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受体及麻醉镇痛药

合集下载

(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类)镇痛药
对组织损伤、炎性疼痛及肿瘤所致疼痛的效果
>神经性疼痛
椎管内给药产生节段性镇痛,无意识消失,对 视听觉无影响。
——与激动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及脊髓胶质 区的阿片受体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
镇静、致欣快作用:消除紧张、焦虑和恐惧
等情绪反应 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 安静环境下易诱导入睡,但易被唤醒 部分病人可出现欣快感(euphoria)
特点:
镇痛作用强大
反复应用易成瘾
呼吸抑制
需按《麻醉药物管理条例》严加管理
菲类:
吗啡、可待因→镇痛、镇咳
异喹啉类: 罂粟碱→ 松弛平滑肌 , 扩张血管 罂粟花与果实
吗 啡 morphine
梦神 (Morpheus )
HO
O HO
基本骨架:氢化菲核
N-CH3
体 内 过 程
口服吸收快,首关消除显著,生物利用度低,常注射 给药。 脂溶性低,少量通过血脑屏障,但足以发挥药理作用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约35%)
主要在肝脏代谢,大部分自肾排出T1/2=2.5~3.5h
代谢产物吗啡-6-葡糖醛酸具更强药理活性,t1/2更长
可通过胎盘,也可经乳汁分泌




中枢神经系统
平滑肌 心血管系统
免疫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对各种躯体内脏疼痛均有效
对持续性钝痛的效果>间断性锐痛
受体:μ、δ、κ、σ
孤啡肽(FQ) —— 孤儿阿片受体
结构相似、但功能特性不同,与经典阿片受体结合力 很弱
阿 片 受 体 ( 、 、 、 …)
阿片受体的分布: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与疼痛有关

麻醉学-概述(疼痛、镇痛药的分类)

麻醉学-概述(疼痛、镇痛药的分类)

第一节 概述
一、疼痛(pain )
是多种原因(疾病、伤害刺激)所致的常见症状 使患者产生痛苦的感觉,影响病人情绪, 尤其是剧痛,还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甚至休克。适当选用镇痛药是必要的
疼痛的产生
外周
中枢
二、镇痛药分类
1、外周性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作用外周(镇痛弱) 甾体类镇痛药(激素类)磷脂酶2抑制剂,减少花生四烯酸的产生 非甾体类镇痛药(nsaids) 主要的药理作用是抑制脂氧合酶(COX1-2)的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
在脑内、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高 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整合及感受有关。 其他部位则与情绪、呼吸、胃肠活动等相关
早年认为,CNS内才有阿 片受体 近来的 研究还表明,中 枢神经系统以外也存在阿 片受体
2、阿片受体的分型
μ1受体:激动后产生脊髓以上水平的镇痛 μ2受体:激动以后产生呼吸抑制作用,心 率减慢,欣快感、依耐性 к受体: 激动后产生脊髓水平的镇痛,镇 静、缩瞳,轻度呼吸抑制 δ受体:激动后可调控μ受体的活性 σ受体:激动后产生烦躁不安,瞳孔散大, 幻觉、兴奋、呼吸频率增快、血压升高
使Mg2+的抑制膜去极化效应 保持,向超极化发展
3、内源性阿片样肽
正常机体内存在有内源性的阿片受体的激动剂: β-内啡肽( β-endorphin); 亮啡肽(leu-enkephin); 强啡肽(dynorphin)等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发现, 为解释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
内源性阿片样肽除来源于神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外, 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细胞)也释放
甾体类
非甾体类
功能损害 损害
膜损害

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类镇痛药

(一)药理作用
曲马多
• 曲马多可与阿片受体结合,但其亲和力很
弱。
• 曲马多主要是克制神经元突触对去甲肾上
腺素旳再摄取,并增长神经元外5-羟色胺
浓度,从而影响痛觉传递而产生镇痛作用 。
(一)药理作用
曲马多
• 此药旳镇痛强度约为吗啡旳1/10。大剂量
可引起呼吸频率减慢,但程度较吗啡轻。
• 对心血管系统基本无影响。不引起缩瞳,也
• 目前临床上应用旳阿片受体拮抗药,主要
是纳洛酮,还有纳曲酮和纳美芬。
纳洛酮
• 该药拮抗麻醉性镇痛药旳强度大,拮抗谱广
静脉注射后 2~3min即产生最大效应,作用 连续时间约 45min;肌内注射10min产生最大 效应,作用连续时间约2.5~3h。
• 此药旳亲脂性很强,约为吗啡旳30倍,易于
透过血-脑脊液屏障,静脉注射后脑内药物 浓度可达血浆中浓度旳 4.6倍,而吗啡脑内 浓度仅为血浆中浓度旳 1/10。
吗啡因为对迷走神经旳兴奋作用和 对平滑肌旳直接作用,增长胃肠道平滑肌 和括约肌旳张力,减弱消化道旳推动性蠕 动,从而可引起便秘。吗啡可增长胆道平 滑肌张力,使奥狄括约肌收缩,造成胆道 内压力增长。
药理作用
吗啡
5.对泌尿系统作用
吗啡可增长输尿管平滑肌张力,并使膀胱 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引起尿储留。动 物试验中,吗啡可增长下丘脑一垂体系统 释放抗利尿激素(ADH),使尿量降低。
脉注射后5~10min呼吸频率减慢至最大程度,
连续约10min后逐渐恢复。剂量较大时潮气
量也降低,甚至呼吸停止.
药理作用
芬太尼
• 对心血管系统旳影响:不克制心肌收缩力,
一般不影响血压。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可引起 心动过缓。

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推荐

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推荐

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推荐术后镇痛是麻醉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它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手术恢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然而,在选择术后镇痛药物时,麻醉科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等。

本文将针对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进行推荐和解析,以帮助麻醉科医生更好地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

一、阿片类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药效较强的术后镇痛药物,主要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阿片受体来发挥其镇痛作用。

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等。

在选择阿片类镇痛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耐受情况,同时也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避免呼吸抑制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非甾体消炎药物(NSAIDs)非甾体消炎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的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组织破坏来缓解术后疼痛。

常用的非甾体消炎药物包括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

在选择非甾体消炎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肾脏和胃肠道功能是否正常,避免出现肾脏损伤和胃溃疡等不良反应。

三、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是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达到术后镇痛的效果,常用于部分术后疼痛区域的镇痛。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在选择局部麻醉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以及药物的剂量和浓度。

四、镇痛辅助药物镇痛辅助药物是与其它镇痛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镇痛效果或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

常用的镇痛辅助药物包括氯胺酮、甘氨酸等。

在选择镇痛辅助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作用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患者群体,选择适合的术后镇痛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疼痛感受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方案。

同时,麻醉科医生应根据临床实践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体系,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去阿片化麻醉与镇痛的研究进展

去阿片化麻醉与镇痛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去阿片化麻醉与镇痛的研究进展夏明㊀徐建国㊀㊀DOI:10.12089/jca.2020.09.018作者单位:200011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夏明);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徐建国)通信作者:夏明,Email:xiaming1980@xzhmu.edu.cn㊀㊀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滥用㊁误用产生系列严重问题,权衡其利弊,在麻醉与疼痛管理中阿片类镇痛药的合理使用引起广大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㊂尽管目前我国手术患者阿片类药物用量较低,但上升趋势明显,因此麻醉科医师应积极面对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及滥用㊁成瘾问题㊂去阿片化麻醉(opioid⁃freeanesthesia,OFA)与镇痛技术是一种全新的麻醉理念,然而国内国际麻醉学界对其评价尚存在争议,本综述对OFA的优缺点及面临的问题挑战等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阐述㊂去阿片化麻醉技术概述阿片类药物用于缓解疼痛可追溯至17世纪,随着医疗的发展以及对阿片类药物的研究与研发,阿片类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尤其强效阿片类药物凭借其强大的镇痛作用,成为治疗术后疼痛㊁癌痛和慢性疼痛的主要药物㊂然而,阿片类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有效镇痛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其他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㊁恶心呕吐㊁痛觉过敏㊁免疫抑制㊁皮肤瘙痒㊁肌阵挛等㊂针对围手术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带来的不良反应,Oderda等[2]回顾性研究319898例手术患者,其中12 2%的患者发生了上述不良反应,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比较,病情转归差㊁住院时间长㊁再住院率高,导致医疗费用增加,从而使患者满意度降低㊂近年来对阿片类药物的研究表明,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可能与术后不良事件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有关,也可能导致肿瘤患者的术后复发或转移㊂随着 舒适化医疗 概念的提出,医学界对疼痛管理也更加重视,希望可以在有效镇痛下,尽量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㊂在这种背景下,OFA与镇痛技术应运而生㊂OFA是一种结合多种非阿片类药物和(或)技术的多模式麻醉策略,在不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麻醉[3]㊂阿片类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是作用于阿片受体从而产生阻断痛觉神经的传导㊁传递㊂研究表明,这种抗伤害性感觉传导可以通过干扰各种神经介质来获得,并非只通过阿片类药物来实现,如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阻断钠通道和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外周神经元放电,抑制NMDA受体,发挥镇痛㊁催眠作用和抑制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nervessystem,ANS)对手术应激的反应;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减少50%吗啡的使用,NSAIDs与地塞米松均可产生镇痛作用;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能产生镇痛和催眠作用,并且可以防止术后痛觉过敏;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㊁右美托咪啶)刺激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镇静㊁催眠㊁解焦虑㊁解交感和镇痛作用,是OFA的良好佐剂㊂此外,神经阻滞㊁针刺㊁局麻药局部浸润等技术都可提供镇痛作用㊂并且OFA完全契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采用多模式麻醉与疼痛管理,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4]㊂去阿片化技术的优点在一项80例妇科腔镜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中,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使用阿片类药物为O组,无阿片类药物组为OF组㊂主要预后指标为术后24h的QOR⁃40,次要预后指标为术后数字评分量表(NRS),首次抢救镇痛时间㊁抢救镇痛次数㊁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等㊂结果表明,OF组在不良事件方面明显优于O组,如改善第2天的生活质量㊁延长术后镇痛时间㊁降低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PONV)发生率㊂此外,减少了对丙泊酚的需求,并保持了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PACU中阿片类药物的消耗[5]㊂在48例接受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队列中,将OFA方案(包括利多卡因㊁布比卡因和右美托咪定以及丙泊酚诱导和异氟醚维持)与OA方案(包括注射吗啡和维库溴铵以及丙泊酚诱导和异氟醚维持)进行了比较,包括PONV发生率㊁在PACU中的停留时间㊁术后镇痛需求㊁VAS疼痛评分量表和欧洲生活质量Qol-5D问卷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表明OFA方案优势明显,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6]㊂不仅在患者各类手术中,OFA可明显减少阿片类相关不良反应,对患儿的研究中也显示类似的结果㊂有学者对接受手部手术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进行研究,在OFA组中,PONV的发病率㊁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和达到出院标准的时间都较OA组有所减少[7-8]㊂除了在前瞻性研究中进行评估之外,去阿片化手术疼痛管理方法,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或不能使用阿片类药物方案的患者有益㊂例如,易患呼吸抑制的病态肥胖患者,阿片样物质诱发PONV的高风险患者㊁产后患者或阿片类物质诱发的谵妄患者均受益于此项技术[9]㊂对MarketScan数据库(包括急诊或住院期间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的分析表明,处方中含有阿片类药物的患者较处方中无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产生的整体医疗资源利用成本高(49766美元vs19875美元)[10]㊂近年来研究表明,OFA可减少呼吸抑制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㊁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㊁降低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成瘾风险,还可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和功能恢复㊁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满意度,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降低医疗保健成本等㊂阿片类镇痛药可能促肿瘤转移与复发㊂晚期癌痛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镇痛,减轻患者不良体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㊂吗啡作为经典和 金标准 的药物,一直是治疗癌痛和慢性痛的主要药物,同时也具有免疫抑制㊁便秘和成瘾等不良反应㊂这意味着长期应用吗啡等阿片类药物的癌痛患者,可能有尊严地摆脱癌痛打击,却难避免肿瘤扩散和转移的危险㊂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免疫㊁刺激血管生成等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生长㊂因此,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癌症手术患者的长期转归㊂Cassinello等[11]研究表明,围术期使用阿片类药物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和体液的免疫抑制㊂一项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吗啡可通过激活MOR(μ阿片受体)和VEGF受体产生免疫抑制和促血管生成作用[11]㊂不仅如此,Neeman等[12]研究表明,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实验,吗啡均会促进雌激素受体(ER)阴性乳腺癌组织的血管生成和癌细胞生长㊂而曲马多虽也作用于μ受体,但没有免疫抑制作用㊂2005 2010年乳腺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乳腺癌患者术后用曲马多控制疼痛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和死亡率[13],且体外实验表明曲马多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途径抑制增殖㊁诱导凋亡以及对5⁃HT受体和TRPV1的作用等而发挥抗肿瘤作用㊂非阿片类镇痛药或技术可能对肿瘤转移与复发具有负向调节作用㊂OFA通过使用氯胺酮㊁右美托咪定㊁局麻药㊁神经阻滞等药物或技术代替阿片类药物的作用,通过节阿片作用实现负向调节肿瘤转移效应㊂Biki等[14]对患有侵袭性前列腺癌的手术患者的回顾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硬膜外镇痛联合全身麻醉较阿片类药物联合全身麻醉的患者前列腺癌的复发率减少57%㊂研究分析,多数酰胺类局麻药不仅可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而且可通过抑制各种细胞因子生成或阻滞神经传导等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诱导其凋亡,从而产生抗肿瘤效应[15]㊂有学者对比了椎旁阻滞联合丙泊酚和基于阿片类药物全麻的乳腺癌切除术患者的血浆,结果表明,前者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进展[16]㊂但近期也有研究表明区域麻醉镇痛(椎旁阻滞和丙泊酚)与挥发性麻醉药(七氟醚)和阿片类药物比较,根治手术后乳腺癌复发并未减少,乳房切口持续疼痛比例和严重程度相似㊂临床医师既可以选择区域麻醉镇痛,也可以选择全身麻醉镇痛,并不影响乳腺癌复发和切口持续疼痛[17]㊂因此阿片类潜在促进肿瘤转移复发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㊂去阿片化技术的缺点阿片类药物在麻醉过程中,除了产生有效的镇痛作用外,还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来稳定血液动力学㊂一项胸部手术的临床对照试验表明,OFA组高血压事件发生率比阿片类药物麻醉组显著增多[18]㊂另一项OFA对心脏手术术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中结果则表明,OFA可能与某些不良反应有关,如不良血流动力学事件发生率较高或有毒血浆水平引起的不良反应㊂去甲肾上腺素和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有增加的趋势,可能与丙泊酚用量的增加㊁乌拉地尔/尼卡地平的半衰期以及利多卡因的血管活性作用等因素有关[4]㊂最新研究表明,OFA在全膝或全髋关节置换术等骨科手术中不易维持血流动学稳定[19]㊂OFA的观点是避免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将会带来更好的预后效果㊂在全身麻醉期间减少阿片类药物㊁伍用多种镇痛药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预料之外的特异性不良事件㊁药物相互作用和协同药物特异性不良事件[20]㊂不同镇痛药在作用机制㊁药效㊁疗效㊁不良反应及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㊂如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可能有局麻药过量中毒㊁出血等不良反应;非阿片类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药物有镇痛封顶剂量,且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异常㊁胃肠道功能减弱及出血以及肾功能异常有关;对乙酰氨基酚没有抑制血小板聚集㊁胃肠道蠕动㊁心血管活性及引发出血等一些NSAIDs相关的不良反应,但镇痛作用轻微,无抗炎作用[3]㊂目前缺乏准确的生物学监测指标来监测术中伤害感受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用于解决术中伤害刺激带来的不良事件㊂从阿片类药物麻醉向OFA麻醉的转变提出了伤害感受性监测的问题,即监测对麻醉和手术压力的病理生理反应[21]㊂目前 伤害感受 仍然经常被误解为 疼痛 ,但两者却有实质性差异,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主观感受,伴或不伴有实质性组织损伤㊂伤害感受输入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会引起中枢敏感化,而中枢敏感化又会导致急性和持续性术后疼痛,麻醉科医师需要对术中伤害感受进行直接评估㊂因此,研发准确的术中伤害感受监测仪器是OFA面临的一大挑战[22]㊂小㊀㊀结OFA基于多模式麻醉和镇痛来避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不仅能避免产生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还能带来更多附加益处㊂从生理学上,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虽可显著抑制患者疼痛体验,但伤害刺激已经形成,使用OFA可在伤害刺激传导通路中阻断伤害刺激上传,不仅能发挥镇痛作用,还可避免伤害刺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㊂因此,原理上OFA是利大于弊,切实可行的,但尚缺乏循证学依据来证实OFA的益处㊂基于现有研究表明OFA在患有肥胖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阿片依赖等患者手术中,可明显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已证实其可行性㊂虽然已有研究表明OFA在胃食管癌㊁乳腺癌㊁前列腺癌等肿瘤患者麻醉与术后疼痛治疗中可降低肿瘤复发与死亡率,但OFA是否能减少肿瘤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降低死亡率,以及其对肿瘤细胞负性调节的机制尚待完善,还需进一步研究[23]㊂随着近年来广大学者对阿片类药物与肿瘤关系的关注,大量研究数据提示阿片类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促进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㊂因此,OFA在肿瘤患者手术的临床麻醉与镇痛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巨大优势,甚至在无法完全去除阿片类药物的临床路径中使用弱阿片化策略也可部分发挥去阿片化技术的优势作用㊂去/弱阿片化技术与肿瘤预后关系仍须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㊂参考文献[1]㊀BlancoC,VolkowND.ManagementofopioidusedisorderintheUSA:presentstatusandfuturedirections.Lancet,2019,393(10182):1760⁃1772.[2]㊀OderdaGM,GanTJ,JohnsonBH,etal.Effectofopioid⁃relatedadverseeventsonoutcomesinselectedsurgicalpatients.JPainPalliatCarePharmacother,2013,27(1):62⁃70.[3]㊀BeloeilH.Opioid⁃freeanesthesia.BestPractResClinAnaesthe⁃siology,2019,33(3):353⁃360.[4]㊀GuinotPG,SpitzA,BerthoudV,etal.Effectofopioid⁃freean⁃aesthesiaonpost⁃operativeperiodincardiacsurgery:aretrospec⁃tivematchedcase⁃controlstudy.BMCAnesthesiol,2019,19(1):136.[5]㊀KYKH,WZBW.Opioid⁃freetotalIntravenousanesthesiaim⁃provespostoperativequalityofrecoveryafterambulatorygyneco⁃logiclaparoscopy.AnesthEssaysRes,2019,13(2):199⁃203.[6]㊀TripathyS,RathS,AgrawalS,etal.Opioid⁃freeanesthesiaforbreastcancersurgery:anobservationalstudy.JAnaesthesiolClinPharmacol,2018,34(1):35⁃40.[7]㊀DeWindtAC,AsehnouneK,RoquillyA,etal.Anopioid⁃freeanaestheticusingnerveblocksenhancesrapidrecoveryafterminorhandsurgeryinchildren.EurJAnaesthesiol,2010,27(6):521⁃525.[8]㊀PestieauSR,QuezadoZM,JohnsonYJ,etal.High⁃dosedexme⁃detomidineincreasestheopioid⁃freeintervalanddecreasesopioidrequirementaftertonsillectomyinchildren.CanJAnaesth,2011,58(6):540⁃550.[9]㊀NassifGJ,MillerTE.Evolvingthemanagementofacuteperioper⁃ativepaintowardsopioidfreeprotocols:anarrativereview.CurrMedResOpin,2019,35(12):2129⁃2136.[10]㊀XieL,JoshiAV.,SchaafD,etal.Differencesinhealthcareutili⁃zationandassociatedcostsbetweenpatientsprescribedvs.non⁃prescribedopioidsduringaninpatientoremergencydepartmentvisit.PainPract,2014,14(5):466⁃256.[11]㊀CassinelloF,PrietoI,delolmoM,etal.Cancersurgery:howmayanesthesiainfluenceoutcome?JClinAnesth,2015,27(3):262⁃272.[12]㊀NeemanE,Ben⁃EliyahuS.Surgeryandstresspromotecancermetastasis:newoutlooksonperioperativemediatingmechanismsandimmuneinvolvement.BrainBehavImmun,2013,30(Sup⁃pl):S32⁃40.[13]㊀KimMH,OhJE,ParkS,etal.Tramadoluseisassociatedwithenhancedpostoperativeoutcomesinbreastcancerpatients:aret⁃rospectiveclinicalstudywithinvitroconfirmation.BrJAnaesth,2019,123(6):865⁃876.[14]㊀BikiB,MaschaE,MoriartyDC,etal.Anesthetictechniqueforradicalprostatectomysurgeryaffectscancerrecurrence:aretro⁃spectiveanalysis.Anesthesiology,2008,109(2):180⁃187.[15]㊀夏明,徐建国.麻醉药物与肿瘤转移.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35(5):515⁃517.[16]㊀夏明,张咏梅,段满林,等.麻醉药物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作用研究进展.临床麻醉学杂志,2017,33(8):816⁃818.[17]㊀SesslerDI,PeiL,HuangY,etal.Recurrenceofbreastcancerafterregionalorgeneralanaesthesia: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Lancet,2019,394(10211):1807⁃1815.[18]㊀BelloM,OgerS,Bedon⁃CarteS,etal.Effectofopioid⁃freean⁃aesthesiaonpostoperativeepiduralropivacainerequirementafterthoracicsurgery:aretrospectiveunmatchedcase⁃controlstudy.AnaesthCritCarePainMed,2019,38(5):499⁃505.[19]㊀吴朋,冉小利,黄炳强,等.多学科合作疼痛管理对全髋关节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19,39(8):935⁃938.[20]㊀SteyaertA,Lavand hommeP.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hronicpostsurgicalpain:anarrativereview.Drugs,2018,78(3):339⁃354.[21]㊀Pogatzki⁃ZahnEM,SegelckeD,SchugSA.Postoperativepain⁃frommechanismstotreatment.PainRep,2017,2(2):e588.[22]㊀Lavand'hommeP.Opioid⁃freeanaesthesia:Pro:damnedifyoudon'tuseopioidsduringsurgery.EurJAnaesthesiol,2019,36(4):247⁃249.[23]㊀deOliveiraGS,AhmadS,SchinkJC,etal.Intraoperativeneuraxialanesthesiabutnotpostoperativeneuraxialanalgesiaisassociatedwithincreasedrelapse⁃freesurvivalinovariancancerpatientsafterprimarycytoreductivesurgery.RegAnesthPainMed,2011,36(3):271⁃277.(收稿日期:20190821)。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
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各个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舒芬太尼
生理pH下,舒芬太尼pKa与吗啡相似(8.0), 只有小部分(20%)以非游离形式存在 舒芬太尼脂溶性为芬太尼的2倍,肺脏对舒芬太 尼的摄取与芬太尼相似 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93%) 代谢途径与阿芬太尼相似
各个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瑞芬太尼
作用部位:中枢
• 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延髓头端腹内侧(RVM)、前
扣带回下部、岛叶、眶额皮质、蓝斑和脑干
抑制上行性伤害性刺激的传导
作用部位:脊髓背角神经节 突触前(减少P物质释放)、突触后
外周作用
客观存在,但仍有争议
阿片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吸收
阿片类药物的常见给药途径
口服 静脉 肌肉 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 直肠内
高脂溶性,起效快 与血浆1酸性糖蛋白高效结合 生物转化及消除
血和组织中特异性酯酶水解 代谢产物的效力为瑞芬的0.001~0.003倍 经肾脏消除 肝肾功能不全对其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常用阿片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吗啡 哌替啶 芬太尼 舒芬太尼 阿芬太尼 瑞芬太尼
iv/im等效 po等效剂量 达峰时间 剂量(mg) (mg) (min)
脑血流和脑代谢
通常阿片类药物降低脑氧耗及脑血流,但作用较小
颅内压
一般影响小 大脑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情况下,吗啡(0.2mg/kg) 或芬太尼(2ug/kg)均中等程度增加ICP
消化系统
胃排空延迟 增加胆道压力及Oddi括约肌张力 恶心呕吐 肠道蠕动减慢,引起便秘
内分泌效应
机体应激情况下会使应激激素水平增加(儿茶酚 胺、抗利尿激素、氢化可的松等),并加重血流 动力学的不稳定性 阿片类药物可以抑制应激激素水平升高,特别是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及阿芬太尼,对缺 血性心脏病患者更有益处 吗啡可以防止ACTH升高,但由于其组胺释放作 用,激活肾上腺髓质释放机制,增加儿茶酚胺释 放

第二节 阿片类镇痛药

第二节 阿片类镇痛药

第二节阿片类镇痛药一、作用机制ﻫ阿片类镇痛药又称麻醉性镇痛药( narcotic analgesics ),就是一类能消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情绪反应得药物。

除少数作用弱得药物以外,此类药物若使用不当多具有成瘾性,但用于医疗目得并不会带来太大问题。

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长期采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时,成瘾得发生率极低。

表附录1-2 阿片受体激动后得作用阿片类药物得镇痛作用机制就是多平面得:外周神经有阿片受体;阿片药物可与位于脊髓背角胶状质(第二层)感觉神经元上得阿片受体结合,抑制 P 物质得释放,从而阻止疼痛传入脑内;阿片物质也可作用于大脑与脑干得疼痛中枢,发挥下行疼痛抑制作用。

二、阿片类药物得分类1。

按化学结构:分为不啡类与异喹啉类,前者即天然得阿阿片类药物有多种分类方法: ﻫ片生物碱(如不啡、可待因) , 后者主要就是罂粟碱,有平滑肌松弛作用。

表附录1—3 强阿片类药物简表ﻫ表附录1-4 弱阿片类药物简表ﻫ2。

按来源该类药物可分为天然阿片类、半合成衍生物 ( 如双氢可待因,二乙酰不啡) 与合成得阿片类镇痛药。

合成药物又分为四类:①苯丙不啡烷类 (phenylpiperidinederivatives) ,如哌替啶、芬太尼等;②不啡喃类 (morphinenans) ,如左不喃;③苯异不啡烷类 (bengmorphans) ,如3。

按受体类型可分为μ、κ、喷她佐辛;④二苯甲烷类(diphenylmethanes) ,如美散酮。

ﻫδ受体,该三种受体得分子结构已被确定,并被成功克隆、从功能上还可能存在ε与δ受体,并可能进一步分为μ 1、μ 2 、κ 1 、κ 2 、κ 3与δ 1 、δ 2等亚型。

表 3-2 为受体激动后得药理作用。

4. 按药理作用分,阿片类镇痛药又可分为激动药 ( 不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激动一拮抗药( 喷她佐辛、纳布啡等 ) ,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与拮抗药 (纳洛酮等) 。

ﻫ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主要激动κ受体,对δ受体也有一定激动作用,而对μ受体则有不同程度得拮抗作用。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用于手术、疼痛缓解和其他医疗操作中的药物。

它们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麻醉、镇痛和抑制意识的效果。

麻醉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使用方式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麻醉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能够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迅速起效并具有短暂作用时间。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镇静和麻醉效果。

2.气体麻醉药物:气体麻醉药物是通过患者呼吸这种气体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气体麻醉药物有笑气、氟烷等。

这些药物进入肺部后,通过血液循环带到大脑,发挥麻醉作用。

3.插管麻醉药物:插管麻醉药物是指通过气管插管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插管麻醉药物有地西泮、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达到麻醉效果。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区域的疼痛缓解,通过阻断痛觉神经的传递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局部浸润麻醉药物: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是通过直接注射到手术区域周围组织中,达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2.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是通过将药物注射到神经周围组织或神经束中,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这些药物能够局部麻醉神经束,使其对疼痛信号不敏感。

三、镇痛药物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并不具有麻醉效果。

常见的镇痛药物有以下几种:1.阿片类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物是一类强效的镇痛药物,通过与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来缓解疼痛。

常见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

这些药物可适用于严重疼痛的情况,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2.非阿片类镇痛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上腺皮质激素基本结构
hydrocotisone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1)
hydrocotisone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3)
F
F
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glucocorticoids, GCS
(一)糖皮质激素的生理功能
在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正常物质代 谢过程,是维持其自身稳定的重要物质; 超生理剂量时, 影响物质的代谢,还可产生抗炎、免疫抑 制等药理作用。
4.局部反应
胰岛素急性耐受病例:
肺炎休克患者,深昏迷24小时以上,抢救过程中数次查
血糖均在38.85-44.4mmol/L,采取抗感染、补液、纠正酸中 毒等措施,同时静脉滴注常规胰岛素5060u,皮下注射40u, 最后一次400u加在10ml Nacl 中快速静脉推注,但患者血糖 仍为44.4mmol/L,患者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 体内过程 ]
1. 药物吸收途径多
2. 有特异性的血浆结合蛋白——皮质激素转运蛋白 CBG
3. GCS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
[ 临床应用 ]
1. 替代疗法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如addison's disease)
2. 严重感染
3. 超敏反应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
4. 抗休克 5. 血液系统疾病 6.局部用药
2) 抑制肉芽组织形成 3) 诱导炎症细胞凋亡
致炎因子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Nhomakorabea细胞膜磷脂
PLA2 aspirin 环氧酶 PG AA 脂氧化酶 HPETE ( -) 脂皮素 (Lipocortin LC) 脂调素 Lipomodulin(中性粒细胞) 巨皮素 macrocortin (巨噬细胞) 肾皮素 renocortin (肾脏细胞)
• 对血管反应的影响:
– 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降低毛 细血管的通透性。
• 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 环境中一切有害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等因素 作用于机体,可引起应激反应。此时,糖皮质激素 分泌相应增加,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
甾体类激素——基因表达学说
反应区
(二)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第六章 激素类药物
教学目的:掌握糖皮质激素、胰岛素及口服 降糖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了解盐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的临床作用。 课时数:4 课时。
• 内分泌药理回顾
– – – – – – 替代疗法 类固醇类似物研究的高潮 避孕药(改变激素化构,防止肝脏破坏) 内分泌抑制药(硫脲类化合物) 口服降糖药 激素对抗药(三苯氧胺、米菲司酮)
增敏剂)
Ⅲ型糖尿病 Ⅳ型糖尿病
降血糖药
胰岛素 口服降血糖药
一、胰岛素
胰岛素作用原理
[作用机制]
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靶细胞膜,通过信使 系统调节细胞内各种酶活性,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 第一步:激活细胞内信使系统(磷脂酰信使系统) 第二步:进行细胞内双信使调控 细胞膜:DAG 细胞浆:IP3
• 脂肪代谢:
– 糖皮质激素能加速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分解,抑制其合
成。 – 分泌过多时,可使四肢皮下脂肪减少,还使脂肪重新分 布在面、颈、上胸部、背、腹及臀部,形成向心性肥胖。
• 对水盐代谢的影响:
– 对水的排除有影响,缺乏时会出现排水困难
• 对血细胞生成与破坏的影响:
– 增强骨髓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造血功能。
BP
内脏血管代偿性收缩 内脏血管灌注降低
酸中毒
低氧
缺血 糖皮质激素 类药物
溶酶体破裂
蛋白水解酶 组织蛋白酶 D 血浆蛋白(激肽原) 心肌抑制因子(MDF) 网状内皮 系统抑制 内脏血管 持续收缩
心输出量降低
心肌抑制
休克时MDF形成及糖皮质激素抗休克机制
4. 其它作用
血液系统:刺激骨髓造血
中枢神经系统:GABA减少,中枢兴奋
[ 不良反应 ] 1.长期大量用药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2)诱发加重感染 3)诱发加重溃疡病 4)其它 2. 停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反跳现象
下丘脑 腺垂体 肾上腺皮质 盐皮质激素 代 谢 作 用 不 良 反 应 水 钠 潴 留 水 肿 高 血 压 排 钾 糖皮质激素 外源性糖皮质激素
[临床应用]
1.糖尿病 1型 2型 糖尿病并发症 2.高血钾 3.急性心肌梗塞时的心律不齐 葡萄糖、胰岛素、kcl组成极化液(GIK) 4.其它 精神分裂症 营养不良、消瘦、胃下垂 乙醇中毒
[不良反应]
1.低血糖 血糖浓度(mmol/L) 3.9—4.4 2.8—3.9 <2.2
参考资料: 张德昌主编,《医学药理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 合出版社。
[药理作用]
1. 代谢作用 糖代谢 脂肪代谢 蛋白质代谢
钾离子转运
2. 促生长作用
糖代谢
•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个组织,尤其能加速肝细胞和肌
细胞摄取葡萄糖,并促进它们对葡萄糖的储存和利用。 肝细胞和肌细胞大量吸收葡萄糖后,一方面将其转化 为糖原储存起来,或在肝细胞内将葡萄糖转变成脂肪 酸,转运到脂肪组织储存;另一方面促进葡萄糖氧化 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如ATP,作为能量来源。由于胰 岛素的上述作用,结果降低了血糖浓度。 • 胰岛素缺乏时,血中葡萄糖不能被细胞储存和利用, 因而血糖浓度升高,如超过肾糖阈(180mg/100ml)时, 从尿中排出葡萄糖并伴以尿量增加,发生胰岛素依赖 性糖尿病。
胰岛素制剂
[药物相互作用 ]
1.拮抗胰岛素作用的药物: 噻嗪类、速尿等——抑制内源性胰岛素分泌
GCS、肾上腺素、-R激动剂等——升高血糖
长期应用甾体激素避孕药——可能影响胰岛功能 2.加强胰岛素作用的药物: 保泰松 -R阻断剂——阻断低血糖时的代偿性升血糖作用 乙醇——抑制糖异生,减少肝脏的葡萄糖输出
泼尼松
20mg/日
(按给剂量的10%减量)
第一阶段: 每2-4周减少2mg,经过10-20周10mg/日;
第二阶段: 每月减少1mg,经过5个月 5mg/日; 第三阶段: 每月减少0.5mg,经过 5个月停药。
强的松
二、促皮质素、皮质激素抑制药
三、盐皮质激素 自学
第二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脂肪代谢
胰岛素可以促进肝细胞合成脂肪酸,运送到脂肪细胞 贮存。此外,胰岛素还能抑制脂肪分解。 • 胰岛素缺乏时不仅引起糖尿病,而且引起脂肪代谢紊乱, 出现血脂升高,动脉硬化,引起心血管系统发生严重病 变。
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对于蛋白质代谢也非常重要。它促进氨基酸进入细 胞,然后直接作用于核糖体,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它 还能抑制蛋白质分解。
(二)双胍类 biguanides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 降血糖作用 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增加组织中糖的无氧酵解 抑制肠道吸收葡萄糖
抑制肝糖原异生
对抗血液中升高血糖的物质 2.抑制肠道吸收维生素B12 3.降低血脂
[临床应用]
用于轻症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特别是有肥胖病人。 [不良反应] 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乳酸性酸血症,甚至发生酮尿,降 糖灵的此一反应发生率高达50%,发生后死亡率也较高。
• 糖代谢:
正常量:对抗胰岛素,使血糖升高,维持血糖的正常水 平和肝脏与肌肉的糖原含量。
过量时: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血糖明显升高,有加重或诱 发糖尿病的倾向。
• 蛋白质代谢:
– 促进蛋白质分解,使氨基酸在肝中转变为糖原;加速 肌肉、皮肤、骨、淋巴腺、胸腺 等肝外组织的蛋白质 分解,抑制其合成。 – 过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使儿童生长减慢,肌肉萎缩无力、 皮肤变薄,骨质疏松、淋巴组织萎缩与伤口愈合不良 等。
二、口服降血糖药 (一)磺酰脲类 sulfonylureas,SU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降血糖作用
对胰腺的作用
促使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
胰腺外作用 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并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 原分 解 使胰岛素受体上调 降低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间接提高胰岛素的作用 2.对水的排泄作用(氯磺丙脲)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格列齐特)
(四)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
噻唑烷酮类化合物: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曲格列酮等
[作用机制] 竞争性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PPAR),调节胰岛素反应 性基因的转录。
(五)促胰岛素分泌剂
瑞格列奈:可以模仿胰岛素的生理分泌。
“餐时血糖调节剂”
[应用] II型糖尿病患者,包括老年及糖尿病肾病患者。
[临床应用]
1. Ⅱ型糖尿病; 2. 尿崩症(氯磺丙脲) [不良反应]
1.低血糖; 2.其它反应 3.药物失效:早期失效(1-6个月) 晚期失效(1-2年) [药物相互作用] 由于磺酰脲类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因此在蛋白结 合上能与其他药物(如保泰松、水杨酸钠、吲哚美辛、青霉 素、双香豆素等)发生竞争,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而引起底 血糖反应。
(三)-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alpha-glucosidasease inhibitors
阿卡波糖( acarbose,拜糖平)德国拜尔药厂 伏格列波糖(Voglibose,倍欣)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口服后能竞争拮抗性地抑制肠道内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从而延缓了糖类的消化和吸收,以改善餐后高血糖。
磺酰脲类
降血糖药
胰岛素
双胍类
口服降血糖药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促胰岛素分泌剂
思考题:
1. 糖皮质激素有哪些主要临床用途?
2. 结合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阐述其主要不良反应。 3. 糖皮质激素对炎症早期抗炎作用机制有那些。 4. 口服降血糖药磺酰胺类与双胍类作用机制与应用有何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