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明星化的利弊讨论
学着明星化利大于弊一辩

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一辩谢谢主席,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大家好:随着社会传媒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为人们所熟知,由于一些知名学者越来越受到追捧,推崇,于是诞生了一个名词“学着明星化”。
最早的哦“学着明星化”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孔子,他凭着一份山东人的倔强,硬是为社会培养出了三千门生,所以无论是当年的游学还是现在的学术名人,都是为了使“思维”‘知识“这种稀缺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只要消费者能以较小的付出获得较大的效用,又何乐而不为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一定有利有弊,但我方认为学着明星化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利大于弊。
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论证。
1)学着明星化便于文化的交流,传播所谓明星,即是为大众所熟知的人,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他们可以去研习那些知名学者的学术,使更多人得到学者的指引,更好的进行学术研究,而且明星化的学者毕竟是少数,仍有很多苦心钻研的学者去推动学术的发展,对于非学术研究者,学着明星化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封闭使人落后,学着明星化加强了文化交流,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2)学着明星化产生利益的领域更广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部分学者进行一些公众活动,远比所有学者都躲在书斋里研究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利益,学者出书可以增加读者的购买量,学者在电视上演讲可以提高收视率,儿这些都为社会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在文化层面,学者通过对知识的普及,提升文化氛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着明星化恰恰是对中下层进行了良好的熏陶。
另外,严苛的舆论是的学者更严于律己,并能使消费者对一些言论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公众是非判断力,所以学着明星化在更多领域产生良性影响,利大于弊。
3)学着明星化更符合时代的主题当今社会是一个重视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也都是时代强音,所以学着明星化更符合当今社会的主题,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学着明星化利大于弊,我们客观分析每一个事物,吸收他的利,淡化他的弊。
学者明星化辩论四辩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是歧途。
今天对方辩友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学者明星化能够带来一点点好处,那么就是善途。
然而判断一条道路是否正确,真正要看的是这条道路是否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既定的目的地,而并非路旁能看到的些许鸟语花香。
总结下来对方总共有两个论点,一是学者明星化可以扩大知识的广度,二是给学者更多的外界推动和动力/而我方已分别从知识的片面化和错误性,学者群体的学术不专和商业化,受众无法真正领会到学术知识三方面入手,不仅证明了对方的某些所谓的优点过于理想化,而且证明了学者明星化并不能够带领我们达到学术普及的目的。
其实学者明星化并不是我们的一个自主选择,而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附属产物,知识变成了市场环境下的消费品,因此它必然要遵从市场的定律,学者不再忠于学术,因为她必然要被市场包装,宣传,炒作。
今天对方辩友提到知识通俗化,简单化,我们不能苟同。
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学术,而不是给小孩子讲授常识。
学术本身就是严谨的,甚至有些枯燥的。
人性本弱,做学问,讲与听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
更加可怕的,是在这样的形象和形式下,会给大众一种错觉,让他们错认为这就是学术,我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它只显现了光鲜的一面,而隐藏了这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甘坐冷板凳,默默努力的人,一个追求真理,做出牺牲,为了学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战士。
今天,当我们提倡将学者明星化,我们是在提倡什么我们在提倡快餐知识,我们在提倡给知识包上娱乐的外衣,给学者附加明星的头衔。
当越来越多的听众追求简易的内容,有趣的解说,当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追求功名和利益,听众在试图轻松快速的获得新的知识,学者在企图一夜成名,功名双收,你会发现,这当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通往目标的捷径。
但是找捷径,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不再阅读原版书籍,而是上网搜寻书籍的简介;我们不再对知识充满原始的热爱,而是急于看到努力带来的成果;我们很少闲庭漫步,读着一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而是在寻求捷径的漩涡中,焦灼徘徊,不知所措。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作为反方的一辩,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者明星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单纯的学术传播。
学者们因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等而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负面的。
相反,学者明星化可以带动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学者的创造力和研究热情。
在竞争激烈的学术领域,学者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才能在学术界立足。
因此,学者明星化可以激发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和创造力,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最后,我们要看到学者明星化的风险和挑战。
学者明星化可能导致学术成果的浅尝辄止、追求热点和流行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者们在追求影响力的同时,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它可以带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和传播。
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学者明星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引导学者们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作为反方的二辩,进一步阐述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者明星化是社会对学术研究的认可和肯定,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反映。
学者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负面的。
相反,学者明星化可以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提高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往往比较专业和深奥,很难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关注。
而学者明星化可以将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思想观点传播给更多的人,促进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最后,我们要看到学者明星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学者明星化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浅尝辄止、追求热点和流行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者们在追求影响力的同时,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一辩发言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一辩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学者,指的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门研究的人;明星化,是指学者由普通学者变为有名的、为大众熟知的、频频亮相从而有一定名望的学者。
而学术指的是专门系统的知识,普及就是普遍推行。
然而,我们普及的是学术,而不是学者个人。
学者明星化会带来个人的欲望膨胀,带来学术的娱乐化,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也阻碍了学术的普及。
首先,学术要求有严谨的态度,有钻研的精神。
试想,某些学者通过明星化成为同娱乐、体育明星一样的人,哪来的时间和精力搞学术?他们出名,赚到了名利,又会带动更多的人追名逐利,迷失学术的本来方向。
这样下去,恐怕只会搞坏了学术之风,只会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学术值得普及呢?其次,这样子普及出去的不是学术。
学术的概念我们已经介绍过。
人们之所以需要普及,是因为之前不了解,不感兴趣。
难道捧红一两个人就可以了吗?人们会更多地以观看其他明星一样看他们,只不过参加的活动不同罢了。
人们都去关注他们的绯闻等小道消息,这样普及出去的是学术之歪风和个人之丑闻,何谈学术普及?再次,有人说,这样人们会多多少少了解一点他们研究的知识。
这样不假,但学术要百家争鸣,不能以一个人的理论盖过其他学派、其他学者的理论。
学者明星化,让一家声音独大,又怎么能发展起丰富的学术,又怎么能普及学术呢?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不是一无是处,个人想出名完全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将这样不正常的学术活动当做学术普及的手段,是不恰当的,不仅达不到高效的效果,反而误导了公众,损坏了学风。
故此,我方坚定地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1/ 1。
学者明星化的反面例子

学者明星化的反面例子
第一,对于学者本人来说,学者明星化容易使学者不持本心、学术研究重心偏移,自主支配权淡化,进而趋向于迎合大众。
明星化之后的学者,因为提高了知名度,潜移默化地就会改变自己原本学术研究的专注度。
一旦学者因为外界的荣誉和形象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使其学术研究的进度变得缓慢,也意味着他相关学术的长期传播会受到影响。
例如易中天就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众人皆知的超级明星。
一开始他专注于《品三国》的研究,可是上了《百家讲坛》之后,就将自己的语言表达变得通俗化,表面看似更利于传播,但实际上传播的是他个人的风趣和幽默事迹,而不是真正深刻而严肃的学术。
因此,这是不利于真正的学术传播的。
第二,对于其他学者来说,学者明星化造成不良风气,导致恶性竞争。
学者明星化会扩大影响力,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这个学者相关信息的传播,但是其他学者也会被影响改变自己的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想要通过追求明星化来实现自身的学术传播。
当其他学者将明星化当成目的而不是把学术研究当作目的,这样的恶性竞争一出现,肯定不利于学术传播。
例如我们校园学风建设,班委要起到榜样带头作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是积极向上的,这样才能带动我们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辩论学者明星化的利与弊

(首先主席,会说首先有请正方一辩作开篇呈词,所以要说谢谢主席啦!)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今天我们能够齐聚一堂讨论专家学者明星化的利弊问题,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对学术普及利大于弊,我们知道从古至今,学者明星化的现象一直都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觉得也可以不要)。
下面,我想先就题目本身作些解释。
首先,学者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风潮的人。
包括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顾问以及在学术方面比较优秀并且其思想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人。
其次,辞海中关于明星的定义诸多,这里是指被大众所熟知的人或事物,而所谓“化”者,是指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学者明星化就是提升学者知名度的过程,使学者成为名人,从而更有利于学术的进步和普及。
所以,我方观点认为学者明星化对学术普及利大于弊,理由如下:一、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学术是少数人的学术,与大众没有关系,其实这是错误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仅仅几个人搞学术完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通过明星化这一途径可以将学术成果共享给大众,更重要的是使那些闻而生畏的学术爱好者加入进而带动学术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强大的多方传媒渗透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许多学者不仅学术水平超群、表述能力高超而且人格魅力也非凡。
他们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难懂的知识与理论广泛传播于民众之中。
因而相信借助媒体为媒介的明星化,能够在大众群体间普及学术风。
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研究更趋向于科学、规范、系统和学科的组合研究,其技术更先进,手段更多样,成果更是丰盛浩繁。
传播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学术,使更多的人从感性理解到共享学术研究成果。
这样研究该学问的学者们无疑是最好的媒介,只有他们站出来陈述观点,宣扬学术,普及才变得切实可行。
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孔子,周游列国收门徒3000他不但没有被世人辱骂相反却为万民敬仰。
学者明星化——精选推荐

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正方立论)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好,评委及观众朋友们大家好:随着百家讲坛的大热和美国高校公开课的流行,部分学者走出了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成为了明星化的学者。
针对这种现象,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
在这个辩题中: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具有研究学术、传播文化的功能。
明星化,是指具有明星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引领社会风潮等特点的过程。
因此,学者明星化即是指,现代社会中一部分学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宣讲学术成果、普及文化知识而具有了明星上述特点的一种社会现象。
不可否认,学者明星化的现象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的标准在于权衡其发展影响,小则对个人、大则对社会,学者明星化能真正实现价值最优与社会进步。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第一,从学者明星化对学者自身的影响来看。
原本的书斋型学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宣讲学术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自身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可谓是名利双收。
同时,作为学者,本身具有研究学术、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学者明星化更有利于其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第二,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发展的影响来看。
学者明星化促进了学术的传播,成为了沟通大众与高深学术的桥梁,使得学术更加通俗易懂,不在束之高阁。
学者明星依靠其强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学者之间以及学者与大众之间的学术互动,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一种声音就多一种思想的碰撞,最终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学者明星化对学术发展而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第三,从学者明星化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上来看。
当物质资料得到极大地丰富之后,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学者明星化正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伴随着图书音像制品的大量销售,电视网络等传媒收益的增加,学者明星化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学者明星化现象的出现,还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有利于民族文化繁荣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学者明星化的利弊讨论

学者明星化,利大?弊大?[画外音]这是一次虚拟的辩论会。
辩题是“学者明星化利大还是弊大?”说到“学者明星”就不能避开央视的《百家讲坛》,作为打造学者明星的“梦工厂”,这档节目走红之后,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
“学者明星化”现象随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或者潮流。
[主持人]“学者明星化”的辩题不是最新的,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文化现象不但持久争议也大。
举办这样的辩论会,并不在于分出输赢,而是让正反双方能在发表看法的同时,对这个现象进行一次梳理。
辩论焦点:学者明星了,价值降低了[反方一辩]我认为学者明星化之后,学者身价提高了,但学术价值却降低了。
对学术明星的崇拜体现了当今人们的信仰缺失,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虚,需要在世俗社会中寻找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因而,造“星”运动才会大有市场。
[反方二辩]在娱乐时代的大背景下,任何明星的出现都难免带有泛娱乐的色彩,学者、学术在迎合大众欣赏口味的同时,也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自己的气节。
如此,学术便常常与噱头和包袱为伍,演讲也成了哗众取宠的表演。
[正方一辩]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准确地说出“祭酒”与“中郎将”(相当参谋长)的区别吗?恐怕未必说得清楚。
那么由学者来为我们作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不是有利于学术普及么?[正方二辩]明星化是一种途径,作为学术普及来说也是有效的。
时下难以产生学术大师,但却能制造大量的学术明星。
这是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需求。
辩论焦点:学术大众,还是小众[正方一辩]学术成果应由更多人分享,还是由学者藏在书斋里供少数人赏玩?“三国”、“红楼”、孔子本身就是与大众有关的传统文化,有专家站在一个大众平台上进行通俗性讲解,这是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学者明星化的贡献。
[正方二辩]由于有了明星学者于丹,使更多人有了走近哲学家庄子的机会,让本来小众的学术得到大众层面的普及,这难道不是非常好的形式?[反方一辩]正方说了好多意义、益处。
但细想想,这些意义和益处是学术吗?不是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者明星化,利大?弊大?
[画外音]这是一次虚拟的辩论会。
辩题是“学者明星化利大还是弊大?”
说到“学者明星”就不能避开央视的《百家讲坛》,作为打造学者明星的“梦工厂”,这档节目走红之后,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
“学者明星化”现象随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或者潮流。
[主持人]
“学者明星化”的辩题不是最新的,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文化现象不但持久争议也大。
举办这样的辩论会,并不在于分出输赢,而是让正反双方能在发表看法的同时,对这个现象进行一次梳理。
辩论焦点:
学者明星了,价值降低了
[反方一辩]
我认为学者明星化之后,学者身价提高了,但学术价值却降低了。
对学术明星的崇拜体现了当今人们的信仰缺失,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虚,需要在世俗社会中寻找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因而,造“星”运动才会大有市场。
[反方二辩]在娱乐时代的大背景下,任何明星的出现都难免带有泛娱乐的色彩,学者、学术在迎合大众欣赏口味的同时,也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自己的气节。
如此,学术便常常与噱头和包袱为伍,演讲也成了哗众取宠的表演。
[正方一辩]
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准确地说出“祭酒”与“中郎将”(相当参谋长)的区别吗?恐怕未必说得清楚。
那么由学者来为我们作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不是有利于学术普及么?
[正方二辩]
明星化是一种途径,作为学术普及来说也是有效的。
时下难以产生学术大师,但却能制造大量的学术明星。
这是特定社
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需求。
辩论焦点:
学术大众,还是小众
[正方一辩]
学术成果应由更多人分享,还是由学者藏在书斋里供少数人赏玩?“三国”、“红楼”、孔子本身就是与大众有关的传统文化,有专家站在一个大众平台上进行通俗性讲解,这是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学者明星化的贡献。
[正方二辩]
由于有了明星学者于丹,使更多人有了走近哲学家庄子的机会,让本来小众的学术得到大众层面的普及,这难道不是非常好的形式?
[反方一辩]正方说了好多意义、益处。
但细想想,这些意义和益处是学术吗?不是吧。
学术是特指小众的。
大众化的才该称为文化。
换言之,茶余饭后咱滔滔不绝才是文化,才是传统。
[反方二辩]如果仅仅能满足茶余饭后的滔滔不绝,还要学者干什么?学者是干什么的,辨真伪,寻考证,这才是学术,但这必然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
不是时间、精力、经济不能接受,而是能力不能接受。
没有足够的教育,你说杨振宁在百家讲坛开讲的时候怎么能热?
听听学者怎么说
主持人:本次辩论大赛辩题是真实的,但形式是虚拟的。
虚拟的形式也引起了学者的兴趣。
请看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和北大教授陈平原的看法——
正方代表——易中天:我从没想到要成为什么,学术明星是你们说的,没有举行过加冕仪式。
从社会效益来说,学术明星应该是利大于弊,因为人文学科研究的目的就是人类的幸福。
作为我们,至少有一部分学者有这个义务,把人文研究的成果传播出去。
反方代表——陈平原:你要是觉得自己的研究需要被大众所接受,那么这种掌声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不能被这种掌声所陶醉。
如果你以为这种掌声代表的是学术水平,那是不对的。
能够被大众所理解和欣赏的,不可能是专业性的东西。
作为一个学者,我有专业的追求,但我不能整天上电视。
要是整天上电视,那就等于变成新闻从业人员了。
辩论会争议四大热点
[主持人]:辩论会的最后,对争议焦点问题进行了归纳。
争议1:是授业解惑,还是误人子弟
身为教授,易中天的支持者遍布全国,号称“易粉”、“乙醚”……易中天用非常通俗的
语言品读着历史,也正是这种很现代化的语言,遭到学术界的质疑。
争议2:是服务公众,还是个人扬名
从阎崇年到刘心武,“百家讲坛”推出的主讲人基本上都火了,而这些人多年的学问积淀也随之走向了市场。
一方面包装了明星,另一方面让明星以自己的视角讲解,并广泛传播给受众。
争议3:对埋头研究者是否公平
余秋雨、刘心武、易中天等人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收益。
他们获得的这种名利双收,对那些埋头书斋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公平?
争议4:是为挣钱还是责任驱使
对于学者像明星一样地在电视、平面等媒体频频露面,部分读者产生了逆反心理,认为他们的“传播学问”过程很明显是在作秀。
主持人观点:
学者进市场挺好
人,要成为明星,需有三大要素,一曰“迷”(现在通常叫粉丝),二曰“秀”,三曰“捧”,三者缺一不可。
就像经济学家常议论产品市场需要创新一样,有明星潜质的学者开始走出小书斋和教室,到更广大的“市场”中去创造和获取新的价值。
他们终于发现,圣人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凭着那份山东人的倔强,硬是为社会培养出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三千弟子,同时也换得几千年的英名。
事实上,古代的游学也好,现代当学术明星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使思想、知识这种稀缺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收益。
只要消费者能以较小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效用,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