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伤寒论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陈明共47页文档

合集下载

陈明教授为您开讲延续“养护生命之本——脾胃”

陈明教授为您开讲延续“养护生命之本——脾胃”

陈明教授为您开讲延续“养护生命之本——脾胃”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们摄入的水谷精微都需要靠脾胃进行运化、使营养输布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可是,日常的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形寒饮冷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导致脾胃功能的损伤,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疲乏倦怠、慢性口腔溃疡等诸多毛病也随之而来,缠绵难愈。

民生开讲再次邀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延续“养护生命之本”系列话题,带您一起养护后天之本——脾胃,精彩节目,敬请关注。

【开讲嘉宾】陈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及“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

陈明教授师从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自1983年始从事中医的医、教、研工作,尤对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颇有研究,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疾病、肠道疾病、糖尿病、痛风、高血脂、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乳腺病、小儿厌食、消化不良、小儿发热等内科、妇科、儿科、皮科疾病及多种疑难杂证。

===================================================================人体生病的8个原因-1.饮食结构不合理;2.心理压力过大;3.起居不规律;4.运动锻炼缺乏;5.食品卫生安全问题;6.化学药物、激素、抗生素的滥用;7.环境污染严重;8.精神污染的刺激。

目前排在前三位的致病因素:1.压力过大(焦虑、思虑过度);2.环境污染(饮食不安全);3.疲劳过度(过劳、饮食不当)。

这三大因素对脾胃影响都较大。

中医认为,脾与胃同居中焦,二者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

脾胃一个重要功能是运化水谷、水湿。

主要是对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陈明《经典里的中医智慧》30集讲稿记录

陈明《经典里的中医智慧》30集讲稿记录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陈明。

是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秘书,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伤寒论》三十余载,发表了“《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伤寒论》课程教学法探讨”等学术论文60 余篇,主编出版《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系列著作、《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等学术专著9 部。

陈明教授主讲《经典里的中医智慧》,长30集的《伤寒论》导读。

授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在录制时已获得众多现场观众以及同事们的好评,如果能完整的看下来,将会对中医有更加系统、准确的认识。

第1讲《伤寒论》概述:六经与辨证论治伤寒论是中医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典著作。

大家都知道中医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后世的《温病条辨》。

《伤寒论》在这四大经典里头,是非常占重要位置的本本著作。

中医看病不管是谁,没有说不用《伤寒论》的方子的。

所以到现在1800多年了,伤寒论后世叫做《经方》到目前为止临床上我们每天还要使。

而且疗效特别好。

所以学中医的,你不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伤寒论》都是必修的。

开始本科出来研究生。

《伤寒论》的作者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

张仲景是东汉人,大概生活中公元150--219年,按这个算他活了69岁。

在东汉已经是高寿了。

非常懂得养生的一个人。

从公元170年到185年之间发生了五次大的瘟疫。

那时候人寿命很短。

什么叫伤寒呢,不是说感受寒了,它包括伤风感冒。

但这个寒,它的意思比较宽,它是指整个邪,所有的外邪,从外面来的邪气,当然这里面有:风、寒、暑、湿、燥、火,包括瘟疫。

瘟疫,中医叫做疫疬之气。

凡是从外来的,我们都叫做伤寒了。

《伤寒论》既适用一般的外感病的治疗,也适合于瘟疫的治疗。

包括2003年的非典和现在的甲流。

为什么后世把《伤寒论》看得这么重视?第一,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融到伤寒论中,而且加以临床实践。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二)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二)

3、寒热错杂痞多为胃热脾寒相互错杂于中焦胃脘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疼痛或腹痛,不敢食凉,大便稀溏,不能食补。

舌红苔黄,或舌苔黄白相间。

用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用于胃热痛,黄连汤用于腹痛,胃痛剧烈的可加良附丸)半夏泻心汤使用技巧:1、寒热错杂表现(上火又恶食凉)2、胃脘不适或嘈杂(痞、满、痛)3、大便溏泄(一日一次或数次不等)4、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1)病例:张某某,女39岁,北京大兴人,2011年7月13日初诊:胃痛一年余,每日疼痛。

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恶食凉,口干口苦,食欲差。

舌黄,脉沉滑。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6g,黄连6g,黄芩10g,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木香10g,砂仁10g,霍苏梗各10g,焦三仙各10g。

7剂,水煎服。

2011年8月3日二诊:服上方期间胃痛一次,为食粘玉米所发,口干苦,小腿凉,背酸痛。

舌薄黄,脉弦细。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3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

7剂。

2011年8月10日三诊:本周胃未痛,食欲可,大便日一行,口苦消,仍口干,上方去厚朴,加白术10g,7剂。

2011年9月21日四诊:述胃痛一直未发,大便非常规律。

转治手脚发凉。

黄连汤:黄连10g,干姜10g,半夏10-15g,桂枝10g,党参10g,炙甘草3-6g,大枣4g。

治腹痛为主。

主治:上热下寒(胃中有热、腹中有寒)之胃脘痛,或伴呕吐,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

黄连汤是治疗腹痛、胃痛的良方,但前提是寒热错杂型的,表现为上热下寒,如腹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不敢食凉,食则疼痛加重并大便溏稀,可伴口舌生疮,口干口苦,反酸嘈杂,舌苔黄。

本方目前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神经性呕吐、消化道溃疡等属于上热下寒的。

(2)病例:刘某某,41岁安徽人。

2017年11月11日就诊。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三)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三)

四、烧心反酸胃病常见的一种表现,常伴有嘈杂,甚至病人无法用语言形容胃中的难受。

临床有寒热之分,带以热为多见。

值得提出的是,烧心反酸,无论寒或热,其病根皆在于肝。

正如清•高鼓峰《四明心法•吞酸》说:“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

”肝主酸,性喜条达,肝木郁滞不得条畅,则郁而为酸,所以治酸必治肝。

病例:顽固反酸案,50多岁女,北京人,患胆汁反流性胃炎伴胃窦糜烂。

临床所见泛酸、吞酸为甚,每于夜半2-3点时分,大口涌出酸水,或难以自控的吞咽欲泛之酸,“咚咚作响”,每日必作,难以成寐,因泛酸致牙倒而不能食,可谓食眠俱废,形体渐瘦。

白日烧心、嗳气,时有口苦,大便干稀不调,舌苔黄,脉细滑。

累以二陈、左金、陷胸、旋覆代赭、半夏泻心诸剂,时有小效。

后想到肝主酸,用龙胆泻肝大剂,一周尽平。

肝主酸的临床意义:《灵枢•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治胃酸以清肝热为佳。

治酸佳品:左金丸、乌贼骨、煅瓦楞子;不效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天麻、钩藤、羚羊角、黄芩、白芍、石决明等1、热证胃脘烧灼感,泛吐酸水,晨轻夜重,甚至难以入眠。

常伴口苦、口粘、咽干,或有胃脘痞满、疼痛。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弦数。

加味平胃散:苍术10-30g,厚朴10-15g,陈皮10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3g,连翘15-30g,乌贼骨15-30g。

吞酸甚者,龙胆草9-15g、夏枯草15g、煅瓦楞子15-30g等。

烧心甚者,可酌加生石膏30g、蒲公英30g、茵陈蒿30g等。

(1)病例:烧心反酸案例,王某某,男34岁,山东人。

2016年9月29日初诊:自诉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热反酸烧心10年,恶食凉、辣之物,口味异常,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吃辣或凉则腹泻。

服西药6年余,仍烧心、反酸,不敢停服西药,否则反酸难以忍受。

舌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

辨为肝热犯胃,处以自拟加味平胃散: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3g,连翘30g,海螵蛸30g,龙胆草15g,夏枯草15g,炒神曲10g,煅瓦楞子30g。

伤寒论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经典)

伤寒论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经典)
临床表现为心下痞,胃中灼热,但又不敢食 凉,长期便溏,食凉则溏甚,或有呕、噫、 嗳气,舌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间者。
用半夏泻心汤治之。
妊娠合并糖尿病
原文149条: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
他藥下之,柴胡(證三仍)在寒者热,错複與杂柴痞胡湯。此雖已下之,不
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 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苔薄腻者。用自拟加味二陈汤。
妊娠合并糖尿病
由水饮停胃所致(,五因)胃水中痞有水饮,临床表现 为胃堵而有振水音,喜食干燥之品,恶食 稀粥或饮水,舌苔白滑或白腻。用《伤寒ຫໍສະໝຸດ 》茯苓甘草汤。妊娠合并糖尿病
《伤苓寒甘论草》汤第,3却56治:其伤厥(寒。五,不)厥尔水而,痞心水下渍悸入,胃宜,先必治作水利,也当。服茯 茯苓甘草湯方
妊娠合并糖尿病
原文155:心下痞(,二而)热複痞惡寒汗出者,附子瀉 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
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
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妊娠合并糖尿病
脾寒胃热相错(杂三的)心寒热下错痞杂,痞病人一方面有脾 寒表现,一方面又有胃热的症状。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 (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妊娠合并糖尿病
(六)食痞
因食积而发心下痞或胃脘胀满疼痛,多见于 小儿和老人,常伴见大便不爽、臭秽,舌 苔腻。
用保和汤。
妊娠合并糖尿病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 用加减厚朴温中汤。

健康之路20170401陈明《天生一对养五脏》健脾祛湿、缓解脾虚、降脾火

健康之路20170401陈明《天生一对养五脏》健脾祛湿、缓解脾虚、降脾火

健康之路20170401陈明《天生一对养五脏》健脾祛湿、缓解
脾虚、降脾火
央视健康之路2017年4月1日节目《天生一对养五脏》(三)视频在线观看和要点笔记,主要介绍健脾祛湿的对药,缓解脾虚的对药,降脾火的对药,脾热代茶饮等相关内容。

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茯苓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可以健脾祛湿。

还可以安眠。

还可以缓解女性下肢水肿。

孙思邈就说过茯苓久服百日病除。

调养脾胃的对药茯苓+白术。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而脾虚最容易出现湿气停留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健脾祛湿一块用。

而茯苓+白术组成对药就可以有效健脾祛湿、化痰饮。

健脾祛湿最著名的的方子-茯桂术甘汤。

长期便溏就属于脾虚,偶尔吃了硬的、凉的东西也容易伤脾。

其实大部分人都脾虚的经历。

大便总解不净、大便不成形也是脾虚的表现。

中医的脾脏指的是整个消化系统。

而缓解脾虚的对药就是莲子+山药,可健脾缓解大便不成形。

莲子有健脾补肾安神的功效,还能补脾收涩;山药有气阴双补、固肾、养肝的功效。

口疮(西医叫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就与脾火有关。

口疮偶尔出现于胃火有关,而中医的脾胃往往都不分开说的。

降脾火不能单纯吃降火药。

降脾火的对药防风+石膏。

[转载]《伤寒论》中的智慧(1)----陈明

[转载]《伤寒论》中的智慧(1)----陈明

[转载]《伤寒论》中的智慧(1)----陈明原⽂地址:《伤寒论》中的智慧(1)----陈明作者:____风清云淡____《伤寒论》中的智慧(1)张仲景与《伤寒论》陈明北京中医药⼤学 作者简介 陈明,医学博⼠、北京中医药⼤学教授、博⼠研究⽣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北京电视台“养⽣堂”等栏⽬主讲专家。

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家刘渡⾈教授,潜⼼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上灵活运⽤经⽅治疗多种疑难杂证。

著有《中医四⼤经典临证指要》丛书等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70余篇,主持研究科研课题5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编者按《伤寒论》是中医四⼤经典之⼀,内容博⼤精深,其六经辨证体系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理法⽅药⼀直被后世视为中医临证之圭臬。

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要旨,我们特邀请北京中医药⼤学陈明教授通俗易懂地系统讲解《伤寒论》,带读者欣赏和学习《伤寒论》防病治病的智慧,敬请关注。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位伟⼤的医学家,因医德⾼尚,医术⾼超,被后世称为“医圣”。

他撰写的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流传于世,济世惠民,⾄今仍是学习中医必读的书籍,书中所记载的⽅剂精当灵验,近⼆千年来⼀直被⼴泛有效地⽤于中医临床。

张仲景的诊病技术 先介绍⼀个张仲景给“建安七⼦”之⼀王仲宣诊病的故事。

在东汉的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张仲景在荆州的⾸府襄阳见到了来投靠刘表的王仲宣,刘表当时是荆州的最⾼长官“刺史”,因治理有⽅,全国各地来投奔刘表的贤达成百上千。

当时王仲宣年⽅⼆⼗⼀岁,张仲景⼀见到他就说:你看起来有病,可能在你四⼗岁时眉⽑先脱落,眉落半年后会有性命之忧。

我给你⼀个⽅⼦叫“五⽯汤”,服了这个⽅⼦就可以免除你将来的疾病。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二)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二)

3、寒热错杂痞多为胃热脾寒相互错杂于中焦胃脘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疼痛或腹痛,不敢食凉,大便稀溏,不能食补。

舌红苔黄,或舌苔黄白相间。

用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用于胃热痛,黄连汤用于腹痛,胃痛剧烈的可加良附丸)半夏泻心汤使用技巧:1、寒热错杂表现(上火又恶食凉)2、胃脘不适或嘈杂(痞、满、痛)3、大便溏泄(一日一次或数次不等)4、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1)病例:张某某,女39岁,北京大兴人,2011年7月13日初诊:胃痛一年余,每日疼痛。

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恶食凉,口干口苦,食欲差。

舌黄,脉沉滑。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6g,黄连6g,黄芩10g,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木香10g,砂仁10g,霍苏梗各10g,焦三仙各10g。

7剂,水煎服。

2011年8月3日二诊:服上方期间胃痛一次,为食粘玉米所发,口干苦,小腿凉,背酸痛。

舌薄黄,脉弦细。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3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

7剂。

2011年8月10日三诊:本周胃未痛,食欲可,大便日一行,口苦消,仍口干,上方去厚朴,加白术10g,7剂。

2011年9月21日四诊:述胃痛一直未发,大便非常规律。

转治手脚发凉。

黄连汤:黄连10g,干姜10g,半夏10-15g,桂枝10g,党参10g,炙甘草3-6g,大枣4g。

治腹痛为主。

主治:上热下寒(胃中有热、腹中有寒)之胃脘痛,或伴呕吐,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

黄连汤是治疗腹痛、胃痛的良方,但前提是寒热错杂型的,表现为上热下寒,如腹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不敢食凉,食则疼痛加重并大便溏稀,可伴口舌生疮,口干口苦,反酸嘈杂,舌苔黄。

本方目前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神经性呕吐、消化道溃疡等属于上热下寒的。

(2)病例:刘某某,41岁安徽人。

2017年11月11日就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