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及练习

核舟记一句一一字字落实解析加真题再现一、文学常识【题解】《核舟记》选自清人张潮选编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
他的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过“给事中”的官,曾上疏弹劾魏忠贤,因此受魏忠贤及其党羽迫害,将他逮捕入狱。
魏学洢由家乡入京都,想营救他的父亲,可是其父终被暗害于狱中,他扶柩归乡后,继续受到迫害,不久就死了。
学洢一生未做过官,他一生好学,长于为文,著有《芜檐集》。
本文以一条核舟为对象,精细地写出了古代工艺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民间艺人的高超卓越的艺术才能,是古代说明文中的名篇。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据传,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
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
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
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
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
【真题再现】《核舟记》选自清代涨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是明朝的魏学洢。
三、原文逐字逐句解析【题目】核舟记【注释】1.核:果核。
2.舟:船。
3.记:记录、记述。
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核舟记》知识点

《核舟记》知识点整理一、书下注解1、【奇巧】特殊的技艺2【径寸】直径一寸。
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做。
这里指雕刻。
4【器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
5【木】树木。
6【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罔,无,没有。
因,依据。
象,模拟、仿照。
7【贻】赠送。
8【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敞开的部分是船舱。
11【篛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12【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3【峨冠】高高的帽子。
这里指带着高高的帽子。
14【髯】两腮的胡须。
这里泛指胡须。
15【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书画长卷16【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17【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18【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19【微侧】(身子)略微侧斜。
2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
比,靠近。
21【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
22【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举。
23【不属】不相类似。
24【卧右膝】卧倒右膝。
25【诎】同“屈”,弯曲。
26【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7【楫】船桨。
28【舟子】撑船的人。
29【椎髻】椎形发髻。
这里指梳着椎形发髻。
30【衡】同“横”,横着的。
31【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端,正。
32【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33【船背稍夷】船的背面稍平。
34【了了】清清楚楚。
35【墨】黑。
36【篆章】篆字图章。
37【丹】朱红色。
38【为】刻。
39【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
曾,尚,还。
盈,满。
40【简】挑选。
41【修狭】长而窄。
42【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矣哉,相当于“了啊”,表示惊叹的语气。
矣哉。
相当于“了啊”,表示惊叹的语气。
二、课上补充翻译1【以径寸之木】以:用。
2【各具情态】具:具有。
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是。
核舟记 文学常识

核舟记文学常识
标题:《核舟记》文学常识解析
《核舟记》是明朝散文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古典散文,选自清代张潮编纂的《虞初新志》。
该文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枚微雕核桃舟的精巧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艺人的卓越才智与高超技艺,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生活艺术的独特审美追求。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号茅檐,浙江嘉兴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家。
他的文章以构思巧妙、语言优美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和刻画人物,《核舟记》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概述
《核舟记》详细描绘了一件微雕艺术品——在一枚小小的核桃内雕刻成的小船。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法,从船的整体布局到细微之处如人物神态、动作,乃至船上的题诗、篆刻等,一一进行了详尽描绘,展示了艺人鬼斧神工的雕刻技术和深邃的艺术内涵。
三、主题思想
《核舟记》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湛技艺,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通过这枚微雕核桃舟,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和精神世界,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崇尚雅致、注重细节的生活态度和人文精神。
四、艺术特色
《核舟记》在艺术表现上,以其严谨的结构布局、精确的描绘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使这件微小的艺术品跃然纸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艺术享受。
综上所述,《核舟记》作为一篇描绘明代微雕艺术的散文,不仅是我国古代工艺品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古典散文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及明清散文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
《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核舟记》知识点整理《核舟记》是中国作家韩松洞的长篇小说,于1990年发表。
这部小说以核能工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小城市的发展、生活和人物的命运,展示了人类对科技的盲目崇拜和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主题。
以下是对《核舟记》的知识点整理:1.核能工业:小说以核能工业为背景,描写了核能工业的发展,展示了核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同时也探讨了核能工业发展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2.主要人物:-蔡忠恕:主角之一,曾经是核船上的核地球物理学家,因意外事故而辞职,成为了一名电工,妻子王珂,游子,喜欢写小说,因为思想和行为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使其妻子王珂对他心生疑虑。
-王珂:主角之一,蔡忠恕的妻子,是一名核化学家,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家庭,逐渐与蔡忠恕产生了隔阂。
-孔凡亮:蔡忠恕的船友,是他在核船上最亲近的朋友,同时也是一个独特而深沉的人物,对核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3.主题:-科技与人类:小说通过核能工业提出了对科技的思考和警示,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利益冲突和伦理道德问题。
人类迷恋科技的同时,也对科技的负面影响视而不见。
-环境保护与自然:小说通过对核能工业对环境的破坏描写,表达了对环保的呼吁,引起了人们对核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思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中展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环境变迁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以及人们在现实面前的选择和冲突。
4.叙事手法:-多线叙事:小说通过多个线索叙述,交替切换不同角色的故事,使得故事更为丰富多样,展示了小城市和核船上的不同人物的命运。
-反复回溯:小说通过反复回溯的手法,揭示了故事的来龙去脉,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渐了解到人物的背景和命运,增加了悬疑和戏剧性。
5.社会背景:-80年代中国开放:小说背景设定在开放初期的中国,描写了小城市在此时期的发展和变革,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未来的追求。
核舟记 注释

核舟记注释一、重点字词1.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奇,奇特。
- 曰:叫。
2. 能以径寸之木- 以:用。
- 径寸:直径一寸。
3.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
这里指雕刻。
4. 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全都。
- 因:顺着、就着。
-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5. 尝贻余核舟一- 尝:曾经。
6. 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 云:句末语气词。
7.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奇(jī):多一点。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余数。
8. 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 黍:一种谷物,去皮后叫黄米。
- 许:上下,表示约数。
9. 中轩敞者为舱- 轩敞:高起而宽敞。
10. 箬篷覆之-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1.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 开:开设,凿出。
12. 启窗而观- 启:打开。
13. 雕栏相望焉- 相望:相对。
14. 闭之,则右刻- 之:代词,指窗户。
15.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6.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
17. 石青糁之-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 糁(sǎn):涂。
18.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 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9.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居:位于。
20. 苏、黄共阅一手卷- 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21. 东坡右手执卷端- 执:拿着。
-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22. 左手抚鲁直背- 抚:轻按。
23. 鲁直左手执卷末-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24.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5. 东坡现右足26. 鲁直现左足- 同“现右足”的“现”,露出。
27. 各微侧-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28. 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29. 各隐卷底衣褶中- 隐:隐藏。
- 衣褶(zhě):衣服的褶皱。
30. 佛印绝类弥勒- 绝类:极像。
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核舟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分为四篇。
以下是《核舟记》的知识点整理:1.内容梗概:《核舟记》以叙事文体写作,通过主人公卫兵核舟之事,展示了自然环境的威力、忠诚、友情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
2.小说结构:《核舟记》分为“核箭ュ“乡访””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核箭之事为主线,展示了核舟的勇敢和无私;第二部分以卫兵的乡访之行为主线,通过描写卫兵与各种人物的相遇和相处,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品格与人生境遇。
3.主要人物:-卫兵:也叫卫保,乡村人,性格正直,善良勇敢,是核箭之事的主要实施者。
-克勤:卫兵的同伴,忠诚、勇敢。
-豱塘庙使:以权谋私,利用人民的好意谋取自身的利益。
-江太安:受豱塘庙使胁迫,背叛了卫兵和克勤,性格阴险狡诈。
4.形象描写:-自然景物的描写:《核舟记》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壮观、善良神圣的一面,如江河的浩荡、山岳的壮丽、雨水的滋润等,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人物形象的描写:袁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如卫兵的勇敢无私、豱塘庙使的欺骗与利益追求,江太安的阴险自私等。
5.主题与艺术手法:-主题:《核舟记》通过描写核箭所带来的影响,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对卫兵和克勤的塑造,展示了友情和忠诚的可贵。
6.语言特点:-《核舟记》的语言风格简练而富有力量感,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戏剧性与艺术性。
-语言鲜活生动,善于运用静与动、静中有动、外与内等对比手法,以及渲染景物情感和心理变化的描写手法。
通过上述知识点的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核舟记》这个文学作品,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核舟记中文言文知识点

核舟记中文言文知识点《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1、奇巧:指手艺奇妙精巧。
2、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3、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
贻,赠。
4、盖大苏泛赤壁云: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泛舟,坐船游览。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奇,有余,多一点儿。
奇,零数、余数。
6、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7、中轩敞者为舱:轩,高。
敞,宽敞。
8、箬篷覆之: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9、雕栏相望焉:相望,相对。
1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兴,起。
11、石青糁之: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
糁,用颜料等涂上。
1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3、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居,处于。
14、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5、佛印绝类弥勒:绝,极。
类,像。
16、矫首昂视:矫,举。
17、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
18、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9、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容,神色。
寂,平静。
20、若听茶声然:然,……的样子。
21、其船背稍夷:夷,平。
22、钩画了了:了了,清楚明白。
23、其色墨:墨,黑色。
24、曾不盈寸:曾,竟然。
盈,满。
二、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三、一词多义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2、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3、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4、端其人视端容寂(正)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这里指右端)四、古今异义1、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代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书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鱼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原来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长,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计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
位于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位于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总计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制的。
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古今异义词(“今义”稍微了解)
1.尝贻余核舟一。
(尝:曾经。
今义:品尝。
)(贻:赠送。
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今义:可以。
)(许:左右,上下,表示约数。
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
3.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今义:比较,对比。
)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尚,还。
今义:曾经。
)
5.矫首昂视。
(矫:举。
今义:矫正。
)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今义:奇数。
)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挑选。
今义:简单。
)
8.以至鸟兽、木石。
(以至:以及。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
词类活用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一词多义
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刻(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9.木: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
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2.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课文内容理解
1.《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2.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
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至于最后写船尾,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3.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4.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6.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7.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8.《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9.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0.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3.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4、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平静。
15.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6.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