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动词的妙用
文言文动词用法汇总

文言文动词用法汇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中动词的用法丰富多样,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文言文动词用法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汇总。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本意为“生存、活命”,在这里是“使……活下来”的意思,即“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了。
使动用法主要有三种类型: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为“使……退兵”。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像“富国强兵”中的“富”和“强”,分别是“使……富裕”“使……强大”。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比如“汗牛充栋”中的“汗”,意思是“使……出汗”,形容藏书很多,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
二、动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是“以……为异”,渔人对所看到的景象感到奇异。
又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认为……美”的意思,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意动用法也有三种常见类型: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不耻下问”中的“耻”,是“以……为耻”。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像“鱼肉百姓”中的“鱼肉”,意为“以……为鱼肉”,把百姓当作鱼肉一样任意宰割。
三、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比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意思是“为……而死”,同样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国”就是“为国家而死”。
四、动词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动词有时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等。
例如,“坐而假寐”中的“坐”,就是表示“假寐”这个动作的状态,是“坐着”的意思。
五、动词的活用为名词当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时,它就活用为名词。
古诗中的动词妙用

古诗中的动词妙用
动词在古诗中被广泛使用,它们可以起到丰富诗歌表现力、增强诗歌感染力的作用。
以下是古诗中动词妙用的一些例子:
1. 形象生动:古诗中常常使用形象生动的动词来描写自然景物或人物情感。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2. 对仗工整:古诗中的动词也常常用于对仗,使诗句更加工整、优美。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鸣”和“上”,形成了对仗,使诗句更加优美。
3. 表达情感:古诗中的动词还可以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离别的悲伤。
4. 增强节奏感:古诗中的动词还可以用来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依”和“入”,使诗句更加流畅、有节奏感。
古诗中的动词妙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优美,同时也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文言文动词所有用法

文言文动词所有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动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动词不仅能够表达动作和行为,还能够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文言文动词的各种用法。
一、动词作谓语这是动词最常见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动词充当谓语,直接表达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吾射不亦精乎”中的“射”,就是谓语动词,表示“射箭”的动作。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动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比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本意为“跟随”,在这里是“使……跟随”的意思,即“带领”。
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意为“使……活下来”。
三、动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是“认为……奇异”。
又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四、动词作名词有些动词在文言文中可以用作名词,表示与这个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
比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分别指“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五、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是“为……而死”的意思。
六、动词的被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也有被动的用法,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常见的被动标志有“于”“为……所”“见……于”等。
比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中的“受制”,就是“被控制”的意思。
“为仲卿母所遣”中的“遣”,是“被遣送”。
七、动词的宾语前置在某些文言句式中,动词的宾语会前置。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正常语序应为“莫肯顾我”,“我”作为“顾”的宾语前置了。
八、动词的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也有动词的状语后置的情况。
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之于蓝”应是“于蓝取之”,“于蓝”作“取”的状语后置了。
九、动词的省略在文言文中,为了语言的简洁,动词常常会省略。
五言绝句后两句诗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巧妙谈谈你的理解

五言绝句后两句诗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巧妙谈谈你的理解五言绝句是我国传统诗歌中非常经典的一种形式,其构成为四句诗,每句七个字,总共五个音节,因此得名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诗歌艺术的一种绝佳形式,能够通过简练、抒情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五言绝句中,后两句诗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巧妙,可以更好地展示出五言绝句的诗歌魅力和艺术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谈谈对此的理解。
首先,五言绝句后两句诗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巧妙是因为它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得整首诗更加充满情感和感染力。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是五言绝句中非常经典的一组,其中的“关不住”和“出墙来”是非常巧妙的动词,它们彰显出诗人刚刚到达鹳雀楼,眼前一片美景,即便是高墙和屏障也阻挡不住春光的美好,一枝红杏便从墙外“出”来,流露出诗人的感慨和惊叹,同时也表达出对美好的朝向和向往。
这个例子显示出充满情感和意蕴的五言绝句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它主要是因为在后两句诗中使用了巧妙的动词,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动词得到了生动的表达。
其次,五言绝句后两句诗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巧妙还会增强诗歌的美感,它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感受到诗情画意,这是五言绝句中动词运用的另一种好处。
例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深深来雨,洒清瑟,落花风雨更伤悲”,其中的“洒”和“落”两个动词甚为巧妙,洒雨,这个比较普通的动作,经过诗人的描写如此动人,似乎它的飘落不再一般,而是像落叶一般的缠绵,如影相随,共同构建起一种优美的意境,同时,落花风雨之境则呈现出一种雅致清新的美感,凸显出五言绝句的重要特征——简练、优美、自然、浪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美学性。
综上所述,五言绝句诗句中的动词体现出了自己的精髓,它包含着无穷的文学价值和诗歌魅力。
五言绝句后两句诗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巧妙,尤其突出了其生动、富有想象力和高度艺术性的优点,它们的使用反映出诗人意境和意蕴,更通过诗歌本身间接阐述出人类感情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古诗词中的动词使动用法

古诗词中的动词使动用法
嘿,你知道吗?古诗词里的动词使动用法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好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能让整个画面活起来。
比如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一个“绿”字,哇塞,它可不是简单地说江南岸是绿色的哦,而是春风让江南岸变绿了呀!这就像是一个魔法师,轻轻一点,江南岸就披上了绿装。
你想想看,那是多么生动的画面呀!
再看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怎么会溅泪呢?鸟又怎么会惊心呢?但就是因为这些动词的使动用法,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那种悲伤和痛苦。
这就好比我们看电影,那些精彩的特效让我们身临其境,古诗词里的这些动词不也是这样吗?
还有“月出惊山鸟”,月亮出来居然能惊到山鸟,这得多神奇呀!这里的“惊”字就是让山鸟有了反应,让整个场景都变得鲜活起来。
我和朋友之前讨论古诗词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研究这些动词使动用法。
朋友说:“这简直就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呀!”我也特别赞同。
古诗词中的动词使动用法,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
它让那些遥远的场景和情感一下子变得亲近起来,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
我们能通过这些神奇的字词,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觉得古诗词中的动词使动用法是古诗词的一大魅力所在,它让古诗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我们应该好好去欣赏和研究它们,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文言文动词使动用法例子

文言文动词使动用法例子引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特点是注重修辞和表达的精确性。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使用非常重要,动词使动用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动词用法。
本篇文库文档将介绍文言文中动词使动用法的例子,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简洁的表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用法。
一、什么是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是指通过动词使动词的主语使他人或物发生某种动作或变化。
在文言文中,使用使、令、叫等动词可以表达这一用法,起到促使他人或物做某事的作用。
下面将通过例子来说明动词使动用法的用法和作用。
二、动词使动用法例子1.使天下寒士皆折节例句:使天下寒士皆折节,志坚行苦,以臣于王。
译文:使天下贫苦的人都能崇奉礼乐,保持坚定的志向和遭受艰苦,以侍奉君主。
解析:这个例子中,“使”起到了促使贫苦的人去崇尚礼乐,坚定自己的志向和忍受艰苦的作用。
这种使动用法强调了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或引导。
2.令人心悦诚服例句:各宗室嫡庶,万民之心所系,迫然奉迎,令人心悦诚服。
译文:各个宗室的嫡庶子孙,是万民所依赖的,他们紧紧地迎接,使人感到非常欣慰和心悦诚服。
解析:这个例子中,“令”表示主动要求别人做某事,他们紧紧地迎接,让人感到欣慰和心悦诚服。
3.叩闻先人事迹例句:叩闻先人事迹,广取益于后世。
译文:向前辈们打听事迹,从中广泛吸取对后代有益的经验。
解析:这个例子中,“叩闻”是使役动词的一种用法,表示通过问询前辈们的事迹来取得有益的教训和经验。
三、总结动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起到了促使他人或物发生某种动作或变化的作用。
通过使用使、令、叫等动词,可以很好地表达出这种使动的意思。
以上所列举的例子是动词使动用法的常见例子,通过这些例子的解析,相信读者对动词使动用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和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动词使动用法的用法和常见例子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篇文库文档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动词使动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水平。
以上所述即为文库文档《文言文动词使动用法例子》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动词的妙用

动词的妙用诗词是汉语言的精华,文学艺术的瑰宝,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在文学艺苑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呈现出诱人的魅力,耐人寻味。
但凡一首好诗,好词动词的作用不可忽视。
动词选择的恰当与否关乎整首诗词的美感。
诗中的动词往往平中见奇,拙中生巧,具备独特的表达功能,是诗词审美特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诗词中动词的妙用值得笔者深入的探讨,分析,因此就诗词的动词妙用归纳三点:一、本态动词的妙用;二、移借动词;三、转化动词,供大家交流。
懂得诗人妙用动词的方法,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和闪现的动感,使诗词靓丽光鲜、活泼、动人。
第一类:本态动词的妙用,动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文章生动与否,全凭动词的运用,可以说动词的是文章语言艺术的灵魂。
本态动词,主要是指诗人表达事物动态时所选取的该事物自身所能发出的动词词汇。
一般说来,事物的动态表达,都具有自身“本态动词群”。
例如:表达“看”的动词,就有“望、视、瞅、观、览、眺、瞩、瞻"等许多本态动词,由诗人筛选运用。
若经诗人锤炼,字斟句酌运用本态动词,就能使得诗句意境不同凡响,一鸣惊人。
例如:杜甫的“身轻一鸟过”的“过”。
陶渊明的“采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
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
都是本态动词完善灵化诗的意境,使其诗句意境大开,本态动词的运用,将诗的意境点化、升华,其妙用之极。
第二类:移借动词的妙用当诗人要创造的意境必须借助动词去体现时,而本态动词词汇已经不能完成其需求了,诗人就要运用移借动词来完成。
诗中这种采摘它事物的动词词汇,以完成自身动态描写任务的情形,相当普遍。
例如:“数峰无语立斜阳”的“立”字。
便把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山峰写活了。
山峰本不能言,偏以“无语”称之,已有一层意味在里边了,而另一个“立”字则把晚山由“无生体”描摹成“有生体”,从而使之神态毕现。
有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仅一个简洁的动词就使其所塑造的物或人呈现出立体感,从而具有了一种浮雕美。
古汉语的动词特殊用法

古汉语的动词特殊用法在古汉语中,动词有着丰富多样且独特的用法,这些特殊用法不仅展现了古汉语的精妙之处,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古汉语动词的使动用法是较为常见且重要的一种。
使动用法,简单来说,就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某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江南岸绿”,春风让江南岸变得绿意盎然。
再比如“臣活之”,“活”这个动词的意思是“使……活下来”,主语“臣”使宾语“之”活了下来。
这种使动用法,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简洁,能够以更富有表现力的方式传达出动作的影响力。
动词的意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的一个亮点。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
像是“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是“认为……奇异”,渔人认为所见到的景象奇异。
还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认为……美”的意思,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意动用法着重于表达主语的主观感受和想法,使语言更具情感色彩和个人观点。
古汉语中动词还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比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国”,意思是“为国家而死”,这里的“死”就是为动用法。
再如“祭祀必祝之”的“祝”,是“为……祝福”的意思。
为动用法体现了动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让我们更能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特殊用法,古汉语动词还有对动用法。
对动用法表示主语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
例如“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中的“成就”,意思是“对……施以成就”,即汉武帝对苏武父子施以成就。
这种用法强调了主语与宾语之间的互动关系。
古汉语动词的特殊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它们使得语句更加精炼、形象,能够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出复杂的意义和情感。
理解这些特殊用法,对于我们准确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深入探究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安”“信”“怀”都是使动用法,分别是“使老者安”“使朋友信”“使少者怀”,短短几个字就表达了孔子对于理想社会中不同人群关系的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里动词的妙用
古诗词里动词的妙用
文章第九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赋予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这样写道:闪在青石旁。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中蹿下来。
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文中写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暴露无遗。
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开: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一闪、又一闪这里,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足见作者的功力。
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武松在遭到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二是体现形象的鲜明。
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
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
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
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
请看:武松进店喝酒时,是把哨棒靠在一边;喝完酒是提着哨棒离开酒店;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是拖着哨棒走上景阳冈;读了榜文后,把哨棒插在腰间;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武松面前时,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大虫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他便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
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
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
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就这样,作者用揪、按、踢、提、打等动词,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动,跃然纸上。
再看,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
于是,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
这么一个挨字,可以说无法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更好的动词代替了。
它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软、精疲力尽的状态。
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