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61.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细胞融合。
病毒复制周期:病毒的增殖方式为复制,从病毒进入易感细胞开始,经病毒基因组复制,合成病毒蛋白质,再装配成子代病毒体,最后释放到细胞外,这一过程称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大肠菌群指数:是指1000ml水中或100ml(g)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可反映待测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我国的卫生标准是饮用水的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 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是指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生成大量气体(氢与二氧化碳),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土林层向上推挤,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是该菌的特点之一,有助于鉴别。
25.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26.转导(transduction):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27.接合(conjugation):细菌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特性。
55.感染(infection) :细菌侵入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56.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57.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含HBV的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以及病毒的DNA和DNA多聚酶。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

答案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亦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由于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
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2、中介体:为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与革蓝染色阳性菌。
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3、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它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4、芽胞:是细菌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脱水形成的一个空泡,具有多层致密的结构,抵抗力特别强。
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5、热原质:又称为致热原,将它注入动物或人的机体可引起发热,它的成分是革蓝染色阴性菌的LPS。
热原质耐热,但不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祛除。
6、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溶原性转换:细菌从温和噬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9、正常菌群:指定居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10、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1、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12、SPA:存在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
SPA的这一特点可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
13、肥达试验: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分别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的多少和早期及恢复期抗体的动态变化,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14、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名词解释大全

考前复习: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者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3.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成为芽胞。
5.性菌毛:仅见于少量G-菌,数量少,一个菌只有1-4根,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中空呈管状。
6.鞭毛:许多细菌,包括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和个别球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跟,多者达数百根,这些丝状物称菌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7.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8.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称为热原质。
9.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10.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11.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3.防腐: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14.无菌操作: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15.溶原性细菌:宿主菌在温和噬菌体感染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整合,使宿主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16.转化:是受菌体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 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COD:即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3.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遗传型均用[A+B+]表示。
5.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者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6.温和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成为温和噬菌体。
7.单克隆抗体:指由一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经分化、增殖后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8.艾姆斯实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9.转导: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中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10.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部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正常菌群:指居住在人体皮肤和黏膜表面,正常情况下无害,多具有拮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和提供人体所需某些营养物作用的各类微生物。
3.条件致病微生物:正常菌群的细菌等微生物,在寄居部位改变或寄居部位微生物菌群平衡失调,或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可导致人体发生感染,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少数致病力强,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
4.沙保罗培养基:是培养真菌常用的培养基,成分简单,主要含葡萄可观察到丰富的厚膜孢子形成,可用于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
5.芽管形成试验:白假丝酵母菌在动物血清中孢子伸长不断裂,能形成芽管,但并非所有的假丝酵母菌都能形成芽管,借此鉴定酵母样真菌。
6.小培养法:又称微量培养法,是观察真菌结构及生长发育的有效方法。
G试验: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糖、蛋白胨和琼脂》鉴定真菌时通常以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为准。
7.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将白假丝酵母菌在Tween-80玉米粉琼脂平板上作密划线,置25"C(此点很重要)孵育,在72小时内成分(l,3)-p-D-葡聚糖。
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该试验可早期诊断多种临床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侵袭性念珠菌病、侵袭性曲霉菌病及肺孢子菌肺炎等),但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8.GM试验: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 GM)。
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菌细胞壁的一种多糖,细胞壁表面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
该试验能够作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依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曲霉菌诊断方法》9.原代细胞培养:新鲜的组织或器官,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制成单个细胞悬液,在适宜条件下经37°C培养数天后形成的单层细胞层,称原代细胞培养。
微生物名词解释

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2.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间的最小原核生物。
3.酵母菌:是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的俗称。
通常具有5个特点:1.一般为单细胞2.多数出芽繁殖3.能发酵糖类产能4.细胞壁常含有甘露聚糖5.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4.单细胞蛋白:指可用工业方法大量生产的微生物蛋白,尤其是酵母菌蛋白。
5.“9+2”型鞭毛:某些真核微生物细胞表面长出的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的细胞器。
因其鞭杆的横切面呈9+2型,即中心有一对包在中央鞘中的相互平行的中央微管,其外被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周,故称“9+2”型。
6.2um质粒:存在于酿酒酵母的细胞核内的一个闭合环状超螺旋dna分子,长约2um,故名。
可作酵母菌遗传操作中外源基因的有效载体。
7.子实体:真菌气生菌丝的特化后的组织,有一定的形状和构造,在其内部或表面可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
8.锁状联合:是担子菌双核菌丝细胞增殖的一种独特方式。
因在顶端细胞分裂过程中有一个细胞核必须通过该细胞上伸出的一个喙状突起输送到后一细胞中,故称锁状联合。
9.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后,其基因组与宿主基因组相整合,并随后者的复制进行同步复制,但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0.溶源现象:指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
11.类病毒: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分子,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2.拟病毒:拟病毒是一类被真病毒包裹的缺陷的类病毒。
13.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以构象感应方式增殖。
14.光合细菌:通过不产氧的方式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能营养型微生物,为厌氧菌。
15.异养微生物:即异养菌,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一类菌。
16.基团转移:指一类既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又需耗能的物质运送方式。
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微生物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计30分)包含体:是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内含物。
细胞膜:是围绕在细胞质外面的双层膜结构。
衣原体:是仅在脊椎动物细胞中生活的专性寄生菌,形态上呈球形或椭圆形,个体小,能通过细菌滤器。
同宗配合:同一菌丝体两菌丝结合形成接合孢子。
酵母菌:单细胞的子囊菌,一般以芽殖的方式进行繁殖。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碳源:是微生物细胞内碳素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的C的来源。
拮抗:是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某种代谢物质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菌种复壮:使衰退的菌种重新恢复到原有的活性。
DNA的变性:双链的DNA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双链可解链成为单链的现象。
DNA复制:首先DNA的双螺旋解开,其次以每条DNA链作为模板,通过碱基配对的原则合成与之互补的一条新链的过程。
根际微生物:生长在植物根系直接作用土壤范围内的微生物。
物质流:物质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元素的循环。
类菌体:在根瘤组织中形态和功能上和培养基的根瘤菌有很大的区别根瘤菌。
硝化细菌:能够将氨氧化成硝酸的严格好氧的化能无机营养微生物,包括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
细菌活性污泥法: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反应器:是通过酶、微生物、动植物细胞等的固定化,进行物质转化的反应器。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将酶活力强的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的方法。
堆肥化: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生物转化的过程。
自生固氮作用:是指微生物独立生活时进行固N的作用。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菌落:菌落是指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微生物的单细胞经过生长繁殖,形成肉眼能看到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微生物群体。
PHB:是细菌细胞中含有的叫聚羟基丁酸盐的贮藏物质。
初生菌丝体:担子菌的孢子直接萌发而成的菌丝体,一般不会繁殖成为子实体。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是由菌丝分枝顶端细胞或者由菌丝分化成的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细胞分割缢缩而成的单个或者成簇的孢子。
名词解释微生物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123 细胞膜124 细胞壁125 细胞质126 原核127 中间体128 菌落129 菌苔130原生质体131 球状体132 L型细菌123. 细胞膜是外侧紧贴于细胞壁而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124. 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125. 被细胞膜包围着的除原核外的一切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可总称为细胞质。
126. 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
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127. 中间体是由细胞膜局部内陷折叠形成的不规则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结构。
一般位于细胞的中间。
128.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129. 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即为菌苔。
130. 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131. 球状体:指经处理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壁层)的球形体,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细菌。
132. 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发生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许多G+和G-细菌都可形成。
当诱发突变的因素去除后这些缺壁细菌又可回复到正常细胞状态。
56 节孢子57 厚垣孢子58 分生孢子59 孢囊孢子60 游动孢子61 子囊孢子62 接合孢子63 无性繁殖64 无性孢子65 匍匐枝(匍匐菌丝)66异宗配合67 同宗配合68 菌核69 假根70 吸器71 初生菌丝72 次生菌丝56.一些真菌在进行无性繁殖时,其菌丝顶端停止生长后,产生许多横隔膜,这些隔膜处断裂开后便形成一节一节的细胞,这些节状细胞即为节孢子。
57.一些真菌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细胞原生质收缩变成近圆形,外生一层厚壁结构,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它可以萌发重新长出菌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体型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细菌(bacterium):是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链间交联桥构成。
脂多糖:即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
它由脂类A、核心多糖和寡糖重复单位构成。
荚膜:许多细菌的最外表还覆盖着一层多糖类物质,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
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胞质.细胞核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胞子。
鞭毛:鞭毛是某些细菌的运动器官,由一种称为鞭毛蛋白(flagellin)的弹性蛋白构成,结构上不同于真核生物的鞭毛。
细菌可以通过调整鞭毛旋转的方向(顺和逆时针)来改变运动状态。
菌毛:菌毛是在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须用电镜观察。
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闭合共价环状双链DNA分子。
L型细菌:当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核成被抑制时,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热原质:许多G-菌如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一些G+菌如枯草芽胞杆菌能产生一种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成为致热原。
(其实就是指菌体脂多糖)。
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某些生物细胞(主要是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物质。
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边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菌落:由单个细菌分裂增殖,经过一定时间(18~24h)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孤立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
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无菌是无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溶原性:温和噬菌体具有的产生成熟子代噬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高频重组菌(株):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
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F-菌:不具有F质粒菌细菌,不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F+菌:具有F质粒菌细菌,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F质粒:致育因子,决定细菌性别的质粒,即性菌毛的有无。
普遍性转导: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
局限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结合位点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入受体菌。
耐药突变:突变使细菌失去了对某种抗菌物质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
突变: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
病毒:是体积最微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的,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并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
包膜: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类和少量的糖脂。
顿挫感染:在病毒增殖过程中,虽可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正常组装成完整的病毒体,既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
缺陷病毒:指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严重改变而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的病毒。
但当与另一种病毒共同培养时,就能使缺陷病毒完成正常的增殖,则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被成为辅助病毒。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壳粒: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
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
刺突: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
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
核衣壳:由病毒的核心和衣壳构成的结构体。
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
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
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并未从体内完全消失,其基因潜伏于某些组织细胞内而不复制,但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再度复制使疾病复发。
慢发病毒感染:为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
潜伏期长,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
持续性病毒感染:即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红细胞吸附:带有血凝素的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膜上可出现血凝素,能与加入脊椎动物红细胞结合,此现象称红细胞吸附。
呼吸道病毒(Viruses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s): 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正粘病毒(Orthomyxoviridae ):对人或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有包膜,具有分节段RNA基因组的一类病毒。
神经氨酸酶(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发芽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
血凝素(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为中和性抗体并可抑制血凝。
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
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
而形成新的变种。
抗原转换: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数十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和亚型变异。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类生物学性状相似、形态最小的正链ssRNA病毒。
肝炎病毒:是指一大类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场所,引起病毒肝炎。
虫媒病毒:是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出血热: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类疾病的统称。
这些疾病是以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坏和出血,以及可能伴有低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
疱疹病毒:是一群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病毒,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和鸟类中。
逆转录病毒科: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
gp120:是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构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
野毒株:从人和自然界感染的动物中分离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生毒株。
内基小体:是狂犬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而形成的一种卵行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朊粒:是一组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朊蛋白。
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的病原体。
条件致病菌:指正常菌群在机体健康或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