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合集下载

小学古诗文技术的词语运用

小学古诗文技术的词语运用

小学古诗文技术的词语运用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符号。

在学习小学古诗文时,掌握适当的词语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古诗文技术的词语运用角度,探讨小学生如何正确运用词语,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首先,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形象生动的词语可以让读者对事物有更直观的感受,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描述春天的时候,可以使用“嫩绿的嫩芽”、“欢快的小鸟”等词语,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

其次,选择准确恰当的词语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

每篇古诗文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正确选择词语可以更好地体现主题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描述秋天的时候,可以使用“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树叶”等词语,突出秋天的丰收和沉寂。

此外,恰当运用比喻和描绘细节的词语可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它事物进行类比,可以使文章更具象征意义。

例如,在描绘月亮时,可以使用“明如白玉”、“皎洁如银盘”等词语,使读者感受到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另外,细节描写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手法,通过丰富的细节描述,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属性和情感。

例如,在描写雨水时,可以使用“淅沥沥落下”、“滴答滴答打在窗台上”等词语,使读者感受到清脆的声音和细小的水滴。

当然,在运用词语时也需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晦涩的词语,以免让读者难以理解。

同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和组合,使之更加符合语境和表达意图。

而在学习小学古诗文时,强化对古诗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诗文追求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运用词语上也需要注重概括和厚实,避免冗长和琐碎的表达。

总之,小学古诗文技术的词语运用对于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形象生动的词语、准确恰当的词语、比喻和描绘细节的词语等技巧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更能突出主题、更富艺术感。

同时,还需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恰当性,避免过于生僻或晦涩的词语,注重概括和厚实的表达,使文章更加精彩绝伦。

探究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探究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探究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导入新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苏轼古人作诗很注意遣词造句,他们往往因斟酌一个词语而苦思冥想,甚至捻断胡须。

许多诗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中考诗重油泵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仔细揣摩、推敲,本节课我与大家一起探究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考试要求】【新课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ZYB重油泵【中考说明】P301.会赏析其语言,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2.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的比较中,从用韵、节奏、音调三个方面去品味其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燃烧器煤焦油泵【复习目标】学会抓住诗歌中有特色的词语进行赏析语言,品味诗歌语言凝练性、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的特点。

【真题再现】2006年盐城市中考试题沥青拌合站重油泵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

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2分)答:示例: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ZYB-B可调式渣油泵系列一个“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一个“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中考说明》中的类题】P30(二)《使至塞上》2.说说“大漠孤国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妙处。

P31(四)《题破山寺后禅院》ZYB铸钢煤焦油泵2.说说颈联“悦”、“空”的妙处。

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总结

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总结

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总结一、导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文言文中,词语的运用十分重要,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思维方式,还反映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因此,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来说,掌握词语的用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词语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加以总结,并给出相应的例证。

二、名词1. 人名在古代文献中经常提到一些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作为故事情节的主角。

这些人名有时候被使用得很广泛,可以指代整个时代或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代表着封建家族式衰落和儒家道德凋敝。

2. 地名地名在古代文章中也经常出现,并且大多数是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或者风景名胜相关联的。

比如,《岳阳楼记》所描述的岳阳楼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岳阳城的标志性建筑物,代表了湖南文化的瑰宝。

三、动词1. 描述动词描述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常用于描写人物、景色以及行为等方面。

比如,《红楼梦》中形容贾宝玉的一个人善良、聪明的汉子时说:“他身材三净,面目清秀。

”这个描述通过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贾宝玉的美好形象。

2. 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描述人物行动所用到的动词也是丰富多样。

比如,“若行求益者坚不可摧”,这里“行”就表示进行行动或思考。

再比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中的“去”便表示了壮士离去的意思。

这些动作动词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或事件发展。

四、连词1. 并列连词并列连词是连接两个同等地位并用于同一句子中标示关系的词语。

比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里的“夜来”和“花落”就是并列的动作,它们通过并列连词“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2. 承接连词承接连词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连接两个句子或概念,使之衔接紧密。

比如,“姑娘行礼道:‘那还叫爷爷奴忐忑得紧呢’”中的“那还叫爷爷”的后面用了“奴忐忑得紧呢”,通过承接连词“那还叫”,实现了前后程度的对比。

1.探究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1.探究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2012岳阳 阳 值 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1. 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 作分析。(2分) 答:(2分)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 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 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咸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 语”,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中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 内容之一。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 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 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鉴赏时应联系 全诗的主旨,仔细揣摩、推敲,本节课我与大家一起探究古诗词中 词语的妙用。
【《中考说明》中的类题】
(1)P32(一)《使至塞上》 2.说说“大漠孤国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妙处。 (2)P35(九)《十五夜望夜》《静夜思》 2.试分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的 妙处。 (3)P37(十五)《赠从弟》 1.画线两句中的两个“一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4)P37(十六)《春山夜月》 2.本诗精于炼字。试赏析颔联中“掬”、“弄”二字的妙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月下的美景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 个字可以看出? (5)P38(十九)《旅夜书怀》 1.分析颔联中“垂”、“涌”两字的好处。 (6)P34(二十一)《如梦令》《武陵春》 1.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方法点拨】 一、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例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 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古诗中的动词妙用

古诗中的动词妙用

古诗中的动词妙用
动词在古诗中被广泛使用,它们可以起到丰富诗歌表现力、增强诗歌感染力的作用。

以下是古诗中动词妙用的一些例子:
1. 形象生动:古诗中常常使用形象生动的动词来描写自然景物或人物情感。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2. 对仗工整:古诗中的动词也常常用于对仗,使诗句更加工整、优美。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鸣”和“上”,形成了对仗,使诗句更加优美。

3. 表达情感:古诗中的动词还可以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离别的悲伤。

4. 增强节奏感:古诗中的动词还可以用来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依”和“入”,使诗句更加流畅、有节奏感。

古诗中的动词妙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优美,同时也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文言文学习中的词语积累与应用技巧

文言文学习中的词语积累与应用技巧

文言文学习中的词语积累与应用技巧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的古代文学形式,是学习汉语和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词语积累和应用技巧的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词语积累和应用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一、词语积累1. 阅读古代经典文献阅读古代经典文献是积累文言词汇的重要途径。

可以选择一些小说、诗歌或历史文献作为阅读材料,并注重查找生词和短语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反复阅读并运用这些词语,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还可以对其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2. 刻意练习写作写作是积累词语和提高应用技巧的有效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话题或写作题目,尽量运用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通过不断练习,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在实际应用中的熟练程度。

3. 制作词语卡片可以将常见的文言词汇制作成卡片,包括词语的拼音、释义和例句等。

每天选择一些词语进行记忆和应用练习,可以有效提高词汇的记忆度和应用能力。

二、应用技巧1. 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词语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记住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参考辅助材料,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用法和词义的延伸。

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义,才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的阅读和写作中。

2. 掌握词语的搭配和固定搭配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的词语搭配和固定搭配,掌握这些搭配的用法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词语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和查阅相关资料,积累和记忆一些常用的词语搭配。

例如,“天下太平”、“志士仁人”等,都是常见的固定搭配。

3. 学会使用词语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有着相近的意思,但又有微妙的差异。

学会辨析这些词语,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例如,“才”和“艺”都有才能的意思,但在用法上却有所不同。

熟练分辨和正确使用这些词语,可以提高文言文的表达准确度和语言水平。

4. 长期坚持实践学习文言文的词语积累和应用技巧需要长期坚持和实践。

每天保持一定的学习时间,进行阅读、写作和应用练习,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文词语用法解读

古文词语用法解读

古文词语用法解读古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了许多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这些古文词语在古代被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意境和美感。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古文词语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一、词语解读1. 翩翩:形容轻盈飘逸的样子,多用来形容柳树风摇曳的景象或美丽的仙子。

【例句】翩翩起舞,如同仙子下凡。

2. 如梦幻:形容景物或情境美丽而虚幻,犹如梦境所见。

【例句】山水如梦幻,让人流连忘返。

3. 郁郁葱葱:形容植物茂盛繁荣的样子。

【例句】小山坡郁郁葱葱,花草长得十分茂盛。

4. 浩如烟海:形容数量多得如同烟海一般浩大。

【例句】书店里的图书种类繁多,绵延不绝,简直浩如烟海。

5. 明月:古代常用来比喻心目中的理想、远大的目标。

【例句】年少时,他心怀明月,立志要做一名科学家。

二、词语应用场景1. 描写自然景观:古人对自然景色非常感性,他们用大量的词语来描绘自然之美。

其中,翩翩、郁郁葱葱等词语被广泛使用。

【例句】山水之间翩翩起舞的花朵,郁郁葱葱的枝叶,使人仿佛进入了仙境。

2. 描写人物特征:古文中经常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来形容人物的特征和气质。

如梦幻、明月等词语用来形容美丽、高尚的人物形象。

【例句】她的容颜如梦幻般美丽,宛如仙子下凡。

3. 描写文化内涵:古人非常注重修养和道德,文化内涵经常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一些意境深远的词语如梦幻、浩如烟海等用来表达内心世界的美好与追求。

【例句】古人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如同浩如烟海,深深感动着后人。

三、词语运用技巧1. 喻体代用:古文中经常使用许多比喻手法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如通过将景色比作美丽女子来形容自然之美。

【例句】湖泊宛如明月,倒映着天空与山峦。

2. 对仗工整:古诗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平仄对仗,运用韵律、音调来增强诗意。

在句子中适当使用对仗也会让句子更加优美。

【例句】草地绿茵茵,山峦高耸耸。

3. 情景交融:在古文中,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表达往往会相互交织,共同形成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浅谈作文中诗词的巧用

浅谈作文中诗词的巧用

上 活 ,善于运 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 表现 力。诗词 是我 国文 学 友人归 来的语 言精辟 ,达到 了友 情的沟通 。从李 白的 “ 花苑 里一朵奇 葩,散发 着奇芳异 彩 。它言简意赅 又富有 韵 有 六龙 回 日之 高标 ,下有 冲波逆折之 回川 ”可知 “ 蜀道之 味 ,它意蕴 深刻又包含 很多哲 理 。如 果在作文 中能够 巧妙 难 ,难 于上青天 ” ,友 人便从言 语 中感 受到友人 的关怀 ,
小 作 者就 直 接 引用 了李 商 隐 的 《 宿骆 氏亭 寄怀 崔 雍 崔 衮 》、 李清 照 的 《 花 阴 》和 苏轼 的 《 奴 娇赤 壁 怀 醉 念
古 》 ,从而 丰 富 了文 章 的 内容 。
用 其气 ,是指在透 彻理解 文章 思想与艺 术表达 的基础 上 ,结合 自己的独特 领悟 ,巧妙地 选择角度 进行 的新 的演
此 地运用 这些 诗词,就可 以让学 生的作文 既增添 了文采 ,又 沟 通也便 直抵心 坎 。沟通 并不像 自居易说 的 “ 时无声胜
丰 富了文化底 蕴 ,可 以达到一举 两得 的效果 。在 此笔者 想 有声 ”,它 需要 语言为 它传达彼 此的关切 。友情 的沟通 , 从诗词的巧妙运用方面来谈如何增加学生作文 的文采 。 当然 ,无 米 下 锅是 做 不 出来 饭 的 , 因此 ,平 时积 累
需 要语 言 的钥 匙 。 表 达 友 情 是 需 要 语 言 来 沟 通 的 ,把 能 够 涉 及 友 情 的 诗
诗词 是必不可 少的 。学 生多读 多背诗词 ,不失 为 “ 下笔 秀 句 罗 列 出 来 。 一 气 之 下 直 接 引用 了 五 句 诗 句 ,这 使 文 章 的 词 , 扬 手 文 飞 ”的 好 方 法 ,但 是 要 用 好 诗 词 , 必 须 透 彻 理 内容得 到了丰富,也增加 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 解诗 词 的内容 ,多鉴赏 ,多体会 ,准确 把握诗词 内容和 情 感 尤为重要 。只有这样 才可 巧妙 运用 ,使诗词在 作文 中大 放异彩 。这是第一步 。 二 、用其义,增加意蕴 用其 义 ,是 指化用 诗词 的句 子构成 句或段 ,用 自己个 性化 的语言表达 诗词名句 的意蕴精华 。比如,2 0 年江 苏 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古人作诗很注意遣词造句,他们往往因斟酌一个词语而苦思冥想,甚至捻断胡须。

许多诗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是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

起初为“僧推月下门”,后来改为“敲”字。

因得“敲”字而成的一段“推敲”之说的诗坛佳话,已为大家所熟知。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形象,具体的场景,描绘出一种幽深寂寥的意境。

着一“敲”字,不仅让人仿佛看到夜深归来的僧人举手敲门之状,还使人似乎听到那咚咚的敲门声。

以动衬静,更进一步衬托出当时寂静的意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两句。

据说,王安石在用“绿”字前,曾反复更换过好多个字,如“到”,“吹”等等,最后才选中了“绿”字。

作者用此句主要写江南的春天,用一“绿”字,不仅表达出春风已到江南之意,还使人仿佛看到,江南春回大地,万木萌发,到处一片碧绿,春意盎然的景象。

此外,拟人化的手法,还给这春天的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

宋祁有首词《玉楼春》,上片这样写到:“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首词就因“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为大家所熟知,这一句就好在句中用了一“闹”字。

词的上片写东城风光,暖风春水,绿杨轻烟,红杏枝头,一片春意。

最后用一个“闹”字,就把这盎然的春意生动的烘托出来了。

用“闹”字,使人能通过词中所写之物,联想到红杏盛开,蜂蝶纷飞的景象,好象听到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的嗡嗡声,使整首词表现出了春意的生气和动态美。

“沙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这是张先《天仙子》中的两句。

作者描绘了一个暮春之夜,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气氛。

花儿虽然盛开,单在这寂静的夜晚,乌云遮住了月光,也无人来欣赏其美姿了。

偶尔月光破云而出,地上显现出花儿的婆娑的身影,如此美姿无人欣赏,花儿也只好自怜,在月下弄起舞来。

句中用一“弄”字,就把花儿给人格化了,使人门仿佛看到月下一群翩翩起舞的花仙子,她们姿态百出,自得其乐。

“花弄影”三个字,既描写花的形态,也绘出花的神态。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后两句。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抒写的是漂泊异乡的孤旅之愁。

诗人身处异乡,夜宿船中,孤愁难眠。

此时听到远处寺中夜半中声,更觉到阵阵孤寒。

“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到”字用得很妙,把钟声给人格化了,它似乎有情似的从远处来拜访这位孤寂的旅客。

以动写静,突出了孤寂的心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句子,由于巧用一字,而把整个意境表现出来,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