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作者:来源:《百年潮》2015年第10期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它位于华北北部,北与绥远省东部、察哈尔省北部、热河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相连,东、西、南三面以津浦、同蒲、正太、石德铁路为界,分别与山东、晋绥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接壤,包含以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交界地为中心的晋、察、冀、热、辽诸省的广大地区,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抗战时期,它在对敌斗争和建党、建军、建政、群众工作及经济、文教工作等方面,创造了极为丰富、宝贵的经验,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中共中央创建晋察冀地区根据地的决策七七事变后,日军疯狂进攻华北,7月底占领北平、天津,8月末攻陷南口、张家口,9月占领大同、保定、沧州,10月攻占石家庄、娘子关、德州,11月8日又攻陷太原。
至此,整个华北几乎完全沦陷,日军锋芒直逼黄河北岸。
在此形势下,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身上。
而在华北敌后抗战的全局中,晋察冀地区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晋察冀地区处于华北抗战的最前沿,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可以北越长城,直捣伪“满洲国”,扼住日军出入华北的咽喉要道山海关;可以控制平汉、津浦、同蒲、正太、平绥、北宁等铁路干线,卡住日军运输的大动脉;还可以紧紧包围日本华北方面军大本营及华北伪政权的驻地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战略要点,在华北地区敌人的心脏上插入一把尖刀。
总之,这既可以直接袭扰敌人的后方,牵制敌人的大量兵力,达到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的目的,将来还可以成为全国大反攻、解放东北的重要前进阵地。
晋察冀地区,早在卢沟桥事变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推动或组织下,就多次爆发过英勇的抗日斗争,如29军等部的长城抗战,孙永勤部的热南抗战和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斗争等,特别是1935年北平爆发的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潮,也直接激发了本地区人民坚决抗战,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斗争。
中国抗日战争晋察冀抗日战争与游击根据地

中国抗日战争晋察冀抗日战争与游击根据地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段历史。
其中,晋察冀抗日战争及其游击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晋察冀抗日战争及其游击根据地进行探讨,以展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定意志和勇敢精神。
一、晋察冀抗日战争的背景晋察冀地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地区之一。
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并侵入晋察冀地区。
晋察冀地区的抗日战争形势严峻,但中国人民决心奋起抵抗,保卫自己的家园。
二、晋察冀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1.游击根据地的形成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秘密组织抗日游击队,使用游击战争的策略与战术对抗敌人。
游击队在晋察冀地区建立了许多根据地,作为抗日战争的后方支撑。
2.游击根据地的重要意义晋察冀抗日游击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战略资源和后勤支持。
这些根据地不仅为中国人民军队提供了庇护,还展示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抗日斗志。
同时,根据地也成为了培养抗日将领和军事人才的重要摇篮。
三、晋察冀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发展1.政府机构的建设晋察冀根据地建立了地方政府机构,为抗日事业提供了组织和领导。
政府机构负责统筹根据地资源、加强军事力量,并维护人民的权益。
2.军事力量的壮大抗日游击根据地经历了多次战斗,逐渐壮大起来。
相应的,游击队的数量和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
游击队员们以顽强的毅力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搏斗,以保卫自己的家园。
四、晋察冀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贡献1.战略配合晋察冀抗日游击根据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密切合作,形成了有效的军事配合。
根据地提供了后方支援,为解放军提供补给和撤退渠道。
解放军则利用根据地为自己的作战行动提供支援和协助。
2.民生保障在晋察冀根据地,政府机构积极推动了一系列扶助政策,为当地民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同时,游击根据地还加强了民众的安全感,使他们能够全力支持抗日斗争。
五、晋察冀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影响晋察冀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山西地区形成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这些根据地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堡垒,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对抗日斗争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地区迅速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前线。
山西地形复杂,山区众多,提供了很好的抵抗条件。
此外,山西地区的资源丰富,为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山西地区的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积极响应抗日号召,自发组织起来,成为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
二、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过程山西抗日根据地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分别是初创期、发展壮大期和转型期。
在初创期,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刚刚开始,抗日武装只拥有有限的武器装备,面临着日本侵略军的强大压力。
但是,山西地区各个抗日组织团结起来,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他们利用山岳地形优势,进行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了日军,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山西抗日根据地逐渐壮大起来。
发展壮大期,山西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百姓们的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根据地开始建立起农村革命政权,并进行土地改革、抗日教育等工作。
此时,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抗日情绪高涨,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随着抗日斗争的推进,山西抗日根据地逐渐进入了转型期。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根据地不得不进行转移。
但是,转移并没有削弱他们的斗志,相反,他们又在新的地区重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经过多次转移和重新建设,山西抗日根据地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山西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斗争的影响山西抗日根据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山西抗日根据地成为了抗日军民的堡垒,为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在根据地内开展的土地改革、抗日教育等工作促进了农民的觉醒和团结。
最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为其他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支持。
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艰辛历程华北抗日根据地奠基

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艰辛历程华北抗日根据地奠基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艰辛历程—华北抗日根据地奠基华北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阵地,而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则是华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经历了艰辛历程,为华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战乱背景下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地区受到了严重的战争破坏和民众苦难的压迫。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肆意掠夺,华北地区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北地区的革命力量与中共组织共同进行了抗日斗争,力求摆脱外敌的侵略。
二、晋察冀地区的开辟与发展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积极组织开辟根据地,晋察冀地区成为其中一片重要的根据地。
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斗争。
党组织发动人民群众,组织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并通过土地革命等一系列运动,打破封建的束缚,改善人民生活。
三、晋察冀抗日军队的发展在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中,抗日军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抗日军队积极组织游击战,打击日军的侵略行为,有效保护了晋察冀地区的人民和资源。
抗日军队的组织和作战能力的提高,为中共在晋察冀地区树立了强大的影响力。
四、晋察冀地区的经济建设中共在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中,不仅进行了武装斗争,还注重了经济建设。
中共组织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建设,发展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的生产力。
通过努力,晋察冀地区的经济逐渐恢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晋察冀地区社会建设中共在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中,还重视社会建设。
中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同时,中共注重社会保障和法制建设,为晋察冀地区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晋察冀地区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确立,使得晋察冀地区在抗日战争中拥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
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成为华北地区抗日斗争的主要阵地。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抗战与晋察冀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抗战与晋察冀抗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
其中,山西抗战和晋察冀抗战作为抗日战争的两个重要战役,对于中国全面抗战胜利的取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山西抗战和晋察冀抗战为主线,探讨这两个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战略局势的影响。
一、山西抗战的背景与特点山西作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
山西抗战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山西地理位置重要,具备战略意义。
其地处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交界处,地势险要,自然条件适宜发动游击战。
这使得山西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抗日力量得以迅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其次,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具备较强的资源支撑能力。
山西地区煤炭资源富集,矿产资源丰富,这为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山西农村经济发达,为抗日力量提供了适宜的生活保障。
再次,山西抗战积极组织游击战争。
在抗日初期,山西抗日游击战的组织和发动就得到了很好的展开。
通过游击战争,山西抗日力量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动摇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统治。
最后,山西地区形成了以中共为核心的抗日统一战线。
在中共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人士积极参与山西抗战,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阵线。
这为山西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晋察冀抗战的背景与特点晋察冀地区在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晋察冀抗战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晋察冀地区作为中国抗战的重要前沿,承受了日本侵略军的重压。
其临近华北战场,对于日本侵略军与中国全面抗战军队的对峙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其次,晋察冀地区游击战争的发动得到了很好的组织。
晋察冀的地形复杂,适宜展开游击战,这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游击战基地。
中共组织和指导下的晋察冀游击战争,对于拖延日军的进攻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晋察冀地区形成了抗日战争的前线阵地。
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地区领导下,组织了大量的游击队和抗日武装。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129师的核心根据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29师的核心根据地导语: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河北、河南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
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是华北战略要地之一。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山西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布置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任务。
会后,在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张浩领导下,除以主力阻击沿正太路西进之敌外,师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等率领工作团和部分武装,到沁县、长治、晋城、武乡、襄垣、平顺、沁源、安泽、屯留等地,在中共地方组织及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的配合下,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开展改造旧政权、减租减息等工作,很快在晋东南和冀西地区建立了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1月,邓小平接任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
2月初,第一二九师在辽县召开会议,就进一步实行战略展开、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等工作进行部署。
随后,晋冀豫边区的抗日游击战全面展开。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日军构成重大威胁。
日军为维护后方交通,巩固占领区,调集大批军队围攻根据地。
1937年12月,第一二九师在寿阳、昔阳地区打退日伪军六路围攻。
1938年3月,一二九师在徐向前领导下,取得神头岭和响堂铺伏击战的重大胜利,共歼敌1500余人。
4月初,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密切配合,粉碎了日军调集3生活常识分享。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当时各敌后根据地建设的模范。
地处同蒲路以东,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以南,东临渤海,以山西东北部和河北的冀中、冀东为主,包括察哈尔、热河、辽宁三省的一部,行政上划分为北岳、冀中、冀察、冀热辽四个区。
区内除冀中大平原外,大多是山岳地带。
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境内。
历史折叠建立1937年10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领一部分部队和军政干部共约3000余人,留驻五台山地区。
他们组织工作团,分赴晋东北、察南、冀西各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收复许多座县城。
人民群众踊跃参战,部队迅速扩大。
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军分区。
晋察冀军区成立仅半个月,日军即调集2万余人从平绥、同蒲、平汉、正太铁路分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企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敌后根据地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
在近一个月的作战中,日军虽侵占七座县城,但八路军采取广泛的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一部的作战方针,经过多次伏击、袭击作战,共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打击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迫使日军主力回到铁路沿线。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到30余县。
折叠发展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冀西阜平召开。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有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的和尚与喇嘛的代表等,共140余人。
他们代表着边区30余县的广大民众。
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
这是敌后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小英雄雨来中晋察冀边区的意思

小英雄雨来中晋察冀边区的意思一、小英雄雨来的故事1982年上映的电影《小英雄雨来》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耳熟能详的影片,影片以小男孩雨来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来到中晋察冀边区的故事。
这个任务名称指的就是电影中雨来来到边区的意义。
二、中晋察冀边区的背景中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地区,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位于中国的河北、山西和山东三省交界处。
该地区由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展而来,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阵地之一。
2.1 根据地的意义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根据地的方式,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后方支持和组织基础。
中晋察冀边区作为一个重要的根据地,承载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重要活动。
2.2 中晋察冀边区的特殊地位中晋察冀边区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于华北平原的山西、河北和山东三省交界处。
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因此,中晋察冀边区一直是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特别重视并进行大量军事和政治工作的地方。
三、小英雄雨来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小英雄雨来作为影片主角,他来到中晋察冀边区的意义远远不止一个小男孩的冒险故事。
他的到来象征着希望、勇气和团结。
3.1 雨来带来希望在战争年代,人民生活困苦,处处充满了死亡和困苦。
雨来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他用自己的坚持、勇敢和聪明才智,不仅解决了许多问题,也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灯塔。
3.2 雨来带来勇气雨来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小男孩的勇敢和坚持,他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从不退缩,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种勇气鼓舞了边区的人民,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3.3 雨来带来团结电影中,雨来与边区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努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
这种团结精神在战争年代尤为重要,它让人们明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抵抗侵略。
四、小英雄雨来的意义与当代虽然《小英雄雨来》是一部上世纪的电影,但其中蕴含的意义依然深远。
4.1 希望和梦想人们在战争年代渴望希望和梦想,而小英雄雨来代表了这种希望和梦想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网太原8月28日电(王建白鸿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
日前,围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网山西频道专访了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办公室副巡视员杨玉堂。
杨玉堂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不仅提供了在敌后山岳地带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坚持抗战的先例(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区),而且提供了在敌后平原地带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坚持抗战的先例(冀中区),标志着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在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
它的创立和发展,打开了华北抗战的新局面,对于敌后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敌后抗日战场的形成起了促进的作用,给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持久抗战的正确道路。
不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战略作用,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也具有首创的意义。
聂荣臻曾指出“这在全中国及全人类的历史上都是开辟新纪元的最光辉的一页。
”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抗战的堡垒”之一,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又是联系华北、东北、华中根据地的枢纽。
它牵制、抗击和消灭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量兵力,对于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八年抗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经常牵制和抗击着1/3到1/2的华北日军和1/2左右的华北伪军及部分伪蒙军、伪满军、关东军。
边区军民与敌人共作战3.2万多次,粉碎敌人千人以上、1 0万人以下的大“扫荡’’110多次,消灭日伪军35.1万多人。
在
军事上、战略上与晋绥、晋冀豫、冀南、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及东北抗日,联军相互支持,形成对日伪军的犬牙交错的包围形势,使之深陷敌后人民游击战争的泥潭。
这不仅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使日本法西斯无法抽兵北攻苏联,也不得不推迟向南进攻美英的时间。
杨玉堂说,我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在华北敌后最早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即边区行政委员会,提供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形式的典型和经验。
同时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制度实施较早的地区,建立了敌后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政权,即新民主主义政权,让基本群众在政权中占了绝对优势,又团结了抗日的地主、富农和各阶层人士。
把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模型”具体地、科学地体现出来,改造了旧社会,创造了一个新社会,使全中国人民看到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光辉前景,对于促进全国政治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华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工商业发达,日本侵略者企图掠夺华北的战略物资,以挽救其经济困难。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非常重视财政经济建设,与敌人开展货币斗争、粮食斗争和市场、物资的争夺战,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以棉花为例,战前河北的棉花供给日本占很大的数字,而1940年日本从华北掠夺的棉花不及战前的1/3。
边区财政经济建设和全面对敌经济斗争的胜利,有力地支持了边区军民的持久抗战,使日本侵略者掠夺华北、“以战养战”和变华北为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的计划遭到沉重的打击。
杨玉堂说,当时晋察冀分局很早就提出“不仅是抗日根据地,而且必须是人民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标,注意开展平、津、唐等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
1942年8月,晋察冀分局成立了“东北工作委员会”,以后在冀中、冀东、平北等战略区和一些重点县份相继成立了同样的组织,数年中培训了大批优秀干部派往东北各地,侦察敌情,建立地下交通,组织抗日力量,为反攻和进军东北作了重要的准备。
在大反攻中,晋察冀边区部队向日军在华北的巢穴进攻,收复了张家口、宣化、山海关等70余座城市,解放了河北省的大部、山西省北部、绥远省东部、辽宁省西部和察哈尔、热河两省的全境。
与此同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八路军在战斗中由3000余人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从无到有发展到9 0余万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边区八路军伤亡11.6万余人,干部群众被残害死亡70余万人,被敌抓壮丁50.5万余人,粮食被抢掠133. 22亿余公斤,房屋被毁256.6万余间,牛马骡驴损失6 3万余头,猪羊损失37 0万余只。
但是,这里的人民最终获得了胜利,在他们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有“狼牙山五壮士”、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青年英雄金方昌、少年英雄王璞等,还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援华医生白求恩和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等。
他们作为晋察冀边区千千万万个抗日英雄、烈士的代表,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后杨玉堂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做出重大的贡献,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政策,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给予了更为具体的指导,这是一切胜利和成就的决定的因素。
第二,晋察冀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有长期的革命斗争的锻炼和对敌斗争的丰富经验,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抗日战争,这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的源泉。
第三,晋察冀边区部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子弟兵,有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怕牺牲,英勇善战。
第四,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和兄弟部队的密切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这是晋察冀根据地鼓裤诬利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