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动词妙用
古汉语动词几种用法

古汉语动词几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动词的用法丰富多样,理解和掌握这些用法对于准确解读古代文献、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古汉语动词的几种常见用法。
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动词用法。
简单来说,就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某个动作或产生某种变化。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春风使江南岸变绿了。
再如“臣活之”,“活”本来是“活着”的意思,在这里是“使……活下来”,即“我使他活下来”。
使动用法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像“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第二种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意思是“使……变弱”;第三种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是“使……为王”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有所不同,它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动作或性质。
“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就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奇异”,渔人主观上认为那景象奇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认为……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意动用法也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是“认为……小”;名词的意动用法,比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
三、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就是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即为了国家而死。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中的“序”,是“为……作序”。
四、动词作名词在古汉语中,有时动词会用作名词,表示与这个动作相关的人或事物。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原本是动词,这里指“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指“到达的人”。
五、动词的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的区别使动用法侧重于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客观的变化或动作;意动用法则强调主语主观上的看法和想法,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为动用法突出的是动作是为了宾语而进行的。
古诗词里动词的妙用

古诗词里动词的妙用古诗词里动词的妙用文章第九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赋予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这样写道:闪在青石旁。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中蹿下来。
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文中写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暴露无遗。
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开: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一闪、又一闪这里,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足见作者的功力。
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武松在遭到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二是体现形象的鲜明。
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
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
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
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
请看:武松进店喝酒时,是把哨棒靠在一边;喝完酒是提着哨棒离开酒店;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是拖着哨棒走上景阳冈;读了榜文后,把哨棒插在腰间;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武松面前时,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大虫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他便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
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
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古诗词中用得绝妙的字

古诗词中用得绝妙的字一、锤炼动词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歌颂了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精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风貌,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的“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
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抱玉鞍”则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描写了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体现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皆经过精心的锻炼。
春来了,鸟语花香,但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反倒使诗人溅泪惊心,是典型的乐景写哀艺术手法。
二、锤炼形容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散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凄苦愁楚的漂泊之情。
其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枯”、“老”和“昏”字,就是锤炼的十分准确形象的形容词。
“枯藤”、“老树”,给人一种垂暮、沧桑之感;而“昏鸦”的“昏”字,意味随着暮色的加重,思乡之情也渐渐变浓。
“古道西风瘦马”的“瘦”字,使人联想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艰辛、困顿和内心的悲愁。
马皆如此,人何以堪?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绿肥”指雨后绿叶光润、舒展、肥大;“红瘦”指雨后红花受损凋零,飘落不堪的样子。
古诗词常用动词

古诗词常用动词
1. “看”呀,这可是古诗词中超级常用的动词呢!比如“举头望明月”,李白抬头“看”月亮,多有意境啊!
2. “听”也是很妙的哟!“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静静地“听”那一片蛙声,是不是感觉特别生动?
3. “寻”这个动词也很有意思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在苦苦地“寻”找着什么,让人好奇呢!
4. “问”字用得好能增添好多趣味呢!像“借问酒家何处有”,杜牧随口一“问”,画面感就来了!
5. “望”能表达出很多情感呢!“望长城内外”,毛主席豪迈地“望”向远方,气势十足!
6. “思”能展现内心的活动呀!“低头思故乡”,李白默默地“思”念着家乡,让人感动。
7. “笑”在诗词里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哟!“笑倚春风不自知”,那女子“笑”得多么迷人!
8. “饮”是不是很有韵味呀!“中军置酒饮归客”,大家开怀畅“饮”,多欢乐!
9. “写”也是很关键的呢!“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认真地“写”信,那情谊多深!
10. “归”字能带来一种期盼呢!“归雁洛阳边”,游子盼着“归”家,心情急切啊!
我觉得这些常用动词真的让古诗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传神,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呀!。
诗句中的动词的妙用

诗句中的动词的妙用
诗句中动词的妙用在于它们能够赋予诗歌生动性和活力,使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意象更加鲜明和引人入胜。
动词在诗句中可以起到多种作用,如下所示:
1.
增强感官体验:动词可以通过描述动作、声音、色彩等方式,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例如,“春风拂面醉人心,细雨润物悄无声”中的“拂”、“醉”、“润”、“悄”等动词,分别描绘了春风的轻柔、醉人的感受,细雨的滋润和静默无声的状态,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表达情感和意境:动词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的“问”、“不语”、“飞过”等动词,表达了诗人的悲伤、无奈和落寞之情,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3.
构成意象和象征:动词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和比喻,使诗歌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例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中的“想”、“拂”、“露”等动词,与“衣裳”、“花”、“春风”等词语组合,构成了美丽动人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
总之,动词是诗句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们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情感和意境。
古文中动词的用法

古文中动词的用法在我们阅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动词,它们在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准确理解这些动词的用法,对于读懂古文、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至关重要。
古文中的动词,有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相似,有的则大不相同。
比如“走”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是指步行,但在古文中,“走”常表示“跑”的意思。
像“夸父与日逐走”,这里的“走”就是“跑”。
古文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也是比较常见的。
使动用法,就是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比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这个动词在这里就不是指自己活着,而是“使……活下来”,是项伯让那个人活下来。
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原本是形容词,但在这句诗中被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春风使江南岸变绿了,这种用法让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种意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像“渔人甚异之”,“异”原本是“不同”的意思,但在这里是“认为……奇异”,渔人认为这里的景象很奇异。
动词的为动用法在古文中也时有出现。
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死国”就是“为国家而死”。
古文中的动词还会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
比如“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这里的“语”是“告诉”的意思,正常语序应该是“不可不语之”,把宾语“之”前置了。
动词在古文中的词性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
有些动词可以用作名词,像“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原本是动词“逃亡”和“败逃”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名词,指“逃亡的人”和“败逃的人”。
此外,古文中还有动词的连用现象。
几个动词连用,可以表示不同的动作先后发生,或者是几个动作同时进行。
例如“永之人争奔走焉”,“争”和“奔走”两个动词连用,生动地描绘出人们争先恐后、忙碌奔走的情景。
古文中动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对于我们把握文章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衔”和“吞”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气势,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宏大的景象。
木兰诗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木兰诗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1.偷: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在这首诗中的勇敢和机智。
她偷了父亲的剑和马,这显示了她决心替代父亲参加军队的决心和能力。
2.借: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的机智和智慧。
她借了兄弟的盔甲,这展示了她的聪明和灵活思维,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穿: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准备和决心。
她穿上父亲的衣裳,这暗示了她的决意和准备去代替父亲参军。
4.纳: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的自愿和奉献。
她纳进了马鞍,这显示了她对军队和国家的忠诚和投入。
5.倚: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的坚定和决心。
她倚着旗杆,这象征着她的坚定立场和坚毅心志。
6.捧: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的心情和情感。
她捧上父亲的五块金牌,表达了她对父亲的敬意和对军队的骄傲。
诗歌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诗歌中动词的表达效果动词是诗歌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元素之一,它能够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境,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性。
下面,我将从动词的表达效果入手,列举一些在诗歌中常见的动词,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和效果。
1. 飘荡: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风景、气氛等的变化,如“秋风飘荡,黄叶飘落”,“烟雨飘荡,江南水乡”。
2. 漫步: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行动,如“漫步在花海中,感受春天的气息”,“漫步在山间小道上,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3. 徘徊: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徘徊在思念的边缘,回忆往事的美好”,“徘徊在未来的路口,思考人生的意义”。
4. 沉浸: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情感状态,如“沉浸在爱情的海洋中,感受爱的甜蜜”,“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享受音乐的美妙”。
5. 沉思: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思考状态,如“沉思在人生的迷茫中,寻找前进的方向”,“沉思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文学的魅力”。
6. 翱翔: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鸟类的飞行状态,如“鹰隼翱翔,展翅高飞”,“白鹭翱翔,飞过湖面”。
7. 徜徉: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行动状态,如“徜徉在花海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徜徉在山间小道上,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8. 悠游: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心理状态,如“悠游在幸福的海洋中,享受生活的美好”,“悠游在自由的天空里,感受自由的快乐”。
9. 漫溢: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情感的表达,如“爱情漫溢,心中充满幸福的感觉”,“友情漫溢,心中充满感激的情感”。
10. 涌动: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情感的激动,如“激情涌动,心中充满热情的感觉”,“感动涌动,心中充满感激的情感”。
动词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因此,在写作诗歌时,我们应该注重动词的运用,使其更加贴近主题,更加符合诗歌的表达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动词妙用
动词在古诗中被广泛使用,它们可以起到丰富诗歌表现力、增强诗歌感染力的作用。
以下是古诗中动词妙用的一些例子:
1. 形象生动:古诗中常常使用形象生动的动词来描写自然景物或人物情感。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2. 对仗工整:古诗中的动词也常常用于对仗,使诗句更加工整、优美。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鸣”和“上”,形成了对仗,使诗句更加优美。
3. 表达情感:古诗中的动词还可以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离别的悲伤。
4. 增强节奏感:古诗中的动词还可以用来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依”和“入”,使诗句更加流畅、有节奏感。
古诗中的动词妙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优美,同时也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增强诗句的节奏感。