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

合集下载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作者:来源:《百年潮》2015年第10期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它位于华北北部,北与绥远省东部、察哈尔省北部、热河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相连,东、西、南三面以津浦、同蒲、正太、石德铁路为界,分别与山东、晋绥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接壤,包含以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交界地为中心的晋、察、冀、热、辽诸省的广大地区,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抗战时期,它在对敌斗争和建党、建军、建政、群众工作及经济、文教工作等方面,创造了极为丰富、宝贵的经验,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中共中央创建晋察冀地区根据地的决策七七事变后,日军疯狂进攻华北,7月底占领北平、天津,8月末攻陷南口、张家口,9月占领大同、保定、沧州,10月攻占石家庄、娘子关、德州,11月8日又攻陷太原。

至此,整个华北几乎完全沦陷,日军锋芒直逼黄河北岸。

在此形势下,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身上。

而在华北敌后抗战的全局中,晋察冀地区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晋察冀地区处于华北抗战的最前沿,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可以北越长城,直捣伪“满洲国”,扼住日军出入华北的咽喉要道山海关;可以控制平汉、津浦、同蒲、正太、平绥、北宁等铁路干线,卡住日军运输的大动脉;还可以紧紧包围日本华北方面军大本营及华北伪政权的驻地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战略要点,在华北地区敌人的心脏上插入一把尖刀。

总之,这既可以直接袭扰敌人的后方,牵制敌人的大量兵力,达到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的目的,将来还可以成为全国大反攻、解放东北的重要前进阵地。

晋察冀地区,早在卢沟桥事变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推动或组织下,就多次爆发过英勇的抗日斗争,如29军等部的长城抗战,孙永勤部的热南抗战和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斗争等,特别是1935年北平爆发的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潮,也直接激发了本地区人民坚决抗战,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斗争。

抗战经典战例:陈庄战斗

抗战经典战例:陈庄战斗

9月25日清晨,日军从灵寿出动。为了把敌人引入埋伏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独立第5团与敌交火,诱敌向慈峪而来。到达慈峪后,日军几乎投入了全部兵力,发动了猛烈进攻,很快占领了慈峪镇。正当他们洋洋得意时,八路军津南自卫军又逼近过来,日军立即组织迎击。津南自卫军佯装退却,引诱日军越来越接近八路军设伏的地区。9月26日上午,日军继续发起进攻,一路上打打停停,就要钻进“口袋”时,却突然回撤到了慈峪,于傍晚从慈峪向灵寿方向撤退。

9月27日早,八路军获悉日军主力正在沿着小路向陈庄急进,便重新进行了部署,由津南自卫军以一个营的兵力绕道小路跟着敌人前进,一小部分兵力严密监视慈峪镇的敌人,主力则立即顺大路向陈庄方向追击。当日下午,各部队先后赶到陈庄外围,准备在敌人撤出陈庄时,将其一举歼灭。八路军“以变制变”,出敌不意,在陈庄大路两旁的高地上再次摆下“口袋阵”。9月28日,日军自作聪明,果然钻进了八路军的“口袋”里,在八路军的猛烈射击下死伤惨重,爬上山的日军不过二三百人,而且丢掉了全部辎重和重武器。从灵寿和慈峪赶来增援的800多名日军不断向津南自卫军扼守的阵地攻击,但始终没能得逞。29日下午,八路军发起了总攻,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拼死顽抗。战至9月30日,八路军毙伤俘日伪军1200余人,挫败了日伪军寻歼八路军主力的企图。(李远南、王耀华摘编)
抗战经典战例:陈庄战斗
陈庄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个重镇,也是日军袭击和“扫荡”的重点。1939年9月25至30日,贺龙率领的八路军第120师在陈庄成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歼灭战,开创了山地歼灭战的光辉范例。
1939年9月24日,驻守在正定、无极、行唐和灵寿等地的日军步兵独立第3大队和伪军1500多人突然在灵寿集中,企图袭击陈庄。从灵寿到陈庄,必须经过慈峪镇。八路军决定利用有利地形,在慈峪到陈庄大路上布下口袋阵势,诱敌深入,歼灭来犯之敌。

地图上的晋察冀抗日形势

地图上的晋察冀抗日形势

年 头 .那 些 血 与 火 的 历 史 .即 使 被 岁 月 的 河 流 )中洗 , 仍 然 充 满 了 光 辉 与 力 量 。然 而 在 时 代 的 隔 阂 下 ,对
楼 ,其 中 ,平 汉 铁 路 (今 京 广 铁路 的 一 部 分 )沿 线 有 7座 ,最 为密 集 。西 北 方 向 的 两 座 炮 楼 甚 至 被 标 注 到
今 天 的 我 们 客 观 认 识 当 年 冀 中 抗 日的 艰 苦 与 残 酷 ,提 的 严 酷 形 势 。可 以想 象 ,在 这 样 严 密 的军 事 管控 下 .
供 了 很 好 的 材 料 。这 两 幅 地 图 都 是 当 年 伪 新 乐 县 建 设 从 事抗 日救 亡 战斗 ,需 要 多大 的勇 气 、智慧 与 牺 牲 !
制 方 法 .参 照 其 他 地 图 资 料 编 绘 而 成 。从 两 幅 地 图 标注 的 内容来 看 ,除了炮 台 (炮楼 ),几乎看不 出其 他 的 战 争 痕 迹 ,也 看 不 出 日 伪 政 权 的 残 暴 统 治 与 抗 日斗 争 的 严 峻 形 势 。然 而 这 仅 仅 是 地 图 表 象 上 的 平 静 !如 果 仔 细 分 析 地 图 上 所 标 注 的 内 容 ,会 清 楚 地 发 现 两 幅 地 图 都 特 别 详 细 地 标 注 出 了 新 乐 县 各 种 类 型 的 地 形 .这 显 然 是 有 特 殊 用 途 的 。将 两 幅 地 图 上 的 重 要 地 物 用 不 同 的 颜 色 勾 勒 之 后 ,日 寇 与 伪 政 府 对 华 北 的严 酷 统 治 就 暴 露 出 来 了 。
的地 图 的比例尺为 1:1 00000。依 据地 图左 上方 的注 新乐县 、平 山县 、灵 寿县等 。第 一任 司令 员 为周建

简析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土地政策

简析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土地政策

简析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土地政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抗战时期,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边区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一些史料,经过爬梳剔抉、分析筛选,就晋察冀边区土地政策贯彻实施的现实背景、具体过程、社会效果和历史经验等四个方面略陈管见,并拟刊诸枣梨,以求教于方家同好。

一、土地政策贯彻实施的现实背景抗战之前,晋察冀边区的农村形势是,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租佃关系依旧是封建土地制度下的一种基本剥削关系和主要社会经济关系,造成了佃户朝不保夕的艰困生活,地主和佃农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据对北岳区28个县中的88个村庄的调查表明,当时占农村人口总数%的贫农、雇农,每户占有土地只有亩;占%的富农,每户平均占有土地27亩;而仅占人口总数%的地主,每户平均占有土地则在97亩以上。

由于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分配极不合理,广大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向地主租佃,其租额一般占总收获量的50% -70%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种高额地租使地主占有了佃农的大部或全部剩余劳动,有时甚至包括佃农的部分必要劳动。

这只是正租,还有“背租’川杂租’川小租”等各种各样的额外榨取团。

此外,还普遍存在超经济剥削,如高利贷、小斗出大斗进,佃户代地主承担差役、赋税等。

同时,在有些地区,地租剥削与封建性高利贷剥削如同孪生兄弟,形影不离地纠结在一起,对贫苦农民实施更为残酷的剥削,其主要形式是呈日益增长趋势的预租制和押租制。

预租是佃农预先交纳钱粮作为地租。

有时佃农为了得到土地的佃种权,不得不预交相当于一年或几年地租额的保证金作为押租。

随着押租额的不断增长和押租率的持续升高,押租的性质也由最初的地租保证蜕变为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高利贷剥削,以至于成为地主对佃农任意役使的工具和把柄、敲诈勒索的本钱和手段。

晋察冀边区的青年抗日先锋队

晋察冀边区的青年抗日先锋队

普參糞边送的凊年抗日先舞K◊陶诗秀青年抗日先锋队的创建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以30万兵力 由北向南沿交通线推进,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

华北一些重要城市相继失守,散兵流匪趁机作恶,汉奸到处造谣,搅得 人心惶惶。

在华北战场一片混乱之际,聂荣臻等 率—五师开赴晋东北,自1937年秋冬至 1938年底,相继创建了北岳、冀中、平西、平北、冀东抗日根据地。

随着根据地的开 辟,八路军、工作团于所到之处,袭击敌占 城市,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推行合理负担,发动组织群 众支援抗日前线。

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华 北人民先后建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半政权 性质的组织),组织了农民、工人、妇女、青年抗日救国会。

青年抗日先锋队就是在这 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1938年6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加强 战区青年工作的指示,指出战区青年工作 的中心任务是建立青年半武装及武装组织。

同月,彭真、黄敬同志在晋察冀省委 组织会议上,布置了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 的工作。

6月16日至18日,晋察冀边区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在五台石嘴召开,选举齐一丁 为晋察冀边区青救会主任、许世平为青抗 先部部长。

1939年下半年,在阜平东庄成 立了晋察冀边区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部,许世平同志为青抗先总队长。

当时,北岳 区的阜平、五台、平山、定襄、孟县、繁 峙、灵丘、曲阳、来源、蔚县、唐县、完 县、定县、行唐、灵寿等县都组建了青年 抗日先锋队。

冀中大部分县的青救会、青 抗先也先后建立起来。

到1940年,仅北 岳、冀中两区即有青救会会员60万人、青 抗先队员30万人。

临战前的训练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我方有 了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广阔战场。

日本 侵略者没有料到在其后方受到八路军等人 民抗日武装的频繁袭击,因而对晋察冀根 据地恨之人骨。

1938年秋,日军开始施行“南取广州、中攻武汉、北围五台”的作战计划。

自9月20日起,日军依靠四周铁路,以5万 兵力对五台山和冀西山区大举围攻。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绿衣使者”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绿衣使者”

84ARCHIVES & CONSTRUCTION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绿衣使者”*刘 意(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10515)自清代开办邮政,中国邮政车船等均以绿色为主,到20世纪30年代,邮政部门已将绿色作为行业标志,故人们常称穿着绿衣的邮政人员为“绿衣使者”。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绿衣使者”,以往学界较少关注。

在作为战斗堡垒的晋察冀边区,面对敌人疯狂“扫荡”,“绿衣使者”穿插于火线之中,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构建起信息、物资、人员流动的生命线,巩固了晋察冀边区政权。

一、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绿衣使者”的责任使命1938年,边区政府在阜平陈庄创办了晋察冀边区临时邮政总局,在边区腹地恢复了一些邮政局、所,组织开辟了通往北岳区各县的邮路,并向外逐步开辟了通往晋西北与延安的主干线和向南越过正太铁路通往太行区的辅助干线,沟通了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与延安中共中央及驻太行区八路军总部的联系。

[1]当时大致有4套开展交通工作的班子:边区政府交通科,晋察冀日报社的发行科,中共地方党委和军队的交通通信组织。

在当时,建立交通联络十分艰难,需要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

以冀南三分区为例,“开始时依靠党的地方组织,找到一些基本群众,主要是便利工作的妇女、小孩、卖艺人、出家的和尚,来往传递信件、报刊。

这些人,虽然能完成传递任务,但时间经常不能保证;同时,由于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大批革命干部到太行或延安参加整风,交通站又增加了护送干部过往的艰巨任务。

这样的艰巨任务,光靠交通站的几个联络点的干部和几个妇女、小孩完成任务是困难的。

尤其敌人对平汉铁路封锁非常严,铁路两侧均挖有7米深、7米宽的封锁沟,沟上设墙,夜间在马头南北各路口和炮楼周围都有巡逻的日本兵”。

[2]因此,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产生了冀南三分区武装交通队。

该交通队的任务是传送党政军文件,护送过路干部,运送新闻报刊、冀南钞票以及其他军用物资。

中共的武装队和活跃在敌占区的各类秘密交通队,组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承担护送干部和传递文件的“双重任务”。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的性质及组织形式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的性质及组织形式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的性质及组织形式摘要:政权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尤其是在抗战时期,谁掌握了村政权,谁就赢得了主动权。

村政权的好坏对于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充分了解,准确分析村政权的性质,并据此确定相应的组织形式,是抗战时期采用正确斗争策略,以我之长,攻敌之短,最后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性质;组织形式政权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村政权是政权的基础组织,谁掌握了村政权,就执行谁的政策,代表谁的利益[1]。

村政权的好坏不但与群众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同时对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在被誉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模范区的晋察冀边区”,村政权就是“边区政权的基石,村政权不健全,边区政权就不巩固,各项政策就无法落实”[2]。

因此,在充分了解准确分析村政权性质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组织形式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所在。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就整体而言,可分为敌占区、游击区、根据地三种。

相对而言,游击区占比最大,是敌我争夺的焦点;根据地最巩固;敌占区基本上是敌人掌握着话语权。

所以,村政权的性质不同,其组织形式也不一样。

由于敌占区村政权多袭传统,无大改观。

故本文把重点放在游击区和根据地。

一、敌战区村政权的性质及组织形式敌占区包括敌占点、线、面和刚开辟的秘密根据地,其特点是敌人占绝对优势,基本群众没有发动起来。

敌占区村政权的性质多为亲日一面政权,忠实敌人,执行敌人的政令。

村政权有的掌握在汉奸特务之手,有的与敌伪有关系,基本上和村民是对立的。

其反人民的性质决定了其采用伪政权的组织形式,如联保制、维持会等。

二、游击区村政权的性质及组织形式游击区包括“游击根据地与敌我拉据的游击区”。

抗战时期,“北岳区百分之八十以上村庄为游击区,若以全边区而论,则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游击区人力物力所占比重比村数百分比更大,在坚持阵地上有极重要的意义”[3]。

因此,准确分析游击区村政权的性质及组织形式意义重大。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建设的特征与意义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建设的特征与意义
认为, “ 现 在 的 政 权 虽 是 抗 日的 民主 的政 权 , 如 果 单

时代特 征
抗 战时期 晋察 冀边 区 的村 政权 建设 , 打 上 了革 命 强 与巩 固村政 权建设 群 众基础 和社 会基 础 的重要性 , 时代 的烙 印 , 形 成 了明显 的特 征 :
( 一) 基础性 。村庄作为晋察冀边 区的最基层单 单依 靠现 有 在 政 权 工 作 同 志 的努 力 , 绝 难 做 到好 处 首 先认 真 位, 是 中国共产 党 与 乡村 民众 互 动 、 沟 通 的桥 梁 与 平 的 。广大 的群 众都来 切 实运用 民 主的权力 ,
2为了充分动员群众进行政治参与边区党和政府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措施与方法通过积极参与舆论宣传切身体验与感受等将村政权建设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启发群众积极投身村政权建设的认识与热情从而克服了农民传统保守自私的小农意识极大地带动了边区44
2 0 1 3年 6月
第3 5卷第 3期
延安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Y a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村 政 权建设 的政 策 与措施 , 在 实践 中形 成 了丰富而 宝 国的雏形 。建设 村政 权 是一个 长 久的过程 。 ” _ 】
贵的政权建设经验 , 有力地支援 了晋察冀边区的对敌
斗争 和根 据地 的各项 建设 。

( 二) 群众性 。晋 察 冀 边 区村 政 权 建 设 , 必 须 紧 紧依 靠 乡村社 会广 大 民众 的广 泛参 与 , 必 须深 深根 植 于大 规模 的群 众性 运 动 之 上 。边 区 党 和政 府 深 知 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合作社述论刘庆礼(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31)【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为了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缓解根据地的困难,大力发展合作社。

边区的合作社在促进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支援抗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抗战时期;合作社;历史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缓解根据地的困难,晋察冀边区政府领导广大军民开展了积极的经济自救活动,发展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合作社的发展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条件,加强了边区的经济实力,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边区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抗战前“平教会”曾在冀中、冀西等地开创过合作社,但因不是建立在群众基础上,因之在抗战初期随着日军封锁下的混乱局面而垮台。

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为发展边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极力提倡组建新合作社。

从1938年春至抗战结束,边区的合作社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迅猛发展阶段(1938—1941年)边区的合作社事业始于冀西(属北岳区)。

1938年春,平山县农会创办了第一个农民合作社。

此后,各县纷起效仿,陆续创建了一批农民合作社。

1939年北岳区合作社已发展到1272个,社员59397人,股金96960元。

1940年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合作社增至4120个,社员498478人,股金1018490元[1]。

到1941年,合作社又增至4624个,社员627764人,股金1357191元。

冀中区,1939年秋开始建立村社。

到1940年,已有1913个合作社,社员342947人,股金508828元。

1941年,合作社增至3362个,社员985725人,股金1380454元[2]。

从全边区看,1938年14社,社员554人,股金19942元。

1939年合作社1307个,社员61941人,股金114983元。

1940年合作社增至6173个,社员842015人,股金1576926元[3]。

由此可见,边区的合作社事业在初期发展极为迅猛。

仅以1940年和1939年作比较,社数增加305倍以上,股金增加近13倍。

这些合作社在减轻商人中间剥削,调剂粮食,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初期的合作社事业多是经过自上而下推动发展的,一些地区出现政府包办代替的做法;②发展严重不平衡。

首先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据1940年统计,四、五两专区的合作社已分别达到1094和1284个,二、六两专区则仅有120个和29个。

业务上,消费社居多,生产信用社很少。

另外,社务管理不善,社员股金薄弱,业务经营乏力,会议报告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普遍存在,都使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步履维艰。

因此,整顿合作社,注重质量的提高,就成为边区合作社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总结整理阶段(1942—1943年)冀中区的合作社事业虽晚于北岳区,但由于组织经营均较规范,1941年已完全走上正规。

合作社组织广大群众展开对敌激烈的粮食战、贸易战,有效的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广大群众的真正拥护。

到1942年5月,冀中合作社的总数发展到4037个,社员2059814人,占全区人口一半以上,股金7021472元[4]。

遗憾的是,1942年5月日军发动冀中大扫荡,冀中区大部变为游击区和敌占区,合作社多被日军捣毁。

有的社根据上级通知把财产变卖给社员后解散,少数取消合作社名义,隐蔽作业,冀中区合作总社干部及各县联社干部,多转移至北岳区工作。

在北岳区,合作社事业发展虽早,但问题较多。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组织的不断扩大,原先隐藏的各种缺点逐渐显露,诸如发财观念浓厚、社务管理缺乏民主、个别干部徇私舞弊等。

边区政府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经济会议,颁布一系列经济法规,联合各部门、各团体,加强对北岳区合作社的整顿工作。

1940年8月,边区的第一次经济会议即展开了对合作社的性质、任务、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讨论。

1941年春,边区实业处组建合作社检查团,利用三个月时间搜集了北岳区三个专区的具体资料,并征询了各方意见。

同年8月召开第二次经济会议,讨论和修改了合作社法草案,指示各级政府实业科要切实负责,加强对合作社的领导和整理。

1942年是北岳区合作社全面整理的一年。

1月15日,北岳区召开首次合作社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合作社法草案》,决定了今后合作社的工作方针和发展方向,提出合作社走上新阶段的口号。

4月,召开第二次经济会议,讨论通过了《晋察冀边区合作社组织条例》、《整顿村合作社决议》,明确了合作社的基本性质、组织原则和经营方式。

6月,颁布《加强整理合作社的领导》的指示信,明确整社的精神关键在于:合作社的业务是为社员谋利益的;合作社要民主,权利属于社员;发展村社是合作工作的中心。

北岳区合作社整顿工作全面启动。

1942年3月,行唐、阜平、曲阳、沫源、满城、定县、徐水等县已有40%以上的村社进行了整理,四专区在4月底全部整理完毕。

同年秋冬,北岳区巩固区合作社的大规模整理工作基本结束,游击区、接敌区的整理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1943年,北岳区第二次合联会要求进一步开展整社工作,只不过没有1942年那样集中,规模也不大。

到1942年底,经过整理后,北岳区的合作社数目虽降至1892个,社员降至190855人,股金减至855359元,质量却有明显提高。

合作社种类增加,业务活跃,在群众中的威信空前提高,并涌现出一些模范社和模范社干部。

部分地区群众退社势头减弱,许多群众争相加股入社。

如对北岳区64个村社的统计,群众增加股金10737元。

1943年,合作社数量重新回升,社数达到2728个,社员311386人,股金379万元[5]。

(三)恢复发展阶段(1944年—抗战结束)1944年,整个敌后战场发生了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变化,为积蓄大反攻的力量,边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生产运动。

1月,边区召开扩大经济会议,指出,“边区的经济工作,是以大生产运动(农业、副业)为主,大运销运动为辅,把广大人民和党政军的一切力量组织起来,展开全边区普遍的深入的群众性的运动,组织这个运动的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合作社。

”为此,冀中区党委在1944年10月作出《关于目前恢复和发展冀中合作社的决定》,号召恢复发展合作社事业。

到1945年7月,据冀中20个县的统计,已建立和恢复村社3540个,社员243916人,股金5022万元。

冀晋区(原北岳区),1944年社数恢复到3266个,社员675887人,股金5491余万元[6]。

全边区的合作社也由1944年的3819个增加至1945年的7410个,社员由688478人增至1128819人,股金由3772万元增至13826万元[7]。

边区的合作社事业在此阶段已走上正轨,特点如下:①规模空前扩大,合作社的数量和业务经营范围都较以前有很大的拓展;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推动。

边区合作社由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发展到倡行“民办公助”、注重建设村社的办社方针,由此出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双向推动机制;③综合性合作社成为发展主流。

大多数合作社的业务由单纯的供销转向供销和生产的有机结合,与群众的利益更加密切;④合作社事业向游击区、敌占区拓展和渗透。

二、边区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了解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有助于全面认识边区的合作社事业,下面我们从其性质、任务、组织管理原则、经营方式上来分析和审视。

(一)合作社的性质和任务毛泽东在《论合作社》中指出,“合作社是在私有财产基础上各阶层人民大众联合经营的经济的、文化的、卫生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

”[8]这是从广义上对抗日根据地合作社性质的总结,具体到时刻处于对敌斗争环境中、军需民用都极端缺乏的晋察冀边区而言,则强调合作社作为经济组织的性质。

边区在颁布的条令和总结中有明确规定,如1941年边委会发布的《合作社法草案》指出,合作社是“依自愿互助平等原则,以联合经营办法,谋社员之经济利益与生活改善的经济组织。

”[9]这种经济组织有别于抗战前一些合作社受少数人操纵,对广大群众“进行剥削的工具”的性质,而是由广大群众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经济组织,所有的农民、工人、地主、富农、资本家,只要不是汉奸、特务,拥护抗日民主政权,都可以参加边区的合作社。

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大了边区合作社事业的群众基础。

由此,边区合作社的性质可归为:以私有财产为基础,采用联合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经济组织。

性质决定任务,边区合作社在业务经营活动中主要完成以下任务:改善人民生活,避免商人中间剥削和高利贷剥削;调剂边区市场,发展边区经济;联合正当商人,打击奸商活动,参加对敌经济斗争,“从经济上为抗战建国服务”。

(二)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原则其一是自愿的原则。

合作社是由广大群众联合经营的经济组织,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坚持自愿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强迫和限制群众入社出社的自由。

边区在颁布的一系列有关合作社的组织条例中,均有入社出社自由、入股退股自由的规定。

其二是民主的原则。

合作社组织的参加者都是该组织的主人,有权对社务业务参与管理,行使民主权利,这是边区合作社组织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1942年,边区政府在颁布的《合作社组织条例》中规定,“合作社的社员大会是合作社之权力机关,它具有以下职权:①选举及罢免大会主席及理事会理事;②制定及修改社章;③决定本社业务方针:④监察合作社之财产状况;⑤检查理事会执行社员大会决议之情形;⑥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10]根据条例精神,边区的合作社组织都赋予社员大会应有的权利,规定了各社的民主管理办法。

其三是平等的原则。

广大社员在权利上处于平等地位,这是适合敌后战争环境,发展合作社事业的一条重要原则。

边区政府在1942年的《合作社组织条例》中明确规定,“边区一切抗日人民不分民族、阶级、性别、年龄、职业均得为合作社社员”[11],每位成员不论入股多少,在社员大会上都有一票表决权。

对于新入社的社员,在权利上也与旧社员相同。

(三)合作社的经营方式边区的合作社在敌后恶劣的环境中逐步壮大,实有赖于经营的灵活性,不拘囿于现成的理论和教条,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经营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第一、分散为主,小而灵边区的合作社意在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脆弱性,通过集体互助的力量来改善国计民生,因此合作社在业务经营活动中不强调统一经营,只采用分散经营的办法,小巧灵活,遍地开花。

第二、统分结合,互补充1944年起,边区兴办综合性合作社成为热潮,许多合作社在注重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其它业务活动,各种业务相互联系,共同发展,逐步走上统一经营的道路。

这些综合性合作社下面一般都设置了不同业务的分社,这些分社有的是在村社的统一领导下活动,有的是独立核算的单营社,因此形成统一下的分散经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