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共26页
《戊戌变法》(共26张PPT)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反映资产
有利于 军事强大 阶级民主 政治需求
有利于传 播资产阶 级思想
为什么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光绪帝支持 的变法会失败?
为什么慈禧要发动政变?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 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 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戊 戌
六君子
谭 嗣 同
林 旭
杨 锐
杨 深 秀
刘 光 第
康 广 仁
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失败原因:
1、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 径,发展资本主义 。 2、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4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失败
课前朗读: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导入
图说历史
南京条约 签订了《
》,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
意义: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换我 了
教训:
小结:
_
___________________
戊 戌 变 法
序幕—公车上书
最新-2021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件27张 精品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情境导入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时局全图》是辅仁文社的创办人之一谢缵泰创作的,是中 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画的背景是一幅中国地图,而熊、 犬、蛙、鹰等动物代表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版图上各据 一方,淫威乱舞,恣肆逞威,贪得无厌地瓜分中国,令人触 目惊心。左上方题有一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 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探究问题]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结合史 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2)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出现这种 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 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 (2)状况: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 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 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
4.影响 (1)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__政__治__变__革_。 (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 _维__新__变__法__运动。 [思维启迪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 了哪些重要影响? 提示:(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__1_9_世__纪__末___作为新的 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作抵押 (3)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史料二 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 关心的旁观者……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 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1898年12 月美国麦金莱国会咨文 [探究问题]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大借外债的危害。 (2)“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是指什么?美国为促进自 身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提出了怎样的对华政策? 提示:(1)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华的政 治势力。 (2)事件: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掀起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划 分“势力范围”。政策:“门户开放”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时间: 1894-1895年 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的日本,也加入到侵略中国的 背景: 行列中。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结果: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
影响:
条约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使台湾脱 离祖国50年 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了。刺激了西方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戊戌变法 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公车上书 序幕: 开始标志: 1898年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 维新运动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学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学习西方质变:除了在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 面学习西方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 (4)戊戌变法 结果:顽固派镇压而失败
启示: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革 命人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权,才能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讨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它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 原因: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 良的办法;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 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 支持,归于失败。
甲午战败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二、维新变法的兴起发展 三、变法的失败及其原因 四、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一)中日甲午战争
1、战争爆发
丰岛海战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一)中日甲午战争
2、黄海海战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一)中日甲午战争
2、黄海海战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一)中日甲午战争
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
造方式,自然不可收拾。”
——李鸿章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1、马关之约的签订
陆
伊
奥
藤
宗
博
光
文
李 鸿 章
小山丰太郎
“已垂一年的日清战争,就这样意外告终的话,遗憾与 惋惜实在是难以言表。……再用不了半年,就能让四亿支 那人在北京城的日章旗之下跪倒了。一口气想到了这一步, 真是书生气的想法。这时候,如果能三思而后行就好了, 可是已经被激情冲昏了头脑……让我直冲上去的,就是这 个原因。
媾和谈判化作乌有以后,就能进军攻城略地,终成北 京城头之盟。……这就是我决意为此凶行的目的。结果与 预期相反,成了多此一举,和目的完全背道而驰。”
——小山丰太郎《旧梦谭》
“口舌所不能争者,籍一枪子之伤而得之。” ——梁启超《李鸿章传》
“他也许已经知道我方决意的主要部分不能变动,
所以在本日的会谈中,只是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
主观方面——维新派自身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软弱性,突出表现 在: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即不敢否定君主专制,也不敢触及封 建土地所有制,只能打着孔子的旗号“托古改制”;2、对帝国主 义抱有幻想,寄望于列强帮助自己变法;3、脱离人民群众,甚至 惧怕、仇视人民群众,失去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中国近代史3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

近代史第3讲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1】朝贡体系瓦解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列强的加紧侵略,清政府出现了边疆危机,朝贡体系逐渐瓦解。
1864年,新疆发生内乱,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趁机入侵,沙俄出兵占领伊犁。
清政府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最终,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
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
经过马尾海战,刘铭传防守台湾,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1879年,吞并琉球。
借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的机会,出兵朝鲜,1894年,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爆发。
清军在平壤大败,同月黄海海战,重创日本舰队,李鸿章要求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后失去制海权。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清政府朝贡体系瓦解。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清政府被举借外债),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条款内容影响割地赔款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设厂外交朝鲜独立朝贡体系瓦解《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义勇军与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反割台斗争,最终失败。
台湾至此被日本占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2】戊戌变法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引发沙俄的不满,纠集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
清政府继续编练新军,发展洋务。
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了戊戌变法。
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
此前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的儒家都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考》主张托古改制,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与传统经学结合在一起,宣扬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第6课 戊戌变法 (共26张PPT)

背景介绍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 覆没,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帝国主义 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空 前加剧。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不断进行探索。尤其是中国先进的知识 分子开始觉醒,引导广大民众寻求救国 救民的真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 知识。 (2)正确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和社会意义 (3)感悟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和挽救民族危亡而英 勇献身的英雄气概。
预习检测:
1、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那些?
康有为、梁启超
2、变法的最终结果怎么样?受到了以什么人 为代表的阻挠?
失败
慈禧太后
导学施教: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刺激列 《马关条约》 强侵略
大大加深 了中国的 半殖民地 化程度
民族危 机空前 严重
2.公车上书的经过
时间 1895年春 地点 北京 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以及 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 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西方 科学技术的 传播
提高军队战斗力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 军队
戊戌变法的失败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目的 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意义 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 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1)在各地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是 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维新派的这一系列宣传活动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华东师大)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
它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并对教育近代化、思想近代化产生深远影响。
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戊戌变法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共同构成中国人抗争与探索这一主线。
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加深对该主线知识的认识、理解。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黃海战役、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戊戌变法兴起背景,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利用视频片段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会从电视剧等中提取正确的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通过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培养他们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了解戊戌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通过谭嗣同的死和康梁外逃的对比,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以及个人生命与个人信仰的关系。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知识份子的转变与近代 国民外交的起步。
第二节 戊戌维新运动
二、维新运动的初步发展
学会组织
戊戌时,学会林立, 它们是一种有近代意 义的社团。
政治性为主: 强学会、保国会、 南学会、圣学会等。
学术性为主: 算学会、法律学会、 测量学会等。
改革社会习俗为主: 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
第二节 戊戌维新运动
第二节 戊戌维新运动
三、维新运动的 高潮和失败 “京师大学 堂为各省之表 率,万国所瞻 仰,规模当极 宏远,条理当 极详密。”
--《京师大 学堂档案选编 》
京师大学堂旧址及匾额第二节 Nhomakorabea戊戌维新运动
附:燕京 大学
北大目前的校 园原来是燕京 大学的校园。 燕京大学, 1916年创办。 美国长老会教 士司徒雷登 ( John Leighton Stuart,1876 -1962年)是 学校的重要创 办人。
第二节 戊戌维新运动
三、维新运动的高潮和失败
戊戌政变与 “戊戌六君子”。 “外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 嗣同始。” --谭嗣同语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 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 荣禄像
第一节 甲午战争
二、《马关条约》
张荫桓、邵友濂出使 和 “广岛拒使”。
张荫桓像
第一节 甲午战争
二、马关条约
约大 首 》臣 相 。李 伊 四 鸿藤月 章博十 签文七 署和日 《清, 马朝由 关全日 条权本
第一节 甲午战争
二、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主要 内容:中国承认日本 对朝鲜的控制;中国 对日本赔款二亿两白 银;把台湾、澎湖列 岛、辽东半岛割让日 本;允许外国在中国 设办厂矿;开放沙市、 重庆、苏州、杭州为 通商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