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1、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芜杂性、易逝性;艺术美带有集中性、纯粹性、永久性。联系: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提高,艺术美能作用于现实美。

形式美和美的形式有什么区别?

形式美尽管大部分是由美的形式转化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美的形态;而后者仅仅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2分)。其次,形式美有着某种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种意味,而美的形式虽然指向某种内容,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美的内容在内(2分)。再次,形式美是单就形式本身来看的,而美的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的内容来看的(2分)。

理解丑的美学意义?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在产品设计中比较常用的形式美学规律有哪些?分别可以产生怎样的美学效果?

(1)、整齐一律(2)、对称与均衡(3)、调和与对比(4)、比例和节奏;

(5)、多样统一。

艺术创作包括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

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它包括构思的方式及运作和意蕴的凝结。

2、人生的艺术化:

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1.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

2.人的内心生活失衡

3.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

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流水线作业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生艺术化是种意境而且是对于真、善、美理解的一定层次而艺术又分中西方化东、西方的审美角度或多或少受各地域的文化影响以儒家与道家而言是以近山亲水而论自然之美结合自身的人生观、生活观而道艺术人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是种艺术“艺术”一词一直是值得争议的一词因为文化因为生活习俗或者说是思想艺术人生在于我的理解范围入乡随俗达观自在乐山乐水叹文希义这便是艺术。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与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与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三四十年代,丰子恺、宗白华等也对“人生艺术化”命题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子恺提出了“真率人生”的命题,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白华则从意境出发对生命的自由诗境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阐释构建,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最为绚烂的华章之一。

他们所提出的“人生艺术化”的道路相对于当时的民族困境来看,不免过于高蹈,但这恰恰又是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真挚发言。而它的价值与意义在今天进一步彰显出来。

从人类的文化思想与历史实践看,对于人生的艺术化(性)追求并非只是中国现代美学与文化的专利。就

其主导倾向与精神特征来区分,我以为其中大体呈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别。

第一类是对生活形式的艺术化(性)追求。主要是把艺术化理解为装饰性或新奇性。具体表现为对生活用品、生活环境及人体的艺术化装饰与修饰。如19世纪唯美派代表人物王尔德喜欢在自己的身体上装饰以向日葵,佩特则重视对日用器皿和居室环境的修饰。今天,对自己的头发、指甲、面部等身体各部位的修饰早已为人们所接受,而对生活用品、居住环境、购物环境等的艺术化追求也正成为一种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情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类情趣的一种表现。这类艺术(审美)化追求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提升生活的品位与情趣,但其着眼点主要在生活的外形式上,对于形式的过分重视亦可能流衍为奢靡、颓废与媚俗。

3、艺术创作构想(郑板桥):

读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竹》“题画”的一段话:‘吃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话非常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重要阶段,即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才能创作出生动、凝炼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下面我具体来谈谈创作中各个阶段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看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观察、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郑板桥的园中之竹,是现实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是画家所直接看到、观察到的竹子,虽经过眼球的改造,但改造不大,基本上是现实的忠实反映;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的美的事物。如自然界的高山飞瀑、日月之霞、苍松翠柏等;社会关系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亲情的行为、情境,还有品格高尚具有美德、受人崇敬的众多人物,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记忆、尤其是对生活感受最深,为生活所扣击心弦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由于后文下载不了,大家自己想象吧)

谈创作——郑板桥论竹

绘画创作是一项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一体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创作过程是灵感顿悟和心理情感纠结

的宣泄。创作作品是艺术家个人对社会、自然的理性认知。其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创作准备。创作过程本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家需要感知对象作为创作源泉。正如板桥先生“晨起看竹”。艺术家审美感知是一种积累,创作才能厚积薄发。准备阶段是不定时的,它可能立即点燃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其素材也可能为后所用。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说明了艺术创作只是撷取了准备阶段的一部分。

②创作构思。构思是艺术家结合自己的经历,融入自己的情感,思考将有形的素材进行艺术结合、取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将客观形象在头脑中的理性显现,并简要的以草图形式记录下来。板桥先生总结为“胸中之竹”。“胸中之竹”是主观理解的建立形态,抽离了“眼中之竹”,将载体构成到构思画面中。

构思过程是艺术家创作时选择表现形式、画面效果的综合思维。构思的确立,将直接影响作品的立意、定位、感召力和价值取向。

③创作表现。创作表现是根据构思而来,但不是全盘照搬或完全再现。创作实践过程受时间、地点、心理、体力等客观因素影响,也受实际画面材质、表现语言及布局限制,笔下的形态与构思中的存在一定差异,使得画面语言在大的构思下进行局部或细微的调整。板桥先生总结为“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

板桥先生论竹,实质是物象——意象——物象的转变过程,揭示了创作的一般规律。

作品的感染力,来自作者的画面语言组织、表现形式的力度、蕴含深度,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再次与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共鸣。观众理解画面中的形态,又参照了自然形态和作者的艺术形态,形成了一种感性思维与理性理解的二度创造,艺术实践过程才真正结束。

4 庄子的人生境界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当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产品竞争越发激烈,使产品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都以繁华、醒目、刺激、欲望为主,同时批量化生产,科技理性的标榜,又使产品设计出现了过于冷漠、理性,缺少人文关怀的特征。大量人工产品的制造和人工环境的包围,给消费者造成了无形的精神压力和视觉上的疲劳。在这种过度竞争,强调视觉刺激的设计环境中消费者迫切需要的是能够舒缓情绪,使人精神自由的设计形式,以缓解过分的

视觉刺激和生存压力感,这即使当代设计师的反思,也是高技术社会中人性的必然觉醒。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要找到解决之道,中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丰富的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的“天人合一”、“坐忘”、“逍遥游”思想与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潮有多关联,两者跨越时空的相互借鉴,是对中国现代设计未来发展之路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设计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庄子强调个人生命与天地自然相生相惜,统一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的理性的一致,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一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只能尊重自然的规律上去利用,调整自然,使之符合人类的需求,同时继续生长,另一方面,自然对于人类不是一个超越异己的本体,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精神、行为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精神追求。

所有设计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更为合理的生存空间,“合理生存空间”的创造即是对人、自然、物三者关系的协调把握。无论从产品设计的材料使用、结构研究、外观设计、功能制造等生产环节,还是从产品的运输保护、上架销售、回收利用等使用环节来看,这恰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有着某种共同之处。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这启示我们:人从自然中来,与自然界有着割舍不断的天然联系,设计也需要服从自然规律适度和谐的创造。

2、“坐忘”思想与设计

庄子思想精神的中核,即“心斋”与“坐忘”。心斋的“未使有回”,坐忘的“堕肢体,黯聪明”,都是“无己”、“桑我”。而无己桑我的真是内容便是“心斋”。心斋的意境,就是坐忘的意境。要达到心斋、坐忘的境界,庄子曰:“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庄子思想谈到:“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物质的感官

和享受。而在于去掉成为人生负担的包括精神与物质上的多余的东西,实现自我的精神自由。

产品能否给人完美的精神享受,净化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生活中美好的记忆,给人温馨的人性关怀。或有“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之感,悠然心会,妙处无言之境呼?是产品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这是庄子“坐忘”思想给我国产品设计的健康发展带来的启发。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与设计

庄子的艺术精神就是要成就艺术的人生,使人生得到达到“至乐”,“天乐”,而“至乐”,“天乐”的真实内容,是使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逍遥游即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人与宇宙想同感相调和,精神解放的大超脱、大自由除去此思想中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成分,这种“游”的思想对现代产品设计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过度的就业与工作压力使人们的审美从理性向感性发展,人们期望生活中多一些轻松幽默,这与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有着某种类似。不计较利害得失,追求个性的解放,意识的自由,在这样的审美倾向中,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也将出现新的设计趋势。

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产品设计中,大部分设计给人的美感仅仅局限于豪华的外表,醒目的外观,艳丽的色彩,刺激的图形中,在这些浮华的形式下,人的心态变得急功近利、虚伪、脆弱。产品设计的道德理念下降为零,人的心灵在炫目的形式存在中迷失,它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庄子的“天人合一”、“坐忘”、“逍遥游”思想,智慧开启了产品设计新的设计理念与美感理念,把人们从紧张刺激中解放出来,给人清新、狭隘之感,让人精神愉悦,愉悦的心灵才能带来精神的自由。精神自由的人类社会才有和平繁荣的景象。通过设计揭示人类的本质情感,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调整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即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俞泉 艺术系艺术设计1004班 【摘要】:正美与丑,是一种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物的本质的外化,二者辩证地统一在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中。美与丑,只有当相互比较时,才显现出它们各自的实质内涵。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这种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还更深刻地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体现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文艺是人们对现实审美的最高形式,探讨和追寻美丑的辩证关系,扬美弃丑,也就成为这种最高形式的根本所在。但是具体生活中的美丑和艺术中的美丑是有区别的,二者不是一种顺承关系,而是呈现着十分复杂的状态。比如生活中丑的事物反映到艺术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往往淡化了丑的形态,成为具有美学意义的形象。这种现象冲破了人们单纯的表象思维,难免给人以困惑之感。。 美也有丑,它们之间所展开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构成了一幅幅生动丰富,惊心动魄的画面。它给我们带来种种欢乐和烦忧同时,也为我们艺术美的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西方文艺社会学的创始人斯达尔夫人认为文学与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文学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社会内容,人们审美价值判断的不同取决于社会条件的差异。《红楼梦》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中国社会动荡,剧变的时期。一切生活的丑陋竞相在此上演。《红楼梦》中生活的丑陋不是因为物质的匮乏,权力和财富的缺失,而恰恰相反,一切的痛苦来源于餍足,即饮甘餍肥,锦衣纨绔,一切物质的富足似乎都没了意义,贵族的糜烂的生活。这是一个丑陋的社会,由这样一群人主宰的世界必然是荒唐,腐朽,败落和没人道的。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丑恶,使得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读后感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读后感 ----以人的相貌为例 莫晓茵20140901025 个人认为“任何东西,凡是完全体现了那一种类的观念的,就显得美。”定义显得十分狭隘。这意思也就是说,“美的事物一定要包含所有在同类事物中堪称为好的东西,在同类事物中所能找到的任何好的东西,没有不包含在美的事物中的。”在人身上,这种美的典型的多样性更加显著,我们简直不能设想人类美的一切色调都凝聚在一个人身上。就如我们亚洲人现在对美的定义—肤白,眼大,小鼻子小嘴什么的。就算我们一直在吐槽谁谁谁有着以上一切特征,一副网红脸,各种撞脸,但这有何尝不是现代大众审美过分单一所造成的恶果呢? 大家都会指出,一个人的丑陋,是由于那个人的外形难看——“长得难看”。我们知道得很清楚,畸形是疾病或意外之灾的结果,人在发育初期格外容易为灾病所毁损。假使说生活和它的显现是美,那末,很自然的,疾病和它的结果就是丑。但是一个长得难看的人也是畸形的,只是程度较轻,而“长得难看”的原因也和造成畸形的原因相同,不过是程度较轻而已。假如一个人生来就是驼背,只是程度较轻,而原因则是一样。总之,长得丑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畸形的人。他的外形所表现的不是生活,不是良好的发育,而是发育不良,境遇不顺。现在我们从外形的一般轮廓转移到面部来吧。面容的不美或者是由于它本身,或者是由于它的表情。我们不喜欢“凶恶的”、“令人不快的”面部表情,因为凶恶是毒害我们的生活的毒药。但是面容的“丑”多半不是由于表情,而是由于轮廓的本身面部的骨骼构造不好。脆骨和筋肉在发育中多少带有畸形的烙印,这就是说,这个人的初期发育是在不顺的境遇中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形下,面部轮廓总是丑的。根本无需详加证明,在人看来,动物界的美都表现着人类关于清新刚健的生活的概念。 但是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像斯温顿,一个我十分喜欢的演员,她并不是传统的美人,甚至如果我们用传统意义的审美去评价她的话,她甚至不像地球人。她是天赐凡间的非常态尤物,不仅能在主流与异类之间纵横驰骋,也能在圣殿与人间甬道上悠然踱步。她善长颠覆,因为她不计得失;她敢于创造,因为她不怕非议。她从相貌上看是与美丽无缘的,但她们那种介乎两性之间的气质,以一种神奇的刚毅之美吸引着我。她是上帝赐给人类另一种审美观,她的“凌厉”“中性”,散溢着不可抗拒的另类诱惑。面对上帝的精心雕琢,蒂尔达并不吝啬:她在《奥兰多》中裸得浑然天成,在《年轻的亚当》中脱得云淡风清。除了表演,蒂尔达·斯温顿还是文学杂志《Sembla》的长期撰稿人。而其棱角分明的线条,中性清冷的气质,更使无数时尚大师趋之若鹜。她是荷兰著名时装设计师Viktor&Rolf二人组眼中完美无缺的缪斯,是英格兰Orbital乐队MV里高贵无邪的女神。 所以,应该说,关于美的本质的新的概念——那是从和以前科学界流行的观点完全不同的、对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关系的一般观点中得出的结论。——会达到一个也和近来流行的体系根本不同的美学体系,并且它本身和以前关于美的本质的概念根本不同。但是同时,新的概念似乎又是以前的概念的必然的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将会不断地看到流行的美学体系和我们提出的体系之间的本质的不同,为了指出它们中间的密切关系之所在,我们要说,新的观点说明了以前的体系所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事实。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一些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描述、分析自己身边的美与艺术的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对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判断 让学生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的图片及“艺术美”的作品,并判断其类别。 [提问](1)、请指出哪几件作品是体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并举例出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美。 社会美:社会美可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直接形态,如物质环境、物质产品、人的服饰仪表、行为举止、话语谈吐等,这类社会美是形之于外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我们的审美活动大都体现在这一范围之内。 社会美的另一种形态是间接形态,如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时代精神、社会治安、社会风尚等等,这类社会美并不体现在某一具体现象上,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需要透过复杂的现象,经过分析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的本质。总之,这类社会美我们无法直接欣赏,只能间接地进行体味,这无疑增加了欣赏活动的难度。 [提问] 漂亮、好看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讲述] 如果我们要掌握美术鉴赏的标准,那么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艺术美和形式美。 二、展开新课 第一环节、 知识点一、艺术美艺术美定义和美术形象定义 提问:自然美或者社会美可以代替艺术美吗?为什么? (首先,社会美与自然美本身的形式与内容,无论是在历时性方面还是在共时性方面都难以做到完全一致。社会美的内容是普遍的、自由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常被特定的情势所限定,常常是不自由的、偶然的,缺乏普遍性的。例如“勇敢”品质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在不同情况

举例说明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姓名:晋伟学号:2011210357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刚进大学时,第一次听到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艺术?有什么关系?带着迷惑,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如今,虽然我还是不能很好的回答,但是每个人总有每个人的总结与理解。以下便是我一年来对艺术与设计的一些了解与认识。 一、什么是设计? 设计(Design)主要指设想、规划、计划、构思等,设计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而且设计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中,对Design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动词有设计、绘制、计划、谋划、预定的意思;作为名词有计划、设计图、图样、图案、图样设计、美术工艺品的设计、装饰图案的含义。《实用英汉词典》对英语Design一词的解释是作为动词有设计、立意和计划的含义;作为名词有计划、草图、图案、风格和心中的计划等意思。将使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作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之中。总之,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设计时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

二、艺术是什么? 关于艺术,希腊语作teche,拉丁语作ars,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日本也将香道、茶道、歌舞、乐曲称为游艺。在西方,艺术的美学观是渐渐出现的。绘画、雕刻和建筑早期并不包括在自由学科(Liberal Arts)之中,西方古代至中世纪并没有一个缪斯专门分管他们。由于近代西方愈来愈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美的艺术(Fine Arts)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际的技术中分离出来,而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三、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记得上学期构成老师说:“艺术更感性而设计更理性。设计注重形式与功能,而艺术更多的注重审美。”这是一个艺术教育者对于设计与艺术的一个理解,当然后来也在网上看见了一些理解,便把它做如下总结。 ( 一、)古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是同源的,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不可置疑的,设计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犹如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在全面讨论设计这一概念时所说:设计是三项艺术如建筑、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1、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芜杂性、易逝性;艺术美带有集中性、纯粹性、永久性。联系: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提高,艺术美能作用于现实美。 形式美和美的形式有什么区别? 形式美尽管大部分是由美的形式转化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美的形态;而后者仅仅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2分)。其次,形式美有着某种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种意味,而美的形式虽然指向某种内容,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美的内容在内(2分)。再次,形式美是单就形式本身来看的,而美的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的内容来看的(2分)。 理解丑的美学意义?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在产品设计中比较常用的形式美学规律有哪些?分别可以产生怎样的美学效果? (1)、整齐一律(2)、对称与均衡(3)、调和与对比(4)、比例和节奏; (5)、多样统一。 艺术创作包括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它包括构思的方式及运作和意蕴的凝结。 2、人生的艺术化: 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1.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 2.人的内心生活失衡 3.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 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流水线作业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生艺术化是种意境而且是对于真、善、美理解的一定层次而艺术又分中西方化东、西方的审美角度或多或少受各地域的文化影响以儒家与道家而言是以近山亲水而论自然之美结合自身的人生观、生活观而道艺术人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是种艺术“艺术”一词一直是值得争议的一词因为文化因为生活习俗或者说是思想艺术人生在于我的理解范围入乡随俗达观自在乐山乐水叹文希义这便是艺术。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与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与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三四十年代,丰子恺、宗白华等也对“人生艺术化”命题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子恺提出了“真率人生”的命题,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白华则从意境出发对生命的自由诗境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阐释构建,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最为绚烂的华章之一。 他们所提出的“人生艺术化”的道路相对于当时的民族困境来看,不免过于高蹈,但这恰恰又是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真挚发言。而它的价值与意义在今天进一步彰显出来。

论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一)

论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一) 【内容摘要】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化艺术中,都有其活动的身影。本文简要介绍了丑的崛起,揭示了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化丑为美的途径,并充分肯定了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丑现实丑艺术美实质审美转化现实意义 【abstract】Uglinessisacomplexaestheticphenomenon.Itisnotonlyexpressedinreallife,butalsoascendsintheplac eofart.Theriseofuglinessisbrieflyintroducedinthisarticle,whichalsorevealsthetrueoftransformingre alisticuglinessintoartisticbeauty.Underthiscircumstances,itisimportanttofindanartisticapproachtha tcantransformuglinessintobeauty.Profoundrealisticsignificanceoftransformingrealisticuglinessinto artisticbeautyisfullyaffirmedinthisarticle. 【Keywords】Ugliness,realisticugliness,artisticbeauty,True,AestheticTransform,realisticSignificance. 一、美学的跨时代“变异”:丑的崛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人猿揖别以来,人类的祖先们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的漫漫历程,并留下了这样一些清晰可辨的足迹:从旧石器时代的阿舍利手斧,到古希腊时代的巴特农神庙,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绘画,再到近代的贝多芬宏伟壮丽的交响曲……然而,丑这位羞达达的小姑娘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早在古希腊时代,哲人柏拉图就在其理想国的大门前声嘶力竭地宣称:“如果哪位诗人一定要表现丑,那我就会毫不留情地将他驱逐出去!”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丑的审美特性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丑多是被作为美的反面或陪衬,在研究美的本质时也是一笔带过。 直到近代,伴随着尼采的一声惊呼“上帝死了”,伴随着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弗洛伊德精神的分析法的发现,人类在关于人、历史和自我的透视中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丑才作为一种实践本体的存在,逐渐真正撞入了艺术家们的审美视野,以其独立的艺术姿态向世人展示了其别样的审美价值。尤其是1853年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的出版,标志着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形态登上了美学发展的历史舞台。一时间,现实生活中的丑如暴风雨般袭过来:节节上升的青年自杀率,吓人的酒精中毒人数,普遍的精神沮丧,难以节制的恐怖活动和犯罪行为……不仅如此,艺术界也为之沸腾了:音乐在巨匠贝多芬时代有了嘈杂凌乱的音程和刺耳的不和谐音,戏剧在莎士比亚手中开始注重“描写纯粹个性特征以及一切缺点和瑕庇”,诗歌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将“丑”和“恶”升华成为了审美对象,文学又将阿Q和葛朗台等丑恶形象搬上了生活表演的舞台。如此这般,“丑仿佛是一只五彩的画笔,先是在美的图画上勾勾点点,继而画出了美女身边丑陋的老太婆,可它的画兴一起便无法抑制,继而又涂上了荒诞和滑稽的颜料在画布上肆意地涂抹起来”〔1〕。 当然了,在这样一段丑的发展历程之中,人们对其的态度也是随之不断变化发展的。他们由惊愕、费解到愤然、诅骂,然后在更多冷静地思考这一切时痛切而深刻地认识到:这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美学的发展使之然,我们应坦然地接受丑的到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去发掘它的独特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我们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地将其转化为艺术美,从而在更高的标准和更深的层次上真正体会丑艺术深刻的现实意义。二、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实质说到丑,我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从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出发,得出丑的非人性的特质,即人的生命能力不能全面发展。因此,丑“是歪曲和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它的存在阻碍和妨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3〕。所以,从内容方面看,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相悖逆的事物;从形式方面看,丑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或无序的感性形式。而现实生活中的丑正是丑的本质的具体体现:嘈杂响亮的噪音让人心躁不安,四处横飞的苍蝇令人反胃欲吐,恐怖凶杀的现场使人毛骨悚然……这些丑的对象让人们避之尤恐不及,因为他们只是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1、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芜杂性、易逝性;艺术美带有集中性、纯粹性、永久性。联系: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提高,艺术美能作用于现实美。 形式美和美的形式有什么区别? 形式美尽管大部分是由美的形式转化而来的,但它和美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美的形态;而后者仅仅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2分)。其次,形式美有着某种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种意味,而美的形式虽然指向某种内容,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美的内容在内(2分)。再次,形式美是单就形式本身来看的,而美的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的内容来看的(2分)。 理解丑的美学意义?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和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和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在产品设计中比较常用的形式美学规律有哪些?分别可以产生怎样的美学效果? (1)、整齐一律(2)、对称和均衡(3)、调和和对比(4)、比例和节奏; (5)、多样统一。 艺术创作包括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它包括构思的方式及运作和意蕴的凝结。 2、人生的艺术化: 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1.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 2.人的内心生活失衡 3.人和自然的关系失衡 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流水线作业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生艺术化是种意境而且是对于真、善、美理解的一定层次而艺术又分中西方化东、西方的审美角度或多或少受各地域的文化影响以儒家和道家而言是以近山亲水而论自然之美结合自身的人生观、生活观而道艺术人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是种艺术“艺术”一词一直是值得争议的一词因为文化因为生活习俗或者说是思想艺术人生在于我的理解范围入乡随俗达观自在乐山乐水叹文希义这便是艺术。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和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和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三四十年代,丰子恺、宗白华等也对“人生艺术化”命题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子恺提出了“真率人生”的命题,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白华则从意境出发对生命的自由诗境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阐释构建,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最为绚烂的华章之一。 他们所提出的“人生艺术化”的道路相对于当时的民族困境来看,不免过于高蹈,但这恰恰又是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真挚发言。而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进一步彰显出来。 从人类的文化思想和历史实践看,对于人生的艺术化(性)追求并非只是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化的专利。就

第6课 艺术美和形式美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美术教学设计7】: 第6课艺术美与形式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一些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描述、分析自己身边的美与艺术的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对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 欣赏、判断 让学生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的图片及“艺术美”的作品,并判断其类别。 [提问](1)、请指出哪几件作品是体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并举例出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美。 自然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参岑) 社会美:社会美可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直接形态,如物质环境、物质产品、人的服饰仪表、行为举止、话语谈吐等,这类社会美是形之于外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我们的审美活动大都体现在这一范围之内。 社会美的另一种形态是间接形态,如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时代精神、社会治安、社会风尚等等,这类社会美并不体现在某一具体现象上,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需要透过复杂的现象,经过分析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的本质。总之,这类社会美我们无法直接欣赏,只能间接地进行体味,这无疑增加了欣赏活动的难度。 (2)、罗丹的《欧米艾尔》,我们能不能用“漂亮”、“好看”来形容这种作品的艺术美呢? [讲述] 《欧米艾尔》既不“漂亮”,也不“好看”,但给我们以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作品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美”或是“凄美”。 [提问] 漂亮、好看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讲述] 如果我们要掌握美术鉴赏的标准,那么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艺术美和形式美。 二、展开新课 1、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比较、分析 (1)《开国大典》的摄影相片与油画作品比较

生活中的美与丑作文

生活中的美与丑作文8篇 篇一:生活中的美与丑 生活犹如一场梦,有好梦,也有噩梦;生活犹如一场戏,有精彩的,也又枯燥乏味;生活犹如一颗怪味豆,酸甜苦辣咸,样样具备,耐人寻味。 今天,我们要来一次比赛,看谁能快速找到生活中的美与丑,谁找的事情 最典型,最鲜明。 镜头一:在繁华的街道上,不免有被冷落的角落。而一些不劳而获的人, 就在这做乞讨者,来获取人们的爱心。瞧,这个刚刚还四肢健全的叔叔,转眼间,便变成了一个衣衫不整,头发乱糟糟的残疾人。然后就装可怜,拿着一个 破碗,嘴里不知嘟囔着什么。看了就让人心里怒火熊熊。这时来一个约有七八 岁的小女孩,她怀里抱着一个袋子,跑到这位乞讨者的面前,气喘吁吁地说: ‘叔叔,你一定饿坏了吧,你瞧,我用妈妈个我的零花钱给你买好多东西。’ 这位小女孩的眼睛不知为什么那么的纯净,没有一丝的污秽,她的声音是那么 的甜美,她的微笑显得那么的真诚,纯洁。‘快吃啊,叔叔,你不爱吃么,这 可是我平时最爱吃的埃’她的小嘴嘟囔着,好像有些不高兴。‘哦,我爱吃。’愣了半天的他,好不容一回过神。然后结巴的说了声:‘谢,谢’然后埋起头 吃了起来。女孩看了以后。笑着跑开了。这个乞讨者一定会变好的,他一定会 用他的双手挣钱,对,一定。应为从他那句‘谢谢’开始,他就变了,他不再 想一天能骗多少钱,而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一定会,因为女孩纯净的眼睛,因为女孩真诚的笑容,因为女孩亲切的话语。 镜头二: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好拥挤。这时来了一个中年妇女,她穿着朴 素的衣服,耍得发白的布鞋,头发中有一些由于生活的奔波长出的白发,起着 一个鸡蛋筐,脸上有一些皱纹。汽车的一个急刹车,使她不小心踩到一个时髦 的女士,中年妇女感激给他说‘对不起’。可是这位时髦女士得理不让人,用 她那双大眼睛咄咄逼人:‘你怎么不长眼睛,你没看见我的脚在这,你还往上踩。’‘真对不起,我帮你擦。’说完,她便蹲下来。‘擦,你那破不能帮我 擦么,这可是双名牌鞋,七八百呢,你赔。’说完,她一脚踏进了鸡蛋筐,中 年妇女落泪了。这时,一边的人看不下去了。然后给中年妇女一些钱,然后开 始给他主持公道。中年妇女再次落泪,不过这次是感激的泪。 寻找生活中的美与丑,你会发现,丑的现象越来越少,因为有许多没把他 掩盖了,这样,生活中的美会越来越多。放大你的眼睛,一起来寻找吧。 篇二:生活中的美与丑 在我幼小无知时,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中的美与丑。如果有人问我是明星美 还是清洁工美,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明星美!明星美!”每次听了我的回答,妈妈总是摇摇头说:“晨曦还没长大。”我问妈妈为什么,她只是笑一笑。

论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一、论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现实中丑得事物时,把丑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并从历史的发展中说明丑的根源,指出生活中的丑和卑鄙、虚伪、腐朽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告诉我们,生活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艺术美是指人通过艺术技巧、艺术方式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艺术美熔铸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此,艺术美具有主观与客观因素相统一的特性。 生活中的丑能进入艺术领域,并重构为艺术美。生活丑重构为艺术美需要有一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采用以丑衬美、托丑寄美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可以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具有美质特点的艺术形象来。 生活丑是从现实的角度说的,艺术美是从艺术的艺术形象的角度说的。生活丑成为艺术是从艺术的形象的角度说的。生活丑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法国老妓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而罗丹则刻出了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欧米哀尔。有人评价这个雕像丑得如此精美。 丑陋的老妓在雕像中竟然丑得如此精美。 (1)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是美。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的美。因为艺术美既植根于现实的生活,又体现了艺术的独特的创造性。作为生活,对象可能是丑的,作为艺术,却能把对象表现得非常深刻、生动。 (2)把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通过典型化的原则,揭示出丑的本质。这样,艺术便更美了。 (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便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生活中丑的现象可转化成艺术美。一部作品是否美,关键不在于对象美不美,而在于作者是怎样地去表表现这种对象。如果揭示得好,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变为艺术美;反之;生活的美也会变成艺术的丑。 如昆剧《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他赌赌博、偷窃、行凶、嫁祸于人。其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都是丑的、恶的。但艺术家以美的理想塑造他、揭露他、抨击他,不仅展示他的丑的行为,而且揭示它的丑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给人的审美感受不是丑的,而是美的,是通过否定达到了肯定; 生活丑何以能转化成艺术美呢? 1、运用典型化手法,使生活丑成为艺术的典型。 2 、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对生活丑进行生动的表现。 3、揭示美与丑的矛盾,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 乔延菊 在中国古代,老庄主张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物适其性即美,失性即丑。”艺术要实现自己的审美功能,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唐代张彦远有“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主张。纵观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能发现举不胜举的“自然美”的佐证。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它所折射的是其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意象。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 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竞技,因此健美匀称的竞技人体自然成为他们讴歌和赞扬的对象以及雕塑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标准。说起绘画艺术的自然美,不得不提到壁画。古埃及壁画和中国墓室壁画,题材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态,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虽然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差异,如古埃及壁画人物程式化的装饰味道很浓,中国绘画则是以线为主,但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及形象仍具有鲜明的地域人种特征。中国的石窟艺术造型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及大足石刻具有典型的巴蜀人特征,龙门石窟的佛像是典型的中原人特征,云冈石窟则具有塞外突厥人特点,等等。 中国唐代的石窟壁画将“贸鸽”、“饲虎”这样的悲惨宗教题材描绘成富有浪漫气息的丝竹盈耳、彩云飞舞的佛国极乐世界,反映了当时安定、富足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再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这些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传递出自然之美,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也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照相技术出现之前,绘画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再现当时人们的自然生产生活状态。照相技术出现之后,画家们逐渐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更多地表达自身的主观情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再现自然。高尔基说:“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某种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由此可见,艺术的职能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因而要高于生活。作为绘画艺术,决不是生活素材的原始状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是美的高级形态,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和社会美、自然美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对艺术定义的理解,可以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把握上。艺术品可以通过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来定位,而一些艺术定义的成果可以帮助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进而言之,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和其他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制品”: (一)艺术品应是人工制品 艺术品从根本上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艺术品必须经过人的行为才得以成立、得以认定,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和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二)艺术品应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在艺术的诸多定义中,无论是“游戏说”,还是“表现说”、“符号说”等,无不认识到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需要的。此处,精神性不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是精神性的或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它们不是赤裸裸的、有限性的肉体欲望和功利性。 (三)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的精神至少可以区分为感性和知性。一是具体的,一是抽象的;一是遵从感性运作规律的,一是遵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知性思维规律的;一是获得以意象为主要内容的结果的,一是获得抽象的规律等成果的。值得注意的是,“感性”是精神性的,它不同于有限的、功利的欲望。 在探讨了艺术品的定位之后,还需要分析作为艺术存在流程第二个环节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艺术作品一方面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终点、成果与超越,另一方面又是艺术鉴赏活动的起点与基础,因此,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艺术作品处于中介和桥梁的位置。 首先分析艺术作品的一般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作品的风格和形态问题。,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产物,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审美意象,来表达艺术家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所体验和把握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既不能像形式主义者那样切断艺术作品与现实人生的联系,也不能像传统的社会学研究那样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等同于一种认识活动,而应该从本体论的角度把作品与艺术家的人生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就不至于和现实生活混同起来,因为它不是对于现实生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固然常说美的颜色,美的天空,美的河流,以及美的花卉,美的动物,尤其常说的是美的人。我们在这里姑且不去争辩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把美的性质加到这些对象上去,以及自然美是否可以和艺术美相提并论,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如果我们只是普泛的说: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等于还没有说出什么,因为所谓“高于”还是完全不确定的说法,还是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左右并列地摆在同一观念范围里,所指的还是一种量的分别,因此,还是一种表面的分别。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比自然美高,就是因为,艺术美是人的作品,是人的精神的显现,自然只有在见出生命意味时才有美可言。 有人认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有人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其实,自然美和艺术美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优势,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在人们进行审美评价时,往往将这两种美互相参照,互为标

准。从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艺术美与自然美应该拥有同样的高度,站在同样的位置。 艺术美与自然美都存在于人们的知觉或想象这一媒介中,只不过,前者存在于通常心灵的转瞬即逝的一般表象或观念中,后者则存在于天才人物的直觉中。艺术美,是人类在劳动实践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根据自然的形象,融合人的思想感情而加以表现的作品美。艺术,是人的作品。既然是人的作品,就必然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理想和情感。而一片自然风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伤口就因为在它那里仿佛体现了人的性格,自然人格化。自然美,并不是自己表现自己,而是要藉人的观赏而得到显现。应该说,美的事物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当我们感 受到自然界每一个美的瞬间,当无数的美景在我们眼前呈现,当你在为美着迷的同时,美也在净化和 提升着你的心灵.自然美与艺术美应该是彼此融合的。它们是有着高度的和谐统一的。 时慧2004021540经济学院金融三班

探析生活中的艺术美

探析生活中的艺术美 内容摘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 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 体现着自然。所以,艺术丰富多彩,生活也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虽 然“高于”生活,但它是回归生活,艺术与生活之间是相互融合,同 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对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艺术;生活;自然 一.生活是一门艺术 生活离不开艺术,生活就是一门艺术。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 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 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实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 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来说之用艺术诠 释自然、生活之规律。使人们了解自然、理解自然、溶入自然、人和 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艺术是个很复杂的话题。不同时代表现着不 同时代的艺术,也相对有不同时代风格的出现。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

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 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 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 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教育也不再是从事艺术 专业人员的专门教育,而是作为大众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 的感觉、想像、创造等水平,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 可缺少的必要素质。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同时也有每个 时代的艺术格调也都不相同。艺术的想象力、拓展性,逐渐成为现代 社会中各种复合型人才的必备基础。通过艺术与生活的接轨,能够丰 富我们自身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感受,提升艺术感知水平与创造水平, 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 美化生活、传递生活的乐趣,提升生活的品质。我相信生活和艺术是 分不开的,生活被艺术渗透,说明生活本来就是一门艺术。 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唯一的源泉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谓源于,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艺 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将其浓缩成艺术作品表现;所谓高于,艺术表现出来的是修饰以后的生活,现实固有种种无奈难以改变,而艺术是精神的自由空间,艺术家在创作时将个人憧憬表现于作品之中,以寻求一种精神信仰的寄托,以实现心灵以及精神释放的窗口。 生活是艺术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无论艺术的形式如何变化,它唯 一的目的就是在于“服务于生活”。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 为了适合环境,开始制造工具,这就为艺术的起源创造了条件。不单 单要满足生存需求,还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艺术。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 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

美与丑创作之我见

宁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函授夜大教学部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论文题目 学习形式专业 教学站点 学籍号姓名 交论文时间年月日

内容摘要

艺术创作中的美与丑之我见 万炳利 内容提要: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实践活动,是现实生活中在画家头脑里反映的一种产物。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它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之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其作品中显现出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间接理解。现实中美与丑都是美术创作的源泉。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品的真正内容。美术作品是通过描绘形象和表现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思想感情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美现实美与丑内容形式界定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实践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衣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质化。这样,一幅油画作品在成为艺术作品之前,则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前者是创作的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美术创作的活动传达阶段。这种创作活动是一种追求艺术美的过程。 那么,怎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呢?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情感。” 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此,我们又可得出一点启示,当我们称赞一部艺术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指这件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二是指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艺术家。 一件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二是它必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即具有审美价值。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关系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关系 我们从远古时代的洞窟中所发现的岩壁画,到历代不同时期所创作出的不同类型与风格形成的画作媒体,以及到现今的广告海报与前卫的数字化视觉媒体等知悉——“艺术”本身都随着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科技的演进而有所改变,并不断借着“艺术家”来诠释与展现各种不同的艺术类型、题材与媒体的创作力。 人们至今对美的定义还没有公认的定论 今天我们展开一页页的艺术发展史,从远古的石窟岩壁上所勾勒出的人类生活形状,以致到了现今人们利用电脑描绘出的图象形状,都同样就是展现出多样“视觉艺术”的风貌。 艺术家”借着其媒介的表现技法,用构图、线条、色彩、声音或文字等表现形式将自己的美学、情感与理念的内涵,通过艺术的活动来传递给具有共同经验的共鸣者。 美的普遍本质的各种具体表现形态有三种,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 自然事物的美 ▲ 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就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们就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与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大自然给人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比如朝阳晚霞、春花秋月、长河落日、园林田野等,都就是自然美。大自然以其美景秀色,能给人以多方面的精神享受,自然美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社会美 社会生活中的美 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与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就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直接体观人们自由创造,它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进步的实践要求与先进的理想具有一致性,就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美与理想有着紧密联系。社会美直接体观了人的自由创造,而自由创造联系就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进步的思想包含着真与善。 社会美侧重于内容,这就是社会美的一个主要特征,常说的‘心就是美’,‘性格美’,‘内在美’都就是强调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美的。 ▲艺术美 艺术形象的美根据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艺术美就是指各种建筑、雕塑、工艺、舞蹈、绘画、书法、文学戏剧等,它就是社会存在的集中反映,就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塑美与审美的统一。它不仅显示自然与社会的美,而且表现了艺术家的心灵美。 艺术美就是生活与自然中的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就是审美意识的集中物态化形态。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它就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包括两方面: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与理想的表现,就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它的特征在于具有审美功能,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粹的美的愉悦与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