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辩题理解及范文稿

(一)什么是学者:1)一般认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风潮的人。
(二)什么是明星、学者明星化:1)明星是指在体育或者文艺方面杰出的人才,明星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大众性。
2)学者明星化的意思是一些学者在拥有一定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具备了明星所有的特性,即娱乐性、消遣性和大众性。
(三)什么是学术、学术传播:1)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
2)学术传播:学术传播三要素:传播主体(学者)、传播内容(学术)、传播受众(大众)(四)什么是歧途:比喻错误的道路。
即通过这条道路最终是到达不了终点的。
(五)什么是捷径:近便的小路;喻速成的方法或手段。
即通过这条道路最终可以比一般情况更快到达终点。
二、具体阐述:(从学术传播的三要素出发:传播主体(学者)、传播内容(所谓的学术)、传播受众(大众),阐述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影响。
)(一)传播主体(学者):学者明星化对学者的影响:1)对这些明星化了的学者的影响:1.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和名声威望;2.知识阶层市侩化:不再有“阅读”和“思考”的兴趣;浅思维文化大有可为;着意消解任何自省的努力 3.追逐名利,不思进取,失去时间和机会潜心专研。
2)对另外一些传统苦心专研的学者的影响:1.不公平2.浮躁化,无法潜心专研,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界。
(二)传播内容(所谓的学术):学者明星化对学术的影响:1)对学术传播面、传播深度的影响:1.扩大了传播面;2.缩小了传播深度。
2)对学术内容的影响:1.局限学术传播题材:权术谋略、宫廷争斗、稗官野史、揭私探秘等方面的内容;3)对学术价值的影响:1.失去学术科学性、严谨性,使得学术娱乐化,降低学术的价值;2.学术权威性受到损害,降低学术价值。
(三)传播受众(大众)学者明星化对大众的影响:(首先承认学术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服务。
)1)对大众的学术兴趣的影响:激发对学术的兴趣。
有关学者明星化

谢谢主席,大家好拨开迷雾见青山,先让我们想想为什么会有学者明星化这一现象呢?由于学者掌握着大众所没有的稀缺资源,即相对博雅知识基础上的精深思想,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新闻价值,必然吸引商业关注、媒体炒作,明星化便势不可挡。
所以学者明星化的本质就是商业运作和新闻关注的结果。
那我们就来看看商业运作和新闻关注对学术传播究竟是福还是祸?学术,不同于一般追求“知其然”的知识,本质上是“知其所以然”。
相比于传统的家传师授,著述游说,商业关注和传媒造势在今天的学术传播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即拉近了学者与大众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的距离,不失为一条捷径。
首先,学者明星化通过商业和传媒介入客观上拉近了学者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学术走入大众,其特点可谓是多快好省。
多,即受众的多,电视一播出,全国都收到,学术不再是学者的专利,而成为大众的财富。
快,即传播速度的快,当学术观点与探讨于多媒体上自由流动,所谓一日之内,天涯比邻。
好,即指受众接受效果的好,商业媒体介入的学术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生动亲切的方式为人们所理解、接受。
学者们一方面消解着知识的严肃性,使其通俗化;一方面又以其高于常人的知识养成为社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带动了普通大众的思考,最终也受到大众的拥戴,不经意间成为“学者明星”。
省,即经济成本的省,相较于传统的学术传播方式,学者明星们用的是较低廉的方式传播着精神力量与丰硕。
其次,商业和传媒介入客观上拉近了学者与学者之间的距离,活跃了学术氛围。
一家之言在短时间内被推向前台,接受各家的审视与甄别,引起前所未有的学术关注。
于是回味三国烽火,细想红楼一梦。
今天你历数汉代人物,明天我又说清帝疑案。
有人对此家观点称颂赞扬,便有人针锋相对,质疑争论。
学术由此显出了巨大的张力和生命力,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春秋战国的烽烟之中,那沸腾了思想脉搏的百家争鸣。
综上所述,我们拥有了更快捷的学术传播手段,既使得学术观点真正走入了大众,拉近了学者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也使学术氛围更加活跃自由,拉近了学者与学者之间的距离,学者明星化为什么还不是学术传播的捷径呢?其实今天人们的质疑来源于面对目前学术传播的现状还不够理性。
辩手必备——史上最全的辩论赛经典辩题集锦精编版

1、邻避运动频起象征/不象征中国公民责任感的觉醒2、应该/不应该全面推广异地高考政策3、好莱坞模式的引入对中国影视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4、火车无座票应该/不应该打折5、道德的主要根基是理性思考/感性体悟6、应该/不应该立法强制收留流浪儿童7、赞成/不赞成推迟法定退休年龄8、中国的叙利亚政策对中国利大于弊/弊大于利9、袁崇焕功大于过/过大于功10、中国应该/不应该推行电影分级制度11、项羽应该/不应该自杀12、《甄嬛传》等宫斗剧热播是影视发展繁荣/瓶颈的体现13、中国需要/不需要建造多辆航母1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更依靠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15、辩手更适合与辩手/非辩手谈恋爱16、成人网站应该/不应该合法化17.烂片高票房现象是不是社会心理的病态的体现18.当今中国是否应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诺贝尔和平奖如今的意义是否名副其实20.当今我国是否应该推广“定制公交”制度21.电子竞技可不可以纳入奥运会运动比赛项目22.景区一票式收费对旅游业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23.知识产权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弊大于利24.表露自我情感/收藏自我情感更利于人际交往25.是否应该让私人企业介入中国航天事业26.免债外交对中国自身利大于弊/弊大于利27.三公消费解决在于内部消化/民众监督28.农业领域引入外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9.当今中国,应不应该提倡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30.辩论发展应该走精英化战略/草根化战略31.中国大陆应该/不应该对企业征收环境污染税32.柯景腾应该/不应该追回沈佳宜33.当今中国应该/不应该取消信访制度34.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越来越远35.中国大陆应该/不应该取消计划生育36.中国应该/不应该成立色情特区37.中国应该/不应该允许同性恋婚姻合法化38.民间字幕组应该/不应该被取缔39.中国大陆应该/不应该对性犯罪者实施化学去势40.康乾盛世,名副其实/名不副实41.曾小贤应该选一菲/诺澜42.事业单位改革对高校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43.对于实体经济的衰退人们应/不应怪罪于现行的金融体制44.对于实体经济的衰退人们应/不应怪罪于现行的金融体制45.动机/效果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46.微博意见领袖对民众认知水平提升利大于弊/弊大于利47.重建圆明园有/没有必要48.新媒体未来会不会取代传统媒体49.中国应该/不应该推行电影分级制度50.好莱坞模式的引入对中国影视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51.袁厉害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政府/个人应负主要责任52.大学生打辩论利大于弊/弊大于利53.明朝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名副其实/名不副实54.仙剑轩辕剑等单机游戏质量的提高能不能带动中国单机游戏产业的发展55.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开放通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56.中国模式更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创新/借鉴政策性辩题(来自捭阖全国辩论挑战赛)1、中国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中国政府不应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出题人:刘京京)2、中国当前应当/不应当推行房产税 (出题人:张爱萍题解:张爱萍)解读:房产和税收都是当今中国舆论讨论的热点问题。
学者明星化现象

学者明星化现象应理性看待我对“学者明星化”这一现象的了解其实是从一场辩论赛开始的。
那是一场关于学者明星化利弊分析的辩论,最后是反方胜。
而我觉得这一现象其实也不能全盘否定,只要对“明星学者”进行正确引导,那么学者明星化将成为一条对普通民众学术普及的捷径。
学者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在某一学术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人。
而学者明星化就是指现今有大量学者在通过商业手段和娱乐手段宣扬学术的过程中,曝光率增加,知名度提升的现象。
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红遍大江南北、借助百家讲坛一举成名的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纪连海,于丹等,以及打着启蒙旗号的余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教授”张颐武,好发生活感悟的明星哲学家周国平……这些都是明星学者中的佼佼者。
他们依赖于现代媒体的包装而成名,有着巨大的影响度和知名度。
对于这些明星学者们,人们褒贬不一。
有的人对“学者明星化”现象的益处有所质疑,害怕明星化带来的商业化侵染学术界,使学术庸俗化,让学者们抛弃对学术的苦心孤诣反而去追名逐利,最后既没有做出学术成就也未有效地传播学术知识,只是成为了一个卖弄知识的小丑。
另外的人认为这样的明星学者可以将原本高高在上的学术与文化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们,可以将名著和原本生涩难懂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广大群众,特别是如今新型媒体例如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任何人都必不可免的将与这些媒介接触,而且这些媒介也将成为人们接触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此时,学术的传播便不仅仅靠专家们的书籍了,更需要一种宣传力度大,与人们生活贴近的方式来普及知识。
正如易中天品三国带来了一股三国热,于丹的点评《论语》掀起国学风一样,这些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方式,以新型的传播媒介—网络、电视使学者可以面对更广阔的受众,思想传播得更迅速,寓教于乐,也更容易产生明星般的效应。
本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应只停留在书架上、图书馆的故纸堆里,也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
与大众对话,在教化民众的同时,也接受民众的甄别与评判,学术才更有生命力。
学者明星化--正方概念

"学者明星化"需要更多宽容《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曾对媒体透露,在电视上讲课“学术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有娱乐精神。
”这话讲得并不假。
因为,电视是“大众”传媒,不是大学课堂,也不是社科院,它的性质要求学术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个通俗的、大众化的必然形式,学者在媒体上发表观点,不可能特别专业,太“学术”的话就没多少人能理解,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学者明星化”现象,要区分两种情况来对待。
一种学者本身是有立身之学的,是真学者,为了传播的需要,而采用“平民立场、现代视角”的解读方式。
其独特的视角和通俗的表达,能引领大众更好地走向文化的殿堂,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我们要去宽容甚至推崇的对象。
另一少数人是哗众取宠之辈,钻了当下文化失范的“空子”,为了迎合一些人对文化的功利性需求,而投其所好,这是真正的媚俗。
这些以文化为幌子的投机分子,是迟早会被检验出来的。
学者无论是“冷坐书斋”还是“走向大众”,只要能把学问真正做好,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精神食粮,不管走没走红,都应该得到尊重。
笔者以为,最好还是不要把娱乐界的名号加在学者身上渴求学者“秀”多多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加上悬念等电视手段的运用,真切地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也让明星学者收获了大量的名声和利益。
虽然学者像明星一样在电视、平面等媒体频频露面,引来一些“做秀”的非议和责难,但社会需要书斋型的学者,更需要把学问普及到大众中去的学者。
过去束之高阁的一些“高谈阔论”走出了象牙之塔,让学者“做秀”大受追捧,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渴求表达。
高雅的音乐能被大众所接受,通俗的学术也会被大众所欢迎。
某一个学者明星也许只能热几年,但只要“诱惑”在,学者明星化的现象就不会绝迹。
这种诱惑来自社会,来自大众,因为社会正在走向和谐,人人享受娱乐,人们的感受也在摆脱严肃而需求久违的轻松。
不难发现,专家们如果正儿八经在那儿讲述学术报告,很难吸引这么多听众的兴趣,他们是走了一条“戏说”与“正说”的中间路线而发红,关键是在讲法上的“娱乐性”。
学者明星化的反面例子

学者明星化的反面例子
第一,对于学者本人来说,学者明星化容易使学者不持本心、学术研究重心偏移,自主支配权淡化,进而趋向于迎合大众。
明星化之后的学者,因为提高了知名度,潜移默化地就会改变自己原本学术研究的专注度。
一旦学者因为外界的荣誉和形象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使其学术研究的进度变得缓慢,也意味着他相关学术的长期传播会受到影响。
例如易中天就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众人皆知的超级明星。
一开始他专注于《品三国》的研究,可是上了《百家讲坛》之后,就将自己的语言表达变得通俗化,表面看似更利于传播,但实际上传播的是他个人的风趣和幽默事迹,而不是真正深刻而严肃的学术。
因此,这是不利于真正的学术传播的。
第二,对于其他学者来说,学者明星化造成不良风气,导致恶性竞争。
学者明星化会扩大影响力,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这个学者相关信息的传播,但是其他学者也会被影响改变自己的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想要通过追求明星化来实现自身的学术传播。
当其他学者将明星化当成目的而不是把学术研究当作目的,这样的恶性竞争一出现,肯定不利于学术传播。
例如我们校园学风建设,班委要起到榜样带头作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是积极向上的,这样才能带动我们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结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任何一场有价值的辩论是不是我们要明晰概念之前才能建立呢?今天对方辩友把概念就给搞错了,对于明星的概念,对方辩友一直认为明星不是我们心中的偶像,而是娱乐庸俗的化身,他的身上有着很浓很浓的商业气味,可是我们知道,现实中没有明星这个职业,任何一个领域中到公众追捧和关注的人物都可以叫做明星,学者明星是因学术得到了学界和大众的认可,他怎么就是一个娱乐庸俗的化身了呢?如果您方认为提到明星必然就是娱乐的、媚俗的,那今天的辩题是不是就变成了吃一个坏苹果对我们的健康是否有利呢?那明显就是一个已经有了结论的辩题嘛。
而在刚才的论述中对方辩友出现了几个明显的漏洞,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一一指出:第一: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成为明星之后学者就会浮躁重名利,就不能潜心研究了,那么我不禁疑问了,学术普及有没有必要呢?如果有必要,是不是总得有学者一步一步来进行普及呢?这里我们对于学者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认为学者一定是要在书斋和研究室里做学问,但传承和传播文化也是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学者明星化是书斋的学术与大众的对接,它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能够让观众了解这些学者所研究的学问,鼓励了更多的学者走出书斋与大众们交流知识,这是学者与大众的对接,学术与传媒的对接。
有明星潜质的学者开始走出小书斋和教室,到更广大的“市场”中去创造和获取新的价值。
有何不可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在那个信息交流不发达的年代,孔夫子凭着那份山东人的倔强,硬是为社会培养出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三千弟子,同时也换得几千年的英名。
事实上,古代的游学也好,现代当学术明星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使思想、知识这种稀缺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收益,为大众所认可啊。
而且好的学者被捧为明星之后,反而会促使他更加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绩,难道明天对方辩友成为了商界明星大亨,对方辩友就浮躁重名利了吗?第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学者明星错误的理论可能会误导受众,这一点呢我们并不否认,但今天我们论证的是学者明星化作为一种学术普及的途径来说他是有效的是高效的,学者明星要普及什么样的内容,这是学者本人的问题,与明星化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暴露在媒体之下,学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大众的监督,他观点中的错误会迅速成为众矢之的,引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于学术的探讨有利,于提高受众的认识有利,于活跃学术气氛有利,如此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活动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崇拜学者是因为他们高深的知识和踏实研究的精神让我们感动,难道我们崇拜的学者就只是媒体一点点打造出来的吗?即便能打造出来,那这样一个空有其表、名不副实的明星学者也必将受到大众的唾弃。
学者明星化不利于学术普及 1

学者明星化不利于学术普及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开宗明义,学者明星化,是指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媒体炒作等商业手段将自己打造成为明星的一种普遍趋势;而学术普及,则是指大面积地传播学术。
在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大众接受学术普及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而学者明星化只能说是另辟蹊径。
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不利于学术普及,原因有二:首先,学者明星化本身就无法达到其学术普及的目的。
无论学者的态度是否严谨,作为包装方的电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必然只注重迎合观众的口味,过多选择权术斗争、稗官野史、揭私探秘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科领域变得狭窄、角度选择变得单调,甚至要求学者说出一些并未被证明的事情,只为博观众一笑。
导致一些传统文化在所谓的“普及”中早已面目全非。
同时,学者作为明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对大众的关注点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模糊。
提及杨振宁,大众想到的不是他的物理学理论,而是82岁的他和28岁的翁帆结婚;之前的刘心武争议事件,人们到底是为了心中的学术而斗争到底,还是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呢,盲目跟风呢?无论是学者讲座的内容浮夸,还是作为明星转移了大众的注意力,这都是不利于学术普及的。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不利于学生接受学校的学术普及。
学生还处在接受知识的基本阶段,内心渴求一种既有知识学术性又有娱乐趣味性的渠道来获取知识。
而在听了电视节目中的那种诙谐、近乎于相声的讲述方式之后,对于学校那严肃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然而,大学教育讲堂毕竟不能以《百家讲坛》那样通俗化的模式来运转,那么,大学生又如何能够在枯燥的课堂学习中实现其学习要求呢?同时,学者在节目中展现出来的轻松、甚至于散漫的氛围,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们对于学术的浮躁心态,试问,这样长久下去,还能有多少人能够静得下心去钻研学术呢?所以说,学者明星化不仅仅不利于正统的学术普及,更会危害到学术的未来发展。
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就其自身而言,不仅不能达到其普及学术的目的,更会误导大众,同时,他对正统的学术普及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危害,更有可能危及学术的未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谢谢主席!
我方观点是: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我们来明晰什么是学者明星化。
学者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并且其思想能够引导社会风潮的人。
明星原意是指在体育或者文艺方面杰出的人才,其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大众性。
学者明星化的意思是一些学者在拥有一定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被拥有强大公众号召力的大众媒体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包装打造,逐步具备了明星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大众性的一种趋势。
其次我们来看学术传播。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
学术传播是以学者为传播主体,以学术为传播内容,以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为共同传播受众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而歧途,比喻错误的道路,即通过这条道路是偏离目的地,无法达到终点的。
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偏离了学术传播的方向,无法达到学术传播的目的,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下面我方将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主体、内容、受众三要素的影响来展开论证。
第一,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主体即学者的影响来看。
对那些明星化了的学者来说,频繁地出席各种商业娱乐活动让他们的工作重心由学术研究向商业娱乐活动偏离,这势必会使他们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同时这些活动带来的丰厚收入和高涨人气极易使他们产生浮躁功利的心态,难以潜心专注地继续其学术研究。
这两点极大地影响了学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而对另外一些潜心学术钻研,甘坐冷板凳,忍受贫寒和孤独学者来说,那些学术成就不高的人仅凭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艺术就名利双收,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公平吗这势必会对传统学者学术传播的积极性产生打击进而对整个学术氛围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所以,学者明星化难以达到发展学术水平,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的目的,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第二,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内容即学术的影响来看。
首先,学者明星化导致学术传播内容的狭隘化。
学者之所以能明星化,是因为他们传播了迎合大众口味的内容。
但是,这些以权术谋略、宫廷争斗、稗官野史、揭私探秘等方面为主的通俗性娱乐性内容异化了学术传播的内容。
其次,以学者明星化为途径的学术传播破坏了学术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明星学者在大众传媒上传播的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内容,违背了学术本身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同时,他们只是对浅层次的内容进行讲解,并没有把深层次的学术内容传播开去。
一些学者为了抢夺大众眼球,竟发表出“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此类充满娱乐精神却缺乏确凿依据的言论,这难道不是对学术价值的损害吗所以说学者明星化使学术传播走上了浅薄化庸俗化娱乐化的歧途。
第三,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受众的影响来看。
明星学者的某些个人观点,甚至错误荒谬的个人观点通过传媒在整个社会传播。
对明星学者的盲目崇拜无疑会使大众的思想被误导。
这尤其对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会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其次,由于受众所接受的是缺乏严谨性系统性的内容,他们的盲从极易把这种内容当成真正的学术。
这无法达到学术传播的目的,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偏离了学术传播的方向,无法达到学术传播的目的,是学术传播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