个领域的一种流行性艺术风格。
其特征是纤细、华丽、繁琐,多以曲线代替过去严格的直线,以非对称法则代替对称,色泽柔和明快,追求视觉的快感,并有排斥和贬低精神内容的倾向。
这种风格曾风靡欧洲,因为流行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以又称为“路易十五风格”。
三、意义与影响
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兴盛是“罗可可”艺术形成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中国艺术对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从其渊源看,与中国清代向欧洲出口瓷器和漆器有直接关系。
18世纪,相当数量的中国工艺品运入欧洲,西方上流贵族普遍占有中国式的工艺品,当时,王宫内以摆设中国工艺品为最高品位。
18世纪的西方国家在庭院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瓷器等方面都曾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
18世纪初,宫廷艺术沙龙被宫廷夫人们左右,美化女性成为当时独领风骚的艺术时尚。
18世纪上半叶,法国绘画以表现上流社会的享乐生活和优雅女性为主要内容,被称为“罗可可”式的艳情艺术。
罗可可艺术在绘画上脱离了学院派的束缚和规范,追求自发性表现与新奇。
形式上表现为浮华造作,色彩艳丽甚至妖媚,题材上以轻松活泼为准则,偏重谈情说爱、卖弄风情的主题,内容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
这种艺术反映了法国宫廷贵族的享乐生活,这也是财富和权势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尽管这种绘画风格浮华做作,少精神内容和深刻性,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罗可可艺术最早产生于法国,很快传到其他国家,以致形成了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罗可可艺术风格。
罗可可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有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等。
四、代表艺术家
让·安东尼·华多
华托(1684~1721)是18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画家,罗可可绘画最卓越的代表。
华托生于瓦伦辛尼,家乡在法国北部,临近佛兰德斯,早期艺术风格很大程度上受鲁本斯的影响,作品多表现下层平民和流浪者形象。
定居巴黎以后,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上流社会人士,为迎合贵族们的旨趣,满足订货人的需求,华托放弃了对平民的描绘,作品转向描绘情意绵绵的爱情题材和贵族阶层的各种风流韵
事,艺术风格转变为罗可可风格。
华托与后来的罗可可画家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平民人物,欢乐的调子里常隐约有一种淡淡的忧郁气息。
这充分说明华托虽然过着富裕的上流生活,但内心并未真正地热爱这种生活,同时也表现了上流阶层人士怅然失意的心情。
《发舟西苔岛》:是华多的一幅著名的代表作品,画中题材是取自当时的一个歌剧,描写一群贵族男女,梦寐以求地幻想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爱情乐园。
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情与诗神游乐的美丽岛屿,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之地。
华多尽情描绘贵族男女准备出发去那里访问的情景。
既然那是个行乐的天地,画家就以蔚蓝色大海为背景,远望烟波浩渺,使人展开渴求这种环境的幻想翅膀。
画中描写三姐妹各自带着自己的恋人准备乘船向西苔岛,寻求天堂胜景和永恒之爱的情景。
画家把人物分成几组,近景处是三姐妹及恋人,他们成双成对准备随已经动身的情侣们同行。
画家精心构思这一情节由最前面坐着的男女开始把观众的视线逐渐引向正在起身,起步缓行而后到违规而去的一队情侣,整幅画面形成了一个流动的时间曲线,造成活动的人物与安谧寂静的风景之间的对比。
这里的构图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幻景,所绘的大自然也充满诗意。
金色的霞光普照大地,这些贵族情侣在等待依次登上缀满鲜花的彩船,他们是那样迫不及待,有的早在相互搂抱,有的忙着挤上去。
灿烂的阳光清楚地显现出这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男女的调情动作,尽管这些人物在整幅画上的比例较小。
远处待发的船帆,更点醒了这幅画的主题。
华多这幅画创作完毕后,交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皇家学院授予他会员的荣誉。
这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和心理要求,受到上流社会的赞誉,华多也因此博得"风流画家"的雅号。
由于这一幅《舟发西苔岛》画得很成功,华多于1717年8月28日被法兰西艺术院接纳为院士,从此,声望日隆。
求画的人使他应接不暇,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他仍勤奋作画。
大约在1716年初,他总算有了一幢西鲁瓦为他提供的单独小房,可以安心于自己的绘事了。
此画属于1717年完成的一幅,尺寸为129×194厘米,现藏于巴黎卢浮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