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以冀中根据地为核心建立起来

合集下载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作者:来源:《百年潮》2015年第10期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它位于华北北部,北与绥远省东部、察哈尔省北部、热河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相连,东、西、南三面以津浦、同蒲、正太、石德铁路为界,分别与山东、晋绥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接壤,包含以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交界地为中心的晋、察、冀、热、辽诸省的广大地区,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抗战时期,它在对敌斗争和建党、建军、建政、群众工作及经济、文教工作等方面,创造了极为丰富、宝贵的经验,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中共中央创建晋察冀地区根据地的决策七七事变后,日军疯狂进攻华北,7月底占领北平、天津,8月末攻陷南口、张家口,9月占领大同、保定、沧州,10月攻占石家庄、娘子关、德州,11月8日又攻陷太原。

至此,整个华北几乎完全沦陷,日军锋芒直逼黄河北岸。

在此形势下,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身上。

而在华北敌后抗战的全局中,晋察冀地区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晋察冀地区处于华北抗战的最前沿,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可以北越长城,直捣伪“满洲国”,扼住日军出入华北的咽喉要道山海关;可以控制平汉、津浦、同蒲、正太、平绥、北宁等铁路干线,卡住日军运输的大动脉;还可以紧紧包围日本华北方面军大本营及华北伪政权的驻地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战略要点,在华北地区敌人的心脏上插入一把尖刀。

总之,这既可以直接袭扰敌人的后方,牵制敌人的大量兵力,达到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的目的,将来还可以成为全国大反攻、解放东北的重要前进阵地。

晋察冀地区,早在卢沟桥事变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推动或组织下,就多次爆发过英勇的抗日斗争,如29军等部的长城抗战,孙永勤部的热南抗战和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斗争等,特别是1935年北平爆发的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潮,也直接激发了本地区人民坚决抗战,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斗争。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129师的核心根据地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129师的核心根据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29师的核心根据地导语: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河北、河南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

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是华北战略要地之一。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山西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布置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任务。

会后,在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张浩领导下,除以主力阻击沿正太路西进之敌外,师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等率领工作团和部分武装,到沁县、长治、晋城、武乡、襄垣、平顺、沁源、安泽、屯留等地,在中共地方组织及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的配合下,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开展改造旧政权、减租减息等工作,很快在晋东南和冀西地区建立了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1月,邓小平接任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

2月初,第一二九师在辽县召开会议,就进一步实行战略展开、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等工作进行部署。

随后,晋冀豫边区的抗日游击战全面展开。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日军构成重大威胁。

日军为维护后方交通,巩固占领区,调集大批军队围攻根据地。

1937年12月,第一二九师在寿阳、昔阳地区打退日伪军六路围攻。

1938年3月,一二九师在徐向前领导下,取得神头岭和响堂铺伏击战的重大胜利,共歼敌1500余人。

4月初,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密切配合,粉碎了日军调集3生活常识分享。

建国前后河北乡村基层政权建设——以廊坊地区为例

建国前后河北乡村基层政权建设——以廊坊地区为例

收稿日期:2017-03-05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建国初期河北村镇基层政权建设与社会秩序重建研究”(SD161069)。

作者简介:荣宁(1965—),女,河北三河人,廊坊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史。

①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档案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6页。

②谢忠厚、宋学民:《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文献选编》(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62页。

③文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文安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65-67页。

④中共廊坊市安次区委党史研究室编:《安次县民主革命时期大事记(1919—1949)》,铅印本,1993年版,第32页。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廊坊地区在抗战时期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游击区,基层政权建设是以两面政权的组织形式出现,并以坚持敌后武装斗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来推动与巩固的。

解放战争时期,基层政权建设推进较快,并通过土改工作扩大了执政基础。

建国初期,基层政权经过调整、合并,撤区建乡,普选乡村政府,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更加规范化、民主化。

关键词:建国前后;廊坊地区;基层政权;撤区建乡中图分类号:K2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7)02-0077-07第33卷第2期Vo l.33No .22017年6月Jun .2017建国初期,河北省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是在晋察冀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开展的。

抗战时期,由于敌我态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了根据地地区、游击区和半根据地半游击区等不同形态的地区。

廊坊地区,由于地处京津之间的特殊位置,成为红色政权和日伪政权争夺的前沿阵地,属于游击区,乡村基层政权以“红白”两面政权为存在形式。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要文艺团体概况初探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要文艺团体概况初探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要文艺团体概况初探【摘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

在根据地,文艺社团纷纷建立,边区抗战文艺也开始兴起。

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坚持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方针,大力推进边区的文艺运动,运用这种艺术形式宣传鼓动群众,为边区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文艺体系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抗日战争文艺社团文艺工作者音乐创作戏剧创作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地位晋察冀根据地是在八路军——五师取得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后。

结合急剧发展的抗战形势,按照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以五台山为中心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及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了。

这是当时各敌后根据地建设的模范,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与需要,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展到正太、同浦、平汉、平绥4条铁路之间的山西东北部,察哈尔南部和河北西部的山区。

半山区和冀中平原地区,而后以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边陲地带为中心,扩展到包括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热河(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等省各一部的广大地区。

它西迄同浦铁路与晋绥抗日根据地相连,东至津浦铁路和渤海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相邻,南至正太、石德铁路与冀南、太行抗日根据地相接,北跨外长城到沽源、宁城、锦州一线。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在敌后华北最早创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的成立,也标志着敌后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形成。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为八路军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先后对日、伪军发动察南战役、雁北攻势、子牙河战役等,扩大了解放区。

这标志着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在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推进了敌后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在抗日的烽火中逐渐壮大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段历史。

在这个抗日根据地中,人民英勇抵抗着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并为后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和贡献。

一、形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期。

当时,日军在全国占领了大片土地,为了保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推进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在晋察冀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晋察冀边区成立,旨在组织人民抗日救亡,并为中共中央提供一个后方基地。

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

在晋察冀地区,党员、军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投身到抗日斗争中。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晋察冀抗日力量相对较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抗日队伍中。

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抗日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

同时,中共中央和红军在晋察冀地区设立了军事基地和政治机构,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贡献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后方基地,为中国军民提供了安全和保障。

其次,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激励了更多人参与到抗日斗争中。

这个发展的同时,抗日根据地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经验,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仅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作用,还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艰难时期,晋察冀地区的党组织积极组织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同时也充分尊重民主权利,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广泛的参与空间。

在经济上,抗日根据地发展了农业和工业,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社会方面,抗日根据地注重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总结起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座坚实堡垒,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过程,但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抗战精神。

历史趣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以冀中根据地为核心建立起来

历史趣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以冀中根据地为核心建立起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冀中根据地为核心建立起来导语: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近千人,取得了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胜利。

10月,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

第一一五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余人,在政委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他们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扩大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收复敌占城镇,很快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路之间的晋察冀边区形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军分区。

11月下旬,日军调集2万余人分八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

八路军采取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的作战方针,歼敌1000余人,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了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到30多个县。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生活常识分享。

晋察冀边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边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边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

它位于华北地区,包括山西省晋中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和河北省邢台市。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和政治力量的重要阵地。

下面将从军事、政治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晋察冀边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性。

首先,晋察冀边区在军事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初期,这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重要训练基地。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这里组织起来,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逐渐成长为了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

晋察冀边区山地众多,地势险要,为抗日军队提供了优越的战略地理条件。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对日本侵略者实施了有效的打击,保护了中国人民的安全和利益。

其次,晋察冀边区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建立了完整的地方政权,创办了抗日民主政府,为广大农民和工人提供了实现自我管理的机会。

边区政府以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劳动争取、妇女解放等,改革了农村和城市的社会结构,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

边区政府还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和教育活动,号召民众积极参与抗日工作,加强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了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后,晋察冀边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边区政府积极进行抗日经济建设,推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合作化措施,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边区政府还鼓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工厂和合作社的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边区政府还成立了晋察冀边区产业银行,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为军队和民众提供了物资保障。

综上所述,晋察冀边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在军事、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它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的坚实后盾。

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斗争精神和经验为整个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示范,对于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赢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哪里

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哪里

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哪里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领军的统治而建立的根据地。

1937年11月聂荣臻在山西五台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苏南、皖东等。

这些抗日根据地成为193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抗日主要战场之一。

【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其他抗日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广大地区内,广泛的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政权,使这些地区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根据地。

到抗日战争后期,主要抗日根据地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陕甘宁、冀热辽、山东、苏北、湘鄂赣、鄂豫皖等19块。

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一亿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由开始的4万人发展到120万人。

这为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敌后根据地的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由八路军115师开辟的最早的中国抗日根据地。

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1938年建立了正式领导机构——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选举实行“三三制”。

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包括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108个县,人口约2500万人。

在聂荣臻率领下,抗战八年,粉碎日军多次“扫荡”,与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平型关战斗后,聂荣臻率一一五师一部两千人留守五台山,在晋察冀边区开展游击战争。

十一月,成立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军分区。

八路军在各地组织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游击队。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日,在河北阜平召开全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成立了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

各级政权进行了改选,统一了政策法令,改编了当地的抗日武装,部队迅速扩大。

二月,边区军民粉碎了日寇二万多兵力的八路围攻,恢复了晋北、冀西、冀中、察南的五十余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冀中根据地为核心建立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近千人,取得了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胜利。

10月,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

第一一五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余人,在政委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他们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扩大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收复敌占城镇,很快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路之间的晋察冀边区形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军分区。

11月下旬,日军调集2万余人分八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

八路军采取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的作战方针,歼敌1000余人,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了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到30多个县。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寺庙的和尚、
喇嘛等140余人,代表着边区30余县的广大民众。

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

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颁布实施的各项政策法令,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本改变了国民党军队败退和政权垮台后出现的混乱局面,使敌后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冀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也得到迅速发展。

1937年10月,共产党员吕正操率国民党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六九一团在河北晋县誓师抗日,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

1938年4月,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配合,粉碎了日军对冀中的第一次“扫荡”,奠定了扩大和巩固冀中抗日武装及根据地的基础。

同年5月,冀中省委成立,黄敬为书记。

同时,人民自卫军与河北省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下辖4个军分区。

同时成立冀中区统一的政权领导机关——冀中区政治主任公署,吕正操任主任。

冀中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已注意到冀东战略地位的重要。

1938年2月,毛泽东指示:红军可出动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

随后,晋察冀军区派第一军分区邓华支队向北平以西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政权。

5月,晋西北的八路军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治委员。

6月,第四纵队向冀东挺进,策应、配合了冀东20余县20余万人的武装起义,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成立,彭真任书记。

不久,彭真奉调延安,由聂荣臻任书记。

分局代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全面领导边区的党、政、军和群众工作。

到1938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

晋察冀分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晋察冀军区统一领导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个地区、各方面的工作。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引起了日军极大的恐慌。

1938年11月和12月,日军对冀中区进行两次围攻。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贺龙、关向应率领八路军一二0师主力,于12月下旬开赴冀中,并于次年4月在河间县齐会村战斗中歼灭日军700余人,取得平原地区歼灭战的重大胜利。

随后,一二0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一起,相继在繁峙、易县、灵寿、阜平、涞源等地打败日伪军的进攻和“扫荡”,取得上、下细腰和陈庄、雁宿崖、黄土岭战斗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冀中、北岳根据地。

1940年,晋察冀军区各部参加了百团大战,重创日伪军,巩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到1940年底,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壮大为晋察冀、冀中、冀热察三个战略区,成为拥有1500余万人口的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起,日军将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武装作为主要的进攻对象,在华北采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连续5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

日军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晋察冀根据地进入艰苦困难的时期。

面对艰难困苦的局面,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坚持敌后抗
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同时,抗日根据地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伸展”、“把敌人挤出去”等军事斗争方针,广泛运用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武工队等游击战方式,深入敌后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抗战,到1943年,北岳区粉碎了日军4万余人的大“扫荡”,冀中区抗日游击根据地重新建立,冀东区开辟了察北、热南及辽西的大片新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44年,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实行攻势作战,共作战4400余次,毙伤敌2.29万余人,俘日、伪军及争取伪军投诚、反正2.22万余人,拔除敌据点、碉堡1600多个,解放人口758万,扩大了北岳区,巩固了平北与平西区,坚持了冀东区,恢复了冀中区。

同年9月,为了便于指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晋察冀军区对所属部队进行整编,成立了冀晋、冀中、冀察和冀热辽四个二级军区,并以各区部队为基础组织了新的野战部队。

1945年5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削弱日伪,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方针,对日、伪军发起大规模夏季攻势,先后发动察南战役、雁北攻势、子牙河战役、大清河战役、热辽战役,消灭日、伪军2万余人,扩大了解放区,将敌人压缩到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

8月,晋察冀军区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对日、伪军展开大反攻:一部攻夺大同、丰镇等城,一部进攻太原,一部包围北平,一部攻张家口、张北、多伦、沽源,一部攻唐山、秦皇岛等,一部攻天津、
塘沽,一部攻石家庄、保定,攻占城市70余座,解放了西迄同蒲铁路,东到渤海、锦州,南临正太路、石德路,北至多伦、赤峰的广大地区,使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联成一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