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和朝花夕拾
野草与朝花夕拾

……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 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 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 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 复仇》 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 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 希望》 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这样的战士》 《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 腊叶》 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作。《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 淡淡的血痕中》 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 其时我已避居别处; 其时我已避居别处;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 一觉》 此后我就不能住在北京了。 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北京了。 所以,这也可以说, 所以,这也可以说,大半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 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但这地狱也必须失掉。 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但这地狱也必须失掉。 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 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而当时还未得志的英雄 们的脸色和语气所告诉我的。我于是作《 们的脸色和语气所告诉我的。我于是作《失掉的好 地狱》 地狱》。 鲁迅:《〈野草 英文版序》 野草〉 鲁迅:《〈野草〉英文版序》
23
艺术风格及成就
• 风格: 风格: • 一、雍容。 • 二、幽默的情趣。 • 三、洗炼和简单味 • 成就: 成就: • 1、引导和推动抒情叙事散文的健康发展。 • 2、丰富了现代散文的表现形式。
24
《两地书》,1933年四月初版:
25
黄新波作《暮色苍茫中数千送殡群众向鲁迅 先生致最后敬礼》:
• 个人:1、兄弟失和 • • • 2、与现代评论派论战 3、与章士钊打官司 4、婚姻不幸
• (时代苦闷与个人苦闷的结晶) 时代苦闷与个人苦闷的结晶)
朝花夕拾野草读后感

朝花夕拾野草读后感朝花夕拾野草读后感《野草》和《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最知名的两部散文集子,并不厚重,但已足够:足以让我们好好咀嚼品味,足以让我们对先生些许了解。
今天为大家带来朝花夕拾野草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有位哲人说过:人与人之间存在永恒的误会。
所以,不要妄想得到真正的理解,。
孤独一出生就已经注定。
不管谁,都难免要受寂寞孤独的袭击,只不过是时间和程度的问题,你个人的态度问题。
而如假设鲁迅先生,在我看,他便是顽固而深刻地寂寞了一生,偶尔也是有挣扎的,不过徒劳而已。
鲁迅的散文是“为自己”的。
假设想接近他,也必然要从这入手。
为自己,于是较其他的文章在情感上也更坦诚些,更原始些,也更接近于他的灵魂与脾性些。
中国之散文家向来有斗士与隐士之分,斗士拿散文当利剑,而隐士那么把散文当雕刀。
向来,鲁迅先生便为斗士之典范和英雄,他特立独行,有宁为玉碎的血性,即使剑术并不“高明”,也一定要刺中敌人的要害。
然而,在我看来,只凭鲁迅先生的散文就给他定个斗士的名号并部十分的妥当。
从散文上看,我更愿意说鲁迅先生是一位高超的琴师,是武侠中江湖里的高人。
他弹奏,于敌人而言,那琴声是由弦上拨出的一把把利箭,一箭穿心。
不见血,却可以让他们莫名痛苦,慢慢腐烂,直到死亡。
而于单纯的人来说,那乐音却犹如高山流水,开启心扉,引起共鸣,干净灵魂,悦耳、悠扬、温暖。
《野草》和《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最知名的两部散文集子,并不厚重,但已足够:足以让我们好好咀嚼品味,足以让我们对先生些许了解。
因为一个人的散文写成什么样子,如何写,是与他的散文观,即与他的性格是血脉相连的。
在书中,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般从我们眼前经过,从我们脑中走过的便是先生!朱自清先生也认为散文“意在表现自己”,尚写“独得的秘密”。
《野草》是作者的自言自语,也许有许多人觉得它晦涩难懂,也许有人觉得它不知所云,也许有人因它而恐慌不安了,也许······但我觉得,不管怎样,它一定会触动你,触动每一个读者心里的某根弦,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抚或伤。
朝花夕拾野草读后感

朝花夕拾野草读后感朝花夕拾野草读后感500字1坐在藤椅上,杯中的茉莉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轻轻地弥漫在身边,手捧着那本淡绿色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散发出独特的童真,随着那一片片思念的云彩飞向那曾属于我们久违的世界……晨曦中的鲜花故然绽放着娇嫩的花瓣,唤发着淡淡的清香,顶着残阳采的花失去了晨曦中的娇嫩与芳菲,却平添了一种迟来的成熟、风韵。
这是鲁迅先生的童年,一个沾满碎屑的青葱时光。
鲁迅先生是一个幸运儿,但同时也是不幸的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可以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的游玩,他可以静静地听油蛉在低唱;他可以在白雪飘飘的冬天捉鸟……但同时他却承担着超越年龄的负担,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学着放弃,抑制自己的欲望去背那些所谓的.经典《鉴略》、《千字文》、《百家姓》,小小年纪的他就要着失去双亲的痛苦,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学会着承担一个家的重任……或许,这就是那个沾满碎屑的青葱时光。
在这个时光中鲁迅学会了长大,学会了承担,学会了思索,而我随鲁迅也懂得了成长……有人说一篇好的文章不在于你有多美的文字,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而鲁迅先生做到了,他用他平淡朴实的语言唤发了多少人的思考,唤起了多少人的回忆和曾经拥有的幸福时光。
小时候我喜欢坐在藤椅上,依偎在外婆的怀里望着满天的星星,在宁静的月光下,数星星。
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享受着那份浓浓的亲情与温馨。
如今的我,离开了过去,不再拥有过去那些时光了。
这,或许是一种遗憾,但同时却多了一份充实。
现在的我拥有着许多许多的书。
每天在书中遨游着,努力地学习,拼命的争取明天。
或许这很累很累,但我却在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成熟。
这或许是在过去那些美景中领会不到的吧!朝花夕拾野草读后感500字2说到《朝花夕拾》人们便会想到鲁迅。
那我先来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被后人称为民族魂。
鲁迅的代表作散文诗集

您好!
鲁迅的散文诗集有《朝花夕拾》和《野草》。
1、《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的一生著作过很多散文与诗集,其中,在收编成册之后主要以《朝花夕拾》《野草》为主,其中《朝花夕拾这一本散文集主要记载了鲁迅儿时的一些记忆。
比如《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便是记载了鲁迅先生儿时一些对家中植物园的记忆以及后期在学堂里的一些难忘回忆,在其文章中大量的场景描写以及个人内心独白。
2、《野草》
除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之外,《野草》也是鲁迅先生的另一本重要的散文集、诗集,与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不同,其中各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此来通过这种状态对当时旧中国现实社会的批判。
这篇散文集之所以命名为野草,主要是因为文章主要通过对野草生命力和拼搏力的赞美与肯定,以此来表达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与对人民力量的肯定。
鲁迅先生散文特色
《朝花夕拾》侧重于世态人情的描画,既侧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情境与满含生趣的少年行动的真切忆述,又侧重于带着宽厚的亲情刻画活生生的人物、比如藤野先生、范爱农、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
作者没有生硬地用道德家的视角写他们,而是以情感带动回忆的笔。
与《朝花夕拾》“闲话”风格截然不同的散文诗集《野草》则呈现了另一种鲁迅风。
在《野草》里,鲁迅的笔下,涌出了梦的朦胧沉重和诡异,鬼魂的阴森与神秘,神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不可确定的模糊意念,难以理解的反常感觉。
——容选自网络,仅供参考。
野草与朝花夕拾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 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 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 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 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 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闲话风”的独特价值:
• 1、以传统文学表现手法融进现代思想 与精神。
• 2、“任心而谈”,是对“布道式”、 “说教式”散文的一个超越,体现了 五四时代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平等精神、 率真之气,及文学创作的自由精神。
“独语体”散文的独特价值:
• 1、具有自我审视的性质,具有强烈的 内省精神。
• 2、借鉴了来自异域的象征主义的创作 手法,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开辟了 新的道路。
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 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 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 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睒 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 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 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 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 Petofi Sa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 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 有死。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 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 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 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 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 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 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 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 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 天空闪闪地鬼睒眼,直刺着天空野草》
朝花夕拾野草批注

以下是《朝花夕拾》和《野草》的批注:
《朝花夕拾》批注:
1. 这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往事的散文,充满温馨、亲切和幽默,展示了鲁迅先生天真烂漫、富于想象力的另一面。
2. 文章中出现了很多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人物,如闰土、阿长、柳妈等,通过他们的言行,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
3. 文章中还提到了很多鲁迅先生小时候喜欢的事物,如百草园、三味书屋等,这些事物与文章的主题紧密相关,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4. 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野草》批注:
1. 《野草》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诗集,主题是关于生命的哲思。
2. 文章中运用了很多寓言、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见解和深刻体悟。
3. 文章中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死亡的探索,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4. 文章中还涉及了很多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的描写,这些描写与文章的主题紧密相关,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于生命的珍视。
大爱无痕--略论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和《朝花夕拾》

[收稿日期]2006-03-28[个人简历]王桂红(1977-),女,湖北潜江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王桂红(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大爱无痕———略论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和《朝花夕拾》[摘要]鲁迅其人其作所包含的大爱境界是被当今评论者遗忘的一个角落。
鲁迅的大爱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科场案引起的一系列变故是鲁迅与封建阶级决裂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是大爱产生的前奏。
基于对中国历史与现状的充分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知识,鲁迅形成了自己关于爱的理解。
爱意味痛苦、牺牲与挣扎,它对灵魂的拷问使鲁迅的大爱更放异彩。
[关键词]鲁迅;梦;爱[文章编号]1672-2035(2006)04-0090-02[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识码]B“在文学者的人格与文格关系这一点上,鲁迅是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壮烈不朽的屈原、陶潜、杜甫等,连成一个精神上的系统。
”[1]冯雪峰可谓对鲁迅的精神人格有着透辟认识与高度概括力。
鲁迅伟大的人格风范,贯穿于他生前的战斗中和文学活动中,特别是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呐喊》、《彷徨》、《野草》和《朝花夕拾》中。
究其魅力所在,乃是如潜流般渗透于鲁迅创作中的大爱境界,是“在地下运行,奔突”的“地火”喷出的爱的熔岩[2]。
鲁迅曾满怀深情地说:“创作总根于爱。
”[3]这是表面阴冷、刻薄的鲁迅不经意间发出的爱的宣言,是醒来的人之子对尚处于混沌、愚昧中的国人的深沉的爱。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4]鲁迅出生在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父曾取进士,父亲在科举之路上屡败屡试,毫不懈怠。
他们寄予鲁迅的是科举进士,鲁迅也理所当然以此为志。
但是,科场案击碎了他的科举梦,也将梦中的鲁迅拉到残酷的现实中来。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文学研究]野草和《朝花夕拾》
![[文学研究]野草和《朝花夕拾》](https://img.taocdn.com/s3/m/023cb287f121dd36a32d8254.png)
• 《五猖会》
•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 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 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 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 摧残。
•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 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 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 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 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 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 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 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的成书过程: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小引
《狗·猫·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二十四孝图》
《琐记》
《五猖会》
《藤野先生》
《无常》
《范爱农》
后记
•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 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 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 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 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二十四孝图》——一讲中国古代 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 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 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 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 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 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老 莱 娱
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 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 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 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 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 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 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 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鲁迅不仅创造了现代小说的经典《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更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另一个领域是诗歌),也创造了堪称经典的《朝花夕拾》与《野草》。
这真正显示了鲁迅的创造活力。
《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
在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
《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成书经过:《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
这些作品写于1926年2月--11月,因为是"回忆的记事",鲁迅自己称它为“回忆文”。
最初在《莽原》上连载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
《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
“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
所以鉴赏《朝花夕拾》,不妨多注意其笔墨情趣。
二、思想内容:是鲁迅自己生活、思想、心灵发展历程的真实而完整的记录,具有一种浓厚的中年意识,充盈着一种美好的,淡淡的愁绪。
展现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
1、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记录。
《朝花夕拾》十篇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相当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个人从童年到青年,大致是从六,七岁到三十二岁(约1886-1912)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经历和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阿长与山海经》(1926.3.30)《五猖会》(1926.5.2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9.18)《父亲的病》(1926.10,7)等前七篇,描绘了童年时期在家庭和私塾的生活情景。
《琐记》(1926.10,8)主要写下了离开故乡去南京学习的经历,《藤野先生》(1926.10.12)和《范爱农》(1926.11.18)记录了留学日本、回国教书以及辛亥革命中的生活片断。
这些具体的真实的回忆的记事,使我们看到了伟大的鲁迅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如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中国,在艰难困顿中所走过的道路。
怎样大胆背叛,苦苦探索,坚毅努力,在寻求民族出路和社会改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勇前进,从对封建主义的憎恶背叛开始,终于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2、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
《朝花夕抬》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通过一幅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现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时代的风云,社会的风貌。
这里有对陈腐不堪、令人窒息的私塾教育和“乌烟瘴气”的洋务学堂的具体揭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有绍兴的演戏、迎神赛会的民间风习的盛况的生动描绘,(《社戏》、《五猖会》)有对号称名医实为庸医的愚昧迷信、骗财害命的控诉;有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留日学生的剪影(《藤野先生》)有“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辛亥革命的实录。
(《范爱农》)这些极为具体生动的记叙和描绘,多方面地真实地反映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立场。
3、回忆往事与针砭现实相结合。
《朝花夕拾》这些回忆的记事,是如此具体,如此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面貌。
但是作家不只是为了过去本身而“旧事重提”因而并不满足于再现历史。
鲁迅对于回忆的记事,总是着眼于现实,不忘怀于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1926.5.10)一文,通过回忆童年所受旧教育,阅读《二十四孝图》的切身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封建孝道的反动和虚伪。
十分明显,这篇写于1926年5月的回忆散文,它的锋芒是指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和文化界掀起的复古主义逆流的,是对它的有力的回击。
除《二十四孝图》外,《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明显地表现了对“现代评论派”某些人的揭露和抨击。
如《狗·猫·鼠》、《无常》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现代评论派”正人君子的批判和揭露。
三、《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1、《朝花夕拾》作为回忆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相结合,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
2、《朝花夕拾》的抒情色彩十分鲜明。
文章所记都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些难忘的人和事,因此在叙述中总是饱含感情,而又爱憎分明。
如对善良热忱的长妈妈,勤劳能干的闰土的父亲,正直质朴的藤野先生,字里行间都表露了深挚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对于反动丑恶的人和事,则表运了强烈的憎恶和愤怒的感情,投以辛辣的讽刺。
3、《朝花夕拾》在它所描绘的时会生活的背景上,塑造了富有社会意义的人物形象。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鲁迅的保姆一个遍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事迹。
鲁迅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寄予了诚挚的深情的怀念,文章最后写道“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藤野先生》记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片断,以十分敬仰的心情追忆了一位品格高尚的日本教师,学者。
他为人正直,诚悬,工作严肃认真,具有崇高的思想和科学精神。
他勇于冲破民族偏见,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情感,热诚地帮助鲁迅,愿意以自己的知识促进中国的发展。
4、语言,简洁清新,生动自然,文字优美,轻松流畅,寓庄于谐,饶有风趣,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
5、文体意义:散文体小说,孙犁小说受其影响。
总之,《朝花夕拾》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它以叙事、抒情,描写,议论之有机结合和有特色的语言,互相补充,互相映衬,既有文采,又很通俗,既有形象,又藏哲理,取得了艺术上的和谐与统一。
《野草》《野草》成书于“五四”后期,收入了鲁迅在1924到1926年所作的24篇序列散文诗。
总的来说是以晦涩隐秘的意象表达了20世纪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借用著名学者孙玉石的说法是“是将其自我心灵的解剖与生命哲理的沉思完美结合而达到最高境界的杰作”。
鲁迅也对朋友坦言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然而他又说,并不希望青年人读他的《野草》,那是为自己而写的。
众说纷纭而言犹未尽,《野草》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问世至今,其实仍然是学术界一个难解的谜。
猜之不得,欲罢不能,耐人寻味。
胡尹强在《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野草>世纪之谜》中写道:为爱情作证,就是《野草》的真实。
离开了爱情,也就离开了《野草》的真实。
一、《野草》的思想背景1924年9月--1926年4月期间,鲁迅在《语丝》上连续发表了23首散文诗。
1927年,鲁迅将其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为《野草》。
《野草》的写作时间与《彷徨》大致相同。
这个期间是鲁迅心情极为苦闷的时期。
一方面,《新青年》的团体解散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入低潮期。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鲁迅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一个文化战士的孤独和寂寞的感觉笼罩在鲁迅的心灵中。
另一方面,鲁迅的私生活中也发生了他意想不到的变故。
首先,兄弟失和。
他与二弟周作人从幼年起便是朝夕相处的亲人,但由于家庭内部的矛盾,兄弟二人的关系终至彻底破裂,这对鲁迅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其次,走出婚姻阴影,与北师大学生许广平真诚相爱。
这成了《野草》中一些篇章的写作动因。
《野草》是时代苦闷与人生苦闷这两重苦闷的结晶,但它们都具有超越时代和个人生活范围的普遍意义。
在《野草》中,我们感到的是一个文化战士的宏大的苦闷和他对生之苦闷的倔强的抗争。
《野草》是走向鲁迅心灵的桥梁,是鲁迅人生哲学和内心世界的完全暴露。
二、《野草》的思想内容:1、展示、剖析内心世界的矛盾。
描写社会黑暗,以及要同黑暗战斗但又怀疑自己能力的矛盾心理,体现他痛苦、愤懑的心情。
如《影的告别》、《希望》等集中、突出地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
《影的告别》(1924.9)是表现鲁迅当时那种复杂心情的具有代表性的篇章。
作者通过一个昏睡着的人的影子向人进行决别时的自白,具体地表现了内心的激烈矛盾斗争,和宁愿承担一切后果而决意求索的牺牲精神。
“影”决意和“人”决别,因为它不满意“人”的昏睡不醒,不肯和人一起沉睡下去。
它很清楚,离开了“人”它将“傍徨于无地”。
“影”还沉痛地感到,舍去现在似的“明暗之间”的彷徨,它将面临的前途,不是被黑暗所吞并,就是被光明所消失,总之,都将不复存在。
然而,“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不愿在现实中敷衍、苟活。
因而经过反复思考,还是作出了“不如在黑暗里沉没”的决择--宁愿在同黑暗博斗中献身。
《影的告别》体现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和当时的思想特点。
鲁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清醒地看到反动势力的强大,情况的复杂,斗争的艰巨。
他强调要坚持现实的斗争,但当时还没有找到出路,所以有时不免感到迷惘苦闷,不免带有怀疑的情绪,从而产生深刻而痛苦的内心矛盾。
2、对坚韧、顽强战斗精神的展示与歌颂。
鲁迅在长期战斗中,深感敌人的顽固,阴险,狡诈,因此他一再强调革命战士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坚毅顽强的意志,永不肯休的战斗态度。
如《这样的战士》、《过客》等。
《这样的战士》(1925.12)是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熔铸了鲁迅的战斗精神,战斗经验,以及对革命战士的热切希望。
作品强调,“这样的战土”首先是有觉悟的,具有旺盛斗志的,尽管他没有什么现代化武器和护身的甲胄,但是他毫无畏惧,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在和敌人的战斗中,他目光锐利,经验丰富,不为敌人的各种伪装及各种谎言所欺骗,他都一概"举起了投枪"。
他坚韧顽强,“锲而不舍”,不因战斗的失败,不因个人受到诬蔑和攻击而泪丧或动摇,即使在战斗中衰老、战死,他也要“举起投枪”,决不妥协或退却。
《过客》(1925.3)中表现的顽强战斗精神也是突出的。
作品塑造了一个艰苦跋涉、坚持前进的旅人的形象。
这个孤独、困顿的“过客”,来到一个萧疏破败的荒野,时间已经黄昏,而且疲顿不堪:“脚早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力气太稀薄了”,但是他不肯停步,不肯休息。
他憎恶他所走过的地方(生活着的旧中国),到处是压迫和奴役,充满了虚伪和狡诈,因而他决不回转,决不妥协。
虽然他不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但是前面有声音在召唤,他要为争取自由和解放去探索,去战斗,所以他终于谢绝了老翁的种种劝阻,也不要女孩好意的帮助,在暮色苍茫中,“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勇敢地向未来进发。
《过客》用戏剧形式写成,是他人生哲学的一个象征。
体现了他既绝望又执着的精神,鲁迅明知自己的文章(杂文)如一箭射入大海,但仍执着去做,他觉得自己命该如此。
3、广泛的社会批评和人生批评。
《狗的驳诘》(1925,4)用狗对人的驳诘批判了人。
狗是势利的,但在势力的人面前也只好自叹“愧不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