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案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及笔画顺序。
2. 认识并区分常用汉字字形和字音。
3. 能够正确朗读和书写一些简单的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2. 教辅资料:汉字书写练习纸、课堂练习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拼音。
2. 出示汉字“大”、“小”,请学生朗读并说出汉字的意思。
(二)学习笔画规范1. 出示“点、横、竖、撇、捺”的图片,给出示例字“一”、“人”等,请学生模仿描绘,并加以练习。
2. 分别介绍不同类型的汉字形状,如“横折钩”、“竖提”等,并示范书写。
(三)认识字音1. 出示汉字“一”、“人”等,让学生大声朗读并说出字音。
2. 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些已学汉字,朗读并尝试书写。
(四)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带有简单汉字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提示,用正确的读音朗读并写出对应的汉字。
2. 发放汉字书写练习纸,让学生按照给定的字形和顺序,认真练习汉字书写。
(五)拓展活动1. 出示一些常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读并模仿书写。
2. 老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提问,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总结1. 针对学生的书写情况,及时点评并指导。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技能。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课的课后习题。
2. 继续每天练习汉字书写,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板书和图片示范,又有练习和互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汉字的基本规范和常见字音。
同时,结合拓展活动和课堂对话,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游戏元素,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小桔灯_初级中学语文教案.doc

小桔灯_初中语文教案小桔灯ﻭﻭﻭ教学目的:ﻭﻪ1.理解“小桔灯”对烘托小姑娘的精神作用。
ﻪﻪ2.认识小姑娘生活在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的社会,学习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ﻭ3.揣摩修饰词语对增强语言表达力的作用。
ﻭﻪ教学重点:ﻪﻭﻪ1.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ﻭﻭ2.恰当的使用修饰词语。
ﻭﻪﻭﻪﻭ教学方法:第一课时精讲全文,分析人物形象,3.复述。
ﻭ提示中心,使学生有个整体认识,第二课时以练为主,讨论写作特ﻪﻭ教学时间:2课时点,复述课文。
ﻭ教学步骤:ﻪﻪ第一课时ﻭﻪﻭ导语: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都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社会生活是个更广阔的领域,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小桔灯》故事发生在解放前的重庆,读了这个故事,你会喜爱和敬佩那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
ﻪﻭﻪﻭ默读课文,正音解词:ﻭﻪﻭ仄(zè)挪(nuó)掀(xiān)唇(chún)聊(liáo)髻(jì)揉(róu)捏(niē)叩(kòu)愣(lèng)瓤(ráng)瓣(bàn)盏(zhǎn)ﻪﻭﻪ①仄仄:形容狭窄。
②无聊:此处是由于清闲而烦闷之意。
ﻪ③越发:更加。
④朦胧:月光不明,这里指小桔灯不亮。
⑤光景:表示对数量(时间)的估计。
⑥灵巧:灵活而巧妙。
ﻪﻭﻪ⑦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⑧乐观: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
(跟“悲观”相对)ﻪﻭﻪ⑨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ﻭ再读课文理出文章结构层次ﻪﻭ(一)1—4段,点明时间,写初遇小姑娘。
ﻭﻪ(二)5—10段,写探望小姑娘母女的经过,侧重表现小姑娘的乐观精神。
ﻭ(三)11—13段,小姑娘的乐观和信心,十二年后得以证实。
ﻭﻪ预习提示,作者介绍。
ﻪﻪ分析课文:第一部分这一句独立成段(倒叙)ﻪ提问:“这”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何作用?(有关小桔灯的事,点明故事的时间)ﻭﻪ1.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故事发生的时期“黎明前的黑暗”时期)ﻭﻪ(交待了具体时间、地点,朋友住处的环境、格局布置等)ﻪﻪ2.找出描写朋友住处环境格局布置的句子,说说其描写方法和作用。
初中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集五篇

初中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集五篇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
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帮助。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女娲造人》一、学情分析这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内容浅显,七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年龄,对这篇文章兴趣较浓。
在这一课时的学习,老师可调动他们平时的阅读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激发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去了解神话的特点,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喜悦之情。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课文中女娲的形象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在第二课时,将让学生做一次思维提升,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并运用课文运用的细节描写的方法,以读促写,尝试改写、续写《女娲造人》的部分片段。
二、教学目标1.语文常识(1)了解袁珂的生平简介。
(2)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语言:(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细腻的词句。
3.阅读(1)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生发的内容。
(2)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3)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4.写作: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三、教学重难点1.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2.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四、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读写结合法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二)把握神话特点,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发生的内容。
(三)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大家喜欢看神话吗?都看过哪些神话?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愚公移山……为什么喜欢看神话?故事情节巧妙有趣,运用夸张,想象奇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神话是怎么产生的?上古时代,人类文化知识很少,无法解释世界起源(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自然现象(刮风、打雷、发洪水、干旱等),就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标题: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教案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韵律;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2.鉴赏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3.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抒情情感;2.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语文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古诗词选本、黑板、粉笔等;2.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播放一首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2.提出问题:你对古诗词有什么了解?你平时喜欢阅读古诗词吗?步骤二:呈现古诗词基本形式(10分钟)1.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古诗词的基本形式(每行字数相等,每句后的字音相同等);2.解读并分析一首经典古诗词的基本形式。
步骤三:学习古诗词修辞手法(15分钟)1.介绍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2.以具体的例子展示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
步骤四:品鉴古诗词作品(15分钟)1.选取经典古诗词作品,供学生阅读和品味;2.教师解读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五:创作古体诗(15分钟)1.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创作一个简单的古体诗;2.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使用修辞手法,让诗句更富有表达力。
步骤六:展示和点评(10分钟)1.鼓励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诗作;2.全班共同点评每位同学的作品,如赏析优点、提出改进意见等。
步骤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1.概括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和收获;2.提供额外阅读材料推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的古诗词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同时,通过鉴赏和品味古诗词作品,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另外,在总结与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更多古诗词作品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初中一年级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2.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3. 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教学步骤:1. 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
2.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起学生兴趣。
可以选取一些有趣的故事、课文或者图片展示。
3. 听说读写:通过听力练习、口语练习、阅读练习和写作练习等不同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分析,解读其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5. 课文演练: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演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 拓展延伸:通过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者讨论和讲解相关的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7. 总结复习: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进行复习巩固。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或者伙伴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任务型教学:通过设定一系列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评价与反馈:1. 及时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纠正。
2. 终身评价:通过学期末的考试、作业和平时的表现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1篇)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1篇)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__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__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__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__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__的人性美,品味__的意境美。
教学手段:互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人生最真挚的情莫过于亲情。
亲情虽然没有爱情那样浪漫,瑰丽,却像小溪一样平淡中见隽永。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
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
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那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回答)是的,哪怕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莫怀戚一家祖孙三代人一起散步的浓浓亲情吧。
二、走进课文,感受亲情。
带着问题于都课文A、散步的人有:B:散步的地点是:C:散步的季节是: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E:结局齐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说“我”的背上和她的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难点理解)品析课文,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赏析难点句子,__重点段落,以及分析__主旨句子。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__的语感和情感。
(1)扫除字词障碍(2)思考:①课文中出现了那几个人物?②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学生自主发言,辩论走大路还是小路)过渡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
③面对母亲和儿子的分歧,我做出了什么决定:“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④我已经决定走为什么我觉得责任重大?⑤最后,全家是怎样走过那条小路的?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合作,最终挖掘__主旨。
第一册为学初中一年级_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册为学初中一年级_七年级语文教课设计为学一、教课目的1.认识以事喻理和正反对照的阐述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以事喻理的浅易文言文。
3.感觉“谋事在人”的正确性和力行不懈的重要性。
4.掌握蜀、鄙、恃、僧、钵等五字。
二、教课假想1.就谈论文角度而言,本文的构造和内容学生是简单接受的,困难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第一课时侧重在文言词句的熟习理解,即读通课文,第二课时谈论以事喻理的写法。
2.教课要点:以事喻理的写法。
3.教课难点:事理和看法之间的联系和一致。
4.教课方法:导读——谈论——训练。
5.教课进度:二教时第一课时一、教课目的读通课文,理解大体内容,区分段落。
二、教课过程1.简介作者平生易写作背景。
彭端淑,清朝人,进士出身,从前当官,以后讲学,著有《白鹤堂集》。
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为鼓舞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编者删去。
2.投影习题。
检查预习的注音和释义。
3.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注音语气和语调。
(教师对几句设句和反问句有目的地重读。
) 4.学生跟读、齐读全文。
5.谈论。
(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为何 ?明确: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用蜀鄙贫富二僧东朝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论点,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明确谈论文的基本构造即: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论点是哪句话 ?为何是这句话 ?明确:人之为学难易,要点在于“学”与“不学”。
虽则开头一句话是讲“天下事”,但全文环绕的中心是“为学”。
第一句话是引文。
6.部署作业。
背诵全文,准备口述第二部分故事。
第二课时一、教课目的1.理解以事喻理的写法。
2.落实课文字句。
二、教课过程1.发问:《为学》一文的论点是什么?2. 论点是由第二部分的二个故事来证明的,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白话文口译)假想:进一步熟习课文,并检查鄙、语、之、恃、去、顾等字的掌握状况。
3.谈论。
(1)蜀之鄙去南海简单吗 ?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明确:不简单。
初中一年级教材教案模板

初中一年级教材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第一篇课文《我的老师》:讲述作者童年时与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2)第二篇课文《怀念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感悟母爱的伟大。
(3)第三篇课文《第一次真好》:讲述作者第一次独自回家的经历,体会成长的喜悦与挫折。
2. 生字词:(1)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生字词。
3. 写作训练:(1)以“我的老师”为主题,写一篇叙事作文。
(2)以“怀念母亲”为主题,写一篇抒情作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深入分析和感悟。
四、教学措施: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课文音频,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 设立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开展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4课时,分别用于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生字词、写作训练和课堂总结。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设计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
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
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
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
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
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
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
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
“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
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
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
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教学目标与重点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语(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2.默读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
到时说“时间到”。
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
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1.多角度阅读(1)学习方法指导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
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
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2.语言运用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叫我不要的训诫。
(3) 向攀爬。
(4) 有人啜泣。
(5) 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地。
(11) 我的信心大增。
(12)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
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
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
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第三课:生命生命一、教学目标和重点1.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2.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
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思考飞蛾:生之欲望意义香瓜子:生命力价值心跳:生命珍视、奋斗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质疑问难。
6.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8.朗读练习。
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不停地在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 在小憩。
(3) 令我震惊。
(4) 令我肃然起敬。
(5) 昂然挺立。
(6) 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也可以。
(8) 庸碌一生。
(9)我应许。
(10) 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10.作业。
见“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紫藤萝瀑布一、教学目标和重点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二、教学大体步骤第一课时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辅助性问题设计: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图(略)“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
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
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