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解析鉴赏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21.《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论l n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

说yu :通“悦”,愉快。

愠y n: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w ng:迷惑不解。

殆d i:危险。

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敏,聪明,好,爱好,喜欢。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

耻,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学习并不感到满足。

诲hu :诱导,教导。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三,这里不是确数。

二、相关背景: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论语六则、师说解析

论语六则、师说解析

《论语》六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我是学中文的,可以给你做具体的讲解: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说”通“悦”,喜悦的意思“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弟子、朋党“人”是别人的意思孔子说:“学习而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复习知识,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所为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论语》赏析

《论语》赏析

《论语》赏析
8
篇章结构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 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yì)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 yě )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hǎn)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明代思想家李贽( zhì)
2019/11/17
《论语》赏析
26
华东师范大学的金忠明教授在他的《衡山夜话》序言中说的 那样:“谈话类的文章也好,著作也好,在久远的历史中也是 经常看到的,我想举两本教育类的经典著作,一是西方柏拉图 的《理想国》,一是中国孔子的《论语》,这样一种谈话的方 式可能比较容易使大家对教育产生一些生动的思想。
2019/11/17
《论语》赏析
12
二、为政
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深感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因而倡导以尧、 舜、禹、文王为榜样,以礼乐教化百姓,勤政爱民。“道之乘之国,敬事而 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019/11/17
《论语》赏析
13
三、学习
孔子鼓励温故而知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 学思双行的重要性;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的谦虚学 习态度,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这些都是孔子所倡导的学习态度 和方法。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第六章是孔子对于学习和修身的一些教导和启示。

以下是此章节的一些重要启示:
1. 学习要有目的和目标:人生的意义在于学习和修身,人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努力去追求。

2. 学习要持之以恒: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进取、学习新知识、修正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学习要适应时代变化:孔子强调,时代在不断前进,学习者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开拓新的思维和方法。

4. 学习要脚踏实地:孔子讲究实际行动,他主张学习要和实践相结合,不能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

5. 学习要有正向的影响力: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通过学习和修身可以影响并改变他人,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6. 人的修身要从小事做起:孔子强调,修身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慎言、慎行,尊敬父母、师长等,通过这些小事的操守,才能在德行上有所提高。

总的来说,第六章的启示是要认真学习、不断进取,注重实际行动,适应时代变化,通过修身来影响他人和社会,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内容及解析如下: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内容: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解析:这是孔子论述学习和交友的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要不断地复习巩固,这是很愉快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学问,当然是很快乐的事情;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怨恨,这不是君子之风吗?这一则里,孔子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交友的原则。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内容: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解析: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三至六则也讲述了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道理。

例如,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并且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同时,还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等。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注释、说明]①出自《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说:通“悦”,高兴,愉快。

愠:恼恨,怨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②出自《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罔:迷惑,迷惑而无所得。

殆: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③出自《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④出自《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贡:孔子的弟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yǔ,溢号叫“文”。

耻:以……为耻辱。

是以:因此。

⑤出自《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论语第六篇

论语第六篇

论语第六篇论语第六篇,分为八章,是孔子对于学习方法和品德修养的重要讲述。

本文将按照章节顺序,对论语第六篇进行分类解析。

第一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指出“巧言令色”虽然可以迷惑他人,但并不代表仁慈和真实的内心。

因此,无论在言辞上还是肢体语言上,都要坦诚真实,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第二章:“子曰,‘吾喜欢‘学’,不喜欢‘饭’。

”这一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热爱,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人生活的重心,而不应该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去工作。

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鼓舞着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

第三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一章中,孔子阐述了一个理想的政治局面:轻税少赋,节俭使用国家财政,而且管理有方,民众上下有序,自然社会繁荣昌盛。

这是一个建立在道德、公正和智慧之上的政治制度。

第四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这一章中,孔子告诫人们,在社交圈中要遵守礼仪,遵循父子、兄弟、师生等各种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并对人际关系保持真诚而友好的态度。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建立起积极而美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这一章中,孔子表明了自己对于人性的看法:君子注重道义和良心,而小人则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对于任何道德和价值观的追求,对于形成良好的品德操守都非常重要。

第六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内心反省的重要性,认为在面对别人的优秀品质时,应该自觉学习,但同时也要及时反省自己的缺陷,不断寻求提高和改进的机会。

这对于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至关重要。

第七章:“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这一章中,孔子赞美了弟子回的品德,认为他能够在三个月内一直保持仁爱之心,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为人着想和谨慎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解析鉴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介绍】孔丘(前55l~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现在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身贵族,早年做过乘田(管理牛羊的官)、委吏(管仓库的官)一类的小官。

30岁开始聚徒讲学。

50岁时任鲁国中都(现在山东省汶上县)宰,后来一度任司空(掌建筑)、司寇(掌司法)。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游历列国,不被重用。

晚年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

孔丘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据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

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儒家学派。

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解题】本文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

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

课文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论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

其中有些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很有启发教育作用。

课文所选的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注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

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

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

曰:说,说道。

学:学习。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

时:按时。

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

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不:不是。

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

说:同“悦”愉快,快乐。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时温习学得的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指朋友。

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自:从。

远方:很远的地方。

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

乐:快乐。

○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

《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

而:转折连词。

愠:恼怒,恼恨。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

○紧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则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

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

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

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

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温习。

故:旧的。

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

)为:动词,做为,当做。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

○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 学:学习。

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

思:思考,思索。

罔:受蒙蔽,受欺骗。

殆:通“怠”,精神疲倦。

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

○学习和思考是求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孔子的弟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

“文”是他死后的谥号。

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凭什么。

疑问代词宾语提前。

谓之:称他,动宾结构。

谓:叫做。

之:代词,他,指孔文子。

也:语助词,相当于“呢”。

○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及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叫做“谥”。

谥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谥号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几种主要品行,所以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是依据哪一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敏:聪明,敏捷。

而:顺接连词,相当于“既……又……”,所连接的两部分有递进意思。

好学:勤学,努力学习。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耻:羞耻,这里是意动用法。

是以:即“以是”,因为这个,因此。

介词结构,代词宾语“是”提前。

○这是孔子对孔圉为什么谥作“文”的解答。

根据谥法,有六种品行都可称“文”,孔圉是凭“勤学好问”这一条得到这一谥号的。

以上一则,孔子借答问阐明一个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好学和虚心。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不出声,不说话。

两个“而”都是连词。

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后一个“而”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并列。

识:通“志”,记住。

之:代词,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厌:满足。

诲:教诲,诱导。

倦:倦怠,厌倦。

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在我这里有什么,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

何有:有什么,有哪些。

于:介词,在,对于。

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相当于“呢”。

○前三句涉及学和教两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谦的话,自叹不足的语气中包含着对自己学生的勉励和要求。

以上一则是说学和教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

“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

择:选择。

其:代词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者”与形容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短语。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代词。

前一个“之”指“善者”,即优点;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

改:改正。

○孔子认为,老师时时有,处处有,几个人之中,就有自己的老师。

既可学习别人的长处又可以人为鉴,避免别人所犯的错误。

这与第四则“不耻下问”的思想一脉相通,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这一则讲随处都有老师,应当择善而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遭:“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简析】《论语》六则,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四,五、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包括个人修养)的。

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地学,并能把按时进行复习当做一件乐事。

第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第三,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

第二、三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孔子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

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

其二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

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从“温故”到“知新”中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头脑里对获得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导,缺少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知新”。

但是思考又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所得。

《论语》六则,篇幅简短,立意深刻,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

严肃而深刻的道理用谈话、答问的形式讲出来,给人以平易亲切之感。

反问句、感叹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具纡徐含蕴的色彩。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学习中的格言,富有极大的生命力。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学习“学”繁体字作“學”。

臼象两手;爻象教具,本竹木棍,冖是蒙覆象形,引申为蒙昧,子为教学对象。

本义是“觉悟”,即教导童昧使他明白事理。

“学”在古代有授教传业的意思,又有效法的意思。

“习”的本义是鸟练飞。

《礼记•月令》季复之月:“鹰乃学习”。

意思是说在夏季的末一月,鹰就练习搏击飞翔。

这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是“学习”一词的最初来源。

因为鸟练飞要反复进行,所以《说文》解释道:“习,数(shuò)飞也。

”数,反复,多次。

由此引申为复习,练习,如本文“学而时习之”一句中的像礼(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之类,实践性都很强,因此,这里所说的“练习”应该兼有“实习”“演习”的意义。

说“说”的本义是开解、解释,有“喜悦”“解释”“谈说”等意义。

后用偏旁“忄”加“兑”,另造一个“悦”字,分担其中“喜悦”这一义项。

本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的古字,读yuè。

用作“解释”义时读shuō;用作“劝说”义时读shuì;用作“解脱”义时又读tuō,通“脱”。

识“默而识之”一句中的“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

引伸为表记,现代变为双音词,写作“标志”。

“识”读shí时,意义是知道,识别。

“知”和“识”意义相近,知是一般的知道,识常常是比较深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