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狼》教案新人教版1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第20课《狼》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第20课《狼》教学设计学习宗旨:让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充分的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之中,卒有所获。
学习目标:1、熟记小说常识及“犬、之、洞、隧”等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并用结对互助法疏通文意。
3、用结构框架图整合本文内容,体会文章寓意。
学习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并将故事用结对互助式译成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用结构框架图整合本文内容,归纳本文寓意。
教具预备:多媒体小黑板教学课时:一课时授课过程: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情形歌曲《说聊斋》,由“蒲松龄”引出本文的《狼》。
二、出示学习目标:注:(学生以自由诵读的方式来整体把握。
)三、预习展现一)检查预习一(作家作品)二)检查预习二(朗读)1、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停顿注:1)、小组合作展现朗读,其他同学分别从准确、熟练、重音、节奏、感情及站姿上进行点评。
2)、第一节读得舒缓;第二节读得紧凑;第三节读得紧张;第四节读得急促;第五节读得镇定三)、检查预习三(背诵)背诵接龙(背一句,翻译一句。
)注:其他学生能够随时纠正。
第二框架:整合提升四、小组内用结对互助法疏通文意。
(本文重点)要求:1.字字落实原则 2.重点实词词义做批注 3.积存文中的通假字、古今义字、词类活用字及一词多义字。
4.准确翻译重点句。
注:(交流终止后,抽查其中四个小组的交流情形:请他们分别把疏通文意时整合的四项知识演板到后黑板相应的版块位置,以便同学们对重点知识的纠错与识记。
四项包括:通假字、古今义字、词类活用字及一词多义字。
)五、合作探究、讨论竞答。
1、请快速找出时刻、地点和矛盾的双方,并尝试用两个字概括每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时刻: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两字概括: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议狼2、本篇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划分的?明确:开端:遇狼进展:惧狼再进展:御狼高潮和结局:杀狼3、本文中的狼具有如何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凶狠贪欲、阴险狡诈4、本文中的屠户具有如何样的性格特点?明确:迁就忍让、奋起抵抗、机智勇敢、细心果断5、本文前四段与第五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明确:前记叙后议论6、说一说本文的寓意或你学了本文的启发。
初中《狼》语文教案

初中《狼》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概括狼的形象特点。
2. 能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 能够领悟故事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 故事的主题思想及教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狼的狡猾手段及其与人的智慧斗争。
2. 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相关狼的图片或插图。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狼的形象特点。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语言魅力。
教师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 理解故事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讲述了什么事件?b. 狼的形象特点有哪些?c. 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是什么?4. 分析狼的形象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狼的形象特点,如狡猾、贪婪、凶残等。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狼的这些特点。
5. 领悟故事主题学生思考故事想要传达的信息,如人的智慧可以战胜狡猾的狼。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勇敢、智慧、善良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续写故事,设想牧羊人如何利用智慧彻底消灭狼。
同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作文。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狼》这篇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道德观念。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狼》教案

初中语文《狼》教案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狼和羊的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狼》、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一个有关狼和羊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狼》,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
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狼和羊的形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和羊的斗争,揭示狼的狡猾、凶残的本性,以及羊的聪明、勇敢的
一面。
3.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的情况,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狼和羊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狼和羊的形象。
2.写一篇关于狼和羊斗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狼和羊的寓言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狼和羊的形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
要注重课堂练习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第20课《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狼》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第二则。
该单元以“动物”为主题,旨在通过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从动物世界中折射出来的人类生活轨迹。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质的小说,通过叙述屠户与两只狼斗智斗勇的故事,揭露了狼的贪婪、狡诈和凶残的本性,表现了人的勇敢、机智和善于斗争的精神。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简洁生动,结构清晰,适合学生阅读和思考。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通过之前学习的《世说新语》《<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等文言文,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和阅读方法。
本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重点语句或段落等方式,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概括文章的中心。
三、教学目标1、朗诵文言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理解句意、文意。
2、培养学生斗争、善于斗争的意识,懂得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
3、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理解句意、文意。
2、教学难点: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培养学生斗争、善于斗争的意识,懂得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导入环节:图片展示:展示狼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狼的成语和故事,概括狼的本性。
示例成语: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吞虎咽等。
示例故事:狼来了、小红帽等。
成语接龙:进行带“狼”字的成语接龙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狼》。
2、了解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淄川县(现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初中教材狼教案

初中教材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2)能够分析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2)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狼的形象分析;(2)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狼的成语、故事,如“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2)提问:你们对狼有什么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狼》又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3)让学生思考:狼在课文中象征着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狼的形象特点,如狡猾、凶残等;(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狼的形象特点;(3)教师点评,总结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讨论如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2)强调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重要性;(3)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
《狼》初中教案

《狼》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的特点和习性。
(2)能够把握课文结构,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改编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把握。
(3)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生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狼的特点和习性,引起学生对狼的兴趣。
(2)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总结狼的特点和习性。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狼的看法。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展示(1)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文片段的表演,要求学生注重情感的表达。
5. 模仿改编(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对课文进行模仿或改编。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6. 课堂讨论、辩论(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成两队进行辩论,锻炼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7.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狼的特点和习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狼》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参与讨论和表演。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活动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通过分析《狼》一文,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培养阅读素养。
2.语言表达:学习课文中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运用规范、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交际。
3.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狼的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语表达的流畅性: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困难,可能因为词汇量不足或语法掌握不牢,导致表达不清晰、不连贯。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举例
-词汇学习:在课文中找到描述狼的词汇,并解释它们的具体含义,如“狡猾”表示狼具有机智和诡计多端的特点。
-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狼是一种狡猾的动物”,讲解“一种”作为定语从句的作用,以及“狡猾的”作为宾语从句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狼》这一课,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有效的。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动物相关的情况。但在时间把握上,我可能需要更加精准,确保导入环节紧凑而不拖沓,为后续的教学内容留出更多时间。
初中语文《狼》试讲教案

教案名称:《狼》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文中抓住关键信息,提炼文章要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教育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3. 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理解。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狼”的故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狼的故事。
2. 简介课文作者:介绍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同桌交流。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提问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二、深入学习1.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三、拓展延伸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主题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狼》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
《狼三则》讲述的都是狼在与人较量中失败的故事。
但第二则更突出了狼的贪婪狡猾的特点。
故事篇幅虽然不长,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在人与狼的斗争中表现了人的机智,告诉我们即便是凶残的狼也没有什么可怕。
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
《狼》是一篇古典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小说仍然是一波三折,情节很吸引人。
故事的开端,为我们设置了“一屠晚归”的图景,“晚”字给故事蒙上了一层阴影。
独自一人回家的屠户,恐怕最担心的就是“狼来了”。
可是狼真的来了,而且是两个。
狡猾的狼先是远远地跟着,也许它们在揣测屠户的心理吧。
果然,屠户害怕了。
故事进一步发展,屠户采取了妥协退让的办法,先是将担中的“剩骨”投出去一个,结果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再妥协“复投之”,可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的贪婪可见一斑。
最后,当“骨已尽”时,狼们并没有发善心离开,而是“两狼之并驱如故”。
看来妥协是不能赢得它们的同情的,只能让贪婪的狼得寸进尺。
屠户不得不进入抵御状态,当他发现“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时,决定找一个安全的防御之所。
“奔”字突出了情况危急,屠户来不及多想,本能地“弛担持刀”面对两狼,但这已足以吓住了狼,狡猾的狼暂不敢上前,与之“眈眈相向”。
故事的高潮,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一狼离开,一狼假寐。
好在屠户没有错过进攻的时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此情此景读者也无不为屠户欢欣,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
正要离开的屠户突然发现身后“一狼洞其中”,原来它企图“隧入以攻其后”。
到此屠户才明白,原来前面假寐的狼是“以诱敌”才如此,狡猾的狼竟然采用了分兵袭击的办法。
此处的描写将狼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高超的描写艺术不能不让我们钦佩,在人与狼的较量中,双方都在不断地变化着策略,狼是由远远地跟着,到采用分兵袭击之策。
屠户由妥协退让,到与狼对峙,到奋而杀狼。
在这种斗争中,狼是表现了贪婪狡猾的特点,而人却由退让进而到了勇敢。
所以人与狼的较量最终以人的胜利而告终,这恐怕正是作者要告诫我们的,不要惧怕强大的敌人,只要敢于与之抗衡,胜利最终是我们的。
在勇敢智慧的人面前,再狡猾的豺狼也只能是失败。
全篇虽不到二百字,但语言生动,刻画人及狼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堪称精短小说的典范。
二、问题探究1.课文最后一段在表现手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前面的故事是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而结尾段却是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点明全文主旨。
古代这类文体的写法总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
2.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不是可以随意表明自己观点的年代,作者以故事的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
讽刺那些奸邪狡诈的人,最后必将失败。
3.在这个故事中,斗争的双方一方是屠户,另一方是狼,在双方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分别处于什么位置?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故事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在整个斗争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
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紧追不舍,屠户是“惧”“大窘”。
后来屠户采取抵御之策,狼开始想办法对付他,前后夹击。
屠户抓紧时机,反击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对敌斗争中决不能软弱,恶的势力往往是你弱它就强。
故事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恶的势力不能妥协退让,只能机智勇敢地面对。
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思考与讨论一、《狼》的第一部分是叙事: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想想看,这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有哪些好处?设置此题意在考核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同时学习故事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高超的描写艺术。
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抓住重点的词语、重点句子。
参考答案:这部分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
如“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动作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犬坐”“假寐”“径去”写出狼的狡猾。
二、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心进行体会。
人与狼较量的过程中,人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从妥协退让到勇于斗争。
从没有信心到勇敢地战胜敌人。
参考答案: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
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建议一、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言故事,要想了解蒲松龄写作的文风,应该在引导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的情况下,再学习本篇文章。
至少我们应该带领学生阅读几篇《聊斋志异》中的小故事。
二、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尤其是这篇文章故事性较强,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章的趣味性。
三、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课文的串讲,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狼》的故事。
四、借助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故事的情节发展是按照怎样的脉络进行的?能否用一些词语概括这些情节?屠户和狼在相互对峙中,他们的关系在发生着变化,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给你怎样的启示?五、现在人们在对《狼》这一课的理解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讨论,那就是狼该不该杀,尤其在今天狼日渐减少的情况下。
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讨论。
相关资料一、关于作者蒲松龄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父亲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到他时家境更为贫困。
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19岁时初应童子试,连获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4年后便死了。
一生中,除31~32岁时,到宝应和高邮做过一年多的幕宾外,都在家乡设馆教书。
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
这为他创作不朽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奠定了生活和思想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二、《聊斋志异》介绍《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
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
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
《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
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
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
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三、《聊斋志异》自序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
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遂以成篇。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
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
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
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
寤而松生,果符墨志。
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
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
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
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康熙己未春日,柳泉自题四、《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一《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
单从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某些表现手法来看,这个评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如果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纵横面来看,这个评价就不够全面了。
因此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说。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发展系统。
一个系统属文言,起自六朝的志怪而盛于唐的传奇;一个系统属白话,起于由唐宋时的说话而形成的话本,进而发展到大部头的长篇章回小说。
文是文,白是白,界限分明。
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如以文言写章回小说者。
但是,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竞赛,甚至有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聊斋志异》的出现,就不单纯的是文言小说自然地顺利地直线地发展的结果。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
蒲松龄自己也承认是“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来继承这一小说传统的,是踏着前人开辟的创作道路前进的。
然而,从当时的情况讲,这条路已经是歧路了。
他以自己毕生的主要精力,又把歧路引直成宽平的大道,树下了历史的纪念碑。
《聊斋志异》是清初17世纪的作品,上距干宝的《搜神记》已千年以上,距唐传奇的兴盛也近千年。
对于文言小说的发展来说,《聊斋志异》的出现,实在是“文起千年之衰”,其功不在“文起八代之衰”以下。
按照鲁迅的说法,中国古代严格意义的小说从唐代才开始出现,“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以前的志怪书不仅是“粗陈梗概”,“非有意为小说”,而且“以为幽冥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更无诚妄之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