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完整)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被一本书一下拉近了和艺术的距离拿着书的时候一惊,比我想象中厚很多。
这个本书,能让我们细细的品味世界艺术的发展以及作品所给我们带来的故事。
虽然这本书是西方人写的,亚洲部分略少,不过,至少贡布里希的作品还是非常的有价值的,让我进入已艺术的世界,一起品味艺术的故事。
该书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算是一部经典著作了。
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看过才能理解这本书“是艺术史中的圣经”地位的由来。
喜欢贡布里希的叙事方式。
比教科书来的有趣多了。
把它放在床头每晚多两页就像小时候大人给你讲故事一样。
这本书不同于我曾学习的什么“十二五”高等教育计划用书,那完全是一本由枯燥的历史堆砌起来的书,读起来难免觉得口燥舌干,而且唯物史观立场鲜明,对于一些艺术品的评价也是基于民族精神,历史意义等层面,这种看待艺术的方式正是贡布里希所厌恶的,但是相信教材毕竟是教材,他要考虑到“标准答案”的拟定。
读完《艺术的故事》前言已经有“三观全毁”的惊艳感受了,才知道面对一件艺术品我们应该去寻找什么,感受什么,应该摒弃什么,或许你能从一副画中看到另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也许只存在于自己一个人的心里.本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这里的图片中很多我看过真迹,而且那些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在现场看因为角度的问题很难能完整的欣赏,而书中的图是完整的,值得我们去拜读.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至少有一个收获,就是即便是个非艺术生,也可以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公开谈艺术了。
在大学期间读了这本书,感对觉眼界和思想有一定的开阔程度,当可以购买时,就毫不犹得买了一本,也算完成自己的心愿。
按历史时间来讲述所有你能想到的有关艺术的故事,雕刻、绘画、建筑等等,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每天都读,一辈子都可以拿来翻翻,里面对艺术的观点客观而且很有深度。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在《艺术的故事》前言里,作者贡布里希如是说道。
看到这句话,我起初有些诧异,但是略一思考便发现这话很有道理,所谓艺术,其实也是依附于艺术家而存在的,没有艺术家,艺术便仅仅只是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件瓷器,仅此而已。
既然现实中根本就没有艺术这种东西,那么艺术史又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阅读。
在《艺术的故事》这本书里,图与文字相结合,其中很多图都具有历史意义,例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贡布里希在书中关注的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应对之法。
至于政治经济的变迁,除非是影响到了艺术的发展,否则贡布里希一概是直接掠过。
贡布里希作为本书的作者,他尽量摒弃了对某个艺术家或流派的偏见,客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艺术史,阐明了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
作为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贡布里希在书中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初学者引领到了艺术的殿堂。
看完这本书,我们不仅能欣赏艺术,同时也将领略知识和智慧的魅力。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一部跨越千年的艺术之旅
《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艺术史著作,作者E.H.贡布里希爵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跨越千年的艺术发展历程。
这本书不仅涵盖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试验艺术,还涉及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艺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贡布里希爵士以简明的语言,阐述了艺术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也通过对比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的特点,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此外,《艺术的故事》还让我对艺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如古埃及的壁画、希腊的雕塑、中世纪的教堂建筑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的才华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除了艺术作品的欣赏,这本书还让我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贡布里希爵士在书中不仅介绍了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还通过实例分析,让我们了解了如何运用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来解读艺术作品和历史背景。
总的来说,《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艺术史著作。
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千年来的艺术珍品,也让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艺术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将是一次难忘的艺术之旅。
艺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发展——《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发展——《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胡秋敏摘要:在《艺术的故事》中,贡布里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分析和比较艺术的发展与演变,进而揭示艺术发展的本质与艺术风格的演变,在阐释艺术发展史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与艺术思想。
他认为,艺术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中形成与发展的,正如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知识增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进而才能发现更值得追求的问题与艺术目标。
纵观艺术史上一次次的视觉革命,往往是观念和信念发生变化时对图式的制作与匹配作出相应调整的体现,从而掀起一场场艺术变革,并诞生新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艺术史艺术问题社会功能观念支撑艺术创作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与创新,艺术史则由各个时代的创作主体——艺术家创造。
艺术史的发展离不开观念的支撑,而这些不同的观念源于艺术世界给予创作主体的社会任务以及期望艺术品实现社会功能做出的回应。
由此,社会任务和艺术的社会功能也就起了关键作用。
在艺术的革新与突破上作出理性判断,质疑前辈的贡献是必要的。
学术探索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艺术发展史往往是艺术问题史。
一、艺术的社会要求情境与社会功能在《艺术的故事》中,作者从不同时期选取了一幅或多幅表现艺术家生活及其所处社会的典型画作。
这些画作不仅串成了一系列故事,揭示了当时情境下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地位,而且使人们了解到当时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面对社会要求与情境时追求的不同艺术目标。
不同的时代、社会在艺术和审美趣味上都有对艺术的不同要求与偏见,这也就导致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这时,艺术家面临的社会情境也随之变化。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和赞助人一样,认为艺术不仅可以动人地叙述宗教故事,而且可以反映现实或世界的另一面。
15世纪,尼德兰艺术家扬•凡•艾克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意图,坚持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全部细节;波蒂切利的杰作《维纳斯的诞生》和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赞扬了人物形象的纯粹美,坚持心中的某个理念,从而反映了现实世界人性的理想美。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论文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被译成30种文字。
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它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熠熠生辉。
它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贡布里希,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
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沃尔堡大学。
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伦敦大学艺术史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艺术的故事》一书中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是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的。
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所以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
青少年们手捧这本书时就仿佛被授予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
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
因为他总是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让我们能够轻松涉猎和学习。
这本书有点缺憾是对现代艺术介绍太少,到时可再找一本关于现代艺术史的书续上,可如续到他这样的笔触和文风较难。
另外,这是一本凭记忆没有查阅大量文献的艺术史,有些重要艺术家并没有列入。
上美术鉴赏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论文要写这本书,搜索了一下之后发现对其评价非常之高,都是什么“最著名、最流行、艺术中的圣经”之类的字眼。
带着好奇的心情进行阅读,不可否认一开始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我实在有些躁动,上了大学以后几乎已经很久不能静下心来读一本这么学术性的书了。
艺术的故事优秀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优秀读后感艺术的故事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艺术的故事优秀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的故事优秀读后感 1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艺术类的书,其中有一本叫《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很强大,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
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
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怀着毕恭毕敬的心情,本来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无比厚的书给读完。
因为我是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以前看书只要超过400页我都没有看完,我一直以来都没有读书的习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总是耐不下心来,把一本书给读完,更别说从中找到乐趣了。
但是,这本书好像有巨大的魔力,每天早上都催促着我起床,把我呼唤到图书馆,那丰富的图片和那有趣的故事强烈的吸引着我,读那么厚的一本书突然变成了我的一种享受,每次读《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就让我感觉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总会有一种喜悦的心情。
其实能够让我这样着迷的是那些细节的阐述。
《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就是画了12个人而已嘛,但是读了《艺术的故事》关于《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描写,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会觉得妙不可言。
引人注目的是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她真像是正在看着我们,而且她有着自己的想法。
就在这里,作者水到渠成的开始介绍“渐隐法”并且很贴心的在旁边附上衣服蒙娜丽莎面部的大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这个画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更让我佩服的是,凡是有可以做比较的参照物,作者都不会忘记表明这个参照物到底是在书本上的第几页,具体是什么地方可以对比或者反衬,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吧。
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在前言我被震撼了,看到了很多实话。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艺术书籍,作者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 (Yourman Goldstein)。
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介绍了人类历史上各种艺术风格、艺术家和代表作品,让读者能够全面深入了解艺术的历史和发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艺术是一种表达人类内心感受和思考的方式,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引起人类共同的情感共鸣。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表现力,例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等,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语言和符号,可以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我还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故事的过程。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对艺术的影响,也看到了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艺术感兴趣的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900字

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900字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 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1接触《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挺意外的,因为研究生考试开始选的学校参考书目就有这本书。
看之前总觉得像在应付考试,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在这里若让我概述一下每一个章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实际。
因此,我更愿意来总结一下诸如“透视的发现和在绘画中的应用”这样一个小的脉络。
“透视”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
甚至我们第一天学习美术画个正方体老师们就会给我们讲透视。
可能在今天的人看来,利用透视营造真实的空间显得那么司空见惯,可在这些东西刚被发现时当时的人们该是多么惊愕啊!《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3、6、10、12、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
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一,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
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
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
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
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
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
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
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翻开西方艺术史学史,当我们读到20世纪下半叶的时候,贡布里希的名字必定让人印象深刻。
可以说对于每个初涉西方美术史的人而言,其《艺术的故事》毫无疑问是最受欢迎的读本之一。
在贡布里希之前,西方艺术史领域早已是大师林立,门派众多;到了20世纪中叶,更是出现了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热潮。
这种热潮催生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解读技巧,诸如图像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从而使得艺术史家们在阐释艺术相关问题的时候,具有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多样的叙述手段。
贡布里希先生的许多著作,如《秩序感》、《艺术与错觉》、《象征的图像》等,从发表的时间来看深受时代之影响。
其间不仅体现出学者本人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取向,还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作者对问题的兴趣和爱好。
虽然《艺术的故事》严格的来说并非学术专著,却能够反映贡布里希先生对艺术史的一贯看法和描述技巧。
“1933年正当纳粹上台之际,贡布里希提交了博士论文并从学校毕业,因一时找不到工作而做了两件事情,都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涯产生了影响,一是他应出版商的要求为儿童写了一本世界艺术史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被翻译成了五种语言,这证明他的一个卓越的才能,即善于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事物;另一件事情是他与师兄克里斯合作,撰写一本研究漫画的书,克里斯对贡布里希最大影响在于,将美术史的兴趣于一般问题的兴趣结合起来。
”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想象,贡布里希先生是非常懂得生活情趣的人,也擅长将艺术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个特点始终存在于《艺
术的故事》一书中,每每读到此我总是想起“老少咸宜”这句话,这对学术大家而言,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出来并非容易。
从某种程度来说,《艺术的故事》的风格使得贡布里希和瓦萨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为二人均非常重视艺术家在艺术史的地位和作用,如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的前言中写道:
“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颜色的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的一些人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
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吧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也无妨。
”
又如瓦萨里在《名人传》中写道:
“……至于这项工作的性质和我本人的目的,我可以坦言,我不是想作为作家为自己博取名声,而是作为艺人赞美那些伟大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并重新唤起人们对他们的怀念,因为他们使各门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并更加绚丽多彩,故而他们的声名不应当被无情的岁月和死神吞没。
”
不同的是二人所处的时代迥异,虽然都强调以艺术家作为艺术史的主体来描述,其实在方法上却是大相径庭。
瓦萨里是以画家人物传记的形式来描述艺术,呼吁人们重视和了解艺术家,而贡布里希则更着重在历史的范围内来评价艺术家的创造和价值。
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他借鉴和运用了布特哈克的历史情境手法试图复现不同时代
的艺术家所处的传统和环境,以心理学的方法来推测揣摩艺术家们的意图,讲述艺术家们是如何面对问题以及如何应对。
一般来说贡布里希只是在引导读者进入他所营造的语境而并不做出判断。
在叙述语言上尽量平易,从一般人的生活出发,还艺术高尚于生活真实。
不过《艺术的故事》引人入胜之处绝非仅限于作者独特的趣味和平易的叙述,其实围绕着艺术家而展开的还有很多花絮,诸如趣味史、风格史、赞助史、图像演变等等。
综合这些因素,观众们就可以得到一个饱满而富有回味的艺术故事。
如陈平先生在《西方美术史学史》中言,“《艺术的故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毫无批评与创见的通俗读物,相反,它是贡布里希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再现艺术风格之谜的开端。
他认为关于艺术本质的讨论是无聊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