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 八国联军-课件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 八国联军-课件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 切关注
原因
直接原因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为进一步征服和控制中国
方法技巧 利用歌谣记忆《辛丑条约》。 一九零一要记住,《辛丑条约》受屈辱。 赔款白银四亿五,反帝活动被禁锢。 东交民巷使馆界,拆毁炮台占铁路。 “半殖半封”全形成,人民生活更痛苦。
1.《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1)从经济上看,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
口约为4.5亿,列强用意为要每个中国人都向他们交一两白 银的“罚金”。同时,赔款又以海关等税收作为担保,从 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 中国人居住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 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 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此图反映了清政府与列强签订 《辛丑条约》时的场景。通过《辛丑 条约》,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 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 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控 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清政府方面:中国国势衰微;封建制度腐朽;清政
府不是真正支持义和团,而是对其既利用又削弱,最终出卖 并剿杀了义和团。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俄国 德国 法国
130371120 90070515 70878240
29% 20% 15.75%
英国
50620545
11.25%
日本
34793100
7.7%
……
……
……
• A.《南京条约》 约》
• C.《天津条约》 条约》
B.《辛丑条 D.《北京
•【点拨】依据图表,提炼信息,接受赔款的国家有俄国、 德国、日本等国,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是清政府与 俄国等11国签订的条约,故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 映的历史事件间的联系。
– 义和团运动兴起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
政府在这次战争战败后,被迫签订了《辛丑条 约》。
• 1.【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八国联军统帅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 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得出这 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
• (2)材料二相关条约是在哪一次侵华战争后 签订的?材料二中所列条款反映了该条约 的哪一内容?该条约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 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容:清政府保 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影响:清 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 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8.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02 年的东交民巷》的导演, 在展现当时东交民巷的场景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C ) A.英法等国使馆林立 B.美国使馆在举行舞会 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着日俄等国军队
• 9.右图漫画描绘了《辛丑条 约》签订后,列强载歌载舞, 中国充当局外看客的场景。它 反映了( ) C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历史笔记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历史笔记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历史笔记一、早期殖民活动1. 定义:殖民活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征服、占领、移民等方式,控制和管理另一个国家或地区。

这些殖民地通常成为宗主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 早期殖民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

这些国家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开始进行殖民活动,通过控制新的贸易路线和寻找新的资源,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扩张。

3. 殖民活动的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开始探索和控制新的贸易路线,寻找新的资源和市场。

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竞争也促进了殖民活动的兴起。

殖民活动成为欧洲国家争夺世界市场和资源的重要手段。

4. 殖民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征服、占领、移民、贸易等。

征服和占领使欧洲国家能够控制殖民地的资源和市场;移民使欧洲国家能够在殖民地建立稳定的人口基础;贸易则使欧洲国家能够与殖民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利益获取。

5. 殖民活动的影响:一方面,殖民活动促进了欧洲国家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殖民活动也带来了掠夺和压迫,对殖民地的文化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

殖民地的资源被宗主国大量掠夺,人民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和自由。

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1. 背景: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专制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压迫。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 主要改革家:马丁·路德、加尔文等。

他们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提出了新的宗教思想和改革方案,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3. 主要改革内容:反对教皇的权威,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和平等;反对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专制,主张建立廉洁教会;反对天主教会的繁琐仪式和迷信行为,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和崇尚科学。

这些改革措施为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4. 影响: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欧洲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封建斗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击八国联军》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文字,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妥协以及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以及认识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中的具体细节、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战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3.讨论法:学生探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情景模拟法:模拟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第七课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第七课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第七课
八年级上历史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了封建社会的内忧外患和士族
政治的发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内忧外患
在封建社会中,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加剧,其中重要的原因是
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农民起义,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北魏末年由拓跋焘领导的青州起义和南朝梁时
期由陈霸先领导的陈胡起义。

此外,外患也是封建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

北方的游牧民族屡
次入侵中原,南方的少数民族也不断攻打中国的边境。

其中最著
名的是北方鲜卑族和南方的越南。

二、士族政治的发展
士族是指有世袭荫补资格的士人家族,他们有独特的政治地位。

随着唐代的发展,士族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真正的统治阶层。

唐代后期,士族分裂为两派,一派是藩镇将领与都督府官员结盟,另一派是以靖康耻为耻的反抗派。

五代十国时期,士族集团各相为政,为了争夺皇位不断发生战争。

宋代初期,士族分为政治集团和军事集团,而且地方官员的
职权得以加强,并具有一定的地位。

三、总结
在封建时代,内忧外患长期困扰着中国。

面对这样的局面,人
们曾经做出过许多的努力,比如,农民起义、反抗士族政治等等。

最终,这种社会形态被打破,但留下的债务依然积累着。

当我们
回顾历史时,不仅是了解历史进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吸
取教训,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知识梳理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 1901年)1. 背景。

- 根本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列强决定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2. 八国联军的组成。

- 由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联军,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3. 战争经过。

- 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使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

-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例如,联军进入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许多珍贵文物被掠夺,著名的圆明园再次遭到洗劫(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被英法联军焚毁部分,此次又遭劫难)。

1. 签订背景。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战败求和。

2. 主要内容。

- 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 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这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

- 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这便利了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 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3. 影响。

- 它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急剧下降。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精品课件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精品课件

一 义和团运动
4.发展
1900年,义 和团已经控制了京 津地区。
义和团活动地区
课程导入 知识讲解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二 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
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廊坊
英属 英属
奥匈
英国 美国 澳大利亚 印度 德国 法国 帝国 意大利 日本
4.《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 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 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
D 一个守土长官”的是( ) A.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许多城市 B.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巨额赔款给中国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 D.清政府保证严禁民众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课程导入 知识讲解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八国联军侵 华与《辛丑 条约》签订
义和团运动 抗击八国联军
背景:帝国主义侵略和传教士猖獗
兴起
性质: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斗争方式 拆铁道、砍电线、毁轮船等
口号 发展
“扶清灭洋” 1900年,控制了京津地区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的暴行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揭帖中反映了义和团 反抗外来侵略的主要方式 有哪些?
拆掉铁路 拔掉电线杆 毁坏蒸汽轮船
课程导入 知识讲解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一 义和团运动
3.口号
扶 清 灭 洋
“灭洋”
表达了反帝 斗争意识
盲目排外的 落后性
“扶清”
对清政府本质认识 不清,抱有幻想

八年级上历史第7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历史第7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历史第7课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和思想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

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更包含着我们对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在八年级上历史的第七课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思想,这些知识点包含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文明的发展与演变等多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阐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古代中国的三纪、五统、九卿、三公等政治组织,这些制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秦朝的统一政治体制,对于中国的封建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还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它成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清朝被推翻前仍然在使用。

在科举制度下,读书人通过考试获取功名,从而能够进入政治、文化领域,并获得地位与财富。

科举制度的实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才选拔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有着庞大的体系,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流派影响了中国长达三千多年的文化发展。

我们所学的孔子,是儒家思想的缔造者,他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修身达德,被尊为“文化圣人”。

在汉朝的时候,纵论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汉武帝“推崇儒术”和“尊道家”,被誉为“儒道之争”的代表。

而在唐朝,佛教与儒家形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三教合一”文化,这为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提供了一个典范。

三、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与演变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起源于黄河流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南、东、西扩散。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着种种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伴随着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人类在生产、生活、科技上也逐渐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时期之一,作为中国的鼎盛时期,它被称为“盛世”。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科技制造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结在这堂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以及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由各国派兵保护。 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慈 禧 太 后
结量 与中 国华 之之 欢物 心力 。,
史论结合,学习提升
用表格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列强是如 何通过不平等条约把中国一步一步变成半殖 民地的?
八国联军进入大清门,堆满珍宝文物的宫室园囿被洗劫一空
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的翰林院
八国联军抢劫的白银
了解八国联军 侵华暴行后,你有 何感受?你认为怎 样才能避免这样的 悲剧重演?
为发永 数生不 亦 强 能『 属 奸 查所 不 妇 出有 少 女 ,中 。 之 但国 』 残 为此 忍 数次 行 必所 为 极受 , 重毁 随 大伤 意 无及 杀 疑抢 人 劫 、 之 无 损 故 又失 放 因, 火 抢其 等 劫详 事 时数 , 所将 … …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参战的英国军舰森特隆号
参战的美国军舰马拉卡西号
廊坊
廊坊大捷
西摩尔
北京
老龙头车站
大沽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率军进入紫禁城
进入皇宫的八国联军官兵在亁清宫内
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战士
八国联军炮轰过的北京民房
八国联军炮轰过的北京正阳门
八国联军
1898年英国强租 威海卫
义和团运动斗争的目 标是什么?与清政府之间 的关系如何?
正 方
1.反映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 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 望
辩 论
怎样看待义和团
反 方
“扶清灭洋”的口号?
1.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广泛团结群众参加反帝斗 争
2.具有笼统的排外性
二、八国联军侵华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 大加深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民族危机加深
兴 起
义和团运动
抗英 击勇
中外反动 势力联合 镇压
《辛丑条约》
内 容 影 响
八国联军侵华
暴行
再见
条约名称 签订国家 赔 款 割 地 (占领区)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中 英 2100万银元 香港岛
中 日 2亿两白银
中国与英、俄、德、法、 美、日、意、奥、比、 西、荷等国 4.5亿两白银
辽东半岛、台湾、 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澎湖列岛 不准中国人居住
五口通商: 拆毁大沽到北京的炮台、 开 埠 沙市、重庆、苏州、 广、厦、 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 (军事控制) 杭州等 福、宁、上 铁路 主权损害 关税协定 在通商口岸开工厂 严禁人民反帝斗争 开始沦为半 半殖民化程 殖民地半封 度 建社会
联 军 统 帅 瓦 德 西 供 认 :
三、《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一批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简表
主 要 内 容
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 9.8亿两白银。
危 害
使清政府置于 列强的控制之下,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 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义和团团民
义和团的武器
义和团团旗
义 和 团 歌 谣
保 国 逞 英 雄 。
孩 童 个 个 拿 起 刀 ,
不 到 三 月 遍 地 红 。
义 和 团 , 起 山 东 ,
上个世纪之交, 为什么会在山东首先 爆发义和团反帝爱国 运动?
——
北京的八面槽教堂
西什库教堂
洋教士在中国乡间传教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进 行间谍活动时绘制的 地图
课标内容: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 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 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一、义和团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
三、《辛丑条约》
义和团形势图
一 、 义 和 团 运 动
朱红灯 起义地区 1899.10 平原
1896-1899年秋 义和拳主要 活动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