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2.6实训项目5:四等水准测量综合训练

一、实训目的

1、熟练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和检核的方法;

2、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闭合差调整及求出待定点高程;

3、独立进行连续的四等水准测量;

4、独立完成一条单一水准路线的观测记录、计算;

5、独立完成合格的单一水准路线观测成果。 二、实训内容

1、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计算的快速算法;

2、进一步规范四等水准测量的测量方法;

3、提高水准测量成果的方法和措施。 三、实训仪器及工具

每4~5人为一个实训小组,每组领用水准仪一台,水准尺2根,尺垫2个。自备铅笔、小刀、测距手簿。

四、实训步骤及要点

1、背离已知点方向为前进方向,在每两点之间设置偶数站,前、后距离大约相等,其距离不超过50米;

2、每一测站的操作程序是“后—前—前—后”,详细步骤见“实训情景3: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记入表1中并立即对该站进行各项差检核的计算(每站各项限差的计算内容详见“实训情景4: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和限差检核”)和高差中数的计算;

3、迁下一测站,继续上述操作程序,直到最后回到A 点(或另一个已知水准点);

4、根据已知点高程及各测站高差,计算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并检查高差闭合差是否超限,其限差公式为:

)

(20mm L h f

±=容 或(mm)

n

8容

h f

±=

式中:n ——测站数

L ——水准路线的长度,以km 为单位。

5、若高差闭合差在容许范围内,则对高差闭合差进行调整,计算待定点的高程。 五、注意事项

1、在每次读数之前,要消除视差。

2、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严格居中(自动安平水准仪没有此项)。

3、必须在每一测站的各项限差达到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迁移测站。

4、在已知点和待定点上不能放置尺垫,但转点必须用尺垫,在仪器迁站时,前视点的尺垫不能移动。

六、上交资料

实训结束时,每组必须完成一份合格的实训报告五。

实训报告五四等水准测量综合训练

1、实验数据记入表1,并进行高差计算,确保各项校核无误。

表1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测站后尺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K加黑

减红

高差中数备注下丝下丝

编号后距前距

黑面红面视距差 d ∑d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2、检核计算

∑后视距离:∑前视距离:往测末站∑d: 往测总距离:∑黑面后视中丝读数:∑红面后视中丝读数:∑高差中数:∑黑面前视中丝读数:∑红面前视中丝读数:

∑黑面高差:∑红面高差:∑黑面高差- ∑红面高差:[∑黑面高差+ ∑红面高差]/2 :

3、待定点高程计算

根据表1计算,填入表2,求待定点高程。

表2 待定点高程计算

点号距

测站

高差 (m)

高程备注观测值改正数平差值

辅助计算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 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视尺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视尺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视尺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视尺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 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 (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 (10)= [(5)-(6)] × 100 (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 (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 2.高差部分 (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 (17)= (8)-(7) (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取“+”或取“-”应根据后、前视尺的K值来确定。 +(17) ±0.100]/2,作为该站测得的高差值。 表2为三等水准测量手簿,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观测记录和计算校核的顺序。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校核的方法是: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简述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简述 一、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方法。 视线高度:三丝能读数;视线长度≤80m;前后视距差≤3m;前后视距累积差≤10m;红黑面读数差≤3mm;红黑面高差之差≤5mm;观测次数:与已知点联测是往返各一次,闭合路线是往一次;附和或闭合路线闭合差往返较差:±20√L 二、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一条水平视线,对竖立的两观测点上的水准尺进行读数,来测定地面两点之间的高差,再由已知点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如下图,欲测定A、B两点上的高差h,可在A、B两点上分别竖立水准尺,并在A、B两点之间安置一台水准仪。根据仪器的水平视线,在A尺上读数,设为a,在B尺上读数,设为b,则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 h=a-b 三、仪器和工具 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支,尺垫2个 DS 3

四、方法与步骤 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 双面尺法四等水准测量是在小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是在每个测站上安置一次水准仪,但分别在水准尺的黑、红两面刻划上读数,可以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测站检核。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检核。 2、四等水准测量的实验 (1)从某一水准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路线长度200~400米,设置4~6站,视线长度50m以内 (2)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后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后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3)记录者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中按表头表明次序⑴~⑻记录各个读数,⑼~ ⒃为计算结果: 后视距离⑼=100×{ ⑴-⑵ } 前视距离⑽=100×{ ⑷-⑸ } 视距之差⑾=⑼-⑽ 前、后视距累积差⑿=上站⑿+本站⑾ 前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3)=K前+(6)-(7) 后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4)=K后+(3)-(8) 红黑面差⒀=⑹+K-⑺,(K=4.687或4.787) ⒁=⑶+K-⑻ 黑面高差⒂=⑶-⑹ 红面高差⒃=⑻-⑺ 高差之差⒄=⒂-⒃=⒁-⒀±0.1 平均高差⒅=1/2{ ⒂+⒃ }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总结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总结 篇一:四等水准测量的实习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 (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 记录与计算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方法。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二.仪器和工具 dS3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支,尺垫2个,记录板2块. 三.实验步骤 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 双面尺法四等水准测量是在小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是在每个测量站上安置一次水准仪,但分别在水准尺的黑、红两面刻划上读数,可以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测站检核。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检核。 2.四等水准测量的实验

(1)从某一已知高程水准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设置4站。 (2)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 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①后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上、下视距丝读数,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②前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上、下视距丝读书,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③前视水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④后视水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3)记录着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中按表头表明次序(1)~(8)记录各个读数,(9)~(10)为计算结果: 后视距离:(9)=100×{(1)-(2)} 前视距离:(10)=100×{(4)-(5)} 前、后视距之差:(11)=(9)-(10) 前、后视距离累积差(即Σ视距差):(12)=上站(12)+本站(11) 红黑面差:(13)=(6)+K-(7), (14)=(3)+K-(8),(K=4.687或4.787) 黑面高差:(15)=(3)-(6) 红面高差:(16)=(8)-(7) 红黑面高差之差:(17)=(15)-(16)=(14)-(13) 平均高差:(18)=1/2{(15)+(16)} 每站读数结束((1)~(8)),随即进行各项计算((9)~(16)),

四等水准测量顺序

四等水准测量顺序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 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 后视距 (9)=[(1)—(2)]X100m 前视距 (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 标签:教育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等水准测量记录方法

.实训三四等水准测量 (双面尺法) 一、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方法。 视线高度>;视线长度≤80m;前后视视距差≤3m;前后视距累积差≤10m;红黑面读数差≤3mm ;红黑面高差之差≤5mm。 二、仪器和工具 DS3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支,记录板1块。 三、方法与步骤 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 双面尺法四等水准测量是在小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是在每个测站上安置一次水准仪,但

分别在水准尺的黑、红两面刻划上读数,可以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测站检核。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检核。 2、四等水准测量的实验 (1)从某一水准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路线长度200~400米,设置4~6站,视线长度30m左右。 (2)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后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后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3)记录者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中按表头表明次序⑴~⑻记录各个读数,⑼~ ⒃为计算结果: 后视距离⑼=100×{ ⑴-⑵ } 前视距离⑽=100×{ ⑷-⑸ }

视距之差⑾=⑼-⑽ ∑视距差⑿=上站⑿+本站⑾ 红黑面差⒀=⑹+K-⑺,(K=或) ⒁=⑶+K-⑻ 黑面高差⒂=⑶-⑹ 红面高差⒃=⑻-⑺ 高差之差⒄=⒂-⒃=⒁-⒀ 平均高差⒅=1/2{ ⒂+⒃ } 每站读数结束( ⑴~⑻ ),随即进行各项计算( ⑼~⒃ ),并按技术指标进行检验,满足限差后方能搬站。 (4)依次设站,用相同方法进行观测,直到线路终点,计算线路的高差闭合差。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规定,线路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为±20√L mm,L为线路总长(单位:km)。 四、注意事项 (1)四等水准测量比工程水准测量有更严格的技术规定,要求达到更高的精度,其关键在于:前后视距相等(在限差以内);从后视转为前视(或相反)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 1.四等水准测量的概念 2.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3?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步骤 4.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 5.四等水准的测量的计算 6.四等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 1.四等水准测量的概念 我们将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称为水准点。 水准点记为BM(Bench Matk)。 三、四等水准测量,常作为小地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和施工测量的高程基

本控制。 高程测量时测量工作三大基本内容之一。水准测量是高程测量的一种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与普通水准测量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需要拟定水准路线、选点、埋点和观测等程序。 (2)不同点:四等水准测量必须使用双面尺观测,记录计算, 观测顺序,精度要求不同

2?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道路布设,尽量避开土质松软地段,水准点间距 一般为2~4Km在城市建筑区为1~2Km水准点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和便于观测的地点。 3.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步骤 (1)测量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

进行。(2)观测步骤 (2)观测步骤 引入K值得概念: K为双面水准尺的红面分划与黑面分划的零点差(常数 4.687m 或4.787m),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读数差不能超过3mm 四等水准测量中,水准尺必须成对出现。 或里一红一里一红 八、、

①在测站上安置仪器,使圆水准气泡居中,后视水准尺黑面,用上、 下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1)和(2);用中丝读数,记入表中 (3)。 ②翻转水准尺,后视水准尺红面,用中丝读数,记入表中(4)。 ③前视水准尺黑面,用上、下丝读数,记入表中(5)和(6),前视 水准尺黑面,用中丝读数,记入表中(7)。 ④翻转水准尺,前视水准尺红面,用中丝读数,记入表中(8)。 4.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 4.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仪器记录表

重要问题记载表

水准观测说明与规范 (一)观测方法 1. 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因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支线必须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二)设置测站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表1规定执行。 (三)测站观测程序和方法 1. 三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a.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b.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c.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d.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2. 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a.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b.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c.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d.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 一测站的操作程序: a.首先整置仪器竖轴至垂直位置(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 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cm);

b.将望远镜对准后视尺黑面,用倾斜螺旋导水准气泡准确居中, 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定标尺读数(四等观测可不读上、下丝读数,直接读距离); c.照准前视尺黑面,按b款操作; d.照准前视尺红面,按b款操作,此时只读中丝读数; e.照准后视尺红面,按d款操作。 使用单排分划的因瓦标尺观测时,对单排分划进行两次照准读数,代替基辅分划读数。 4.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每测站观测前,首先将概略整平水准气泡导至中央,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分划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5. 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在每一转点处,安置左右相距0.5m的两个尺台,相应于左右两条水准路线。每一测站按规定的方法和操作程序,首先完成右路线的观测,而后进行左路线的观测。 (四)间歇与检测 1. 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测站的转点处打入带有帽钉的木桩作为间歇点。间歇后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转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否则,则须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2. 检测成果应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 (五)读数位数与测站观测限差 1. 读数取位按表2规定执行。 2. 测站观测限差按表3规定执行。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实习指导书 一、测量实习的一般规定 (1)实习前,必须阅读《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教材的有关章节及《水准测量实习指导书》的相应实验项目内容。测量过程中,必须携带《四等水准测量实习指导书》,便于参照实习内容、记录有关数据和计算。 (2)实习分小组进行,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各小组具体工作。实习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应在指定的实习场地进行,不得擅自改变地点。实习应听从教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实习要求,认真、按时、独立地完成任务。 (3)测量记录应该用正楷书写文字及数字,不可潦草,并在规定表栏中填写。记录应用2H或3H铅笔。 (4)记录者听取观测者报出数据后,应向观测者回报所记录的数据,以免记错。 (5)记录数字若发现有错误,不得涂改,也不得用橡皮擦拭,而应该用细横线划去错误数字,在原数字上方写出正确数字,并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 (6)若整站观测成果不合格(观测误差超限),则用斜细线划去该栏记录数字,并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 (7)根据观测结果,应现场进行必要的计算,并进行相应的成果检验,以决定观测成果是否合格、是否需要进行重测(返工)。 (8)实习结束时,应把观测记录和实验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经教师认可后,方可收拾仪器和工具,作必要的清洁工作,向实验室归还仪器和工具,结束实习。 二、测量资料的记录要求 测量资料的记录是测量成果的原始数据,十分重要。为保证测量原始数据的绝对可靠,实习时即应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记录的要求如下: (1)实习记录应和正式作业一样必须直接填写在规定的表格上,不得转抄,更不得用零散纸张记录,再行转抄。 (2)所有记录与计算均用绘图铅笔(2H或3H)记载。字体应端正清晰,字体只应稍大于格子的一半,以便留出空隙作错误的更正。 (3)凡记录表格上规定应填写之项目不得空白。 (4)禁止擦拭、涂改与挖补,发现错误应在错误处用横线划去。淘汰某整个部分时可用斜线划去,不得使原字模糊不清。修改局部错误时,则将局部数字划去,将正确数字写在原数上方。 (5)所有记录之修改及观测结果之淘汰,必须在备注栏内注明原因。 (6)禁止连环更改,即已修改了平均数,则不准再改计算得此平均数之任何一原始读数,改正任一原始读数,则不准再改其平均数。假如两个读数均错误,则应重测重记。 (7)原始观测之尾部读数不准更改,如角度读数度、分、秒而秒读数不准涂改,应将该部分观测结果废去重测。 三、测量成果的整理、计算及计算作业要求 (1)测量成果的整理与计算应在规定的打印表格或事先画好的计算表格进行。 (2)内业计算用钢笔书写,如计算数字有错误,可以用刀刮去重写,或将错字划去另写。 (3)上交计算成果应是原始计算表格,所有计算均不许另行抄录。 (4)成果的记录、计算的小数取位要按规定执行。各等级的水准测量的记录和计算的小数位取位列表于表1。

工程水准测量实验报告簿.doc

工程水准测量 ( 实验报告簿 )

工程测量实验报告写法 以水准测量为准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设备: 三、实习内容: 四、实习步骤: 1.水准测量: (1)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借助于带有分划的水准尺,直接测定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 然后根据已知点高程和测得的高差,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设水准测量的进行方向为从 A 至 B, A 称为后视点, a 为后视读数; B 称为前视点, b 称为前视读数。如果已知A 点的高程 HA ,则 B 点的高程为: HB=HA+hab HA+a=HB+b HA=HB+a-b B 点的高程也可以通过水准仪的视线高程Hi 来计算,即 Hi=HA+a HB=Hi - b (2 )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 1 )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高程的点。 2)当预测高程的水准点与已知水准点相距较远或高差太大时,两点之间安置一次仪器九无法测出其高差。这时需要连续多次设站,进行复合水准测量。每测站高差之和即可得预测水准点到已知水准点的高差,从 而可得其高程。

3)水准测量的检核 计算检核:闭合导线的高差和等于个转点之间高差之和,又等于后视读数之和减去前视读数之和,因 此利用该式可进行计算正确性的检核。 测站检核:对每一测站上的每一读数,进行检核,用变更仪器法进行检核。变更仪器法要求变更的高 度应该大于10cm ,两次高差之差不应超过规定的容许值,即6mm 。 闭合水准路线的成果检测:理论上各测段高差之和应等于零,实际上上不会,存在高差闭合差,其不 应该大于你容许值,即,若高差闭合差超出此范围,表明成果中有错误存在,则要重返工作。 4)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 检查水准测量手簿;填写已知和观测数据;计算高差闭合差及其限差;最终结果见附表。 五、实验表格: 实验报告 程名称:工程量目:普通水准量( 2)成???? 指教????? ??? ..院(直属系)??? .. 学生??? . 学号 ???? .. ..........年?.月?..日 普通水准测量手薄 点后前高差改正后高点站号数数(米)高差程号(米)(+-((米) 米)米)

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2.6实训项目5:四等水准测量综合训练 一、实训目的 1、熟练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和检核的方法; 2、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闭合差调整及求出待定点高程; 3、独立进行连续的四等水准测量; 4、独立完成一条单一水准路线的观测记录、计算; 5、独立完成合格的单一水准路线观测成果。 二、实训内容 1、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计算的快速算法; 2、进一步规范四等水准测量的测量方法; 3、提高水准测量成果的方法和措施。 三、实训仪器及工具 每4~5人为一个实训小组,每组领用水准仪一台,水准尺2根,尺垫2个。自备铅笔、小刀、测距手簿。 四、实训步骤及要点 1、背离已知点方向为前进方向,在每两点之间设置偶数站,前、后距离大约相等,其距离不超过50米; 2、每一测站的操作程序是“后—前—前—后”,详细步骤见“实训情景3: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记入表1中并立即对该站进行各项差检核的计算(每站各项限差的计算内容详见“实训情景4: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和限差检核”)和高差中数的计算; 3、迁下一测站,继续上述操作程序,直到最后回到A 点(或另一个已知水准点); 4、根据已知点高程及各测站高差,计算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并检查高差闭合差是否超限,其限差公式为: ) (20mm L h f ±=容 或(mm) n 8容 h f ±= 式中:n ——测站数 L ——水准路线的长度,以km 为单位。 5、若高差闭合差在容许范围内,则对高差闭合差进行调整,计算待定点的高程。 五、注意事项 1、在每次读数之前,要消除视差。 2、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严格居中(自动安平水准仪没有此项)。

3、必须在每一测站的各项限差达到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迁移测站。 4、在已知点和待定点上不能放置尺垫,但转点必须用尺垫,在仪器迁站时,前视点的尺垫不能移动。 六、上交资料 实训结束时,每组必须完成一份合格的实训报告五。

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3、测高差 (1)按四等水准方法,测量由已知水准点 BM和导线点(B、D、E、F、G、H、I)组成闭合水准路线,经误差分配后,计算出导线点的高程。 要求: 1)观测顺序按“后后前前”(黑红黑红)进行; 2)每站前、后视线长不超过 100m ,前后视距差不超过 3m ,前后视距累计差不超过 10m 。 3)红黑面读数差不大于 3mm ;红黑面高差之差不大于 5mm 。 测站记录和计算 根据观测程序,将读数依次记入观测手簿,见表二、四等水准测量手簿相应的栏?~?内;随即进行计算,填入表中①~⑨栏;计算值如果符合限差要求,可以迁站继续观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要求。 1.视距部分 后视距:①=[(1)-(2)]×100; 前视距:②=[(5)-(6)]×100; 上两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 前后视距差:③=①-②; 前后视距累积差:④=本站的③+前站的④。 2.高差部分 后视尺红黑面读数差:⑤=K 后 +(3)-(4); 前视尺红黑面读数差:⑥=K 前 +(7)-(8); 上两式中的K 后及K 前 分别为后前水准尺黑、红面的起点读数差,亦称为尺 常数。其值分别为4.6874787 和.,主要是检核黑、红面读数是否正确。 黑面高差:⑧=(3)-(7); 红面高差:⑨=(4)-(8); 红黑面高差之差:⑦=⑧-(⑨±0.100)=⑤-⑥; 注:⑦=⑤-⑥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6874787 和.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⑨±0.100。取“+”或“-”应根据后、前尺的K值来确定。 例如表5-8中第一测站,后视尺 4.787 K= 后,前视尺 4.687 K= 前 ,因此,红面 高差为⑨-0.100,到第二测站因两水准尺交替,红面高差为⑨+0.100。 高差中数:⑩=[⑧+(⑨±0.100)]∕2 ,作为该测站的高差值。 注:⑩=[⑧+⑨]∕2

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仪器:年月日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编号立尺 点号 后尺 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 (mm) 平均高差 (m) 备注下丝下丝 黑面红面 K1= K2= 后视距前视距 视距差d(m) Σd (m) (1)(4)后(3)(8)(14) (18)(2)(5)前(6)(7)(13) (9)(10)后-前(15)(16)(17) (11)(12) 1 1798 159 2 1922 6605 4 222.5 2048 1805 1697 6485 -1 250 213 225 120 5 37 37 2 5597 2008 94 3 5730 0 -1108 5861 2293 2051 6738 0 264 285 -1108 -1008 0 -21 16 3 540 2421 735 5421 +1 -1911 931 2872 2648 7430 +5 391 451 -1913 -2009 -4 -60 44 4 6551 608 5 1933 6725 -5 351 6899 6267 1581 6275 -7 348 182 352 450 2 166 210 5 1315 6218 1570 6255 2 -118 1826 6737 1685 6476 -4 511 519 -115 -221 6 -8 202 6 6318 6378 1435 6222 0 -566 6929 7003 2000 6689 -2 611 625 -565 -467 2 -14 188 7 1735 6163 1989 6672 4 385 2241 6611 1602 6389 0 506 448 387 283 4 58 246 计算校核Σ(9)= Σ[(3)+(8)]= -Σ(10)= -Σ[(6)+(7)]= Σ[(15)+(16)]Σ(18)= 2Σ(18)= 总视距=Σ(9)+Σ(10)= 第六组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第三节三四等水准测量

第三节三四等水准测量 小地区控制测量一般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用于国家高程控制网加密、建立小地区首级高程控制。布设形式: 符合水准路线、结点网的形式; 闭合水准路线形式;水准支线。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1)双面尺法 ①后视黑面,读取下、上、中丝读数,记入(1)(2)(3)中; ②前视黑面,读取下、上、中丝读数,记入(4)(5)(6)中; ③前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7); ④后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8)。 2)单面尺法 按变动仪器高法进行检核。观测顺序为“后—前—变动仪器高—前—后”,变高前按三丝读数,以后按中丝读数。 测站计算和检核 1)双面尺法计算和检核 ①视距计算 前、后视距差: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前、后视距累积差: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6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10m。 ②同一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的检核 同一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之差,应等于该尺红、黑面的常数差K(4.687或 4.787),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2m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m。 ③计算黑面、红面的高差 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m。式内0.100为单、双号两根水准尺红面零点注记之差,以米(m)为单位。 ④计算平均高差

每页校核: Σ[(15)+(16)]= +2.37 Σ(18)= +1.185 2Σ(18)= +2.37 总视距Σ(9)+ Σ (10)] =234.1m 2)单面尺法的计算校核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计算表(变更仪器高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常用于小地区测绘地形图和施工测量的高程基本控制。 1、观测程序 以DS3型水准仪及双面水准尺在一个测站上的观测步骤为例: (1)瞄准后视水准尺黑面,精平,读取上、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2-2中(1)、(2)、(3); (5)、(6); (3)瞄准前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7); (4)瞄准后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8)。 这样的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其优点是可以减弱仪器下沉误差的影响。概括起来,每个测站共需读取8个读数,并立即进行测站计算与检核,满足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有关限差要求后方可迁站。

2、测站的计算与校核 (1)视距部分 视距等于下丝读数与上丝读数的差乘以100。 后视距:(9)=100×[(1)-(2)] 前视距:(10)=100×[(4)-(5)] 计算前、后视距差(11):(11)=(9)-(10),对于四等水准测量,(11)不得超过5m。 计算前、后视距离累积差(12):(12)=上站(12)+本站(11),对于四等水准测量,(12)不得超过10m。 (2)水准尺读数检核 同一水准尺黑面与红面读数差的检核: K1=(13)=(7)-(6)K1=(14)=(8)-(3) Ki为双面水准尺的红面分划与黑面分划的零点差(常数,为4.687m或4.787m)。三等水准测量不得大于2m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大于3mm。 (3)高差计算与校核 按前、后视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分别计算该站高差: 黑面高差:(15)=(3)-(6) 红面高差:(16)=(8)-(7) 红黑面高差之差:(17)=(15)-(16)=(14)-(13) (17)应为100mm(原因是:使用配对的水准尺,尺常数相差100mm)。 如果观测没有误差,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17)与100mm的误差不得超过5mm。红黑面高差之差在容许范围以内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站的观测高差: (18)={(15)+[(16)±100mm]}/2 上式计算时,当(15)>(16),100mm前取正号计算;当(15)<(16),100mm前取负号计算。总之,平均高差(18)应与黑面高差(15)很接近。 (4)水准测量记录计算检核 水准测量记录应作总的计算检核: 高差检核:Σ(3)-Σ(6)=Σ(15) Σ(8)-Σ(7)=Σ(16) Σ(15)-Σ(16)=2Σ(18)(偶数站) 或:Σ(15)-Σ(16)=2Σ(18)±100mm(奇数站) 水准路线总长度:L=Σ(9)+Σ(10)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四等水准测量施测方法、有关规定及注意事项 1、一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 (1)瞄准后视尺黑面,读取上丝(1)、下丝读数(2)读取中丝读数(3); (2)瞄准后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4); (3)瞄准前视尺黑面,读取上丝(5)、下丝读数(6);中丝读数(7)。 (4)瞄准前视尺红面,令气泡重新准确符合,读取中丝读数(8)。 以上四等水准每站观测顺序简称为后(黑)——后(红)——前(黑)——前(红)。 2、测站上的计算及校核 (1)视距部分 后距=[(1)项—(2)项]×100,记入第(9)项; 前距=[(5)项—(6)项]×100,记入第(10)项; 后、前距差d=(9)项—(10)项,记人第(11)项; 后、前距差累积值∑d=本站(11)+前站(12),记入第(12)项。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2)高差部分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双面水准尺,因此应根据红、黑面读数进行下列校核计算: A、理论上讲,同一把水准尺的黑面读数十K值减去红面读数应为零。 即: 后视尺(3)项+K—(4)项=(13)项; 前视尺(7)项+K—(8)项=(14)项; 其中K为水准尺红、黑面起始读数的差值,系一常数值。在本例中47号尺的K=4.787米;46号尺的K=4.687米。由于测量有误差,(13)项和(14)项往往不为零,但其不符值不得超过±3毫米(三等水准不得超过±2毫米)。 B、理论上讲,用黑面尺测得的高差与用红面尺测得的高差应相等。

(3)项—(7)项=(15)项(黑面尺高差); (4)项—(8)项=(16)项(红面尺高差)。 因为两把尺的红面起始读数各为4.787米和4.687米,两者相差0.1米,所以理论上在(16)项上加或减去0.1米之后与(15)项之差应为零,但由于测量有误差,往往不为零,其不符值不得超过±5毫米(三等水准不得超过±3毫米),并记入第(17)项。 (17)项=(15)项—[(16)项±0.1米] 表中第(17)项除了检查用黑、红面测得的高差是否合乎要求外,同时也用作检查计算是否有误,这是因为: (17)项=(15)项—[(16)项±0.1米]=(13)项—(14)项 当以上计算合格后,再按下式计算出高差中数: 高差中数(18)项=((15)项+(16)项±0.1米) 3、注意事项 (1)四等水准测量比工程水准测量有更严格的技术规定,要求达到更高的精度,其关键在于: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前后视距相等(在限差以内);从后视转为前视(或相反)望远镜不能重新调焦;水准尺应完全竖直,最好用附有圆水准器的水准尺。 (2)每站观测结束,已经立即进行计算和进行规定的检核,若有超限,则应重测该站。全线路观测完毕,线路高差闭合差在容许范围以内,方可收测,结束实验。

三四等水准测量计算

` 三、四等水准测量施测方法 1、一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 (1)瞄准后视尺黑面,读取下丝、上丝读数; (2)瞄准后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3)瞄准前视尺黑面,读取下丝、上丝读数; (4)瞄准前视尺红面,令气泡重新准确符合,读取中丝读数。 以上四等水准每站观测顺序简称为后(黑)——后(红)——前(黑)——前(红)。对于三等水准测量,应按后(黑)——前(黑)——前(红)——后(红)的顺序进行观测。 2、测站上的计算及校核 ! (1)视距部分 后距=[(1)项—(2)项]×100,记入第(9)项; 前距=[(5)项—(6)项]×100,记入第(10)项; 后、前距差d=(9)项—(10)项,记人第(11)项; 后、前距差累积值∑d=本站(11)+前站(12),记入第(12)项。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2)高差部分 [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双面水准尺,因此应根据红、黑面读数进行下列校核计算: A、理论上讲,同一把水准尺的黑面读数十K值减去红面读数应为零。 即: 后视尺(3)项+K—(4)项=(13)项; 前视尺(7)项+K—(8)项=(14)项; 其中K为水准尺红、黑面起始读数的差值,系一常数值。在本例中47号尺的K=米;46号尺的K=米。由于测量有误差,(13)项和(14)项往往不为零,但其不符值不得超过±3毫米(三等水准不得超过±2毫米)。 B、理论上讲,用黑面尺测得的高差与用红面尺测得的高差应相等。

(3)项—(7)项=(15)项(黑面尺高差); ( (4)项—(8)项=(16)项(红面尺高差)。 因为两把尺的红面起始读数各为米和米,两者相差米,所以理论上在(16)项上加或减去米之后与(15)项之差应为零,但由于测量有误差,往往不为零,其不符值不得超过±5毫米(三等水准不得超过±3毫米),并记入第(17)项。 (17)项=(15)项—[(16)项±米] 表中第(17)项除了检查用黑、红面测得的高差是否合乎要求外,同时也用作检查计算是否有误,这是因为: (17)项=(15)项—[(16)项±米]=(13)项—(14)项 当以上计算合格后,再按下式计算出高差中数: 高差中数(18)项=((15)项+(16)项±米)

三等水准测量注意事项和记录手簿样本

三等水准测量注意事项和记录手簿样本 水准测量是水文测验的基础工作,是做好测验工作的前提,直接影响测验工作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较高,需使用不低于国内水准仪系列的S3以上级别的水准仪。水准尺、水准仪使用前,应进行相应等级的全面检验与校正。 水准标尺应采用双面水准尺,如受条件限制,可采用单面水准尺按一镜双高法施测。观测顺序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 允许视线长度应小于等于75m,单站前后视距不等差应小于等于2m,测段累计前后视距不等差应小于等于5m,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测量时更应注意此项要求。 采用中丝读数法测量时,同尺黑红面读数差应小于2mm,同站黑红面所测高差只差应小于3mm。 三等水准测量应读记至1mm,计算平均高差取至0.5mm,视距差和视距取至0.1m。 每一个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其仪器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水准尺必须互换位置,以消除由于水准尺产生的误差。 在计算高程时,中间转点的高程不必计算,只计算需要复测和引测的各水准点高程,需要复测和引测的各水准点高程由引据水准点计算,不必用中间转点高程推算。需要复测和引测的各水准点高程记至mm,采用“四舍六入”法进行取舍计算。 往测和返测均应计算累加检和成果。 12号尺必须记为4787mm,并应为往测第一个仪器站的后视观测尺(返测时必须换尺),13号尺必须记为4687mm。 工作间歇时,应选择两个坚实可靠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进行双测。在间歇点上做上标记,间歇后应进行检测。 测量完成后,需进行闭合差计算,我局各测站水准点引测点引测距离均在1公里以内,闭合差必须控制在12mm以内。水准测量成果超限时,应重测。若在本站检查发现后应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符合限差要求的测段或间歇点开始重测。 往返测各水准点高程均应进行闭合差改正计算。闭合差改正计算可按仪器站数的比例进行反号分配。 δi= -(n i/n)*Δh δi——闭合差改正数

四等水准测量心得体会

四等水准测量心得体会 篇一:测量学实习报告及心得体会 前言 本次测量实习是在课堂教学期间在实习场地集中进行的测绘实践性教学,是各项课间实验的综合应用,也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必要环节。所以由学校统一部署安排,我们园林111班所有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测量实习。通过实习,不仅了解基本测绘的全过程,系统地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施测计算、地图绘制等基本技能,而且可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基础,还能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在实习中应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踏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1、实习时间:XX年11月12日——11月16日 2、实习地点:常州大学武进校区10号学生公寓 3、小组信息:组长: 组员: 组员分工:选点与跑尺:观测与读数:记录与计算:描点与绘图:为了让每个成员掌握测量的全过程,我们轮流进行各项操作。 4、实习目的: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训练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应用测量知识的能力。练习并掌握水准仪、全站仪的使用方法,获得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掌握小地区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测量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本次实习将以上基本观测量的量测方法于一项任务中,即测绘校区平面图。 5、实习任务: 1、平面控制测量(闭合导线路线的测量): 布设闭合导线,自己建立坐标系统,规定第一条导线的坐标方位角,根据测量各导线边的边长和转折角来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2、高程控制测量(普通水准路线的测量):建立高程控制网,可借用闭合导线平面控制网(理工辅楼和理工楼室内地坪高程为+米),测绘各导线点的高程。 3、碎部点的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绘制):测量典型地物点与导线边的距离、角度和高程,测绘地物的位置。 在实习过程中,所有外业观测数据必须记录在测量手簿(规定的表格)上,如遇测错、记错或超限应按规定的方法改正;内业计算也应在规定的表格上进行,全部实习结束后,应对成果资料进行整理编号。 6、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