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材料:学者明星化
学术明星化

一开宗明义,学者是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明星化是指通过新兴媒体使学者被大众熟知,且获得广泛影响力的明星属性的过程。
学术是指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在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中,既包含最基本的常识概念,又包含深奥的理论观点。
学术传播是指通过某种方式使学术研究成果广泛散布。
歧途是指错误的道路。
我方今天的判断标准是学者明星化是否能达到学术广泛传播的目的。
标准达成,即非歧途。
基于此我方理由有二,立论如下:第一,从学者明星化本身的特性来看,学者明星化是一种全新的,为适应当今社会应运而生的传播手段,相比以往的传播方式更为高效且影响更广。
自古以来,学者从未放弃向大众传播学术的责任,从孔子周游列国到近代各类学术刊物的出版,每个时代的学者都使用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手段进行学术传播,无论古今,传播的高效和广度一直是学者及学术界追求的目标。
如今的明星化正是当今新媒体时代最有效的传播手段之一,通过著书立说,电视讲座等方式,将学术成果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拉近学者与普通受众的距离,使大众不再感到学术遥不可及,促使其愿意主动接触、接受原本枯燥的学术知识。
第二,从学术传播的目的来看,学者明星化使学术成果得以广泛传播,且不阻碍学术本身发展。
不可否认,受众的理解能力有限,普通大众并不会认可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
因此出现在新兴媒体上的明星化学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诠释方式使学术变得通俗易懂,更易于大众理解,从而便于学术知识的广泛传播。
同时在当今学术氛围自由的环境下,学者明星化无疑是将某一领域的学术观点放到更大的公开平台,允许各方进行讨论,自由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借助学者明星化造成的已有的影响力,更新更完善的学术观点便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受众面前,这不仅使受众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学术观点,也使学术本身得到深化。
最后,我们承认学者明星化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学术传播方式,但不能因为它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就全盘否定它,甚至指责它为歧途。
学者明星化辩论四辩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是歧途。
今天对方辩友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学者明星化能够带来一点点好处,那么就是善途。
然而判断一条道路是否正确,真正要看的是这条道路是否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既定的目的地,而并非路旁能看到的些许鸟语花香。
总结下来对方总共有两个论点,一是学者明星化可以扩大知识的广度,二是给学者更多的外界推动和动力/而我方已分别从知识的片面化和错误性,学者群体的学术不专和商业化,受众无法真正领会到学术知识三方面入手,不仅证明了对方的某些所谓的优点过于理想化,而且证明了学者明星化并不能够带领我们达到学术普及的目的。
其实学者明星化并不是我们的一个自主选择,而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附属产物,知识变成了市场环境下的消费品,因此它必然要遵从市场的定律,学者不再忠于学术,因为她必然要被市场包装,宣传,炒作。
今天对方辩友提到知识通俗化,简单化,我们不能苟同。
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学术,而不是给小孩子讲授常识。
学术本身就是严谨的,甚至有些枯燥的。
人性本弱,做学问,讲与听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
更加可怕的,是在这样的形象和形式下,会给大众一种错觉,让他们错认为这就是学术,我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它只显现了光鲜的一面,而隐藏了这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甘坐冷板凳,默默努力的人,一个追求真理,做出牺牲,为了学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战士。
今天,当我们提倡将学者明星化,我们是在提倡什么我们在提倡快餐知识,我们在提倡给知识包上娱乐的外衣,给学者附加明星的头衔。
当越来越多的听众追求简易的内容,有趣的解说,当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追求功名和利益,听众在试图轻松快速的获得新的知识,学者在企图一夜成名,功名双收,你会发现,这当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通往目标的捷径。
但是找捷径,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不再阅读原版书籍,而是上网搜寻书籍的简介;我们不再对知识充满原始的热爱,而是急于看到努力带来的成果;我们很少闲庭漫步,读着一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而是在寻求捷径的漩涡中,焦灼徘徊,不知所措。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作为反方的一辩,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者明星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单纯的学术传播。
学者们因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等而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负面的。
相反,学者明星化可以带动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学者的创造力和研究热情。
在竞争激烈的学术领域,学者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才能在学术界立足。
因此,学者明星化可以激发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和创造力,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最后,我们要看到学者明星化的风险和挑战。
学者明星化可能导致学术成果的浅尝辄止、追求热点和流行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者们在追求影响力的同时,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它可以带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和传播。
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学者明星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引导学者们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作为反方的二辩,进一步阐述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者明星化是社会对学术研究的认可和肯定,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反映。
学者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负面的。
相反,学者明星化可以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提高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往往比较专业和深奥,很难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关注。
而学者明星化可以将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思想观点传播给更多的人,促进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最后,我们要看到学者明星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学者明星化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浅尝辄止、追求热点和流行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者们在追求影响力的同时,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一辩发言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一辩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学者,指的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门研究的人;明星化,是指学者由普通学者变为有名的、为大众熟知的、频频亮相从而有一定名望的学者。
而学术指的是专门系统的知识,普及就是普遍推行。
然而,我们普及的是学术,而不是学者个人。
学者明星化会带来个人的欲望膨胀,带来学术的娱乐化,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也阻碍了学术的普及。
首先,学术要求有严谨的态度,有钻研的精神。
试想,某些学者通过明星化成为同娱乐、体育明星一样的人,哪来的时间和精力搞学术?他们出名,赚到了名利,又会带动更多的人追名逐利,迷失学术的本来方向。
这样下去,恐怕只会搞坏了学术之风,只会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学术值得普及呢?其次,这样子普及出去的不是学术。
学术的概念我们已经介绍过。
人们之所以需要普及,是因为之前不了解,不感兴趣。
难道捧红一两个人就可以了吗?人们会更多地以观看其他明星一样看他们,只不过参加的活动不同罢了。
人们都去关注他们的绯闻等小道消息,这样普及出去的是学术之歪风和个人之丑闻,何谈学术普及?再次,有人说,这样人们会多多少少了解一点他们研究的知识。
这样不假,但学术要百家争鸣,不能以一个人的理论盖过其他学派、其他学者的理论。
学者明星化,让一家声音独大,又怎么能发展起丰富的学术,又怎么能普及学术呢?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不是一无是处,个人想出名完全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将这样不正常的学术活动当做学术普及的手段,是不恰当的,不仅达不到高效的效果,反而误导了公众,损坏了学风。
故此,我方坚定地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1/ 1。
学者明星化

贴点辩稿,方便大众,呵呵我方一辩的立论(我们是捷径)谢谢主席,大家好拨开迷雾见青山,先让我们想想为什么会有学者明星化这一现象呢?由于学者掌握着大众所没有的稀缺资源,即相对博雅知识基础上的精深思想,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新闻价值,必然吸引商业关注、媒体炒作,明星化便势不可挡。
所以学者明星化的本质就是商业运作和新闻关注的结果。
那我们就来看看商业运作和新闻关注对学术传播究竟是福还是祸?学术,不同于一般追求“知其然”的知识,本质上是“知其所以然”。
相比于传统的家传师授,著述游说,商业关注和传媒造势在今天的学术传播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即拉近了学者与大众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的距离,不失为一条捷径。
首先,学者明星化通过商业和传媒介入客观上拉近了学者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学术走入大众,其特点可谓是多快好省。
多,即受众的多,电视一播出,全国都收到,学术不再是学者的专利,而成为大众的财富。
快,即传播速度的快,当学术观点与探讨于多媒体上自由流动,所谓一日之内,天涯比邻。
好,即指受众接受效果的好,商业媒体介入的学术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生动亲切的方式为人们所理解、接受。
学者们一方面消解着知识的严肃性,使其通俗化;一方面又以其高于常人的知识养成为社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带动了普通大众的思考,最终也受到大众的拥戴,不经意间成为“学者明星”。
省,即经济成本的省,相较于传统的学术传播方式,学者明星们用的是较低廉的方式传播着精神力量与丰硕。
其次,商业和传媒介入客观上拉近了学者与学者之间的距离,活跃了学术氛围。
一家之言在短时间内被推向前台,接受各家的审视与甄别,引起前所未有的学术关注。
于是回味三国烽火,细想红楼一梦。
今天你历数汉代人物,明天我又说清帝疑案。
有人对此家观点称颂赞扬,便有人针锋相对,质疑争论。
学术由此显出了巨大的张力和生命力,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春秋战国的烽烟之中,那沸腾了思想脉搏的百家争鸣。
综上所述,我们拥有了更快捷的学术传播手段,既使得学术观点真正走入了大众,拉近了学者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也使学术氛围更加活跃自由,拉近了学者与学者之间的距离,学者明星化为什么还不是学术传播的捷径呢?其实今天人们的质疑来源于面对目前学术传播的现状还不够理性。
辩题分析-学者明星化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的普及的捷径观点1 历史不拒绝普及易中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个《三国》讲得天花乱坠,一支“易粉”队伍也随之形成,而且大多是青年人。
青年人爱着迷,时下的中国青年似乎更爱着迷。
迷歌星、迷球星、迷影星,迷来迷去,迷的都是借传媒出头露脸的人物。
易中天也正是借助央视的强势传播,才得如日中天的。
与别的“粉丝”不同的是,“易粉”们迷的却是学问,而且是他们一向敬而远之的史学,这实在是件稀罕事。
不管易中天采用了什么方式,插科打诨也罢,玩噱头也罢,对缺乏传统文化滋养的当代青年来说,这都是难能可贵的,是雪中送炭。
去年,笔者在某重点高中代语文,讲到《失街亭》一课,问讲台下的莘莘学子:“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哄然而答曰:“看过!”继而七嘴八舌补充道:“在电视上看过!”再问:“有看过原著的吗?”拭目以待,只看到孤零零一只手举起。
又问:“为什么连《三国演义》也没看过?”回答乱纷纷,有说看不懂的,有说没时间的。
笔者先是惊讶,继而一想,如今的中学生负担太重,学英语比学汉语用的工夫都大,对必读的古典名著也只能心向往之了。
至于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不但绝大多数青年人没读过,中老年人读过的又有几个?这不能抱怨大家,因为这些史著太深奥了,距离现实生活也太远了。
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听人讲《三国》吧。
听人讲和自己读当然是两码事,但听了总比没听强得多,不但对三国史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样还能汲取到历史的养料,激起对史学的兴趣。
易先生讲《三国》,自我标榜曰“品读”,这是对的,因为他的确是在深入浅出有滋有味地解读。
普及史学知识的途径很多,比如电视剧,比如戏剧,比如连环画等,而品读无疑也是其中一种,而且是最接近阅读的一种,因而也是效果比较好的一种。
其实,历史知识的普及由来已久,至少从宋代开始,《三国志》的普及就开始了,那便是由社会最底层的艺人们演出的评书和戏剧。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三国演义》,从罗贯中的创作目的来讲,未必是在做普及,但客观上也确实是在做历史知识的普及。
辩论材料:学者明星化

学者明星化,是强大传媒的附属品主持人:这就稍带出另外一个问题,您如何看待专业学者的明星化?比如说于丹在西单签售排的队伍绕西单图书大厦的两圈,易中天先生也是“学术明星”。
大家都知道,您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个现象?孟宪实:这其实和学术无关,还是和传媒有关。
忽然有一个教授、有一个学者跑到电视台抛头露面,大家知道还有这样一种人,就知道了,然后看他像明星一样。
有点像明星,毕竟不是娱乐明星。
我们说的明星,应该是娱乐明星。
其实不是学问本身的问题,不是易中天先生对《三国演义》研究的怎么样,因此大家就来劲了,不是这样,就是因为他到那儿去了。
中央电视台那种强大的传媒,其实,所谓的学者明星化,是强大传媒的附属品,和学者,和学问都没关系。
主持人:如果有一天您也成为明星,您怎么看?孟宪实: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整天到那去讲,大家都混个脸熟,知名度混得很高,这和我的学问、我的专业仍然是没有关系。
主持人:你会抵触或者会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孟宪实:名气大了以后,事情会多,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影响你的专业研究。
这是很头疼的问题。
所以应该稍微避免点。
当然你就选了这条道路,那也挺好。
主持人:作为一个和您交谈的晚辈,我现在的心情确实有点矛盾,我不知道祝福您成为明星,还是祝福您保持现在比较好的状态?孟宪实:我现在知名度已经很高了,不用再高了。
主持人:非常非常感谢孟教授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说到这里暂时就要告一段落,如果网友有兴趣,请记住5月1号下午3点半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我们可以和孟教授再一次约会。
再次感谢孟教授的到来。
孟宪实:谢谢。
曾以“章子怡的伟大被低估了一百倍”出名的上海社科院教授张结海在他最新的研究《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影星形象分析》中得出结论:李亚鹏和谢霆锋是西方女人眼中的丑男典型。
(详见今日本报B10版)当今社会,教授人气赛过明星,成为一道耀眼的文化景观。
这正在颠覆着人们对“学者”的印象:他们本该是埋首书斋做学问的形象,而现在一些学者俨然是娱乐明星的形象——到处有粉丝拥趸,他们一方面喜欢就一些现实问题发表“高论”来聚拢公众注意力,一方面要用自己专业知识去现实地关怀一些问题。
学者明星化——精选推荐

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正方立论)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好,评委及观众朋友们大家好:随着百家讲坛的大热和美国高校公开课的流行,部分学者走出了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成为了明星化的学者。
针对这种现象,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
在这个辩题中: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具有研究学术、传播文化的功能。
明星化,是指具有明星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引领社会风潮等特点的过程。
因此,学者明星化即是指,现代社会中一部分学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宣讲学术成果、普及文化知识而具有了明星上述特点的一种社会现象。
不可否认,学者明星化的现象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的标准在于权衡其发展影响,小则对个人、大则对社会,学者明星化能真正实现价值最优与社会进步。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第一,从学者明星化对学者自身的影响来看。
原本的书斋型学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宣讲学术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自身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可谓是名利双收。
同时,作为学者,本身具有研究学术、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学者明星化更有利于其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第二,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发展的影响来看。
学者明星化促进了学术的传播,成为了沟通大众与高深学术的桥梁,使得学术更加通俗易懂,不在束之高阁。
学者明星依靠其强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学者之间以及学者与大众之间的学术互动,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一种声音就多一种思想的碰撞,最终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学者明星化对学术发展而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第三,从学者明星化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上来看。
当物质资料得到极大地丰富之后,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学者明星化正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伴随着图书音像制品的大量销售,电视网络等传媒收益的增加,学者明星化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学者明星化现象的出现,还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有利于民族文化繁荣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者明星化,是强大传媒的附属品
主持人:这就稍带出另外一个问题,您如何看待专业学者的明星化?比如说于丹在西单签售排的队伍绕西单图书大厦的两圈,易中天先生也是“学术明星”。
大家都知道,您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个现象?
孟宪实:这其实和学术无关,还是和传媒有关。
忽然有一个教授、有一个学者跑到电视台抛头露面,大家知道还有这样一种人,就知道了,然后看他像明星一样。
有点像明星,毕竟不是娱乐明星。
我们说的明星,应该是娱乐明星。
其实不是学问本身的问题,不是易中天先生对《三国演义》研究的怎么样,因此大家就来劲了,不是这样,就是因为他到那儿去了。
中央电视台那种强大的传媒,其实,所谓的学者明星化,是强大传媒的附属品,和学者,和学问都没关系。
主持人:如果有一天您也成为明星,您怎么看?
孟宪实: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整天到那去讲,大家都混个脸熟,知名度混得很高,这和我的学问、我的专业仍然是没有关系。
主持人:你会抵触或者会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
孟宪实:名气大了以后,事情会多,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影响你的专业研究。
这是很头疼的问题。
所以应该稍微避免点。
当然你就选了这条道路,那也挺好。
主持人:作为一个和您交谈的晚辈,我现在的心情确实有点矛盾,我不知道祝福您成为明星,还是祝福您保持现在比较好的状态?
孟宪实:我现在知名度已经很高了,不用再高了。
主持人:非常非常感谢孟教授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说到这里暂时就要告一段落,如果网友有兴趣,请记住5月1号下午3点半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我们可以和孟教授再一次约会。
再次感谢孟教授的到来。
孟宪实:谢谢。
曾以“章子怡的伟大被低估了一百倍”出名的上海社科院教授张结海在他最新的研究《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影星形象分析》中得出结论:李亚鹏和谢霆锋是西方女人眼中的丑男典型。
(详见今日本报B10版)
当今社会,教授人气赛过明星,成为一道耀眼的文化景观。
这正在颠覆着人们对“学者”的印象:他们本该是埋首书斋做学问的形象,而现在一些学者俨然是娱乐明星的形象——到处有粉丝拥趸,他们一方面喜欢就一些现实问题发表“高论”来聚拢公众注意力,一方面要用自己专业知识去现实地关怀一些问题。
像易中天、于丹和北大的一些明星教授群,无不如此。
他们一方面消解着知识的严肃性,让
其娱乐化、低俗化,一方面他们又用比常人略高一等的知识结构为社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于丹之“国学热”的作用就是双重的,易中天之于“史学热”、其他明星学者之于一些专业问题,亦是如此。
这些“明星学者”是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因为文化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必然会催生一些文化传播者和引领文化时尚的“舵手”们,而必然有一些教授、学者也会趋之若鹜。
中国很多人天生就长一副道学家的怪眼,多会给这些学者扣上几顶“不安本分”、“不务正业”、“谄媚流俗”等大帽子,其逻辑是:你既然顶着学者、教授的帽子,你就得“名正言顺”,就得有个学者的样子。
这样的逻辑其实是霸道的,学者做明星对不对,一是要看有没有尊重学者的本意,二是要看到学者适度的“明星化”是不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学者明星化,可以说是一种趋势,它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把握好适当的度,别让明星学者们一味地谄媚观众、迎合市场而丧失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就好。
面对“丑男论”,我们切不可忽略到问题的核心(即中国人“性别审美观”的紊乱、扭曲和变态),而去把握那些不重要的娱乐信息(某些明星其实很丑、某教授是不是“叫兽”等等)。
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审视和看待明星学者提出的独特社会问题。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