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音乐赏析教案古琴曲

合集下载

初中流水音乐教案

初中流水音乐教案

初中流水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流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如音准、节奏、演奏等。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流水》是一首古琴曲,源自我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

传说中,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一次,伯牙弹奏《高山流水》,钟子期听后赞叹:“好一曲高山流水!”伯牙惊叹:“你真是我的知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摔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

2. 作品特点:《流水》曲调优美,意境深远。

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高山”、“流水”和“尾声”。

音乐表现了高山峻岭、流水潺潺的景象,以及伯牙与钟子期深厚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流水》的背景、特点和演奏技巧。

2. 难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琴和《高山流水》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流水》的曲调、结构、演奏技巧等,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3. 示范:教师演奏《流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4. 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注意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5.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互相交流、借鉴,提高演奏水平。

6. 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奏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演奏技巧的提高。

2. 学生对《流水》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发挥。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演奏水平和教学能力。

3. 增加实践活动,如音乐会、比赛等,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感受《流水》的美妙,提高音乐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音乐《鉴赏古琴曲“广陵散”》人教版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音乐《鉴赏古琴曲“广陵散”》人教版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意图】分段赏析,让学生更清楚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
三、归纳总结(30s)
师:《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现在,《广陵散》,作为我国现存古琴曲之一,它不仅是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也是对如嵇康般的英雄名士的礼赞。因此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努力发扬我国古典音乐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粹,让古老音乐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熠熠生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3min)
师:同学,你知道嵇康吗?
师:他可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是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讲的这里,可能有同学要问了:这是明明是节音乐课,这和历史人物有什么关系呢?
师:在这里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相传,嵇康在一次出游中,夜宿在华阳亭,当他弹琴演奏时,忽然有一个自称古人的客人前来求见。嵇康与此人共谈音律,聊得十分投机,后来这个古人用琴弹奏了一首声调绝伦的曲子,并将这首曲子传授给了嵇康。之后嵇康酷爱此曲,但从不教人。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死前,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鉴赏古琴曲《广陵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2.聆听古琴曲《广陵散》,体会乐曲中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聆听古琴曲《广陵散》,理解作品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教学难点:
聆听古琴曲《广陵散》,感悟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精髓。

初中梅花三弄教案音乐

初中梅花三弄教案音乐

初中梅花三弄教案音乐课程目标:1. 欣赏古曲《梅花三弄》,感受梅花刚毅、坚贞的品格,让学生对我国经典古乐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 了解古琴的历史文化及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能在《梅花三弄》音乐背景的衬托下,韵律和谐地朗诵歌颂梅花的诗词,体验词曲完美结合所表达的诗情画意。

教学重、难点:1. 欣赏古曲《梅花三弄》,感受梅花刚毅、坚贞的品格,让学生对我国经典古乐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 了解古琴的历史文化及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材分析:《梅花三弄》是一首优秀的古琴名曲,它以梅花为题材,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高洁不屈的坚强性格。

这是一首表意的乐曲,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地引导学生联想具体的形象或情节,而应注意对音乐整体地把握,可结合王安石的《梅花》或苏轼的《梅花》,丰富对音乐的感受。

乐曲在结构上采用了主题变奏的手法重复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全曲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音乐风格,引导学生了解祖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古琴吗?谁知道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二、欣赏《梅花三弄》(15分钟)1. 播放《梅花三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2.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主题旋律,讲解主题变奏的手法及其在乐曲中的作用。

3. 分段欣赏《梅花三弄》,让学生感受梅花刚毅、坚贞的品格。

三、解析乐曲结构(10分钟)1. 讲解全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乐曲的中心音调,旋律以跳进为主,节奏平稳、舒展。

2. 分析第二部分的速度加快,富于动态,表现出梅花的傲然挺立。

3. 解析第三部分的主题循环再现,突显梅花的清纯、高洁。

四、朗诵诗句(10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颂梅花的诗词,如王安石的《梅花》或苏轼的《梅花》。

2. 在《梅花三弄》的音乐背景下,让学生韵律和谐地朗诵诗句,体验词曲完美结合所表达的诗情画意。

古琴曲解析教案

古琴曲解析教案

古琴曲解析教案教案标题:古琴曲解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琴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掌握古琴曲的基本演奏技巧。

3. 分析古琴曲的音乐结构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对古琴曲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琴的外观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古琴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古琴的了解程度,了解他们对古琴的印象和认识。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古琴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分析古琴曲的音乐结构,如曲调、节奏、音域等。

3. 解释古琴曲的表达方式,如音色、音量、音韵等。

三、示范演奏(10分钟)1. 选择一首典型的古琴曲进行演奏,展示古琴的独特魅力。

2. 解读演奏过程中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观察和聆听。

四、学习演奏技巧(20分钟)1. 分发古琴谱,指导学生正确的握弦姿势和演奏手法。

2. 教授基本的琴音产生方法,如用指甲弹弦、用指尖滑弦等。

3. 引导学生逐步练习古琴曲的各个部分,注重节奏感和音准。

五、分析曲目(15分钟)1. 指导学生分析古琴曲的曲式和乐章结构。

2. 引导学生理解曲目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3.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解读和感受,促进思维和审美的发展。

六、欣赏交流(10分钟)1. 邀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琴曲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琴曲进行演奏或欣赏,展示个人的才艺和兴趣。

七、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琴曲的重要性和魅力。

2. 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和探索古琴曲,培养对古琴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演奏等。

2. 演奏表现:评估学生在学习演奏技巧和曲目分析中的表现水平。

3. 讨论质量: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维深度和交流能力。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古琴博物馆或音乐会,深入了解古琴文化和艺术。

2. 鼓励学生自行研究并演奏其他古琴曲目,展示个人的创造力和才艺。

「伯牙绝弦」的音乐鉴赏教案

「伯牙绝弦」的音乐鉴赏教案

「伯牙绝弦」的音乐鉴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伯牙绝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古琴名曲,由古代著名琴师伯牙所作。

本课程旨在通过鉴赏「伯牙绝弦」,使学生了解古琴音乐的特点、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伯牙绝弦」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2)掌握古琴音乐的基本特点和演奏技巧;(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4)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曲目介绍介绍「伯牙绝弦」的出处、创作背景及历史传承,使学生了解这首曲子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2.2 古琴知识讲解古琴的起源、结构、演奏姿势和基本指法,让学生对古琴这种乐器有更深入的了解。

2.3 音乐分析分析「伯牙绝弦」的曲调、节奏、旋律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受古琴音乐的美感。

2.4 传统文化讲解与「伯牙绝弦」相关的成语典故、历史人物和传说,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了解传统文化。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欣赏教学组织学生聆听「伯牙绝弦」的演奏,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欣赏这首曲子。

3.2 讲解示范教师演奏古琴,为学生示范「伯牙绝弦」的演奏技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琴音乐。

3.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伯牙绝弦」的感悟和理解。

3.4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练习古琴指法,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需求。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专业的古琴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5.2 乐器准备古琴乐器,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体验古琴演奏的乐趣。

5.3 音响设备5.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伯牙绝弦」相关的音乐作品和资料。

《二泉映月》:一份音乐欣赏教案

《二泉映月》:一份音乐欣赏教案

《二泉映月》:一份音乐欣赏教案二泉映月:一份音乐欣赏教案介绍这是一份针对古琴曲《二泉映月》的音乐欣赏教案。

《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古琴曲之一,由古琴大师郭宝元所创作。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这首音乐作品。

教学目标- 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分析曲式结构和曲调特点-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 背景介绍:- 介绍《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郭宝元的背景- 解释曲名《二泉映月》的含义和象征意义2. 曲式分析:- 分析曲目的整体结构,包括前奏、主题、发展和尾声等部分- 解释曲调的变化和音乐表达的情感特点3. 音乐欣赏:- 听取《二泉映月》的录音或现场演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注意乐曲的细节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4. 情感表达:-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音乐欣赏的问题,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通过绘画、写作或其他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介绍曲目的背景和曲式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听力欣赏:播放《二泉映月》的录音或现场演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其他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评估方式- 学生对于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程度- 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独创性扩展活动- 邀请古琴演奏家来校进行现场演奏和讲解-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厅或艺术展览,进一步拓宽音乐欣赏的视野-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他们亲身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参考资料- 郭宝元(2009),《二泉映月》,中国音乐出版社- 古琴音乐欣赏视频《二泉映月》(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以上是《二泉映月》音乐欣赏教案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琴曲。

古琴音乐歌曲教学教案模板

古琴音乐歌曲教学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初中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琴的基本构造、演奏技巧以及古琴音乐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奏、赏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古琴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技巧。

2. 古琴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1. 古琴演奏技巧的掌握。

2. 古琴音乐风格的赏析。

教学准备:1. 古琴、古琴曲谱、音响设备。

2. 教学课件、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古琴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琴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古琴吗?它有哪些特点?二、基本知识讲解1. 古琴的基本构造:介绍古琴的各个部分,如琴头、琴颈、琴身、琴尾等。

2. 古琴的演奏技巧:讲解古琴的持琴姿势、左手按弦、右手拨弦等基本技巧。

三、演奏示范1. 教师现场演奏一首古琴曲,让学生感受古琴音乐的魅力。

2. 分析演奏过程中的技巧运用和音乐风格。

四、学生练习1. 学生分组练习古琴演奏,教师巡回指导。

2.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琴的基本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

2. 布置课后练习任务,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古琴演奏。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组演奏,教师点评。

二、赏析古琴音乐1. 播放不同风格古琴曲,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特点。

2. 讨论古琴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实践创作1.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首简单的古琴曲。

2. 分组展示,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琴音乐的风格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古琴,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琴的基本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古琴演奏和赏析过程中的表现。

3. 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2024年撰写中国传统音乐鉴赏的精彩教案设计

2024年撰写中国传统音乐鉴赏的精彩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传统音乐鉴赏》教材第三章《古琴音乐》,详细内容包括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音乐的特点、古琴曲的鉴赏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琴的历史地位,掌握古琴音乐的基本特点。

2. 学会鉴赏古琴曲的方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古琴音乐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重点:古琴的历史地位、古琴曲的鉴赏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古琴音乐CD、古琴模型。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古琴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感受古琴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a. 古琴的历史地位b. 古琴音乐的特点c. 古琴曲的鉴赏方法3. 实践情景引入:a. 演示古琴演奏技法b. 学生模仿古琴演奏动作,体验古琴演奏乐趣4. 例题讲解:a. 分析古琴曲《渔樵问答》的曲式结构b. 解读古琴曲中的意境5. 随堂练习: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琴曲《广陵散》的曲式结构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b. 介绍古琴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板书设计1. 古琴的历史地位2. 古琴音乐的特点3. 古琴曲鉴赏方法4. 例题:《渔樵问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古琴曲《胡笳十八拍》的曲式结构,并简述其意境。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分析古琴曲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难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古琴名曲,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详细讲解古琴的音色特点,如泛音、按音、滑音等,以及这些技巧在古琴曲中的运用。

2. 分析古琴曲的曲式结构,如起、承、转、合等,帮助学生把握古琴曲的整体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音乐赏析教案古琴曲《流水》【教学设计理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在对音乐作品的比较聆听中,引到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雅”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初步了解古琴的基础常识,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古琴曲追求的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古琴曲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1、用聆听、讲解、感受、思考、讨论、体验、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

2、通过讲故事、拨动皮筋引领学生探古寻音和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3、古琴知识和乐曲意境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探索。

【教学过程】一、闭目静神创心境:导入:为更好的进入本堂课的欣赏,现在请同学们闭目静神片刻。

二、古韵声声续心境绵情源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继续闭目静心聆听一段音乐,想想音乐会带给你怎样的心境?(注: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生:音乐带给我一份优雅恬静的心境;音乐带给我灵动而又深远的心境;音乐带给我一种莫名无语的心境……师:那同学们想过你为何有如此心境呢?(注:问题设坎打下伏笔)生:……(注:此环节因不同的班级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但大多班级的同学会产生茫然无语的境地)师:(话锋回转,导问渐入课题)那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或者说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生:古琴音乐;古筝音乐……(注:因知识不一,会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说明:此环节如学生们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可适时加入简述古琴与古筝的基本区别。

(注:此环节学生传发介绍古琴乐器的相关资料。

目的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聆听古琴曲引发了很多美妙的心境,与此同时又让我们产生了无语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古琴音乐来领悟其深邃的意境。

(注:出示课题)三、故事反倒设悬疑,问题引入思因由(设计意图:高山流水“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对此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和耳闻,但故事背后蕴涵的古琴曲大音希声之境界所带来的曲高和寡却让学生耐人寻味,此环节通过悬疑问由引领学生探古寻音)师:同学们知道一曲《高山流水》激荡出“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那同学们对于故事中俞伯牙遇知音后又失知音做出的摔琴叹息之举是如何理解的呢?(注:此环节请学科代表分发与古琴相关的故事资料)问题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学生感悟到:师:很好!从刚才同学们对“伯牙遇知音”的故事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初步接触到的古琴琴韵,古琴曲意境之深远带给我们曲高和寡之感,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古琴曲《流水》来尝试“演绎”一番新世纪版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不知同学们意下如何啊?生:(同学们会意一笑,满怀期待)四、皮筋调动心鸣,引发赏乐臆想(意图说明:古琴曲意韵深邃、曲高和寡,对于现代初中生在欣赏时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通过随琴曲拨动牛皮筋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与古琴音弦达到共振的效果,以此来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师:在“演绎”之前请同学们拿出刚才进教室时老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的牛皮筋,(此时同学们眼神中略带疑惑)请同学们保持刚才赏乐的心境,继续闭目静心聆听古琴曲《流水》并随琴音的起伏轻轻拨动你手中的“弦”(注:皮筋),把自己置身于鼓琴者的心境,想想你在述说什么?传递什么......?师:刚才我们静心完整聆听了古琴曲《流水》,请问,你在述说什么?传递什么......?生:畅所欲言五、问题拓展深入,赏乐探古寻音师:刚才同学们对古琴曲《流水》有如此奇妙之感受,想过它通过什么手段或手法来演绎如此神韵的吗?那么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本:“拓展与探究”中第1、2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来进一步深入探知感寻古琴曲《流水》带给我们的神韵。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介绍古琴音色及演奏技法的视频,想想古琴曲《流水》中是如何运用琴音及演奏手法来表现其深远意境的?(注:投影板书:一、古琴音色之特点二、古琴常用演奏技法)师:有了对古琴音色及常用演奏技法的初步了解及之前聆听古琴曲的感悟,我们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拓展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来谈一谈,古琴曲《流水》所表现的是实景、还是实情?还是虚幻、还是臆想?生:……(注:问题提出,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师:很好!此时同学们都有各自的观点和想法,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古曲音乐风格特点的思考,那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份思考和疑惑再来聆听一遍《流水》,看看同学们在这次聆听中是否能找到你心中确切的答案?在这次聆听时请同学们带着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继续闭目静心聆听琴曲《流水》,再入佳境探古寻音……(注释:此环节老师出示若干装有水的盆或桶,引导学生把手置于水中随琴韵在水中游动)(意图说明:古琴曲《流水》乃表现流水之形态,意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来抒发对大自然壮丽的赞颂。

此环节在前面同学们用皮筋与琴音产生共振带来的神韵中,再通过俱像的水来引发琴音(鼓琴者)与心灵(赏乐者)的碰撞,那岂止是课堂的升华更是古韵的回荡……)师:有了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你已经有“弦外之音”了吗?生:畅所欲言师:很好,同学们对琴曲《流水》进一步的心灵感悟为我们打下了非常好的感情基础,那么同学们想过琴曲《流水》是如何通过古代音乐的语言和结构手法来表现“大音希声”之境界的吗?六、大音希声话神韵,古曲艺术荡心魂师:古琴音乐的语言和结构手法,大多非常自由、狂放,结构中“忘形”的成分较多。

鼓琴者由于注重个人浮想联翩,因此鼓琴时基本上是心到手到。

当然,由于鼓琴者的思绪并不紊乱,所以琴曲的陈述,也总会有某些结构规律可循,只不过其结构规律比较模糊、隐蔽而已。

相对而言,琴曲中采用“散起—入调—入侵—复起—散出”等音乐陈述过程者,最为多见。

例如古琴曲《流水》的结构就是如此:投影板书:师:古琴不仅音色优美,同时还具有精深高妙的美学内涵,深沉蕴藉、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古色古香、典雅质朴的文人气度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其艺术深邃高妙而又源远流长,正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古琴音乐最擅长用“虚”“远”来制造一种空灵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内在的神韵和意境,它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

同学们只有用心深入古琴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有更真切的认识。

(说明:此环节在恰当讲解并引导学生分析琴曲《流水》的同时,向学生们分发介绍古琴文化内涵、古琴音乐美学等相关文字资料。

此举目的是:通过学生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延伸学生对中国古琴音乐更深层次的了解。

)六:古韵回荡,情意延绵师:同学们,四百年前的琴人用“韵多声少”的心境把琴乐的审美提升到极精致的“清微淡远”境界。

聆听古琴曲,话神谈韵,就要求宁静。

有句话说的好“声中求静耳,静中蔼醉心”这也是老子强调的“大音希声”之境界。

愿古人传世之音延绵今世之情……阳关三叠》教案课题:《阳关三叠》课型:音乐欣赏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了解古琴这种乐器,并要求知道《阳关三叠》中“三叠”的含义。

(2).通过对《阳关三叠》、《送别》二曲的对比欣赏,加深学生对乐曲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并使学生理解,古今人们都有共同的亲情、友情、爱情,不过因时代的不同,它们在具体情感的表达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谈话:“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是南朝梁国的才子江淹的名句。

说的就是人们别离时的内心感受。

古今描写离愁别绪的音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其中的两首乐曲:《阳关三叠》、《送别》。

(2).教师介绍古琴这种乐器,同时介绍古琴曲《阳关三叠》。

重点介绍《阳关三叠》中“三叠”的含义。

(3).欣赏《阳关三叠》,并请学生根据乐曲发展,默诵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阳关三叠》中的每一叠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你觉得在这一首乐曲中它是悲伤的情绪多一点呢还是留恋的情绪多一点呢?(4).教师用钢琴弹奏《阳关三叠》主旋律,请学生有感情的、缓慢的朗诵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加深学生印象。

(5).教师介绍歌曲《送别》(李叔同词),师生欣赏。

教师请学生思考:《送别》与《阳关三叠》相比,在感情表达、深入中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

(6).分别再欣赏一遍《阳关三叠》和《送别》,教师提示学生,两首乐曲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时代?这两个时代人们总体的时代风骨、情感都是什么样的?师生讨论。

(7).师生总结:《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写的琴歌,王维生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阳关三叠》所表现的那种悲而不伤情绪正与盛唐人们的精神气质相契合。

而《送别》产生于20世纪初,那是一个封建社会刚刚解体、新的社会还没有建立的时代,歌曲所表达的那种“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的情感基调,正与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可见时代不同,所产生的音乐也必不同。

一种别离,不同情调。

这就是《阳关三叠》和《送别》带给我们的感受!(8).(教师用口琴演奏两首乐曲主旋律。

)让我们再一次回味不同的别离,去面对我们以后可能面对的别离好吗?(9).课外作业:回去写一篇你们心中的《阳关三叠》或《送别》(10).教师小结(二)欣赏教学一、通过感受黄土高原的音乐风情和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二、通过聆听、演唱、律动、创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山歌形式“花儿”,学会对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和情感表现。

教学重点:一、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初步学会演唱《送大哥》,并感悟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一、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

教学内容:一、简单了解西北地区的音乐、风土人情及地理位置。

二、聆听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体验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山歌形式“花儿”。

三、唱民歌《送大哥》及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活动。

四、民歌的拓展和升华。

一、导入:播放民歌《黃土高坡》片段。

(学生在音乐声中入座营造西北民歌氛围。

)1、看后提问:这首歌曲具有哪个地方的风格?(西北地区)。

音乐的特点是什么?(高亢、粗犷、豪放等)2、这是一首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歌。

中国西部蕴含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而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民歌最有特色,而民族音乐中的民歌最有特色.,其中西北民歌是中华民族的一块引以自豪的艺术瑰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